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如何治疗
2型糖尿病如何治疗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目前,国内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5000多万,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
2型糖尿病的诊断我国多采用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标准如下:1.糖化血红蛋白A1c≥6.5%;2.空腹血糖FPG≥7.0 mmol/L。
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小时血糖≥11.1 mm ol/L;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符合1~3标准之一者,重复检测仍符合1~3标准之一者,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传统治疗方式糖尿病常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它所带来的心血管疾病、肾功损害、肢端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给患者本人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目前2型糖尿病以内科治疗为主,包括饮食控制、运动与生活方式干预、口服各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但效果不理想,易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另外这些治疗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药物治疗容易产生药物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的方法因移植排异、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及手术并发症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及效果。
胚胎干细胞和胰腺干细胞移植,又分别受到伦理学争论及取材不便的影响而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2型糖尿病还具有进展性,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下降,因此大多数患者使用药物治疗5年后,即使联合应用降血糖药物,也难以保证病人血糖恢复正常和避免糖尿病所致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胰岛素使不少患者受益,但到了后期会出现胰岛素抵抗,使治疗面临困境。
2型糖尿病治疗最佳方式--胃转流手术经过全球糖尿病领域权威糖尿病专家不断的研究和临床试验长达20多年,终于将胃转流手术发展为成熟的糖尿病治疗技术,且是如今唯一能够起到治愈糖尿病的效果,虽然只能够治愈2型糖尿病,但是不得不说,这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意义。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少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胰岛素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治疗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一种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的出现,使得胰岛素注射更加方便和精确。
此外,近年来,一种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胰岛素的胰岛素喷雾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
二、口服药物治疗方面的新进展除了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外,口服药物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关于口服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例如,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被发现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抗糖尿病药物也与其他疾病的治疗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三、各种疗法的优劣势比较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优劣势,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副作用以及使用方便程度等,可以帮助患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建议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四、糖尿病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新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着影响。
此外,药物治疗中的合理用药和用量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指导。
结论糖尿病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喷雾剂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使用。
口服药物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然而,糖尿病药物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疗效和安全性的进一步验证以及合理用药和用量的指导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型糖尿病和基本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和基本治疗路径一、什么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医学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三大类。
其中就属2型糖尿病发病率最高,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型糖尿病的发病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和肥胖者。
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糖尿病的典型发病症状为排尿增多、饮食增多、体重减轻,因此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
1、排尿增多:普通人每天的排尿量一般在2000ml以下,而糖尿病患者的排尿量明显增多,每天排尿量在3000~5000ml不等,有的一天的排尿量甚至高达10000ml。
排尿次数明显也增多,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排尿一次,一天下来,部分患者的排尿次数甚至高达三十次。
2、饮食增多:由于排尿增多,尿糖和水分的严重丢失,导致机体严重缺水并处于半饥饿的状态,故出现了烦渴多饮和食欲亢奋的状态。
同时高浓度血糖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加剧饥饿感。
由于缺水而大量饮水,因饮水增多而排尿增多,如此循环,身体机能日渐受损。
3、体重减轻:胰岛素的缺乏使得机体不能快速摄入糖分补充能量,所以只能消耗身体内的脂肪、蛋白质。
同时随着水分的丢失,身体迅速消瘦。
除此之外,糖尿病那些不典型的症状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由于发病原因和发病轻重不同,有些患者出现了不典型症状。
其中包括莫名的皮肤瘙痒、视力下降、餐前低血糖、异常排汗、嗜睡及昏迷、性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手脚麻木和腹泻等症状。
三、2型糖尿病高发的原因1、家族遗传研究表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群体比没有家族糖尿病史的群体患病率高。
因此学者们一致认为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家族基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糖尿病的发病率。
