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发生的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建筑历史趣事
上海外滩建筑历史趣事1. 外滩建筑的起源上海外滩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地方啊。
外滩建筑的故事得从很早以前说起呢。
那时候上海开始对外通商,各国列强都想来分一杯羹。
于是啊,他们就开始在外滩这块宝地上建造属于自己国家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就像是各国建筑风格的大集合,所以外滩又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就拿汇丰银行大楼来说吧,那可是当时外滩非常重要的建筑。
它的建筑风格是那种古典的欧式风格,宏伟壮观。
从外面看,它的柱子高大而庄严,就像一个个威严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建筑。
大楼里面更是豪华无比,各种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的宫殿之中。
2. 建筑背后的商业故事外滩的建筑可不仅仅是好看哦。
它们背后有着很多有趣的商业故事。
比如说和平饭店,以前那可是各路商人和达官贵人云集的地方。
很多大的商业谈判都是在和平饭店的某个豪华包间里进行的。
那时候的商人们穿着笔挺的西装,带着自己的助手,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一边品着美酒,一边商讨着巨额的商业交易。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见证了无数财富的流动与聚集。
3. 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外滩的建筑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有些建筑虽然是欧式风格为主,但也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
就像外滩的海关大楼,它的整体风格是欧式的,但是在一些细节之处,比如雕刻的图案里,偶尔会发现一些中国传统的花纹。
这种融合就像是一种文化的对话,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相遇、交流,然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海这个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4. 建筑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外滩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战争时期,这些建筑有的成为了避难所,有的则被破坏得很严重。
但是它们就像顽强的战士一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在和平年代,它们又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无数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
它们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每一块砖头,每一个雕刻,都蕴含着历史的记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能听到它们讲述的故事。
外滩1-33号背后的故事
外滩1-33号,你不知道的背后故事外滩,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外滩1号麦克倍恩大楼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友宁大楼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上海外滩美术馆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美术馆历史故事前言上海外滩美术馆,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地区,是一座集艺术展览、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博物馆。
建筑外观独特,属于193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深受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下面,我将为您讲述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历史故事。
1. 建筑背景上海外滩美术馆建筑开始于1914年,原本是一座建于1849年的银行大楼。
该银行大楼于1888年被中国首家金融机构之一的汇丰银行收购。
然而,在1914年一次意外的大火中,银行大楼几乎被毁。
2. 重建与转型在大火后,原建筑被购买,并立即开始了重建工作。
经过两年的修复,原有的银行大楼逐渐恢复了旧貌,并于1915年重新开放。
然而,由于汇丰银行于1922年迁出上海,建筑再次闲置。
3. 美术馆的诞生19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于是,有一群热爱艺术的人决定将这座空置的建筑改造成一座美术馆,为上海的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一个展示和欣赏艺术的场所。
于是,上海外滩美术馆应运而生。
4. 美术馆的辉煌时期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初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凭借管理者的努力和艺术家的支持,它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
在辉煌的时期,馆内举办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展览、教育活动和国际艺术交流会议,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5. 战火与荒废然而,1949年的中国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上海外滩美术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美术馆的建筑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藏品也因战乱而流散。
战后,上海外滩美术馆成为一片废墟,荒废多年。
6. 重生与复兴然而,上海外滩美术馆并没有就此消亡。
2000年,经过长达近50年的停用和修复工作,美术馆重新开放,并展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藏品。
如今,上海外滩美术馆已成为重要的艺术交流中心,定期举办各种主题艺术展览和活动,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结语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它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承载了许多艺术家的梦想与希望。
描写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
描写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嘿,朋友们,今天咱得唠唠上海外滩那万国建筑群。
这建筑群啊,就像是一本建筑风格的大杂烩食谱,啥风格都往里搁。
想当年啊,列强们就像一群争地盘的小怪兽,来到上海外滩这块风水宝地。
然后呢,就开始建造自己的小窝,这就有了万国建筑群。
这些建筑就像是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选美比赛的佳丽,一个比一个花枝招展。
