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第六章 高产突变育种具体步骤
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4、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理 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菌体或菌悬液,暴露在日 光中一定时间,接着用剂量更大的紫外线继续 照射,然后再让其光照复活,经多次紫外线照 射和光照复活交替,可以增加变异率,提高变 异幅度。
5、诱变剂处理时间与诱变效应的关系
在头孢菌素C产生菌选育中用甲基磺酸乙 酯低浓度、长时间处理与高浓度、短时间处理 的诱变效应是不同的,在致死率大致相同的情 况下,前者比后者不仅正突变率高,而且提高 的幅度也大。
六、摇瓶数据的调整和有观菌株 特性的观察分析
对摇瓶发酵液的测试数据要尽量应用生物学 统计方法来处理,以便从复杂的差异中,去伪 存直,由比及彼,抓住本质,找出其中真正的 规律性。
七、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调整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调整,常采用正 交法和二次旋转均匀设计。
八、变种的特性研究与鉴定
要研究菌种的纯度、遗传稳定性、菌落类 型、群体的形态、生活能力、产孢子多少,保 藏培养基及保藏方法、菌种碳、氮源利用情况、 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量、发酵液粘度、过滤难 易状况;注意考察菌种抗生素的组分变化,色 素等质量问题;研究最适移种期、移种量、通 气搅拌、温度、pH等。 优良菌株选育后,还应该从分子水平 进一步对变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加以鉴定以全面 了解菌株各种属性.这是考核菌株突变的重要 指标,也是为菌株迸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 指导意义的参考数据。
四、摇瓶液体培养
常规随机筛选的全过程,都要通过摇瓶培 养,而平板菌落筛选是经过平板菌落预筛后, 弃去大量低产菌株,被挑选的菌落移入试管斜 面,然后再迸行摇瓶液体培养;才艳逐步地筛 选出高产菌株。
五、产物活性测定
1、琼脂平板活性圈法 2、滤纸片法 3、琼脂薄层纸片法 筛选菌种为一种重复性和计量性的工作, 所以必须应用统什方法。区别并肯定其产量上 的差异。以便迸行下轮育种的评估。
诱变
一、诱变育种的工作流程诱变育种的工作流程:出发菌种(沙土管或冷冻管)®斜面(或肉汤培养24小时)®单孢子悬液(或细菌悬液)®诱变处理(处理前后的孢子液或细菌悬液活菌计数)®涂布平板®挑取单菌落传种斜面®摇瓶初筛®挑出高产斜面®留种保藏菌种®传种斜面®摇瓶复筛®挑出高产菌株作稳定性试验和菌种特性考察®放大试验罐中试考察®大型投产实验。
整个流程按诱变过程和筛选过程两部分说明如下:(一)诱变过程由出发菌种开始,制出新鲜孢子悬浮液(或细菌悬浮液)作诱变处理,然后以一定稀释度涂布平板,至平板上长出单菌落为止的各步骤为诱变过程。
简述如下:(1)菌种的斜面出发菌种的斜面非常重要,其培养工艺最好是经过试验已知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要选取对诱变剂最敏感的斜面种龄,要求孢子数量适中。
(2)单孢子悬浮液制备(见第一节)(3)孢子计数诱变处理前后的孢子悬液要孢子计数,以控制孢子悬液的孢子数和统计诱变致死率,常用于诱变处理的孢子悬液浓度为105~108个孢子/毫升。
孢子计数采用血球计数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
诱变致死率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来测定。
(4)单菌落分离平皿内倾入20毫升左右的培养基,凝固后,加入一定量经诱变处理的孢子液(以控制每一平皿生长10~50个菌落为合适的量),用刮棒涂布均匀后进行培养。
(二)筛选过程诱变处理的孢子,经单菌落分离长出单菌落后,随机挑选单菌落进行生产能力测定。
每一被挑选的单菌落传种斜面后,在模拟发酵工艺的摇瓶中培养,然后测定其生产能力。
筛选过程主要包括传种斜面、菌株保藏和筛选高产菌株这三项工作。
(1)传种斜面主要挑选生长良好的正常形态的菌落传种斜面,并可适当挑选少数形态或色素有变异的菌落。
经诱变处理,形态严重变异的往往为低产菌株。
(2)留种保藏菌种经筛选挑出的比对照生产能力高10%以上的菌株,要制成沙土管或冷冻管留种保藏。
第六章-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精品课件)
植物杂交育种的方法
优良性状结合怎样结合?
以下是杂交育种的参考方案:
P
高抗
矮不抗 思考:要培育出
DDTT
ddtt 一个能稳定遗传
杂交
的植物品种至少
F1
高抗 DdTt 要几年?
