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性理论(组织行为学安徽工业大学,林忠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 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 二、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积极的行为管理
第二章 人性理论
2.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2)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 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 忘怀一切。 第二,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的选择。 第三,谈论自我实现的意义是设想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 第四,当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 第五,我们迄今所说的都是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是作出成长选择而不 是畏惧选择,是倾听冲动的声音. 第六,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 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第七,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暂短时刻。 第八,弄清一个人的底细.
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事天地。”孟子也说过:“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 这些思想都以性善为立论的起点,进而扩大 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2.性恶说——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 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其原因在于人生而具有的欲望.或 是说根本的需要使人性趋恶。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 之所生而有也。”还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求饮食,讲暖温,想休息,这些都是人的本 性.而这些东西都是恶的,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2.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3)主要论点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 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 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 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 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 (4)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 需要等等。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天生的,不可能没 有.但人们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是可以加以控制的。 “求”的意思,属于行为的范畴。同样的需要,解 决的办法可以多种多样。
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礼”,一是“刑” 礼是以教育为主,使人们自觉地服从于他所处的社
会地位。高贵的人可以多得些好处,低下的人少得些好 处.要自觉地承认贵贱之分,尊卑之位。 刑则是指依法制裁,如果不服从这种社会阶层的约 束而要多得多占,就要加以刑罚。这样就能保证社会的 稳定。 同时,荀子在谈到社会分配时,也注意到人的差别 除了地位贵贱之分而外,还有智力高低、努力程度之别, 这也应在分配时加以考虑。他说:“制礼义以分之,使 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 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禄多少厚薄之称。” ——荀子在这里清楚地指出了分配上要考虑的诸因素, 如社会地位、资历年龄、智力高低、能力大小等。只有 这样全面地考核人.才能使合适的人做适宜的工作。
——性恶则导致追求,有点“需要则导致达成需要之行为”的意思。 需求驱使人们去争,由于争而引起乱(矛盾、冲突),从而使人们更穷困, 所以性恶是根源。而且他认为这种“恶性根”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他提 出:“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2.性恶说——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 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 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 作用。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孟子的第三个论点:是讨论性善与人的身体功能的关系,可以说 是探索性善的“机制”问题。”这里表现了唯物论的思想,人的性善 与否和人的认知特点有关。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公都子)曰: “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必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 大者,则其小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我们是从压抑的理论中获得有关无意识的概念。压抑为我们提供了无意识的 原型。但是我们看到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可以成为意识.另一种是被 压抑的,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成为意识”。“我们把那种潜伏的、只是从描述意义 而不是动态意义上讲为无意识的东西称为前意识,而把无意识的术语留给那种被压 抑的,动态意义上的无意识”。“我们预先假设前意识要比无意识更接近意识”。”
3.中间路线 如扬雄的“善恶混合”论,王安石的“性无善恶”论等。 他们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的善、恶是由于受了后天 的习惯的影响。如王安石指出“性”是七情未发于外而存 于心,即人的行为的源本。人的行为不同,所以人性也无 所渭善恶。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1.弗洛伊德的理论——以性作为人的核心本性而建构的 由于社会的标准限制了性的表现,于是人的心理活动包含了无 意识与意识的两个层次。 人的本性分成三个层次: (1)最下层的是无意识层(VOS); (2)中间的为前意识层(PCS); (3)上层的意识层(CS)。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2.性恶说——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 “目欲色,耳欲声,口欲味,鼻欲臭,心欲其佚,此五 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他还说:“人之情,食欲有 , 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也。然而穷 年累世而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荀子还指出:“欲而不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
总结

荀子的思想中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他主张性恶,实即指人的基本需要,这 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有争夺, 天下乱。如果充分调动人力,努力生产。 丰衣足食之后,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天下也就太平了。他是从生产的角度, 分配的角度,去分析人性的。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 那就是仁、义、礼、智。孟子对此有清楚的论述。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 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基本论点:人性是善的,如果按照人性去做,就可以成为善人。 做坏事的人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而是因为没有按本性去行事。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1、人性是有自然基础的,并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对人产生影响.改变人的特 点,即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受其社会生活地位的影响。 ‚人的眼睛和原始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 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 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 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 我的本质力量作为—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 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 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 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2、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 (2)在物质条件还不丰富的时候,劳动本身还不是人 们的第一需要是异化的劳动。 ‚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 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 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 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 磨、精神遭推残。‛ ——他明确地提出人不是自愿地劳动,而是怕劳动、 逃避劳动。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2、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 (3)共产主义阶段,生产力大提高,社会分工不再限制 人们的劳动意愿,生产劳动成为给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 自己才能的机会,那时生产劳动才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 快乐。只有到那时劳动才能变成人的第一需要。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1.弗洛伊德的理论 本我(或伊特id):是管被压抑(与社会标难违背的)的本能与 欲望(性本能),在这一层次,按“快乐原则”去追求各种欲 望之满足,这也是对人的行为进行驱动的原始动力。 自我(ego):属于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既反映了本能冲动的 驱使,同时又体现现实规范之要求,所以它是按照“现实原 则”来活动的。 超我(superego):则是最高层的部分,完全是道德规范、社 会规范及准则之体现,是按“至善原则“来活动的,也可以 说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超我对自我有指导作用,又限制了本 我之表现。有点近似我们日常所说“忘我地劳动”,有点毫 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意味。
第二章 人性理论
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图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二、西方学者关Leabharlann Baidu人性的假设
当然,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认为性善的人是 很多的,这里只举孟子作为代表加以分析。 孟子不只提出性善的理论,而且把他的理论 用之于管理人、治理国家。 他认为各国诸侯要想治理好国家有三件大事: 土地、人民、政事。要做到这三方面的治理 则首先要行仁政,而仁政之根本在于“养 心”,孟子提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2、关于人是不是好逸恶劳这个性善与性恶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出有他深刻的分析。 (1)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 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 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 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 事情就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 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最根 本的东西。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分工,人们的精神需 要、社会需要也将逐步发展出来。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 2.性恶说 3. 中间路线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 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 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 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 肤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