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痞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细目一:概述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1.痞满的概念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痞满的常见病因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痞满的诊断要点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中医内科学胃痞
xx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 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痞者,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 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 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xx
【范围】
胃脘部满闷不舒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个症 状,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上腹部 满闷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xx
2.鼓胀 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胀 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以腹部 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 大之形; 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 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证治汇外.痞满》:“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 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xx
【概念】
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 按之不痛的证候。“痞”意指:病理上的 胃气不通,症状的满闷阻塞。
xx
【医论】
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 塞等。《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 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备化 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寒”。
xx
4.七情失和 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 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 其中尤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肝脾不和, 气机郁滞而成之痞满多见。如《景岳全书. 痞满》有:.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气机不 利,而生痞满。如《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 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 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 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疾湿阻滞;虚即 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胃痞胃痞是以自觉心下塞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疾病,又称痞满。
一般以自觉脘腹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
西医学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心下痞塞为主症时可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胃痞”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病满。
”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病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后世医家一直效法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做出阐释:“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
”“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4.金·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如《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实消痞丸成为后世治痞名方。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6.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痞满》指出:“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
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郁热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泄,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胃痞中医试题 (4)
胃痞中医试题1. 简介胃痞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学中对胃痞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胃痞相关的中医试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2. 胃痞的中医理论在中医学中,胃痞被归类为“胃脘痛症”,主要是由于胃气滞停所引起的。
胃气滞停是指胃脘部位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郁滞不畅,引发胃脘痛、胀满等症状。
3. 胃痞中医试题以下是一些与胃痞相关的中医试题,供读者测试自己的知识和对胃痞的理解:问题一:胃痞的主要症状是什么?a.反酸、嗳气b.乏力、食欲不振c.头晕、恶心d.皮肤瘙痒、过敏问题二:以下哪种情况容易导致胃痞?a.多食生冷、油腻食物b.大量饮酒、抽烟c.长时间暴饮暴食d.缺乏运动、久坐不动问题三:胃痞的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是什么?a.人参、黄芪b.陈皮、枳实c.当归、川芎d.甘草、白术问题四:胃痞的调理方法中,以下哪个是一种常用的饮食疗法?a.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b.吃辛辣食物以促进胃气运行c.多吃生冷食物以刺激消化d.随意吃大量食物,无需控制4. 答案解析问题一:胃痞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正确答案:a. 反酸、嗳气胃痞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反酸、嗳气。
胃气郁滞后,胃部会出现不适感,引起反酸、嗳气等症状。
问题二:以下哪种情况容易导致胃痞?正确答案:c. 长时间暴饮暴食长时间的暴饮暴食会给胃部造成过度负担,容易导致胃气滞停,从而引发胃痞。
问题三:胃痞的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是什么?正确答案:b. 陈皮、枳实陈皮、枳实等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常常被用于胃痞的治疗。
问题四:胃痞的调理方法中,以下哪个是一种常用的饮食疗法?正确答案:a. 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胃痞的调理中,常常采用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的方法,以帮助消化,缓解胃痞症状。
5. 结论胃痞是一种常见的胃部不适疾病,中医学对胃痞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通过了解胃痞的主要症状、导致胃痞的原因、胃痞的治疗药物和饮食调理方法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胃痞,并保持胃部的健康。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16章胃痞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脾胃虚弱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气机不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 而生痞满。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中满腹胀》 利,而生痞满。如《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 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 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 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 胃痞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 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疾湿阻滞; 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疾湿阻滞;虚即 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 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痞者, 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痞者,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 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 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痰湿阻滞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 生痰浊,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 生痰浊,痰气 交阻,中焦气机不利, 失司, 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 失司,而成 痞满,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曰: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食滞中阻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 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伤寒论》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不 干噫食臭” 谷不化、腹中雷鸣, 痞硬而满” 痞硬而满”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一、实痞(一)饮食内停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吸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失和,气机塞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积实导滞丸消食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实消痞丸。