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证的诊治

合集下载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年)。

(1)呕血: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 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 多夹有食物残渣, 混有胃液;初起常有恶心, 胃部不适或疼痛, 脘腹有压痛, 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可见头晕心慌, 面色苍白, 汗出肢冷, 甚或晕厥, 以及心率增快, 血压下降。

(2)便血:血液随大便而下, 或血与粪便夹杂, 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 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 血色污浊而暗, 或色黑呈柏油状;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出血量过多, 可有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 南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 中华内科杂志, 2015年)。

(1)症状及体征: 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 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 而无显性出血, 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内镜检查禁忌症, 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人食管, 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二)证候诊断1.胃热炽盛, 络破血溢证: 吐血色红或紫黯, 常夹有食物残渣, 伴脘腹胀闷, 甚则作痛, 口臭, 便秘, 大便色黑,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2.脾不统血, 血溢脉外证:吐血或黑便缠绵不止, 时轻时重, 血色暗淡, 伴食少, 体倦, 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心悸气短, 面色苍白, 舌质淡, 脉细弱。

从晋景公之死谈中医内科急症的诊治

从晋景公之死谈中医内科急症的诊治

从晋景公之死谈中医内科急症的诊治《医古文》教材《秦医缓和》(选自《左传》)一文中对于晋国国君晋景公的死有如下记载:“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

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据文中记载,晋景公被大恶鬼惊吓,之后病了很久。

到了六月麦子熟时想吃新麦,厨子给他做好了,刚要吃,突然腹胀,上厕所去,便死了。

对于“陷而卒”古人有过错误的解释,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医学。

.到了清代,曹禾在其所著的《左氏膏肓之疾解》中引了《内经》、《难经》,说:“晋侯之病,殆即居脐下伏梁而内脓已成者,故达之已不及,攻之决不可,后必腹中胀急,如厕切按,致脓血陷溃而暴脱耳。

”按曹氏的说法,晋景公的病,是肠道脓肿,属于外科急腹症。

他的这种怀疑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诊断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肠道脓肿大都在直肠,即使在上位,用手在外部“切按”,也不能把脓肿按破而致“脓血陷溃”,因为还隔着腹肌、大网膜等组织,此外,肠管还是游动的。

其次,即使真能把肠管脓肿按破而致“脓血陷溃”,也就是今天说的肠穿孔;肠穿孔是不会立即死人的。

段逸山等编著的《医古文》教学参考书中说:“‘陷’似当释为气陷之陷,较为符合情理。

”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认识。

晋景公“气陷”而死,是祖国医学急症中的脱证。

脱证系内科疾病的变证,属于急象,又分阴脱、阳脱和阴阳俱脱。

根据《左传》中“张,如厕,陷而卒”的描述,景公当时该有上腹部胀痛,恶心,欲吐等胃肠道症状。

同时应该还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胸闷气短等症状。

由于被胃肠道症状所掩盖,后面的症状《左传》中没有记载。

有了上述症状,就是阳脱。

人在上厕所工夫就死亡,医学称为猝死。

世间因病而猝死的,只有一种:心脏病。

心脏病中猝死的,病因大都是心肌梗塞,今天叫心脏性猝死。

心病而致死,属于心系疾病,中医叫“心痛”,古典医籍有很多记载。

《素问·缪刺论》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灵枢·厥病篇》把迅速死亡的称为“真心痛”,记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厥脱病证诊断(六)

厥脱病证诊断(六)

厥脱病证诊断(六)1.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①神志淡漠,但欲寐或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或潮红或发绀,四肢厥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粗等症。

②脉沉细无力或脉微细欲绝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收缩压低至80mmHg(10. 7kPa),脉压小于20mmHg (2.67kPa)。

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血压的1/3以上,或收缩压降低30mmHg (4kPa),尿少(每小时少于30ml.),指压再充盈时间大于3秒。

(2)发病特点:发病急,变化快,迅即逆转。

(3)病因病机特点:因感受邪毒或内伤脏气、失血亡津、创伤剧痛、药物过敏等病因,导致气血逆乱,阴阳耗脱,发为本证。

(4)实验室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可参考必要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凡具备以上临床表现中的:①或②项,参考(2)、(3)、(4)项即可诊断。

2.证类诊断(1)气阴耗伤证:[主证]精神委靡、面晄、气短、口渴、汗出。

[兼证]倦怠微烦,四肢欠温。

[舌、脉象]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

(2)真阴衰竭证:[主证]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

[兼证]身热心烦,四肢温暖。

[舌、脉象]舌光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3)阳气暴脱证:[主证]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

