后华盛顿共识的共识

合集下载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是指一系列经济政策观点和原则,最初在1989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提出,并在1990年代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主流思想。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 财政纪律:华盛顿共识强调财政纪律的重要性,即政府应该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或至少将财政赤字保持在可持续的水平。

这意味着政府应该限制借贷活动,控制开支,并持续追求财政改革。

2. 放松货币政策:华盛顿共识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以促进经济增长。

这包括降低利率、放宽货币供应和鼓励金融自由化等措施。

3. 贸易自由化:华盛顿共识主张建立自由、开放和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

这意味着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贸易限制和保护主义措施,鼓励国际间的贸易自由化。

4. 私有化:华盛顿共识认为私有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它鼓励政府将国有企业和资源转让给私人部门,并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和决定价格。

5. 降低政府干预:华盛顿共识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鼓励市场的自由竞争。

它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创新
和经济增长。

华盛顿共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观点,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

然而,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华盛顿共识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资源环境的破坏。

因此,对华盛顿共识的批评者主张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考虑。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华盛顿共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约翰·威廉姆森提出的一种经济政策框架。

它的基本内容是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议,旨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开放。

首先,华盛顿共识主张实施财政纪律。

这意味着国家应当采取措施来控制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以保持财政稳定。

建立财政纪律有助于维护信誉,吸引外国投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华盛顿共识倡导开放的经济政策。

这意味着降低贸易限制和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开放的经济政策可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第三,华盛顿共识提倡市场经济。

这意味着国家应当放宽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制,鼓励私有化和自由竞争。

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刺激创新和经济增长。

第四,华盛顿共识主张金融自由化。

这意味着降低金融市场的管制,促进金融自由和金融机构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可以吸引外国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

第五,华盛顿共识强调私有产权的保护和法治的重要性。

私有产权的保护可以吸引投资和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同时,法治保障了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维护。

第六,华盛顿共识鼓励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

通过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国家可以降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促进国内投资和金融活动的发展。

最后,华盛顿共识强调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良好的教育系统可以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吸引投资。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包括财政纪律、开放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金融自由化、私有产权保护和法治、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以及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这些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介绍华盛顿共识是指在1989年至1993年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所在地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一系列会议上达成的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策框架。

华盛顿共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旨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实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

背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华盛顿共识应运而生。

该共识的形成受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主张通过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来推动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1. 财政纪律财政纪律是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国家保持财政稳定,避免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通过财政纪律,可以增加投资者对国家经济的信心,吸引外资流入,推动经济增长。

2. 放松货币政策华盛顿共识提倡放松货币政策,即通过降低利率和放宽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3. 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华盛顿共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主张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

通过贸易自由化,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4. 改革金融体系华盛顿共识倡导改革金融体系,包括加强金融监管和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

通过完善金融体系,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减少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影响与评价1. 影响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国家在实施华盛顿共识的政策框架下进行了经济改革。

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如中国、印度等。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在实施这些政策时遇到了困难和挑战。

2. 评价华盛顿共识受到了不同的评价。

支持者认为它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批评者则认为,华盛顿共识过于强调市场化和全球化,忽视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结论华盛顿共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旨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实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

论转轨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

论转轨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

论转轨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一、前言1990年代经济学界对发展中国家及转型经济体转型期进行了广泛研究,世界银行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提出“华盛顿共识”,并形成了一套发展模式和思想路线。

但是,“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却遭遇到一些问题和质疑,因此后来又出现了“后华盛顿共识”,成为经济专家们研究转型经济体发展的新思路。

作为一名经济专家,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的特点、优缺点以及案例分析。

二、“华盛顿共识”的特点及优缺点1. “自由市场原则”“华盛顿共识”认为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主张自由市场原则。

即市场的自由和竞争可以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自由市场的理念并不总是完美体现。

例如,在1980年代智利的军事政变中,市场自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对市场的操纵,不同产业的集中度高,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2. “财政健康原则”“华盛顿共识”主张国家财政的稳健和透明。

