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林纾..
《湖之鱼》林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湖之鱼》林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911cf8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8.png)
《湖之鱼》林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湖之鱼》是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的一篇散文,创作年代于清代,出自《畏庐文集》。
作品原文湖之鱼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
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作品注释1、林子:林纾自称。
2、啜:喝。
3、茗:茶。
4、肆:指茶馆。
5、黯碧:黯,深黑。
黯碧指深青绿色。
6、豆脯:豆鼓之类佐餐小食品,这指干肉。
7、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8、葑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
9、寻:八尺。
10、薮: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胡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11、如:好像12、会:汇聚13、方:才作品译文我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我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
鱼儿纷纷争着抢食。
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
我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
我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我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
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
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作品点评提起林纾,知道的人不少,那是因为他翻译了一百多种欧美小说。
他不懂英语等西方语言,却凭别人的口述用汉语记录下来。
翻译家林纾
![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ab3210c808a1284ac85043f0.png)
林纾
18岁与刘琼姿结婚,19岁向陈文台学习美术,28岁考取秀才 清光绪七年(1882年,31岁)中举人 他不懂外文,不能读外国原著,他与魏易、王庆通等人合作,依 靠友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的名著小说,曾被誉为“译界之王” 1897年,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轰动全国,随后翻译 《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等,对我国翻译史作出了显著的贡 献
谢谢观看
b.救国图存:
晚清时期,列强入 侵,民族危机日深。 林纾期望通过翻译反 应其他弥足苦难历史 的文学来激励国人奋 发图强。
c.实业救国:
林纾的“补天意识” 和“经世意识”,使 林纾在解读西方小说 的过程中,能够超越 自己既有的文化限制, 从中国的实际弊端出 发,希冀对中国的现 实有所推进。
死固有时,吾但留一日 之命,即一日泣血以告 天下之学生,请治实业 自振”。 —林纾《爱国二童子传》
林纾的翻译是一种从新创作,由于不通原文,他只能根据口译者的叙述从 新刻画,从新创作。但是对于原文的地名和人物名称,由于不能重新创作在翻 译中予以保留,完全忠实于原作,按照读音翻译相应汉语,这对于不懂外文的 林纾,也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他的翻译最与众不同之处,也是让他大放异彩之 处。
所以说,林纾的翻译小说具有高超的 语言艺术和古文功底,也因此他的文言译 本有时比英文原作更为出彩。
翻译作品(与人合译)
英国 哈葛德 狄更斯 莎士比亚 笛福 俄国 托尔斯泰 法国 小仲马 大仲马 巴尔扎克 雨果 美国 欧文 斯托夫人 希腊 伊索 挪威 易卜生 瑞士 威斯 西班牙 塞万提斯 《迦因小传》 《贼史》 《凯撒遗事》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 《现身说法》 《巴黎茶花女遗事》 《玉楼花劫》 《哀吹录》 《双雄义死录》 《拊掌录》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 《伊索寓言》 《梅孽》 《口巢记》 《魔侠传》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6567e2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6.png)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林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
他以其出色的翻译技巧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享誉业界。
本文将就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综述,从不同领域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展示林纾在翻译方面的才华。
在文学方面,林纾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他对《红楼梦》的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林纾通过细致入微的翻译,成功地传达了原著中复杂的情感和精妙的描写。
他对于原文中的古文使用、人物角色的深入解读以及情节的准确表达都展现了他的高超翻译功底,赢得了广泛赞誉。
不仅在文学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也延伸到学术和专业领域。
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多本国际知名学术著作,如《论语翻译与注释》和《心理学导论》等。
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翻译中,林纾一方面要确保准确传达原著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流畅度,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获得知识。
此外,林纾还在商业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翻译了多本商业类图书,如《顶级执行者的成功密码》和《创新企业家的秘密》等。
商业领域的翻译要求不仅需要对原著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具备良好的商业背景知识,以便传达出准确的商业理念和策略。
在这方面,林纾通过其扎实的商业素养和高超的翻译技巧,让商业类图书在中文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作品具有高质量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翻译才华为不同领域的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的翻译作品既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内涵,又保持了流畅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无论是在文学、学术还是商业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都成为了行业里的佳作,为中文读者接触和了解更多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而言,林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他对于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都能够灵活应对,准确传达原著的内容,同时保持着流畅的语言表达。
