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第一节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一、知人论世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
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第一课

读题目——牛刀小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1)你从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2)带着标题信息和联系作者及诗句,请猜想本诗歌 可能会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 天山,身老沧洲。
•
台
3.关注正文(关注首、尾联)
诗歌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所在。 ①懂得诗歌的结构章法——“起承转合”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 讲究 “起 承转 合”
近 体 诗
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 抒情。
关注正文(关注首、尾联)
①懂得诗歌的结构章法——“起承转合”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即诗歌的写作背 景;“人”即作者,也即作者的一些主要生平经历。 (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处于社会动荡之际,诗风苍凉雄健, 倡导建功立业!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 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 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意象的含义)
诗歌的语言:炼字妙处、语言风格等;
诗歌的表现技巧:主要指修辞手法、描写方式、表现手
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 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关键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诗歌鉴赏(一)如何初步读懂诗歌(用)

谢
谢!
综合练习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表达了诗人怅惘深沉的离愁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别绪。
清平乐
(刘弇)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 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 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注 本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对爱妻的深挚 : 本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 悼念之情。词先写东风依旧,柳色如初, 爱妻之逝而作,为悼亡词。
而今却物是人非。全词以感情为纽带, 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充分 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作者的沉痛悲哀之情。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 全诗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清明节对逝去亲友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易逝和为官 不快地感慨。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意欲 归隐的愿望。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综合练习三
点绛唇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 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本词作于作者被诬弹劾,罢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放浪山水的闲 还乡,闲居山阴时。 情逸致,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洒脱中寄予抑郁之情。 问:本诗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三、存在的问题
(一) 读不懂 (二) 说不清 (三) 答不全
四、诗歌的特征有哪些?(为 什么读不懂诗歌?)
1、语言的省略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古典诗文07-01 0717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源自柳岸钓客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第一步,先读全诗别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
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
(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讲:如何读懂一首诗 PPT课件

•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居》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 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 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注释: ①将:岂 ②纪:经营] 。
•从题目可以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 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 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 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 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 朴的友谊”。
• 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 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 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 感情的载体。“惊”,惊讶, 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 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 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
• 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 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 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 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 门贵族的兴衰。 •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 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 “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 春天的留恋之情。
二、读作者
•
即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 的作者,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 •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 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 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 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 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 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 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 安风骨”; • 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 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 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 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第一课——如何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第一课——如何读懂诗歌(两课时)山西省运城中学语文组景明学习目标1、梳理、归纳读懂诗歌的一般方法。
2、能够进行能力迁移,基本读懂诗歌。
学习思路:温故而知新,每个知识点都“由课本中来,到高考中去”。
一、温故: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这两首诗歌的?(或者说,你是依据哪些因素分析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二、知新总结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一)从下面一组题目能读出哪些信息?《邯郸冬至夜思家》《春夜别友人》《征人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孤雁》《独坐敬亭山》《西塞山怀古》《从军行》《归园田居》《春夜喜雨》《卜算子·咏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琵琶行并序》方法一:读懂题目、小序。
(标题是诗的眼睛,透视它,可知道诗歌的内容,甚至洞察诗歌的主旨。
)(二)了解下列几个诗人的流派及其主要风格特点。
1、李白:豪放飘逸。
(愤世嫉俗)2、杜甫:沉郁顿挫。
(忧国、伤时、伤己)3、王维:清新淡远,自然脱俗。
(半官半隐)4、苏轼:诗清新豪健,词豪放。
(仕途坎坷而旷达)5、李清照:婉约。
(闲适与愁苦)6、辛弃疾:豪放。
(爱国,壮志难酬)…………方法二:了解作者。
(知人论世,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风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不同程度的在诗中有所体现。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精品课件

总结方法
•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 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 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 处朝代国势、朝政…… •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 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 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 (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例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 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 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 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更”字加 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 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 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 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 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 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总结方法
•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 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第一课).ppt

