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之题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5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________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分析】(1)“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冷露”写出中秋月夜凄凉的氛围。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的情绪。
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抒发了作者对家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凉(意思相近即可)⑵“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意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处境和诗歌语言,进行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如何读懂诗歌

看注释
注释,或介绍作者 及写作时间、写作背景, 或解释关键词语,是理 解诗词作品的钥匙。
看注释
10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 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看前人评价
前人评价提示理 解鉴赏诗词的方法、 以及答题的角度,要 引起特别重视。
看前人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 为深远。
小结 六看
看题目 看作者 看意象 看情感词语 看注释 看前人评价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 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 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时间:《岁暮》《鹊桥仙 七夕》 地点:《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定林》《菩萨
蛮 北固题壁》 人物、事件:《峡口送友人》《送蜀客》《梦中作》
《送魏二》《送人归京师》《访隐者》 诗人情感、诗歌类型。
看作者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 之一。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 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是正确理 解其作品的前提。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九三七年春(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1)艾青诗选(2)C(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专题一:字斟句酌,读懂诗歌+导学案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专题

专题一:字斟句酌,读懂诗歌【古代诗歌体裁】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古体诗的句数无限制,用韵无定则,不拘平仄对偶;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一、抓标题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其蕴含的关键信息有:①时间、地点、对象、事件;②诗歌内容的概括;③写作缘由或目的;④表明诗歌题材,暗含诗歌表达技巧;⑤情感或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对点训练】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二、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对点训练】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根据你了解的陆游的情況,填空。
陆游生活于始终主张,虽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他矢志不渝。
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
【对点训练】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一1153),宇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三、抓意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是一种旨在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的试题。
这类题目通常会提供一首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语言和结构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诗歌鉴赏题的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疑是地上霜”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静谧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明月的象征,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语文学科之读懂诗歌从题目入手

语文学科之读懂诗歌从题目入手读懂诗歌从题目入手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含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有的对诗歌的中心事件做了交代,如《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送子由使契丹》《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做了明显的提示和概括。
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对读者做交代。
因此,欣赏诗歌时抓住题目交代的主要内容,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情感倾向如下面是标题都可以看出诗歌的情感:“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
我们要找准凝聚诗歌情感的字眼,看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作者白居易,试题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
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歌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歌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大多是怀古诗,表达情感往往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以动植物或者事物名为标题: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石灰吟”“海棠”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
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以人物为标题: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渔翁”“剑客”等。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读懂诗歌+课件

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目 录
Part One.
高考诗歌鉴赏概述
Part Two.
诗歌语言与表达技 巧
Part Three.
诗歌题材与主题思 想
Part Four.
诗歌文化与历史背 景
Part Five.
诗歌鉴赏训练与模 拟题
Part Six.
备考策略与应试技 巧
02 清代诗歌继承了唐宋诗歌的传统,同 时又有自己的特色。
04 清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纳兰性德、 龚自珍、黄遵宪等。
Part Five 诗歌鉴赏训练与模拟题
真题解析与模拟题训练
01
真题解析:对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进行详细 解析,分析考点、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03
题型分类:根据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如意境 分析、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进行分类训练。
Part One
高考诗歌鉴赏概述
考试大纲要求
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的
内容和情感,分析诗歌
1
的艺术手法和特点
诗歌类型:包括古体诗、
近体诗、现代诗等
2
诗歌题材:包括山水田
园、爱情离别、怀古咏
3
史、咏物抒怀等
诗歌风格:包括豪放派、
婉约派、现实主义、浪
4
漫主义等
诗歌鉴赏方法:包括知
人论世、以意逆志、虚
5
实结合、情景交融等
01
熟悉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 体裁、形式、语言特点等。
0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 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03
阅读大量的诗歌作品,了解不同 诗人的风格和特点。
04
05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一:读懂诗家语,寻找解诗法

