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与邹平实验
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与邹平实验祝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
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
他们或注重农业技术传播,或致力于地方自治和政权建设,或着力于农民文化教育,或强调经济、政治、道德三者并举,殊途同归,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山东邹平、河北定县、江苏无锡、昆山四地,尤以1931—1937年间梁漱溟主持的邹平实验最具影响。
梁漱溟(1893―1988),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作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在儒学传统面临崩溃的局面下仍深刻地挖掘和高扬中国儒家理念的精华,并试图通过乡村建设将其变为现实。
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其运用儒家文化拯救中国农村的实际行动。
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梁漱溟之所以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并在1931年出版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将其思想理论化,且在现实中积极实践,是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独到认识。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所以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梁漱溟的分析的确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有关数据表明,1924—1937年间,占总农户3.11%的地主占有土地41.47%,6.38%的富农占有土地19.09%,24.02%的中农占有土地25.87%,而61.4%的贫雇农则只有20.77%的土地。
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村社会动荡不安。
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正如梁漱溟所言:“乡村建设运动实是图谋中国社会积极建设的运动。
”另外,对中国传统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也是梁漱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原因之一。
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1893~1988),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 京。1929年,河南村治学院成立,梁氏受聘任教务长, 并接办北京的《村治月刊》,开始投身社会改造运动。 村治学院不到一年停办。1931 年,梁氏到山东邹平创 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下设训练部和研究部,他任研究部 主任。本来,“村治”意即“求治必于乡村”,但他提 出“乡村建设”,因为他认为这比“村治”通俗易晓。 后来“乡村建设”便成为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改良运动 的代名词。
其次,如何解释近代中国所遇到的困境,特 别是乡村衰败的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在“帝国 主义与军阀”,又有人说是在“贫、愚、弱、 私”,梁漱溟认为这二说都不正确。他提出,外 界问题(帝国主义)虽是有的,但中国内部问题 大过外界问题;个人的不健全也是有的(贫、愚、 弱、私),但社会的不健全大过个人的不健全。
费孝通“团体格局”
中国人则崇拜祖先,以家族体系形成宗法社会。 中国人徇情,缺乏组织能力,毫无纪律,个个都是 顺民,又个个都是皇帝,国家观念淡漠。中国不是 靠法律,而是靠伦理维系的社会,国和家一体。中 国社会不存在阶级,因为土地可自由买卖;土地集 中垄断情形不显著,存在着大量的独立生产者;有 科举制度保证政治上的人才流动。中国疏于国防, 缺乏户籍和地籍,一切国势调查不清,重文轻武, 因此不像一个国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社会 循环于一治一乱之周期而无革命发生。
“愚”是指人民不识字,缺乏知识,更谈不上享 受文化。“穷”即在生计上,大多数人民生产低 落,经济困难,挣扎求存,没有增加生产、改善 经济组织的知识和能力。“弱”意味着人民身体 衰弱,对 于公共卫生毫无办法,是一个病夫的国家。“私” 即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的陶冶和 公民的训练,不能自立自强。
在乡村中培养新组织,使其生根发芽,吸收先进的生 产技术、组织方式。除了从乡村着手以外,其他没有合 适的地方。将所要做的工作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新文化, 救活旧农村,开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因此,乡村建 设运动起源于救济乡村运动,或乡村自救运动,起源于 积极建设的要求、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
乡村建设运动名词解释
乡村建设运动名词解释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后期倡导并发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它的兴起,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参加抗日救亡斗争的积极性,鼓舞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信心。
公社的实质是我国过渡时期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克服日本侵略者推行的强化殖民统治的方针的困难,具有重要意义。
公社的特点是把高级社直接改组为人民公社,社员成为公社社员。
其主要内容是“开荒、种地、平粜、贷款”。
公社根据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关系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合作化运动:是以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形式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从1939年起,党在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开展合作化运动的群众运动。
1940年6月6日,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散的和小的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必须经过合作化的道路,而这个运动又必须和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
”农村合作化,就是农业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采取互助合作等方式经营农业生产的运动。
实现农业合作化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工农联盟,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农业合作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克服日本侵略者推行的强化殖民统治的方针的困难,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
1935年5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便集中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
194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要把这样的国家变成为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化的强国,没有农业、手工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农业、手工业都要走合作化的道路。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农村改造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农村改造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民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农村建设运动。
一、农村组织改造和村庄规划民国时期,农村组织改造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组织改造的目的是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管理效率,加强农民的组织能力。
这一改造包括村庄规划、村民自治、农民合作社的建立等。
其中,村庄规划是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村庄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合理安排村庄建筑、道路、水源等资源,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和生活环境。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村庄开始尝试采用科学的村庄规划方法。
比如,将村庄分为生活区、农田区、公共设施区等,并合理规划其空间布局。
同时,民国政府也提倡农村自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的管理和决策,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
此外,农民合作社的建立也是农村组织改造的重要部分,它通过集中农民的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二、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技术提升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村经济改革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鼓励农民投资农业和农村工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行土地改革,通过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技术方面,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力度,致力于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
