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态数学模型
合集下载
控制工程基础第2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PPT精品课件
❖ 选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及状态变量(仅在 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时要求),消去中间变量,建 立适当的输入输出模型或状态空间模型。
2020/2/29
8
控制工程基础
实验法-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
❖ 已知知识和辨识目的
❖ 实验设计--选择实验条件
❖ 模型阶次--适合于应用的适当的阶次
❖ 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法
当电机电枢电感较小时, 通常可忽略不计, 系统微分方程可简化为
2020/2/29
26
控制工程基础
➢小结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数学模 型,从而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 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研究(信息方 法)
✓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 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 其输出响应相似。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 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2020/2/29
27
控制工程基础
✓通常情况下,元件或系统微分方程的阶次等 于元件或系统中所包含的独立储能元(惯性 质量、弹性要素、电感、电容等)的个数; 因为系统每增加一个独立储能元,其内部就 多一层能量(信息)的交换
✓系统的动态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仅 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及其参数,与系统的输 入无关。
2020/2/29
10
控制工程基础
进给传动装置示意图及其等效的力学模型
2020/2/29
11
控制工程基础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示意图 及其等效的力学模型
2020/2/29
12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 简化为质量、弹簧和阻尼三个要素:
✓质量
21
控制工程基础
2020/2/29
8
控制工程基础
实验法-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
❖ 已知知识和辨识目的
❖ 实验设计--选择实验条件
❖ 模型阶次--适合于应用的适当的阶次
❖ 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法
当电机电枢电感较小时, 通常可忽略不计, 系统微分方程可简化为
2020/2/29
26
控制工程基础
➢小结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数学模 型,从而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 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研究(信息方 法)
✓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 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 其输出响应相似。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 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2020/2/29
27
控制工程基础
✓通常情况下,元件或系统微分方程的阶次等 于元件或系统中所包含的独立储能元(惯性 质量、弹性要素、电感、电容等)的个数; 因为系统每增加一个独立储能元,其内部就 多一层能量(信息)的交换
✓系统的动态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仅 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及其参数,与系统的输 入无关。
2020/2/29
10
控制工程基础
进给传动装置示意图及其等效的力学模型
2020/2/29
11
控制工程基础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示意图 及其等效的力学模型
2020/2/29
12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 简化为质量、弹簧和阻尼三个要素:
✓质量
21
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 动态系统模型第一第二节
当n→∞时, gΔ(t) → g(t) ,上面的和式变为积分
这就是卷积。
如果初始时刻t0=0就有
另外,还有
两个特例: 当输入为单位脉冲函数δ(t)时,
将g(t)称为系统脉冲函数。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
系统输出为
当(x-x0)很小时,可略去高次项,得
令
得
这就是非线性函数y=f(x)的增量线性化方程。当x在 x0附近偏离较小时可用该方程代替原方程。略去增量 符号Δ,也可写作
例2-4汽车定速巡航控制系统的工作示意图如下:
系统工作原理:控制单元将实际车速与设定车速进行比较,当车速高于设 定车速时,控制执行器(图中的控制算法)将节气门适当关闭;当车速低
于设定车速时,控制执行器将节气门适当开启,从而使车速保持恒定。
f : 汽车牵引力,正比于节气门开度u,f=cu,0≤u≤1 ; c :由发动机的功率和变速器的挡位决定的常数; v :车速; vr :指定车速; kv :车速传感器反馈系数 ; ρv2:行车阻力 ; m:车身质量; mgsinθ :道路坡度θ变化引起的阻滞力 ; e :车速差e= vr - kvv
Tm电动机机电时间常数 Km、 Kc电动机传递系数
均考虑了齿轮系和负载效应
5)齿轮系
6)测速发电机
Kt测速发电机比例系数
⑶ 消去中间变量u1、 u2 、ua 、ωm 、 ut ,写 出输入ui、输出ω为变量的微分方程。
2.2.2非线性系统的局部线性化模型 实际物理元件或系统都是非线性的。 相应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微分方程没有通用求解方法。但线性 微分方程有。 在研究系统时总是力图将非线性 问题在合理、可能的条件下简化为线性问题处理。
输出曲线只是y(t) 的平移,形状不变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
1
其是m 中由d 2d系,yt(at统i),本bcj身d(yd的i(=tt0)结,1构,K2,y参…(t数),n;所jf 决=(t0)定,1,。2,…G,m(s))均 为YF((实ss)) 数 m,S
2
1 cS
k
不传考递虑函初数始:值零,初对始上条式件两下边,进系行统拉输氏出变与换输,入可拉得氏:变换之比.
