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哲学系

合集下载

湖南大学中国哲学开题报告-“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名师教案与资料

湖南大学中国哲学开题报告-“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名师教案与资料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文献综述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间,是清代为数不多的能兼治汉学与宋学、考据学与义理学的汉学家,并在成为皖派考据学领袖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是《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

在戴震的哲学体系中,他经常使用“自然”与“必然”这对范畴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可以说这对范畴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后人在研究戴震哲学时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这对范畴。

1、关于戴震的“自然”与“必然”周辅成在《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一文中从社会道德方面对“自然”与“必然”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他说:“‘必然’这个概念常常被过去的哲学家用‘当然’一词表示。

但‘当然’这个词一转就是道德意义即有一定目的为规定者。

‘当然’在程朱理学中的意义往往是规定道德规律是自然规律的根源。

而在戴震认为道德规律离不开自然规律。

所以他首先把‘当然’改成了‘必然’。

”1认为戴震首先就是一反过去哲学家用“当然”表示“必然”、程朱理学以“当然”为道德规律主宰自然规律的传统,而改“当然”为“必然”,以示其哲学体系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又说:“在戴震看来,尽管人类能有‘必然’的规律,这规律只是人类特殊所有;但实际乃是‘分’于天道的结果。

必然的道德规则是人类特殊所有的规则,但这个规则,也是循乎自然规律的规则。

也是使人类不致丧失‘自然’的规则。

”2他把‘自然’理解成自然规律,把‘必然’理解为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人类所特有的,但道德规律又是源于自然规律的。

1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页2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3页认为戴震强调“必然”,是天道必然的自然性,特别是人道的自然性,道德的自然性,以及人类自身的自然性。

张岱年在《宋元明清哲学史提纲》中对戴震的“自然”与“必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戴震的人性哲学及其启蒙意义

戴震的人性哲学及其启蒙意义

V 1 3 NO 1 o .1 .
M a .2 2 t 0l
戴 震 的人性哲学及其启 蒙意义
魏 义 霞
( 黑龙江大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 尔滨 10 8 500)
[ 摘 要] 戴 震是著 名 的早 期 启 蒙思想 家 ,不仅对 “ 宋儒 以理 杀 ’提 出控 诉 ,而且通 过对
震一再强调 :
天道 ,阴 阳五行 而 已矣。人 物之性 ,分 于道 而
有之 ,成其各 殊者 而 已矣;其不 同类者各 殊也 ,其
同类者相似 也 。
杜撰一个虚 空之理 ,进而 号召人们 “ 去人欲 ,存天
理” 。为此 ,戴震 针锋相对 地提 出了 “ 理者存 乎欲 者也”的命 题 ,以此强 调在理与欲 的关 系上 ,欲更 为重 要和根本 。“ 理者存 乎欲者 也”探讨 的是理欲 关系 ,以本体领 域对理 的界 定为基础 ,理论重心和
化流 行的思路解 决人性 问题 , 进而将 欲说成是 由气
这就是说 ,气化 生物 ,“ 以类 孳生” ,性是 由气 决定的 ,气是性 的载体 ,因为物 与物 、人 与物 和人 与人之 间的区别 说到底是 以 “ 其气类别之 ”的 。循 着这个 思路 ,他 进而宣布 ,万物 以 “ 气类 ”区别 , “ 舍气类 则无性 之名” 。万物之性 皆以气 为基础 ,离 开气 ,性 便无从谈起 。对 于性与气之 间的关系 ,即 性对气 的依赖 ,戴震论述 说 :“ 气心知 ,性之 实 血 体也 … - - 安睹所谓 性 。 按照 他 的理 解 ,事物 舍气 ”③
理欲 关系的重新诠释为宋明理学推 崇的天理祛魅 ,借此解构理学 “ 以理杀人’ ’ 。具体地说,他
从气化流行入手揭示人性的基本 内容,强调天理存在 于人欲之 中;在肯定人欲正 当性、合理 性的基础上 , 呼吁遂欲达情。作为戴震人性哲学的核心命题 ,“ 理者存乎欲者也”对理欲关系 进行了重新解读,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和价值。 [ 关键词] 戴震;人性哲学;“ 理者存乎欲者也” ;启蒙意义

关于戴震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

关于戴震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

作者: 冒怀辛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59-62页
主题词: 哲学思想 戴震 唯物主义观点 评价问题 阴阳五行 理学家 形而下 十八世纪 思想家理学思想
摘要:<正> 戴震(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七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对于他的哲学思想,在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细致地分析研究。

