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胁痛2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 准 。 京 : 南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94 16 {9 :3 【] 连 宝领 , 拿 治疗颈 源 性眩 晕 作用研 究 ( ) 按摩 与 导 引 ,0 11 2 推 上 2 0 ;7
( )6 1
大椎 间 , 动脉供血 增加 , L使 故眩 晕、 头痛等症 状 消失 。 同时 , 配合 颈椎 牵引 也是治疗 椎动脉 型颈椎病 不可 缺少的方 法之一 , 牵引治疗 可使椎 间 孔。 人从牵 引前后X 神 有 线毛 片对
束 。 次3ri, 日一 次 , 为一个 疗程 。 每 0 n每 a 十次
4 讨 论
穴( 双侧) 为主穴同时配合风池穴、 百会穴、 外关穴、 天柱穴、 大抒穴。 操作方 法 : 取坐 位或 俯卧 位 , 位 皮肤常 规消毒 患者 穴 选用 苏州 产华佗 牌 15 .寸针
灸针 , 颈椎夹脊 穴 ( )针 尖 向脊 柱方 向斜刺 , 会穴 向后颈方 向沿 针刺 双侧 , 百 皮下平 刺12 , .寸 风池穴 向对侧 目内眦方 向刺 l ~i5 , 关穴直N 1 ~ 寸 .寸 外 寸 12 , 夹脊穴得 气后 , 用苏州产 华佗牌 s z .寸 颈 再选 D 一Ⅱ型 电子针灸 治疗仪 , 调节连 续波 , 以患者耐 受为度 , 间为3ri。 日针刺一 次 , 强度 时 0 n每 a 十天 为一
【] 北京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院 外科主 编 , 椎病 ,95北 京 3 颈 17 .
中 医 内科 的胁 痛 诊 断及 治 疗
赵 英 华
( 广东省江 门市新会 区人 民医院 590 ) 2 0 L
【 摘要 】 目的 探讨胁痛的中医诊断及 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 , 结合现代思想, 分析胁痛的 中医诊 断和治疗方法, 并提 出 今 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古人认为胁痛是由肝失疏泄、 气血不畅、 气阻络痹等原 因引起 , 属肝胆二经之病 , 可分为虚实两种病症 , 根据患者病症 的虚实

肋间神经痛(胁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肋间神经痛(胁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肋间神经痛(胁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若干支肋间神经支配的肌肉皮肤经常性疼痛,有时由于呼吸或情绪因素激发,有时自发性起病,称为肋间神经痛,属于自觉症状的病症为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病之一。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胸胁疼痛,可轻可重,有时呈放射状,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少见,继发性者多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炎症而引起,如肺与胸膜炎症,主动脉瘤,脊柱与肋骨损伤等。

此病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

【诊断要点】(一)主要症状是肋间(多在胁部)疼痛1.胸胁部局部性疼痛,有时持续,或者隐隐作痛,或者剧烈疼痛,而呈带状,往往到肩部,背部。

2.疼痛多呈阵发性灼痛和刺痛,当情绪紧张焦虑,可导致发作或疼痛加剧。

(二)体征1.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检查相应皮肤区有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有压痛,以脊柱旁腋中线及胸骨旁较明显。

2.通过多项检查,除外胸腔脏器实质性病变及肋间神经胂瘤。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肋间神经痛应辨气血虚实以区气血为要点。

初病多由气滞延时渐致,血淤均属实证。

久病郁热伤肝,肝络失养,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气滞以胀痛为主,痛无实处,血淤以刺痛为主,痛多固定。

(二)治疗原则:本着“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理论,实证以理气活血,清热为治则,虚证以滋阴养血,柔肝为治则(三)分型治疗1.肝气郁结型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饮食减少,嗳气频作,或见烦热口千,二便不畅,舌红,脉弦或弦数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陈皮12克、川芎12克、香附12克、金铃子15克、延胡索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加减:胁痛甚者,可加青皮10克、郁金10克;胁际板滞者加白芥子10克、生香附15克;若气郁化火,症见口苦心烦尿黄便秘,苔黄脉弦数,上方去川芎加皮皮10克,栀子10克,黄连6克;若肝液耗伤,症见胁肋隐痛,头晕少寐,脉弦细,上方去川芎,金铃子加菊花10克,枸杞子15克、皮皮10克,何首乌15克等。

胁痛:中医专长

胁痛:中医专长

胁痛:中医专长乡村医生田振有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病因有:外感湿热,情志不遂,饮食所伤,劳欲久病,跌仆损伤;病机:肝络失和;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肝胆。