相信在未来的翻译事业中,他的作品会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4a1265e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f.png)
近代、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闽县今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文及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所推重;名益着;因任讲席..后;入北洋军人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举人;官教论..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继而浓厚近..偶涉;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着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着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着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着的恨缕情丝;西班牙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着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着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妖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的古文论;以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并提醒人们;“盖最严净..吾人喜其严净;一沉溺其中;便成薄弱”;专于桐城派古文中揣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他认为学桐城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并以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着;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魏易、、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瑞士、、日本和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着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着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作家狄更斯着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着的恨缕情丝;西班牙的魔侠传;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着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着的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戊戌维新前;林纾在每天和友人谈新政;作闽中新乐府50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像村先生、兴女学等;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后更有发扬;像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的为国牺牲..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革命军起;皇帝让政..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国后;他和桐城马其昶、相继离开;并攻击革命家章炳麟为"庸妄巨子;剽袭汉人余唾";"义法;概置弗讲"与姚永概书为桐城派..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林纾有畏庐诗存;却删去了..他自称"吾诗七律专学东坡、简斋;七绝学姜夔、沈周;参以荆公;五古学韩愈;其论事之诗则学杜甫"林畏庐先生手札..他最推重自己的古文;批评赠诗称赞他的译着;而不谈他的古文是"舍本逐末"同前..他自言在京与论史记为文之用心;深得首肯..又推重吴汝纶评点史记"发神枢鬼藏之秘"桐城吴先生点勘史记读本序..又称吴始见其文;赞曰:"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者.."赠马通伯先生序他标榜桐城派;其实他的古文跟桐城派并不相同..像冷红生传、苍霞精舍后轩记、赵聋子小传;都善于叙事抒情;写得生动而有感情;或杂以诙谐;能感动人;不像桐城派文的谨严而较..他的畏庐文集;于闲漫细琐之处;曲曲传情;与归有光文相近..他自己也说:"六百年中;震川归有光外无一人敢当我者.."林畏庐先生手札晚年名高;好自矜张..或伤于蹇涩;不复如初集之清劲婉媚了..其实林纾的成就还在他的"";他的诗文和画;都为译着所掩..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英国、法国、俄国、希腊、、日本、、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中等..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着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玉楼花劫等2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的凯撒遗事等4种;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挪威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的鲁滨孙飘流记;的洞冥记;的海外轩渠录;的新天方夜谭;的吟边燕语;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的黑奴吁天录;法国的哀吹录;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着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着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着;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着之神..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孝女耐儿传自序;而用史记·外戚传写的话作比;认为史记中此等笔墨亦不多见..又说红楼梦虽亦"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通过用史记、红楼梦作比;赏识狄更斯的笔墨;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眼界..他在不如归序里;称德富健次郎"夹叙甲午战事甚详..余译既;若不胜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又说:"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这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着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着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着;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希腊、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着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认为;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这是中肯的评价..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日常开销..。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20a6325afe4733687e21aaca.png)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不懂外文的翻译奇才林纾