自交选优F2 高抗 高 Nhomakorabea抗 矮抗 ddTT
矮抗 矮不抗
ddTT ddTt
矮抗 ddTt
自交
F3矮抗 ddTT
选优
矮抗 矮不抗 ddTT
泌乳期可达305天,年产乳量可达6300kg以上。
1、动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 不能通过逐代自交,而应改为测交。
2、比植物杂交育种所需年限短。
点滴收获之1:杂交育种
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
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 概 念 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依据原理
基因重组
常用方法 杂交 自交 选种 自交
诱变育种除了采用常规的诱变育种方法外, 还采用太空育种。
我国已培育成功 许多太空作物:
太空育种主要是利用返回 式卫星和高空气球能达到 的高空环境,通过强辐射、 微重力和高真空等条件使 植物种子的基因发生基因 突变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航天育种---水稻
粒大 亩产最高达750kg 蛋白质含量增加
8%-20% 生 长 期 平 均 缩 短 10 天
杂种优势
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产生的杂交一代, 在适应能力等方面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不同育种目的的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及特点
①培育杂合子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杂种一代作为种子直
接利用,如水稻、玉米等。 a.基本步骤:选取双亲P(♀、♂)→杂交
→F1。 b.特点:高产、优质、抗性强,但种子只能
发酵工业菌种选育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具有方法简单、快速和收效显著等特点,仍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育种手段。 当前发酵工业中使用的高产菌株,几乎都是通过诱变育种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性能的菌株。诱变育种除能提高产量外, 还可达到改善产品质量、扩大品种和简化生产工艺等目的。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1)出发菌株的选择2)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制备3)诱变剂和使用剂量的选择4)变异株的初筛5)变异株的复筛6)变异株稳定性试验7)菌种特性考察8)中试验证9)大型投产试验
得单细胞悬液的方法必须具有针对性,对产抱子或芽抱的微生物最好用其孢子或芽孢。
在实际工作中,要得到均匀分散的细胞悬液,通常可用无菌的玻璃珠来打散成团的细胞.然后再用脱脂棉花或滤纸过滤。
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处理方法
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处理方法
01
02
后培养与稀释涂布
紫外线照射
处理前先开紫外灯预热20min,使光波稳定。然后,取30ml菌悬液置于7cm培养皿中,并置于诱变箱内的磁力搅拌器上,离灯管一定距离,打开皿盖,暴露子紫外线下照射一定时间,边照射边搅拌,力求使细胞均匀吸收紫外线光波。经过紫外线诱变后的菌体转入无菌试管内,置于冰水中浸1-2h,抑制修复酶类的活性,使修复难以进行,有利于提高突变率。
1.亚硝酸诱变
在多核细胞中,仍然采用高剂量,因为在高剂量诱变时,除个别核发生突变外,其他核均被致死,可形成较纯的变异菌落,同也造成遗传物质的巨大损伤,可减少回复突变。
诱变育种的一般原则
诱变育种要求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处于对数生长期同步生长的细胞,并且是均匀状态的单细胞悬液。
4.单袍了(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细胞的生理状态对诱变处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细菌一般在对数生长期的诱变处理效果较好,而霉菌和放线菌的分生孢子在稍加萌发时进行诱变处理可提高诱变效率。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匀地接触诱变剂,避免长出不纯的菌落。
工业微生物育种教学教材
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的代谢过程生产赖氨酸(实例)
人工诱变的菌 种不能产生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激酶
高丝氨酸 脱氢酶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物Ⅰ
高丝氨酸
不能合成
甲硫氨酸
苏氨酸
中间产物Ⅱ
赖氨酸
可以大 量积累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4)脱氨基效应:亚硝酸可使腺嘌呤(A)脱去氨基成 为次黄嘌呤(H)使胞嘧啶(C)脱去氨基成为尿嘧啶(U), 使鸟嘌呤(G)脱去氨基成为黄嘌呤(I)。前两个变化均导 致碱基错配:
• (5)脱嘌呤效应:一些化学物质(包括酶)可引起脱嘌 呤作用, 如果不能有效的修复,由于模板链上没有碱基, DNA聚合酶会错误地掺入碱基,则会导致碱基置换。腺嘌呤 是最容易掺入的碱基。
•
移码突变:脱嘌呤、DNA嵌入剂的嵌入、以及DNA复
制错误、辐 射等很多原因都可引起移码突变。
• 2.1.3 基因内外非编码区的突变
• (1)内含子突变(一般为中性突变) (1)突变破坏内含调控元件时: (2)突变产生隐秘的剪接位点时: (3)突变剪接位点时:
• (2)非翻译区域突变(一般为中性突变),但有时会通过影 响蛋白质合成、RNA稳定性或RNA转 移来影响 转录后调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
• (4)电离辐射致变的机理 照射→原发电离→次级电离→基因分子结构改组→基因突变
• 基因突变的频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即剂量增加一倍,突 变频率增加一倍,但突变率不受辐射强度的影响。
• 辐射强度是指单位 时间内照射的剂量数, 即剂量率,倘若照射剂 量不变,不管单位时间 内所照射是多还是少, 基因突变率总是保持一 致。
