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物质》专题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生活教学设计课
(提问若干学生,无需回答非常准确,目的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客观的,不是神、上帝创造的。)
教师再问:我们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是上帝用一个星期制造出来的吗?是不是盘古用巨斧抡开了地球才有了天和地?
物质的定义例证分析法讨论法谈话法前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它们对社会变革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李玉红
教学设计(一)
1、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起步,且原有生产力水平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同时也说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制定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为20%,明天就要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能行吗?它是客观的。无论是从生产力的构成,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都是客观的。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一、什么是物质教师:我们在第一单元里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我们也知道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我们先来看看物质的概念(课本29页)教师:没错,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前面两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通俗地说,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是客观地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消失而消失。
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能为我们所感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也就是说能被人们所认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
这是物质的可知性。
可知论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与它相对的不可知论则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教师:这是我们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它是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那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是客观实在,是属于物质范畴的,那能不能反过来说物质是高山、树木呢?教师:不能,我们来举个例子。
苹果、雪梨是水果,大家没有意见吧。
那,水果是苹果、雪梨吗?教师:水果只是对苹果、雪梨等东西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本身不存在水果这样东西。
(副板书抽象具体)所以,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副板书物质、物质的具体形式)教师:而刚才我们说的高山、树木仅仅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也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区别:(1)哲学上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而无知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的特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提前熟悉课本知识1、导入新课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1、希腊神话 混沌之神 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
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
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
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 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
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
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这一重要知识点。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即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然后,我对比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观念,让学生了解两种观念的区别。在此过程中,我运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三)学生小组讨论
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物质性的内涵,即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观点,如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资源配置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4.1世界是物质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物质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
5.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3.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鼓励学生提问,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促进思维碰撞。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完成以下任务:
1.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2.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澄清。
3.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使他们学会在物质世界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认识到物质财富并非人生唯一追求,培养他们追求精神富足的品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哲学原理,我将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物质现象,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存在。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如环保、资源利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物质世界的各个方面,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提高。例如,在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同时,我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以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由空气构成的,有的说是由水构成的,还有的说是由人类的思想构成的。我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看法背后的哲学原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世界的物质性的概念,让他们理解物质是世界的基础。然后,我详细讲解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的产物。接着,我引导学生们学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观点,让他们理解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次教学案例中,我期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物质运动的产物。
3.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这些知识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例、讨论等,旨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思考题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政治《物质的概念》逐字稿教学设计
1.题目:物质的概念2.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3.基本要求:(1)讲清楚客观实在性;(2)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3)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环节一:课堂导入一、图片导入示范: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组图片都说明了什么?好的,课代表来说一说。
你说,这一组图片是讲得是盘古开天地、血肉成江山和上帝7天创造世界的故事。
很好。
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的世界真的是上帝或者盘古创造的么?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物质的概念》。
二、微课导入示范: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微课《地球的来源》,大家请看大屏幕。
好的,视频微课播放完了,谁能说说微课讲了什么?好的,这位同学来说。
你说,视频告诉我们45 亿前,原始地球是太阳系地球轨道上若干大小不同的行星,撞击融合而形成地球,并逐步演化成我们的家园。
回答的很棒。
同学们,结合地球的来源大家思考一下,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物质的概念》。
三、名言名句导入示范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在大屏幕上为大家准备了三句名人名言,大家谁来给同学们读一读。
语文课代表,你来读一读把。
你说第一个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说“水是世界的本原”;第三个是释迦牟尼说:“世界的本源是空。
”非常好,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呢?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质的概念活动一:自主探究示范: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上的图片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再想想我们平时用的笔、本、橡皮等文具以及大家坐着的椅子、书写用的桌子,大家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好,你来说,你说他们都是有形态的,都能感受得到。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设计(统编版必修4)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世界的物质性,探讨物质的内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物质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通过PPT展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讲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回顾物质的内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生活案例,分析其世界的物质性。
3.教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物质性现象,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物质性。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物质与运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4.1世界是物质的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名词解释:物质、客观实在性、多样性。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观点的理解。
3.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一个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小组讨论题:针对某一热点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导入中,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手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2.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宇宙、地球、生物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对世界本质的探究欲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质观点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重要性。
