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小学一年级科普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身体的各个部分观察和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2. 美丽的自然界认识植物和动物观察和描述身边的植物和动物3. 天气与季节认识天气和季节变化描述天气和季节的特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身体特征。

2. 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帮助学生了解天气和季节变化,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身体特征、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天气和季节变化。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和我的身体:展示不同身体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身体部位的名称。

美丽的自然界: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

天气与季节: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我和我的身体: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描述身体特征,进行身体部位拼图游戏。

美丽的自然界: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进行植物和动物分类游戏。

天气与季节:讲解天气和季节变化,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分析天气和季节的关系。

3. 巩固与拓展:设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活动。

我和我的身体:绘制自己的身体部位,展示并相互交流。

美丽的自然界:制作植物和动物卡片,进行卡片交换游戏。

天气与季节:设计天气符号,制作天气预报表。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身体:画出人体结构图,标注身体部位名称。

2. 美丽的自然界:列出常见植物和动物,展示它们的特点。

3. 天气与季节:画出天气符号,列出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和我的身体:画出自己的身体部位,并标注名称。

关于小学一年级的科普知识教案

关于小学一年级的科普知识教案

关于小学一年级的科普知识教案教案 - 小学一年级科普知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生态等科普知识;2.认知、辨识、归纳总结常见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与习性;3.了解天文科普、气象科普等一些基础知识,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1、生态科普;2、认知常见动植物;3、天文科普、气象科普。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初步科学知识;2、如何形成对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认识;3、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的科普材料;2、准备一份简单易懂的教案;3、为不同学生群体配备相关的辅助资料。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热身活动(5分钟):老师显示两张图片(分别为一个枯萎的苹果和一个新鲜的苹果),让学生齐声回答:“哪个苹果更新鲜?”老师解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普知识,科普知识是指从科学方面帮助大家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知识。

生活中有许多具有科学性的事物,你会发现,当你们理解了这些科学知识后,就能更好地把握世界。

”第二步:生态科普(15分钟):老师放映生态环节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表述他们的理解,老师记录并简单总结学生们的意见。

第三步:认知常见动植物(20分钟):老师展示各种不同昆虫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尝试表述这些生物的名字,老师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了解这些生物的信息和特征,并分组讨论,总结归纳不同类型生物的特点。

第四步:天文科普、气象科普(15分钟):老师让学生观察天空、云和风的形态,并发问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天气表现?”老师为学生们介绍不同天象与气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判断天气情况等方式来提高科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得科普知识的培养得以充分展开。

综合性教学模式采用有效,以实践与探索为引导,以合作与讨论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年级科技知识辅导教案

一年级科技知识辅导教案

一年级科技知识辅导教案第一章:认识科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技的概念:介绍科技是什么,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 科技的发展:介绍科技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技?科技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观看科技发展历程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科技的认识和感受。

作业:1. 回家后,让学生向家人介绍科技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观察一天中自己接触到的科技产品,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科技产品的认识和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介绍一些常见的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

2. 科技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介绍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1. 展示一些常见的科技产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用途。

2. 讲解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中的科技产品及其使用方法。

作业:1. 回家后,让学生向家人介绍一些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作用。

2. 让学生观察家中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并记录下来。

第三章:科技与未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

教学内容:1. 科技与未来社会:介绍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2. 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让学生敢于想象和创造。

教学活动:1. 展示一些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科技对未来的影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想象和分享自己对未来科技社会的设想。

3. 创意作品展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件关于未来科技的作品。

作业:1. 回家后,让学生向家人介绍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2. 让学生思考和记录下自己对未来科技社会的设想。

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案全册及反思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科普版教材以其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本文将就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材全册进行介绍,并且对于教材进行简要的反思。

一、教材内容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1. 第一单元:观察力训练本单元主要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开始,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让他们从细节中发现规律,了解日常的物体特征和基本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水本单元介绍了水的特性、来源、用途和循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并且引导学生探究水与生活的联系。

3. 第三单元: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本单元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认识物体的位置、方向和运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基本运动状态和规律。