6.第六节 新品种培育的方法和步骤、杂交的概念
(3)扩群提高阶段
主要任务是,大量繁殖已固定的理想型,迅
速增加数量和扩大分布地区,建立品系,完成一 个品种应该具备的条件,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品种。
第六节 新品种培育的方法和步骤、杂 交的概念
二、新品种培育的方法和步骤
杂交育种的全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1)杂交创新阶段主要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杂交用品种。通过杂交, 综合各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培育,创造出符合育种目
标的理想型杂种。
(2)自繁定型阶段
是对已达到理想型标准的个体停止杂交,
转入自群繁育,从血统上封闭畜群。
第6章-诱变育种
从自然界直接分离的菌种,一般而言其发 酵活力往往是比较低的,不能达到工业生 产的要求,因此要根据菌种的形态、生理 上的特点,改良菌种。以微生物的自然变 异为基础的生产选种的几率并不高,因为 这种变异率太小,仅为10-6~10-10。为了 加大其变异率,采用物理和化学因素促进 其诱发突变,这种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育 种就是诱变育种,它是国内外提高菌种产 量、性能的主要手段。
费用大,并要注意安全性。 3、大部分诱变剂是致癌剂,所以在使用中必须非 常谨慎,要避免化学诱变剂与皮肤接触,,且 切勿吸入其蒸气,有人对某些诱变剂极其敏感,
甚至未直接接触就会过敏,这就更要当心。
诱变剂的选择
1.碱基类似物和羟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很少使
用,回复突变率高,效果不大。 2.亚硝酸和烷化剂应用的范围较广,造成的遗传损 伤较多。其中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常被称为 “超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是毒性最小的诱变
性能测定
致死率确定
出发菌株 或菌悬液
活菌计数 性能初测
菌种纯化 诱变处理 平板涂布
性能精测
制备斜面孢子
活菌计数
初筛
复筛 放大试验
传代稳定性实验
菌种保藏 并用于生产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选择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 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 ↓ 诱变处理 ↓
筛选
↓ 保藏和扩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出发菌株———用来育种处理的起始菌株 ◆出发菌株应具备: ①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 ②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 ◆出发菌株的来源;
化学诱变剂
化学因子如碱基类似物、5—氟尿嘧啶、烷化剂等。
化学诱变剂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是烷化剂。
使用化学诱变剂的优缺点:
诱变育种
n
单一因子处理: 复合因子处理:
两种以上因素 先后使用 同时使用 单一因子重复使 用
简便有效的诱变方法:
l
紫外线的照射最为方便。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方法尤其是中止 反应的方法很多,实际工作时可参看有关书籍。一种 较有效的简易处理方法的大致操作步骤是:先在平板 上涂上出发菌株细胞,然后在平板上均匀地放上几颗 很小的诱变剂颗粒(也可放吸有诱变剂溶液的滤纸 片),经培养后,在制菌圈的边缘挑取若干突变菌落, 分别制成悬浮液,然后将其涂在一般平板表面使长出 许多单菌落,最后可用影印培养法或逐个检出法
活菌计数 性能初测
菌种纯化 诱变处理 平板涂布
性能精测
制备斜面孢子
活菌计数
初筛
复筛 放大试验
传代稳定性实验 菌种保藏 并用于生产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选择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 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 ↓ 诱变处理 ↓ 筛选 ↓ 保藏和扩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1.自然界新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对诱变处理较敏感, 容易达到好的效果。 2.在生产中经生产选种得到的菌株与野生型较相像, 也是良好的出发菌株。 3 .每次诱变处理都有一定提高的菌株,往往多次诱 变能积累较多的提高。 4.出发菌株开始时可以同时选 2~ 3株,在处理比较 后,将更适合的出发菌株留作继续诱变。
n
n
n
物理诱变剂: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 γ—射线,快中子; 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而且十分有效 的是紫外线。许多高产菌株的选育都用过紫 外线,对于一般实验室、中小型工厂都适用, 也很安全。 其他的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有一定的 穿透力,一般都由专业人员在专门的设备中 使用,否则有一定危险性。
第一轮: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选择育种 1、定义: 利用生物变异,通过长期的选择,汰劣 存良,培养出性状优良的品种。 2、优点: 技术简单、操作容易 3、缺点: 育种时间长、选择范围有限
一、杂交育种
1、过程:
亲代
杂种一代
高产不抗病
低产抗病
高产抗病
第二代 高产不抗病 高产抗病 低产抗病 低产不抗病 连续自交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第n代
优点
育种周期短 产生新基因
缺点
突变不定向 育种年限长 不产生新基因 需要大量处理材料
杂交水稻 举例 中国荷斯坦牛 高产青霉素的青霉菌 三倍体无籽西瓜
巩固练习
