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课 咏物抒怀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4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描写的蝉的形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拓展延伸,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描写蝉的形象所寄托的个人情感与志向,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归纳鉴赏咏物抒怀诗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比较阅读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体味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总结“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同含义,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品读感悟法、比较阅读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用花草树木来表达感情、寄托志向。
像陶渊明爱菊,贺知章咏柳,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却选择了一种小昆虫来寄托情感与志向,这种小昆虫就是“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蝉》,看作者借蝉表达了什么情感,并探究“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义。
(二)诵读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理解大意。
2、请2-3位学生范读,教师进行点拨。
3、全班齐读诗歌。
(三)品读鉴赏1.再读诗歌,圈点勾画,分析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2.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分析作者借写蝉寄托了怎样的志向与情感?(在希沃白板古诗词中插入这首诗,通过“诗人百科”让学生快速了解李商隐生平遭遇。
)明确:蝉:高难饱哀鸣无人理会诗人:清高贫寒不得志无人荫庇本诗中的蝉的形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却无情;“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陆游简介(生平、政治立场、仕途)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省绍兴市)。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蝉》13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咏物抒怀—蝉》导学案【考纲要求】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思想、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总结、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学习方法】预习、研讨、点拨、归纳【教学过程】一、关于咏物诗1.何谓“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的特点:形式标志:实写其特征:由物到人,由实到虚:二、新课讲解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三、比较阅读蝉虞世南在狱咏蝉骆宾王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这三首诗中分别表现了蝉怎样的外形特点?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蝉:李商隐的蝉:2.三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3.这三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四、总结:三首咏蝉名作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人语)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人语)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独具特色,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3教案教学设计讲
1意象意境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3掌握意象意境答题步骤。
【面对诗歌鉴赏遇到的问题】1.读不懂诗!!!2.不知道考什么?怎么考?3.不知道怎么答题!!!{练习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讲解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意境: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意境。
【常见意象】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是思乡的代名词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常见意象举例】杨柳关键词:谐音“留”送别袅娜多姿缠绵悱恻悲伤不舍《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雨霖铃》(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象意境题的答题步骤】1.指出意象2.描绘画面3.概括氛围4.分析感情答题公式:通过......意象,写出了......的画面,营造出......氛围,表现了......的情感【诗歌的意象意境---习题演练】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雨霖铃》一词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选用“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残月”,这些景物,远近结合,虚实想衬,很好的描绘了离别的意境。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 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一、教材分析:本课为语文出版社编写的“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紫碟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的内容。
本教材是选修内容,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课前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查阅有关作者背景等资料;课堂上让应充分发挥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析“咏物抒怀”诗;教师注意引导与小结,达到既激发了学生发言、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咏物抒怀”诗的鉴赏要领,提高鉴赏能力。
本课选取“咏蝉诗”三首,课内阅读和“鉴赏与探究”相结合,对同一题材做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咏物诗歌”特征与鉴赏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学习“咏物抒怀”诗这一选修内容之前,学生对必修课中所涉及的诗歌鉴赏知识和选修课前面所关联的山水田园、边塞军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诗歌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有的对诗歌鉴赏思路与要点认识还很肤浅,还有的对诗歌解读仅凭语感,甚至有的对诗歌鉴赏无从下手。
李商隐《蝉》、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这三篇“咏蝉”诗,内容虽较为浅易,但学生如果没有把握住“蝉”的意象特点及其关联的含义,没有了解写作背景(即情缘),那么对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够到位;同时学生没有掌握好“咏物抒怀”诗常用的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比兴、拟人、双关等手法,也就不能进一步激发自主探究的鉴赏兴趣,更不能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教学构思:[课堂设计]1.结合2014年高考“福建省”与“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引导学生认知“六情对比阅读”的重要性。
2.先让学生复习与梳理“诗歌六情鉴赏法”的鉴赏要点与思路,然后导入诗中“情物”(即意象)与表达含义关系的知识点。
(教师对于混乱之处给予整理——板书或幻灯片展示)3.根据设计的“六情”对比阅读表格内容,学生进行梳理后,自主交流、解析;学生之间质疑、学生解疑(教师充当与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主持者、引导者、学习者、质疑者等多种角色);最后教师适处点拨、小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
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高中语文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课前导语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鉴赏咏物诗,要分析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而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咏物诗与我们阅读时的心灵碰撞,体味诗人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房兵曹胡马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被寄养在姑母家里。
杜甫自小多病,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得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能睡一个人,病人却有两个。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的意象王小琴一、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分析意象寄托的感情,让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更加关注意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阅读诗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安排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结课之后,是对本册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拓展,目的是以此节课为引子,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诗歌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古典诗歌的美,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古典诗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本就是一个难点,理解意思是一个难点,所以理解感情就更难了。
理科班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较薄弱,通过抓意象的方法去感受诗歌的情感,这样就降低了诗歌阅读的难度,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诗歌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意象的内涵及在古诗中的作用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3、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4、通过意象和诗句的回顾,感受古典诗歌的优美,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1、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3、通过意象和诗句的回顾,感受古典诗歌的优美,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