4. 第四单元:世界上的万物本单元介绍了世界上最常见的物种分类,包括百合花、松鼠、螳螂等生物,并介绍了它们的生长环境、习性和价值。

二、教学反思虽然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材具有成果,本文还是针对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 缺少拓展性教材在阐述科学的同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科学的深层次问题,而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材在这一点上显得匮乏。

2. 实验环节偏少科学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即是实验,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学生将亲身体会科学规律和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而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材在实验环节上略显不足,应当加强。

3. 学习重点偏窄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并不需要学习过于深奥的科学知识,但是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材的学习重点偏窄,没有展现出科学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综上所述,科普版一年级科学教材作为教学材料的一种,具备良好的口碑,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小学低段科普活动教案模板

小学低段科普活动教案模板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科学现象。

2.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2. 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图片资料。

2. 实验材料(如水、肥皂、塑料瓶等)。

3. 记录本和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彩虹、水滴、风等。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奇妙的世界探索。

二、主题活动1. 观察实验: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如水、肥皂、塑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尝试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

3.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简易水过滤器、观察植物生长等。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总结科学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悟和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庭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收集相关的科普资料,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认识自然》中的第5课《植物的世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构成、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的种类。

具体章节内容为:1. 植物的根、茎、叶;2. 植物的生长过程;3. 常见植物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的基本结构,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类植物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种类的分类。

教学重点:植物的根、茎、叶结构,观察和描述植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实物或图片、PPT、视频、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植物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3. 讲解:用PPT和视频讲解植物的根、茎、叶结构,生长过程。

4. 实践:分组观察植物,让学生描述植物的特征,进行植物分类。

5.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并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根、茎、叶2. 植物的生长过程3. 植物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附近的植物,描述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植物根、茎、叶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其他部分(如花、果实、种子),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细节: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补充说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常见的花草、树木等,以实物或高清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对植物有直观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科普知识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科普知识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科普知识教案一:认识科普知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科普知识的概念与重要性;2.培养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3.通过学习科普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如“你们见过什么有趣的动物?”让学生们先自由发言,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步:引入科普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科普知识的内容,如不同种类的动物、天文知识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三步:讲解科普知识(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科普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科普读物或者故事,讲解时可结合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操练与讨论(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科普知识?”“科普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操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普知识主题,根据给定的材料,设计一个小展板,展示给全班同学。

通过这样的活动,巩固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将科普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解、操练与讨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小组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并通过展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整堂课不仅注重内容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三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 教学⽬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制作⼩磁针的⽅法告诉别⼈;同时,能学习别⼈的⽅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汽车、缝⾐针、⼤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引⼊ 你能使缝⾐针吸起曲别针吗? ⼆、活动⼀:磁极的相互作⽤ 1、确定教室⾥的南北⽅向 2、学⽣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什么现象?引导学⽣讨论、猜想。

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扰。

4、设计实验证明⾃⼰的猜想。

⼩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向 (1)观察发⽣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其他⽅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游戏,吸引孩⼦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实验,课堂⽓氛活跃。

【篇⼆】 教学⽬标 1、⼈体运动需要氧⽓,肺的⽓体交换作⽤将氧⽓吸收进⾎液,将⼆氧化碳排出体外。

2024年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完整

2024年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完整

2024年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认识常见的物体》,第二节《物体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性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2. 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实践:分组让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教具中的物体。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观察、描述物体,并进行分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学具中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物体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等。

3. 物体分类:按照性质进行分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品,描述并分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常见物体的认识较充分,但在描述物体性质和分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物体的性质和分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5.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认识常见物体,这是因为对物体的基本认识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难点则在于物体的分类和性质,这一部分涉及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直观演示和反复练习来突破这一难点。

一年级科技知识辅导教案

一年级科技知识辅导教案

一年级科技知识辅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培养学生对科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技手段,如互联网、书籍等,查找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技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重要性,树立科技改变生活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科技的基本概念1. 导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科技产品。

2. 讲解:介绍科技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科技的理解。

第二课时:科技的力量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2. 讲解: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

3. 互动:学生讨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时:身边的科技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科技产品。