1、通过诱变育种培育的是( B ) A.三倍体无子西瓜 B.青霉素高产菌株 C.二倍体无子番茄 D.八倍体小黑麦 2、根据遗传学原理,能迅速获得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是 (C ) A.杂交育种 B.多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诱变育种 3、大麻是雌雄异株植物,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将 其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的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所 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状况应是( A ) A.18+XX B. 18+XY C. 20+XX D.18+XX或XY
第n年 Fn
AABB AABB AABB AABB 高抗 (选择高产抗病植株再进行自交) (纯合)
要得到稳定遗传的高产抗病品种至少需要四年
2、概念:
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 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 品种的方法。 3、原理: 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 基因重组
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 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荷斯坦牛
中国荷斯坦牛 泌乳期可达305天,年产乳量可 达6300kg以上。
产量突变株的筛选
诱变育种的实践意义
工业与实验室:代谢产物的高产突变株 生产角度: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减少杂质,扩大品种, 改进产品质量,简化生产工艺 方法:简便易行,工作速度快,收效显著。
1 .诱变育种基本环节(菌种筛选)
以选育高产突变株为例
2.诱变育种的步骤
如:lys
+
;
bio
+
;
原养型 :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 生的菌株,与野生型的表型相同。
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凡是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 要求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生 长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出发菌株
纯化,同步培养
挑变异菌于斜面培养基上
培养液
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 菌 悬液,玻璃珠打散,过 滤
初筛
性能粗测
单个细胞或孢子悬液
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
复筛
性能精测
诱变剂处理
存活细胞计数,计算致死 率 变异率计算
菌种保藏及扩大试验
平板分离
菌种用于生产,并进行保藏
3. 三类突变株的筛选
(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产量突变株的筛选
琼 脂 块 培 养 法
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方法:梯度平板法(gradient plate)
用梯度平板法筛选抗代谢拮抗物突变朱
作为菌株的遗传标记 作为生产菌种(结构类似物抗性变异株)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的筛选
与营养缺陷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 营养缺陷型:经诱变产生的一些合成能力出现缺陷, 而必须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有机养分才能正常生长 的变异菌株。如:lys -, bio野生型: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 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
工业微生物育种复习题解析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工业微生物?作为工业微生物应具备哪些特征?答:工业微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经过改造,用于发酵工业生产的微生物。
具备特征:(1)菌种要纯(2)遗传稳定且对诱变剂敏感(3)成长快,易繁殖(4)抗杂菌和噬菌体的能力强(5)生产目的产物的时间短且产量高(6)目的产物易分离提纯2.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什么?答: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
3.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有哪些?答:常用技术:(1)自然选育【选择育种】(2)诱变育种(3)代谢控制育种(4)杂交育种(5)基因工程育种第二章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基础1.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哪些?答:有碱基突变,染色体畸变2.叙述紫外线诱变的原理?答:原理:紫外线对微生物诱变作用,主要引起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体遗传性变异。
3.基因修复的种类有哪些?答:种类:(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4)SOS修复4.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哪些?答:方式:(1)有性杂交(2)准性生殖(3)原生质体融合第三章出发菌株的分离与筛选1.什么是富集培养?答:富集培养:指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中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2.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菌落纯”?哪些分离方法能达到“细胞纯(菌株纯)”?答:菌落纯:稀释分离法、划线法、组织法细胞纯:单细胞或单孢子的分离法3.分离好氧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1)稀释涂布法(2)划线分离法(3)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4.平皿生化反应分离法有哪些?分别用来筛选哪些菌?各自原理如何?答:(1)透明圈法原理: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圈的大小可以放映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六种育种方式的操作流程及关键步骤原理