2、饮食不节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肥胖者更易患上糖尿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大多不注重饮食节制,喜好甜食、喜欢油荤、不吃蔬菜、喝酒、食之过多过快。
毫无饮食规律可言,严重破坏了消化系统的生理运行。
饮食不规律严重影响了胃的受纳和运化。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与瑞格列奈治疗的效果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与瑞格列奈治疗的效果【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治疗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格列齐特缓释片和瑞格列奈是两种常用的口服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本文结合临床研究结果比较了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安全性,以及长期效果评估。
研究发现,格列齐特缓释片在降低血糖、保护胰岛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瑞格列奈则在降低体重、改善血脂等方面效果更显著。
未来,结合两种药物可能能够实现更好的个性化治疗。
格列齐特缓释片和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均有一定效果,但因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作出选择。
【关键词】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瑞格列奈,效果,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不良反应,安全性,长期效果评估,临床应用,前景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而导致血糖升高。
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慢性病负担。
目前,口服药物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格列齐特缓释片和瑞格列奈是常用的药物之一。
这两种药物都属于胰岛素增敏剂,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控制2型糖尿病的发展。
格列齐特缓释片和瑞格列奈在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结果、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可能会不同。
本文旨在比较格列齐特缓释片与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并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选择建议。
深入了解这两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结果,对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与瑞格列奈在治疗效果、安全性和长期疗效等方面的差异,以探讨两种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ADOPT研究显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单药治疗5年累计失败 率分别为15%、21%和34%
现行T2DM治疗策略对血糖控制总体效果不理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0页
T2DM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1页
T2DM血糖控制不理想原因
发症发生。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2页
T2DM治疗应该遵照标准
基于T2DM生理病理“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认为
需用各种药品联合纠正T2DM各种病理生理缺点
对T2DM治疗应该基于已知病因,而不只是简单降低 HbA1c
必须在T2DM自然病程早期给予干预,阻止β细胞功效 衰竭
UKPDS研究30年结果带来临床启示
对于新诊疗2型糖尿病患者,接收药品进行强化 治疗患者,不但还能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而且 也能降低长久大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提醒应及早进行降糖治疗。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0页
长久控制血糖—— Long-term
改进代谢记忆效应 纠正血管毒性作用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1页
VADT研究: 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随病程延长显著增高
VADT研究中强化组糖尿病病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关系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2页
Steno-2 研究 : 13年结果
包含降压,降脂,降糖多原因干预治疗策略
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死亡
心血管事件
46%
现行方案保守, 遵照“阶梯式”标准, 血糖长久控制不 佳,当患者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β细胞功效已严 重衰退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与进展 最新版
25-64
2.28 城市4.5 农村1.8 9.7
2.12 IFG 2.7 1.6 15.5#
10万
4.6万
≥18
≥20
注:*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和)餐后2h≥200mg/dl或(和)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 30′190,60′180,120′140,180′125;其中30min或60min为1点;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g)。#糖尿病前期, 包括IFG、IGT、IFG/IGT 3
0
0 ±
米格列醇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0
0 0
0
3+ 3+
0
2+ 2+
3+
0 0
0
0 0
0
0* 0*
0=无, ±=非常少见,1+=少 见,2+=偶尔,3+=中度,4+=显著,↓=下降,?=未知 Levetan C. Curr Med Res Opin. 2007 ;23(4):945-52. *推荐肝功能监测 GI:胃肠道
中国2型糖尿病及IGT患病率显著上升
12 10 8
患病率 (%)
12 10 8 6
4.8 2.5 9.7
9.7
11.0
8.2
1980 1994
6 4 2 0
4.7
1996 1996 2007-2008 2007-2008
4 2 0
3.2
3.2
3.2
0.67
DM
0.8 1
IGT
2
中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
平mmol/L*
≥11.1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内分泌学-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 (1)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 (3)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 (5)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7)五、临床应用解析-基础胰岛素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9)六、ADA前沿资讯以及中国专家指导建议解读 (11)七、高血糖危象救治和风险病例分享 (13)八、基于肥胖表型—谈肥胖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15)九、纯中药治疗新诊断T2DM (17)十、糖尿病肾病最新研究进展 (19)十一、关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探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获益 (21)十二、ADA 《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更新点解读 (23)十三、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策略 (25)十四、代谢-心-肾一体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27)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1.