2. 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和现象。

3. 互动: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科技产品,分享其作用。

第四课时:科技改变生活1. 导入:让学生思考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 讲解:举例说明科技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看法。

第五课时:小小科学家1. 导入:激发学为科学家的梦想。

2. 讲解:介绍科学家的重要性和贡献。

3. 互动: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和科学家梦。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科技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的表现。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技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

四、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展示科技产品和现象的资料。

2. 有关科学家故事、科技成果的书籍和文章。

3. 互联网资源,用于学生查找相关信息。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一年级科学课的优质教案模板5篇

一年级科学课的优质教案模板5篇

一年级科学课的优质教案模板5篇一年级科学课的优质教案模板1观察蒲公英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二、科学探究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蒲公英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1、能认真观察蒲公英,且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蒲公英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放大镜、蒲公英。

(本校可以观察月季花)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学生猜出是蒲公英,那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

1、交流你见过蒲公英,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说这么多到底对不对,我们一起来观察吧2、制订计划。

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如何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小组如何分工。

3、搜集证据。

从花、叶、种子等特征明显的方面去观察。

4、处理信息。

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表格中。

5、表达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老师引导。

6、得出结论: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它有绿色的叶,它一般生长在田野里,草地上。

7、反思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反思,今天我的表现怎么样。

三、应用与拓展。

看课件,做练习。

一年级科学课的优质教案模板2塑料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不同材质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建立各种塑料袋、瓶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

认识塑料瓶底的安全标识。

(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STSE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科普有趣有料——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知识普及

科普有趣有料——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知识普及

科学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科普教育更是让孩子们对自然万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精神。

在一年级上册探究自然科学教学中,科学教案知识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它如何让孩子们对科学有趣有料地了解。

1. 生命世界探究。

生命世界探究是一年级探究自然科学教材的第一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学习了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变化规律。

通过生猪、鱼、鸭、鸡、羊等不同生物的观察,孩子们可以看到生物的生长变化,了解生物外形、颜色、特征的异同。

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对生命世界有了基本的认识,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妙性产生了兴趣。

2. 物质与能量探究。

物质与能量探究是一年级探究自然科学教材的第二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融化、挥发、凝固等现象,认识了物质的状态和变化,也了解了不同物质的利用方式。

在探究能量的单元中,孩子们看到了物体的运动、声音、光亮以及热量等形式的能量。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孩子们可以探索物质和能量的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地球与我们生活的环境。

这个单元主要是领导孩子们探究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习环保知识。

孩子们从学校、家庭、社区出发,了解环境当中的一些生态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等。

在这些问题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加以改善,例如,节约水资源、减少损坏植被的行为等。

在这些环保的意识中,孩子们可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做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结语一年级探究自然科学教材的科学教案知识普及,使孩子们能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初步掌握生命世界、物质与能量、地球与环境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对科学产生兴趣,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和探究精神。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们能够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走更远的路,探寻更深的世界。

一年级科学课堂教案模板5篇

一年级科学课堂教案模板5篇

一年级科学课堂教案模板5篇一年级科学课堂教案模板1剪子和刀具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学探究: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

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

3.科学态度、STSE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

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一年级科学课堂教案模板2水变咸了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食盐、白糖、勺子、筷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师:是盐水吗?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

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

(师巡视、指导)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五、作业布置: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一年级科学课堂教案模板3听一听教学目标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

小小科普达人小学一年级科普教案

小小科普达人小学一年级科普教案

小小科普达人小学一年级科普教案1. 科普教案简介科普教案是为了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活动。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本教案旨在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成为小小科普达人。

2. 科普教案目标此次科普教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科学知识:- 太阳系和地球的基本情况- 四季的变化原因和特点- 人的五感器官及其功能- 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3. 教案内容及方法3.1 太阳系和地球的基本情况- 通过地球仪、图片和小游戏等多种媒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哪些,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影响,如白天太阳在什么方向升起和落下,为何会有昼夜交替等。

3.2 四季的变化原因和特点- 利用图片、实物和视频等教具,展示不同季节的气温、天气和自然景观,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各季节的不同特点。