你看那哥特式建筑,尖顶就像一把刺破天空的宝剑,仿佛在说:“看我,我要和云朵比比高呢!”而那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呢,就像是一个穿金戴银的暴发户,各种华丽的装饰,什么雕刻啦、花纹啦,满满当当的,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有钱似的。
这万国建筑群里的建筑岁数可都不小了,它们就像一群老爷爷老奶奶,见证了上海的风风雨雨。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现在繁华的大都市,它们就像沉默的史官,只是用自己的身躯记录着一切。
要是把外滩比作一个舞台,那这些建筑就是舞台上永不落幕的明星。
白天的时候,它们就像一个个穿着正装的绅士淑女,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接受人们的瞻仰。
到了晚上,灯光一亮,就像换上了一身闪亮的晚礼服,开始在黄浦江畔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魅力,那光彩,简直能把人的眼睛闪瞎。
这里面的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的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冒险家,带着满身的故事和伤痕;有的像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优雅和高贵。
有时候我觉得,这些建筑就像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在上海外滩这个大院子里开起了建筑风格的派对。
大家互相挨着,也不吵架,就这么和谐地共处了这么多年。
从远处看,万国建筑群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颜色。
只不过这个拼图可不像咱们小时候玩的那种简单的,它是一部凝聚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超级拼图。
而且这些建筑啊,还像是一个个时光胶囊。
你走进它们,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听到旧上海的车水马龙和纸醉金迷。
总之呢,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是上海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海外滩源深流长的历史街区
上海外滩源深流长的历史街区上海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作为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街区,外滩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蜕变过程,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当时外滩是上海租界的商业中心,也是中国近代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据历史记载,1843年,上海开港后,西方列强相继在外滩建立了领事馆、银行、商号以及百货公司,形成了独特的外来文化氛围。
这些外资企业的进驻,不仅为外滩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商机,也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汇集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
在外滩的西侧,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老式石库门建筑,这些建筑是上海独有的一种住宅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上海特色。
而在外滩的东侧,则是一排排西洋风格的建筑,如闻名世界的外滩十八铜像所在地。
这些建筑物的外观华丽、雄伟,展示了外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和影响力。
外滩的景观也是无与伦比的。
作为黄浦江畔的一片开放空地,外滩提供了无敌的江景,可以远眺黄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
白天,阳光下的外滩宽阔而明亮,江风拂面,给人一种宽容和自由的感觉。
而到了夜晚,外滩的灯光璀璨,大楼熠熠生辉,与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区形成了壮丽的夜景对比,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除了建筑和景观,外滩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值得探索。
在外滩地区,可以找到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如外滩公园、信号塔、外滩警务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物和博物馆通过展览和介绍,向人们展示了外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上海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外滩的源深流长。
不仅如此,外滩还是一个商业、购物和餐饮的热门地点。
沿着外滩,有许多时尚的商场、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以及各种国际美食餐厅。
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购物的乐趣,品尝各种美食,感受到现代都市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外滩的美丽、历史和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每天,在外滩的步行道上,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当地居民,他们在这里漫步、拍照、欣赏美景,留下属于自己的难忘瞬间。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是指上海市的历史时期,一般泛指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指1910年代至1940年代间的上海。
这个时期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
老上海的故事众多,代表了这个时期的繁华、浪漫和传奇。
以下是一些老上海的故事:
1. 外滩风华:外滩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曾是许多国际租界银行和洋行的所在地。
在外滩,大量欧洲建筑和餐厅林立,成为当时上海最富有和繁华的地区。
许多故事发生在外滩,其中包括许多商人的传奇和文化名人的足迹。
2. 滩头堡的战争:滩头堡是老上海的一处军事防御工事,是上海租界时期的法国人为了保护租界而修建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滩头堡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据点,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中国军民与法国租界居民的合作与抗争。
3. 大世界的风流:大世界是老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综合娱乐场所之一。
在大世界,演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乐团,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
大世界也是当时上海社交场所的代表,各种社交活动和派对在此举行,成为上海独特的社交文化风尚。
4. 旧式弄堂生活: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是窄长的街
