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的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

1. 中医药理论与糖尿病中医药理论强调平衡和调整人体内外环境,追求整体健康观念,与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性要求相契合。

中医药研究聚焦于调节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

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治疗手段,中医药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减缓病情恶化。

2. 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药不仅能够降低血糖,还能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

例如,葛根、山药、苦瓜等传统中药在降低血糖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 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中产生了显著效果。

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西药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临床研究报告显示,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能够更好地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

4. 中医药研究的挑战与前景尽管中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其中,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中医药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此外,中药资源稀缺和药效成分复杂性也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医药理论与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相契合,中药在降低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治疗更是在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突破。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2型糖尿病35例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2型糖尿病35例

1368中医辨证施治治疗2型糖尿病35例刘国安驻马店市新蔡妇幼保健院(463500)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各35例,中药组用中医药治疗,西药组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25g,每天3次,餐时口服),疗程3个月。

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与74.29%。

中药组疗效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

中药组能同时防治许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西药组没有这方面作用。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副作用小,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2型糖尿病;价值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中西医均是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浊、尿甜、疲乏为主症。

糖尿病当今己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影响病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资料表明,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己超过1亿,并提示发病率有逐年递增、发病年龄逐步年轻化趋势,且常带来许多严重并发症。

因此,W H O把每年11月14日定为糖尿病日,目的在于提醒人类对本病的认识,加强防治。

当今我国6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10%以上,是总人群的3倍。

根据广安门医院林兰教授的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气阴两虚型患者占绝大多数。

从2005年6月~2007年12月,笔者在门诊收治70例2型糖尿病,一组用中药治疗,一组用西药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2]。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中药组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5~70岁。

病程7~10年,平均5年。

西药组35例中,15例,女20例;年龄40~70岁。

病程8~11年,平均6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O.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 H O)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拟定。

中医药健康管理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健康管理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

61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众所周知,现如今慢性病是我国第一大疾病,而糖尿病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沉重负担。

同时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目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或多或少都带有副作用,于人体健康不利。

因此用中药来防治糖尿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 研究内容与方法1.1 研究内容分别运用西药管理和中西药结合管理,探索其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上的差异。

1.2 研究方法此报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数学方法以及经验总结法。

2 研究资料与方法2.1 患者资料以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依据,随机选取宁波市某区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共758名,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选定531名患者为A组为生活方式干预加常规口服医药治疗,选定227名患者为B组为生活方式干预加常规口服西药,再加中医药健康管理,包括中医药体质辨识、中医药干预(中草药)、随访以及评价。

A 组男294例,女237例;年龄39~85,平均61.3岁,平均病程8.9年。

B组男125例,女102例;年龄36~89,平均64.5岁,平均病程10.1年。

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诊断标准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1)诊断标准: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2)血糖的控制目标:HbA1c<7,其主要依据是与国际上主要的糖尿病指南保持一致。

2.3 治疗方法A组为对照组,治疗方法:二甲双胍0.25-0.5g/d,瑞格列奈片0.5mg-1mg,3次/d,阿卡波糖50mg-100mg,3次/d;B组为实验组,在前述口服西药基础上加(1)中医药体质辨识(2)中草药汤剂治疗(3)每季度随访评估调整(4)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算p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40例临床观察

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40例临床观察

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40例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研究对象为40例患者,采用特定治疗方案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通过讨论和分析,发现该治疗方案具有一定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总结表明,玉泉丸加减在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玉泉丸、临床观察、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讨论、实验优势、展望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4.61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占成年人口的9.3%。

中国是糖尿病的高发国家,患病人数居全球第一。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阴两虚型是中医对糖尿病分类的一种体质类型,其特点是气血阴虚,病程缓慢,常伴有疲乏、消瘦、口干口渴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其中玉泉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目前对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提出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评估玉泉丸加减对病情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也旨在促进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论著·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田 硕1,毋建华2*,高会萍3*(1.莲湖区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5;2.西安大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4;3.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卫生局,陕西 西安 710002)[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

此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人在生命的各阶段均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微生物能够与宿主共同构成“共生功能体”。

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可能引起包括2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