- 通过观察树木的变化、草木的生长周期等,向学生介绍四季的变化原因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3 人的五感器官及其功能- 利用游戏和实物模型等的互动形式,向学生介绍人类的五感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并详细解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 通过感官体验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感官器官的运作和重要性,学会通过触摸、听声、看等方式获取信息。

3.4 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通过图片、动画和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如狗的忠诚、猫的独立性等。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和讨论,以增加互动和合作的机会。

4. 教学评价和延伸- 在每个科普教案结束时,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以确保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在课后,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观科学展览、阅读科普书籍,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通过以上科普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教科版:全套科学教案教案1:认识植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植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方法。

3. 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植物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植物的特点。

4. 总结:强调爱护植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教案2:探索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声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观察和探究声音的方法。

3. 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来源。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总结:强调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和分享的良好习惯。

教案3:地球和天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方法。

3. 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天空,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天空的特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现象。

4. 总结: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探索自然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三个教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身边的科学第一节:我的身体第二节:身边的工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 使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工具,了解它们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体结构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各种工具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结构模型、各种日常工具(如剪刀、尺子、锤子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安全剪刀、尺子、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人体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身体结构。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身体的特点和功能。

2. 例题讲解以“我的身体”为例,讲解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的作用。

以“身边的工具”为例,讲解剪刀、尺子、锤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的身体结构图,并标注各部位名称。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工具,讨论其作用并展示使用方法。

提问环节:检查学生对身体结构和工具作用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身体结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胳膊、腿2. 日常工具:剪刀、尺子、锤子、胶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自己的身体结构图,并标注各部位名称。

选择一种日常工具,描述其作用并画出使用方法。

2. 答案:身体结构图:见附件。

工具描述: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了解身体结构和功能。

开展“我是小发明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5.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设定身体结构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小学一科学科普教案

小学一科学科普教案

小学一科学科普教案一、引言科学科普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教案将结合具体内容,采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并能了解水相关的一些常识和实验。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探索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为“水的奇妙之旅”,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的重要性和用途;2. 水的三态及其转变;3. 水的基本性质和实验。

四、教学活动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水的兴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水的认识和经验。

2. 水的奇妙之旅——认识水和它的用途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水的重要性和用途,比如饮用水、洗衣水、浇花水等。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水的三态及其转变3.1 观察水的三态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冰块、水和蒸汽,并指导学生用手触摸、用眼睛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提问并引导学生对水的三态进行描述。

3.2 实验:水的熔化与凝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用冰块放在盆中,观察它的状况,再用手抓住冰块,感受冰块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冰块为什么会变成水。

3.3 实验:水的蒸发与凝结教师进行蒸发实验,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观察水的变化。

然后,教师进行凝结实验,用冷水瓶贴在杯子外壁,观察水滴的形成过程。

4. 实验:水的表面张力教师介绍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进行实验,将一张纸轻轻放在装满水的容器上,观察纸张不沉下去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

5. 实验:水的溶解性教师进行实验,将一勺盐放入杯子里的水中,搅拌后观察,再放入一些糖,继续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6. 总结归纳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小学一年级科普类教案模板

小学一年级科普类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常见特征,知道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常见特征。

2. 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各种植物的图片或实物。

3. 观察记录表。

4. 实验器材:土壤、种子、水、花盆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吗?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植物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氧气、药品等。

二、新课讲授1. 植物的常见特征- 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茎、根等部位。

-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有哪些部位吗?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茎支撑植物生长,根吸收水分和养分。

2. 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植物在食品、药品、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作用。

-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植物对人类有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三、课堂活动1. 观察记录- 教师分发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记录其特征和生长过程。

-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2. 实验活动-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让学生进行种植实验。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心得。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一种植物,并记录其生长过程。

2.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常见特征和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科普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普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普教案大兴XXXXX()社团教学计划任教年级:一年级科目:科普任课教师:赵琪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1 自我介绍 12 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 13 水和大气压力 14 水和大气压力(二) 15 只用手指一点,冷水也能变“开水” 16 海洋自养有机体和取食者的关系 18 水晶体的原理 19 金星上也有海市蜃楼吗 110 让针漂浮在水面上 111 神奇的水(一) 112 神奇的水(二) 113 神奇的水(三) 114 关于时间 115 倾听自然 1课题自我介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身体结构;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