?⑶“三年”句:这句说,邹明府为官清廉,在 任三年连骑的马都没有吃肥。
?⑷“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 只好把佩剑买了。“债多平剑与”,《嘉靖宁 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 从《全唐诗》本。
?⑸“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 籍了。
和音乐,决定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 后期对现实漠不关心。
?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
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 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 的精神境界。
?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
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 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 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 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 绪……
2. 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读懂诗歌 之品读标题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 1、舅姑:公婆。 2、入时 :合乎时尚。无:疑问词“吗”。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⑹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作品译文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 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 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 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 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季节 内容
精品再发诗歌鉴赏第一步:如何读懂古诗(文字课件)

精品再发诗歌鉴赏第一步:如何读懂古诗(文字课件)编者按: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_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_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一、知人论世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
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诗歌鉴赏第一课:如何读懂诗歌

李益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 益诗友。
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要注意:
1、注意准确理解字词,要有一定的常识积累。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 图与情感侧重点。 3、注意语言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 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整合句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 1.主语与谓语倒置。 •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唐· 杜甫《江村》)意即“堂上燕自去自来,
水中鸥相亲相近”。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颢《黄鹤楼》)意即“晴川(晴朗的原 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 萋”。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意即
• 思家步(于)月(下在)清宵(里)立,忆弟看云(于)白日眠。
• 举例: • 如梦令· 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 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
• 补充省略: • (我看见)昨夜雨疏 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我)试问卷帘人, • (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 • (我)说,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典诗歌中词序的省略
• 1、主语省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我)与君离别意,(我们)同是宦游人。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平明(我)寻白羽,(白羽)没在石棱中。
古典诗歌中词序的省略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