今年是戴震诞生二百四十周年纪念,以下几个问题和粗浅的意见,先提供出来,希望同志们批评纠正。

一、关于戴震的宇宙观戴震解释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是本着一元论的主张,反对了宋儒的理气二元论。

宋朝理学家认为“道”或“理”是形而上的虚无缥渺的东西。

理学家认
为“道”是“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把“道”加上神秘主义的色彩。

戴震与此相反,他认为“形而上”是指“形以前”,“形而下”指“形以后”。

“形”的“以前”、“以后”,以是否“成形质”来区分,而“道”就是“一阴一阳”,流行不巳的“气”,不是“形而上”的。

这是研究戴震哲学思想的一个关键。

戴震哲学系

戴震哲学系

董志翘先生也希望学界关于:“戴震考据学方法和思想的对于当时和后代的影响及其学术的传承,更应该作进一步的研究。

……挣脱‘地域’,‘学派’之争的羁绊,采取黜虚务实的态度,用材料实证的方法,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乾嘉时期苏皖地区考据学者的生活背景,学术交往及其著述入手,关注几位具有影响力的大学者,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戴震以情契情而解理,使得学术思想的动向从理归向了礼。

焦循发展戴震思想即在此处,最终舍理言礼、舍理言让。

虽焦循言礼主要集中于《性善解》、《格物解》和《论语通释》,但在《孟子正义》中也可见其菁华。

《孟子正义》卷十五,焦循曰:“何为仁,亲亲是也。

何为义,敬长是也。

道,即平天下之道也。

事,即平天下之事也。

指之以在迩在易,要之以其亲其长。

亲其亲,则不致于无父;长其长,则不致于无君。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犯上作乱未之有也。

舍此而高谈心性,辨别理欲,所谓求诸远,求诸难也。

”又曰:“人人知有君臣父子夫妇,此‘性善’之指也。

”焦循申之以五伦,正因为五伦即礼之本,舍理而言礼。

又曰:“孔孟所以重博学者,即尧舜变通神化之本也。

人情变动,不可以意测,必博学于古,乃能不拘一端。

彼徒执一理,以为可以胜天下,吾见其礼矣。

”此外,焦循舍理言礼、舍理言让的思想亦受到程瑶田的影响。

就《孟子正义》言之,焦循引用且表认同的程瑶田《论学小记》中观点即有15处,其中也多论礼、让。

焦循《孟子正义》中凡理义之论,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同时,往往又引用程瑶田《论学小记》以补充之。

如《孟子正义》卷十一,“人之有道也”句下,焦循曰:“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吾学之道在有,释氏之道在无。

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妇,有长幼,有朋友。

父子则有亲,君臣则有义,夫妇则有别,长幼则有序,朋友则有信。

以有伦故尽伦,以有职故尽职,诚者实有焉而已矣。

’”即是对前面戴震所谓:“人道,人伦日用,身之所行皆是也。

”的补充阐释。

戴震哲学重知之因探析

戴震哲学重知之因探析

颜元的重行哲学形成对照, 更是因为它把推崇“ 道问学” 社会和学 的 术背景。 对这一历 史背 探讨将有助于 景的 我们更好 朱熹哲学排除在重学之外 , 与程朱理学的重“ 也形成对 地了 知” 解戴震哲学的重知特色及其在中国 哲学史上的 意义。 照。 戴震重知的特点曾引起过研究者的关注。胡适在《 戴东 影响戴震重知哲学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主要因 原的哲学》 一书中多次提到戴震的重知之意和“ 纯粹理智的 素言, 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明清之际 诸 态度”并认为这是“ , 戴学的真精神” 1P 余英时从思 儒批判理学的视角到清 。[】8 (9 代中叶发生了的 转变, 从拆除理学

哲学形态的出现 ,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导致了儒学重心的 科学的研究也为他的哲学提供了重要工具。以上诸因素的
转移, 表现出某些近代色彩。
存在和滋长, 导致了 清代学术领域中 道德理性的逐步失落 所谓戴震哲学重知, 不是就一般意义上的 重视知识或 和知识理性的 一再高扬, 并最终汇成重视知识的潮流, 戴震 轻视知识而言的, 而是就它突出了“ 或“ 知” 知识” 在哲学中 的重知哲学就是这一潮流的升华和体现。 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从一般意义上看, 整个儒学传统在多
想史的角度考察戴震的“ 智识主义”认为它是“ , 儒家智识主 的基本概念人手否定理学成了 戴震哲学的任务; 其次, 伴随 义发展到高峰时代的典型”强调了它作为儒学发展链条上 考据学的兴起学术领域出现了重视实证的 , 观念, 作为考据 的一环同传统所具有的密切联系。【】a () r戴震的重知已表 学重镇的戴震将实证思想和实证方法从一般考据原则提升 现为其哲学的基本形态, 他的哲学可以称之为重知哲学。 这 为哲学思想和 哲学方法; 再次, 西学的传人以及 戴震本人对