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3.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4.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吸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三)湿热阻胃1.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3.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4.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5.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症考点:痞满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症考点:痞满的辨证论治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痞满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痞满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应首辨虚实。
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次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证治分类1.饮食内停证证候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若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以消食;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等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2.痰湿中阻证证候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加减: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加枳实、紫苏梗、桔梗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作用;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腻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3.湿热阻胃证证候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最新中医内科学-痞满
▪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证鉴别
▪ 痞满与胃痛
▪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 ▪ 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
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临证思路
▪ 一、抓住主诉 ▪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且不痛 ▪ 二、审明病因 ▪ 详细询问起病时间,原因,了解其发病时
之症状特点,查明其病证与饮食,情绪等 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临证思路
▪ 三、审定邪之有无 ▪ 伤寒表邪未解,误下或痞或感受寒邪,
外邪乘虚而入腑,留恋胸膈,或饮食无 度,食积难消,或情绪刺激,气机郁结 等,皆属有邪,即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若因脾胃阳微,胃纳呆滞,脾运不健, 则属虚证痞满,此以正虚为其主要矛盾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历史沿革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 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也,半夏泻心汤方主之。”将痞满与结胸 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 家所效法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 志失调等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 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
病因
▪ 感受外邪
▪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 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 司,遂成痞满。如《伤寒论》说:“脉浮而 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 濡,但气痞耳。”
中医内科学.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 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 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 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 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 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 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 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 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 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 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张介宾在《景岳全 书·痞满》中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 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 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 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症状辨证:痞满的症状主要 包括脘腹胀满、嗳气吞酸、
大便不爽等。
体征辨证:痞满的体征主要 包括舌苔厚腻、脉滑数等。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舌脉等综 合分析,确定证型,选 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01
扶正祛邪:在治疗过程 中,既要扶助正气,又 要祛除邪气,使身体恢 复健康。
03
02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调 理,兼顾五脏六腑、气 血津液的平衡,以达到 治病求本的目的。
脉搏紧张
痞满的辨证论
2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辨证 论治的核心,主要包括病因、 病机、病理、症状、体征等。
病因辨证:痞满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外感六淫等。
病机辨证:痞满的病机主要 包括脾胃虚弱、湿热内蕴、
肝气郁结等。
病理辨证:痞满的病理主要 包括气机郁滞、湿热内蕴、
血瘀痰阻等。
4
痞满的治疗原则 是调理脾胃,行 气化湿,消痞除
满。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 胃,导致痞满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袭,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痞满
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郁 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痞满
脏腑虚弱:脾胃虚弱,运化功 能失调,导致痞满
临床表现
01
胃脘部胀满:患 者感觉胃脘部胀 满不适,按压有
06
温胆汤:用于痰湿内 蕴,气机不畅的痞满
痞满的预防与
3 调护
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 规律,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焦虑和紧张
04
适当进行体育锻 炼,增强体质,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痞满课件
治疗效果评估
03
04
患者满意度:患者对治 疗效果表示满意,愿意 继续接受治疗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肝功能等指标恢复正常
01
02
体征改善:如舌苔、脉 象等体征恢复正常
症状改善:如食欲不振、 腹胀、腹痛等症状减轻 或消失
谢谢
中医内科学脾胃 病证痞满课件
目录
01. 脾胃病证痞满概述 02. 脾胃病证痞满的治疗方法 03. 脾胃病证痞满的预防与调养 04. 脾胃病证痞满的案例分析
1
脾胃病证痞满概 述
脾胃病证痞满的定义
01
脾胃病证痞满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病证
02
痞满是指胃脘部胀满不适,伴有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03
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气等
药物治疗:根据辨 证论治的结果,选 择相应的中药方剂 进行治疗,如健脾 和胃、消食导滞等。
针灸治疗:根据辨 证论治的结果,选 择相应的穴位进行 针灸治疗,如足三 里、中脘等。
饮食调理:根据辨 证论治的结果,制 定相应的饮食调理 方案,如清淡饮食、 忌食生冷等。
生活习惯调整:根 据辨证论治的结果, 调整患者的生活习 惯,如规律作息、 避免劳累等。
3
脾胃病证痞满的 预防与调养
生活习惯调整
饮食清淡:避免 辛辣、油腻、刺
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力
01
02
03
04
05
饮食规律:定时 定量,避免暴饮
暴食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饮食调理
01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 02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
中医胃痞病机
中医胃痞病机
中医认为胃痞病是由于脾胃失调造成的一种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胃痞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主要表现为脾胃气滞、湿热互结、气滞血瘀等疾病证候。
1. 脾胃气滞:脾胃气滞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而引起胃痞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等。