即政府应根据国际标准来制定预算、审计、税务等财政措施。

但是,很多国家并没有完全适用这一原则,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混乱等问题。

例如,阿根廷危机就是因为国家的财政混乱和债务过多而爆发的。

3. “私有化原则”“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能够激发经济的生产活力,推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但是,在实践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这种私有化的改革并不总是完美的。

例如,在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中,由于资本家和寡头的垄断使得资源分配不公,并且贫富差距加大,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4. “资本市场开放原则”“华盛顿共识”主张对外资进行开放式政策,以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外部资本流入和扩大对外开放。

但是,在实践中,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激烈竞争,加剧了由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的压力。

同时,由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国家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并不同,产生了政治上的问题。

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

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

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战后经济发展思想相继经历了强调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阶段但是各国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发展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不在于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甚至不在于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而在于这个国家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

与此同时拉美国家由于受到战后实物资本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全面实施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执行了不恰当的经济政策累积了大量外债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爆发了两次严重的债务危机陷入了所谓“失去的十年”中。

西方债权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组织为了解决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提出了很多的政策建议。

华盛顿共识就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下由约翰·威廉姆森于1989年提出的它旨在回答位于华盛顿的一些国际组织对拉美经济改革政策建议的基本共识是什么以及究竟哪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等问题。

华盛顿共识包括:华盛顿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的管制;(10)保护私人财产权。

威廉姆森本人在2000年的时候著文指出华盛顿共识主要有十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市场化即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统一汇率;(2)私有化即全面、大规模和快速地实行私有化保护私有产权放松对市场准入的管制消除阻碍外来直接投资的障碍;(3)稳定宏观经济即扩大税基强化政府的财政纪律消除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在高回报领域的公共投资贸易自由化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华盛顿共识的出台并迅速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范式是有深刻原因的。

首先经过80年代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信息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大公司要求摆脱国内市场的束缚和开拓国际市场。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传播。

背景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这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一,最为重大的事件显然就是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几乎瓦解,这为国际上特别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及其弟子提供了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口实。

以里根执政为标志,“芝加哥学派”成为美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之一。

在里根和撒切尔的鼓动下,新自由主义在美国乃至经合组织国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二,20世纪90年代,恰逢西方国家经济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发展信息产业与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走向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编辑本段影响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概括,“华盛顿共识”的教条是“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

最初,斯蒂格利茨对“华盛顿共识”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他在1998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华盛顿共识”作为一种智力型的教义,它的“成功”在于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操作。

只要掌握了几个最主要的经济指标,例如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利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便能做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华盛顿共识”对经济转轨国家所产生的误导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论误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政策的得与失、利与弊、激进与渐进孰优孰劣等,始终是国际学界和俄罗斯精英们争议的焦点。

实际上,它涉及的是转型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道路的理论论争。

华盛顿共识2篇

华盛顿共识2篇

华盛顿共识第一篇: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意义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一系列高级别会议上形成的一种经济政策倡导和指导原则。

在这些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官员、学者、经济学家和专家共同商讨全球经济问题,并达成共识。

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原则包括货币稳定、财政纪律、税制改革、市场自由化、放宽管制、开放国际贸易、吸引外资等。

这些原则旨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减少贫困,推动经济发展与全球化。

在一定程度上,华盛顿共识的倡导者认为,采取这些原则既能在发达国家内部推动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也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发展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不断增加。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竞争的优势,提倡自由贸易和自由流动的资本,认为这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华盛顿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这一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具体政策指南。

然而,华盛顿共识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方面,批评者认为,华盛顿共识过于强调市场机制,而忽视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调节职能。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替代政府的角色,政府应该在市场失灵或不足的情况下加以干预和调整。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有限,由于国情和社会历史差异,这些国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政策。

总体而言,华盛顿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然而,它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

只有充分考虑各国差异和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第二篇:华盛顿共识的启示与前景展望华盛顿共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倡导和指导原则,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一 1 华盛顿共识:1989年为应对拉美国家债务危机,。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会上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2 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十条政策措施与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基本原则具有一致性,都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因此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二 1 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