![不懂外文的翻译奇才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542c927e58fafab069dc0247.png)
说 , 林 纾 才 答 应 一 试 。林 与 王 来 到 石 鼓 山 , 王 手捧法 文 原 著 逐 字 逐 句 绘 声 绘 色 口译 ,林 则 铺 纸 于 几 , 全
神 贯注 地 细 听 , 由于 他 深 厚 的 文 学 功底 , 他 应声 而 写 , 下 笔如 飞 , 晓畅 如流 。 当然 这 “ 译” , 并 非是 机械 地 记 下 王 的 口译 , 而是 运笔写出“ 信 、 达 、 雅 ” 的 文 言。 其 译 文文墨 酣 畅 , 富 于 情 感 。1 8 9 9年 , 这部 翻译
事 业 的先行 者 和奠 基人 , 堪 称一 代翻 译 奇才 。 口译 笔 书 造 就 翻 译 奇 才 林 纾 自幼嗜 书 如 命 , 5岁 时 在 私 塾 当 一 名 旁 听 生 。自云 “ 四十五 以 内 , 匪书 不观 ” 。8岁 画 一 棺 木 于 墙 上 , 旁 边 刻 着 8八 字 自勉 : “ 读 书 则 生 ,不 则入
言 , 不 窜一 字。 到 1 9 2 4年 林 纾 逝 世 , 二 十 多 年 间他
一
共 翻 译 了外 国 作 品 二 百 多 部 , 涉 及英 国 、 法国、 德 国、 俄国、 美国、 挪威、 西班 牙 等 国家 的文学 作 品 , 其 中绝 大多数 是小 说 , 包括 4 0余 部 世 界 名 著 。其 中 莎 士 比亚 、 狄更斯、 托尔 斯泰 、 大小仲 马 、 巴尔扎 克 、 易
从翻译《 茶花女》 开始 , 林 纾 通 过 他 人 口 译 、自
己落笔 成 书 , 走 上 文 学 翻 译 的道 路 。 与 林 合 译 者 有
魏易、 曾宗 巩 、 陈家麟、 毛文钟、 王 寿 昌、 王庆通 、 王 庆骥、 李 世 中 等 。林 纾 译 书 的 速 度 是 他 引 以 自豪 的 。 他常常是“ 耳受手追 , 声 已笔 止 ” , 能 一 时 许 译 就 干
翻译奇才-林纾
![翻译奇才-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9c3949e74693daef5ef73da2.png)
有可与我国的太史公相比肩的作家;
提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文体中的地位,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翻译
世界文学作品之风气。林纾的许多翻译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很大
的参考价值。
谢谢观赏
增减,改写。
①选择文言文作为翻译的语言
对先秦的词法、句法、语序等进行模仿,灵活运用。
有时他的文言文翻译会比原作更胜一筹,具有通顺的文法 。 例如:林纾往往会使用一些中国古代的习惯表达,如 向人问候曰:“晨来纳福”,谦称自己丈夫为”拙夫“; 年长者自称”老朽“等。
②原文进行保留
例如:在《黑奴吁天录》直接涉及到“上 帝”“天主”的内容被保留。以及那些被认为 琐碎无意义的人物内心的呐喊,也绝大多数被 译出来。举个例子,:“天主啊怜悯我们! “永不惧怕,可怜的女人们,相信天主吧!” 这些都被全盘译出。
Shop”f翻译为《孝女耐尔传》,把可怜耐尔的形象转化
成了一个伟大孝女的化身,而孝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所大力倡导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美德。
3.采用独特的翻译方式---合译
林纾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由两部分成员共同担任,各司其职:一为精通
外文的口译者,如王守昌、魏易等人,由他们负责理解原作;二为具有较
林纾不懂外文,会出现一些误译,漏译(例如:把儿童读物
当做名著原作,把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译成德国
等。)
五、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林译小说-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视野,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真切地了解了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
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不仅了解西方文学,而且知道西方,亦
译作品数量多哦,质量高,好评如潮。例如:《块肉余生
述》、《滑稽外史》、《鲁滨逊漂游记》等。
第三个时期为低谷时期(1910-1915):产出数量非常之少, 翻译速度下降,翻译质量逊色于山歌时期。译作有:《离恨天》、 《黑楼情孽》、《鱼海泪波》等。 第四个时期为退潮时期(1916-1924):林译的风光不再,此 前的追捧已杳无踪影。此时的林译无精打采,灵光不再,翻译质 量差强人意。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52602fc39ec3d5bbfd0a746e.png)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1897年,林纾(1852-1924)夫人的病逝是他郁郁寡欢,适逢此时,他认识了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后者劝林纾与他合译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以派遣忧愁。
这样,不懂外语但有深厚古文修养的林纾借助于口译者的解说,用文言完成了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
不料,此书出版后竟轰动一时,名扬天下。
小仲马的故事固然荡气回肠,林纾的译笔也哀婉动人,因而当时有人称此书为“外国《红楼梦》”。
从此,林纾一发不可收拾,一位不通外文的古文家竟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
林纾一生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百八十余种,其译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产,“林译小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专名。
Lin Shu, the Translator Who Did Not Know a Foreign LanguageIn 1897 Lin Shu (1852-1924) lost his wife,leaving him in a state of grief and depression.