多种中医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疗法等)对肠道菌群均有正向调节的作用。

采用中医疗法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可治疗2型糖尿病。

本文主要是总结采用中医药疗法调节肠道菌群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8-0001-03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IAN Shuo1,WU Jianhua2*,GAO Huiping3*(1. Lianhu District Beig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Xi 'an 710015, Shaanxi, China;2.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i 'anDaxing New District, Xi 'an 710014, China;3. Lianhu District Health Bureau, Xi 'an, Shaanxi Province, Xi 'an 710002, China)[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a common metabolic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is disea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Chinese residents. Human be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metabolites at all stages of life, and microorganisms can form “symbiotic functions” with their hosts.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ere is a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microbe and the host, and when this dynamic equilibrium is disturbed, it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type 2 diabetes. Va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acupuncture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etc.) have positive regulation effect on intestinal flora.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an be treated by adjusting intestinal flora with TCM therapy.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using TCM therapy to regulate intestinal flora.[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stinal flora;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药对抗糖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抗糖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抗糖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对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负担。

传统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治疗经验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我们对中医药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肾阴虚以及燥热等。

中医药治疗主要依靠调整身体内部平衡,调整脾胃、肾脏功能,清热利湿、补益气血,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改善人体的代谢功能,达到抑制血糖升高的目的。

二、中医药的糖尿病治疗药物1.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最常见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通过配伍多种中草药,煮制成颗粒、粉剂或者丸剂等形式,患者可以口服。

这些中药汤剂主要通过补益脾胃、利湿除热、滋阴降糖等功效来调节机体代谢功能,达到稳定血糖的目的。

2. 中药口服液中药口服液是一种较为方便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形式。

患者可以直接饮用,通过各种中草药的萃取物来发挥治疗作用。

一些口服液可以起到降血糖、减肥、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效果。

3. 中药粉末中药粉末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另一种常见形式。

通过将中草药研磨成细粉,再将其加入食物中进行摄入,以达到抑制血糖升高的目的。

中药粉末的优势在于便携、易保存,可以适应不同的服用需求。

三、中医药的研究进展目前,对于中医药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黄芪中的黄芪苷具有降血糖、增加胰岛素释放的作用;苦瓜中的苦瓜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机制。

2. 中药与西药的联合治疗中医药和西医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有着互补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芪降糖胶囊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进展

参芪降糖胶囊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进展

参芪降糖胶囊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进展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一旦患者发病将会使其身体健康与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目前,糖尿病患者呈现逐年最多的特点,而老年2型糖尿病病发率较高,如何有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这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本次研究从老年2型糖尿病的概述入手,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的特点、发病机制等。

最后,阐释老年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情况,重点对芪降糖胶囊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进行分析,为治疗该病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与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

【关键字】:老年;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在临床上,糖尿病作为一种高发病,主要分为两类,即原发性与继发性。

而原发性患者占据的比例较大,并且其发病机制与病因尚不明确。

对糖尿病患者分类,主要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非胰岛素依赖型,但绝大数患者为2型糖尿病[1]-[2]。

有研究显示,将肥胖发生在前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肥胖病发糖尿病[3]。

据IDF(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以当前糖尿病增长情况看,未来全球糖尿病患者可预计达到5.92亿[4]。

其中,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达12%,而已经被确诊的老年患者有20.4%以上。

目前,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从病情检测、教育管理及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而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5]。

截止到目前,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40多种,而我们必须合理认识药物的特性,并掌握其使用方法[6]。

而本次研究基于此展开对老年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论述。

一、老年2型糖尿病概述对于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被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该病多见于40岁以后人群中,其发病率占总糖尿病比例较高,可以说是老年患者最易引发的疾病[7]。

由于该病该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还尚不明确,不能以单纯定义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有缺,该病患者的体内能产生胰岛素的能力还尚在,并不是完全的丧失,而是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患者不能通过口服药物就达到对胰岛素的实际需求[8]。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将冬虫夏草、枸杞子、葛根、栀子等中草药作为临床降血糖的药物。

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许多中药及其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在抗高血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文简要的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主要介绍了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和降糖机制,并依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糖尿病的治愈情况进行展望。

标签:中药;有效成分;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饮食中,经常食用高热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食物,并且经常食用宵夜,以及在老龄化的影响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

医学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初,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2 000万,并且由于治疗不及时或者患者不控制个人的饮食和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的不足,导致患者对体内的糖分代谢能力较差,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和多食,是一种慢性疾病。

从病理的角度上来看,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是指胰岛素依赖型,2型是非胰岛素依赖型,当前,常见的糖尿病为2型,并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1 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已经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又一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

同时,有超过90%以上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

此外,从WHO中的数据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群体逐渐向青年扩展,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中主要以30~50岁为主,只有26%的患者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1]。

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54%,但是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糖尿病的患者居于世界首位,并且绝大多数的患者为2型。

