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合集下载

古汉语动词几种用法

古汉语动词几种用法

古汉语动词几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动词的用法丰富多样,理解和掌握这些用法对于准确解读古代文献、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古汉语动词的几种常见用法。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动词用法。

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或产生某种变化。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

再如“臣活之”,“活”本来是“活着”的意思,在这里是“使……活下来”,即“我使他活下来”。

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像“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第二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意思是“使……变弱”;第三种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是“使……为王”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有所不同,它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动作或性质。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异”,渔人主观上认为那景象奇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也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是“认为……小”;名词的意动用法,比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

三、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就是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即为了国家而死。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中的“序”,是“为……作序”。

四、动词作名词在古汉语中,有时动词会用作名词,表示与这个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本是动词,这里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指“到达的人”。

五、动词的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区别使动用法侧重于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客观的变化或动作;意动用法则强调主语主观上的看法和想法,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为动用法突出的是动作是为了宾语而进行的。

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

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

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这样写道:闪在青石旁。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

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见作者的功力。

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

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请看: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

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字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字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字一、锤炼动词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歌颂了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精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风貌,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

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则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描写了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体现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皆经过精心的锻炼。

春来了,鸟语花香,但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反倒使诗人溅泪惊心,是典型的乐景写哀艺术手法。

二、锤炼形容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凄苦愁楚的漂泊之情。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枯”、“老”和“昏”字,就是锤炼的十分准确形象的形容词。

“枯藤”、“老树”,给人一种垂暮、沧桑之感;而“昏鸦”的“昏”字,意味随着暮色的加重,思乡之情也渐渐变浓。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字,使人联想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

马皆如此,人何以堪?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绿肥”指雨后绿叶光润、舒展、肥大;“红瘦”指雨后红花受损凋零,飘落不堪的样子。

古诗词常用动词

古诗词常用动词

古诗词常用动词
1. “看”呀,这可是古诗词中超级常用的动词呢!比如“举头望明月”,李白抬头“看”月亮,多有意境啊!
2. “听”也是很妙的哟!“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静静地“听”那一片蛙声,是不是感觉特别生动?
3. “寻”这个动词也很有意思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在苦苦地“寻”找着什么,让人好奇呢!
4. “问”字用得好能增添好多趣味呢!像“借问酒家何处有”,杜牧随口一“问”,画面感就来了!
5. “望”能表达出很多情感呢!“望长城内外”,毛主席豪迈地“望”向远方,气势十足!
6. “思”能展现内心的活动呀!“低头思故乡”,李白默默地“思”念着家乡,让人感动。

7. “笑”在诗词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哟!“笑倚春风不自知”,那女子“笑”得多么迷人!
8. “饮”是不是很有韵味呀!“中军置酒饮归客”,大家开怀畅“饮”,多欢乐!
9. “写”也是很关键的呢!“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认真地“写”信,那情谊多深!
10. “归”字能带来一种期盼呢!“归雁洛阳边”,游子盼着“归”家,心情急切啊!
我觉得这些常用动词真的让古诗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传神,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呀!。

诗句中的动词的妙用

诗句中的动词的妙用

诗句中的动词的妙用
诗句中动词的妙用在于它们能够赋予诗歌生动性和活力,使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意象更加鲜明和引人入胜。

动词在诗句中可以起到多种作用,如下所示:
1.
增强感官体验:动词可以通过描述动作、声音、色彩等方式,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例如,“春风拂面醉人心,细雨润物悄无声”中的“拂”、“醉”、“润”、“悄”等动词,分别描绘了春风的轻柔、醉人的感受,细雨的滋润和静默无声的状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表达情感和意境:动词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问”、“不语”、“飞过”等动词,表达了诗人的悲伤、无奈和落寞之情,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3.
构成意象和象征:动词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比喻,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中的“想”、“拂”、“露”等动词,与“衣裳”、“花”、“春风”等词语组合,构成了美丽动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总之,动词是诗句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们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情感和意境。

