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名词解释(1)(1)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血液学名词解释(1) (1)

血液学名词解释(1) (1)

血液学名词解释:1.红骨髓:是指参与造血的骨髓,有着活跃的造血功能,因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而呈红色。

2.黄骨髓: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替代成为黄骨髓。

3.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能再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可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4.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5.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6.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7.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的方法。

8.普鲁士蓝反应: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形成亚铁氰化钾蓝色沉淀。

9.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颗粒的多少及细胞,分为I型,II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0.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含铁颗粒6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

11.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和地域组人群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2.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13.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遗传性多见。

14.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不能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而是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血红蛋白不直接释放进入血浆而是通过色素代谢变成胆红素,临床以高胆红素症和肝、脾大为主要特征,后天获得者少见。

15.纤溶系统: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溶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止血管内外由于纤溶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

血液学名词解释

血液学名词解释

血液学名词解释1:造血组织(或器官):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是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能够生成并支持这些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造血组织(或器官)2:髓外造血(基本概念):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意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4:血细胞增殖:是细胞通过几次有丝分裂进行复制.5:血细胞分化:是发育过程中细胞失去某些潜力同时又获得新的功能的过程。

6:血细胞成熟:是包含在整个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每一次有丝分裂和分化都伴有细胞的成熟。

7:释放:是成熟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8: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9:染色体:有丝分裂时DNA高度螺旋化而呈现特定的形态,此时易为碱性染料着色,称之为染色体.10:克隆:来自一个细胞的细胞群体称之为一个克隆,通常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异常染色体组成的一群细胞.11: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基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2: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综合症。

13: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骨髓单纯红系造血障碍,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正常,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14:继发性贫血:指继发与于血液系统疾病以外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15: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血液科名词解释

血液科名词解释

血液科名词解释1、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与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3、PIE综合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肺浸润,就是指以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与嗜酸性细胞肺部浸润为特征的多种临床表现,常病因不明。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5、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就是指微循环内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积与血小板聚集,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可达30×109/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与空泡。

骨髓中无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畸形,无染色体异常。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常见原因有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出血、溶血等,去除病因后血象变化能恢复正常。

8、Even’s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9、血管性血友病:就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及血浆vWF抗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为其特点。

10、干细胞(stem cell):就是人体的起源细胞,其特点为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与多向分化的潜能。

11、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就是经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她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而后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后者重建正常造血免疫的一种治疗手段。

问答题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血液的名词解释

血液的名词解释

血液的名词解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液态组织。

它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起着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调节体温、pH值,以及参与免疫和凝血等重要功能。

血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或称为血红细胞)和白细胞。

红细胞是最常见的血细胞,它们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含有血红蛋白,使得它们能够与氧气结合。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维护身体的免疫功能。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它占据了血液约55%的成分。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各种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组成。

蛋白质包括血清蛋白、凝血蛋白、抗体等,它们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和凝血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血浆还携带着营养物质、激素、酸碱平衡物质和代谢产物等。

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在体内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各个身体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带回到肺和肾等排出体外。

血液的平衡和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的医学名词解释

血的医学名词解释

血的医学名词解释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承载着许多重要的功能。

医学术语中存在着一些与血液相关的名词,这些名词常常在医学领域中被使用,对于我们理解血液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解释一些与血液相关的医学名词,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神秘而又重要的生命之源。

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红细胞内的铁蛋白,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体内各个组织。

它由一种称为铁质的物质和一种称为血红素的分子构成。

血红蛋白表现为深红色,决定了红细胞在氧气输送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液体部分被称为血清。

血清不含凝固因子,因此是一种无凝血活性的血液制剂。

血清富含抗体、激素、维生素和药物等物质,可以被用于临床研究、药物检测和疾病诊断等方面。

红细胞(Red blood cell)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含有高浓度的血红蛋白,赋予它们红色外观。

它们非常灵活,可以通过血管系统中的微小血管,提供氧气给身体各个部分,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白细胞,也被称为免疫细胞,是人体的防御机制的关键部分。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抵御病原体、感染和其他病理因素。

白细胞分为多个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每种细胞都有不同的功能和责任,以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

血小板(Platelet)血小板是血液的另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同时,血小板释放出一种称为生长因子的物质,促进创伤愈合和新血管生成。