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he got to know Wang Shou chang, who had returned to China from France. The latter managed to persuade him to co-translate Camille as a way of relieving his despondency. Lin Shu,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French but had an excellent mastery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n finished translating the novel into classical Chinese by virtue of Wang's interpreting. Renamed The Tragedy of Camille in Pari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caused a great sensation and made the translator known throughout the county. The original story is heart-rending and soul-stirring, and Lin Shu's language is felicitously pathetic and touching. Hence some Chinese people claimed this book to be " an outlandish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n on, Lin Shu translated more books, and this master i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ho did not know a word of any foreign language thus became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lifetime, he translated altogether over 180 titles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which became very popular in his time. "Lin's translation of novels" has become a special ter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林纾晚年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激烈的攻击者,然而他最大的贡献恰恰在于以其译作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83cc8bfd0242a8956bece4e3.png)
五、林纾作品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 《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 《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 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 《金陵秋》等,
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 《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 《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
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 《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译家
目录
一、生平简介 二、学术主张 三、青年林纾 四、中年林纾 五、林纾作品 六、林纾评价 七、林纾绘画
一、生平简介
林纾 (一)
一览表 姓名:林纾 生辰:1852年11月8日 民族:汉 籍贯:福建福州莲宅人 职业:文学家 翻译家 国画家
林纾生平(二)
林纾(1852—1924),是我国最早翻译西 方文艺作品的人。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 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 人。
六、林纾评价
译界之王、译坛泰斗 译界之王、
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 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
七、林纾绘画
山水扇画
四季山水
非常感谢你的听讲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 观”。
学术主张(二)
“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 辙”。
学术主张(三)
桐城派。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 的义法为核心 。 啥叫义法主张? 啥叫义法主张
义 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意思是说文章要有内 容; “法”即“言有序”,意思是说文章要有 条理跟 形式技巧。
林纾生平(三)
清光绪七年(1882年)中 举人。 他能诗善画,喜史记,用力颇勤。 文章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 人。
林纾生平(四)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11163e4b35eefdc8d333de.png)
从《黑奴吁天录》窥林纾翻译方法
保 留 法 节 略 法 删 除 法 增 译 法
保留法
“把保留作为翻译方法,按常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忠实原文,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最大化地保留在译文中是译者的天职。笔者之所以把保留作为林纾的翻译方法之一, 是因为他的翻译常常因删除太多而遭受非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他在译文中保 留下的内容可以对他的翻译目的有更好的把握,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翻译活动。” (文永超)
林 纾
—在历史洪流中追寻“译界泰斗”
林纾生平概述
人 物 介 绍 生 平 简 介 主 要 事 迹
人物介绍
林 纾(1852.11.8-1924.10.9)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古文家、翻译家,晚称蠡叟、 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 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 八年举人,二十六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 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 家小说见称于时;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花鸟得其师陈文 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 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翻译思想和方法
“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开民智) 救国图存
宣传政治理想
翻译思想的两期
翻译思想——开民智
“吾谓欲开民智, 必立学堂; 学堂功缓, 不如立会演说;演 说又不易举, 终之唯有译 书。” --林纾《译林·序》
林纾认为:只有“开民智”,才有 可能抵抗欧洲列强,否则,就像 “不习水而斗游者”一样愚蠢。外 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认 为“小说一道,尚足感人”。
翻译家林纾
![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e6ec4d11c281e53a5802ffcf.png)
(二) 文化观---以中化西,遵儒家纲常
以《黑奴吁天录》开篇为例,比较林纾、刘重德以及 肖静芳、王红婴等人中译本中的话语修辞特点。 原文:Late in the afternoon of a chilly day in
February,two gentlemen were sitting alone over their wine, in a well-furnished dining parlor(会客室), in the town of P...,in Kentucky. There were no servants present, and the gentlemen, with chairs closely approaching, seemed to be discussing some subject with great earnestness.