古文中动词的用法

古文中动词的用法

古文中动词的用法在我们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动词,它们在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准确理解这些动词的用法,对于读懂古文、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至关重要。

古文中的动词,有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相似,有的则大不相同。

比如“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指步行,但在古文中,“走”常表示“跑”的意思。

像“夸父与日逐走”,这里的“走”就是“跑”。

古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也是比较常见的。

使动用法,就是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这个动词在这里就不是指自己活着,而是“使……活下来”,是项伯让那个人活下来。

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原本是形容词,但在这句诗中被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这种用法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种意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像“渔人甚异之”,“异”原本是“不同”的意思,但在这里是“认为……奇异”,渔人认为这里的景象很奇异。

动词的为动用法在古文中也时有出现。

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死国”就是“为国家而死”。

古文中的动词还会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

比如“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这里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正常语序应该是“不可不语之”,把宾语“之”前置了。

动词在古文中的词性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

有些动词可以用作名词,像“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亡”和“败逃”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和“败逃的人”。

此外,古文中还有动词的连用现象。

几个动词连用,可以表示不同的动作先后发生,或者是几个动作同时进行。

例如“永之人争奔走焉”,“争”和“奔走”两个动词连用,生动地描绘出人们争先恐后、忙碌奔走的情景。

古文中动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对于我们把握文章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宏大的景象。

木兰诗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木兰诗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木兰诗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1.偷: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在这首诗中的勇敢和机智。

她偷了父亲的剑和马,这显示了她决心替代父亲参加军队的决心和能力。

2.借: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机智和智慧。

她借了兄弟的盔甲,这展示了她的聪明和灵活思维,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穿: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准备和决心。

她穿上父亲的衣裳,这暗示了她的决意和准备去代替父亲参军。

4.纳: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自愿和奉献。

她纳进了马鞍,这显示了她对军队和国家的忠诚和投入。

5.倚: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坚定和决心。

她倚着旗杆,这象征着她的坚定立场和坚毅心志。

6.捧:这个动词表达了木兰的心情和情感。

她捧上父亲的五块金牌,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敬意和对军队的骄傲。

诗歌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诗歌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诗歌中动词的表达效果动词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元素之一,它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性。

下面,我将从动词的表达效果入手,列举一些在诗歌中常见的动词,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和效果。

1. 飘荡: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风景、气氛等的变化,如“秋风飘荡,黄叶飘落”,“烟雨飘荡,江南水乡”。

2. 漫步: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动,如“漫步在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漫步在山间小道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 徘徊: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徘徊在思念的边缘,回忆往事的美好”,“徘徊在未来的路口,思考人生的意义”。

4. 沉浸: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情感状态,如“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中,感受爱的甜蜜”,“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享受音乐的美妙”。

5. 沉思: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思考状态,如“沉思在人生的迷茫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沉思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文学的魅力”。

6. 翱翔: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鸟类的飞行状态,如“鹰隼翱翔,展翅高飞”,“白鹭翱翔,飞过湖面”。

7. 徜徉: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行动状态,如“徜徉在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徜徉在山间小道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8. 悠游: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悠游在幸福的海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悠游在自由的天空里,感受自由的快乐”。

9. 漫溢: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情感的表达,如“爱情漫溢,心中充满幸福的感觉”,“友情漫溢,心中充满感激的情感”。

10. 涌动: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情感的激动,如“激情涌动,心中充满热情的感觉”,“感动涌动,心中充满感激的情感”。

动词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因此,在写作诗歌时,我们应该注重动词的运用,使其更加贴近主题,更加符合诗歌的表达要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动词的妙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动词的妙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动词的妙用示例文章篇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动词的妙用》在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诗句特别生动,就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啊,那可不得了,里面的动词用得简直绝了。