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不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剂量调整参考答案:C2.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不包括()A.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葡萄糖输出B.刺激胰岛素分泌C.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D.改善血脂谱,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E.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增强无氧代谢参考答案:B3.胰岛素与()作为降糖疗效较高的两类降糖药物,能以“机制互补”的方式覆盖T2DM的大部分病理生理学缺陷A.SUB.GLP-1RAC.TZDD.MET参考答案:B4.关于适时起始胰岛素,帮助患者血糖尽早达标的获益,描述正确的是()A.较早启用胰岛素相比较晚用胰岛素患者的达标率高B.尽早血糖达标,可带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获益C.尽早血糖达标,可减轻糖尿病相关的经济负担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5.糖尿病发病原因是()A.胰岛β细胞破坏B.对食物不耐受C.胰岛素分泌过量D.暴饮、暴食E.食过多的甜食参考答案:A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1.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糖达标率为()A.32.2%B.32.9%C.49.5%D.50.1%参考答案:D2.关于基础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的益处说法错误的是()A.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针对基础胰岛素分泌减退,GLP-1RA针对餐时胰岛素分泌减退,二者联合兼顾了胰岛素分泌减退的基础与餐时需要B.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针对空腹血糖,GLP-1RA主要针对餐后血糖,二者联合治疗兼顾了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全面有效控制C.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轻度减轻体重,而GLP-1RA显著增加体重,联合治疗可减少外源性胰岛素带来的体重增加D.二者联合治疗增效的同时,避免了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参考答案:C3.VERIFY研究:OADs早期联合治疗相较于单药起始的序贯治疗HbA1c 水平在()年研究期间持续更低A.3B.4C.5D.6参考答案:C4.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6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有颜色的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C5.关于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联合治疗的益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增加降糖疗效的持久性,克服治疗惰性B.改善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减少单药治疗剂量,避免因单药剂量过大而带来的不良反应D.避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参考答案:D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1.关于TIR的临床应用解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DUAL VIII 研究在未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B.DUAL V 研究在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C.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 TIR更优D.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甘精胰岛素U100治疗 TIR更优参考答案:D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IR与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评估指标、血糖变化指标、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B.TIR与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负相关C.TIR与反映不同时长平均血糖变化的指标密切相关,TIR与HbA1c、GA呈线性负相关,TIR与1,5 AG呈线性正相关D.国内外数据显示,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中国数据显示TIR每降低1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CVD 死亡风险增加5%参考答案:B3.TIR指的是()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或为3.9-7.8mmol/L)的时间(通常用min表示),或者其所占的百分比A.10B.12C.24D.36参考答案:C4.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TIR>()用于评估血糖管理A.40%B.50%C.70%D.85%参考答案:C5.下列关于TIR的影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A.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可改善TIRB.在相同的平均血糖水平下,血糖变异性与TIR呈正相关C.在HbA1c均为7%时,不同的血糖变异性会导致TIR差异巨大D.年龄、病程、BMI 与TIR 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参考答案:B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1.下列不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是()A.年龄≥35岁B.超重、肥胖或向心性肥胖患者C.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D.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E.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参考答案:A2.以下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不可调整剂量参考答案:D3.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B4.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以下()人群不可用A.老年(≥65岁)B.轻度或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C.轻度、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D.孕妇及哺乳期参考答案:D5.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受血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传统糖尿病药物1、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2、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GLP-1类似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利拉鲁肽和度拉鲁肽,它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储存。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糖尿病药物问世。