2013年12月4日9时38分
21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 爱情的象征
燕子双飞经常用来 反衬离人的孤寂 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 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2013年12月4日9时38分 22
丁香,指愁 思或情结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2013年12月4日9时38分
29
诗歌内容猜猜猜?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 因有一绝》 (唐 韩偓) 《山亭夏日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湖口送友人》 《秋寄从兄贾岛》 《书院二小松》 《咸阳值雨》
2013年12月4日9时38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30
• • • • • • •
19
2013年12月4日9时38分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正直坚韧坚贞高洁品格的 象征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青松》
2013年12月4日9时38分
20
坚贞、高洁品格 的象征
谐音双关 爱恋思念
把握常用意象的含义,再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去补 充和扩大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总之,要重视整体阅读理解,利用好试题所提供的信息 (如题目、小注等)
2013年12月4日9时38分 25
(09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 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 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 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 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 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一首诗优质课件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融入诗人主观 情感的客观物象。
例4:背诵下列诗歌,谈谈它所表达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 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借此写出了浪迹 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的情怀(或:有 家归不得、孤寂悲苦的天涯游子)。
注:玉垒:山名。 西山寇盗:指吐蕃。
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问: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1)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 漂泊与伤感; (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繁,诗人为国家灾 难而伤心。 (3)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 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 (4)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
关键。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
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做诗歌鉴赏练习时,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
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真题链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插秧歌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杨万里
醉 里 吴 音 相 媚 好 , 白 发 谁 家 翁 媪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 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 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 的,从而了解了开头的内容。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二、读正文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 1、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次, 2、绝句前两句叙事写景,(次)后两句抒情。 诗 (主)(第四句最重要) 3、律诗前四句叙事写景,(次)后四句抒情。 (次) 有的诗歌还将就起承转合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答案: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 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 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 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 活,余味无穷。
典型试题
例10、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 看说说起、承、转、合对懂诗、解题的 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021327chenli66读懂诗的一般步骤1看标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2看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3通词句抓情感词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4味意象形声色质味及修饰语5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7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8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时代背景2021327chenli67诗歌鉴赏答题规范
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起、承、转、合。 起句:写景叙事。 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 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22
③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 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 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 渲染映衬。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理清古诗结构特点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
(1)古诗常见思路结构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议论(第四句最重要)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议论(主)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起承转合——以《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为例起即起句。
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
是“起”的延伸、拓展。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对仗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
三、鉴赏古诗语言特点1. 古诗语言特点——读懂“诗家语”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是语言中的最高形态。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言简义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教学园地04-01 0918: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一、知人论世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
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反映边塞生活,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献诗以求引荐,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离别思乡之作,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末悯农怜民。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怜之,于此有悯农怜民诗的兴起,如聂夷中的《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D、宋人注重礼议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
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
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
又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E、南宋抒发爱国情怀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
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
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又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著名的《示儿》诗成为他临终的唯一嘱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F、宋明注重忠义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使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组织义军奋起反抗。
他们一手拿剑在战场上与敌军兵戎相见,一手拿笔,以诗歌的形式忠实记录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这类爱国诗篇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出来。
这些爱国诗人中最突出的代表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明朝的张煌言、夏元淳等。
看文天祥的《京陵驿》:草合离宫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结语自明志在必死,尤为深挚,饱和着爱国的感情。
又如他的《正气歌》在不厌其烦的一一列举了前贤的忠贞气节之后说:“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表示前代忠贞之士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坚持节操的风范与我朝夕相随,表现了自己一定能经受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精神。
2、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1)诗人自身际遇及个性展示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这就表现出诗人的经历与境遇所决定的诗歌的特殊主题。
现举几例说明。
A、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由于生活无保障只好披星戴月躬耕南亩。
他与谢灵运、后世的王维同样寄情山水田园,但由于他自身的特殊境遇,在其作品中也就表现出独特的主题来。
如他的《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B、李白的大气豪放李白诗作充分体现其豪放、洒脱的一面,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王维的田园诗王维田园诗作有生活情趣,意味盎然。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再如《竹馆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
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
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
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之后生活孤苦,这就决定了其后期作品必然充满了满腹愁绪。
生活道路的改变使其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前后判若两样。
下面两首词是她的前期作品。
《如梦令》用精彩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惜花的心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写女主人公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对丈夫的思念: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沙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同一作家风格有的也不相同古代诗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与个人生活际遇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作品风格,选用了各具特色的的诗歌题材,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苏辛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凡此等等,多种不同的风格异彩纷呈;陶渊明的田园隐逸,杜工部的忧国伤时,陆放翁的爱国之志,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各类题材琳琅满目。
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某篇具体作品的题材与风格时,不能搬固定不变的套子去给作品贴标签,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
现举几例说明。
A、王维是盛唐时期典型的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力作传世,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如《观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些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迥异于他的山水田园诗歌。
B、李清照是南渡时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她的诗歌也有怒目金刚的作品,如南渡之后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的风格与她在同一时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C、苏轼是豪放派作家,但也不排除婉约之作。
请看他的两首《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面这两首《江城子》的风格判若两样,前者叱咤风云,充满壮志豪情,后者低回婉约,通篇如诉如泣。
我们再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华词》:似花还是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份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这首词中,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别情绪,特别是“梦碎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唐人盖嘉运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点明了相思之苦,而末尾”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把这种情怀推向高潮。
这首词也是地地道道的婉约作品。
D、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复中原,这成了他的作品的主旋律。
但他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闲适之作,如他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F、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直到临终所想到的都是收复中原失地,其《示儿》成为其爱国诗篇的绝唱。
除了爱国题材外,诗人也有反映个人生活的作品传世,如《钗头凤》词和两首《沈园》诗就是诗人的另类作品。
先看《钗头凤》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鮫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我们再看与这首词相关联的两首《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吹不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初娶唐婉为妻,二人恩爱有加,然而唐婉不为婆婆所容,陆游出于当时的礼制,被迫与唐婉分离,唐婉被休后另嫁他人。
一次陆游在沈园偶遇唐婉,唐婉亦以酒食相待。
陆游感叹万千,于是在沈园的照壁上题写了《钗头凤*红酥手》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