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古代诗歌.ppt
合集下载
《读懂古诗词》课件

古诗词的分类
古诗词按诗句的字数和格律可分为绝句、律诗、词。不同的格律要求和结构特点赋予了每一种诗词不同的风格 和韵味。
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
古诗词以平仄、押韵、对仗为主要特点,通过精妙的句法结构和声韵规律,营造出音韵悦耳的美感和节奏变化。
古诗词的表现形式
古诗词通过具象修辞、意象表达和隐喻手法,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 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情感共鸣。
《读懂古诗词》PPT课件
通过《读懂古诗词》PPT课件,我们将探索古诗词的奥妙和魅力,从起源、分 类到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一起领略古诗词带来的艺术魅力。
什么是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她以简洁、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古 人的思想感情,并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古诗词起源于古代语言文字的形成,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艺术形 式。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பைடு நூலகம்
古诗以意境和禅意为重,注重形象描绘和抒发情感;而现代诗则更注重内心表达和现实生活的反思,风格更加 多样化。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字,注重于规范和庄重;而白话文则更接近日常口语表达,更加通俗易懂。
如何读懂诗歌(详细)ppt课件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忧国爱国题材就 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爱国 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 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北伐恢复中原的理想、并不断奋斗的精神。 人生迟暮、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南宋末年有了一些回复无望的悲凉、无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E、陆游:爱国、梦想收复中原却壮志 难酬,但他也有充满缠绵情思的作品 。
爱国诗人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惊雪 (唐)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再如:《天净沙·秋思》 《春夜喜雨》
(二)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 而鸣。
(三)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再如《次北固山下》、《旅夜书怀》
(四)题目暗示了诗歌的题材
二、读作者
①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其主要经历、风格。知人 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读懂诗歌优质课件(共37张PPT)

题材——怀古咏史诗或借古讽今诗(特点: 古人名、古迹)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情年事已高、功业无 成、人事飘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追 慕英雄、同情古人等等)。
题上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学生用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人物事件(我竹窗闻风想念友人 ➢②题材:送别怀人诗 ➢③情感:想念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吴钩——宝剑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峨眉——高尚的德行
▪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寸管——笔
▪ 西陆——秋风
柳营——指军营
▪ 丝竹——音乐; 怀桔——指孝顺双亲
▪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 三尺——法律;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 青鸟——信使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 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 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战乱 频繁,生灵涂炭,又有悯农诗、反战诗、忧 国忧民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 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 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 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 提示:贬官,漂泊,远离京城,想家,想 重回朝廷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课件(46张)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 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
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 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 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 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 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 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 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 思而不得的苦闷。
❀ 如何读懂古诗词
方法归纳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①表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分)结合注释因为诗 人仕途失意,所以“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1分) “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 渴望回家之情。(1分)
总结方法
•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 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 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 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 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 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PPT课件