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靶点将会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
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本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新型糖尿病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01
继发失效:有的患者,在开始治疗时效果良好,但经过数月或数年疗效减弱或消失 ,称为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01
格列本脲
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减少肝糖输出
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口服后15-20分血糖已开始下降,90分达 高峰,半衰期约12-24小时。
它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者各占50%。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肝、肾功能不全
妊 娠 糖 尿 病
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难以分型且消瘦者
需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腺垂体激素治疗的疾病
并发症和副作用
01
局部反应
02
全身反应
03
素抗药性
04
低血糖
05
过敏反应
06
胰岛素性水肿
07
屈光失常
08
注射部位红肿皮下硬结
09
皮下脂肪萎缩
10
皮下脂肪纤维化增生
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6
1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Diabetes Res 1990; 13:1–11. 2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9–S102. 3The Hypertension in Diabetes Study Group. J Hypertens 1993; 11:309–317. 4Molitch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4–S98. 5Kannel WB, et al. Am Heart J 1990; 120:672–676. 6Gray RP & Yudkin J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 In Textbook of Diabetes 2nd Edition, 1997. Blackwell Sciences. 7King’s Fund. Counting the cost. The real impact of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London: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 1996. 8Mayfiel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78–S79.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及其国内外新药研究进展-20110418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及其国内外新药研究进展(2010-03-18)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理、代表药等(一)促进胰岛素分泌(ATP通道阻断)1、磺脲类:磺脲类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近40年.它通过与胰岛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HbA c水平1 ~2 。
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磺脲类药物治疗可以改善I型糖屎病病人的胰岛素受体及(或)受体后缺陷,可能以改善受体后缺陷为主,从而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及胰外降血糖作用。
因此,它只适用于尚存在一定数量有功能胰岛p细胞的病人,是Ⅱ型糖尿病病人开始用药治疗的合理选择。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作为第一代药物,由于作用时间长.低血糖风险太,在许多国家已较少使用目前临床上常选用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如格列毗嗪(Glipizide),它具有释放缓慢、作用时间短、效力太、副反应小等优点,但是否能改善血糖控制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尚不清楚。
低血糖仍是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副反应。
酗酒、饮食无规律、肾功能不良及药物问配伍等均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另外,磺脲类药物对糖屎病并发症的较长期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Glimepiride)是优于格列本脲的新型口服磺脲类药物。
它通过与有功能的胰岛p细胞结合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也有胰外降血糖作用该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胰岛素伍用治疗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的Ⅱ型糖屎病。
临床试验显示,格列美脲还可降低HbA c水平2.1 ~2.3 其代谢主要在肝脏,因此肾功能不良的病人仍可使用与格列本脲相比,格到美脲较少引起低血糖服药2~3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且药效可持续24小时开始用药量为lmg/d,1~2周后可增加剂量,但最多不超过8mg/d作用机理:胰岛β细胞膜含有磺酰脲受体及与之相偶联的ATP敏感的钾通道[Ik(ATP)],以及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
当磺酰脲类药物与其受体相结合后,可阻滞Ik(ATP)而阻钾外流,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 、 餐后 的血糖及 。H Ac b l 均下降 , 维持降 糖效果 可达 3 O月以上 J 。和磺脲类药物合用有 明显 的协 同 作用 , 且显著降低患者 的胰 岛素抵抗 , 降血糖 的 同时 护 了 在 胰 岛功能 J 。吡格列酮 的降糖作用 与罗格列 酮相 比作 用要 弱。与双胍类 合用后能使 空腹血糖 降低 2 1m o L, b l . m l H Ac / 降低 0 8 【 .% 。 5 非磺脲类胰 岛素促泌剂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是 一种新 型的短效 口服促 咦 岛 素分泌新药 , 以细胞为介 导 的餐 时血糖 调节剂 , 以有效模 可 拟生理胰 岛素分泌 , 效快. 起 作用时 间短 , 快进快 出 , 仅对餐 时胰 岛素分泌有较强 的刺激作用 , 在空腹 及餐后 , 胰 岛素 对 分泌无刺激作用 , 患者达到 良好 的整 体血糖 控制 , 降低 使 且 发生低血糖 的风险 。此类药有不进餐不 服药 的特点 , 提供 2 型糖尿病患者灵活方便 的服药方 式及生 活方式 。 目前 上市 的药物有瑞格列奈 和那 格列奈 等。有 临床疗 效观察 研究 表 明用瑞格列萘 治疗后 空腹血糖 、 后 2h血 糖 、 b 1 均 明 餐 HA c 显下 降 , 其中空腹血糖下 降 3 7 mo L 餐 后 2h血糖 下降 .6m l , / 72 m lL H A c .0m o , b l 下降 17 % 。 / .2 6 胰 岛 素 当 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 食 、 动治 疗 、 运 口服 降糖药 治疗 失败 或病 程长 、 胰岛 1 3一细胞功能 衰减 , 已有 慢性 病并 发症 发生 时及 发生应激情况如感染 、 手术或其 他急性疾 病时应改 用胰 岛索 。常 用 短 效 加 中 ( ) 长 短合 用 , 用 预 混 胰 岛 素 或 (0 3 R或 5 R) 日早 、 2次 , 岛素类 似物——赖脯胰 岛 0 每 晚 胰 素( i m, 泌乐 ) 1s 优 p 和门冬胰 岛素 ( sat , 和锐 ) 根 据每 A pr) 诺 , 餐前 血糖和餐后 2h血糖调节胰岛素用 量 , 近年来新研 发的 长效 胰岛素类 似物甘精胰 岛索 ( 来得 时 )诺 和平 , 每 日一 、 可 次注射 , 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较稳定 , 血糖控制较好 , 低血糖 发生 减少 。一 项 包 括 了 14 12名 T D 患 者 的 循证 医 学 m t 2M ea 分析也证实每天 1 的甘精胰岛素类似物 与 N H同样 有效 次 P 的使 A ≤7 , 1 C % 同时显著地降低 了低血糖症 的发生危险 J 。 