其传(G1不(传输将)传中递(C考s(微递入a递s,函)a)虑ni,分函函数bS初jLR(rCi[Rn数性方数=c(C(始(0t((bSt只质,))ss程1:(m值]),,))s极2适:S零),,R拉…m点用系(GsK对初Rb,氏)naa于m(;0统(上nnS始jLS变s线S([=()1式)SrmS0Sn条(性换t,两1)n],定b件2便)C1边a,bpmczC…常n1m1((下进可S))1(t,1(m(系S1)s)S行S,SS)求)m统是nm拉系输得11。由.R1z氏p.统.2出传系2().变)s.....输统..)递a..换..(1(本S出SSa函,.b1.1身1.CS可与数S的1z(得1p输mbs,结n表1)):)Sa入b构0示10Ra拉参G0为(C数s氏():s(零所s)变)点决b换0CR定R之((的(sss))比实) 数. 。
ic (t )
1
uA
(t
)
R4
ic
(t)
C
ic (t )dt
对角相乘后进行拉氏反U A变( S )换得微分方程:
Ui((TS2)S
1)U R1
o
(S)
R2K (TR15S
1)URi4(
S
)1 CS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第五讲)
第五讲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0-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
2.8 绘制实际物理系统的函数方块图
例2-22
k1 J1 k2 J2
D
i (t )
Ti (t )
A (t )
T2 (t )
o (t )
图 2-32 转 动 惯 量 —弹 簧 —阻 尼 系 统
i (t ) 输入转角
A ( s)
k2 -
T2 (s)
1 J 2 s 2 Ds
o (s)
图 2-33 系 统 方 块 图
10-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6
例2-23绘制系统方块图
R1 R2
U i ( s)
U A ( s)
I1 (s)
C1
I 2 ( s) C2 U o ( s)
图 2-36 无 源 滤 波 网 络
10-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7
各环节方块图如2-37所示
U i ( s)
-
1 R1
I1 (s)
I1 (s)
-
1 C1s
U A ( s)
U A ( s) U A ( s)
-
(a)
1 R2
I 2 ( s)
I 2 ( s)
(b)
I 2 ( s)
1 C2 s
(d)
U o (s)
U o (s)
10-7-20
2
(2-41)
(2-42) (2-43)
T2 (s) k 2[ A (s) o (s)]
T2 (s) J 2 s o (s) Dso (s)
2
每一个方程理解为系统的一个环节,画出各环节 的方块图。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0-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
2.8 绘制实际物理系统的函数方块图
例2-22
k1 J1 k2 J2
D
i (t )
Ti (t )
A (t )
T2 (t )
o (t )
图 2-32 转 动 惯 量 —弹 簧 —阻 尼 系 统
i (t ) 输入转角
A ( s)
k2 -
T2 (s)
1 J 2 s 2 Ds
o (s)
图 2-33 系 统 方 块 图
10-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6
例2-23绘制系统方块图
R1 R2
U i ( s)
U A ( s)
I1 (s)
C1
I 2 ( s) C2 U o ( s)
图 2-36 无 源 滤 波 网 络
10-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7
各环节方块图如2-37所示
U i ( s)
-
1 R1
I1 (s)
I1 (s)
-
1 C1s
U A ( s)
U A ( s) U A ( s)
-
(a)
1 R2
I 2 ( s)
I 2 ( s)
(b)
I 2 ( s)
1 C2 s
(d)
U o (s)
U o (s)
10-7-20
2
(2-41)
(2-42) (2-43)
T2 (s) k 2[ A (s) o (s)]
T2 (s) J 2 s o (s) Dso (s)
2
每一个方程理解为系统的一个环节,画出各环节 的方块图。
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e
dt F ( s )
Let
t
t
t 1 and s s 1
L[ f (
)]
0
f ( t1 )e
s 1 t1
d ( t 1 )
0
f ( t1 ) e
s 1 t1
d ( t 1 ) F ( s 1 )
拉普拉斯变换定理
L[ d dt
实微分定理
2.2 时 域 描 述
2.2.1 用常微分方程(ODE)表达的数学模型——平衡 的观点
a0 d c (t ) dt
n m n
a1
d
n 1
c (t )
n 1
dt d
L a n 1
d c (t ) dt
a n c (t ) bm r (t )
b0
d r (t ) dt
m
m 1
2.2 时 域 描 述
2.2.2 用常微分—代数方程表达的数学模型——约 束的存在 2.2.3 用一阶常微分方程组表达的数学模型——状 态空间模型 在状态空间中有如下基本概念: 状态和状态变量 状态向量 状态空间 状态空间方程
2.2 时 域 描 述
对于单变量的系统,状态方程习惯写成如下形式:
t0 0
当A=1时称单位脉冲函 数,也叫 Dirac 函数, 发生在t=t0处时表示为 (t- t0).它满足:
(t t 0 ) 0 , t t 0 (t t 0 ) , t t 0
[ A (1 e
st 0
)] A
(t t
0
0 t 0
第2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T (t) KTia (t)
ei (t)
Raia (t)
La
dia (t) dt
em (t)
em (t)
Ke
do (t)
dt
T (t) D do (t) J d 2o (t)
dt
dt 2
基尔霍夫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La J
d 3o (t)
2.3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拉氏变换可理解为广义单边傅立叶变换。傅 氏变换建立了时域和频域间的联系,而拉氏变换 建立了时域和复频域间的联系。 拉氏变换的优点: 1)求解简化; 2)把微分、积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 3)将复杂函数转化为简单的初等函数; 4)将卷积转化为乘法运算。
预备知识
*傅立叶变换简介
系统不允许出现大的偏差,因此,这种线性化方法
对于闭环控制系统具有实际意义。
增量方程的数学含义就是将参考坐标的原 点移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作点上,对于实际 系统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究系统运动的起 始点,这时,系统所有的初始条件均为零。
对多变量系统,如:y f (x1, x2 ) ,同样可 采用泰勒级数展开获得线性化的增量方程。
2)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 泰勒级数展开法
函数 y f (x) 在其平衡点 (x0,y0 ) 附近的泰勒
级数展开式为:
y
f (x)
f (xo )
df (x) dx
x x0
(x x0 )
1 d 2 f (x) 2! dx2
(
x
x0
)2
1 3!