由闲适之志。 (析)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
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 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 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 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坚 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 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 思想内容
方法四
• 关注情意关键词,理解内容。
•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 景因而含蓄,但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 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淘沙》 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着一“寒”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探究:【五】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 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 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 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 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诗人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愁”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围绕诗眼,作者在文 中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昔盛今衰的苍凉伤感。
归纳
要读懂诗歌,上面的几个角度可以提供帮助:
1、关注题目,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诩,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 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 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 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坚 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 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 思想内容
方法四
• 关注情意关键词,理解内容。
•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 景因而含蓄,但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 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淘沙》 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着一“寒”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探究:【五】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 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 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 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 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诗人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愁”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围绕诗眼,作者在文 中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昔盛今衰的苍凉伤感。
归纳
要读懂诗歌,上面的几个角度可以提供帮助:
1、关注题目,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诩,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教学课件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 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栏目一 入门第1课 栏目二 入门第2课
栏目导引
诗歌鉴赏一向是考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 读不懂。由于时代的久远,文词的迥异,学生很难理解古人表述的内容,更 难体会诗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独特感受。本讲两节 “入门课”拟从诗歌 常识和诗歌题材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帮助考生读懂古诗。
返回
入门第1课
入门第 1 课 3 角度切入赏古诗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诗歌分类
结构章法
基本特点
唐以前的诗,又称古诗、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
一致的,如乐景对
古 代
古
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
乐情,哀景对哀情。
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 以自然段 诗 ② 前 后 内 容 是 相
诗 歌
诗
体 诗
景对哀情。②前
代 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 气氛,主句
词
词媚 后内容是相关、
诗 牌。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 写景,尾句
相反、相衬的,
歌 牌下另标题目。基本分为婉约 过渡。下阕
形成虚实相衬
派、豪放派两大类。
抒情
的关系,如乐景
衬哀情等。
返回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小 令 有 单 阕
返回
答案: 正常语序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 这首诗里主要是写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 米是被鹦鹉偏爱啄食的香稻,梧桐乃凤凰栖息的碧梧。(意思是:即使是剩下 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偏爱吃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的。)诗句与原 意句均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律句(注意:“啄”为古入声字, 所以为仄声)。但老杜偏不遵循常规,而是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 “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 的韵味中,透露出崎崛不平的情味来。由于语序的颠倒,词性的变通,使诗 增强了语势,像兀立于高岩石罅的奇松,勃然生动,桀骜不群。
第二讲 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栏目一 入门第1课 栏目二 入门第2课
栏目导引
诗歌鉴赏一向是考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 读不懂。由于时代的久远,文词的迥异,学生很难理解古人表述的内容,更 难体会诗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独特感受。本讲两节 “入门课”拟从诗歌 常识和诗歌题材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帮助考生读懂古诗。
返回
入门第1课
入门第 1 课 3 角度切入赏古诗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诗歌分类
结构章法
基本特点
唐以前的诗,又称古诗、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
一致的,如乐景对
古 代
古
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
乐情,哀景对哀情。
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 以自然段 诗 ② 前 后 内 容 是 相
诗 歌
诗
体 诗
景对哀情。②前
代 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 气氛,主句
词
词媚 后内容是相关、
诗 牌。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 写景,尾句
相反、相衬的,
歌 牌下另标题目。基本分为婉约 过渡。下阕
形成虚实相衬
派、豪放派两大类。
抒情
的关系,如乐景
衬哀情等。
返回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小 令 有 单 阕
返回
答案: 正常语序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 这首诗里主要是写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 米是被鹦鹉偏爱啄食的香稻,梧桐乃凤凰栖息的碧梧。(意思是:即使是剩下 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偏爱吃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的。)诗句与原 意句均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律句(注意:“啄”为古入声字, 所以为仄声)。但老杜偏不遵循常规,而是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 “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 的韵味中,透露出崎崛不平的情味来。由于语序的颠倒,词性的变通,使诗 增强了语势,像兀立于高岩石罅的奇松,勃然生动,桀骜不群。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搞懂诗歌的意思+课件43张

野水潺潺chán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wù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 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 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 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 ”“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 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 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 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
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 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 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译文】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季节 内容
秋思
借助题目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 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
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 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 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译文】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季节 内容
秋思
借助题目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何读懂诗歌“四看”(江波)PPT课件

遥望洞庭山水翠, “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
白银盘里一青螺。 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
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看题目
4、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春夜喜雨》
看作者 特定内容
陶渊明——归园之乐
并有诗回赠。朱 因而得名。如果 没有这个题和这 个故事,我们只 能将它当作一首
【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爱情诗来欣赏。
看题目
3、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赋得暮雨送李胄》《咏鹅》
《蝉》
[赏析]
《望庐山瀑布》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 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部
李白——怀才不遇
——愤世嫉俗、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 白居易——雅俗共赏
固定风格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含蓄绰约
杜牧——清丽俊逸
2、看意象炼字
——意象表达出的情感 ——炼字体现出的好处
关键词
(1)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事 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
看题目
【简析】这是一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首请张籍指教的 诗。意即临近考
山中留客.
试了,我的作品
张旭
会符合考官的心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意吗?相传张籍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读后大为赞赏,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如何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课件