胰岛素治疗的主要 并发症为 低血糖 , 严重 时可致命 , 造成 并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 应严格控制用量 , 注意监测血糖 。 7 肠促胰 岛素类似物 G P一1 L 及二肽基肽酶 1 V抑制剂 7 1 G P一1 . L 属于小肠激素的一种 , 在摄人高糖 时有 促胰岛 素的作用 , 此之外 G P一1有 防止 不适 当的 高血 糖 的作 除 L 用, 抑制肝葡萄 糖排 出量 , 还可 以减 少 胃的排空 , 强饱 腹 增 感, 减少热量摄人 , 降低体重 。G P一1的降糖 作用 主要通过 L 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 血糖素分 泌两个方 面来 实现的。 方面 G P一1 L 作用于 B细胞促进胰 岛素 基因转 录, 胰岛素 合成和分泌 , 刺激 B细胞增 生和 分化 , 制 B细胞 凋亡 ; 抑 另 方面 G P一1 L 可能通过胰岛 a & 细胞 作用 , 制胰高血 和 抑 糖素分泌 。G P一 L 1具有高度 葡萄糖 依赖 性 , 即随着血 糖浓 度的 降 低 而 逐 渐 减 弱。P f t 等 报 道 , 血 糖 降 至 e e i t】 L 当 4 o L时外源性 G P一 mm l / L 1已无 明显 的促胰 岛素分泌效 应 , 从而有效避免 了低血糖对 机体 的危 害。 目前上 市 的药 物有 利拉鲁肽 和艾塞那肽。 7 2 二肽基肽酶 1 . V抑 制剂 : 二肽基肽酶 Ⅳ( P D P—I 是一 V) 同源二聚体的跨膜丝氨酸蛋 白酶 , 属脯氨酰寡肽酶家族。它 能对 体 内多种 激素 进行 灭活 , 括 肠促 胰 岛素 ( G P和 包 即 I G P—I 。D P—I抑制剂 主要通过与 D P—I活性部位的 L ) P V P V
2型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挑战与机遇并存
2型糖尿病治疗新纪元: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不仅是对病患的挑战,也是对医疗工作者的挑战。
作为一名从事糖尿病治疗工作的医生,我深深感到,虽然糖尿病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挑战方面,首要问题是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
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
这不仅对病患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
另一个挑战是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
然而,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医生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无疑增加了治疗工作的难度。
然而,在挑战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例如,胰岛素泵的使用可以使患者更方便地进行胰岛素治疗,而无针注射技术的出现,则可以大大减轻患者注射胰岛素的痛苦。
糖尿病管理软件和移动应用的出现,使患者可以更方便地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
在这些新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患者的病情,更精确地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这些新技术也可以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自己的治疗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我们就能够克服这些挑战,抓住这些机遇,从而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型糖尿病的病因分析及新的治疗方式
2型糖尿病的病因分析及新的治疗方式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伴随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而导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疾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
结合临床实践,陈述了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2型糖尿病的形成因素,并根据其病因提出了新的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症状出现时,往往发病已有较长时间(可达数年~10余年)。
有部份患者始终无症状,在常规体检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就诊时才发现。
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有下列典型症状。
口渴、多饮、多尿:症状都较轻,喝水增多较为常见,但增多程度不大,多尿在老年人常被误认为是前列腺病、尿路感染、尿失禁等而被忽视。
食欲改变:进食明显增加的患者,血糖较难控制,已控制者又会明显升高。
老年患者多食症状往往不明显,甚至可出现食欲明显下降,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
体重改变和疲乏:2型糖尿病以肥胖多见,但长期和重症患者,可出现明显消瘦。
患者感到疲乏,虚弱无力。
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在血糖控制、尿糖消失、进食增加的情况下,体重反而增加。
皮肤瘙痒:外阴瘙痒,是由于尿糖刺激局部所引起,常见于女阴部。
脱水以后皮肤干燥,也可出现皮肤瘙痒,但较少见。
反应性低血糖:2型糖尿病可在长时间内,以反复低血糖为主要表现,常导致误诊。
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但在餐后4~5小时,因为胰岛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而出现低血糖症状。
患者有饥饿感、出冷汗、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心跳加快,并可有行为改变,严重时出现昏迷。
2型糖尿病的形成因素分析对于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成因,过去人们所熟知的仅有胰岛β细胞的分泌缺陷、肝糖原输出增加和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这三方面。
我们则认为,事实上除了这三个方面外,还有更多的组织器官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T2D的发病机制,并在治疗方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兴的治疗策略。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1. 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在T2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多个与T2D发病相关的基因。
例如,TCF7L2基因被发现与T2D的风险显著相关,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是T2D的核心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使得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供能,从而引起高血糖。
此外,T2D患者的胰岛功能也明显受损,胰岛β细胞对刺激释放胰岛素的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高血糖状态。
3. 炎症反应与T2D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T2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慢性低度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同时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
炎症反应还导致脂肪组织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进一步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
二、针对糖尿病新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的创新随着对T2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药物来治疗T2D。