d
3 f (x) dx3
(x x0 )3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第四讲)PPT课件
10
Xi (s)
E(s)
Xo(s)
G(s)
正反馈时:
B(s)
H(s)
(a)
Xo(s) G(s) Xi (s) 1G(s)H(s)Biblioteka 图2-24 环节的正反馈连接
(4)比较点和引出点(分支点)的移动
有关移动中,“前”、“后”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 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
R(s)
P(s)
G1(s)
G2(s)
C(s)
图2-20 引出点示意图
P(s) 注意: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
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
06-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4
2.5.2 方块图的简化——等效变换
为了由系统的方块图方便地写出它的传递函数,通常需要对 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必须遵守一个原则, 即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在控制系统中, 任何复杂系统主要由各个环节的方块经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 基本形式连接而成。三种基本形式的等效法则一定要掌握。
R(s)G(s)Q(s)G(s)
图2-25 比较点移动示意图
06-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2
R(s) G(s)
C(s)
C(s)
引出点(分支点)前移
R(s)
G(s)
C(s)
G(s)
C(s)
R(s)
G(s)
R(s)
引出点(分支点)后移
G(s) R(s)
C(s) R(s)
C (s)R(s)G (s) 左
Xi (s)
E(s)
G(s)
- B(s)
H(s)
Xo(s)
第2章_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_2.2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线性系统是有条件存在的,只在一定的工作范围 内具有线性特性;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是非常复杂的; 对于实际系统而言,在一定条件下,采用线性化 模型近似代替非线性模型进行处理,能够满足实际 需要。
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线性化方法 泰勒级数展开法 函数 y = f ( x) 在其平衡点 ( x0,y0 ) 附近的泰勒 级数展开式为:
df ( x) y = f ( x) = f ( xo ) + ( x − x0 ) dx x = x0
df ( x) y 或: − y0 = ∆y = k ∆x,其中: k = dx x = x0
上式即为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模型,称为增量方程。 由于反馈系统不允许出现大的偏差,因此这种线性化 方法对于闭环控制系统具有实际意义。此处增量是指 偏离平衡点的量。增量方程的数学含义就是将参考坐 标的原点移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作点上,对于实际 系统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究系统运动的起始点。
df ( x) y = f ( x) = f ( xo ) + ( x − x0 ) dx x= x0 1 d f ( x) 1 d f ( x) 2 + ( x − x0 ) + ( x − x0 )3 +L 2! dx2 x=x 3! 高一次的增量 ∆x = x − x0 的项,则:
非线性系统 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非线性系统不 满足叠加原理。 实际的系统通常都是非线性的,线性只在一定 的工作范围内成立。 为分析方便通常在合理的条件下,将非线性系 统简化为线性系统处理。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dn d n −1 d an n xo (t ) + an −1 n −1 xo (t ) + L + a1 xo (t ) + a0 xo (t ) dt dt dt dm d m −1 d = bm m xi (t ) + bm −1 m −1 xi (t ) + L + b1 xi (t ) + b0 xi (t ) dt dt dt
本第二章-2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精选文档
在没有外接元件的情况下,运算放大器就 是个比较器,同相端电压高的时候,会输出 近似于正电压的电平,反之也一样……只有 在外接电路的时候,构成反馈形式,才会使 运放有放大,翻转等功能……
⑩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电动机转矩:
反电动势:
(二)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量; 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传递变换过程, 依据各变量遵循的物理学定律,依次列写出 各元件、部件的动态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述元件或系统输入、 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标准化:右端输入,左端输出,导数降幂 排列
⑥
du2 ⑤ i1R R C u u 1 2 2 2 1 dt C C R R u ( C C ) R u R C u u C C R R u ( C C ) R u R C u u u 21122 1 2 1 2 22 2 2 1 21122 1 2 1 2 22 2 2u 1
例1 两级RC滤波网络
(1)明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u
1
u
2
输入
u
1
输出
u
2
已知:输入、系统
未知:输出
(2)列出各环节的微分方程 1 iR ( i i2)d t u 1 1 1 1 C 1
1 i2 dt u 2 C2
三个未知量
三个方程 1 1 iR id ( i i ) d t 2 2 2 t 1 2 C C 2 1
机械系统:牛顿力学定律 电学系统: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电容、 电感电路,运算放大器原理,晶体管原理 等。 机电系统:电动机的特性方程。 (一)知识回顾: ① 牛顿第二定律:
dx d v Fm am 2 m d t d t
控制工程基础第2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LCuo (t ) RCuo (t ) uo (t ) ui (t )
u1 (t ) u2 (t ) Ri
u1 (t) C u2 (t)
i (t)
i (t)
u1 (t ) u2 (t )
1 idt C
ui (t) i1 (t)
R1
u1 (t)
R2
uo (t)
X s
s p1 s p1
r1
b0 s m b1s m1 bm1s bm
rl
r2
s p1 s c1s d1 s c1s d1
2 k1 2
kg
其中,
r1 r2 rl 2k1 k2 k g n
θo(t) l
ml2 (t ) mglo (t ) Ti (t ) o
mg
Ti(t)
2.3 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Laplace(拉普拉斯)变换是描述、分析连续、线性、 时不变系统的重要工具! 2.3.1 拉氏变换定义 定义
拉氏变换可理解为广义单边傅立叶变换。傅氏 变换建立了时域和频域间的联系,而拉氏变换建立了 时域和复频域间的联系。
简写为:
xt L X s
1
在一般机电控制系统中,通常遇到如下形式的有理分式:
b0 s b1s bm1s bm X s n s a1s n 1 an 1s an
m
m 1
其中,使分母为零的s值称为极点,使分子为零的s值称为零点。 则有:
对于这类分式可通过部分分式展开法求其反变换
1. 只含不同单极点的情况
b0 s m b1s m 1 bm 1s bm X s n s a1s n 1 an 1s an b0 s m b1s m 1 bm 1s bm s p1 s p2 s pn an 1 an a1 a2 s p1 s p2 s pn 1 s pn
u1 (t ) u2 (t ) Ri
u1 (t) C u2 (t)
i (t)
i (t)
u1 (t ) u2 (t )
1 idt C
ui (t) i1 (t)
R1
u1 (t)
R2
uo (t)
X s
s p1 s p1
r1
b0 s m b1s m1 bm1s bm
rl
r2
s p1 s c1s d1 s c1s d1
2 k1 2
kg
其中,
r1 r2 rl 2k1 k2 k g n
θo(t) l
ml2 (t ) mglo (t ) Ti (t ) o
mg
Ti(t)