巷,两边是高大的石库门房屋,弄堂里住着许多不同阶层的居民。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丰富多彩,街巷里人来人往,有着独特的人情味道和社交生活。
这些故事代表了老上海的魅力和特色,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老上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对于那个时代的遐想和思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精神的传承。
上海老故事
上海老故事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上海外滩的故事:上海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夜景之一。
它曾经是上海的商业中心,吸
引了众多游客和商人前来参观和贸易。
外滩的建筑风格和景
观特色也成为了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上海城隍庙的故事:上海城隍庙是上海最著名的历史
文化景点之一,它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紧邻豫园。
城隍庙是上海道教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上海市民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
3. 上海豫园的故事:豫园是上海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豫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以水景
为主,建筑和园林设计精美,是上海市民休闲和文化旅游的
好去处。
4. 上海七宝古镇的故事:七宝古镇是上海市闵行区的一
个历史文化景点,它位于七宝镇的核心区域。
七宝古镇是一
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古镇内,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建筑和园林景观,品尝到地道的江南
小吃和特色手工艺品。
5. 上海石库门的故事:石库门是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
它起
源于19世纪末,是一种集合了欧洲联排式和中国传统民居特
点的建筑形式。
石库门建筑风格独特,有着精美的建筑细节
和装饰,是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故事只是上海老故事的一部分,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外滩1至33号的故事
外滩1至33号的故事外滩,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外滩1号麦克倍恩大楼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友宁大楼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外滩租界与近代上海的国际交流
外滩租界与近代上海的国际交流上海外滩租界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是近代上海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一个重要标志。
租界的设立和发展不仅给上海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商业、科技等方面的影响,促进了上海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外滩租界带来了大批外国人的涌入,使得上海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自外滩租界在1846年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到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社区。
这里有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商人、官员、学者和技术人员。
这些外国人带来了的不仅仅是商业,他们还带来了自己的文化、技术和思想。
这场文化交流在上海这座城市中迅速扩大,外国人的习俗、语言、建筑风格等开始在上海扎根,并逐渐融入到上海的城市风貌中。
其次,外滩租界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租界的成立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的重要中心。
由于租界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相对独立,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并投资上海。
外滩一带聚集了众多的银行、商行和跨国公司,它们带来了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的商业发展。
同时,外滩也成为了众多国际品牌的集聚地,各种时尚的商品和文化产品涌入上海,为上海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
外滩租界的建设也为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
外滩的建筑群体以西洋建筑为主,这些建筑呈现出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最新动态。
外滩的建筑既有风格各异的大楼,又有宛如童话般的建筑,使得外滩成为了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
这些西洋建筑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也为上海新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然而,外滩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它带来了上海的社会差距,租界内外的人们享受的待遇和机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外滩租界也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些国家对这片土地的争夺和所谓的特权导致了不少矛盾和冲突。
总之,外滩租界的建立和发展是近代上海国际交流的重要标志。
新上海 新时代的小故事
新上海新时代的小故事
【最新版】
目录
1.新上海的概述
2.新时代的小故事
3.结论
正文
【新上海的概述】
新上海,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上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以江南水乡为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新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时代概念,它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代表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的小故事】
在新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许许多多新时代的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故事一:陆家嘴的崛起。
在改革开放前,陆家嘴还是一片荒凉,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陆家嘴迅速崛起,成为了我国金融业的象征。
故事二:外滩的变迁。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群,它的变迁见证了上海的历史。
从原来的外国租界,到现在的民族资本的崛起,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故事三:浦东的开发。