02读注释
读注释。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 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 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往 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 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 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 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 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 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诗歌语言的变形
01 词类活用
02 词语省略
03 语序颠倒
04 互文见义
(一)词类活用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戴锦帽、穿貂裘,名作动。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雨:下雨,名作动。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使……绿,形使动。 4.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府:在府郡;朝:在朝廷。名作状。 5.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烟:像灰、烟一样,名作状。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
参考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 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 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 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三、寻找解诗法
01 读标题
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 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 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 息可以从以下方面“读”:①“读” 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 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 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 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体裁;⑤“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 达技巧。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广东卷)的解答看“读懂”8页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广东卷)的解答看“读懂”读懂,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
所谓“读懂”,是指对所读古典诗词的语句含义、内容意旨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对一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鉴赏也就无从谈起。
一、留心题目,从题中了解诗歌内容【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6高考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C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C: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 “望”两个方面回答。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空。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此诗作者与诗友黄培芳(字香石)、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
从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诗歌写的是诗人与黄香石等友人在暮色中,驻足越秀山上极目远眺。
诗题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诗也由“晚望”领起。
【拓展】诗歌的题目包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说,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题目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可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应该注意到要鉴赏的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事件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
四、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知人论世,从作者得到启发【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何读懂诗歌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春夜喜雨: 春夜降雨的喜悦之 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思念家乡。 征人怨: 征夫长期守边,辗 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如何读懂诗歌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初步读懂诗歌的方法、步 骤。
2.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
一、读标题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类 型、诗歌的思路等)。 古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人 肠”等词,下面这首宋诗,然后 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的情感。
本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祖国山河 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 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 宣泄了亡国之恨;第四句“望”字写出 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又”字则曲折的 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 埋怨。
三、看注解
• 如果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 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 帮助解读诗词,甚至有的还暗示题目的答 案。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 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 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专题16 读懂诗歌(二)从“四角度” 入手,读懂诗歌(解析版)

专题16 读懂诗歌(二)——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一、真题速递(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

绝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四读——“意 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主观 情感的物象,领悟“意象”中 的寓意,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 感情。
杨柳 黄昏 梅花 青鸟
长亭 芭蕉 翠竹 鸿雁
孤帆 寒霜 松柏 雁足
离别、游子 驿路 浮云 凄凉、悲愁 杜鹃 苦雨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音信、思乡 尺素
4、边塞诗
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 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情感: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 怨、思乡思亲、厌恶战争、同情批驳等 典例:《出塞》(王昌龄) 《凉州词》(王之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渔家傲》(范仲淹)
5、羁旅行役诗
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 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远等 典例:《夜雨寄北》(李商隐) 《秋思》(马致远) 《旅夜书怀》(杜甫)
总结:
读 懂 诗 歌 八 法
一读题目 二读作者 三读情语 四读意象 五读注释 六读题干 七读典故 八读题材
牛刀小试
(高考真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 诗歌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解读方法: 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读情语、读题干 参考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为进一步抒情做铺垫;第三句“泪 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望”字写 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一个“又”字 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迟迟没有收 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读懂诗歌题目

182-05、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汉文
皇帝有高台) 183-06、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 184-07、岑参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 185-08、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 帻鸡人报晓筹) 186-09、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 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渭水自萦秦塞曲) 192-15、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 收蓟北) 202-25、刘长卿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生 涯岂料承优诏)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蔡女 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国初已来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将军魏武之子孙) 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昔有佳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石渔湖)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五岳祭秩皆
137-40、孟浩然
138-41、孟浩然 140-43、孟浩然 141-44、刘长卿 142-45、刘长卿 144-47、刘长卿 147-50、钱起 148-51、韦应物 149-52、韦应物 150-53、韩翃 152-55、戴叔伦 154-57、李益 155-58、司空曙 156-59、司空曙 157-60、司空曙 160-63、白居易 162-65、许浑 173-76、崔涂 177-80、僧皎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 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流落征南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 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天秋月又满) 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 贼平后送人北归(世乱同南去)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 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
如何读懂诗歌之相关诗歌补提(学生版)

如何读懂诗歌之相关诗歌补提(学生版)(一)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二)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品注释⑴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⑵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⑶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⑸忍顾:怎忍回视。
⑹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语出宋玉《高唐赋》。
(三)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四)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五)山居秋暝⑴空山新雨后⑵,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归浣女⑷,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⑸,王孙自可留⑹。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六)溪亭林景升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读懂诗歌+课件