2 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2加快政治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努力打造有责任心.高效率有能力的阳光政府更好的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三1罗默是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一书中重点对剥削理论进行了论述。

①罗默运用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包括数理分析的方法和博弈理论研究剥削问题。

这使得他的剥削理论可以与主流经济学进行对话。

主流经济学家即使不同意其结论,却必须认真加以对待。

②罗默否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他的剥削理论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这是他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最大区别。

③罗默运用博弈理论对“剥削”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即剥削的“财产关系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剥削”不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而是产生于劳动产品的不平等交换,是与财产(包括可让渡的财产如生产资料和不可让渡的财产如个人技能)不平等相联系的“一般剥削”。

在罗默看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已经过时,无法解释当代社会一些新的经济情况,因此罗默自认为他所重构的剥削理论把握住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精神实质,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剥削中的核心作用,但罗默恰恰犯了马克思所批评的错误,即只在交换领域做文章。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华盛顿共识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在华盛顿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总部举办的一系列会议上形成的一套经济政策建议和发展战略。

华盛顿共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当时国际社会对于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担忧,而华盛顿共识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则成为后来许多国际机构和政府所推崇和采用的基础。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化和私有化:华盛顿共识主张加强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推动私有企业的发展。

这意味着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应该减少,政府应该放开对市场的干预,鼓励私营部门的发展,增强竞争力。

财政纪律:华盛顿共识认为财政纪律是维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避免财政赤字或严重的债务问题,通过收支平衡和合理的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税收改革与简化:华盛顿共识主张实施税收改革,降低税收负担,简化税收政策,减少税收障碍,鼓励投资和创业,提高经济效益。

金融自由化与稳定:华盛顿共识认为金融自由化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

政府应该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并确保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发展,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贸易自由化:华盛顿共识主张加强国际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国际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扩大各国对外开放。

法治和透明度:华盛顿共识认为法治和透明度是建立健康经济体系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维护国内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华盛顿共识强调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华盛顿共识的提出和运用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学者和发展中国家认为华盛顿共识过于强调市场机制和私有化,忽视了政府的作用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一些批评者认为华盛顿共识过于机械地将一些西方国家经验套用到发展中国家,忽视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阅读材料9-1:“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阅读材料9-1:“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阅读材料9-1:“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1.华盛顿共识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通货膨胀暴跌、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时期。

1989年,曾担任世界银行南亚首席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

斯蒂格利茨也对“华盛顿共识”作出界定,他认为其是指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及基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并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

事实上,“华盛顿共识”基本上也构成了俄罗斯和东欧激进式改革的主要理论根据。

“华盛顿共识”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一脉相承。

后来人们将这些观点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随着全球化的畅行,“华盛顿共识”曾一度深入人心,对经济转轨形成广泛的影响。

2.后华盛顿共识由于“华盛顿共识”本身是在经济转轨早期形成的,这种理论必然会伴随着转轨实践进程来修正和完善自己。

尤其是激进式的转轨在转轨初期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这种理论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各方的质疑。

主要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欧洲价值观”,二是“后华盛顿共识”。

欧洲价值观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

但是,近20年来,欧洲社会福利型的资本主义在于美英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欧洲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向“华盛顿共识”靠拢,因此,“欧洲价值观”对“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软弱乏力的。

近年来,对“华盛顿共识”的更加有力的挑战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

华盛顿共识名词解释

华盛顿共识名词解释

华盛顿共识名词解释“华盛顿共识”是由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在1998年3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一次领导人峰会上形成的对全球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它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指导方针。

它包括:相互依存、共同利益、持续安全、共同价值观、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主权、文化认同等9个原则。

这个新观点将会为那些想要改变政治和经济体系以及发展全球力量以维护和平与稳定的人提供机会,也为那些希望建立一种比现有的联盟或者制度更强大、更有效率和更民主的组织提供了可能。