血型(Blood type)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上存在的一种特殊分子决定的。

人类的常见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重要的血型分类系统,即Rh血型。

了解个体的血型对于输血、器官移植和遗传疾病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血液名词解释的重要性
2.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3.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4.血液的功能:运输物质、调节体温和防御
5.血液的循环:心脏的泵血作用
6.血液的凝固:血凝过程及其临床意义
7.结论:总结血液名词解释的重要性
正文
血液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液体组织,它在我们的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起着运输物质、调节体温和防御等多种重要功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一些与血液相关的生理学名词。

首先,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是血液中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它主要包括水、蛋白质、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等。

血细胞则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是身体的防御系统,可以对抗病毒、细菌和其他外来入侵者。

血小板则起着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的循环过程中,心脏起着泵血的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不仅运输了氧气和营养物质,还负责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和肾脏排出体外。

当人体受伤出血时,血液的凝固功能就变得尤为重要。

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相互作用,形成血凝块,从而堵住伤口,防止出血。

这一过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输血和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以确保安全。

总之,血液名词解释在生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我们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第1页共1页。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新采集的含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红细胞渗透脆性( 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脆性越小,抵抗力越大。

4.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5.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血浆pasm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7.血清( serum):血液发生凝固以后12小时,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8.红细胞凝集( 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的现象。

9.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因其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故称之为凝集原。

10.凝集素 (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110型( (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1.正常起搏点( normal 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兴奋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2.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生理学血液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血液习题及答案

⽣理学⾎液习题及答案第⼆章⾎液【习题】⼀、名词解释1.内环境2.⾎细胞⽐容3.可塑变形性4.渗透脆性5.红细胞沉降率6.趋化性7.⾎浆8.⾎清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10.⾎型 11.体液12.⾎液凝固⼆、填空题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___和_______。

⾎浆是___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物质交换的___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___。

3.正常成年男⼦的⾎细胞⽐容为_______;⼥⼦的⾎细胞⽐容为_______。

在脱⽔时,其值_______;贫⾎时,其值_______。

4.正常成⼈的全部⾎量约占体重的_______。

5.⾎浆蛋⽩中构成⾎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___。

6.⾎浆胶体渗透压的⽣理意义是维持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所形成。

8.正常⼈的⾎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

静脉输⼊0.9% NaCl溶液,⾎浆渗透压CD,⾎细胞形态_______。

9.正常⼈⾎液pH值为_______。

⾎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___。

10.成年男⼦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___;⼥⼦平均约为___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___⽔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Hb的含量是_______;⼥⼦的Hb含量是___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越_______,越不易_______。

13.⾎沉的正常值男⼦为_______;⼥⼦为_______。

14.红细胞⽣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和_______。

15.红细胞⽣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16.离⼼沉淀后的抗凝⾎液,离⼼管上段是_______,下段是_______。

血液名词解释(1)(1)

血液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2024版生理学易错点整理血液(附思维导图与名词解释)

2024版生理学易错点整理血液(附思维导图与名词解释)

以上,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水分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浆的酸无机盐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蛋白质糖类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脂类0201030405血浆成分及作用红细胞形态与功能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

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血红蛋白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器官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结构功能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房与心室每收缩一次,即分别为一个心房或心室收缩期,每舒张一次,即分别为一个心房或心室舒张期。

心室收缩期结束到下一次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完整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心脏泵血是指心脏收缩和舒张两个过程。

收缩过程是血液从心房泵入心室;舒张过程即抽吸血液的过程。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VS血管系统分布与特点血管系统分布血管特点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微循环淋巴循环凝血因子及其作用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个途径,最终形成共同的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

要点一要点二凝血机制内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内膜下组织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

两条途径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确保凝血反应的迅速和有效。

凝血过程及机制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了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过程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意义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抗凝物质含量以及纤溶系统活性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血浆(blood plasma ):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成分。

2、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会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4、胶体/晶体渗透压(colloid/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胶体可溶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6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的沉降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

8、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9、血型(blood group ):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C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0、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 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1、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12、血小板(platelet ):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