好当 郭 的时 沫 一是 若 种很 : 读流 “ 物行 林 。的 琴 ”, 南 那先 也生 是的 我小 所说 嗜在
人胡 ,适 林: 纾“ 则严 是复 介是 绍介 西绍 洋西 近洋 世近 文世 学思 第想 一的 人第 。一 ”
钱钟书 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 林纾的翻译,“接触了林译,我 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 人。”“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 译才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的。”“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 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 有丧失吸引力”
一
古 为
二
又 快三 不 懂 外 文洋用又
好
林纾与翻译
一
林纾翻
古为洋用
译的文字优美,有着传统古
文的流风余韵,译文的整体风格有传统古文 的一些特点,林纾本身是古文家,所以多用 古文来翻译外国小说。
林纾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翻译家 林纾
![翻译家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b011ada0d1f34693dbef3e0c.png)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著, 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 来他与魏易、王庆通等人合作,翻 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 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 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一生著译甚 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 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 界之王”。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 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 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 毁誉参半,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 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 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 译 《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林纾、魏易合译。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 曾宗巩译。(1905年)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 《肉券》,林纾著。与魏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 易合译《拊掌录》,即《见闻札记》,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 林纾、魏易合译 《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 易合译《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著,魏易口译。(1907)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3c61bf463c1ec5da50e27079.png)
纪念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
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而功德纪念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林纾纪念馆。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的翻译亦被认为有不足之处。
钱钟书在收录于《七缀集》中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评论道:“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
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
1924年10月9日,林纾逝世。
许多网友通过网上祭拜、网上悼念的方式,来表达对其的尊敬与追思。
林纾翻译作品经典句子英翻中
![林纾翻译作品经典句子英翻中](https://img.taocdn.com/s3/m/3ce9c1b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9.png)
林纾翻译作品经典句子英翻中【原创实用版】目录1.林纾翻译作品的经典句子2.英翻中的具体翻译过程3.翻译作品的重要性正文林纾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不仅让原作品的精髓得到了完美的传达,同时也让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这里,我们就来看几个林纾翻译作品中的经典句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句经典的翻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话出自《将进酒》,是李白的一首名篇。
林纾在翻译这句话时,巧妙地运用了中文的韵律和节奏,让翻译后的句子在保持原句意思的同时,也具有了中文的优美和韵律。
再来看这句:“友谊!友谊!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
”这句话出自《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作品。
林纾在翻译这句话时,巧妙地运用了中文的修辞手法,让翻译后的句子在保持原句意思的同时,也具有了中文的优美和情感。
林纾在翻译作品时,始终坚持“信、达、雅”的原则,力求在保持原作品意思的同时,也让中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世界文学。
英翻中的具体翻译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作品和句子来进行。
一般来说,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原句意思、选择合适的中文词汇和表达方式、调整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原句的意思,同时也让翻译后的句子具有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效果。
翻译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外国文学,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
翻译家林纾
![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c2d39931a32d7375a41780fc.png)
林纾其人(不懂外文的译者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人。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
林纾的翻译活动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
这是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标志的作品,也是介绍到中国的西洋小说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也正是这一译著的成功激起了林纾译介外国文学的热情,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
后来他又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先后翻译了共计二百余种(说法不一),达一千二百余万字的作品,包括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希腊、比利时、瑞士、西班牙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作家的作品,它们牢固的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
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属严、林”的佳话。
他的译作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国人通过外国文学著作了解西方的社会生活,人民思想感情,人生观与价值观。