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减缓胃肠道葡萄糖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SGLT-2抑制剂通过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减少血糖水平。
2. 营养与饮食干预饮食方式对T2D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间断性禁食等新兴的饮食方式备受关注。
这些饮食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整体代谢状态。
3. 肠道微生物和糖尿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与T2D的关系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与T2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P> </P><P>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P>〈P>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它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流行病。
据专家们预测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以200%的速度递增,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社会医疗保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正在快速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由1981年的0. 67%1996年的3.2%,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近3000万,其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
<BR> 由于2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约有二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最多也仅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接受正确治疗的患者中,又只有少数得到了理想的控制,大多数病情控制不良。
<BR>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已经证实,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使其接近正常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威胁。
〈BR>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障碍,其病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外,和环境因素也有重要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应激增加以及肥胖均与2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R> 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及监测:<BR>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控制好糖尿病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与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组成的治疗小组密切配合。
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使他们了解糖尿病的性质、症状和并发症的危险性。
针对每一位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目标,确定合适的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方案,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使糖尿病的治疗成为患者自觉的行动。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学会血糖和尿糖的自我监测,了解自我监测的意义,掌握出现低血糖等应急情况时需釆取的措施。
这些糖尿病的教育内容对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BR> 饮食治疗:<BR>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和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饮食,2型糖尿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还会增加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指定的饮食营养原则包括适度控制体重,理想体重为体重指数<23;饮食总热量的25%~30%应来自脂肪,其中来自饱和脂肪的热量应少于1/3;碳水化合物供应占总热量的55%~65%,主要应为复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不应多于总热量的15%;限制饮酒;每天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10克以内。
每个患者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不同的食物品种,平均分配进餐量。
<BR> 运动疗法:〈BR>体力活动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的控制,减轻体重。
每天的运动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以中等强度的耐力型有氧运动为宜,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年龄、环境、经济状况及体质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保护,避免受伤。
避免突然和剧烈的运动,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
<BR>药物治疗:<BR>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只有当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才应采用药物治疗。
<BR>目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BR>磺腺类药物<BR>主要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腺受体,后者与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结合,与胰岛B细胞内葡萄糖代谢产生的ATP作用,促使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关闭,钙离子通道开放,导致胰岛素分泌。
磺腺类药物是治疗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临床上常用的磺腺类药物有格列苯聯、格列毗嗪、格列齐特、格列唾酮。
格列苯腺价格便宜,降糖作用最强,但半衰期长,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格列毗嗪作用温和,起效快,半衰期短,降餐后血糖相对较好;新近应用于临床的瑞易宁是格列毗嗪控释片,作用效果持续达20小时以上,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格列齐特作用缓和,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预防作用;格列唾酮大部分通过胆道代谢,只有10%左右通过肾脏排泄。
<BR>应用磺腺类药物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患者的年龄和病情轻重等因素选择药物。
所有磺腮类药物均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因此,对老年患者建议使用短效磺腺类药物,如格列毗嗪,且应从小剂量用起,对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使用格列哇酮。
<BR> 格列美腺是一种新型的磺服类降糖药,它虽然与其它磺腺类药物一样通过和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JK受体结合,调节ATP 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它们结合的膜受体蛋白不同,格列美腺与磺豚类受体65KDa亚单位特异性结合,其它磺腺类药物则与140KDa亚单位结合。