浦东的开发是新上海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从原来的农村,到现在的高楼林立,浦东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见证。
【结论】
新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的象征。
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新时代的小故事。
外滩风景区概况
外滩风景区概况一、地位价值•---上海的窗口,上海都市发展的缩影•---中国近代史的见证,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都市旅游的核心资源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二、地理位置•---外白渡桥至延安东路呈新月形浦西沿江地段(中山东一路)•---长约1.5公里三、历史沿革---位于上海老城厢外的一片沿江滩地(The Bund)---1843年开埠(1845年开辟英租界800亩土地,1849年开辟法租界),沿江筑路(黄浦滩路)、建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临江建造万国建筑博览会(远东巴黎\上海华尔街)---1992—1993年外滩综合改造(防讯墙外移、中山路拓宽、闸桥、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外滩源(北从苏州河,南到滇池路,东至中山东一路,西靠四川北路,总面积17.06公顷。
外滩源是外滩地区发展的起点,辖内有上海近代优秀保护建筑14幢)、南外滩:金色港湾生态住宅区(2.2km)、北外滩:5个功能区(3.5km)四、景区布局与特色• 1.景区布局(五线谱:建筑线—马路线—堤岸线—浦江线—浦东线)•(1)建筑线---时间:1873年开始建起23(33)幢大楼(外滩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风格:以西欧古典风格为主,有巴洛克式、罗马式、哥特式、新希腊式、折中主义式、芝加哥学派、中国民族风格(万国建筑博览)---价值:大多被列为全国和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2)马路线---10车道中山东一路(南北交通要道)---延安东路高架道路(3)堤岸线---1.8公里的管桩支承空厢长廊防汛墙,千年一遇(向黄浦江借空间不借水域,外移20—40 米;减轻防汛墙的自重;利用空厢式开设餐厅、商店、车库)---绿色长廊(32个半圆形观景台、64盏庭柱式方灯、26个碗形花坛)---雕塑(陈毅塑像:坐北朝南、公仆形象,浦江曲:3座圆雕和3幅浮雕)(4)浦江线---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发源于浙江安吉龙王山,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占全市水域面积的82%)---黄歇浦、春申江---浦江游览(十六浦观光码头),双龙戏珠/黄浦秋涛•外滩建筑群从历史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外滩”是上海的符号,万国建筑群景观更是众多高端酒店垂涎的一大卖点。
特别搜集了从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1933年外滩地图外滩1号历史变迁:麦边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人称“外滩第一楼”。
这幢7层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而在此前,这里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一部分。
再早一点,到解放前,大楼产业归麦边洋行所有,但是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从而又有个“亚细亚大楼”这个名字。
外滩2号历史变迁: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1864年的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建筑设计师H. Tarrant 采用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而今这些在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手里依旧光彩夺目。
外滩3号历史变迁:有利大楼→外滩三号▼这是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始于1916年。
巴洛克式装饰,爱奥尼克石柱和塔亭诠释出华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
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
光顶级餐厅就让人眼花缭乱,POP的纽约复古风尚,CHI-Q里韩国料理和法式烹饪碰撞出的火花,UNICO的拉丁激情,Jean-Georges里折服《纽约时报》的传奇,在黄浦会或者上海最为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里则可以满足每个固执坚持中国口味的老饕。
外滩的故事——精选推荐
外滩的故事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
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1. 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
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
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
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
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
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2. 东风饭店“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
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
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
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
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3. 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
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
外滩历史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
外滩历史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摘要:外滩是上海的窗口与名片,不仅以其瑰丽的西洋建筑引人瞩目,而且背后的丰厚历史同样令人着迷。
探究外滩,常人多注意其商业、租界的历史,但较少关注近代中国革命时期在此发生的红色故事。
事实上,外滩历史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同样精彩,惊心动魄,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教育意义。
本文将着重讲述礼查饭店、亚细亚大楼、海关大楼背后的红色故事,以丰富对外滩的了解与历史认知,从而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关键词:外滩、礼查饭店、亚细亚大楼、海关大楼上海外滩,享誉海内外。