戴震

戴震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

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

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

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

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

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

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

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

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有《戴震文集》(中华书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见解。

认为理就是条理,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理,不同于儒家经典中的理。

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

痛斥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是“以理杀人”。

与之针锋相对,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则也”的命题,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年级: 10 生物技术姓名: 刘阿娟学工号: 21009051030戴震是18世纪中国著名学者和唯物论哲学家。

他受朱理学、特别是朱熹思想的影响,是思想是发展的必然;戴震批判程朱理学的局限性,也是学术前进发展的必须。

从思想史角度讲,戴震思想的产生就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突破和发展的重大成果和具体表现。

戴震思想直接集成了程朱理学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并通过这一桥梁归一孔孟之道的渊源。

比较两人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1、戴震的哲学思想是以“气化即道”的自然观为基础的。

“理”是程朱理学的中心范畴和核心概念,戴震沿用它并作了发挥性的诊释。

原来意义的“理”是“有物有则”的“则”,它贯穿于宇宙之中、万物之间、天之之际,使人们对自然存在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抽象而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

这种“理”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生灭和转移,对任何人都一样起作用,不因贫富贵贱而不同,“理”的面前人人平等。

2、程朱理学把“理”看着万物之本,又将“理”与“道”放在同一个层次上,认为“道”即“理”,都是自然的本原和归宿。

戴震敢于对统治徽州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进行激烈、彻底的批判和抨击,展现了他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敢于突破的勇气,这正是今天我们学术界、理论界和思想界所缺乏的和需要的可贵精神风貌。

戴震思想的学术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它们的社会价值也要求我们深刻探讨。

先进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更在于它具有长盛不衰的历史意义。

戴震思想就是这样的先进思想,它具有可发扬的当代价值:一、有助于挖掘传统文化深蕴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浑厚博深。

但是无论儒、释、道主流,还是诸子百家各派,都有一些基本相同的概念名称,主要有“道”和“理”内涵的创新,给我们以启迪,有助于挖掘传统文化丰富的深蕴。

二、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更新的,其精深无底、活力无限,处于代代承杨和创新之中。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比较及现实意义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比较及现实意义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对比及戴震哲学现实意义戴震是乾嘉考据学派中出类拔萃的考据大家,同时也是清朝中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

一: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所阐述的哲学基本观点认为,道指阴阳气化,即物质的运动、变化;理指气化过程中的条理,也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气则是万物的本原。

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亦道之通称。

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古人言道,恒赅理气;理乃专属不易之则,不赅道之实体。

而道、理二字对举,或以道属动,理属静,或道主统,理主分;或道赅变,理主常。

此皆虚以会之于事为,而非言乎实体也。

“道”和“理”都离不开气,气才是世界本原。

戴震所说的阴阳二气和五行的运动变化就是道的实际内容,表现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内容。

戴震指出,程朱关于“理是形而上,气是形而下”,把“理”说成是“气”的主宰,这是背离《易》的原意的。

他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并不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别,而是同一物质性的气的不同形态。

形而上指的是气化流行尚处浑沌未分状态,形而下指的是由于阴阳气化而产生了人和物以后的状态。

这种解释进一步论证了只有气才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成为批判程朱学派“理气之辨”的重要依据。

戴震进一步认为,生生不息的气化过程是有条理的。

“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

”“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苛失,则生生之道绝。

”气化之所以能连续不已,是因为有条理,如果没有条理,运动变化就不能进行下去了。

这是对客观世界运动和规律的内在联系的精辟见解。

戴震还深入论证了气在理先、理寓于事物之中的道理。

他认为,理就是气化过程中的条理,是事物中的公理。

由于气化流行分化的不同,由于阴阳五行“杂糅万变,是以及其流形,不特品物不同,虽一类之中又复不同”,也由于其分而有不齐,事物都是具体存在而各不相同的,形成了天地间事物千差万别、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的状况,所以他强调必须仔细考察事物的具体规律——分理。