六种育种方式的操作流程及关键步骤原理
(1)杂交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操作:选亲本杂交,杂交得F1、F1自交得F2、选择自交数代
(2)多倍体育种:(三倍体西瓜为例)
原理:染色体变异
无子果实:减数分裂时细胞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
操作: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获得四倍体、再让其与二倍体杂交得三倍体的种子,
种子种下去(作母本,同时间种二倍体种子)
(3原理: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直接得到纯合子,与杂交育种比明显缩短育种时间
操作:亲本杂交得F1,F1花药或花粉离体培养得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或幼苗、
从子代中直接选择所需植株
(3)诱变育种
原理:射线或化学药品能促使生物细胞中发生基因突变,出现新的基因,从而使生物出现新性状。
操作
(5)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 上随受体细胞生命活动一起表达)
操作: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重组DNA 导入目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
和表达
(6)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原理:两种生物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汇集到一个细胞中,这个细胞发育成的植株表现两种植物的
多种性状(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操作:植物体细胞去壁、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植物组织培养
(方法?) 限制酶和DNA 连接酶作用特点 运载体(载体)的特点 操作过程
操作方法 表达的标志 检测的方法。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诱变选育(1)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诱变选育(1)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诱变选育(1)诱变选育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方法简便等优点,是当前菌种选育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普遍。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所谓突变是指由于染色体和基因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状的变异。
诱变育种的步骤与方法(一)、工业育种的一般步骤(图)(二)、诱变育种方案设计诱变育种方案包括突变的诱发、突变株的筛选和突变高产基因的表现。
1、出发菌株的选择工业上用来进行诱变处理的菌株,称为出发菌株。
出发菌株选择目前主要依据实际经验,总结如下:①以单倍体纯种为出发菌株;②采用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③选择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④许多高产突变往往要经过逐步累积的过程,才变得明显,所以有必要多挑选一些已经过诱变的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多步育种,确保高产菌株的获得。
2、出发菌株的纯化为什么要对出发菌株进行纯化呢?这是因为微生物容易发生变异和染菌,同时一般丝状菌的野生菌株多为异核体。
生产菌在不断移代过程中,菌丝间接触、吻合后,易产生异核体、部分结合子、杂合二倍体及自然突变株等。
这些都会造成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异质化,使遗传性状不稳定。
通过纯种分离,从中挑选所需的优良菌株。
常用划线分离和稀释分离法,并结合显微镜操纵器分离单孢子。
3、单孢子悬液的制备诱变育种要求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处于对数生长期同步生长的细胞,并且是均匀状态的单细胞悬液。
首先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对诱变处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细菌在对数期诱变处理效果较好;霉菌或放线菌的分生孢子一般都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培养时间的长短对孢子影响不大,但稍加萌发后的孢子则可提高诱变效率。
其次是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匀地接触诱变剂,又可避免长出不纯菌落。
由于在许多微生物的细胞内同时含有几个核,所以即使用单细胞悬浮液处理,还是容易出现不纯的菌落。
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育种
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频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从青霉素产量看诱变育种时间19431943194319451947195519711977目前发酵单位(u/ml)100250500~850~850~8000~2万~5万5~10万效价:指有效成分的浓度。