2.3 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Laplace(拉普拉斯)变换是描述、分析连续、线性、 时不变系统的重要工具! 2.3.1 拉氏变换定义 定义
拉氏变换可理解为广义单边傅立叶变换。傅氏 变换建立了时域和频域间的联系,而拉氏变换建立了 时域和复频域间的联系。
简写为:
xt L X s
1
在一般机电控制系统中,通常遇到如下形式的有理分式:
b0 s b1s bm1s bm X s n s a1s n 1 an 1s an
m
m 1
其中,使分母为零的s值称为极点,使分子为零的s值称为零点。 则有:
对于这类分式可通过部分分式展开法求其反变换
1. 只含不同单极点的情况
b0 s m b1s m 1 bm 1s bm X s n s a1s n 1 an 1s an b0 s m b1s m 1 bm 1s bm s p1 s p2 s pn an 1 an a1 a2 s p1 s p2 s pn 1 s pn
第2章 控制系统动态数学模型1
25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1.3 直流电动机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
绕组电阻
-
-
+
输入:ei(t) 输出:θo(t)
2.1基本环节学模型
26
直流电动机电枢绕组中的电枢电流Ia与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 线圈在磁场中旋转,将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7
2.1.3 电动机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19
2.1.2 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三个基本元件
电阻 电容 电感
电阻
耗能元件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0
2.1.2 电气系统 电容
电感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1
2.1.2 RLC无源电路网络
不依靠外加电源的存在,就能独 立表现出其外特性的器件就是无 源器件
输入:ui(t) 输出:uO(t)
举例
一阵大风过后摇晃的树会慢慢停下 用手拨一下吉他的弦后声音会越来越小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14
2.1.1 机械运动系统的三要素 在机械系统中,多数阻尼以阻力形式出现
两物体表面的摩擦阻力 加入润滑剂后油膜的粘性阻力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受到的介质阻力 振荡电路中的电阻、材料和结构的内阻引起的结构阻尼
产生阻尼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d (y ) d (y ) pL A M D 2 dt dt
2
联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线性方程
K c M d 2 (y ) K c D d (y ) A K q (x) 2 A dt A dt
K cM KcD (t ) K q x (t ) y( t ) Ay A A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1.3 直流电动机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
绕组电阻
-
-
+
输入:ei(t) 输出:θo(t)
2.1基本环节学模型
26
直流电动机电枢绕组中的电枢电流Ia与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 线圈在磁场中旋转,将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7
2.1.3 电动机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19
2.1.2 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三个基本元件
电阻 电容 电感
电阻
耗能元件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0
2.1.2 电气系统 电容
电感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1
2.1.2 RLC无源电路网络
不依靠外加电源的存在,就能独 立表现出其外特性的器件就是无 源器件
输入:ui(t) 输出:uO(t)
举例
一阵大风过后摇晃的树会慢慢停下 用手拨一下吉他的弦后声音会越来越小
2.1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14
2.1.1 机械运动系统的三要素 在机械系统中,多数阻尼以阻力形式出现
两物体表面的摩擦阻力 加入润滑剂后油膜的粘性阻力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受到的介质阻力 振荡电路中的电阻、材料和结构的内阻引起的结构阻尼
产生阻尼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d (y ) d (y ) pL A M D 2 dt dt
2
联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线性方程
K c M d 2 (y ) K c D d (y ) A K q (x) 2 A dt A dt
K cM KcD (t ) K q x (t ) y( t ) Ay A A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ppt课件
▪ 种群间的竞争:-bSH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 变量: ▪ H=硬材树种群(吨/亩) ▪ S=软材树种群(吨/亩) ▪ gH=硬材树的生长率(吨/英亩/年) ▪ gS=软材树的生长率(吨/英亩/年) ▪ cH=与软材树竞争的损失(吨/英亩/年) ▪ cs=与硬材树竞争的损失(吨/英亩/年)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 例 4.2 蓝鲸和长须鲸是生活在同一海域的 相似种群,因此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竞争。 蓝鲸的内禀增长率每年估计为5%,长须鲸 为每年8%,环境承载力(环境能够支付的 鲸鱼的最大数量)估计蓝鲸为150000条, 长须鲸为400000条。鲸鱼竞争的程度是未 知的。在过去的100年剧烈的捕捞已经使鲸 鱼数量减少,蓝鲸大约为5000条,长须鲸 大约为70000条。蓝鲸是否会灭绝?
x1>0,x2>0.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figure ezplot(x1alpha,[0 8*10^(-7)]), hold on grid on ezplot(x2alpha,[0 8*10^(-7)]), hold on title('Level of coexisting populations vs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 H和S分别表示硬材树和软材树种群。生物学家习 惯使用的计量单位是每英亩上的木材吨数。
▪ 无限制生长(丰富的空间、阳光、水分、土壤养料 等):rP
▪ 种群内的竞争:-aP2(小种群的增长率线性依赖 于种群的大小 ,即:-aP)
▪ 种群生长(率)函数:g(P)= rP -aP2,(r为内禀增长 率,a<<r是资源限制强度系数)
x2min)/M:x2max); dX1=0.05*X1.*(1-X1/150000) - alpha*X1.*X2; % x1-component dX2=0.08*X2.*(1-X2/400000) - alpha*X1.*X2; % x2-component quiver(X1,X2,dX1,dX2); % matlab routine axis([x1min x1max x2min x2max]); title('Direction field (the vectors may be rescaled!)'); hold on xlabel('Blue Whales'); ylabel('Fin Whales'); ezplot(f1,[0 900000 0 600000]), hold on ezplot(f2,[0 900000 0 600000])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 变量: ▪ H=硬材树种群(吨/亩) ▪ S=软材树种群(吨/亩) ▪ gH=硬材树的生长率(吨/英亩/年) ▪ gS=软材树的生长率(吨/英亩/年) ▪ cH=与软材树竞争的损失(吨/英亩/年) ▪ cs=与硬材树竞争的损失(吨/英亩/年)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 例 4.2 蓝鲸和长须鲸是生活在同一海域的 相似种群,因此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竞争。 蓝鲸的内禀增长率每年估计为5%,长须鲸 为每年8%,环境承载力(环境能够支付的 鲸鱼的最大数量)估计蓝鲸为150000条, 长须鲸为400000条。鲸鱼竞争的程度是未 知的。在过去的100年剧烈的捕捞已经使鲸 鱼数量减少,蓝鲸大约为5000条,长须鲸 大约为70000条。蓝鲸是否会灭绝?