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全世界许多地区的冲突和分歧仍然阻碍着该共识的实现。

共识所概括的每个基本原则都会受到挑战,因此没有任何两个国家会同意共识中每一项基本原则。

但是它们确实是一个整体,通过它的各个部分我们可以理解更多的东西。

事实上,正如世界上大多数政治分析家所说,华盛顿共识就像一种精神病。

不过还是应当承认这样的情况。

近20年来,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政治经济问题上取得的成功已经促进了对一些基本原则的坚持,包括:共同利益;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国际安全;在国际关系中寻求和平;团结合作;维护主权;反对使用武力;提高军备透明度;防止核扩散;促进国际交流;支持联合国;加强和平教育和努力增强人类对和平的责任感;人道主义干预;保护环境;充分重视维护世界和平的其他途径。

例如,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全球安全倡议”,为帮助消除贫困和解决诸如犯罪、人口走私、国际恐怖主义、贩卖毒品、海盗活动和武器扩散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该倡议的根本宗旨是“最终消除贫困”。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华盛顿共识是个好东西,让世界上很多政治家开始喜欢华盛顿共识,这种想法不仅在过去二十年中有进步,而且今后二十年还将继续下去。

华盛顿共识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概念,因为它只有在几乎毫无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够运作。

”在谈到这种不确定性时,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博士评论说:“华盛顿共识就像是心电图。

尽管医生已经检查了一下它,却还是无法找到一条连接两个半导体之间的线索。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百科名片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走向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目录来源内容名人评论展开编辑本段来源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华盛顿共识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编辑本段内容1. 财政政策1. 加强财政纪律;2. 把政府支出的重点转向经济回报高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基本医疗保健、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3. 改革税收,降低边际税率和扩大税基;2. 货币政策1. 利率自由化;2. 采用具有竞争性的汇率制度;3. 贸易和资金政策1. 贸易自由化;2.资本准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自由化;4. 宏观产业政策1. 私有化;2. 放松政府管制,消除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障碍;3. 保护产权编辑本段名人评论赵晓: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所谓“北京共识”,相对应的是“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作者:刘志明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后华盛顿共识”虽然自诩以超越“华盛顿共识”为目标,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它只是对“华盛顿共识”的部分修正或者改良国际金融危机后,境外不时有媒体宣称所谓“华盛顿共识”因“中国模式”的影响而被终结,并说金砖四国正引领世界阔步走向“后华盛顿共识”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后华盛顿共识”?应如何认识“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认为,“华盛顿共识”主要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其基本原则简单而言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虽然“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施,但是,这种所谓的“共识”很快就因为它在拉美、原苏联东欧地区、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造成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两极分化、福利削减、过度剥削、环境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国家公共权力衰退等问题继而受到广泛质疑与批判。

在这种质疑与批判声中,“后华盛顿共识”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世界公众的面前,并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内涵,1998年1月,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阐述。

他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观点有:竞争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对实现效益与公平社会的目标来说,竞争而不是私有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发展要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应当重新设计调控体制,而不在于金融自由化;一个有效的政府而不是最小的政府对发展来说至关紧要,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使市场运转得更好并纠正市场失败的行动;发展目标應该扩大,应该努力寻求提高生活标准的发展、公正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

从“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质疑与批评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两点结论,即:第一,这种质疑与批评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方式、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地认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固有理论缺陷,更加坚信西方发展模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标准和唯一选择,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后华盛顿共识的共识stiglitz

后华盛顿共识的共识stiglitz

后华盛顿共识的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Consensus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如果说当前关于促进世界上穷国的发展还有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共识根本不存在,除了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没有给出答案。

华盛顿共识既不是成功增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尽管它的政策建议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曾是有意义的。

当然,我所提到的华盛顿共识,是指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国财政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所推荐的过度简单化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当时还没像现在这样受到南北各国的广泛批评;我并不是指约翰·威廉姆森的较委婉精致的著作,尽管是他发明了“华盛顿共识”这个概念。

1总之,无论其最初的内容和目标何在,世界上大多人的心目中的“华盛顿共识”是指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稳定(主要是价格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以及基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并且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