1ug/ul称为1单位诱变育种目的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改变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开发新品种诱变育种的过程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诱变处理筛选保藏和扩大试验一、诱变育种的实验准备(一)诱变前对出发菌株的了解1、区分不同菌落类型2、出现不同菌落类型原因出发菌株(二)全面了解菌种特性和生产性能的关系(三)了解影响菌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1、培养基2、斜面培养基的制备技术3、接种量4、温度5、湿度6、药品和原材料质量(四)了解菌种有效产物中的各种组分在代谢合成过程中与培养条件的关系(五)建立一个准确、简便、快速检测产物的方法(六)研究最佳的菌种保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二、诱变育种的步骤及方法(一)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1、对一般菌株的要求野生菌株对诱变剂敏感最好选用来自生产中的自发突变菌株。
具有有利性状(如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标记明显等);可选用已发生过其他突变的菌株。
2、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某种特性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3、选择纯种做出发菌株4、选择出发菌株应考虑其稳定性5、连续诱变育种过程中如何选择出发菌株6、采用多出发菌株7、了解菌种代谢特点(三)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1、选用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均匀、分散)目的:①使每个细胞能均匀接触诱变剂;②减少表型延迟现象(诱变后性状的分离及退化现象)同步培养(生理状态一致)菌龄:对诱变剂最敏感时期营养细胞:对数期孢子或芽孢:萌发前期菌悬液的制备方法物理诱变:生理盐水配制化学诱变:缓冲液配制菌悬液的浓度酵母菌,霉菌的孢子:106个/mL细菌,放线菌孢子:108个/mL不产孢子真菌:采用幼龄菌丝,三种方法制。
工业第六章 高产突变育种具体步骤
一、试述高产突变株诱变选育的一般步骤及每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步骤:1、选择出发菌种。
(1)、对一般出发菌株的要求:a、从自然界样品中分离筛选出来的野生菌株,虽然产量较低,但对诱变因素敏感,变异幅度大,正突变高;b、在生产中使用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经过自然选育的菌株;c、采用具有有利性状的菌株,如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以及产孢子早而多的菌株;d、由于有些菌株在发生某一变异后会提高对其他诱变因素的敏感性,故有时可考虑选择已发生其他变异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e、采用一类被称为“增变菌株”的变异菌株,它们对诱变剂的敏感性比原始菌株大为提高,更适宜作为出发菌株;f、在选择产核苷酸或氨基酸的出发菌株时,应考虑至少能累计少量所需产物或其前体的菌株,而在选择产抗生素的出发菌株时,最好选择已通过几次诱变并发现每次的效价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2)、选择具备一定生产能力或某种特性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3)、选择纯种作为出发菌株。
(4)、选择出发菌株应考虑其稳定性。
目的:根据需要选择出发菌种,要尽量符合育种所需要的生物学和代谢的特性。
2、对出发菌种进行纯化、培养等操作,获得培养液。
(1)、确定诱变出发菌株之后,就要进行纯化。
因为微生物容易发生变异和染菌。
诱变育种工作中,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2)、通过前培养(同步培养)和密集培养制得出发菌种的培养液。
目的:同步培养物在诱变剂处理时,群体中变化一致,而且细胞内应具有丰富的内源性碱基。
3、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1)、供试菌株的孢子或菌体要年轻、健壮。
(2)、菌悬液制备方法如下:a、细菌,最好在诱变处理前进行摇瓶振荡预培养;b、产孢子的菌类进行诱变,处理的材料是孢子,而不是菌丝,因为孢子一般是单核的(如青霉和黑曲霉),菌丝是多核的。
c、不产孢子的真菌,可直接采用年幼的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
6 第十章 工业微生物代谢调控育种
诱导酶是细胞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而临时合成的 一类酶。 能促进诱导酶产生的物质称为诱导物,它可以是该酶的底物, 也可以是难以代谢的底物类似物或是底物的前体物质。
2.阻遏 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当代谢途径中某末端产物过量
时,通过阻遏作用来阻碍代谢途径中包括关键酶在内的
一系列酶的生物合成,从而更彻底地控制代谢和减少末 端产物的合成。
(2)同工酶的反馈抑制
同功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生化反应,但它们的结构稍有不同, 可分别被相应的末端产物抑制的一类酶。其特点是:途径中 第一个反应被两个不同的酶所催化,一个酶被H抑制,另一 个酶被G抑制。只有当H和G同时过量才能完全阻止A转变为B。
例如,大肠杆菌以天门冬氨酸为
前体合成苏氨酸(Thr)、异亮氨酸 (Ileu)、甲硫氨酸(Met)和赖氨酸 (Lys)的代谢途径中有三种天门冬 氨酸激酶的同功酶(AKI、AKII和 AKIII)和两种高丝氨酸脱氢酶的 同功酶(HSDHI和HSDHII)。其中 AKI和HSDHI受到苏氨酸、异亮氨 酸的反馈抑制和阻遏,AKII和 HSDHII受甲硫氨酸的反馈抑制和 阻遏;AKIII受赖氨酸的反馈抑制
指细胞内同时有两种分解底物(碳源或氮源)存在时,利 用快的那种分解底物会阻遏利用慢的底物的有关酶合成的 现象。 分解代谢物的阻遏作用,并非由于快速利用的碳源本身直 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碳源(或氮源等)在其分解过程 中所产生的中间代谢物所引起的阻遏作用。
因此,分解代谢物的阻遏作用,就是指代谢反应链中,某 些中间代谢物或末端代谢物的过量累积而阻遏代谢途径中 一些酶合成的现象。