先说说这个“争”字吧。

早莺啊,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孩子,看到了暖和的树就争着往上凑。

你想啊,如果把“争”换成“站”或者“落”,那整个画面就变得特别呆板。

“站”就只是一种很平淡的动作,就好像那些莺鸟是被安排好站在那里似的,一点活力都没有。

而“争”呢,一下子就把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早莺们都想要抢到最好的位置,这多像我们在学校里参加比赛啊。

比如说跑步比赛,大家都争着往前冲,都想第一个到达终点。

早莺争暖树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都想在最舒服的树上待着,这个“争”字就把早莺那种急切、活跃的情绪都带出来了。

再看这个“啄”字。

新燕啄春泥,这就像是一个小工匠在精心地打造自己的作品。

燕子用嘴啄着春泥,那是在为自己建造一个温暖的家呢。

如果把“啄”换成“含”,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含”给人一种很轻柔、很缓慢的感觉,可是燕子建造家园是一个很有力量、很积极的事情啊。

“啄”字就特别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忙碌、认真的样子。

就像我的爸爸,他在家里修理东西的时候,也是很专注地敲敲打打,这个“啄”字就和爸爸敲打的动作有那么点相似之处呢。

我有一次和小伙伴们讨论这两句诗。

小伙伴说:“感觉这些动词就像是魔法一样,让诗变得这么生动。

”我特别同意他的说法。

我说:“对啊,要是没有这些动词,诗就像没有放盐的菜,一点味道都没有。

”我们还模仿着诗句玩了一个小游戏。

我们假装是莺鸟和燕子,有的小伙伴争着去抢那个代表暖树的小椅子,有的小伙伴学着燕子啄春泥的样子,用手在地上假装啄着。

这个游戏可有趣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动词的妙处。

我邻居家的爷爷也很喜欢古诗。

有一天我就跑去跟他说这两句诗。

爷爷笑着说:“这诗里的动词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

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

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

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
嘿,你知道吗?古诗词里的动词使动用法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好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让整个画面活起来。

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一个“绿”字,哇塞,它可不是简单地说江南岸是绿色的哦,而是春风让江南岸变绿了呀!这就像是一个魔法师,轻轻一点,江南岸就披上了绿装。

你想想看,那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呀!
再看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怎么会溅泪呢?鸟又怎么会惊心呢?但就是因为这些动词的使动用法,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那种悲伤和痛苦。

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那些精彩的特效让我们身临其境,古诗词里的这些动词不也是这样吗?
还有“月出惊山鸟”,月亮出来居然能惊到山鸟,这得多神奇呀!这里的“惊”字就是让山鸟有了反应,让整个场景都变得鲜活起来。

我和朋友之前讨论古诗词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研究这些动词使动用法。

朋友说:“这简直就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呀!”我也特别赞同。

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

它让那些遥远的场景和情感一下子变得亲近起来,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

我们能通过这些神奇的字词,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觉得古诗词中的动词使动用法是古诗词的一大魅力所在,它让古诗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我们应该好好去欣赏和研究它们,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古诗中的动词

古诗中的动词

在古诗中,动词的使用常常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景象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静:常用于形容环境的宁静,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妙�肩,展芳袖兮。

徐步、安坐、读书、作赋兮。

”(出自《诗经·陈风·月出》)
2. 闲:表示悠闲自在,如“闲庭信步,悠然自得。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日纳凉》)
3. 落:多用于描述花朵、叶子的掉落,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4. 流:常用于描绘水的流动,如“泉流石上流,天影水中映。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5. 眠:常用于形容人入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6. 舞:常用于描述舞蹈的动态,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出自唐代诗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7. 醉:多用于描述饮酒后的状态,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8. 听:常用于描述听到的声音或音乐,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琴瑟之间,甚足乐矣。

”(出自《论语·述而》)
9. 看:多用于观察或欣赏景色、艺术品等,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10. 想:常用于表达思考、怀念等情感,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这些动词的使用丰富了古诗的描绘和表达,使得古诗更加生动形象。