13、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的过程。

14、血小板凝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着。

依赖于纤维蛋白原、钙离子等的参与。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1)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1)

pensatory pause:代偿间歇,⼀次期前收缩后伴有的⼀段较长的⼼脏舒张期。

2.⾎—脑脊液屏障:⼀些⼤分⼦物质较难从⾎液进⼊脑脊液,仿佛在⾎液和脑脊之间存在着某种屏障,称⾎—脑脊液屏障。

3.内⽪舒张因⼦(EDRF):指由⾎管内⽪⽣成和释放的舒⾎管物质,其化学结构可能是⼀氧化氮,它可以使⾎管平滑肌的鸟苷酸环化酶激活,cGMP浓度升⾼,游离钙离⼦浓度减低,故⾎管舒张。

4. electrocardiogram:⼼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体表⾯的⼀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动周期电变化曲线。

5.动脉压⼒感受性反射:⼜称减压反射,动脉⾎压升⾼时,引起压⼒感受性反射,使⼼率减慢,外周⾎管阻⼒下降,⾎压下降。

6.⾎压:指⾎管内液体对管壁单位⾯积产⽣的压强的⼤⼩。

7. Basal electric thythm:基本电节律: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动的发⽣节律性兴奋变化,这种控制其变化的电节律称为基本电节律。

8.快反应细胞:从电⽣理特性上,把0期除极的速率快的细胞称快反应细胞。

9.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及其正常值:是机体⼼脏暂时停⽌射⾎,⾎流也暂停,此时在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得的压⼒都是相同的,这⼀压⼒数值为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常值为0.93kPa(7mmHg)。

10.isometric contraction:等长收缩,当后负荷达到⼀定程度⾜以抵抗肌⾁收缩产⽣的张⼒,肌⾁不再表现缩短的收缩。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血 液【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血 液【圣才出品】

第5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答: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l5%和5%。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的保证。

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2.内环境稳态答:内环境稳态是指在全身循环流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例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浆pH 维持在7.35~7.45左右,血糖平衡等。

3.渗透压答:渗透压,又称渗透吸水力,是指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也就是溶液增大的压强,其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

渗透压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4.晶体渗透压答:晶体渗透压是指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它80%来自于Na+和Cl-。

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中的晶体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基本相等,即毛细血管内外具有基本相同的晶体渗透压。

5.胶体渗透压答:胶体渗透压是指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

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6.等渗溶液答:等渗溶液是指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

正常人在体温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73kPa(5800mmHg)。

7.高渗溶液答:高渗溶液是指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

正常人在体温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73kPa(5800mmHg)。

8.低渗溶液答:低渗溶液是指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

生理试题(血液)教材

生理试题(血液)教材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型2.红细胞脆性3.血液的粘滞性4.血沉5.血液凝固6. 凝血因子7. 等渗溶液8.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9. 血浆胶体渗透压10. 血浆晶体渗透压11 血浆和血清12 红细胞比容13 红细胞沉降率14 促红细胞生成素二、填空题1. 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和悬浮其中的所组成。

2. 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有一种叫做的血浆蛋白成分。

3. 血浆中主要缓冲物质对有:,和。

4.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

5. 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和。

6. 血浆中的主要抗凝物质是和。

7.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 血液样品经抗凝剂处理后离心,离心管底部的红色部分是________,顶部的淡黄色液体是________,二者之间很薄的白色部分是____________。

9. 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蛋白成分有关,_____白蛋白_____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降低,而______纤维蛋白原____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10. 长期居住在高原者的红细胞数量______居住在平原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__分压降低,刺激肾产生____________。

11 血小板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吸附等生理特性。

12 红细胞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快慢,关键在于红细胞是否发生_____。

13 5%______溶液的渗透压数值与哺乳动物的______渗透压值相当。

14 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基本化学因素是______。

15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都需要______的参与。

16 肝素主要是由______产生,其化学本质是______。

17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______的各种______和______相对稳定。

18 组织液是细胞______液的一部分,它与血浆约占体重的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名词解释(1)(1)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红细胞造血岛:常位于血窦附近,其中心有一个巨噬细胞,对周围的红细胞起看护作用,又称“nurse细胞”。

粒细胞造血岛:远离血窦,位于造血索中央,因粒细胞有活跃的运动功能,成熟后移向血窦,穿过血窦壁进入血流。

5、凋亡:又称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相关基因调控下细胞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时候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细胞死亡的生理形式,出现在机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