2.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消除疑惑,巩固所学。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4.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ale Waihona Puke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物质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世界物质性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为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同时,通过讨论科技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生动展示世界物质性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提升对比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对世界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并能指导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概念。
【难点】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盘古开天地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是否真的是由盘古或者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
结合前面所学哲学基本问题,进而导入本课: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物质及其唯一特性活动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并口述桌椅板凳、学习用具等常见物品。
请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结合教材找出物质的概念,最后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活动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物质的概念和前面所列举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共同认识到,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过渡:在理解了物质是什么的基础上,我们看一下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的。
(二)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三:同桌二人为一小组,每人任选一个方向,但不得重合: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2.1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题。
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和分析“地球进化史”“人类发展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视频图文资料,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培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阅读有关“我国火星探测”相关图文资料。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
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我国宇宙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重大里程碑。
关于宇宙的产生,中外有各种认识:中国古代传说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说,而西方比较有名的是——上帝创世说。
查阅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说说,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提示:宇宙的形成和各种传说人物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人们猜想产生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在哲学上叫做事物是客观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课教案(两课时)【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设计人生规划,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好奇,让学生第一次就爱上哲学,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恩格斯曾说过:“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哲学知识。
那么,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走进哲学,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创造更亮丽的青春。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世界的物质性。
板书课题:世界的物质性二:讲授新课。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论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难点】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世界的本质。
在上节课我们就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第二课中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记得它们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什么吗?主要是看他们认为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在唯物主义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也就是说世界具有物质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那到底什么是物质呢?世界的物质性讲授新课:(一)、物质(含义、特征)同学们在29页上找到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同学们把它划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学好这一课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牢的话,后面要理解就很困难了,所以同学们要重视它。
这里讲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它是指物质不会因为人的意识产生而产生,比如老师现在需要写字,因此需要粉笔,但是手上有粉笔吗?没有,但是老师因为需要粉笔写字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个需要的意识,但是粉笔会不会因为我有这个意识就自动的出现在我的手里呢?不会,可见物质是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的,如果物质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老师肯定不愿意在这儿上课,同学们也不愿意在下面听课,这么热的天,肯定会选择一个凉快的地方待着,想自己想要的。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1.教师详细讲解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
3.介绍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物质性的主要观点,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激发学生深入探讨哲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哲学知识。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例如,通过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学生分享对世界本质的初步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3.教师简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点评。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对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于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探讨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3.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进行分析。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例如:“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性在世界各个领域如何体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有形的,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改造的。
2.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具有物质性。
3.培养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物质性的体现,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提出问题:“这些成就背后体现了世界的什么特性?”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教师详细阐述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具有物质性。
2.分析世界物质性的体现:教师举例说明世界物质性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如科技成就、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
3.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科技成就是物质性的体现?”“物质性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你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质性观点?”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解》教学设计
“物质”现象的普遍性和“物质”定义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思维认识和行为做事的指导性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
日常观察和网络搜集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回忆大自然、社会和自己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现象
观察、回忆,思考
了解世界万物的物质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感知知识素材,理解课本内容
解决知识内容的感知和明确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答疑
讨论、提问,运用所学指导反思以前的思维和做的事
学以致用
七、信息技术应用(说明在情境导入环节中应用了哪些信息技术手段?如何应用?)
课堂开始,利用PPT展示大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各种现象。理解“物质”定义客观性时展示如磁铁吸铁钉等视频或图片。二、教ຫໍສະໝຸດ 目标1、理解世界万物的物质性
2、在理解中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3、培养学生一切从世界出发而非主观臆断的做事观念和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对学生学习中的表现,感觉到学生在认识问题时缺少针对性和从实际出发解决事情的能力,而又有提高自己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的要求,主观性、情绪化成分多。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解》教学设计
课题: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解
学科:政治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课时:一课时
设计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关系着每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而“物质”是什么、什么是“物质”,不同的哲学流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后面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高中政治哲学--物质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哲学《物质》专题教案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之认识论(七、八九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九、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之唯物辩证法十至二十六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十一、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十二、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十三、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十四、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十五、发展的观点及方法化(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十六、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七、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十八、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