格列美JR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和分离的速度分别比格列苯腺快2. 5~3倍和8~9倍,而亲和力却比格列苯腺低2~3倍,因此格列美腺与膜受体的作用时间较短。
格列美服降糖作用持久,在治疗剂量(广8mg)每日只需给药一次就能良好地控制24小时的血糖浓度。
<BR> 双肌类药物〈BR> 双弧类药物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具有减少肝糖释放、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是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临床常用的双肌类药物有二甲双肌和苯乙双肌。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证实,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弧不仅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且对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显著,合并症心肌梗塞发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其不增加胰岛素分泌有关,而其它降糖药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减少没有统计学意义。
<BR>双肌类药物有引起乳酸酸中毒的危险,尤其是苯乙双肌(降糖灵),现已经很少应用,目前临床应用的二甲双弧危险性较小。
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败血症性休克和大手术过程中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双孤类药物,用药过程中如果发现血肌酊水平升高应停用。
〈BR> B-糖昔酶抑制剂<BR>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淀粉酶和胰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寡糖,进一步在十二指肠和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糖昔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单糖被吸收。
B-糖昔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糖昔酶作用,抑制寡糖的消化,从而抑制餐后血糖的急剧上升,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
因此,B-糖昔酶抑制剂只有在餐前服用才能发挥作用。
常用的B-糖昔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拜唐苹)和伏格列波糖(倍欣)。
阿卡波糖对(-淀粉酶也有抑制作用,而伏格列波糖几乎没有此作用,伏格列波糖的特点是对微绒毛中的寡糖水解酶的作用强。
<BR> B -糖昔酶抑制剂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也可以与磺腺类药物、双弧类药物和胰岛素合用,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此外,B-糖昔酶抑制剂还可使糖耐量减低恢复正常,延迟向糖尿病的进展。
<BR> 由于糖昔酶抑制剂抑制寡糖分解,未消化的寡糖和淀粉进入大肠,在细菌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醋酸、酪酸、乳酸等有机酸,使肠道内pH值降低,渗透压升髙,引起腹泻,同时产生C02、H2和沼气等, 引起腹胀、排气和腹痛。
因此,B-糖昔酶抑制剂应从小剂量用起,逐步增加剂量。
嗟哇烷二酮类药物〈BR> 廛哇烷二酮类药物能减低高血糖和高胰岛素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中能促进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
因此,尤其适用于肥胖且存在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与胰岛素或双肌类药物合用,能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可以使糖耐量异常恢复正常,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BR>®^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制尚在进一步阐明中。
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如影响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胰岛素受体磷酸化过程、胰岛素受体数量和肝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它的一个关键性作用是活化核受体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因子受体(PPAR-),促进脂肪细胞分解。
<BR> 最早应用的唾哇烷二酮类药物是曲格列酮,但由于少数病例发生致命的严重肝损坏,FDA已经正式停止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新的嗟哇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和毗格列酮目前尚无明显肝毒性的报告,这两种药物尚未在我国上市。
<BR> 新型促胰岛素分泌剂CBR> 目前已研制出一种新型类似磺腺类药物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它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磺腺类受体结合以外的其它受体结合,调节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活性,促进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这类药物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国内已上市)和那格列奈(Nateglinide)。
<BR> 瑞格列奈为苯甲衍生物,与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上的一种36KDa蛋白特异性结合, 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快且短暂,将血糖作用也快而短,被称为速效餐后血糖调节剂。
那格列奈是一种氨基酸D-苯氨基丙酸衍生物,它的化学结果不同于其它口服降糖药,通过直接作用于胰腺B-细胞迅速而短暂地刺激胰岛素分泌,快速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并可减少食物吸收后发生低血糖的机会。
胰岛素〈BR> 2型糖尿病患者当岀现严重并发症或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仍有高血糖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不同类型的胰岛素可以与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睡前注射小剂量的中效胰岛素可以改善空腹高血糖,加强白天服用降糖药的效果。
对于(细胞功能衰竭而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加用双肌类或嚨哇烷二酮类或 B -糖昔酶抑制剂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o<BR>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胰岛素有动物胰岛素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有牛胰岛素和猪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为生物制品,使用后易产生抗体,纯度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可引起注射部位脂质营养不良和肌肉萎缩。
<BR> 人胰岛素为基因工程产品,以大肠杆菌或酵母菌为载体,由于纯度高,不易出现过敏反应,也不易产生抗体,对于妊娠和使用动物胰岛素过敏或产生抗体的患者应使用人胰岛素。
人胰岛素有短效、中效和将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的预混胰岛素三种剂型,可以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不同剂型。
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的使用使胰岛素的注射更加简便。
为胰岛素笔而配制的胰岛素笔芯每毫升含胰岛素100 单位,而注射用胰岛素每毫升含4单位,使用时应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