且与脾、胃、肾相关。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与胸痛,胃痛相鉴别;辨证要点:辨外感、辨内伤,辨气血,辨虚实;治疗原则:临床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分证论治。

临床分为1、肝郁气滞证,2、肝胆湿热证3、瘀血阻络证,4、肝络失养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证,方剂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

香附理气疏肝止痛,助柴胡解肝经气郁;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与香附同为臣药,助柴胡解肝经郁滞,并增强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陈皮醋炒后可理气和胃,枳壳能行气止痛,白芍养血柔肝为佐药。

甘草能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可以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为方中佐使药。

方中诸药相配伍,共同达到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郑宜服。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方歌: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肋骨下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感。

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脾胃功能紊乱、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
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胁痛胀满,有时配有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苔多
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脾胃气滞型:胁痛胀满,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症状,舌苔
多为薄白,脉弦滑;
3.脾胃虚弱型:胁痛隐痛,常配有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舌质淡
红或淡嫩,舌苔多为薄白,脉弱;
4.脾胃湿热型:胁痛灼热,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气滞型:理气消胀,调和脾胃;
3.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调和胃气;
4.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三、常用药物方剂:
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脾胃气滞型:理中丸、枳壳导滞汤;
3.脾胃虚弱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4.脾胃湿热型: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四、辅助疗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足三里、太冲、膈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调理,疏
通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胁痛;
3.中药熏蒸疗法:选择适当的中药,熏蒸胁部,起到活血定痛的作用。

胁痛的中医治疗

胁痛的中医治疗

胁痛的中医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1、肝气郁结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常与情志不畅有关,随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多伴有胸闷太息,食少嗳气,脘痞腹胀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忧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失于条达,肝气郁滞,胁络受阻则症见胁肋疼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疼痛走窜不定;因情志变化直接影响气机条达,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气郁气滞则症见胸闷太息;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则症见脘痞腹胀,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运用(1)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北柴胡、陈皮、枳壳、制香附、川芎、延胡索,白芍、甘草。

方中柴胡辛散,疏肝解郁,以遂其条达之性,为君药;陈皮、枳壳、香附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与主药相伍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为臣药;川芎辛温走窜,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延胡索通络行气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合,养阴柔肝,级急止痛,二者与川芎共为佐药。

诸药相伍,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则肝气郁滞证除。

(2)加减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仆;肝郁夹食见胁胀痛,稍食则胀甚,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黄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党参;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菊花、桑叶。

(3)临证参考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

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

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自疏。

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香橼皮、玫瑰花、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朱丹溪曾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七情过度所伤,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可兼致湿、食、痰、热、火、血郁。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肋疼2019-11-14《素问,藏气法吋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热论》:肝热病者,胁满痛。

《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剌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按:目肝舍于肢胁肋间,故胁肋痛多属于肝。

凡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经筋所过,挟邪为痛,在左为肝火与气或瘀血,在右为脾火或痰与食,宜分别治之,其法如下:1.肥白人患此,气喘发热者,宜人参、黄芪、柴胡、黄芩、枳壳、木香之属,甚者加桂。

2.瘦弱人患此,多因阴虚寒热得之,若善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丹皮.鳖甲之属,甚者加大黄。

3.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按者4.寒气引胁作痛者,宜枳实理中汤。

5.不因伤寒而胁痛,体杯微热者,宜枳壳煮散。

6.因内伤而胁痛不止者,用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服。

7.气虚者患此,脉弦细或紧者,多因劳役怒气得之,宜六君子汤加木香、川芎、当归、桂心。

8.肝燥胁痛,用大瓜蒌一个(连皮^烂>,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

9.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者.宜六味地黄丸加杜仲、续断,或煎服,或作丸服,如不见效,用八味地黄丸加小茴,自愈。

10.两胁不时作痛者。

①白芥子五钱'妙、研末,白滚水下。

②枳壳、甘草(灸)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盐煎葱白汤调下。

③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共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服。

治如左胁痛、右胁痛、季胁痛、两胁肿痛、两胁走痛、胁下偏痛. 肝实胁痛、肝虚胁痛、气郁胁痛、死血胁痛、跌扑胁痛. 痰饮胁痛、食积胁痛、伤寒胁痛、咳嗽胁痛、伤^胁痛、房劳胁痛、千胁痛,妇女胁痛,腋下肿痛诸证。

浅谈“胁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胁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胁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1 风寒胁痛亦称感冒胁痛。