戴震

戴震

气化分理 自然性善 遂欲达情
一、气化分理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 道。……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孟子字义疏证》 卷中 “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 非气化之谓。……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 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 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 而不可遗。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 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 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宋儒亦知就事物求理也,特因先入于释氏, 转其所指为神识者以指理,故视理‘如有物 焉’,不徒曰‘事物之理’,而曰‘理散在事 物’。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理散在事物,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 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徒以理为如有物焉,则不以为一理而不可;而 事必有理,随事不同,故又言心具众理,应万 事。心具之而出之,非意见固无可以当此者 耳。” 《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宋儒程子、朱子,……辨乎理欲之分,谓 ‘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 虽视人之饥寒号呼,男女哀怨,以至垂死冀生, 无非人欲,空指一绝情欲之感者为天理之本然, 存之于心。……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 具,为祸又如是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 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 无可救矣。” 《与某书》 批判宋明道学“以理杀人”,从而对传统宗法 等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提出了政治上的抗议。 戴震的理、欲关系论已经突破了宋明道学的藩 篱,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近代精神。
戴震的哲学思想
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元年),死于公元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安徽 休宁人。 他出身小商人家庭,自己早年也曾 从事于负贩,经常靠教书维持生活。 曾中乡举,但未考中进士。乾隆时 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 校订天算地理书籍。他对于天文算 学地理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同时 更针对着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 学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他的著作很多,后人编为《戴氏遗 书》,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是《原 善》、《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1. 引言1.1 引言概述戴震是明代思想家,他在《礼论》中提出了“性善说”,强调人性本善,主张以“礼”和“理”来规范人的行为。

“礼”是指社会习俗和规范,而“理”则是道德准则和原则。

戴震认为,人应该遵循“礼”和“理”的教导,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戴震看来,礼和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礼是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和遵循,而理则是对于道德规律的理解和实践。

礼和理的结合,可以使个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戴震认为,只有遵循礼和理的教导,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

戴震的“性善说”与“礼”与“理”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他强调了道德准则对于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个体的性善的信念。

在当今社会,戴震的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戴震对礼与理的看法戴震对礼与理的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戴震对于礼与理的定位和关系的理论观点,二是他对于礼与理各自的内涵和意义的阐述。

戴震认为礼与理是一体两面,礼是一种外在形式,理是一种内在精神。

他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则是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的表现。

礼是理的具体表现,理是礼的根基和内在动力。

礼与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戴震强调礼与理的结合与平衡。

他认为,礼是对于理的实践,只有在实际行为中才能真正体现理念。

礼只有与理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在行为实践中,礼是对理的具体表现,理是礼的内在核心。

只有理的引导和支持,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戴震对礼与理的看法实质上是强调二者的内在联系与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与理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人类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礼是理的表现,理是礼的基础,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 礼与理的区别在戴震的性善说中,他对于礼与理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学 的成 就 来 解 释 自然 点 底
,

,
因 而 比 过 去 任何一 个 唯物论 者更 彻 他指 出太 极 就是 阴 阳

他认 为 万 物 都 由
,

阴 阳 五行


所自

,
并不是
” “

太极
然产生 性 就是
,
各 类 事 物 都有 其 自然 的 性


动生阴阳 仪

;
他 指 出所谓
,

两仪

不过 是 画 太极 生两 形而下
,
科 学 校 主 持 召 开 了 纪 念 戴 震 诞生 2 6 年 学术 座谈 会 关 于 戴 震 哲学

1 98 6

5
月 又在屯溪召
,

1 94 9一 19 5 6
,
开 了首 次全 国性 的戴 震学 术讨 论 会 交 流

4 。 余篇 论文

思 想 的研 究 级 唯心 论
20

只是 在
批判 胡适 派资 产 阶 因 为胡 适在
社 会科 学 动 态
19 9 7
年第
7

戴震
( 1 7 2 4一 1 7 7 7 )
,
,
作为 我 国清 代 中

真正起 步 到

19 6 2
年 关 于 戴 震哲 学 研 究

,
叶 的 一 位 伟 大 的哲学 家 2 0 世 纪 初 以 来受 到 中 国哲 学 研 究者 们的广 泛关 注 特 别 是 新 中 国建 立 以 后 关 于 戴震哲 学 思 想的 研 究起 伏跌 宕 而 又 高 潮迭起 产 生 了大 量 的 新 的研 究成 果 的有 关文 献 客 观 的综述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摘要:
一、戴震的求知精神
1.好问好思的个性
2.阅读广泛的兴趣
3.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二、戴震的学术成就
1.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
2.戴震的哲学思想
3.戴震对后世的影响
三、戴震的启示
1.培养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2.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学以致用,传承学术
正文:
戴震,一个充满求知精神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的真谛。