来到这里,人们不禁为一幢幢美轮美奂的西洋建筑所惊叹。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滩应运而生,这里是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敲开大门遭受耻辱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外滩回到人民手中,如今又以新的面貌姿态散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外滩历史建筑背后还发生着一个个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红色故事。
礼查饭店与周恩来的一次危急时刻礼查饭店坐落于苏州河北岸与黄浦江交汇之处,是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旅社,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上海最豪华、最有知名度的酒店,卓别林、爱因斯坦、罗素等知名人物都曾入住于此。
饭店311房间门口一块特殊的木牌引人注目,上书“1927年周恩来和邓颖超,曾经住过礼查饭店311房间”。
这是周恩来当年在上海工作战斗的见证。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关系破裂,处于风口浪尖的上海呈现一片肃杀气氛。
是年11月,周恩来来到上海,参加党中央领导工作,一直到1931年12月撤往江西苏区,这是他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最长的一段时间。
除短暂离开外,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周恩来一直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地下斗争。
险象环生的严酷环境,锤炼了品格,坚定了信仰。
周恩来曾说过,“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坚定了我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
我做工作没有灰心过,在敌人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
①除周恩来外,跟中共有关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也曾下榻于此,那就是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负有重要责任的李德。
外滩:上海近代城市的起点
外滩:上海近代城市的起点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7年第1期在1843年开埠前,上海就已不是落后的小渔村了。
作为海运和江运的重要港口,上海繁荣得比较早,明清时期发展更迅速,有“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
不过,直到鸦片战争开放“五口通商”,中国第一个租界出现,上海始终停留于传统的内向型经济,最繁华的地方是远离港口的老城厢及城外的东南。
而毗邻港口的地方,还是大片荒芜的浅滩,沿滩仅有一条曲折、狭窄的泥路,那是几百年来船夫拉纤踩出来的纤道。
第一艘抵达上海的外国商船,就在此下锚。
这纤道,便是外滩最早的路。
为什么叫外滩呢?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
以陆家嘴为界,黄浦江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
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简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
另一种说法:因置身于城厢之外,当时的上海人不屑地称之为“外滩”,几乎等同于“乡下”。
不管怎么说,外滩,即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这一段黄浦滩,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轮廓线。
上海开埠,首任英国领事巴富尔抵达后,先是租上海人家的私房办公。
不想,招来没见过外国人的远近邻居围观,房东甚至售票让人参观洋房客,他只好集资向上海道台买地建领署。
宫慕久道台就把那片荒滩及附近小渔村李家场一带百余亩土地给了他。
1845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签署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双方按章程“商定地价”。
次年,上海第一幢欧式建筑——英国领事馆落成。
1848年,临黄浦江的纤道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马路东侧建有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
外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则在西侧开始云集,外滩(The Bund)迅速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贸易中心。
在这“东方华尔街”拥有一小块土地,是财富的标志,更是荣誉的象征。
以外滩为起点,上海近代城市发展起来。
城市化的进程,从外滩到南京路,从九江路以北到九江路以南,俗称“夷场”的英租界让中国人惊叹。
上海外滩隧道历史之旅
上海外滩隧道历史之旅上海外滩隧道是一座位于黄浦江下的地下交通隧道,连接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和外滩地区。
自建成以来,外滩隧道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成为了上海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带您通过历史的长河,带您领略外滩隧道背后的故事。
一、隧道的建造与背景外滩隧道的建造始于1991年,是为了缓解黄浦江两岸的交通拥堵情况而兴建的。
这个项目由韩国建筑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历时三年才最终建成。
隧道采用了盾构法来施工,当时是中国大陆首次引进盾构技术。
为了建造这座隧道,大量土方被运输到黄浦江边填海造陆,从而完成了这项宏大工程。
二、外滩隧道的意义和影响外滩隧道的建成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极大缓解了浦东与黄浦江对岸地区之间的交通拥堵问题。
隧道不仅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交通通道,也成为了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每天都有大量的车辆和行人通过隧道来往于两岸。
此外,外滩隧道还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地理位置成为了一座城市地标。
隧道上方傲立着著名的外滩观光廊道,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最美的上海城市风景。
同时,隧道两旁的灯光艺术装饰也成为了上海夜晚的一大亮点,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三、外滩隧道的历史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滩隧道也经历了不少的改建和翻修。
在建成初期,隧道是以汽车通行为主要目的而建造的,但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隧道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
现在,除了汽车通行外,隧道还划分了专门的行人通道和自行车道,为行人和骑车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为了增加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外滩隧道曾进行过多次的加固和维修。
例如,2008年和2017年,隧道分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翻修工程,对隧道结构和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保障行车安全。