WHO预测,中国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将从1995—2025年的30年间,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届时增长幅度达到68%,高速的增长率将达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首位,同时,到2025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超过5 000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和不便,同时也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骤增,在西医单纯降血糖而副作用极大的现实面前,中医药以其调态、打靶的整体治疗手段,规避了“刻强轴弱、态强靶弱”的治疗短板。

笔者从近年来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调态打靶,研究概况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机体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出现的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一种慢性重大疾病。

目前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明确指出其发病机制,在治疗上也只是刻意强调血糖值的降低,而忽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表现。

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运动控制、药物治疗及减肥手术等,但往往患者依从性较低,西药副作用较大,手术操作极为复杂,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

所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在于调态打靶,双管齐下,通过调整患者机体内环境,既降低血糖又改善全身症状而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脾瘅”、“消渴”等范畴[[作者简介:田璐璐,硕士研究生,中医内科学-消渴病的研究方向,长春中医药大学,674395717@。

通讯作者:王秀阁,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54383040@qq.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988-991.]]。

北宋《太平圣惠方》曰:“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首次提出三消概念。

“消渴”是由唐代甄立言提出的,至宋形成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辩证方法。

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补充,近代医家提出三型辨证及中满内热理论有较好的代表性[[[]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612-615.]]。

近代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田风胜,李文东,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726-2727.]]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并提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究之无论上消、中消、下消,约皆渴而多饮、多尿,其尿有甜味”。

2.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的主要病机是阴亏燥热,其中阴亏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根互用,此消彼长,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推动疾病的进展。

燥热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关键,其病变脏腑累及全身,但尤以肺、胃、肾为重。

其病机演变过程为:肺胃热盛,燥热伤津,日久累及肾阴,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两虚,而变发他证。

而随着中医学不断的发展推进,各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中占主流地位的主要有痰湿、血瘀、浊毒及肝郁致病等。

张兰等[[[]黄募,张兰.张兰教授论治早期2型糖尿病经验[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1-32.]]认为阴虚燥热为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并常兼见湿热、痰热、淤血。

吴氏等[[[]吴小秋,罗玉韵,徐进华,等.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胰岛素抵抗、分泌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312-315,319.]]针对南方某地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本病中体质类型以痰湿,阴虚,血瘀以及气虚较为常见,其中胰岛素抵抗在痰湿体质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衡先培[[[]衡先培.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光明中医,2001,(2):15-17.]]通过对肝郁与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得出,“肝郁”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占重要比重,并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相关性。

3.中医药治疗3.1单药治疗研究表明[[[]刘洪兴.基于数据挖掘的仝小林教授辨治胰岛素抵抗经验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5:48.]]许多单味中药能够降低血糖,改善T2DM患者临床症状,并且能在某种程度上调脂、改善胰岛素抵抗。

黄连[[[]刘晓燕,张蕊,高宇,等.黄连素在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11-212.]]有效成分小檗碱,可通过胰岛素减抗、增敏来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黄连素还可以有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

泽泻[[[]禹建春,叶红梅,林西西.泽泻的药理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11,23(2):92-93.]]可以利尿,降低血糖,血脂,还可以预防肾结石,预防动脉硬化。

并且,相关药理研究:黄芪、葛根及竹叶等中的提取物,可以促进糖代谢,具有一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大黄能通过抗炎机制减轻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有些中药如天花粉、玉竹等,虽不能直接发挥降糖作用,却能够提高机体外周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降低血糖[[[]张茜,肖新华,黎明,等.天麦消渴片通过mi R-NA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机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23(1):1-6.]]。

3.2对药治疗施今墨首创药对:黄芪和山药,天花粉和生地黄,乌梅和五倍子。

南征教授[[[]何泽.名老中医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3):331-334.]]临证治疗消渴时常双药相须使用,增强药效。

如生地黄配知母以清热泻火凉血,养阴生津润燥;地骨皮配枸杞子其滋阴降火之力优;黄连配葛根生津泻火解毒;黄芪配黄精气阴双补,能健脾胃,固护散膏,降尿蛋白更优。

由此说明精于药性,巧用对药在中医药治疗中的疗效显著。

关氏[[[]关芸,娄锡恩,张丽萍,等.健脾清热化浊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4-6.]]等运用苍术、白术治疗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根据临床效果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发现,该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善脂代谢,机制主要与升高血清脂联素有关。

3.3中医内治法丁学屏[[[]徐佩,英陆,灏姚政.丁学屏治疗糖尿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5-7.]]认为甘美多肥,酒醪醴酿成湿热,痹阻三焦,气化失宣,水液不能上承,饮食不为肌肤,小溲不别清浊,消证乃成。