戴震从小就展现出好问好思的个性,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是想要探究其中的道理。

这种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使得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戴震对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

正是这种广泛阅读使得他在研究儒家经典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

戴震的学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上,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为后世所称道。

戴震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他提倡实事求是,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立足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术的价值。

戴震的学术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戴震的一生,我们不禁为他那种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所折服。

戴震重知哲学研究

戴震重知哲学研究

戴震重知哲学研究【摘要】:在18世纪考据学的包围中,戴震哲学的出现是一个亮点。

本文以戴震哲学的重知特色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背景、表现,探讨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

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戴震的重知表现为其哲学的基本形态,他的哲学可以称之为重知哲学,这一哲学形态的出现,具有使儒学从理学的德性本体论向以朴素实在论为基础的认识论转变的倾向。

重知是戴震为彻底走出理学所采取的方式,他的努力客观上导致了哲学重心的转移,并表现出一定的近代色彩。

引言戴震哲学的重知既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又有偏离传统儒学的倾向,其特点是肯定知识的独立价值,树立知识优先的思维原则,在方法上注意到了认识的客观性和表达的逻辑性。

重知主要表现在,从肯定外在对象世界存在的意义出发,以求知的方式和认知的方法,探讨理学中属于道德本体论的问题,即“善”的问题、“理”的问题和“道”的问题,并旁及儒家传统哲学的几乎所有问题。

它具体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对外物之理的正确认识,二是强调对儒家经典文献的正确解读。

戴震的重知哲学没有得到其后学推动,因而哲学重心的转移没能产生出一种新形态的哲学。

第一章戴震重知哲学出现的原因及学术背景考察。

本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促使戴震哲学出现的因素,一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戴震的哲学是这一批判思潮的深化;二是考据学的兴起,它为戴震提供了反思理学的新视野、知识优先的价值原则和实证的思维方法,戴震得以从语言文字的层面拆除理学基本概念的合理性基础;三是自然科学特别是西方科学的影响,戴震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对科学的关注为他提供了新的哲学对象和表达哲学思想的新方法,即事物的“不易之则”和形式逻辑的方法。

几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致使清代学术领域出现道德理性的失落和知识理性的高扬,这是戴震重知哲学产生的总体背景。

第二章对“血气心知”概念的综合考察。

在戴震的哲学在中,“血气心知”概念的提出有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戴震哲学开始突破理学的德性本体论,进入认识论的形态。

“由故训以明理义”——戴震哲学方法论思想的新阐释

“由故训以明理义”——戴震哲学方法论思想的新阐释

戴震“由故训以明理义”的哲学方法论不仅引起清代中期哲学的一个转向,而且还建立了清代汉学家哲学的典范,从而推动了中国哲学史上概念范畴意识的发展。建立新的典范的人都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具体研究方面,他的空前的成就对以后的学者起着示范作用;一是他在该学术领域之内留下许多工作让后人接着做,从而逐渐形成新的研究传统。考据学思潮虽然酝酿已久,但是,自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后,经学考证才开始发生革命性变革,从而奠定了清代学术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讲,清代学术的范式是由顾炎武确立的,顾炎武的经学研究方法由戴震继承下来,即成为“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经学方法论,从经学史的角度看,戴震与顾炎武是一致的。但是,从哲学史的角度讲,戴震与顾炎武的思想还是有距离的。顾炎武反对脱离经学讲义理之学,反对脱离典章制度讲性与天道,以经学代理学的背后实际上是要以朴学代理学,取消义理之学的独立性。戴震虽然强调训诂、考据对义理之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但从来没有想取消义理之学的独立地位,而且,突出义理之学的优先性是他一贯的学术宗旨,《孟子字义疏证》就是戴震在对经典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义理之学。
《孟子字义疏证》从形式上看更象一部字典,实际上是讲概念范畴的,上卷专门解说理,中卷解说天道、性,下卷解说才、道、仁义礼智、诚、权。他在每个范畴标题下都标明了条数,以此说明这是采取了考据学的方法,这也是他在书名中用“疏证”的用意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以范畴为核心来阐释哲学思想并非是戴震首创,南宋朱熹弟子陈淳的《北溪字义》已开先河,此书上卷阐释了命、性、心、情、才、志、意、仁义礼智、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下卷阐释了道、理、德、太极、皇极、中和、中庸、礼乐、经权、义利、鬼神、佛老。不过此书的目的在于阐释、推广朱熹的理学思想,其思维方式与宋儒无异。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则是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来阐释其哲学思想,而非宋儒主观体证、形上体悟的方法。虽然孟子字义疏证所提到的范畴都是宋儒提到过的,但戴震以新的方法将其重新概念化,赋予新的内涵,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正是科学革命(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标志,许多学者依照戴震的这一典范继续进行哲学研究,较有影响的有焦循的《论语通释》、阮元的《性命古训》、陈澧的《汉儒通义》、黄以周的《经义比训》,刘师培的《理学字义通释》、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辨证》。他们都是以训诂考据为工具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大大地推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意识的发展。吴派领袖惠栋曾作《易微言》,其方法、体例皆与《孟子字义疏证》同,但其影响远远不如后者,而且其所论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易学,钱穆称“当时吴派学者实欲以此夺宋儒讲义理之传统,松崖初发其绪而未竟。”[12]可谓知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戴震确立了清代汉学家哲学研究的典范。

