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F'菌株:当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称F’质粒或F’因子。凡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

2、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和)内因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

3、表型:指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适合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得到的具体体现。遗传型+环境条件→表型

4、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补充培养基。

5、超诱变剂:可以做到即使未经淘汰野生型菌株,也可直接获得12%-80%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6、低频转导:指通过一般溶源菌释放的噬菌体所进行的转导,因其只能形成极少数转导子,故称“低频转导”。

7、颠换:嘌呤和嘧啶之间的置换

8、点突变:仅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

9、复壮:狭义复壮:是一种消极措施是指菌种在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不经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产生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的种群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复壮:一种积极措施,即有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之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突变体。

10、甘油悬液保藏法:用15%~30%的甘油缓冲液制成细胞密度为10^7~10^8细胞/ml的悬浮液,混匀,密封,置-70℃冰箱。保藏期可达10年。

11、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12、高频转导:在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就会产生含50%左右的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物去转导受菌体,就可获得高达50%左右的转导子,故称这种转导为高频转导。

13、光复活修复: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

14、核基因组:单倍体细胞核所含的全部基因。包括染色体基因组以及核内的染色体外所含有的基因。

15、核外染色体: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一类DNA含量少、能自主复制的染色体。

16、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称基本培养基。不同微生物的基本培养基是很不相同的。

17、基因工程: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重组,然后把这种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使之增殖和表达的技术

18、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

19、基因重组:造成基因型变化的核酸的交换过程。包括发生在生物体内(如减数分裂中异源双链的核酸交换)和在体外环境中用人工手段使不同来源DNA重新组合的过程。

20、接合和转染:接合: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21、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22、冷冻干燥保藏法:将微生物制成悬液,再与保护剂混合放在特制安瓿管中,用低温酒精或干冰,使其迅速冻结,用真空泵抽干。将安瓿管真空熔封,并低温保存。

23、流产转导:经转导噬菌体的媒介而获得了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菌,外源DNA在其内既不进行交换、整合和复制、也不迅速消失,而表现稳定的转录、转译和性状表达,这一现象就称流产转导。

24、拟辐射物质:有些诱变剂如氮芥、硫芥和环氧乙烷等被称为拟辐射物质,原因是它们除了能诱发点突变外,还能诱发一般只有辐射才能引起的染色体畸变这类DNA的大损伤。

25、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

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26、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dark repair)不依赖可见光,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修复方式。

27、缺陷噬菌体:具有噬菌体的正常形态,但不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性感染的一类温和噬菌体的突变体

28、染色体畸变:诱变剂引起DNA分子的大损伤,导致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和倒位等变化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29、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30、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是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仅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31、衰退: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质变成量变的现象。

32、双重溶源菌:同时感染有正常噬菌体和缺陷噬菌体的受体菌。

33、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的突变几率,称突变率

34、完全培养基:限量补充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称完全培养基。

35、限量补充培养基(SM):在基本培养基上加入微量的特定物质,就可以获得该微量物质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36、选择性突变:用选择性培养或其他选择培养条件诱发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

37、野生型: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微生物菌株,称野生型菌株,简称野生型。

38、液氮保藏法:将菌种悬浮液封存于圆底安培管或塑料的液氮保藏管内,放到-196℃—-150℃的液氮罐或液氮冰箱内进行保藏。

39、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

40、遗传型:基因型,指生物个体所包含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41、遗传性: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递后子代一套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