2、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由点到面、由远到近、由外到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老师先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看一看这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老师念一下他的自我介绍。

我叫居小龙体重二十六公斤;我的眼睛长的一个大一个小,眉毛弯弯的,我的头非常大,鼻子也很大.哦我的舌头非常的灵活可以立起来还有……我还有没说到的你能帮我说说好吗?让每位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再由老师讲课堂记录,需要遵守的规矩。

课后总结课题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不倒翁重心的原理2.学会亲手制作不倒翁重点难点通过探究不倒翁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教具准备螺母、双面胶、老翁图纸,塑料半球教学过程1、实验步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不倒翁制作。

(30 分钟)(1)实验准备认识实验器材:螺母、双面胶、老翁图纸,塑料半球(提示:请学生自备剪刀一把)(2)剪刀沿着老翁图纸的实线,剪下老翁图像。

沿着虚线压折,用少许双面胶粘在压折的部分,把老翁图粘成一个“圆锥”的形状,用手轻轻调整好形状。

(3)用双面胶把螺母固定在底壳里的正中间的位置,少许双面胶粘在底壳圆口上一圈。

(4)把步骤2 调整好的老翁图,小心的套在粘满双面胶的底壳的圆口的部位,一个简单漂亮的不倒翁就完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兴XXXXX()社团教学计划任教年级:一年级科目:科普任课教师:赵琪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1 自我介绍 12 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 13 水和大气压力 14 水和大气压力(二) 15 只用手指一点,冷水也能变“开水” 16 海洋自养有机体和取食者的关系 18 水晶体的原理 19 金星上也有海市蜃楼吗 110 让针漂浮在水面上 111 神奇的水(一) 112 神奇的水(二) 113 神奇的水(三) 114 关于时间 115 倾听自然 1课题自我介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身体结构;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

2、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由点到面、由远到近、由外到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老师先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看一看这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老师念一下他的自我介绍。

我叫居小龙体重二十六公斤;我的眼睛长的一个大一个小,眉毛弯弯的,我的头非常大,鼻子也很大.哦我的舌头非常的灵活可以立起来还有……我还有没说到的你能帮我说说好吗?让每位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再由老师讲课堂记录,需要遵守的规矩。

课后总结课题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不倒翁重心的原理2.学会亲手制作不倒翁重点难点通过探究不倒翁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教具准备螺母、双面胶、老翁图纸,塑料半球教学过程1、实验步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不倒翁制作。

(30 分钟)(1)实验准备认识实验器材:螺母、双面胶、老翁图纸,塑料半球(提示:请学生自备剪刀一把)(2)剪刀沿着老翁图纸的实线,剪下老翁图像。

沿着虚线压折,用少许双面胶粘在压折的部分,把老翁图粘成一个“圆锥”的形状,用手轻轻调整好形状。

(3)用双面胶把螺母固定在底壳里的正中间的位置,少许双面胶粘在底壳圆口上一圈。

(4)把步骤2 调整好的老翁图,小心的套在粘满双面胶的底壳的圆口的部位,一个简单漂亮的不倒翁就完成了。

小结把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摆弄,观察不倒翁的现象,通过实验发现重心对于物体平衡性的影响,重心越低物体越平衡。

上轻下重的物体比较稳定,也就是说重心越低越稳定。

当不倒翁在竖立状态处于平衡时,重心和接触点的距离最小,即重心最低。

偏离平衡位置后,重心总是升高的。

因此,这种状态的平衡是稳定平衡。

2、教师做重心原理解释(10 分钟)重心,是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支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

规则而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另外,重心可以指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3、知识拓展(20 分钟)不倒翁原理解释:上轻下重的物体比较稳定,也就是说重心越低越稳定。