第五节 戴震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五节  戴震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五节 戴震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今属屯溪市),生于公元1723年,卒于 公元1777年。其出身贫苦,年轻时随父经 商,后来主要靠教书维持生活,晚年参加 过《四库全书》的编写工作。他对古代文 字、音韵、天文、地理、历算均有过深入 研究,在训诂考据方面有很高成就,开创 了乾嘉朴学(质朴之学)中皖学派。
首先,他肯定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气有阴阳,由于阴阳之气的变化流 行,生生不已,从而产生人和万物。总之, 万物统一于气。 其次,他对“道”作了唯物主义解释,他 认为道就是万事万物及其实体的运动变化 的过程。 其三,对道与器,理与气的性质及关系作 了唯物主义解答。
但是,戴震自然观存在局限性。
二、伦理学说和社会政治思想
戴震依据自己的自然人性论,首先肯定 “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 气心知之自然也”,又说“欲,生于血 气”,也就是说,有了生命就自然会有各 种要求生存的欲望感情,把人性的内容规 定为血气心知所固有的欲、情、知。
戴震从自己的人性论出发,对人欲所作了 充分肯定,认为人欲的存在是合理的,不 可断绝的,因为如果无物质欲望,也就无 法生存下去,人欲的存在是天然合理的, 不仅不应受到指责、压制,而且应该视为 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对于人欲,戴震认为是合理的,但又不是 主张人欲横流,漫无边际,相反,他认为, 人生在一定社会中,欲望也必然受到一定 限制。
戴震一生著述较多, 除自然科学和文字 训诂方面的专著外, 主要有《原善》 《绪言》《孟子私 淑录》《孟子字必 疏证》和《答彭进 士允初书》等哲观上,戴震反对朱熹“道即 理”“理在气先”“理生气”的唯心 主义观点,赞同张载的“气有阴阳” 的唯物主义学说,提出了“气化即 道”“道即阴阳气化”“气化流 行”“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命题。

“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的开题报告

“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的开题报告

“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自古以来,哲学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人们对生命、世界和宇宙有着更深入的探索和认识。

其中,戴震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自然哲学代表之一。

他在自然与必然的探讨中,提出了“物我两忘”的思想,并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必然的,而在这个必然中,却有着人的自由选择。

本文选取了这一课题,旨在通过对戴震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度探究,理清他对自然与必然的认识,并探讨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1.自然与必然的概念与关系。

对自然和必然的内涵进行剖析,并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戴震的自然哲学思想。

从戴震的《哲学探原》中选取有关自然与必然的段落进行解析,探讨戴震对自然和必然的认知。

3.戴震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探讨戴震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并指出它对人的思想、生活和未来的启示。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

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透彻理解、比较和分析这些资料,对戴震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度研究和探讨,并借助逻辑分析法来剖析其中的思想内涵与逻辑结构。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戴震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度探讨,预计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戴震对自然和必然有着深刻的认知,他认为自然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而人类应该去遵循这种规律。

2.自然和必然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念。

必然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但在必然的范畴内,人们仍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3.戴震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倡先进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为人类思想、文化、生活而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的意义在于为人们了解、认识戴震思想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考角度,促进人类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丰富,为建设美丽、和谐、共赢的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20世纪戴震与乾嘉学术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能够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戴震哲学的论者还属于少数。

李开先生在《戴震评传》中开始了这一研究,但并未由此看到这种语言哲学的出现对于整个清代哲学的转向意义。

本文则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着重考察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