钱锺书曾说:“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前后两个时期的翻译质量“接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显明地分为两个时期。
癸丑三月(民国二年)译完的《离恨天》算得前后两期之间的界标。
在它以前,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在它以后,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钱钟书先生甚至用袁枚论诗所说的“老手颓唐”来形容林后期的翻译。
在前期的翻译工作中表现出了极严肃的态度,出现了很多精品。
林纾早年翻译外国小说,重视社会效应,并不看重稿酬,翻译生气勃勃,流光溢彩,翻译的作品以名著和政治小说居多。
但辛亥革命后则正好相反,他的翻译开始向末路过渡,政治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言情、侦探小说代替。
林纾后期译笔渐失光彩,不仅文字枯燥,支离纠绕,而且不想前期那样写有序、跋、小引、例言、短评等。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e0f42b64a6c30c2258019e48.png)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林纾--翻译家 (2)
![林纾--翻译家 (2)](https://img.taocdn.com/s3/m/89c7fa04bed5b9f3f90f1ce4.png)
翻译生涯
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 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 《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理论运用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过程中解决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之间差异的两大基本模式和方法。 归化翻译倾向于用带有某些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 语词语 。 异化则更多地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 。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 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 , 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地位 , 以这一多元系统为目 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取归化式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的翻译方法; 而如果翻译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一个主要地位 , 译者则 多采取异化式的翻译 ( foreign zing translation)。
目的论
“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 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目的论对翻 译采取的是前瞻的态度,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 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忠诚原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更 趋完善。 目的论的结论:翻译目的决定可读性,可读性优于忠实性。 译者从源语提供的信息中选取一定内容,加工成目标语信息提供 给读者,目标语文化读者又从中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如果 译文符合接受者的环境,译文就应该被接受 。 目的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当代批评家对林纾疑问的批判。由于林纾 处于封建社会,当时的国情要求他意译。 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和社会变革或思想文化运动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些代表性的翻译家,基本上都 是在明确的翻译动机的指导下进行着翻译活动。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生平简介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 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 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 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 (1882 ) (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 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 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 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 画为生。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2ea3637a4afe04a1b171de83.png)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林纾
![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7c3c81ed524de518964b7df3.png)
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大。‛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如‚隽语‛:梁上君子,五朵云,土馒头
口语:小宝贝,爸爸,阿姨
‚东人新名词‛:普通,社会,幸福,脑筋 音译:列底,密司脱,安琪儿,俱乐部
他热烈的摇摆( shake)我的手。
这东西太亲爱(dear),我买不起。
自由式古文
‚我最初读的Haggard的《迦茵小传》……这怕是 我所读过的西洋小说的第一种。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并 没有什么地位,但经林琴南的那种 简洁的古文译出来, 却增了不少的 光彩……后来我虽然也读过 《Tempest》、《Hamlet》、 《Romeo and Juliet》等莎 氏的原作,但总觉得没有小时候所读的那种童话式的译 述来得亲切了。‛ ——郭沫若
T h re e fa c ts fo r th e d e fe c ts
NO1.Not mastering the foreign languages himself . "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述,即有讹错,均出不知。”
—《西伯利亚郡主传·序》
NO2.Self-confident to polish up the original works.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 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能根据个人的写作标准和企图, 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信有点铁成金、以石攻玉 或移橘为枳的义务和权力,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 鳞西爪的写作。”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林译:盖吾之自由,必与持压力者抵死争之,必胜而 后已。且美国之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国同英伦力争而得。今吾之 自由,必当力与美国争之。
忠于原文
虽然林纾因不懂外语而失败地翻译了一些外国作 品,但是他仍多次指出翻译时还是应该忠实于原著。 他说自己对叙事文,有时会增添删改,但是论事文 (议论文),则不敢妄意裁减。
“译界之王”林纾
![“译界之王”林纾](https://img.taocdn.com/s3/m/54fcab6f02768e9950e7380b.png)
北方人·2016·10·A人物·名人故事·············林纾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的翻译家,以翻译世界各国文学名著而著名。
其翻译风格独特,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而且,其翻译速度之快,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也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统计,他一生翻译过美、英、法、俄、德、日、瑞士、比利时、希腊、西班牙、挪威等11个国家的近100名作家的作品,计180多种。