四、未来的展望外滩隧道作为上海的城市交通骨干线路之一,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外滩隧道周边的道路和交通设施也将不断完善和拓展。
例如,浦东世纪大道和外滩地区的交通枢纽也在近年来进行了扩建和改造,以适应未来更多的交通需求。
上海地标建筑的历史故事
上海地标建筑的历史故事上海地标建筑的历史1. 旧上海的浓郁氛围•上海的地标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让人流连忘返。
•旧上海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浪漫与魅力。
2. 外滩的回忆•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以其壮观的建筑群和黄浦江的美景而闻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滩成为各国商人和外侨聚集的地方,留下了许多优雅的建筑。
外滩的百年历史•从外滩的第一座石库门建筑到后来的汇丰银行大楼和广场公园,外滩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兴衰。
•外滩的建筑风格有新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风格等,构成了独特的外滩风貌。
3. 地王大厦的传奇•地王大厦,作为上海首幢摩天大楼,是上海的又一地标性建筑。
•1929年完工的地王大厦,在当时不仅代表了技术的进步,也象征着上海对未来的憧憬。
地王大厦的建筑风格•地王大厦采用装饰艺术风格,外立面浑然一体,装饰繁复而精美。
•多层的窗户和阶梯形塔楼使其显得更加高大而典雅。
地王大厦的创新之处•地王大厦引入了电梯和中央空调等现代设施,使建筑更加便利和舒适。
•在当时的上海,地王大厦成为了城市繁荣与进步的象征。
4. 东方明珠塔的耀眼光芒•东方明珠塔是上海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世界著名的地标之一。
•她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广阔的观景平台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明珠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东方明珠塔充分展示了当代建筑的创意和技术,成为上海城市发展进步的象征。
•她将现代化的元素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以其独特之姿守护着这座城市。
5. 地标建筑的重要性•地标建筑是城市的精神象征,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一堆砖石、混凝土和钢材的结合体,更是上海人民的共同回忆和心灵寄托。
总而言之,上海的地标建筑凝聚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它们是上海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未来的引领者。
无论是外滩的优雅,地王大厦的传奇,还是东方明珠塔的耀眼光芒,它们都为上海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上海外滩美术馆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一座位于黄浦江畔、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场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它作为外商的租界建筑而存在。
这座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兼具现代与复古特色,并采用了欧洲的建筑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二战期间,上海外滩美术馆曾被占领。
然而,即使在战争和动荡的岁月里,它依然保持了一定的艺术活动,成为了一些艺术家和文人墨客的避难所和创作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外滩美术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扩建,逐渐成为了一处重要的艺术机构。
它不仅举办了各种艺术展览、讲座和活动,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外滩美术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它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一处重要景点,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场所,也成为了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故事的艺术殿堂,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它是上海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外滩发生的历史故事
在上海的黄浦江畔,坐落着一段迷人的历史故事-外滩。
百年来,外滩见证了
上海从普通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巨变,也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外滩最为人所知的故事之一就是有关英租界与美租界间的“狗战”。
在19世纪末,上海分为英租界和美租界,两界行政权争夺激烈。
据说,英租界的警犬在一次巡逻中误闯进美租界,引发了双方的激烈冲突。
最后,在数月的争夺后,英租界与美租界达成了协议,对外滩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划归,结束了这场“狗战”。
另一个让外滩著名的事件是1937年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的“血雨腥风”。
当时,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上海,并在外滩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日军对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强奸,整个外滩一度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段血腥的历史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象征。
除了这些战争故事,外滩还承载了许多艺术和文化的记忆。
在20世纪上半叶,外滩聚集了大批的西洋建筑,成为了当时国际大都市的象征。
徐志摩、丁玲、巴金等许多文艺名人都曾在外滩留下过足迹,他们的作品和文化活动也为外滩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如今的外滩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繁
华的陆家嘴金融区,欣赏到别具一格的现代建筑,还可以沿着江边漫步,感受到外滩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每天夜晚,外滩的灯光璀璨,与对岸的浦东陆家嘴形成了美丽的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和留影。
无论是承载着战争记忆的历史事件,还是流传着艺术和文化的历史故事,上海
外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上海的骄傲,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走进外滩,你会发现,这里蕴藏着千百年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上海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