这一新哲学思考方式使中国传统哲学初步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明晰性。

在追求先秦儒家经典原意的历史还原主义的旗帜下,展开了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而扩大到对先秦诸子典籍的文本考察,对于重新认识先秦经典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哲学运动虽然并没有带来19世纪后半叶中国哲学形态的新变化,但由这一实证哲学精神所培养起来的“求真”“求实”精神,为中国人培养近代的科学精神提供了自己的文化土壤。

其中,以戴震为代表的哲学家,还为新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的资源。

当然,由于这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研究为起点的,而且其理论目标带有鲜明的复古主义倾向(尽管戴震本人是托古言志),因此,其理论上的自身矛盾及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虽然能够通向道,但毕竟不是道本身。

经典中蕴含的思想虽然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但对经典中的思想研究也不完全是一个语言问题,其中还应该有言说者的背景、说话意图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尽管戴震的理想是通过语言、制度、名物、训诂的综合研究来把握经典的原意,但即使如此,人文学的研究还有超越这些实证方法之外的东西。

而戴震本人对儒家经典中理、天道、道、性、命、仁义礼智、诚、权等概念的定义,也并非如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恰恰相反,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戴震本人的理解,并不具有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的客观性。

所以,我们看到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所开创的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并未完全取代其他哲学家的思考,其中,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学派对戴震及其学派批评,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当中肯的。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戴震的哲学倾向)【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戴震的哲学倾向)【圣才出品】

第5章戴震的哲学倾向一、“气化即道”的宇宙观1.戴震(1)戴震(公元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屯溪市)人。

戴震博通经学、史学、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天文历数,开创了乾嘉朴学中的“皖派”。

(2)戴震是18世纪中国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考据学家,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私淑录》《孟子字义疏证》和《答彭进士允初书》。

(3)戴震借考据学形式,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予以猛烈的批判,通过对道、理和分理、性、命、才、诚、自然、必然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批判了清王朝的文化专制主义,含蓄地表达了自由、个性、平等和科学的近代思想。

2.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戴震认为,“形而上”者是指成形以前,“形而下”者是指成形以后,两者指气化流行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

他将“道”统一于物质性之“气”,使人类的思维抽象与物质世界的运动在“气化即道”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3.一阴一阳之谓道戴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朱子的形而上、形而下标准进行了批评,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他从汉语本身的语法特征来阐述传统哲学的含义,力图摆脱宋儒纯粹从先验观念出发来构筑哲学体系的思辨特色,具有哲学思考方向性转向的意义。

4.程朱学派的理论失误戴震认为程朱学派的理论失误就在于把人类对事物所以然的认识当成了一种实体。

5.“道”与“理”戴震主张把人对客观事物的必然性、规则性的认识之“道”与“理”看做是“虚语”。

“道”是自然界与人事的根本性规律,在自然界中是指“天道”,在“人事”中则是指“人道”,属“实体实事”的感性存在;而“理”则是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则,是思维的产物。

戴震的哲学重点在于如何“察分理”,这是他与朱子“格物致知”相通并深化之处。

二、“察分理”与“去蔽”的知性精神1.察分理(1)理的二重涵义①是指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易之则”;②是指对这种不易之则的把握。

(2)把握“理”戴震认为“理”虽然存在于万物自身,但必须通过人对客观之理则的准确把握,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固有之性质的把握,他强调“理”与“则”的客观性以防止人们从主观的角度去理解“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志翘先生也希望学界关于:“戴震考据学方法和思想的对于当时和后代的影响及其学术的传承,更应该作进一步的研究。

……挣脱‘地域’,‘学派’之争的羁绊,采取黜虚务实的态度,用材料实证的方法,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乾嘉时期苏皖地区考据学者的生活背景,学术交往及其著述入手,关注几位具有影响力的大学者,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戴震以情契情而解理,使得学术思想的动向从理归向了礼。

焦循发展戴震思想即在此处,最终舍理言礼、舍理言让。

虽焦循言礼主要集中于《性善解》、《格物解》和《论语通释》,但在《孟子正义》中也可见其菁华。

《孟子正义》卷十五,焦循曰:“何为仁,亲亲是也。

何为义,敬长是也。

道,即平天下之道也。

事,即平天下之事也。

指之以在迩在易,要之以其亲其长。

亲其亲,则不致于无父;长其长,则不致于无君。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犯上作乱未之有也。