2而这种战略与东亚所信奉的战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东亚,政府主导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 state)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后华盛顿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之处一一揭示出来。

3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认识严重失误,且把目光局限在过于狭隘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于狭隘的工具上。

例如,当技术不断进步时,市场并不能自发的实现效率;这个动态过程恰恰是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且这个动态过程中存在重大的外部性问题,而正是这外部性赋予了政府重大的角色。

成功的东亚国家公认了这一角色,而华盛顿共识则没有。

与此类似,华盛顿还对发展中国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特征视而不见,比如广泛采用的佃农合约。

佃农的实际税率高达50%——有的场合甚至高达66 2/3%,远远高出华盛顿共识所关注的许多其它税率。

《对华盛顿共识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对华盛顿共识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对华盛顿共识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后华盛顿共识”虽然自诩以超越“华盛顿共识”为目标,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它只是对“华盛顿共识”的部分修正或者改良国际金融危机后,境外不时有媒体宣称所谓“华盛顿共识”因“中国模式”的影响而被终结,并说金砖四国正引领世界阔步走向“后华盛顿共识”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后华盛顿共识”。

应如何认识“后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认为,“华盛顿共识”主要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其基本原则简单而言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虽然“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施,但是,这种所谓的“共识”很快就因为它在拉美、原苏联东欧地区、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造成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两极分化、福利削减、过度剥削、环境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国家公共权力衰退等问题继而受到广泛质疑与批判。

在这种质疑与批判声中,“后华盛顿共识”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世界公众的面前,并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内涵,xx年1月,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阐述。

他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观点有:竞争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对实现效益与公平社会的目标来说,竞争而不是私有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发展要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应当重新设计调控体制,而不在于金融自由化;一个有效的政府而不是最小的政府对发展来说至关紧要,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使市场运转得更好并纠正市场失败的行动;发展目标应该扩大,应该努力寻求提高生活标准的发展、公正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

从“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质疑与批评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两点结论,即:第一,这种质疑与批评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方式、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地认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固有理论缺陷,更加坚信西方发展模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标准和唯一选择,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世界银行应当如何认识华盛顿共识1.引言•1989年(十年前)作者提出“华盛顿共识”。

•是总部在华盛顿的有关机构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建议的最小共识。

•是该共识引起拉美国家近20年的经济改革,而不是来源于对这些改革的认知的趋同。

•该共识现在作为“新自由主义”或“市场主义”的代名词(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对该共识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共识的误解和世界发展机构失去权威(市场非万能)。

•本文的目的是:肃清错误认识及这种错误认识对改革的误导。

2.“华盛顿共识”原义2 .1 华盛顿共识:十条•财政控制•公共支出调整:优先支出高回报和能改变收入分配的项目,如医保、义务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税收改革:降低税率,扩大税基•利率自由化•实行竞争的汇率•贸易自由化•允许FDI•私有化•解除管制(进出口)•产权保护2 .2 对这“共识十条”的评论(十年后的今天)•财政控制、公共支出调整、税收改革:学者认同;从拉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公共支出再定位的效果差一些。

•利率自由化:Stiglitz 认为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六维中最后的一维,使得此项与金融自由化有关,作者认同;但Stiglitz最近有关金融自由化的观点强调东亚经济的成功来源于对相关行业的直接信用支持,这有很多争议,特别是东亚经济危机以来。