2. 湿热互结:湿热互结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导致体内湿气凝聚在胃气道,阻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此时常见的症状有胃脘部痞块感,口干口苦,口臭等。
3.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湿热留滞胃气道,引起胃痞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胃脘疼痛,呕吐酸水或咖啡色物质等。
中医治疗胃痞病的方法通常是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个体化因素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疏通脾胃、消除病机的目的。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药物所伤等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或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塞塞,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2.情志失调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
《景岳全书·痞满》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诸病源候论》云:“由忧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
”3.体虚久病久病脾胃虚弱,中焦升降无力或气虚日久渐至阳虚,中,中焦失于泪运,或痰湿之邪、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阴伤则胃失运化,受纳属热无,而成虚病。
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因生治4.药毒误治因病长期误用、滥用药物,损伤脾胃。
或因感脉证并治》,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伤寒方》谓:“因服冷药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太平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心膈满腹痛诸方》谓:“因服冷药太过,致心膈痞满。
”二、病机1.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
脾主开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开机顺畅。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或药毒误治等病因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此为胃的基本病机。
2.胃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胃病初期,多为实证。
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十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逆犯脾胃,可致气机郁滞而成痞;如胃热盛,或食滞、气郁、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导致热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胃痞
1.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为主,病机飞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
表现为胃脘痞塞,满闷不痛,按之柔软无物。
2.病位在胃,与肝、脾脏腑相关。
3.初病多为实证,久病不愈,耗气伤阴,可为虚证。
临床常见虚实兼夹,和脾胃、行气消痞为基本法则。
治以理气和中、消食和胃、燥湿健脾、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等法。
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者,治当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4.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饮食有节,心情舒畅,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可转化为胃痛、积聚、噎膈、虚劳等病。
二、胃痞的日常防控措施
1.饮食有节,定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粗硬之品。
2.慎用大热、大寒、有毒等易损伤脾胃的药物。
3.患者应注意精神调摄,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
4.慎起居,适寒温,特别是季节交替时应注意腹部保暖。
5.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胃痞中医诊断辩证治疗特效秘方
胃痞中医诊断辩证治疗特效秘方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胃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拒按,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
饥饱均满,喜暖喜按,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
2.辨寒热胃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胃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根据虚、实及虚实夹杂属性,施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
三、分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症舌脉:胃脘痞闷,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时有吞酸或吐苦水,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
病机分析:气机郁滞,肝失调达,木郁土壅,脾胃之气不得升降,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方药运用:(1)常用方:枳术凡加减。
药用枳实、香附、陈皮、白术。
方中重用枳实,意在消痞除满,行气化滞为君药;辅以香附、陈皮疏调肝脾之气机,以助枳实化滞消痞之力,为臣药;佐以白术健脾益胃,防理气伤正,同时白术与枳实相配,一升清~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两药相须为用,理气而不伤正,故使邪去正复,胃痞自除。
(2)加减:胀满明显者,加厚朴、砂仁;嗳气甚者,加菖蒲、黄连、苏叶、郁金;呕恶明显者。
加法半夏、生姜;气郁久而化热者。
用丹栀逍遥散;纳呆者加茵陈、郁金、乌梅、炒麦芽、柴胡;血瘀者加丹参、红花。
(3)临证参考:董建华治疗本证常以理气通降方(香附、苏梗、香橼、佛手、陈皮、大腹皮)为主方加减治疗。
宋孝志治疗本证常用旋覆代赭汤加枳实等理气之品,以降肝胃逆气,条达肝气以行胃之壅滞。
2.湿热滞胃证症舌脉: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濡软,兼见纳差食减,口干黏腻而臭,口渴喜冷,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舌质红赤,苔白黄而腻。
脉濡数。
病机分析:湿热壅滞胃腑,阻滞气机.胃气郁遏,致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濡软;湿性黏滞,滞于胃腑,阻滞气机,湿滞难化,出现口黏腻,纳差食减;湿性重着,困脾则不能濡养四肢肌肉,而见头身沉重,肢软乏力;湿邪下注大肠则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化热则口干而臭,口渴喜冷;舌苔、脉象均为湿热之象。
胃痞满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痞满是指胃脘部痞塞不舒,伴有胸膈不适、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症。
病因多样,如饮食不当、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
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理气消痞。
以下将详细介绍胃痞满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型:症见胃脘痞满,胸闷不舒,嗳气,情绪抑郁,脉弦。
(2)脾胃虚弱型:症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体倦乏力,面色萎黄,脉弱。
(3)痰湿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恶心呕吐,头身重困,脉滑。
2.治疗方法(1)肝气郁结型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甘草。
加减:若胸闷明显,加郁金、川芎;若嗳气频繁,加旋覆花、代赭石。
(2)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
加减:若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若体倦乏力,加黄芪、当归。
(3)痰湿中阻型治法:健脾除湿,理气和中。
方药:二陈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生姜。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旋覆花、代赭石;若头身重困,加泽泻、白术。
3.中成药(1)逍遥丸: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作用。
(2)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的作用。
(3)二陈丸:适用于痰湿中阻型,具有健脾除湿、理气和中作用。
三、西医治疗方案1.病因治疗(1)饮食不当: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情志不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3)劳倦过度: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药物治疗(1)抗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痞满。
(2)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用于改善胃动力不足引起的胃痞满。
(3)解痉药:如山莨菪碱、普鲁本辛等,用于缓解胃痉挛引起的胃痞满。
四、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内科学痞满专家讲座
2024/4/10
中医内科学痞满
中医内科学
第21页
2.痰湿中阻证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 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 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惯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燥湿化痰;陈皮、厚 朴理气消胀;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中医内科学痞满
中医内科学
第12页
二、病证判别
1.痞满与胃痛
二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 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 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二者差异显著。
2024/4/10