x1>0,x2>0.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figure ezplot(x1alpha,[0 8*10^(-7)]), hold on grid on ezplot(x2alpha,[0 8*10^(-7)]), hold on title('Level of coexisting populations vs
数学建模 第二部分 动态模型
▪ H和S分别表示硬材树和软材树种群。生物学家习 惯使用的计量单位是每英亩上的木材吨数。
▪ 无限制生长(丰富的空间、阳光、水分、土壤养料 等):rP
▪ 种群内的竞争:-aP2(小种群的增长率线性依赖 于种群的大小 ,即:-aP)
▪ 种群生长(率)函数:g(P)= rP -aP2,(r为内禀增长 率,a<<r是资源限制强度系数)
x2min)/M:x2max); dX1=0.05*X1.*(1-X1/150000) - alpha*X1.*X2; % x1-component dX2=0.08*X2.*(1-X2/400000) - alpha*X1.*X2; % x2-component quiver(X1,X2,dX1,dX2); % matlab routine axis([x1min x1max x2min x2max]); title('Direction field (the vectors may be rescaled!)'); hold on xlabel('Blue Whales'); ylabel('Fin Whales'); ezplot(f1,[0 900000 0 600000]), hold on ezplot(f2,[0 900000 0 600000])
2 第2章 工业过程动态数学模型
第四节 机理分析建模 八. 典型工业过程建模
1. 液体贮槽
假设条件:
(1) 液体贮槽开口,液面
和流出管出口压力均 为大气压 (2) 忽略管线上的阻力
第四节 机理分析建模 八. 典型工业过程建模
物料衡算
A dh Qin Qout dt
Qout A0 2 gh
线性化
Qout
A
Qout g Qout, 0 h Qin , 0 A0 h h 0 2h0
第四节 机理分析建模 二. 机理分析建模方法
1. 输入/输出速率
对流流动(流体的主体流动) 扩散(包括相内扩散和相间传递)
扩散的推动力:流体相内或相间存在的“浓差” 浓差:密度差、温度差和混合物组分组成差
第四节 机理分析建模 二. 机理分析建模方法
(1) 对流(传送流)
由于流体的流动引起衡算量的流动 通量 j = Γu
第四节 机理分析建模 一. 机理分析建模的基本依据
质量守恒,即物质不灭定律
能量守恒,即热力学第一定律 系统能量的增加等于加入系统的热量减去系统 对外所做的功
动量守恒,即牛顿第二定律
系统的动量变化率与作用在该系统上的力相等
第四节 机理分析建模 一. 机理分析建模的基本依据
从传递过程机理上讲,物质、热和动量的传递 具有许多可以相互类比的特性
f ( 2) ( x0 )( x x0 ) 2 ( x0 )( x x0 ) 2!
( x x0 )
x0
( x x0 )
x0
dx f dt x
x
x0
第四节 机理分析建模 七. 线性化
非线性微分方程组 x f ( x, u)
第2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第三节课
§ 2-3 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4. 延时定理
L[ f (t a)1(t a)] eas F (s)
L[ f (t a)1(t a)] f (t a)1(t a)e st dt
0
证明:
输出量 f(t) g(t)
f (t a)e st dt
a
令 t a
k1 k2 kn F (s) s p1 s p 2 s pn
式中k1、k2、k3…、kn 为待定系数。这些系数可以按下述 方法确定,即把上式两边同乘以 (s-p1),得 k2 kn (s p1 ) F (s) k1 (s p1 ) s p s p 2 n 令s=p1,则等式除右边第一项外其余都变为零,即可求得 k1 [( s p1 ) F (s)] s p1 同理可得
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复 习
什么是拉普拉斯 变换?? 什么是原函数? 什么是象函数? 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
已知原函数求象函数 的过程称为拉普拉斯变 换;
原函数是时域函数,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象函数是复频域函数, 用相应的大写字母表示。 原函数的拉氏变换为象 函数;象函数的拉氏反 变换得到的是原函数。
st 0
f (t )( se st )dt
0 0
f (0 ) s f (t )e st dt sF ( s) f (0 )
微分定理表明拉氏变换把原函数求导数的运算 转换成象函数乘以s后减初值的代数运算。
§ 2-3 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d 2 f (t ) 推广: L[ ] S[ SF ( S ) f (0 )] f (0 ) dt 2
第2章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下一页
返回
2.2拉普拉斯积分变换
2.2.2常用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1.指数函数eat
2.阶跃函数(图2-9) 阶跃函数是控制工程中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之一,常以它作 为评价系统性能的标准输入,这一函数定义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拉普拉斯积分变换
阶跃函数实质上就是一个自然数,它表示在t=0时刻突然对系 统作用一个幅值为A的不变量。严格地说,在t<0-时,它的值为0, 在t≥0+时,它的值为A,而在t=0时,它的值是不确定的,即在t=0 时刻存在间断点。 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下一页
返回
2.1动态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2.1.2物理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1.机械平移系统 任何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都可以应用牛顿定律来建立。机械系 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质量、弹簧和阻尼器三个 要素来描述。 图2-1所示为常见的质量—弹簧—阻尼动力学系统,图中的m、 K、B分别表示质量、弹簧刚度和黏性阻尼系数。以系统在静止平衡 时的状态为坐标系原点,称为平衡工作点,这样的坐标系原点选择消 除了重力的影响。
下一页
返回
2.1动态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表明,按描述系统运动的微分方程,可将系统分 成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两类。 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线性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为常数, 则称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只要有一个)不是常数,而 是时间t的函数,则称为线性时变系统。线性系统的特点是具有线性 性质,即服从叠加原理。这个原理是说,多个输入同时作用于线性系 统的总响应,等于各个输入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响应之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动态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第二章 动态数学模型
上面的 表示系统有 个零的零点 表示系统有 个零的极点
表示系统有 个实数零点 表示系统有 个实数极点
表示系统有 对复数零点 表示系统有 对复数极点
称上面七种环节为系统的典型环节,其中称:
K比例环节 一阶积分环节(惯性环节)
s微分环节 二阶微分环节
(s+z)一阶微分环节 二阶积分环节(振荡环节)
在线性控制系统中,系统含有典型环节的情况,反映了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电枢电阻
电枢电感 (不计)
感应电势
磁通 (韦伯,常量)
电势系数 (常量)
有:
有:
若无负载(开路) 电机的输出电压 与轴上的角速度 成正比。
例5:图示控制系统(一个速度控制系统)
建立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重要是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以及环节间的偶合(有无负载效应),在无负载效应的情况下,先列写各环节的数学模型,最后整理得系统得数学模型,对于该系统,构成系统的各环节如上图所示,各环节得数学模型为: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
机理建模白箱实验建模(数据建模)黑箱或灰箱
