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讲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音乐思想
• •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 替,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少音乐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见解,其中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深刻影响的便是两位儒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 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 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 冶人、感染人的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 身。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 推崇韶乐。孔子把这些音乐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 重视“乐”,但不是为“乐”而“乐”,而是通过乐对人们思想教育起到感化、调节 的作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是教化人民的工具。 这种音乐思想,促使他提出了新的“乐教”的主张。他把音乐有意识地贯彻到诗、礼 中去,把乐教与诗教、礼教结合起来,甚至把乐教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我 们从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点。孔子认为人 们都要接受音乐教育,只有进一步实施乐教人们的修养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有教无 类”的教育改革方针打破了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音乐的教育,培 养出了如公孙尼子这样的音乐家。公孙尼子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写下了我国古代 最早的音乐理论着作《乐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 上难.”


道家提倡“大音稀声” 道家和墨家一样,都反对音乐、否定音乐,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提倡自然,否 定一切人为音乐。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阐释。《老 子》全书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 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其中“大音希声”一语,可 以看作是《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后庄子等人音乐美 学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老子》道的哲 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 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即人为的非自 然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 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 宜提倡。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 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 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道家的种种说法,表面看来似乎对音乐和美均持 否定态度,实际恰恰相反,它比任何学派更重视音乐——作为艺术存在的音乐;更 重视美——高于形式美的内在的、精神的美。换句话说,它强调的正是艺术创 造的非认识性规律,即审美规律。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派所没有注意到的。

墨家,道家音乐思想
• 墨家主张“非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认为音乐既浪费钱财,又不能解除人民“饥者不 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之“三患”,只能误国误民,因此应予以 取缔。墨翟认为音乐——“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引起人 的美感,使人快乐。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 他认为“农夫”、“妇人”听了音乐,一定会妨碍农事和纺织;“士” 听了音乐,一定会影响精力和才智;“王公大人”听了音乐,一定不能 “蚤(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其结果必然“国家乱而社稷危”。在墨翟 看来,音乐愈进步、愈发展,国家的治理就愈难,“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就是说,音乐对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 他单纯强调政治和生产,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反对音乐的进步和 发展,也不切实际。因此,在社会上并未产生很大影响,在秦统一六国以 后,这个学派就销声匿迹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 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 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 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 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 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 “国风”记载了北方15wk.baidu.com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 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 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 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着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 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 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 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 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 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