[兼证]息微唇绀,体温不升。

[舌、脉象]舌淡,脉微欲绝或不能触及。

上述证类以主证和舌、脉象为主要依据。

病危重者,阳气暴脱与真阴衰竭可以互见。

又因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兼夹下列诸证:热毒炽盛证:壮热,口渴,烦躁,便结,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心气不足证:怔忡不安,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气滞血瘀证: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腹胀,舌紫暗,脉沉细而涩。

3.分期分级(1)分期:早期表现为气阴耗伤证或阳气暴脱证或阴竭阳脱证;中、晚期表现为真阴衰竭证。

(2)分级:①轻度:神清或烦躁不安,手足不温或肢端发凉,汗出过多,脉沉细(数)无力,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 (10.7kPa)以下,脉压<20mmHg(2. 67kPa);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血压的1/3以上,或收缩压降低30mmHg (4kPa)。

脱证

脱证

脱证脱证系指邪毒侵扰,脏腑败坏,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的急危重病证。

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表现。

病位主要络脉。

一、临床表现1.阴脱证:神昏不语,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口燥咽干,皮肤干瘪,血脉塌陷,尿少或无尿,舌红而干,脉微细而数。

2.阳脱证:神昏口开,精神模糊,语言低微,冷汗大出,身凉畏冷,四肢厥逆,尿少或无尿,舌质淡白,脉微欲绝。

二、临证护理1.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合理体位:头高,脚高位,增加回心血量及减轻呼吸困难。

2.记录出入量,观察尿量及尿比重。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中心静脉压,及时扩充血容量。

4.若患者有大出血,可使用加压包扎,扎止血带,必要时使用休克裤。

5.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者可作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

6.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搬动,如有骨折,要注意临时固定,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7.保持镇静的工作态度,及时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做好家属心理疏导。

8.可用针刺法,穴位注射疗法:常用丹参注射液等,注射大椎、合谷、曲池等,0.5~lm1/穴。

9.口苦而臭、齿龈肿痛者,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中西药液漱口。

口干者可用芦根、玄参泡茶饮服。

三、专科用药护理1.生脉针:以生脉散配制而成,每次40~60ml,以等量的50%葡萄糖稀释后静注,或加入10%葡萄糖中滴注,治疗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有效。

2.参麦针:用人参、麦冬等量配制成10%的浓度,每次20~30ml加入50%的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每10~30分钟1次,直到血压回升改为静滴,对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均有效。

3.参附针:每次10~20ml,加入50%葡萄糖30~40ml静注,1~2次后,用40~80ml 加10%葡萄糖250~500ml静滴,一日二次。

对阳脱有效。

四、特殊饮食护理:1.一般多禁食。

2.纠正改善后,阴脱证,饮食应偏凉,可给清热、凉血、止血的蔬菜和水果。

蔬菜如芹菜、菠菜、冬瓜、空心菜、黄花菜等。

水果可选用雪梨、柑橘、枇杷、杏子。

脱证

脱证

4、神经原性休克 可由外伤、剧痛、脑 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因神经作 用使外周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 少所致。
5、感染性休克 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 素等产物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伴休克。常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6、梗阻性休克 指血流主要通路受阻而导 致的休克。包括:①机械因素所致:静脉 回心、心脏流出受阻两者障碍②胸内压升 高:张力性气胸、正压通气。③流出道受 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肺动脉高血压、 心包填塞。
一、气脱 【证候】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 证候】 乏力,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 微弱。 【治法】益气固脱 治法】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枣5枚)或人参甘草汤<该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 枚)或人参甘草汤<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加减法:若喘脱,加五味子;汗漏,加煅 龙牡、五味子、黄芪;二便不禁,加附子、肉桂。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2、心源性休克 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 泵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组织灌注不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急性心包填塞、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 衰竭、心瓣膜病、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
3、过敏性休克 常因外界某些抗原性 物质进入易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 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 累及症候群。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 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学习资料一、急性出血二、急性心肌梗死三、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四、急性有机磷中毒五、脑出血六、上消化道大出血七、心跳呼吸骤停八、真心痛九、中风十、卒死蔡市镇卫生院二〇一五年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一、急性出血急性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范围,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泄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称为血证。

急性出血是指出血量较大,出血势较急,以及有广泛出血倾向的一类血证。

呕血:又称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

一、疾病诊断要点:1.以往多有胃脘、鼓胀、胃癌、肝癌等病史。

2.多因情绪激动,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辛辣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3.恶心,呕血,呕血多是暗红色,常夹有食物残渣,重时频繁呕吐,呕血鲜红,伴黑便或便血。