六、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常用的意象2、掌握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中意象的特征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难点,这节课以意象为切入点,探讨诗歌赏析的方法。
(二)、掌握意象的内涵:“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三)、意象类别:1、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2、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蝉、猿、燕……3、乐器类:笛、羌笛、琵琶……4、自然类:白云、明月、水……5、场所类:西楼、长亭(四)、意象寄托的情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1、“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新人教版】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资料助读]◎释标题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马是唐代战争、交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古代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
◎知作者杜甫[见第二课《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明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漫游齐鲁后回洛阳时所作。
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
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语),可谓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
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精要赏析]◎赏形象1.前四句从哪些方面写了马的什么特点?提示:写事物的角度,每一角度显示的特征。
参考答案: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品语言2.试分析“峻”“轻”“批”“入”四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动词写马的神态入手。
参考答案:“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批”,写马的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写出了其机警之态;“入”,不写马的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我们似见一匹战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于荒原,似见其咴咴喷气、仰天嘶鸣的情状。
◎析技巧3.本诗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很好,请赏析。
提示:马的行态为实,赞其精神为虚。
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写的品格是虚写,由咏物转入抒情。
◎悟意旨4.诗人为什么要塑造“马”这一形象?结合颈联、尾联赏析。
提示:咏物是为了言志抒情。
参考答案: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5教案教学设计讲
一枝一叶总关情----谈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卢龙县中学杨鹤亮教学目标:1、归纳情景关系题型答题术语2、规范学生答题步骤教学重点:掌握情景关系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景物描写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笔下时经常出现的,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所以说情与景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点也是考题中经常出现的考查点。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出示CAI①)今天我们就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这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学会规范有条理的答题,争取最大限度的得分。
二、出示高考原题在高考中,情与景关系类题型经常出现,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
(出示CAI②)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1、学生作答——投影学生答案3、高考参考答案(CAI③)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两者对比,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1)不会使用术语(2)答题没有层次感三、总结情景关系的术语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知识储备里面,反映情与景的关系的术语有哪些?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四、明确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出示CAI④)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2、列举景物(意象)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五、真题演练当我们积累了术语,掌握了答题步骤,下面我们通过高考真题来一场实战演练。
1、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9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喜雨
希望
愁雨
01
借雨诉相思 02
借雨写离愁
03
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
04
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
歌“雨”
作业布置
写一篇用“雨”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的散文
古诗词中的雨 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 情感的客观物象。
雨的特点
柔和பைடு நூலகம்
清新
凉意
激烈
小组合作
赏析含有意象”雨”的诗句, 体会其所蕴含的意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苏轼《浣溪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 同《北斋雨后》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in)。点滴霖 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高中语文】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诗(第一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诗的鉴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意象及含义。
2、理解咏物抒怀诗寄寓的情感。
【知识链接】1、咏物抒怀诗概念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
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
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如郑板桥的《竹石》。
2、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一、导(3分钟)李商隐说:“紫蝶黄蜂俱有情”,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学过哪些咏物诗呢?二、思(17分钟)1、《房兵曹胡马》这首诗中的马,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房兵曹胡马》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房兵曹胡马》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三、议(7分钟)讨论“思”环节的内容四、展(7分钟)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本节课至少应有5人次展示,老师只可用短语激励学生、点拨思路,不可为学生代言讲解。
)五、评(3分钟)六、检(3分钟)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4、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5、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诗歌鉴赏之意象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董爱珍自古以来,由于农耕环境的闭塞,“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的影响,中国文人的心灵都留下山水田园的烙印。
到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日益露出山水诗的端倪;魏晋政治黑暗,不少文人士子便寄情山水,笑傲江湖;迨及唐代,王摩诘、孟浩然更是着力绘写流泉村落。
对大千万物的钟爱这一“自然情结”,在历代落魄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贾岛、柳永,不一而足。
云游山川的经历,耕读人家的环境,更为其观照自然万物提供了便利。
他们往往借外物寄托个人心志,在吟啸之中一浇心中块垒。
那么,什么是“意象”?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
所谓“意”,指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事象、物景,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想象中的万物皆属此列。
“意象”便是创作主体关于意、象的审美创造的产物。
由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是“表现”,在“意”与“象”之间,“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此语也适用于诗。
当然,此时的“烟霞”、“草木”也便是意象了。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
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古诗词中“雨”意象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雨”意象的不同内涵;(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悟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把握情感、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PPT五、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在诗词中,诗人们可以漫游山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可以戎马边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思考人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可以抒发情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诗词的海洋中,意象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内涵,那么经过多年的诗词学习,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意象”究竟是何含义呢?(学生齐声)回答: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没错,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诗词其中一个意象——“雨”。