古汉语动词有几种用法

古汉语动词有几种用法

古汉语动词有几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动词的用法丰富多样,理解和掌握这些用法对于准确解读古代文献、领略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深入研究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古汉语动词的几种常见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动词用法。

它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或产生某种变化。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本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

再比如“臣活之”中的“活”,意思是“使……活下来”,是主语“臣”使宾语“之”活下来。

使动用法的特点是,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产生了这个动作。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准确理解动词的含义。

二、动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或者把宾语当作某种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渔人认为那景象奇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的意思,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重在表达主语的主观想法和感受,与使动用法在语义和语法上都有所不同。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指的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比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是“为……而死”的意思,是为了国家而死。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中的“丧”,意思是“为……治丧”,是为了马而治丧。

为动用法体现了主语对宾语的某种态度或情感,反映了古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细腻和丰富。

四、动词的名词用法在古汉语中,有些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用作名词。

比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的“入”和“出”,也是指“在国内”和“在国外”,用作名词。

这种用法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五、动词的形容词用法古汉语中,动词有时也会用作形容词。

赏析古诗文中的动词

赏析古诗文中的动词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暑天倦卧星穿过,东昼闲吟雪压摧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所揭示的特殊语法现象或运用的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1,注意事项
答题步骤
答题技巧
典例一
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参考答案: 闹,热闹。(步骤一)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 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侬:我,吴语。
1

2
3
4
5
6
典例二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 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第一句语、意都显得有些奇特。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丽日艳阳,本来就是使一切自然景象呈现出绚烂色彩和勃勃生机。说“春光斗日光”,似乎不大容易理解。但诗人对艳阳照耀下一片烂漫春光的独特感受,却正是借“斗”字生动地表现出来。丽日当空,春光烂漫,在诗人的感觉中,正像是春光与日光争艳竞妍。着一“斗”字,将双方互争雄长的意态,方兴未艾的趋势,以及天地上下流溢着的热烈气氛全部传出。作者《霜月》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将秋夜霜月交辉的景色想象为霜月之神竞艳斗妍,所表现的境界虽和“春光斗日光”有别,而“斗”字的表现力则同样杰出。不过“春光斗日光”好像还有另一层意蕴。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眼前这烂漫纷呈的春光又似乎日日与时光的脚步竞赛,力求在这美好的时光尚未消逝之前呈现出它的全部美艳。这后一层意蕴,本身就包含着韶光易逝的些微惆怅,暗示下文意绪的纷扰不宁。

动词的妙用

动词的妙用

动词的妙用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文学艺术的瑰宝,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在文学艺苑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呈现出诱人的魅力,耐人寻味。

但凡一首好诗,好词动词的作用不可忽视。

动词选择的恰当与否关乎整首诗词的美感。

诗中的动词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具备独特的表达功能,是诗词审美特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诗词中动词的妙用值得笔者深入的探讨,分析,因此就诗词的动词妙用归纳三点:一、本态动词的妙用;二、移借动词;三、转化动词,供大家交流。

懂得诗人妙用动词的方法,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闪现的动感,使诗词靓丽光鲜、活泼、动人。

第一类:本态动词的妙用,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可以说动词的是文章语言艺术的灵魂。

本态动词,主要是指诗人表达事物动态时所选取的该事物自身所能发出的动词词汇。

一般说来,事物的动态表达,都具有自身“本态动词群”。

例如:表达“看”的动词,就有“望、视、瞅、观、览、眺、瞩、瞻"等许多本态动词,由诗人筛选运用。

若经诗人锤炼,字斟句酌运用本态动词,就能使得诗句意境不同凡响,一鸣惊人。

例如:杜甫的“身轻一鸟过”的“过”。

陶渊明的“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

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

都是本态动词完善灵化诗的意境,使其诗句意境大开,本态动词的运用,将诗的意境点化、升华,其妙用之极。

第二类:移借动词的妙用当诗人要创造的意境必须借助动词去体现时,而本态动词词汇已经不能完成其需求了,诗人就要运用移借动词来完成。

诗中这种采摘它事物的动词词汇,以完成自身动态描写任务的情形,相当普遍。

例如:“数峰无语立斜阳”的“立”字。

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

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另一个“立”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