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溪亭日暮,藕花深深,鸥鹭 惊起,乐景趣情,尽显诗人 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禅院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 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三、读懂意象(景物),读出意境(景物特点)
• 补充: • 有时乐景衬哀情,如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读懂题目
•练习
• 白居易《长恨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 崔凃《除夜有怀》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二、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
• 渔家傲·秋思
• 淹
——宋·范仲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 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绘出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 现了诗人春游踏青时的赏心悦目的喜悦之情。
三、读懂意象(景物),读出意境(景物特点)
4、幽景配闲情
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达诗人悠闲自得的 心境,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 练习2:
•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
• ……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 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诗人认为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是 侥幸的成功的,含蓄地表达对国家 兴亡的感慨,倾吐怀才不遇的抑郁 之气。
诗人借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暗指南宋 没有这样的英雄人物,讽刺南宋朝廷偏安 江南,委婉地表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精品PPT共26张)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 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 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 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 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篮舁:即“篮舆”,指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 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晋书·孝友传 ·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 扶持。” 宋·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 和”“赠”“次韵”“答”等 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 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 表心志。
内容 情感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 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 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 序都须相同。
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 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 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 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 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 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 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句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
词(诗余、长短句)
词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诗余、长短句)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 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如何快速读懂古典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
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点解读: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如何读懂诗歌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读懂“诗家语”
一 、了解诗歌的特点
中诗 国
古体诗(唐前及唐后仿作,乐府诗和四言、五
言、六言、七言、杂言诗)
古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季节 内容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标题作用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 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 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 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 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 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1)诗人不同,诗风不同 (2)遭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2)论世: 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
? 北朝:多写 征战尚武 ? 南朝:多写 男女相思 ? 初唐:歌功颂德, 绮靡婉媚,后期刚健有力 ? 盛唐:盛唐精神, 豪迈勇敢 ? 中晚唐:国势式微, 悲壮和凄婉
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 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 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 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 时期。
牛刀小试: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比喻
朱庆馀
主考 官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既而将诉于 舅姑 《柳毅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比喻好 友张水 部
【解读】
此为干谒gānyè诗。诗人以“新妇”自比, 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 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 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 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 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 待心情。
近体诗(成于唐,分律诗、绝句(五言、
典
七言)
诗 词(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歌
分 类曲
散曲 小令
套曲
剧曲
古体诗(古风)
李夫人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字句不限 押韵Βιβλιοθήκη 由 平仄不拘 对仗随意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
律诗——蜀相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 :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运用了什么手法(手法 技巧)
1、看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 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 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 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 “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 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 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 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 势、朝政……
? 北宋:重 义理 ? 南宋:抒发 爱国情,重忠义
【例】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必有词牌, 可有题目
调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上景下情
讲究过片
曲(词余)
中吕·山坡羊·大江东去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过, 为功名走尽天涯路。厌舟车, 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 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 苦;低,低处苦。
宫调曲牌题目
用语不避俚俗 押韵对仗自由 平仄要求严格
二、读懂“诗家语”
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 丞相祠堂何处寻?
首联 2 锦官城外柏森森。 sen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颔联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yin
5 三顾频烦天下计,
颈联 6 两朝开济老臣心。 xin
7 出师未捷身先死,
尾联 8 长使英雄泪满襟。 jin
八 句四联
颔联颈联对仗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
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
绝句——登鹳雀楼
1 白日依山尽, 2 黄河入海流。liu 3 欲穷千里目, 4 更上一层楼。lou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zhào
野水潺潺chán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wù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 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 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 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 ”、“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 ,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