•竞争性汇率:表达不精确,本意是指以市场均衡汇率为基础,一定范围可调的汇率。

东亚国家的实践说明这是可行的(东亚危机后,只有泰国这样做失败了)。

•贸易自由化:表达精确,却争议颇多。

反对者认为东亚经济奇迹,至少部分国家,不是因为此项政策。

•允许FDI:东亚国家都还欢迎此项建议,自由韩国拒绝FDI。

•私有化:在华盛顿博得广泛支持,在其他地方争议颇多。

在其他地方,对私有化的态度是划分左右派的试金石。

•解除管制(进出口):没有出现极化现象,最初由美国的温和派而不是由率先实行私有化的英国的撒切尔(右翼)政府提出。

在东亚尽管有的国家在相反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还是有些国家是这样做的。

_华盛顿共识_与当今世界多种发展模式

_华盛顿共识_与当今世界多种发展模式

2010年第2期HONGGUAN JING JI GUAN LI○乔利“华盛顿共识”与当今世界多种发展模式一、“华盛顿共识”及其失败原因“华盛顿共识”是20世纪80后代末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等机构针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主张,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其秉承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要旨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强调让“无形之手”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佳配置。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片面强调金融市场开放和外资输入自由化予以致命一击。

“华盛顿共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过程中屡遭挫折,执行改革政策的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华盛顿共识”存在以下缺陷:1.短期政策冲突。

IMF 的政策目标是通过保持内外平衡确保受援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但削减政府开支导致就业率和生产产出率下降;货币贬值带来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效果,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国内支出成本上升、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外债负担加重。

1982年~1988年,28个拉美国家实行了改革,但代价惨重,经济出现“滞胀”、失业率攀升、人均GDP 下降7%。

2.紧缩措施对经济增长不利。

IMF 期望改变受援国经常项目逆差状况,但经常项目逆差的成因有多种,如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额大于储蓄额,也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而FDI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高科技领域,将会刺激经济的发展。

因此,完全照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的“药方”,采取紧缩措施,对经济增长不利。

3.改革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国家大幅削减政府公共支出,甚至减少对老百姓粮食、燃油等的补贴,高失业率、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等问题突出。

IMF 等机构早期的调整政策也未对减贫予以关注。

20世纪90年代在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发生了抗议IMF 的骚乱。

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解

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解

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解
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所在地华盛顿特区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共识。

这个共识将市场的力量和国家的作用结合起来,强调市场开放、私有化、财政纪律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华盛顿共识的框架下,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一直鼓励发展中国家实行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如财政赤字的削减、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推动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等。

这一共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加强市场机制、促进自由贸易和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然而,华盛顿共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这种一刀切的经济改革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国家,因为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和制度不同。

他们认为,过度依赖市场机制可能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不公平,增加了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此外,一些批评者还指出,华盛顿共识忽视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应该与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否则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社会的不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华盛顿共识已经逐渐演变和调整。

新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不仅仅是市场的监管者,还应该扮演促进公平、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角色。

因此,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市场化的经济理念,而是更加注重人民福祉、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经济政策框架。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介绍2014-11-2一、背景“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由威廉姆森于1989年首先提出1,指的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财政部)的经济学家——所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拉美经济的政策主张。

20 世纪80 年代,拉美国家由于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外债,相继爆发了两次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通货膨胀暴涨、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急切需要经济理论指导走出危机。

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针对拉美国家急缺建设资金的情况,利用条件贷款迫使拉美国家按照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提出的政策进行改革。

1989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19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出席会议的有拉美国家的政府官员、美国财政部等部门的官员、企业界人士,以及由美国操纵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和若干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

在会议的最后阶段,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约翰·威廉姆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执笔撰写了会议共识,系统地指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十条政策主张,并得到世界银行的国际组织的支持。

由于上述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最初主要针对20 世纪80 年代拉美经济危机提出的改革措施,出台后迅速形成一种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推行的经济转型模式和理论。

由于后来多个国家如前苏联、阿根廷等在采取华盛顿共识的相关改革时没有成功,因而华盛顿共识收到许多批判。

除此,也出现多种不同的版本,正如威廉姆森本人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撰文澄清,他特别强调了他1989年关于华盛顿共识的初版与后来许多人士用之于“新自由主义”的版本不同,同时也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版本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後華盛頓共識的共識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Consensus -2005-1-29取得約瑟夫E.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蘇創譯崔之元校)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前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如果說當前關於促進世界上窮國的發展還有什麽共識的話,那就是:共識根本不存在,除了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沒有給出答案。

華盛頓共識既不是成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儘管它的政策建議在特定國家的特定時期曾是有意義的。