• 显性情感词语: • 《相见欢》 李煜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 • 《虞美人》李煜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登高》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
Hale Waihona Puke 方法归纳 • (六)读典故
诗文中的典故指作者所引用的古籍中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 诗词中多运用这种典故,成为一种写作手法,被称作“用典”。 分类: 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 (运用较多)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
杜甫(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之时,内
世、生平和所处的时代
容往往是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格 调往往是“沉郁顿挫”)
背景,关注他们的遭遇、 作者遭遇:
境况,知晓其所处朝代 常年旅居外地
国势、朝政,他的创作
——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 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
特点等。
——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淮上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对译:秋夜雾气收尽,远处能听到虫鸣,我长夜难眠,灯花剪了又剪,夜半人 无睡意,冷冷的月光撒满床,去铺床却满床冰凉,抬头望,梧桐树梢月光分外明亮。 确定这首诗的主旨。 第一步:诗歌描写的景物有:秋夜、烛花、梧桐、明月; 第二步:联想景物固定意义。在古典文学中: 秋多表愁情,梧桐多表寂寞悲凉之情,明月多表团圆,烛光多表深夜。 第三步:再看修饰词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愁情、凉床、月影和梧 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亲子共读诗歌的标题

亲子共读诗歌的标题
以下是一些亲子共读诗歌的标题建议:
1. "共度诗意时光:亲子诗歌朗诵会"
2. "亲子诗歌园地:一起探索诗歌的魅力"
3. "心手相牵,共读诗歌:亲子阅读分享会"
4. "以诗为媒,以爱为伴:亲子诗歌朗诵活动"
5. "温馨亲子,共读诗歌:培养家庭文化氛围"
6. "在诗歌中成长:亲子共读诗歌集"
7. "诗歌的力量:亲子共读,感悟生活的美好"
8. "诗意的陪伴:亲子共读诗歌,共享阅读乐趣"
9. "以诗为伴,与爱同行:亲子共读诗歌活动"
10. "在诗歌的天空下:亲子共读诗歌体验"
这些标题都强调了亲子共读诗歌的温馨、陪伴和感悟生活的美好,可以激发家长和孩子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题目的读题目,没有题目的诗歌 (比如只有词牌或无题的)怎么读懂 它呢?
• 我们可以通过“五看”来解读,但我更希 望获得简单快捷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审美情趣。 • 让我们师生共勉!
诗歌
—内容有关联,我们就 可以借助题目来解读内容
明确读诗的顺序 •读下去,再读上来。(深入 理解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探寻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照 早发白帝城 应 题 唐 李白 目 朝辞白帝彩云间, 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明 两岸猿声啼不住, 目 的
轻舟已过万重山。
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轻快喜悦之情。
明确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读懂一首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比对、思考,明确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综合“六看”,最终读懂一首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鉴赏诗歌,提高 审美情趣。
先看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
《赋水仙花》 宋 朱熹(2016全国名校联考)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 苏轼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2016福州统考) 《送魏大从军》 唐· 陈子昂 (2016湛江模拟) 《西村》 宋· 陆游 (2016北京卷)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2016衡水调研卷)
表达了什么情感? •1、对梅花虽遭遇不幸(被东风吹落) 却依然保持高洁品格(久留香)的赞 美之情。 •2、对像梅花一样虽遭遇贬谪却仍坚 守节操的迁客骚人的赞美。 •3、对任意打击排挤才能之士的掌权 者的不满。 •4、寄托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和不满。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见题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今四川 所目 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 想并 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即滟滪滩。③湘娥, 说
小结
内容与题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比如照应 • 比如因果 • 比如解说 • 比如目的 • 比如借题抒情 • 比如托物言志 • 比如缘起 • 比如……
作业: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歌
————想说爱你不容易
高考快讯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有 了很大变动,其中诗歌鉴 赏题变成了客观选择题和 主观简答题互现的形式, 尤其客观题要求对诗歌内 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读 懂诗歌,势在必行。
如何读懂一首诗呢?
• 看题目
• 看作者 • 看意象 • 看透情词句 • 看注释 • 看题材
题目是什么? •题目是诗歌或文章的主题、意旨
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 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照说 (其一) 应明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题缘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目起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明 照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所 应
北宋
黄庭坚
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CD)
•
读 出 题 材
诗歌题材 山水田园诗 思乡怀人诗 边塞诗 送别诗 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闺怨诗 杂感诗
题 目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2015衡水调研) 会 《月下独酌》 李白 透 《寒闺怨》 唐· 白居易(2016长沙质检) 露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唐 李嘉祐(济南模考) 给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2016江西联考) 你 一 些 还有情感及其它 内 容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照应题目并抒发情感
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对钱塘湖 春天美景的喜爱 之情
描 述 落梅 题 南宋 刘克庄 目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说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明 原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因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借 题 注:①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 抒 八千”的韩愈的典故。②骚人去赴湘:用柳宗元因“永 情 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 托 物 言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