系统辨识
2.0.3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亦: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能用于一个工程系统的描述。
理论上,没有一个数学表达式能够准确(绝对准确)地描述一个系统,因为,理论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时变的和分布参数的,都存在随机因素,系统越复杂,情况也越复杂。
例3: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特性:电动机是将电能(电信号)转变成机械能(机械信号)的一种物理器件,即输入量是电,输出量是机械量。直流电动机是指输入的电是直流电(不是交流电),电枢控制是指该种电动机是以电枢电压的改变来改变电动机的机械输出(电动机轴的转动角度或转速)。
表示系统有 个实数零点 表示系统有 个实数极点
表示系统有 对复数零点 表示系统有 对复数极点
称上面七种环节为系统的典型环节,其中称:
K比例环节 一阶积分环节(惯性环节)
s微分环节 二阶微分环节
(s+z)一阶微分环节 二阶积分环节(振荡环节)
在线性控制系统中,系统含有典型环节的情况,反映了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电枢电阻
电枢电感 (不计)
感应电势
磁通 (韦伯,常量)
电势系数 (常量)
有:
有:
若无负载(开路) 电机的输出电压 与轴上的角速度 成正比。
例5:图示控制系统(一个速度控制系统)
建立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重要是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以及环节间的偶合(有无负载效应),在无负载效应的情况下,先列写各环节的数学模型,最后整理得系统得数学模型,对于该系统,构成系统的各环节如上图所示,各环节得数学模型为: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
机理建模白箱实验建模(数据建模)黑箱或灰箱
系统辨识
2.0.3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亦: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能用于一个工程系统的描述。
理论上,没有一个数学表达式能够准确(绝对准确)地描述一个系统,因为,理论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时变的和分布参数的,都存在随机因素,系统越复杂,情况也越复杂。
例3: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特性:电动机是将电能(电信号)转变成机械能(机械信号)的一种物理器件,即输入量是电,输出量是机械量。直流电动机是指输入的电是直流电(不是交流电),电枢控制是指该种电动机是以电枢电压的改变来改变电动机的机械输出(电动机轴的转动角度或转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微分方程模型(亦:时间域模型)
2.1.1根据系统物理机理建立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基本步骤:
(1)确定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输出物理量;
(2)根据物理定律或化学定律(机理),列出元件的原始方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忽略次要因素,适当简化;
(3)列出原始方程中中间变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消去中间变量,按模型要求整理出最后形式。
电动机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马科斯威尔的电磁理论。(即电动机产生的力矩正比与磁通量Φ和角速度ω乘积的电压)即在磁场中电流的流动能产生运动,运动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的符号如上图。
直流伺服机的调节特性 不同电枢电压对应的机械特性不同负载时直流伺服机
初始电压(压区电压),T:电磁转矩T增大,n减小;的调节特性
:电动机角速度(弧度/秒)
:电枢电压(伏)
:电枢电流(安)
: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公斤米秒 )
: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公斤米秒)
(1)电枢回路方程由基尔霍夫定律:
其中 ( -反电势系数,由电机决定,常数(伏/秒))
(2)电机轴上的转矩平衡方程式:
其中 (公斤米):电枢电流产生的电磁转矩,
亦:描述能系统性能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图像表达式)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按系统运动特性分为: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静态模型:在稳态时(系统达到一平衡状态)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动态模型:在动态过程中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关系:静态模型是t 时系统的动态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不同,不同的模型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分析方法。
例2:齿轮系
一般地在伺服电动机与负载之间,往往通过齿轮系进行运动传递,其目的有二:对负载提供必要地加速力矩,减速和增大力矩;调节精度高。
转速比 (>1)
传递函数
实际系统中,为了考虑负载和齿轮系对伺服电机特性地影响,一般要将齿轮系地力矩、转动惯量、粘性摩擦折合到电动机轴上进行计算。
则 (一阶系统)
当输出是角度时,即
有 (二阶系统)
例4:直流测速发电机
发电机的功能和电动机正好相反,它是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元件,其机理是在磁场中运动的导线能产生电流,直流测速机指的是产生的是直流电信号。
直流测速机的示意图
其中:测速机轴上角速度 ,
负载电阻 (复杂时可以是阻抗),
电枢回路电流
激磁电流 (常数,产生磁场)
有: ( , )
可见 与 不再是线性关系,当 很大时近似为线性关系
故:当电位器接负载时,只有在负载阻抗足够大时,才能将电位器视为线性元件。
利用几何关系,可以将电位器做成将线性位移或角位移变换成电压的装置(这里考虑空载情况或理想情况)
有 (伏/弧度)
一对与上面相同的电位器可以组成误差检测器
数学关系式
K为单个电位器的传递函数, 为角位移差
时电磁转矩少于Td:堵转转矩(n=0);Ts:负载转矩
轴上的阻转矩,电机不转。n0:空载转速(T=0)。
电机在控制系统中是常用的执行元件。为了求该元件的数学模型更进一步地将电动机(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画为如图的形式:
永磁式激磁式
其中:
:电枢回路总电感(亨)
:电枢回路总电阻(欧)
:电枢反电势(电枢旋转时产生的反电势)(伏)
法一: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在初始条件为0的情况下,取拉氏变换
求输出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法二:列写系统中各元件(各环节)的微分方程
在零初始条件下求拉氏变换
整理拉氏变换后的代数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
整理成传递函数的形式
举例一些常用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的列写
例1:电位器
空载时: 带载时:设负载电阻为
形式上记为:
2.2.2几点说明(性质)
传递函数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又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示输入输出的模型形式。
它表示了系统本身的特性而与输入信号无关。
它仅能表示输入输出关系,而无法表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
(2)传递函数中 (分子的阶次小于分母的阶次)是一切物理系统所固有的,这是因为任何物理系统均含有惯性。
(6)由于 可以是零、实数、复数,因此在复平面上总能找到相对应的一点,故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复平面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将引出经典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根轨迹法。
分析方法:根轨迹法。
(7)记
均是实常数
从传递函数的这种分解方式可以看出,线性系统的传递总可以分解成如下7种环节的组合(乘积)