當然,我所提到的華盛頓共識,是指國際金融機構和美國財政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所推薦的過度簡單化的政策建議,這些政策當時還沒像現在這樣受到南北各國的廣泛批評;我並不是指約翰·威廉姆森的較委婉精致的著作,儘管是他發明了‚華盛頓共識‛這個概念。

1總之,無論其最初的內容和目標何在,世界上大多人的心目中的‚華盛頓共識‛是指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觀穩定(主要是價格穩定)爲主要內容的發展戰略;以及基於對自由市場的堅定信念並且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

2而這種戰略與東亞所信奉的戰略形1Williamson, J. [1990] “What Washington Means by Policy Reform,” Chapter 2 in Latin American Adjustment: How Much Has Happened?, John Williamson (ed.), 1990,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Williamson, J. [1999] “What Should the Bank Think About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Background Paper to the World Bank’s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 July 1999.2本文與約翰·威廉姆森在此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對‚華盛頓共識‛這個辭彙的理解大相徑庭。

他的論文是‚華盛頓共識簡史‛,文中威廉姆森聲稱‚當嚴肅的經濟學家攻擊華盛頓共識時,世界都會普遍解釋說這位元經濟學家應該有其理論依據,以反對教條式的宏觀政策、對市場的利用、以及貿易自由化。

‛無論如何,這是我反對華盛頓共識的情形,因爲我知道這個辭彙含義所在,這從本文可以看出。

對威廉姆森提出的這個觀點,我的看法是華盛頓共識過於狹隘的著眼於價格穩定,而對政府對市場和貿易的干預的關成鮮明的對比;在東亞,政府主導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 state)扮演著積極的角色。

後華盛頓共識(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將華盛頓共識的失敗之處一一揭示出來。

3華盛頓共識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的認識嚴重失誤,且把目光局限在過於狹隘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過於狹隘的工具上。

例如,當技術不斷進步時,市場並不能自發的實現效率;這個動態過程恰恰是發展的關鍵問題;並且這個動態過程中存在重大的外部性問題,而正是這外部性賦予了政府重大的角色。

成功的東亞國家公認了這一角色,而華盛頓共識則沒有。

與此類似,華盛頓還對發展中國的一些顯而易見的特徵視而不見,比如廣泛採用的佃農合約。

佃農的實際稅率高達50%——有的場合甚至高達66 2/3%,遠遠高出華盛頓共識所關注的許多其他稅率。

對佃農的激勵這個大問題,卻被那些大談特談‚尋求合理激勵‛(getting incentives right)的國際金融機構忽略了。

批評者說華盛頓共識的政策太過迷信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即市場可以自動導致經濟效率,並且經濟政策只應著眼效率,而分配問題應該在其他的政治過程加以解決---但是華盛頓共識的鼓吹者中較溫和的一派否認這一責難。

這種爭論,在很大程度和關於‚華盛頓共識‛的命名的爭論一樣,是言不及義的。

國際金融機構所採取的政策中,政府被賦予的角色要比絕大多數東亞國家政策體現的政府角色受到的限制大得多。

前者即是華盛頓注不夠。

See for instance Williamson, J. [2004]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paper presented at Foundation CIDOB conference held in Barcelona in September 2004, “From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towards a new Global Governance”.3See, for instance, Stiglitz, J. E. [1998] “More Instruments and Broader Goals: Moving Toward the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the 1998 WIDER Annual Lecture, Helsinki, January 1998, reprinted Chapter 1 in The Rebel Within, Ha-Joon Chang (ed.), London: Wimbled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pp. 17-56. 本文是對該文討論的一次擴展和更新。

共識或新自由主義,後者被稱之爲政府主導發展型國家。

毋庸置疑,政府常常弄巧成拙。

政府企圖糾正市場失靈,但政府本身也有失靈;華盛頓共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政府失靈的一個回應。