故其用清热渗湿汤、鹿含白术泽泻汤复合(黄连、苍术、鹿衔草、泽泻、土茯苓、菝葜、黄柏、知母、茯苓、冬葵子、地肤子等),辛苦芳淡、上下分消,清化湿热、宣通三焦,以复气化。

仝小林[[[]柳红芳.仝小林应用仲景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51-53.]]从代谢综合征的角度认为糖尿病病机的根本乃气机和运化,肝脾郁滞为核心,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主运化,故而用小柴胡汤寒湿并用,升降协调,疏少阳瘀滞,消胸腹蕴热,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

吕靖中[[[]王至婉.吕靖中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2):5-6.]]认为,糖尿病患者在血瘀证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血液流变学在浓、黏、凝、集四方面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经活血化瘀药治疗后可显著改善,予川芎、当归、鸡血藤、水蛭等活血化瘀;并佐以少量益气行气之品,常选用黄芪、山药、枳壳、陈皮等,以促进血循环。

3.4中医外治法齐伟等[[[]韩东岳,齐伟.2型糖尿病中医外治法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69-70.]]通过刺激机体皮肤、穴位、经络来调动、激发机体的内在潜力,调整阴阳、脏腑、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治病目的。

王之虹等[[[]王之虹,宋柏林.点穴推拿在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低浓度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74-76.]]以腹部推拿为主,运腹通经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治以扶脾抑胃、化痰消脂为主,兼疏肝理气、温补肾经。

针对糖尿病患者能起到较为满意的治疗作用。

另外,中药熏蒸疗法的温热刺激能够促进皮肤和患部的血管扩张,加速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增加局部组织的营养滋润和改善全身机能。

中药烫熨和艾灸法经药物加热后,敷于中脘穴,利用温热渗透之力,将药性通过经络、血脉,内达脏腑,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起温中健脾,散寒止痛,行气活血之功效[[[]王宁.中医外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云南中医药杂志,2012,33(1):52.]]。

以上均说明中药外治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疗效明显,简便易行,副作用少,验之临床,收效显著。

4.结语与展望随着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在2型糖尿病诊治方面的优点也日益突出。

中医学以其调态、打靶的整体治疗手段,双管齐下,从调节脏腑功能出发,从而改善患者内环境。

无论是纯中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明显的改善糖尿病患者各项异常的指标,并且改善临床症状。

目前,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病情比较缓和、隐蔽,而病因又相对复杂。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各医家逐渐发现传统的辨证方法已不能完整地反映2型糖尿病的本质和病机,并且不再适应当前临床的需要。

虽然各大医家论述颇多,但仅代表个人思想,并不能全面的揭示2型糖尿病的诊治思路。

所以说,中医学目前仍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缺乏现代循证医学原则上进行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并且其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指标。

但是,笔者相信随着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出发,辨证施治,一定能在规避“刻强轴弱、态强靶弱”治疗短板的同时,调态打靶,开辟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新方向。

另外,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亦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起到双重治疗作用。

祖国中医事业任重而道远,而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勇于探索,敢于上前!因此,在西医大量循证医学的严峻挑战下,我们中医人必须要坚定信心,努力探索,建立一条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988-991.[]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612-615. []田风胜,李文东,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726-2727.[]黄募,张兰.张兰教授论治早期2型糖尿病经验[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1-32.[]吴小秋,罗玉韵,徐进华,等.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胰岛素抵抗、分泌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312-315,319.[]衡先培.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光明中医,2001,(2):15-17.[]刘洪兴.基于数据挖掘的仝小林教授辨治胰岛素抵抗经验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5:48.[]刘晓燕,张蕊,高宇,等.黄连素在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11-212.[]禹建春,叶红梅,林西西.泽泻的药理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11,23(2):92-93.[]张茜,肖新华,黎明,等.天麦消渴片通过mi R-NA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机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23(1):1-6.[]何泽.名老中医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3):331-334.[]关芸,娄锡恩,张丽萍,等.健脾清热化浊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4-6.[]徐佩,英陆,灏姚政.丁学屏治疗糖尿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5-7.[]柳红芳.仝小林应用仲景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51-53.[]王至婉.吕靖中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2):5-6.[]韩东岳,齐伟.2型糖尿病中医外治法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69-70.[]王之虹,宋柏林.点穴推拿在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低浓度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74-76.[]王宁.中医外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云南中医药杂志,2012,33(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