所以,人们为他起了一个“译界之王”的绰号。
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城外南台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20岁时已博览群书达数千卷之多,奠定了其深厚的文学根基。
30岁时,考中举人,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学研究,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了名闻中外的学者和翻译家。
林纾的故乡南台,历史上很少出现过名士,他成名之后,人们便送他一个绰号叫“土名士”。
说起林纾“译界之王”的由来,非常有趣。
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这个名闻中外的“译界之王”竟然不懂外语。
他所翻译的外国小说,全靠听取别人的口译,然后自己再用文言文将其翻译成汉语,成为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另外,他从事翻译活动也颇具戏剧性。
他有一位好朋友叫魏翰,是一位造船专家,当时在船政局任职。
魏翰对西方文化很有研究,建议林纾从事翻译,林纾开始并没当回事,后来魏翰多次相劝,林纾被说动了,但却提出一个孩子般的条件,要魏翰请他游览闽江滨海大川,否则就不译。
魏翰满足了他的要求,游览时,魏翰让他的学生,时任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王寿昌与他讲述法国名著《茶花女》,配合他翻译。
当时王寿昌手持《茶花女》法文原著,逐字逐句地将原著意思说出来,林纾耳聪手疾,立即用汉语文言文写出来。
王寿昌读声一停,林纾也已译好停笔,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就这样,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诞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三个时代
清末民初时期 民国时期 建国后
明 末 清 初 时 代
梁启超 严 复城派 1882年 穷秀才——举人 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走上文学创作 母亲逝世、妻子病故 开始翻译生涯
翻译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 《埃及金字塔剖屍记》 《黑太子南征录》 《脂粉议员》 《鲁滨孙飘流记》 《天囚忏悔录》 《离恨天》 《戎马书生》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 林纾、王寿昌合译(1895) 林纾、魏易合译(1905) 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曾宗巩译 林纾、魏易合译(1908) 林纾、王庆骥合译(1913) 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 林纾、曾宗巩合译
翻 译 特 色
爱国主义情怀
翻 • 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 译 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 以振动爱国之气 特 • 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 色 助-《黑奴吁天录》
翻译技巧-合译
枯藤老树昏鸦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It happened after some time, making a pretty large fire for cooking my meat, when I went to put it out after I had done with it, I found a broken piece of one of my earthenware vessels in the fire, burnt as hard as a stone, and red as a tile. I was agreeably surprised to see it, and said to myself, that certainly they might be made to burn whole, if they would burn broken. This set me to study how to order my fire, so as to make it burn some pots. I had no notion of a kiln, such as the potters burn in, or of glazing them with lead, though I had some lead to do it with; but I placed three large pipkins and two or three pots in a pile, one upon another, and placed my firewood all round it, with a great heap of embers under them. I plied the fire with fresh fuel round the outside and upon the top, till I saw the pots in the inside red-hot quite through, and observed that they did not crack at all. When I saw them clear red, I let them stand in that heat about five or six hours, till I found one of them, though it did not crack, did melt or run; for the sand which was mixed with the clay melted by the violence of the heat, and would have run into glass if I had gone on; so I slacked my fire gradually till the pots began to abate of the red colour; and watching them all night, that I might not let the fire abate too fast, in the morning I had three very good (I will not say handsome) pipkins, and two other earthen pots, as hard burnt as could be desired, and one of them perfectly glazed with the running of the sand.
二元对立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 不忠于原文
题材、文体
文 言 文 译 本
通 俗 小 说
翻 译 特 色
• 郝岚--《林译小说论稿》 • 拟古体文
翻 译 特 色
• 他心目中自认为较为通俗、 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他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 但比古文自由的多;在词汇 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 容量很宽大 ——钱钟书,1981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 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 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 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 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虽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我把三只大 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 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 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 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 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 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 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 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溶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