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

合集下载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因此《庄子》中就有很多对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描绘的地方。

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大海仙山、飞禽走兽等等一幅幅大自然的壮阔美景。

包括那些能顺应大道,无为虚静的具有完美外形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将这种不带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的自然朴素的不加雕琢虚饰的美称为“真”: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
置 ,呈 现 出 欣 欣 向 荣 的 生 命 形 态 和 生 命 世 界 。
命 性 的 理 解 ,不 仅 包 括 对 生 命 力 的认 知 ,还 包 括 对 生 命 再 生 的 理 解 ,认 为 生 命 循 环 反 复 ,生 生 不
息 , “ 生 方 死 ,方 死 :- ” ( 《齐 物 论 》) 方 h生 。所
思 想战 线
20 第4 第3卷 4 0 o3 0 年 期 6 。 1vl6 1 2 0 l
《 子》 态 美学 思 想资 源 再探 庄 生
刘 生 良 ,康 庄
摘 要 : 《 子 》 中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生 态 美 学 思 想 资 源 , 这 首 先 表 现 在 对 自然 生 态之 生 命 庄
的 异 化 ,还 提 出 了相 应 对 策 。
关 键 词 :《 子 》; 生 态 关 学 ;思 想 资 源 庄
Hale Waihona Puke 生态美 学是 生 态学 与 美学 交 汇 融合 的 结果 , 是 一 种 “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当 代 美 学 观 念 ” ① 以 具 。
气 象 。 而 曳 尾 泥 涂 的 神 龟 ,壕 梁 之 上 的 僚 鱼 ,广
将 其 置 于 宇 宙 大 化 之 中 的 一 种 高 深 超 迈 的 认 知 和
见解 。
生 态 审 美 的 基 本 准 则 是 有 序 性 ,所 谓 生 态
美 , 往 往 就 是 指 整 个 生 态 系 统 生 存 运 行 的 平 衡 :- : i f
然 结 果 ,这 是 生 态 的 死 亡 观 ,是 超 越 死 亡 概 念 而
象 。 无 论 是 《逍 遥 游 》 中 “水 击 三 千 里 , 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 ” 的 大 鹏 ,还 是 《秋 水 》 中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作者:黎思睿来源:《牡丹》2017年第30期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通过灵活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从而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是极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智慧。

本文主要就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庄子与古代其他的文学大儒不同,他独特的美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影响,对现代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影响。

庄子崇尚自由,以自然为美,游世是庄子的思想核心,其作品表达的内容十分复杂,不仅展现了生存欲望,还体现了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将游戏山水的态度贯彻始终。

庄子创作的文章拥有奇特的想象,也有多变的文笔描写,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一、庄子的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在展现对自然的向往,他们或是通过诗来表达、或是通过词来传递。

庄子也热爱自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描写大自然之美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順应天性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随处可见其美学思想,其中以自然天性之美最为显著。

他主张展示个体,强调朴素不华,认为凡事都应该坚持自身特点、顺应自己的天性,不必刻意地改变和盲从。

在精神方面,庄子更是推崇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突破条框规矩的束缚,使人们自由随性的生活。

(二)以大为美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可以看出,庄子不仅崇尚自然之美,也以大为美。

以庄子的观念来看,天地之大是为美,这种美是无可替代的,是每一个学者圣人都应该探究和追求的美。

庄子鼓励人们远离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解脱,享受自由生活。

庄子这种“以大为美”的思想,体现在其作品中就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止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对天地广阔与宏伟的详细描写,充分体现了庄子以大为美的思想。

(三)追求自由古往今来,自由是人人追求、人人向往的,但也是人们最无法定义的。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文化•生活|C U L T U R E «U F E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李满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学术界兴 起不过数十年。

然而,生态美学思想古已有 之。

譬如,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生态美学。

生 态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生活才是至 美人生。

庄子的答案是:活得自在,死得安适。

然而,要活得自在、死得安适却十分不易。

真正活得自在,是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真正死得安适,是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换言之,一个人尚未达到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返璞归真而回归自然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根 本谈不上活得自在、死得安适的。

我们先来谈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庄子 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 非,心之适也。

”其字面意思是:感觉不到足的存 在,是因为鞋子与脚相适相宜;感觉不到腰的存 在,是因为腰带与腰相适相宜;觉察不到是与非 或好与歹的存在,是因为心灵与外在环境相适66 I2021.06Environm ental Economy相宜。