xxwbymushroom@
(1)顺序反馈抑制
分支代谢途径中的两个末端产物,不能直 接抑制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只有当两个末 端产物都过量时,才能对途径中的第一个 酶有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述高产突变株诱变选育的一般步骤及每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步骤:1、选择出发菌种。
(1)、对一般出发菌株的要求:a、从自然界样品中分离筛选出来的野生菌株,虽然产量较低,但对诱变因素敏感,变异幅度大,正突变高;b、在生产中使用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经过自然选育的菌株;c、采用具有有利性状的菌株,如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以及产孢子早而多的菌株;d、由于有些菌株在发生某一变异后会提高对其他诱变因素的敏感性,故有时可考虑选择已发生其他变异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e、采用一类被称为“增变菌株”的变异菌株,它们对诱变剂的敏感性比原始菌株大为提高,更适宜作为出发菌株;f、在选择产核苷酸或氨基酸的出发菌株时,应考虑至少能累计少量所需产物或其前体的菌株,而在选择产抗生素的出发菌株时,最好选择已通过几次诱变并发现每次的效价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2)、选择具备一定生产能力或某种特性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3)、选择纯种作为出发菌株。
(4)、选择出发菌株应考虑其稳定性。
目的:根据需要选择出发菌种,要尽量符合育种所需要的生物学和代谢的特性。
2、对出发菌种进行纯化、培养等操作,获得培养液。
(1)、确定诱变出发菌株之后,就要进行纯化。
因为微生物容易发生变异和染菌。
诱变育种工作中,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2)、通过前培养(同步培养)和密集培养制得出发菌种的培养液。
目的:同步培养物在诱变剂处理时,群体中变化一致,而且细胞内应具有丰富的内源性碱基。
3、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1)、供试菌株的孢子或菌体要年轻、健壮。
(2)、菌悬液制备方法如下:a、细菌,最好在诱变处理前进行摇瓶振荡预培养;b、产孢子的菌类进行诱变,处理的材料是孢子,而不是菌丝,因为孢子一般是单核的(如青霉和黑曲霉),菌丝是多核的。
c、不产孢子的真菌,可直接采用年幼的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
有三种方法:第一,菌丝尖端法。
第二,处理单菌落周围尖端菌丝。
第三,混合处理法。
此法常用于化学诱变剂。
目的:制备单孢子(或单细胞)的悬液,为下一步诱变处理做准备。
4、诱变处理及后培养。
(1)、诱变剂种类的选择。
a、选择诱变剂:诱变剂主要对DNA分子上基因的某一位点发生作用。
根据诱变剂作用机制,再结合菌种特性来考虑选择哪种诱变剂进行诱变。
b、根据菌种特性和遗传稳定性来选择诱变剂:对遗传稳定的出发菌株最好采用以前未使用过的、突变谱较宽的、诱变率高的强诱变剂进行复合处理,使DNA结构发生严重损伤,造成大的变异,然后再采用一些作用较缓的诱变剂处理;对遗传性不稳定的出发菌株(它们的遗传背景是复杂的)首先进行自然分离,划分菌落类型,从中选择效价高的、性能好的一类菌落作为诱变处继续处理,使DNA结构发生微小突变,从中筛选突变体。
并结合自然分离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有效的菌落类型不断增加,成为正常型菌落。
c、参考出发菌株原有的诱变系谱来选择诱变剂:诱变之前要考查出发菌株的诱变系谱,详细分析、总结规律性。
为了成功地选育具有某种特性的生产菌种,就要选择一种最佳的诱变剂。
对此,事先需要做预备实验,可采用生产能力分类法来直接比较其效果。
通常做法是:取几种诱变剂,各取不同剂量做一系列诱变试验,挑选处理后的菌落上千个,进行生产能力的测定,作出生产能力分布状况。
然后分别统计它们的正突变株、负突变株和稳定株的频率。
(2)、最适诱变剂量的选择。
a、高产菌株在低剂量时效果较好,而对多核细胞、孢子、低产菌株或质量性状处理剂量不宜过低。
b、经多次诱变处理已钝化的菌株可用一次高剂量处理来激活;一次较高剂量的强诱变后,通常接着进行2~3次较低剂量的温和诱变,以利于菌株遗传性状的稳定。
c、在一次诱变中,可以分别采用不同剂量处理出发菌株,从中选出最佳剂量。
d、诱变剂量的控制方法:化学诱变剂:诱变剂的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条件;物理诱变剂:照射距离、照射时间和照射条件。
如下图:(3)、诱变剂的处理方式。
a、单一诱变剂处理。
复合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处理、不同的诱变剂交替处理、同一诱变剂连续处理以及紫外线与光复活交替处理等。
b、诱变育种中,诱变处理的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下面几种方式:直接处理:在缓冲液或无菌生理盐水体系中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突变株;生长过程处理:在摇瓶培养基或固体平板中加入诱变剂,在菌体生长时进行诱变处理。
(4)、影响突变率的因素。
a、菌种遗传特性不同。
b、菌体细胞壁结构。
c、环境条件的影响:诱变前预培养和诱变后培养;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对诱变效应的影响;平皿密度效应。
(5)、对诱变菌进行后培养,将诱变处理过的细胞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突变基因稳定、纯合并表达,消除表型延迟。
目的:通过对诱变剂和诱变剂用量的控制,育出高产突变株。
5、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
(1)、常规筛选程序:(2)、简便筛选程序:(3)筛选的类型:a、随机筛选:主要是随机挑选的平板菌落进行摇瓶筛选。
b、平板菌落预筛:大量菌落经过平板预筛,可保留5%—10%的初筛菌株(约200株),再进行摇瓶发酵培养,复证被筛选菌株的重演性,同时从200株优良菌株中筛选出更高产量的突变株。
如根据形态筛选变株;根据平板菌落生化反应筛选变株;采用冷敏感菌筛选抗生素变株;浓度梯度法;应用复印技术快速筛选变株;琼脂块大通量筛选变株。