但是,它對政府的失靈矯枉過正了。

華盛頓共識的政策建議通常都‚一刀切‛地假定所有政府都是一無是處。

這種假定導致了反對基於如下分析做政策建議:在何種情況下何種政府干預是合適的;爲進行有效干預,政府的制度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的意義又何在?那麽,值得爭論的就不僅僅是政府的規模,而更應是政府的角色——它應採取哪些行動——以及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平衡。

後華盛頓共識承認市場有其作用;問題是,新自由主義者在何種程度上承認政府也有其作用,而不單純是保障契約實施(enforcing contracts)和保護産權這些最基本的職責(minimal role)。

早在其教條被廣泛接受之前,華盛頓共識的理論基石就已遭到顛覆。

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對亞當 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作出了嚴格解釋,以說明市場自動實現效率的條件和意義;這要求沒有外部性(沒有空氣或水污染的問題),沒有公共品,沒有學習效應(no issues of learning),要有完全的資本市場——至少需要風險或跨期市場(intertemporal markets)沒有缺失。

如果這些條件都還不算嚴的話,格林瓦爾德(Greenwald)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進一步補充到,還必頇沒有資訊不完全,資訊結構不變,沒有資訊不對稱等限制條件。

4這些問題在任何一個經濟中都非常嚴重,但它們更是發展的關鍵。

因此,沒有理論足以讓人相信,在發展的早期,市場可以自動産生有效率的結果。

4Stiglitz, J. E. and B. Greenwald [2003] Towards a New Paradigm for Monetary Polic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歷史經驗——甚至在華盛頓共識大行其道之前——也不能提供什麽論據,證明市場可以自動實現效率。

當人們對東亞國家採取的各項經濟政策的特定角色展開激烈爭論時,人們發現政策與成功的關係非常明顯。

5中國的鄉鎮企業——歸地方政府所有(publicly owned at the local level)——是中國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成功的關鍵。

個體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土地並沒有私有化的情況下施行——也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産力。

很難相信韓國或臺灣沒有採取積極的工業政策就能成爲當今世界上強大的工業競爭者。

所有的東亞國家都擁有高儲蓄率,政府刺激儲蓄的政策可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企業抱怨資本匱乏時,東亞的政府卻向出口企業,尤其對溢出效應很強的技術部門,提供了大量資本。

誠然,東亞的成功可能事出偶然。

甚至如某些批評者所言,若沒有這些産業政策,東亞可能增長得更快。

然而,沒有理由相信這種可能,畢竟歷史證據的砝碼偏向了相反方向。

如果說,東亞的成功證明了比傳統的華盛頓共識政策中的政府作用更加積極的政府的必要性,那末,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和拉丁美洲的失敗,則進一步加強了對華盛頓共識戰略的質疑。

6拉美在90年代——‚改革的十年‛——的增長僅爲60-70年代的一半,而60-70年代的進口替代政策卻被認爲是‚失敗‛。

當然,進口替代的戰略有其自身的問題,它將不得不演化——正如東亞那樣——成出口導向的戰略。

因而,並非進口替代戰略的失敗,而是沈重的債務危機結束了60-70年代的高增長。

90年代改革的成功非常短命,不到十年,這是因爲改革戰略的失敗直接葬送了改革的成果,比如,資本市場的開放將拉美市場暴露在變動5See for instance Wade, R. [2003]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3.6Stiglitz J.E. [2002], Reforming Reform: Towards a New Agenda for Latin America, Prebisch Lecture, ECLAC, Santiago, Chile.不安的國際資本市場,最終在1997-1998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拉美國家損失慘重。

在非洲,輕信市場魔力的代價也同樣沈重而真實。

例如,IMF強加的政策條件往往過於狹窄地集中在農產品價格自由化這一點上,而政策有效施行的先決條件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比如投入和産出機制、信用可獲得性和基礎設施(尤其是公路);對靜態比較優勢的過分堅持導致了“組合謬誤”:一個國家擴大出口能獲益,但許多國家都增加出口只會導致價格的崩潰;金融部門的改革也過多著眼於讓市場決定利率,這其實導致了長期的高利率,但信用可獲得性並未得到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