特点:最高不超过二阶
(公斤米):总负载转矩(电机轴上)
(3)电磁转矩方程:
其中: (公斤米/安):电动机转矩系数,由电机决定,常数
将 作为输出, 作为输入, 视为外作用,整理有:
工程中,通常电枢电感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即
有:
记 ( -电机时常数, -电机转动系数)
若电机不带负载,则上式中 只是电机轴的转动惯量和粘性摩擦系数。
(3)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重要意义:复杂 简单
(4)可减化对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的过程
R(s)一定时C(s)完全由G(s)决定,因此:
G(s)的特征和形态 分析系统的性能
另:对系统性能的要求 对G(s)的要求
(5)记
=
式中:
称
称
- 为系统的特征根
为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有可能相等,在数学上分子分母可直接相消,但工程中涉及到系统的结构,处理时要慎重。
例3: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特性:电动机是将电能(电信号)转变成机械能(机械信号)的一种物理器件,即输入量是电,输出量是机械量。直流电动机是指输入的电是直流电(不是交流电),电枢控制是指该种电动机是以电枢电压的改变来改变电动机的机械输出(电动机轴的转动角度或转速)。
电动机中物理量的转换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的符号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
机理建模白箱实验建模(数据建模)黑箱或灰箱
系统辨识
2.0.3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亦: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能用于一个工程系统的描述。
理论上,没有一个数学表达式能够准确(绝对准确)地描述一个系统,因为,理论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时变的和分布参数的,都存在随机因素,系统越复杂,情况也越复杂。
由(1)~(6)消去中间变量整理得:
其中: ,
,
上面的例子均是线性系统的线性模型,其特点是可以应用迭加原理(即具有可迭加性和齐次性)。
设
若 时
时
则当 时
若 时
则当 时
由此,对于线性系统在多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的情况,可以将它们分别分析,再将其输出迭加,也可以利用齐次性去求取对输入信号放大时的系统的输出。
非线性本质非线性不能进行线性化处理
非本质非线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线性化处理
2.2传递函数模型
传递函数的概念
传递函数的性质
传递函数的列写
2.2.1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三要素:线性定常系统
零初始条件
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复域模型)
(1)运算放大器Ⅰ
( -希望输出信号, -实际输出信号, , -误差信号)
该环节兼有放大和比较二个功能。
(2)运算放大器Ⅱ
微分网络
放大器 ( -微分时常数)
(3)功率放大器
(4)直流电动机(直接用例3的结论)
均是考虑负载值折合到电机轴上的值。
(5)设齿轮系的速比为 ,则 减速后的 为
(6)测速电机直接用例4的结果
设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 取平衡状态A为工作点,对应 ,当 有 ,设 在( )点连续可微,则在( )点附近的泰勒级数展开式为:
……
当增量( )很小时,略去高次幂项,则有:
记 ( )
略去增量符号 ,便得函数在A点附近的线性化方程
( 是比例系数,它是 在A点处的斜率)
对于有两个自变量 的非线性函数 ,同样可在某工作点( )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取其线性项,去掉高次(二阶以上)项:
电枢电阻
电枢电感 (不计)
感应电势
磁通 (韦伯,常量)
电势系数 (常量)
有:
有:
若无负载(开路) 电机的输出电压 与轴上的角速度 成正比。例Leabharlann :图示控制系统(一个速度控制系统)
建立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重要是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以及环节间的偶合(有无负载效应),在无负载效应的情况下,先列写各环节的数学模型,最后整理得系统得数学模型,对于该系统,构成系统的各环节如上图所示,各环节得数学模型为:
由于系统总是存在着储能元件,一般地,等式左边的阶次高于右边的阶次;
上式中左边输出的最高阶次为二,称该系统为二阶系统。
例2:RLC电路如图,建立输入输出间的微分方程关系式。
由基尔霍夫定律
电流 与 的关系
有
注意:该系统也是一个二阶系统
与例1相比,它们具有相同的模型形式。当 与 在数值上具有一定关系时,上述二个微分方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数学上 ~ , ~ 具有相同的关系(静、动态关系),由此可见利用数学模型研究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方便性。另外,用电气系统模拟机械系统进行实验研究也是工程中的常用方法,就系统理论而言,可以撇开系统的具体属性进行普遍意义的分析和研究。
其增量形式
这种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对于控制系统中大多数连续工作状态是可行的。
在线性化处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线性化方程中的参数(如上面的 )与选择的工作点有关,工作点不同相应的参数也不同。因此处理时,首先应确定工作点。
(2)当输入量变化较大时,用上述方法处理误差较大,注意小范围内。
2.1.1根据系统物理机理建立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基本步骤:
(1)确定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输出物理量;
(2)根据物理定律或化学定律(机理),列出元件的原始方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忽略次要因素,适当简化;
(3)列出原始方程中中间变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消去中间变量,按模型要求整理出最后形式。
电动机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马科斯威尔的电磁理论。(即电动机产生的力矩正比与磁通量Φ和角速度ω乘积的电压)即在磁场中电流的流动能产生运动,运动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的符号如上图。
直流伺服机的调节特性 不同电枢电压对应的机械特性不同负载时直流伺服机
初始电压(压区电压),T:电磁转矩T增大,n减小;的调节特性
:电动机角速度(弧度/秒)
:电枢电压(伏)
:电枢电流(安)
: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公斤米秒 )
: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公斤米秒)
(1)电枢回路方程由基尔霍夫定律:
其中 ( -反电势系数,由电机决定,常数(伏/秒))
(2)电机轴上的转矩平衡方程式:
其中 (公斤米):电枢电流产生的电磁转矩,
亦:描述能系统性能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图像表达式)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按系统运动特性分为: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静态模型:在稳态时(系统达到一平衡状态)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动态模型:在动态过程中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关系:静态模型是t 时系统的动态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不同,不同的模型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分析方法。
例2:齿轮系
一般地在伺服电动机与负载之间,往往通过齿轮系进行运动传递,其目的有二:对负载提供必要地加速力矩,减速和增大力矩;调节精度高。
转速比 (>1)
传递函数
实际系统中,为了考虑负载和齿轮系对伺服电机特性地影响,一般要将齿轮系地力矩、转动惯量、粘性摩擦折合到电动机轴上进行计算。
则 (一阶系统)
当输出是角度时,即
有 (二阶系统)
例4:直流测速发电机