4.神情紧张,汗出,面色无华或青灰,舌质淡暗,脉滑数或孔数.二、证候诊断要点:1.实证:常见于青壮年,或大量呕血的早期。

多因饮食不节,情绪激动而诱发。

起病突然,病程短。

呕吐频作,呕血色红或紫暗,常伴有口臭或口苦,烦躁,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虚证:常见于年老体衰及反复发作的患者,或持续呕血不止者。

多因劳累及情志不遂而诱发。

胃痛绵绵或不痛,呕血时轻时重,色淡或暗,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汗出,舌质淡,脉细数。

三、鉴别诊断要点咯血与呕血:咯血多有肺痨、支气管扩张及肺癌等肺部疾病,呕血多有胃脘痛、鼓胀、黄疸、肝癌等病史。

咯血前多有胸闷、胸痛、咽痒等先兆症状;呕血前多有恶心、胃脘胀痛等先兆症状。

咯血血色鲜红,血中夹痰或痰中带血;呕血多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咯血多因外感六淫及情致志不畅而诱发,呕血多因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后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四、相关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大便、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肝功能可异常。

2.消化道钡餐透视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底及食道下端静脉曲张、胃及肠道占位性病变有诊断意义。

脱病

脱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医专科病护理常规脱病(感染性休克)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脱证: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乏力,漏汗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

(二)阴脱证(亡阴证):神志恍惚,面唇苍白或潮红,发热烦躁,心悸多汗,汗出如油,口渴喜饮,尿少色黄,皮肤唇舌干燥而皱,肢厥不温。

舌红而光,无苔或少苔。

(三)阳脱证(亡阳证):神志淡漠,面唇苍白,声低息微,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微弱。

甚者,突然大汗不止,神志恍惚或昏迷,四肢逆冷,紫绀,二便失禁,舌卷而颤,舌淡。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神志淡漠1将病人平卧于床,保持室内安静。

2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寒热、面色、脉象、汗出、二便情况。

(二)肢厥不温1加盖衣被,注意保暖。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气海、神阙等穴。

(三)汗漏不止1患者卧床休息,室内温暖,湿度适宜。

2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用干毛巾擦干汗液并更换汗湿衣物,注意保暖。

3遵医嘱耳穴埋豆,取肾上腺,皮质下,肺,心,肝等穴留针30分钟。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艾条灸法(详见附录2)。

2.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注意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搬动,保持安静。

2.卧位:应使患者取平卧位或中凹卧位,即头偏向一侧,抬高头胸部10~20度,抬高下肢20~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

3.保暖:注意四肢和躯干的保暖,适当加盖棉被、毛毯。

(二)饮食指导1.气脱证:留置鼻饲管方便给药,可进食的患者给予补气药膳,多食温热含营养的食品,增加抗病能力,防止外邪内侵。

2.阴脱证(亡阴证):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全流质饮食,以顾护胃气,气生化有源,多食滋阴生津之品,如食梨、蜂蜜熬汁温服。

3.阳脱证(亡阳证):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全流质饮食,以顾护胃气,气生化有源,多食温阳补气之品,如虫草、灵芝核桃膏等。

评价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的临床疗效

评价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的临床疗效

评价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厥脱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回阳救逆的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方面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回阳救逆法治疗厥脱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中药回阳救逆厥脱证【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45-02中医学中“厥脱证”与西医学中“休克”、“晕厥”的临床表现相似,是由内伤杂病引起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厥冷的一种病症,西医具有较多抗休克的药物,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在中医辩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加用回阳救逆的中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期间来本院就诊的46例厥脱证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符合全国厥脱证协作组拟定的阳气厥脱证的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不同程度的四肢厥冷、大汗、面色苍白等。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9~76岁,平均(41.7±8.6)岁。