由风寒病邪,留滞胁下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寒热,胁肋疼痛,口苦,干呕,脉弦等。

治法方药:疏散和解。

用柴胡羌活汤(柴胡、羌活、防风、枳壳、桔梗、青皮、苏梗)、芎葛汤(川芎、干葛、桂枝、枳壳、细辛、芍药、麻黄、人参、防风、甘草)或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十二枚,半夏)等方。

2 暑热胁痛指暑证兼见胁肋疼痛者。

临床表现:身热,多汗,头痛无力,气少倦怠,恶心、胸闷、口渴喜饮,脉虚数,兼有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治法方药:治宜解暑热兼清肝胆。

用六一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上为末,水调或加蜜,或葱豉汤调)加西瓜衣、丝瓜络、山栀子、绵茵陈、金铃子之类辨症治疗。

3 肺邪胁痛指肺受病邪所引起的胁痛,多因寒邪袭肺,水饮内停,或邪热灼肺,肺络受伤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胁肋刺痛,或咳引胁痛。

属寒者,兼见咳吐稀涎痰沫,身热不高或无热脉弦紧,治法方药:治宜发汗驱饮,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属热者,兼见咳痰腥臭,面赤,里热炽盛,脉数,治宜清肺涤痰,用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等方,并可针刺少商穴出血。

4 运气胁痛由感受疫疠之气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病起急骤,暴发寒热,胁肋刺痛,痛在一侧或两侧,遍身作胀,脉多弦数,如见四肢厥逆,指甲紫黑,脉沉伏的为危候。

治法方药:治疗初起宜清解达邪,热甚则清肝热,泻火毒,用独活败毒散(独活、木通、柴胡、黄芩、桔梗、枳壳、甘草、钩藤、广皮、苏梗)、泻清各半汤(龙胆草、黄芩、山栀、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青黛)等方。

5 肝郁胁痛多由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所致。

临床表现:症见两胁疼痛,胸膈痞塞,筋脉拘急,腰脚重滞,甚则胁痛难忍,或胁腋牵痛,烦躁易怒等症。

治法方药:治宜解郁理气为主,气郁化火者,兼以宣泄郁火。

用枳壳煮散(枳壳、细辛、川芎、桔梗、防风、葛根、甘草)、小龙荟丸(当归、山栀、黄连、川芎、大黄、龙胆草、芦荟、木香、麝香)等方。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六个秘方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6首)36.1乙癸同源饮【来源】周兰若,《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组成】北沙参(米炒)、生地、生鳖甲、制首乌各12克,麦冬、枸杞子、金铃子、生白芍各9克,酒炒当归6克,牡蛎24克,藏红花1.5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养肝,活血软坚消肿。

【方解】本方系根据内经“乙癸同源”之理,参合前贤学说,采用魏玉璜一贯煎,并叶天士治肝郁之法,结合临证实践经验,从育肾水以涵肝木,消肝肿入手制订而成。

方用北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滋肾阴;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生鳖甲、牡蛎软坚潜阳;金铃子理肝气;配合红花、当归活血化瘀。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肾养血、活血化瘀、软坚消肿之功。

【主治】右胁肿痛,证见胁脘瞀闷、噫嗳矢气、右胁痞硬有形,遇劳即疼,或按之压痛、纳少、神疲、溲时清时混、便时鞕时溏,脉弦细或濡细,舌苔薄腻,或质红而苔白糙。

【加减】阴虚及阳,证见畏冷、早泄、阳痿者,加鹿角霜、巴戟肉、锁阳等;腰膂酸楚、俯仰不利者,加续断、杜仲、狗脊、龟板、菟丝子等;若肝病传脾、脾虚失运,证见纳少、脘闷者,去首乌,加白术、茯苓、神曲,砂仁、蔻仁、陈皮、川朴、合欢皮等;若胁脘掣痛、大便时溏者,去首乌、麦冬,加乌梅、姜汁炒川连、党参、白术等;倘肝阴久虚、五志之火偏旺、君火妄动,证见心悸、不寐者,加枣仁、远志、丹参、防己、五味子等;如有夜热、盗汗、脉弦数者,加阿胶,银柴胡、橹豆衣等;如兼挟外感,证见发热、头胀、头痛、脉数者,加荆芥穗、菊花、金银花、银柴胡、黄芩、青蒿梗、连翘等;如湿阻气滞,证见身热、溲赤、口苦腻,脉濡或细数者,去麦冬、首乌,加茵陈、滑石、黑山栀、龙胆草、黄芩、泽泻、赤苓、清宁丸等;胸痹窒闷者,加栝蒌皮、杏仁、薤白头等。

