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建设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建设运动

■往事回眸

2006-08-18 10:39:33

□本报记者武宗义本报通讯员夏应禄

早春三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一个亮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而早在1931年,

为了探索救国道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曾来到我省邹平,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实验),从此与邹平结下了不解之缘。

安营邹平城设茶会乡绅

1930年9月,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为拉拢和奖赏对晋军作战有功的韩复榘,任命韩复榘为山东省政府主席。1931年1月,刚刚主政山东不久的韩复榘,为稳定局面、笼络人心,对应邀前来济南的梁漱溟等提出在山东从事乡村建设的设想和要求表示热烈支持,并答应先划拨1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经过一番讨论,稍后,梁漱溟起草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为什么叫乡村建设?梁漱溟解释说:“因当时人们都在提倡建设……而山东的做法重点是从事乡村的建设以示他处之不同。”

按照梁漱溟的意见,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所在地应当离济南较近,但又不能太近,交通必须便利,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干扰等。当时山东108县分列三等,邹平属三等,县不大,据当时的资料介绍,邹平县共有32496户农民,其中无田者2540户,占地百亩以上的373户,占地200亩以上的37户,基本没有大官僚或大地主的干扰。从地理位置看,它位于胶济铁路沿线,离济南、周村较近,交通在便与不便之间,相比较而言,邹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都比较理想,因此成了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基地和中心。为使计划尽快实施,梁漱溟等先期来到邹平,着手筹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最后邹平县城东门外路北一处占地30余亩的旧盐店被选为研究院院址。

来邹平时,梁漱溟不过38岁,听说他来领导乡村建设,地方上的几位乡绅颇有些不服,风言风语难免传到梁漱溟耳朵里。一天,梁漱溟到乡下视察,顺便请这几位乡绅来研究院做客。没谈几句,几位老先生就以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请教。梁先生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之后,又与他们谈西学,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特点等,几位“足不出户”的老先生顿时傻了眼。走出门来,一位老先生摇了摇头说:“没想到这位先生年纪轻轻,几能学贯中西,佩服啊!”

梁邹美棉“花”开上海滩

梁漱溟自称是“一向喜欢行动而不甘座谈”的人,就像那发誓填海的精卫鸟,一旦认定了行动方向,便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信念。

办学事宜确定后,在组织民工修建办公、教学用房等的同时,当年4月28日,研究院派出多路人马分赴济南道属27县,开始招生。生源除研究部学生不分县别,以有山东籍为限,一律在济南报考,其他训练部学生分设济南、邹平、泰安等5个考点报考。5月28日,各考区统一考试,最后,乡村建设研究部第一届录取新生30人,学制两年,学生在院期间

除供给膳食外,月发津贴10元,外省来此上学的3名学生则自费。6月15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在邹平成立,梁漱溟担任研究部主任。

研究院成立后,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梁漱溟在农村着力建设各种组织,如乡学、村学和乡村自卫组织等。同时,借鉴丹麦等国的经验,相继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合作社等,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邹平卫生院等,面对面地为民众服务。在邹平县政协文史办主任郭蒸晨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组珍贵的资料照片,其中几幅拍摄的就是当年与研究院一同开办的农场,在茂密绿阴下,牛、毛驴、鸡等或悠闲地低头吃草,或“闲庭信步”。为宣传推广农业改良技术,梁先生自撰对联,提出“与马牛羊鸡犬豕作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受梁先生思想和行动的感召,当年来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大学文化以上的知识分子不下百余人。他们穿粗布衣服,吃家常便饭,跋山涉水、上下求索,在农村执著地播下理想的种子,其中运作最为成功的,当属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前,当地农民一直种植从国外引来的“托离斯”美棉,但因品种退化,纺出的棉花只能织土布或次等布。1932年春,研究院与山东大学农场等协商,由研究院农场利用纯种“托离斯”美棉繁育良种,首批拨出棉籽2000公斤,在邹平部分农村推广,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当年秋收,纯种美棉收成喜人。南京中央棉产改进所和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评定后,认可美棉可纺42支纱,其品质在久已著名的“灵花宝”之上,获得行评第一名的佳绩,并一举打入了当时全国纺织业的重镇———上海滩,以及本省的济南、青岛等地。

美棉大面积试推成功后,为减少中间商盘剥,研究院决定指导农民以村为单位,成立“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凡入社社员,一律种植“托”字美棉,棉种概由总社供给。种棉有困难的,合作社可提供贷款或贷棉籽,收棉时还款。每到收棉时节,周围百里内农村纷纷用大车拉着棉花来卖。周村、张店、济南、青岛等地棉花行也来设站收购。有些外宾和要人纷纷前来参观,能得到一捆棉花或一包棉籽,都是极大荣耀。

乡村建设运动因抗战告终

正当乡村建设运动在邹平搞得轰轰烈烈,并在山东各地有所成就之际,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迫于时局,梁漱溟先生开始在全国各地为抗日奔走。

但梁漱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7年前,因中原大战致使河南村治学校无奈解体的悲剧一幕,7年后,再次在山东上演!1937年10月13日,日军攻下平原、进逼禹城、直指济南。是日深夜,山东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省府迁到宁阳县。次日梁漱溟获悉后,清晨即见韩复榘,多次力阻迁移计划,然而一心保存实力、拥兵自重的韩复榘,面对步步进逼的日寇,最终选择了不战而退。不得已,当日,梁漱溟连夜赶回邹平,处理研究院结束事宜。月底,研究院基本撤离完毕。11月23日夜,日军强渡黄河,进入邹平境内。次日,日军派出两架战机轰炸邹平,邹平实验县长徐树人带领部分政府人员和警察退出县城,邹平县遂处于无政府状态。倾付了梁先生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乡村建设运动被迫告终。

1950年,梁漱溟在一名学生和两个儿子的陪同下,故地重游。此时,距梁先生夫人黄靖贤于1935年8月在邹平因难产逝世,已15个年头。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亦是断壁颓垣、人去楼空。而先生当年在办公室门口种植的几棵松柏,却已亭亭如盖矣。“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960年秋,时隔10年之后,梁漱溟再次来到邹平,前后逗留4天。1988年6月23日,先生溘然长逝。次年10月,遵照其亲属和部分学生的意愿,邹平县委、县政府在黄山南麓为梁先生设计建造了墓地,墓碑由赵朴初先生书写。墓地两侧是冯友兰、张岱年等悼念老先生的挽联、挽词等。

埋骨第二故乡,先生当含笑九泉。

·相关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