其中心源性休克21例,感染性休克13例,失血性休克7例,过敏性休克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休克原因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②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③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休克的发展过程
根据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 休克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休克早期(细小血管痉挛期)又称 缺血缺氧期。
此期实际上是机体的代偿期。患者血 压 或稍高,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容易 恢复,若被忽视,则病情很快加重。
(1)轻度休克:血容量减少不足20%, 失血量约800ml~1000ml。表现为四肢发 冷、面色苍白、皮肤和甲床血液再灌注延
迟,口干、出汗、脉率加快、脉压差缩小, 皮下静脉塌陷,中心静脉压开始下降。
(2)中度休克:血容量减少20%~40%, 失血量约1200~1700ml,四肢发冷,肢端发
绀,烦躁不安,或淡漠,脉搏细速,收缩 压明显下降至75~60mmHg,脉压差显著缩 小,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
(三)鉴别诊断
1、神昏:以神志不清为特征。可突然出 现,更常见于慢性疾病过程中渐次出现, 多见于内科杂病危重阶段。发病前可有头 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 瘫,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2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 冷,面色苍白,但短期内可逐渐苏醒为特 征。实证居多。脱证常有大汗淋漓,目合 口开,二便失禁,脉微或伏,不一定有昏 仆,四肢厥冷。厥脱可同时出现。
(二)休克期(微循环淤滞期) 又称瘀血缺氧期、或失代偿期。
此期细小血管持续收缩,组织明显 缺氧,经无氧代谢后大量乳酸堆积,引 起代谢性酸中毒。又因回心血量明显减 少,故血压下降,组织细胞缺氧及器官 组织损伤加重。
(三)休克晚期 又称DIC期。
此期指在毛细血管淤血的基础上细胞 缺氧更重,体液外渗,加剧血液浓缩和粘 滞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 暴露,血小板聚集,在微血管形成广泛的 微血栓,细胞因持久缺氧后细胞膜损伤, 溶酶体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 之的消耗而出现播散性出血,最终导致重 要脏器发生严重损害,发生功能衰竭,此 为休克的不可逆阶段,治疗更为棘手。
(3)重度休克:血容量减少40%以上,失 血量1700~2000ml。面色极度苍白,口唇及
肢端明显发绀,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四
肢冰冷,表情极度淡漠,尿量显著减少。 收缩压下降在60mmHg以下,中心静脉压极 度下降为零。心电图可显示心肌缺血表现。
休克病势危笃, 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可导 致死亡,所以积极迅速、有效的抢救,是成
功的关键。在西医扩容、升压、解除病因 等有效手段下,中医中药参与休克的治疗, 对提高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有明显的作用。
休克的病因
导致休克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失血:见于创伤性大出血、消化道溃疡 大出血、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产 后大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等。
脱证的诊治
开化县中医院 黄晓涛
概述
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 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 目合口开,四肢厥冷,甚则神昏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急危病证。西医学各类休克 可参考本病救治。
西医学认为休克是指在感染、出血、心泵 衰竭、过敏和严重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 用下,组织血液灌注不足,造成细胞水平 的一种急性氧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受损的 病理过程。临床主要表现为有效循环血容 量锐减,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器官 灌流明显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缺血、 缺氧,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最终发 生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3: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急性 起病,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口舌歪类 目前国内外均主张以血流动力学分类,据 此可分为以下几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指有效循环血容 量的丢失而引起的休克。多因大出血(内 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 肠梗阻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等), 使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
失液:如剧烈的呕吐、频繁腹泻、肠梗 阻、大汗淋漓等。
休克发生与否取决于机体的失血量和
失血速度。一般15分钟之内失血量小于全 身总量的1%,机体可以通过代偿使血压
和组织灌注基本保持正常。若失血量超过 总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如果失 血量超过总量的50%,则往往迅速导致死 亡。概括起来说,有效血容量锐减——而 发生休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要点: 1、起病急骤,每见于久病体虚,亡血脱
液,暴吐暴泻、热毒内陷、,严重烧伤者。 2、神情淡漠或烦躁,面色苍白或灰白,
大汗出,语声低微,尿少或无尿,四末不 温,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二)症候诊断要点:
1、气虚阳脱证:神情淡漠、面色苍白、 声息低微、汗出微冷、四肢不温或厥冷, 舌质淡红或舌淡胖,脉微欲绝或沉浮不能 及。
创伤
严重创伤可导致创伤性休克。其发 生不仅与失血有关,还和强烈的疼痛刺 激有关。
感染
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严重感染均 可导致休克
抗原物质的致敏反应
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 致敏的机体后, 通过机体的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 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状群。通常突然发 生而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 生命。(如青霉素过敏)
自1773年法国医师首次采用“Shock”的名 称描述枪伤患者的临床危重状态表现,首 次将休克的命名用于临床至今已经有二百 多年的历史,人们认识休克走过了一个漫 长的道路。然而休克人仍然是临床死亡率 很高的危重病。美国的急诊科每年有一百 万的休克患者,中国数量更多,最少要有 500万/年。
由于休克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研究在中西医 危重病急救医学领域日益深入,如何提高 休克患者的救治率和死亡率是国内众多学 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2、气虚阴脱证:神情恍惚,面色潮红, 汗出粘而身微热,口渴欲饮,唇绀心烦, 身热肢冷,舌质光枯而无苔,脉虚数或结 代。
3、毒热内陷:神昏、壮热、烦渴、便闭 不通、汗出淋漓、身烦热而肢冷、烦躁不 宁、肌肤紫斑。舌质红绛,舌苔黄厚或有 芒刺,脉沉细而数。
4、瘀血内阻证:神识模糊或朦胧,口唇 青紫,皮肤紫斑,吐血,便血,肢冷或唇 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