(4)、摇瓶液体培养、产物活性测定及摇瓶数据的调整和有关菌株特性的观察及分析。
目的:筛选高产突变株。
注意事项:1、安全问题:各种诱变剂几乎都有致癌作用,因此在操作中应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个人安全和环境安全。
(1)、个人安全:操作时注意防护,不同诱变剂要求不同防护方法,如γ-射线辐射防护要求较高,uv要求较低,而化学诱变剂则要求不与身体有关部位直接接触;(2)、环境安全:所用物品要经解毒处理;液体经解毒或充分稀释才可以排放。
2、工作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仔细观察细微的形态变化、要详实记录菌株的诱变史和诱变谱系。
诱变育种技术要和其他育种手段相结合。
诱变育种由于其筛选的盲目性,突变的不定向性,工作量十分大,因此要对整个工作进行合理的设计并结合新技术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试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选育一般步骤及每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营养缺陷型是一种生化突变株,它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系列为酶蛋白编码的核酸序列,如果核酸序列中的某碱基发生突变,由该基因所控制的酶合成受阻,该菌株也因此不能合成某种营养因子,使正常代谢失去平衡。
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均称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原养型(prototroph)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的菌株。
1、营养缺陷型的诱发。
营养缺陷型的诱变方法和所用的诱变因子与普通诱变育种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营养缺陷型属于单一基因突变,各种诱变剂的功能不同,有的不宜作为营养缺陷型诱变剂。
目的:通过特定的诱变处理,使其中核苷酸中的碱基发生改变,变为通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2.、淘汰野生型菌株。
原理:限制营养成分使缺陷型细胞生长受抑制,野生型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被杀死或生长后被除去。
方法:差别杀菌:利用芽孢或孢子比营养细胞更耐热的特点。
将诱变处理的细菌形成芽孢,把芽孢在基本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加热杀死营养体。
由于野生型芽孢能萌发所以被杀死,而营养缺陷型不能萌发不被杀死。
(1)、抗生素法:常用于细菌和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富集,前者用青霉素法,后者用制霉菌素法。
原理: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类,而青霉素能抑制细胞壁肽聚糖链之间的交链,阻止合成完整的细胞壁。
处在生长繁殖过程的细菌对青霉素十分敏感,因而被抑制或杀死,但不能抑制或杀死处于休止状态的细菌。
(2)、抗生素淘汰野生型的方法和步骤:a、将诱变处理后的菌体用完全培养液振荡培养2—3代以结束表型延迟现象,达到稳定的表型和生理状况。
b、饥饿培养:培养细胞经离心、洗涤后,悬浮于无氮基本培养基中培养4-6小时,耗尽细胞内氮源,防止加抗生素后的“误杀”;c、加抗生素处理:加入等体积的2N基本培养基(两倍浓度氮源的基本培养基),同时加入抗生素,培养一定时间,野生型细胞由于生长而被杀死,缺陷型细胞处于休止状态而得以保留。
d、取样分别涂布MM和CM平板,菌落数差异大的浓缩效果较好。
(3)、菌丝过滤法:适用于丝状真菌。
将诱变后的孢子接种至MM中,控制培养时间,使野生型长成菌丝体,通过过滤而除去菌丝体,反复几次后,剩余的多为缺陷型孢子。
(4)、饥饿法:该方法用于在某些条件下浓缩双缺突变株。
原理:微生物的某些另一营养缺陷型突变,这一细胞反而会因代谢平衡的恢复而避免死亡,从而双重缺陷型突变株可被浓缩。
目的:通过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及饥饿法除去其中的野生型菌株。
3、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1)、限量补充法:MM+0.01%蛋白胨:野生型菌落大,缺陷型菌落小,限量法。
如果要筛选特定的营养缺陷型,可以在MM中加入少量的这种单一生此为长因子,此为补充法。
(2)、夹层培养法:制备琼脂平板并培养,长出菌落后作记号,加第四层培养基CM 培养,新长出的菌落多为缺陷型。
(3)、逐个检出法:分离得单菌落,CM 点种,逐个菌落依次点种至MM和CM上培养,在MM上不长、CM上长的菌落为缺陷型。
如下图所示:(4)、影印培养法:分离单菌落CM,用“印章”影印至MM 和CM上培养,在MM上不长所对应的CM上的菌落即为缺陷型,筛选特定的缺陷型时,用SM取代CM则可以得到目的菌。
如下图所示:目的:除去野生型菌株,检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4、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通过营养缺陷型检出,仅仅了解突变体属于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通过鉴别测定,才能确定菌株属于哪一类营养缺陷型(如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核酸类、碳源或氮源类以及无机盐类营养缺陷型等)或更具体的是缺陷哪一种营养因(缺哪种氨基酸或哪种维生素)。
(1)、大类的鉴定。
用于营养缺陷型测定的氨基酸有21种。
用于鉴别缺陷型菌株的维生素约有15种。
核酸碱基有7种。
方法:缺陷型菌经CM液体培养后,离心洗涤,制成107-108个/ml菌悬液。
取0.1ml涂布至MM平板上,分别用无菌小滤片沾取少许各种营养因子后,放入接种的MM上,适宜温度下培养,(2)、详细鉴定。
生长因子组合:10种生长因子分成4组,15种分成5组,21种分成6组。
将各营养因子等量混合,研细成粉未;或按照规定量制成混合液。
若氨基酸为DL型,则用量加倍。
方法:直接加固体粉未或用无菌滤纸片取少许混合液加至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判断:生长圈:单缺;棱形生长带:双缺或多缺;抑菌圈:生长因子浓度过高,且为单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