舍此而高谈心性,辨别理欲,所谓求诸远,求诸难也。

”又曰:“人人知有君臣父子夫妇,此‘性善’之指也。

”焦循申之以五伦,正因为五伦即礼之本,舍理而言礼。

又曰:“孔孟所以重博学者,即尧舜变通神化之本也。

人情变动,不可以意测,必博学于古,乃能不拘一端。

彼徒执一理,以为可以胜天下,吾见其礼矣。

”此外,焦循舍理言礼、舍理言让的思想亦受到程瑶田的影响。

就《孟子正义》言之,焦循引用且表认同的程瑶田《论学小记》中观点即有15处,其中也多论礼、让。

焦循《孟子正义》中凡理义之论,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同时,往往又引用程瑶田《论学小记》以补充之。

如《孟子正义》卷十一,“人之有道也”句下,焦循曰:“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吾学之道在有,释氏之道在无。

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妇,有长幼,有朋友。

父子则有亲,君臣则有义,夫妇则有别,长幼则有序,朋友则有信。

以有伦故尽伦,以有职故尽职,诚者实有焉而已矣。

’”即是对前面戴震所谓:“人道,人伦日用,身之所行皆是也。

”的补充阐释。

又如《孟子正义》卷二十二,“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句下,焦循注云:“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有天地然后有天地之性,有人然后有人之性,有物然后有物之性。

有天地人物,则必有其质,有其形,有其气矣。

有质有形有气,斯有是性,是性从其质其形其气而有者也。

是故天地位矣,则必有元亨利贞之德,是天地之性善也。

人生矣,则必有仁义礼智之德,是人之性善也。

若夫物则不能全其仁义礼智之德,故物之性不能如人性
之善也。

’”又是对前面戴震所谓:“人之心知异于禽兽,能不惑乎所行之善。

”的补充说明。

再如同卷“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句下,焦循注云:“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天分以与人而限之于天者,谓之命。

人受天之所命,而成之于己者,谓之性。

此限于天而成于己者,及其见于事为,又有无过无不及之分,以为之则。

是则也,以德之枢地言之,谓之中庸。

以圣人本诸人之四德之性,缘于人情而制以与人遵守者言之,谓之威仪之礼。

盖即其限于天成于己者之所不待学而可知,不待习而可能者也。

亦即其限于天成于己者之所学焉而愈知,习焉而愈能者也,是之谓性善。

’”又是对戴震所论:“性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归于必然也。

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其为自然之极致。

……凡动作威仪之则,自然之极致也,民所秉也。

”的解释。

钱穆曰:“里堂与易畴友善,其为《孟子正义》,颇采易畴《论学小记》。

……里堂论孟子性善,颇近阳明,其说或得自易畴也。

欲求东原与里堂、次仲议论思想转接处,不可不治易畴。

”1钱氏谓程氏正是焦氏和戴氏思想转接处,也正可以从侧面说明戴震哲学思想对焦循及其《孟子正义》影响之深。

《理说》:“君长之设,所以平天下之争也。

故先王立政之要,因人性以制礼。

故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天下知有礼而耻于无礼,故射有礼,军有礼,讼狱有礼,所以消人心之忿而化万物之戾。

渐之既久,摩之既深,君子以礼自安,小人以礼自胜,欲不治,得乎?后世不言礼而言理。

九流之原,名家出于礼官,法家出于理官,齐之以刑则民无耻;齐之以礼则民且格,礼与刑相去远矣。

惟先王恐刑罚之不中,务于罪辟之中,求其轻重,析及豪芒,无有差谬,故谓之理,其官即谓之理官,而所以治天下则以礼,不以理也。

礼论辞让,理辨是非,知有礼者,虽仇隙之地,不难以揖让处之。

若曰虽伸于理,不可屈于礼也。

知有理者,虽父兄之前,不难以口舌争之。

若曰虽失于礼,而有以伸于理也。

今之讼者,彼告之,此诉之,各持一理,譊譊不已。

为之解者,若直论其是非,彼此必皆不服,说以名分,劝以孙顺,置酒相揖,往往和解。

可知理足以启争,而礼足以止争也。

明人吕坤有《语录》一书,论理云:‘天地间惟理与势最尊,理又尊之尊也。

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

’此真邪说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501页,商务印书馆,1997。

也。

孔子自言事君尽礼,未闻持理以要君者。

吕氏此言,乱臣贼子之萌也。

”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主要目的就是批判宋明理学家“舍欲言理”,揭露“以理杀人”的罪恶,而焦循则进一步揭示“理足以启争,而礼足以止争”,辨析“后世不言礼而言理”的反动本质,提出“治天下则以礼,不以理也”的主张。

戴震之后,由焦循和凌廷堪将“以礼代理”学说进一步推阐与发扬。

1焦循.焦循诗文集[M].扬州:广陵书社,2009.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