2.飞花令:雨(背景音乐:篆音)(7分钟)我想“雨”这个意象同学们并不陌生,一定学过不少含有“雨”的诗句,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场飞花令来看看同学们积累了多少诗词。
每个小组选出一人参加,每位同学依次说出一句带有“雨”字的诗句,不得重复,答题时间为5秒,答错、不答均被淘汰,各小组准备开始。
同学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同学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同学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同学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同学5: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同学6: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同学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同学3: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同学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同学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同学6:一蓑烟雨任平生同学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同学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同学3:更吹落、星如雨同学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同学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同学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同学3:昨夜雨疏风骤同学4: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同学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同学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同学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同学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同学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学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同学6:少年听雨歌楼上同学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学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同学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同学5: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同学6:荷尽已无擎雨盖······(淘汰)同学1:冥冥重泉哭不闻······(淘汰)同学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同学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同学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同学5:壮年听雨客舟中同学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同学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同学2: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同学3:冬雷震震,夏雨雪同学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鉴赏知识意象》1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析景明情——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王冠超课前背景: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已经开展了一个多星期,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了解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诗歌仍抱着一种畏难情绪,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您总跟我们说,诗歌如何如何的美,诗歌如何如何能表情达意……但与我们相隔上千年的所谓‘经典’,在我们的眼中变得什么也不是。
因为它们不认识我们,我们更不认识它们……”听了这一席话,我很有些悲哀,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案例展示:学情分析:高三四班是一个高考普通文科班。
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基础都比较差。
对于高考复习中的诗歌鉴赏,他们可谓“闻诗歌色变”。
教学设想:诗歌鉴赏复习课是高考复习中比较难的内容。
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如何借助诗歌所写内容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那么,这一节课主要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尽量挖掘出意象(景物)与诗歌情感的联系。
教学目标1.复习鉴赏景物形象(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2.表述景物形象的特点。
【学习重点】1.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三、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高中语文 咏物抒怀诗鉴赏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参考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二、合作探究
(一)考点解析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X熙载《艺概》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一)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寓含什么理。
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
诗歌创作:(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
(4)应酬和交际。
2.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3.林逋北宋诗人。
字君复。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时多病,未婚娶。
布衣终身。
大约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
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
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
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
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
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
卒谥和靖先生。
林逋的诗,除一些赠答之作外,主要描写西湖优美的自然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待重来看雪天。
"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典型地体现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二、课前阅读与思考李商隐《蝉》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
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
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答: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答: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
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
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4、预习质疑三、课堂探究(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二)小组合作探究虞世南的《蝉》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答: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
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
答: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
骆宾王的《咏蝉》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
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
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为什么这样评价?三首诗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即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李商隐的《蝉》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发怨恨之声,是牢骚人语。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的《咏蝉》借蝉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品行高洁却“遭狱中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句句咏蝉,句句喻已。
物我一体。
是患难人语。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3.从这三首诗歌的分析中,你认为咏物诗的一般鉴赏步骤是什么?咏物诗词鉴赏要诀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其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
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咏物诗鉴赏方法(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环境特点、内在神韵、精神品格(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梧桐:凄苦猿啼:悲伤风急天高猿啸哀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