当不倒翁在竖立状态处于平衡时,重心和接触点的距离最小,即重心最低。

偏离平衡位置后,重心总是升高的。

因此,这种状态的平衡是稳定平衡。

所以不倒翁无论如何摇摆,总是不倒的。

再比如像我们在科技馆看到的“锥体上滚”实验,也是这个道理,由于锥体的形状和两边轨道的形状,使它的重心在下降,但看起来好像在上升,向上滚与生活中的事实不符合。

但它只是一种假像,看到它的本质,还是重心降低了,因此重心越低越稳定。

在生活中为增加物体的稳定性,我们常采用加重下面的重量,如电扇底座、话筒架、公共汽车站牌等。

课后总结课题水和大气压力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大气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2、学生学会做大气压力的实验,培养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让学生感知空气占有体积,同时感知存在大气压力。

教具准备圆片、塑料杯、餐巾纸、乒乓球教学过程一、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10 分钟)认识实验器材:圆片、塑料杯、餐巾纸、乒乓球。

(提示:自备一个透明水盆)2、实验一:(20 分钟)(1)餐巾纸放入塑料杯底部倒置不掉。

(2)塑料杯倒立放置,与水盆的水平面保持平行地把杯子用力往水下压,直到杯口接触盆底。

(3)观察现象后把杯子垂直向上提出水面。

(4)重复步骤 2 的方式,再次把塑料杯浸入水中,当杯口接触到盆底时,稍微倾斜杯身。

实验二:(20 分钟)1、把乒乓球放置在盆内的水面上。

2、把塑料杯倒立放置,并且使塑料杯盖住乒乓球,然后用力往下压,直到杯口接触到盆底。

3、把塑料杯垂直向上提出水面。

4、重复步骤2,再次把杯子浸入水中,杯口接触到盆底时,稍微倾斜杯身。

观察现象。

二、原理解释(10 分钟)1、大气压力的概念是地球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

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引力引发的空气分子撞击产生的压力。

也可以认为,大气压力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的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

2、大气压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心引力作用,距地球表面近的地方,地球吸引力大,空气分子的密集程度高,撞击到物体表面的频率高,由此产生的大气压力就大。

距地球表面远的地方,地球吸引力小,空气分子的密集程度低,撞击到物体表面的频率也低,由此产生的大气压力就小。

因此在地球上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力是不同的,位置越高大气压力越小。

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大气压课后总结课题水和大气压力(二)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大气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2、学生学会做大气压力的实验,培养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根据上节课的实验现象,对水和大气压力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教具准备圆片、塑料杯、餐巾纸、乒乓球教学过程实验三:(20 分钟)1、将塑料杯装满水,装至水溢出为止。

2、小心地把圆片光滑的一面放在杯口上不留空隙。

3、一手拿住杯子,另一手用手指按住圆片,快速地将杯子倒过来。

4、轻轻地把手从卡片上拿开,观察现象。

实验小结:(15 分钟)实验一和实验二塑料杯内的空气阻止了水流进杯内,所以杯里的纸(乒乓球)没有被弄湿,倾斜杯身时,杯内的空气跑了出来,让水流进了杯内,占据了原本空气占有的空间;实验三中由于水的重量作用,杯子底部和水面会产生一部分真空,圆片下方受到大气压力大于杯中的水重量,所以圆片能承受水的重量不让水外流。

知识拓展:大气压的应用(25 分钟)1、吸盘,喝水时用吸管2、高压锅高压锅是利用增大锅内气压,提高水的沸点的道理制成的。

使用高压锅烧饭时,高压锅盖子内就是一个密封容器。

加热时锅内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水的蒸发也不断加快,由于锅是密封的,因此水面上方的水蒸气就越来越多,锅内的气压就越来越大,直到将气压阀顶起发生跑气为止,锅内气压才不再增大。

此时锅内气压一般接近1.2 个大气压。

在这样的气压下,水的沸点接近120℃,而食品由生变熟是个升温的过程,温度越高熟得就越快,所以高压锅烧饭自然容易熟了。

3、打气筒是利用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制成的生活常用工具。

打气筒内有一个活塞,其上有一个凹形橡皮盘,向上拉活塞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活塞上方的空气就从橡皮盘四周挤到下方;向下压活塞时,活塞下方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增大,使橡皮盘紧抵着筒壁不让空气漏到活塞上方;继续向下压活塞,当空气压强足以顶开轮胎气门(气门是一个单向阀门)上的橡皮套管时,压缩空气就进入轮胎。