6、凋亡小体:膜结构完整的泡状小体7、自噬:又称II型程序性死亡,是真核细胞利用溶酶体对细胞器及蛋白质进行降解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生物学过程,广泛存在于高等脊椎动物细胞内8、血小板黏附adhesion:指血小板黏附于序贯内皮洗成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9、血小板聚集aggregation:指血小板与血小板间互相黏附聚集成团的特性磷脂酰丝氨酸(PS):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位于血小板质膜的内侧面,当血小板活化时,PS转向外侧面,此时称为血小板第3因子,促进凝血级联反应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膜GP I b-IX-V含量显著减少或缺乏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膜GP II b-IIIa含量显著减少或缺乏血栓与止血:是机体出血、血液凝固和血液凝固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

10、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有核细胞百分比11、粒红细胞比G/E: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在铁染色时,幼红细胞胞质中存在铁颗粒5个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排列者,正常情况下应该没有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3、尿含铁血黄素实验/尿Rous实验/普鲁士蓝反应: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红色沉淀。

16、D-L抗体: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此抗体在20℃以下是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发生溶血,当温度升至37℃时,补体激活,红细胞膜被破坏,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

(此实验又称为冷热溶血实验)17、微量残留白血病MRL:急性白血病经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或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仍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18、贫血anemia: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数量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参考区间下限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铁粒幼细胞贫血(S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铁的利用障碍,使Hb合成不足和无效造血而出现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MA):是由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也称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H):又称再生障碍危象,简称再障危象,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自限性、可逆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HA):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25、缺铁性贫血IDA:是机体铁含量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使体内贮存铁耗尽而缺乏,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MgA:由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而RNA合成继续,只是骨髓三系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所致的贫血。

骨髓中红系、粒系、巨核系出现巨幼变为特征,外周血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某种抗体能与自身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的过早破坏而导致的一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冷凝集素综合症:是冷诱导因素导致的冷凝集素IgM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阻塞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又叫“冷凝集素病”。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是全身或局部受寒后突发的以血红蛋白尿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疾病。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母子血型不合引起,母亲的同种免疫抗体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凝集,使之破坏出现溶血,导致贫血。

继发性贫血:也称症状性贫血,是以全身系统性疾病为原发病所导致的一类贫血。

20、再障危象/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H:由于多种原因的自限性,可逆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骨髓中见到特征性的巨大原始红细胞和巨大的早幼粒细胞,反应性的异形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等,队AAH具有提示性的诊断价值)21、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胞质内可见长而粗大的Auc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22、手镜细胞:前驱型淋巴细胞肿瘤骨髓象中,有时可见胞质伪足样突起的淋巴细胞2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一单纯髓系或多系细胞减少伴发育异常,无效造血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高为特征,大多数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24、类白血病反应:简称类白。

是由于默写因素刺激机体造血组织所引起的类似白血病的血液改变,其特点为外周血细胞数量显著增高和(或)有原始、幼稚细胞出现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分化:是指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到成熟的全过程。

适当:是指成熟的终末细胞通过骨髓-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干抽:是指非技术原因多次、多部位穿刺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

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在体内产生的部位主要是肾脏的肾小管周围细胞。

细胞外铁:含铁血黄素存在于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内,由于其在幼红细胞外,所以称细胞外铁。

细胞内铁:幼红细胞内存在的细颗粒铁蛋白聚合体,称为细胞内铁。

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全部与铁结合后铁的总量,实际上是反映血浆转铁蛋白的水平。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占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病,其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较多小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酶缺陷:是指参与红细胞代谢的酶因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或性质改变引起的溶血和其他表现的疾病。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遗传性或基因突变所致的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改变引起Hb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慢性进行性主要累及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增殖性疾病,导致红细胞绝对增加,血红蛋白增高,常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及脾大。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微量残留白血病(MRL):也称微小残留病,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按目前所确定的疗效标准取得完全缓解后,体内仍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异质性髓系的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不同病因引起外周血白细胞持续低于4x10 的一组综合征。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x10 或<1.8x10 或<2.0x10. 者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类白细胞反应,简称类白,系指机体受到某些疾病或外界刺激后发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