这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之 境。

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人的身心 灵肉与自然的万事万物完全相适相宜,也就是 人生的至美境界。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其意为:鱼生活在江湖之中,完全感觉不到水的 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鱼的隔阂;人生活于道术 (天道法则自然规律)之中,完全感觉不到道术 的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人的隔阂。

这种鱼水 相忘而鱼鱼相忘、人道相忘而人人相忘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至美的人生境界。

因为这意味着 二者的圆融一体相适相宜,也就是天人合一而 物我两忘的境界。

庄子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其意 为:人生在世,忘情忘我,功利目的一并忘怀,悠 然自在而安然自适,活在当下而了无挂碍,如此 一来,则一切人生之美都随之而来。

此乃顺乎 天地自然法则,此乃得道之人的德行。

美学框架下的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

美学框架下的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

美学框架下的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古代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天人合一”和“大地艺术”两个方面。

“天人合一”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统一的整体。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共生,没有任何区别或对立。

在这种观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通的,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突破物质世界的桎梏,达到精神上的超越。

他认为人类的内心世界比外部的现实更为真实,而个体的生命则是一个相对短暂和转瞬即逝的幻象。

他主张超越个体的局限,追求永恒的自由和和谐。

“大地艺术”是庄子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绝妙的艺术创作,人要学习自然的艺术创作方式,从而创造出和谐美丽的作品。

他比喻自己的创作为大地艺术,他认为自然的艺术是最纯粹、最完整的,人类创作的作品应该与自然的艺术相呼应。

庄子提出“泰然处之”的观念,即保持自然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或扭曲。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欲望和执念,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他主张自然而然,随遇而安,无欲无求。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了后来中国文化美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大地艺术”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的美好与纯粹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庄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和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园林设计和建筑艺术中。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至乐自然——论《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至乐自然——论《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说 :“ 《 子 》 在 继 承 《老 子 》 思 想 的基 础 上 有 所 发 展 ,提 出 了 ‘ 天 贵 真 ’ 的 理 论 。 ” 庄 法 ” ”王 志
成 说 : “ ‘ 天 贵 真 ’ 是 庄 子 哲 学 、美 学 思 想 的 核 心 与 基 石 。 J“ 高 萍 萍 说 : “ ‘ 天 贵 真 ’ 的 法 ” 柏 法 ‘ ’ ‘ ’ 之 乐 成 为 《 子 》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的 重 要 源 泉 。 __ 用 天 、 真 庄 ” 8 8 “ 天贵真” 来概括 《 法 庄
方 面 ,也 就 是 说 快 乐 有 “ ” ( 声 ) “ 乐 无 乐 ” 讲 的 是 快 乐 与 不 快 乐 的辩 证 关 系 ,把 它 理 乐 音 。 至 解 为 《 子 》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令 人 难 以 接 受 。 《 子 》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不 是 “ 乐 ”, 而 是 庄 庄 无
‘ ’ 不能 读 为 勒 ,
。 蔡 仲 德 先 生 指 出 : “必 须 指 出
‘ 乐 无 乐 ’之 至
‘ ’ 只 能 读 为 乐
‘ ’ 不少论者认为 月 ,
‘ 乐 无 乐 ’是 说 理 想 的音 乐 是 没 有 音乐 或 没 有 音 响 , 至
显 然 是 一 种 误 解 ” 2 。 蔡 先 生 的 这 个 观 点 是 对 的 。 “ 乐 无 乐 ” 跟 音 乐 有 一 定 的 关 系 , 若 把 它 定 ¨ ” 至
为 《 子 》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显 然 是 误 解 。 《 子 ・ 乐 》 第 一 部 分 讲 世 人 对 “ 、乐 ” 的 看 庄 庄 至 苦
法 , “ 乐 者 , 身 安 厚 味 美 服 好 色 音 声 也 ”, 快 乐 是 由 许 多 方 面 因 素 构 成 的 , “ 声 ” 是 其 中 一 个 所 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宋璐琪(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庄子的美学思想大致包括了:“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美丑没有界限”三个部分。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美丑没有界限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02-01一、天人合一,众生平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应该努力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在的永恒状态,使自己也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复归于人之性情的本真。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为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一体,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彼此融合的关系。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从艺术意境的角度看,它是对人与整个宇宙的最为本然的和亲切的关系的哲理领悟。

它将自然心灵化,又将心灵自然化,因其充满了情感,因而是审美的。

“师造化”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包括审美理论、审美体验、感受、感情、理性、心态,最终完成审美目的,创作出审美理想的作品,作品的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的最后体现。