其余随证加减药物,不再一一举列,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较好。

【附记】本方为陆文彬之师传秘方,用治右胁肿痛,确有效验。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一、肝郁气滞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若胁痛甚,加青皮、郁金、延胡索;气郁化火,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等;肝气横逆犯脾,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加茯苓、白术,或用逍遥散加减;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

二、肝胆湿热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剧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3.治法:清热利湿。

冶法:清热利湿。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5.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若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热重于湿,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加大黄、芒硝;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胁痛连及肩背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川楝子等,或用硝石矾石散。

胸胁苦满疼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心烦喜呕者,为邪郁小阳,用小柴胡汤加减;胁肋剧痛,呕吐虫者,先以乌梅丸安,再予驱蛔。

三、瘀血阻络1.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块,古质紫暗,沉涩。

2.证机概要:瘀血内阻,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前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后方祛瘀通络,消肿止痛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楝子、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过食肥甘
郁于肝胆、失于疏泄, 胁



4.外感湿热:湿热郁介少阳,枢机不利, 疏泄失常
胁痛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

劳欲过度 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不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11
则 痛
小结
基本病机: 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
不通则痛 → 实证: 气滞、血瘀、湿热。 不荣则痛 → 虚证: 肝络失养。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25
胁痛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主证
兼证 舌脉 治法 方药
肝气 郁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腹胀,嗳 舌苔薄
甚 则 引 及 胸 背 臂 , 气频作,得嗳 白,脉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 增减;
气而胀痛稍舒,弦。
纳少口苦;
疏肝理气 柴 胡 疏 肝 散加减
肝胆 湿热
瘀血 阻络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1
结 束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2
谢谢大家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3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0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针对性用药。
病毒性肝炎: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结合临 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用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 及抗纤维化药物。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胁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胁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胁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的疼痛,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涉及到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肝病,胆道感染或结石症,干、湿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胁痛一般多属肝胆疾病。

辨证当分气血虚实,初起病在于气,性质属实,气滞可以化火,或血络痹阻,表现热郁、血瘀的证候。

病久多虚,因郁火伤阴或素体阴虚而兼郁热,以致肝络失养。

实证气滞者宜疏肝理气,有郁火者当予清泄;若肝胆湿热内蕴,则宜清肝利胆;久痛入络,则当行瘀活血。

病久阴血不足,肝络失养者,则应滋阴养血,柔肝和络。

按语:(1)胁痛一证,主病之脏在肝,总属肝气失于疏泄所致。

治疗当按“通则不痛”的原则,分别采取疏肝、理气、泄热、或化瘀通络法。

即使久病致虚,阴血不足,亦必兼有气滞或夹瘀血,仍当做到补中寓通。

(2)治疗胁痛,虽然多取疏肝理气之法,但取药不宜过于辛香燥热,对有郁火及阴虚者,尤须注意,以免助热伤阴。

胁痛的辨证分型:(1)气滞证病机:肝失条达,气机不畅。

症状:胀痛走窜,时作时休,胸闷,噫气纳呆,症状随情志因素而增减。

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调气。

例方:柴胡疏开饮。

常用药物: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青皮、陈皮、郁金、元胡、川楝子。

加减:气郁甚者加绿鄂梅、丝瓜络、佛手、橘叶、白蒺藜。

兼有郁滞加红花、桃仁。

(2)热郁证病机:气郁化火,热蕴肝胆。

症状:胁痛急迫如灼,拒按,性情急躁,容易发怒,心烦,口干口苦,恶心,厌油腻,尿赤,便干。

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

例方:丹栀逍遥丸。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栀子、丹皮、赤白芍、甘草、枳壳、瓜蒌、郁金、夏枯草。

加减:湿热大加茵陈、龙胆草、金钱草、鸡骨草、蒲公英。

腑实加芒硝、大黄、槟榔。

夹混酌加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车前子。

胆道结石重用金钱草、加海金砂、炒鸡内金、郁金。

吐蛔加木香、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

(3)血瘀证:病机:气滞血瘀,络脉痹阻。

症状:胁痛如刺,固定不移,胁下痞硬、腹胀、食少。

舌苔薄,舌质有紫点紫气,脉细涩。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一、概述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治疗的角度,探讨胁痛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胁痛作痛。