发电机的功能和电动机正好相反,它是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元件,其机理是在磁场中运动的导线能产生电流,直流测速机指的是产生的是直流电信号。
直流测速机的示意图
其中:测速机轴上角速度 ,
负载电阻 (复杂时可以是阻抗),
电枢回路电流
激磁电流 (常数,产生磁场)
有: ( , )
可见 与 不再是线性关系,当 很大时近似为线性关系
故:当电位器接负载时,只有在负载阻抗足够大时,才能将电位器视为线性元件。
利用几何关系,可以将电位器做成将线性位移或角位移变换成电压的装置(这里考虑空载情况或理想情况)
有 (伏/弧度)
一对与上面相同的电位器可以组成误差检测器
数学关系式
K为单个电位器的传递函数, 为角位移差
时电磁转矩少于Td:堵转转矩(n=0);Ts:负载转矩
轴上的阻转矩,电机不转。n0:空载转速(T=0)。
电机在控制系统中是常用的执行元件。为了求该元件的数学模型更进一步地将电动机(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画为如图的形式:
永磁式激磁式
其中:
:电枢回路总电感(亨)
:电枢回路总电阻(欧)
:电枢反电势(电枢旋转时产生的反电势)(伏)
法一: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在初始条件为0的情况下,取拉氏变换
求输出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法二:列写系统中各元件(各环节)的微分方程
在零初始条件下求拉氏变换
整理拉氏变换后的代数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
整理成传递函数的形式
举例一些常用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的列写
例1:电位器
空载时: 带载时:设负载电阻为
形式上记为:
2.2.2几点说明(性质)
传递函数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又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示输入输出的模型形式。
它表示了系统本身的特性而与输入信号无关。
它仅能表示输入输出关系,而无法表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
(2)传递函数中 (分子的阶次小于分母的阶次)是一切物理系统所固有的,这是因为任何物理系统均含有惯性。
(6)由于 可以是零、实数、复数,因此在复平面上总能找到相对应的一点,故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复平面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将引出经典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根轨迹法。
分析方法:根轨迹法。
(7)记
均是实常数
从传递函数的这种分解方式可以看出,线性系统的传递总可以分解成如下7种环节的组合(乘积)
特点:最高不超过二阶
(公斤米):总负载转矩(电机轴上)
(3)电磁转矩方程:
其中: (公斤米/安):电动机转矩系数,由电机决定,常数
将 作为输出, 作为输入, 视为外作用,整理有:
工程中,通常电枢电感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即
有:
记 ( -电机时常数, -电机转动系数)
若电机不带负载,则上式中 只是电机轴的转动惯量和粘性摩擦系数。
(3)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重要意义:复杂 简单
(4)可减化对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的过程
R(s)一定时C(s)完全由G(s)决定,因此:
G(s)的特征和形态 分析系统的性能
另:对系统性能的要求 对G(s)的要求
(5)记
=
式中:
称
称
- 为系统的特征根
为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有可能相等,在数学上分子分母可直接相消,但工程中涉及到系统的结构,处理时要慎重。
例3: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特性:电动机是将电能(电信号)转变成机械能(机械信号)的一种物理器件,即输入量是电,输出量是机械量。直流电动机是指输入的电是直流电(不是交流电),电枢控制是指该种电动机是以电枢电压的改变来改变电动机的机械输出(电动机轴的转动角度或转速)。
电动机中物理量的转换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的符号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
机理建模白箱实验建模(数据建模)黑箱或灰箱
系统辨识
2.0.3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亦: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能用于一个工程系统的描述。
理论上,没有一个数学表达式能够准确(绝对准确)地描述一个系统,因为,理论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时变的和分布参数的,都存在随机因素,系统越复杂,情况也越复杂。
由(1)~(6)消去中间变量整理得:
其中: ,
,
上面的例子均是线性系统的线性模型,其特点是可以应用迭加原理(即具有可迭加性和齐次性)。
设
若 时
时
则当 时
若 时
则当 时
由此,对于线性系统在多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的情况,可以将它们分别分析,再将其输出迭加,也可以利用齐次性去求取对输入信号放大时的系统的输出。
非线性本质非线性不能进行线性化处理
非本质非线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线性化处理
2.2传递函数模型
传递函数的概念
传递函数的性质
传递函数的列写
2.2.1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三要素:线性定常系统
零初始条件
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复域模型)
(1)运算放大器Ⅰ
( -希望输出信号, -实际输出信号, , -误差信号)
该环节兼有放大和比较二个功能。
(2)运算放大器Ⅱ
微分网络
放大器 ( -微分时常数)
(3)功率放大器
(4)直流电动机(直接用例3的结论)
均是考虑负载值折合到电机轴上的值。
(5)设齿轮系的速比为 ,则 减速后的 为
(6)测速电机直接用例4的结果
设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 取平衡状态A为工作点,对应 ,当 有 ,设 在( )点连续可微,则在( )点附近的泰勒级数展开式为:
……
当增量( )很小时,略去高次幂项,则有:
记 ( )
略去增量符号 ,便得函数在A点附近的线性化方程
( 是比例系数,它是 在A点处的斜率)
对于有两个自变量 的非线性函数 ,同样可在某工作点( )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取其线性项,去掉高次(二阶以上)项:
电枢电阻
电枢电感 (不计)
感应电势
磁通 (韦伯,常量)
电势系数 (常量)
有:
有:
若无负载(开路) 电机的输出电压 与轴上的角速度 成正比。例Leabharlann :图示控制系统(一个速度控制系统)
建立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重要是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以及环节间的偶合(有无负载效应),在无负载效应的情况下,先列写各环节的数学模型,最后整理得系统得数学模型,对于该系统,构成系统的各环节如上图所示,各环节得数学模型为:
由于系统总是存在着储能元件,一般地,等式左边的阶次高于右边的阶次;
上式中左边输出的最高阶次为二,称该系统为二阶系统。
例2:RLC电路如图,建立输入输出间的微分方程关系式。
由基尔霍夫定律
电流 与 的关系
有
注意:该系统也是一个二阶系统
与例1相比,它们具有相同的模型形式。当 与 在数值上具有一定关系时,上述二个微分方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数学上 ~ , ~ 具有相同的关系(静、动态关系),由此可见利用数学模型研究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方便性。另外,用电气系统模拟机械系统进行实验研究也是工程中的常用方法,就系统理论而言,可以撇开系统的具体属性进行普遍意义的分析和研究。
其增量形式
这种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对于控制系统中大多数连续工作状态是可行的。
在线性化处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线性化方程中的参数(如上面的 )与选择的工作点有关,工作点不同相应的参数也不同。因此处理时,首先应确定工作点。
(2)当输入量变化较大时,用上述方法处理误差较大,注意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