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画面中只有一叶孤舟和一位老翁在舟上独钓,除了舟旁的一点水波外,四周都是空白,更加突出了孤舟和独钓者的情绪凄冷的感觉,从而创造出一种深远、空灵而孤独的意境。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象世界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懈追求,中国山水画是以庄学为根据的,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就是庄学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二、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庄子之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体道之精神境界。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

道家“自然之道”及其现代美学价值庄子的无言之说及其接受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仅对于“美”的见解,就有以“圣人法天贵真”而论美与真的关系,以“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论自然之美,等等。

为了进一步说明美的法则,庄子还提出了诸如“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秋水》)、“言者无所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等观点,首开了无言可以拓境之先河,丰富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拓展了美学内涵的空间。

在庄子看来,自然就是纯而又纯的客观存在,要想认知它,即要获得“道”,只能去“法”自然,即通过“心斋”、“坐忘”,通过尊崇自然的法则,尊崇与自然同趣而无丝毫人为创造痕迹的“天乐”或“真画”来实现这一目标。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庄子文艺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庄子的这种自然的观念,“无言”的学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

这一根据或准则进而演变成中国诗歌学美学中的诗文自然论,开启了“中国文学以自然为审美理想,在师造化观念指导下,以创造这一意境为作品的最高品位”的文学创作理念,①最终形成了与儒家思想“文以载道”、“经世教化”不相一致的美学观点。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但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一旦无法实现这一美好理想时,人们往往就会将自己的梦想寄之山水,以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从庄子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于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不拘于表面上的语言文字,而注重于言外之意的创造。

例如《文心雕龙·隐秀》中的“义生文外”,皎然的“情在言外”,刘禹锡的“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苏轼的“没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三叹”,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以及后来的神韵说、境界说和滋味、妙悟说等,无一不是庄子“无言”之说的翻版。

滋味说和妙悟说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钟嵘在《诗品》中就明确地将滋味说看成是诗歌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仅对于“美”的见解,就有以“圣人法天贵真”而论美与真的关系,以“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论自然之美,等等。

为了进一步说明美的法则,庄子还提出了诸如“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秋水》)、“言者无所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等观点,首开了无言可以拓境之先河,丰富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拓展了美学内涵的空间。

在庄子看来,自然就是纯而又纯的客观存在,要想认知它,即要获得“道”,只能去“法”自然,即通过“心斋”、“坐忘”,通过尊崇自然的法则,尊崇与自然同趣而无丝毫人为创造痕迹的“天乐”或“真画”来实现这一目标。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庄子文艺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庄子的这种自然的观念,“无言”的学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

这一根据或准则进而演变成中国诗歌学美学中的诗文自然论,开启了“中国文学以自然为审美理想,在师造化观念指导下,以创造这一意境为作品的最高品位”的文学创作理念,①最终形成了与儒家思想“文以载道”、“经世教化”不相一致的美学观点。

虚静”的最高的境界,即“极端宁静的悟道境界”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魏晋开始,庄子的“虚静”说就被广泛地运用到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了。

陆机最早将“虚静”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研究中,提出了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进入一种虚静凝神的心理状态的观点。

刘勰则进一步将“虚静”理论运用于艺术构思心理研究中,《神思》篇可以说是《文心雕龙》谈论创作的第一篇,该篇中收到很多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影响添加了很多新鲜元素和新的概念在其中例如文章中所提到的虚静的说法。

文章中提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那么可见虚静对“文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做着看来要培养和酝酿文思,关键之一在于“虚静”。

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创作出有意义五杂念纯粹的东西来,也就是作者认为的“文思”就是“神思”。

因此,可见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切。

其实在文章中不难体会到做着想要表达的“神思”其实就是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所具有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的意义和所指比较广泛,有创作时的思维动态,有创作中的思想活动等等,在创作的真个过程,这种深思的概念都是始终不能被轻视的,只有这样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

《神思》篇就是对作者创作时所具有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的描述和说明。

而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刘勰心目中,“神思”其实就等于“文思”。

并且,这种创作心理活动及其状态也已经不再限于文学方面的单方面的创作需求,而是可以将它扩展到一种文学或者艺术的整体的创作心理及其状态。

《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责在虚静,疏渝五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阋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很明显,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关虚静的阐述受到了老庄的深刻影响。

《神思篇》中的词语和典故如“疏渝五脏,澡雪精神”、“玄解之宰”、“窥意象而运斤”等,均来源于老庄的典故和传说,这说明刘勰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