2. 肝胆湿热:饮食不节,湿邪内生,湿热蕴结,胆汁外溢,胁痛作痛。

3.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胁痛作痛。

4.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络失养,胁痛作痛。

三、中医内科治疗方案1.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

2. 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川芎、枳壳、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胸闷、善太息,加桔梗、枳实;若兼有情绪抑郁,加郁金、佛手。

(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若兼有黄疸,加茵陈、泽泻。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活血止痛。

方药: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腰膝酸软,加枸杞子、菟丝子;若兼有水肿,加茯苓、泽泻。

(4)肝阴不足证治法:滋阴养肝,活血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组成:生地黄、枸杞子、当归、白芍、柴胡、麦冬、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头晕、目眩,加菊花、钩藤;若兼有耳鸣、耳聋,加石菖蒲、远志。

3.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耳针:取穴肝、胆、脾、肾、皮质下。

4. 推拿治疗:(1)按摩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2)推揉胁肋部,促进气血运行。

5. 饮食调理:(1)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

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

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多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多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阴不足等有关。

以下为大家分享一则中医师承中关于胁痛的医案。

患者_____,女,45 岁。

自述胁肋部疼痛已有半年之久,疼痛时轻时重,常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而加重。

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多思多虑。

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肝郁化火证。

治法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为主。

处方用药:柴胡 10g,郁金 10g,青皮 10g,川楝子 10g,栀子 10g,黄芩 10g,白芍 10g,当归 10g,茯苓 10g,白术 10g,薄荷 6g(后下),炙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中柴胡、郁金、青皮疏肝理气解郁;川楝子苦寒,善于清肝泻火,行气止痛;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炙甘草调和诸药。

患者服药一周后复诊,诉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等症状也有所改善,但仍有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在原方基础上去栀子、黄芩,加神曲 10g、山楂 10g,以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又服药一周后,患者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好转。

嘱其注意调畅情志,避免劳累,饮食有节。

在这个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胁痛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再来看另一则医案。

患者_____,男,52 岁。

胁肋部刺痛已有月余,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

伴有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瘀血阻络证。

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处方用药: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0g,赤芍 10g,川芎 10g,丹参 10g,郁金 10g,延胡索 10g,枳壳 10g,炙甘草 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 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功用疏肝 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 不畅之胁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疏肝理气, 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 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 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 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 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若肝 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 茯苓、白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
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 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 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 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刺痛 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 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 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气阻络痹 痹阻胁络 肝胆失疏 肝失疏泄 肝络失养
胁痛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调畅气机。
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 皆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 可发为肝郁胁痛。
2.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
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 阻塞胁络,亦发为胁痛。
病因病机
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这些因 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着, 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 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理变化,最终导致 胁痛发生。
病因
情志不畅 跌仆损伤 饮食所伤 外感湿热 劳欲久病
肝失条达 瘀血停滞 湿热内郁 郁结少阳 精血亏虚
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治宜伐
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 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 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 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范围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 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
中医胁痛2
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 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 二肋骨部的总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 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 统名曰胁”。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 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因暴怒伤触, 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 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至于湿热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 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 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 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 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 肝之法。
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
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 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眩。 胁肋胀痛:肝失条达,胁络阻滞。 走窜不定:气属无形,聚散无常。 胸闷腹胀:肝经气机不畅。 食少嗳气:肝气横逆犯胃。
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 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两类。
肝郁气滞 肝胆湿热
不通则痛
实证
瘀血阻络 肝络失养
不荣则痛
虚证
肝络失和
初病
肝气郁滞
气滞血瘀
化火伤阴
虚证或虚实并见实证肝胆湿热久病阴血不足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 胃及肾有关。肝在胁下,胆附于肝,肝胆 通过经脉络属而互为表里。肝脉起于足大 趾,上行环阴器,过少腹,挟胃,属肝络 胆,贯膈布胁肋,循喉咙,连目系,上巅 顶。
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
胁痛
肝胆有病 肝络失和
土壅木郁
脾胃有病
肝脉失养
肝肾阴虚
胁痛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实证
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 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 夹杂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
相关检查
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胆疾 患相关。
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型肝炎 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检查肝硬化、肝胆 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
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 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血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 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 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胁痛口苦:湿热郁结,肝络失和,胆失疏泄。 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身目发黄,小便黄赤:湿热交蒸,胆汁外溢。 大便不爽、口粘:湿性粘滞不爽。 身热恶寒: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
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 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 方中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乌、丹皮、 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 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气滞 兼见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 川栋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
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 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 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 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 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 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 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 音,或兼见发热。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
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 痛。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 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
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景岳全书·胁痛》指出:“凡房劳过度, 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 肝肾精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