中医内科学痞满
中医内科学
第13页
2.痞满与鼓胀
二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病证,但鼓胀以腹 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 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 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 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如《证治汇补·痞 满》曰: “痞与胀满不一样,胀满则内胀而 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2024/4/10
中医内科学痞满
中医内科学
第9页
总之,痞满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亲 密。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渎职为导 致本 病发生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 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 等), 虚为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二 者兼而有之。因邪实多与中虚不运,升降 无 力相关,而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病邪内 阻。
第5页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可引发中焦气机 不利,脾胃升降渎职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鉴别诊断】
1.胃痛 与胃痞病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兼胀满,胃痞时
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 满闷为主,胀甚者属胃痛,满剧者属胃痞; 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无痛;胃 痛起病急,胃痞发病较缓。 就症状而言,胃痛与痞满常同时出现,或在胃痛 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 辨证依据。
.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 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提出痞的 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 升降失调,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 治疗大法,其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诸方, 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
李东垣大倡脾胃内伤之说,对本病证的理 法方药,阐发甚详。张介宾《景岳全书.痞 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细:“痞者,痞 寒不开之胃;满者,胀满不行之谓。满者, 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 胀也。
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 陷入里,结 于心下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 遂成痞满。《伤寒论》云:“脉浮而紧, 而变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
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本节主要讨论胃痞。该病是脾胃肠病证中 较为常见的病证。
.
【概念】
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 按之不痛的证候。“痞”意指:病理上的 胃气不通,症状的满闷阻塞。
.
【医论】
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 塞等。《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 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备化 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寒”。
.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 则气机调畅。或为病邪所阻,或为脾胃之虚,均 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而发肿满, 皆属于脾。”当然,除脾胃之外,中焦气机之调 畅,尚赖肝气之条达,若肝气郁结,最易克脾犯 胃而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发生胃脘痞满。
总之,胃痞病位在胃脘,病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腑关键在脾胃, 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
.
表邪入里
食滞中阻 痰湿阻滞 七情失和 脾胃虚弱
病因病机示意图
中焦气机不利 升降失职
胃痞
.
【诊断】
1.临床表现:胃痞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 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 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 性过程.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 因有关.
.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 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痞者, 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 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 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
【范围】
胃脘部满闷不舒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个症 状,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上腹部 满闷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
2.鼓胀 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胀
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以腹部 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 大之形; 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 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证治汇外.痞满》:“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 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满甚者;
热: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
1.辨有邪无邪
有邪:伤寒表邪未解,邪气内陷,阻遏中
焦成之痞;食饮无度,积谷难消,
阻滞胃脘所成之痞;情志不遂,气
机郁滞,升降失调而成之痞。
无邪: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所
成之痞。
.
2.辨虚实寒热
虚: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
者;痞满时减,喜揉喜按者;
实:痞满能食,大便闭结者;痞满不减按 之
胃痞
.
【目的要求】
1.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研 究进展。
2.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概念】
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 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 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 软,压之无痛。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 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胃痞。
.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气机不 利,而生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 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 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疾湿阻滞;虚即 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不 痞硬而满”
.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 生痰浊,痰气
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 失司,而成 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 曰: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
4.七情失和 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
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 其中尤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肝脾不和, 气机郁滞而成之痞满多见。如《景岳全书. 痞满》有:“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
【证候特征】
胃痞部位在心下胃脘,临床上以自觉痞满 不舒,闷塞不能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 无形,压之无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 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
临床有实痞与虚痞之分,如痞满不减,按 之则甚,食后加重则为实;脘闷时减,按 之稍舒,不欲进食则为虚。
.
【病因病机】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 法,滥施攻里
.
3.胸痹心痛 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脘腹不舒,
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 患,以胸痛、短气为主症。 胃痞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而致,以胃脘 满闷为主症,当然,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 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痞出现 胸膈痞塞,满闷不则属兼证。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