有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仅一个简洁的动词就使其所塑造的物或人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具有了一种浮雕美。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

古汉语的动词特殊用法在古汉语中,动词有着丰富多样且独特的用法,这些特殊用法不仅展现了古汉语的精妙之处,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古汉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一种。

使动用法,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江南岸绿”,春风让江南岸变得绿意盎然。

再比如“臣活之”,“活”这个动词的意思是“使……活下来”,主语“臣”使宾语“之”活了下来。

这种使动用法,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能够以更富有表现力的方式传达出动作的影响力。

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的一个亮点。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

像是“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渔人认为所见到的景象奇异。

还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认为……美”的意思,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着重于表达主语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使语言更具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

古汉语中动词还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比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死国”,意思是“为国家而死”,这里的“死”就是为动用法。

再如“祭祀必祝之”的“祝”,是“为……祝福”的意思。

为动用法体现了动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让我们更能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特殊用法,古汉语动词还有对动用法。

对动用法表示主语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例如“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中的“成就”,意思是“对……施以成就”,即汉武帝对苏武父子施以成就。

这种用法强调了主语与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

古汉语动词的特殊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它们使得语句更加精炼、形象,能够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意义和情感。

理解这些特殊用法,对于我们准确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深入探究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安”“信”“怀”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老者安”“使朋友信”“使少者怀”,短短几个字就表达了孔子对于理想社会中不同人群关系的期望。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中的动词修改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中的动词修改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中的动词修改
为什么?
动词在古诗中起到了表达动作和变化的作用。

在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必背的古诗中,动词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们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增强读者的情感体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动词修改技巧。

1. 使用形象的动词:古诗中常常使用形象生动的动词来描绘具体的动作,例如“飞翔”、“流淌”、“飘荡”等。

这些动词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2. 选择准确的动词:动词的准确性对于表达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在修改古诗中的动词时,要选择能够准确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动作或变化的词语,避免使用含糊或不恰当的动词。

3. 运用形容词修饰动词:在古诗中,形容词的运用同样关乎动词的修改。

通过使用形容词修饰动词,可以让动作更加具体,语言更加生动。

例如,“轻轻拂”、“缓缓降”等。

4. 考虑韵律与节奏:古诗的韵律与节奏对于诗歌的美感有着重要影响。

在修改动词时,要注意保持古诗的韵律与节奏,使其整体和谐统一。

在修改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中的动词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保持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避免过于复杂的法律问题。

同时,遵循上述策略能够帮助我们选取合适的动词,让古诗更加生动有趣。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动词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动词

古诗词中用得绝妙的动词
1、清风无力屠得热。

屠字
2、柳芽嚼雪喷尽寒,桃花烧风作春暖。

嚼字和烧字
3、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字
4、东关酸风射眸子。

射字
5、罡风大力簸春魂。

簸字
6、修到南屏数晚钟。

修字
7、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裹字
8、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字
9、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
10、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吐字
11、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

渡字,淑字
12、云磨雨洗天如碧。

磨字
13、冻压千街静。

压字
14、山形依旧枕寒流。

枕字
15、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

含字、裛字
16、紫泉宫殿锁烟霞、龟蛇锁大江。

锁字
17、暮惹御香归。

惹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
动词在古诗中被广泛使用,它们可以起到丰富诗歌表现力、增强诗歌感染力的作用。

以下是古诗中动词妙用的一些例子:
1. 形象生动:古诗中常常使用形象生动的动词来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情感。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 对仗工整:古诗中的动词也常常用于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优美。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鸣”和“上”,形成了对仗,使诗句更加优美。

3. 表达情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离别的悲伤。

4. 增强节奏感:古诗中的动词还可以用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和“入”,使诗句更加流畅、有节奏感。

古诗中的动词妙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优美,同时也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