课后总结课题自然界中的减震器第五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山羊为什么能在崎岖的山坡上稳健的跑动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简单实验了解减震器的工作原理难点:老师引导学生自己从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教具准备一只袜子、一杯米、一只塑饮料水杯、一张白纸、一只记号笔教学过程一、实验步骤(30 分钟)1、往袜子里灌满适量的米,使灌满米的袜子能放在杯子里为宜2、在袜子顶部打一个结,把袜子放在杯子里3、把杯子放在纸的中央,纸放在桌面之类的水平面上。

然后,用笔在纸上描摹出杯子的底部4、把杯子拿到距离纸上画的圆15 厘米高的地方。

尽量调整杯子的位置,使杯子落下时,能掉在纸上的圆圈上5、扔下杯子6、观察杯子的落点,注意杯子落下时的运动7、重复步骤4—6 四次8、把袜子从杯中取出9、把袜子拿到距离纸上画的圆15 厘米高的地方。

尽量调整袜子的位置,使袜子落下时,能掉在纸上的圆圈上10、扔下袜子11、观察袜子的落点,注意袜子落下时的运动12、重复步骤9—11 四次实验结果(10 分钟)当袜子在杯中的时候,下落时杯子会落在圆圈中,但是杯子会弹跳,或者落在圆上,或者部分落在圆外。

当袜子单独下落时,每一次袜子都会落在圆内,不会弹跳开来实验揭秘(10 分钟)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认为每一个运动都会产生相等但却方向相反的力。

这就意味着纸和桌面对杯子和袜子产生向上的力,与杯子和袜子对纸和桌子产生向下的力相等。

向上的力使杯子弹跳;桌面和纸也对袜子产生向上的力,但是因为袜子和杯子不同,袜子的表面柔软,所以不会弹跳。

弹性使袜子的有些地方会上下动,但整只袜子不会动。

这种独立的运动使袜子吸收了落地的力,不会弹跳。

山羊蹄角中间的肉垫,就像这个实验中的袜子一样,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

当山羊从一块岩石跳到另一块岩石时,弹跳产生的震动就被山羊柔软有韧性的肉垫吸收了。

四、知识拓展(10 分钟)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

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减震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震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

课后总结课题只用手指一点,冷水也能变“开水”第六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未经加热的水,只要用手指轻轻一点,水就会变“沸腾”的原理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简单实验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难点:老师引导学生自己从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教具准备一只棉质手帕、一只透明的玻璃杯(表面光滑)、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实验步骤(30 分钟)1、用水将手帕弄湿,轻轻绞干多余的水分,使水不会从手帕上滴下来2、将玻璃杯装满水3、把湿手帕罩住玻璃杯口4、在玻璃杯的中间用橡皮筋箍住手帕,使手帕紧贴玻璃杯5、用手指将杯口的手帕轻轻压入水面下约2.5 厘米的深度6、将玻璃被拿起来,用单手托住杯底,然后用另一只手快速的将玻璃被倒立。

此时玻璃杯会流出少量的水,所以最好在水槽内做这个实验7、一只手握住倒立的玻璃杯底,让手帕的边缘自然垂下,用另一只手轻压杯底,使手帕更深入玻璃杯里实验结果(10 分钟)杯里的水并不会流出来,而且还会往上冒泡,好像在沸腾二、实验揭秘(10 分钟)棉质的手帕含有细微的棉纤维组织,这些组织之间有间隙。

当手帕完全变湿时,这些间隙间会充满水。

水分子会互相吸引而形成薄膜状,从而封住手帕的棉纤维组织间隙,所以玻璃杯中的水不会穿透手帕而流出来将玻璃杯倒立,用手指将手帕往里压时,手帕会被拉伸。

此时,杯内的上方会形成真空部分,加上外面的空气透过手帕进入而在水中形成小泡泡,看起来就好像水在沸腾一样三、知识拓展(10 分钟)棉花,简称棉。

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

棉纤维制品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