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引进外国农业科学家和农业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培养本土的农业专家,向农民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的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农村教育与卫生改革在民国时期的农村改造中,农村教育与卫生改革不可忽视。
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卫生水平,政府在农村乡镇推行普及教育和卫生教育,鼓励农民开展文化和卫生知识的学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原由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科目中国近代史文献导读姓名谭小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入学年月2010年9月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原由中国自古以农业为国之根本,农村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虽然中国经历了多次富强运动的尝试,但中国任然不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农业、农村依然是国之根本,影响着整个国运。
产生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达到高潮的乡村建设运动。
它是中国社会深刻的政治危机和尖锐的民族矛盾的产物。
人们对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认识不一。
梁潄溟对于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认为是由于“农村破坏造成的”,而引起乡村破坏的原因则是天灾人祸和社会风气改变。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维汉在《回忆与研究》一书中认为乡村建设行形成的原因:“由于帝国主义的夹紧侵略和连年军阀混战造成农村破产,不仅贫雇农无法生活,就是富农和中小地主也遭到损害,因而产生资产阶级乃至地主阶级的乡村改良运动。
”引起这场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村土地荒芜,农民流离失所。
讨吃要饭,抗捐抗税,抢米暴动,此起彼伏。
这引起了社会的极度动荡,严重影响了政治的稳定性。
因此农村静的衰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引起了一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关注。
他们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
农村经济衰落的表现一、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经济的残破首先表现在土地的高度集中上,据毛泽东,1931年对江西兴国的调查显示,不满人口总数6% 的地主、富农却占有80%的土地。
占人口总数20%的中农,占有土地15%占人口总数74%的贫雇农和其他劳动人民,占有的土地仅为5%。
1933年夏,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曾对河南中部的许昌辉县和镇平等县。
共15村1248户农家做过挨户调查,结果显示:许昌占总户数6.11%的地主和富农占有21.78%的农田,而占总户数76.86%的贫农、雇农和其他劳动农民占有的土地仅有47.81%。
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
【 农村美景 】
中 乡 建 的 史 迁 新 村 设 前 展 国 村 设 历 变 与 农 建 的 景 望
◎邱 家洪
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 ( 旧中国的“ 一) 乡村, 新中国农村建设的历程大致可
1土地改革时期(99 一 93 ) 、 14 年 15 年 : 新中国成立后 , 引导 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发展农村经济, 是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实现的目标。中央人民政府于 1 0 9 5 年6月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明确规定了土改 的基本目的: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 实行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 ,建立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农地制度——农民 土地私有、 家庭分散经营。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致力于彻 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业生产力, 领导广大农民进行 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 调动了广大农 民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 , 农业 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经过土地改革 , 建立起来的仍然 是农民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个体经济,本质上仍然是处于分 散落后状态的小农经济。 2互助合作 时期(93 - 98 )自 l 3 开始 , 、 15 年 15 年 : 9 年 5 中 国进入了社会 主义改造时期 ,首先 是农业 的社会 主义 改造 。 14 9 年初, 5 在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 广大农 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 1 6 4 , 9 年 月 农业 5 生产的初级合作化已基本实现 , 全国建立合作社 1 O 个, ∞8∞ 入社农户 1 6 万户, 0 8 6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1 5 l 。 9 年 O月 5 4日, 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 农业合作化运动转人以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为中心。到 1 6 9 年底 , 5 高级社达到 5O 0 个 , 4OO 入社农户 已超过 l 占 亿, 农户总数的 8.6这表明, 7 9。 8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已基本完成 , 民的个体 经济改造成为 了社 会主义 的集体 农 经济, 我国农村建立起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 3人 民公社 时期 (98 一 98 )人 民公社 化的前奏 、 15 年 17 年 : 是小社并大社 。9 8 8 l 1 年 月 7日至 3 5 。日, 中央政治局在 中共 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 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 关于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此后, 各地争先恐后, 纷纷并社组建人
乡村建设运动的成效
乡村建设运动的成效近年来,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这一运动的目标是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乡村建设运动的成效不容忽视,它为农村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村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
在过去,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稳定等问题困扰着农民的生活。
而乡村建设运动通过修建公路、铺设自来水管网、建设电网等措施,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农民们可以更便捷地出行,同时也享受到了稳定的供水供电服务,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乡村建设运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收入水平较低。
而乡村建设运动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
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设备,农民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收入来源。
此外,乡村旅游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农村观光,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乡村建设运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在过去,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垃圾处理不当、污水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建设运动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强了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建设垃圾处理站、改造厕所等措施,农村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
农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乡村建设运动还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在过去,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农民们往往需要到城市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乡村建设运动通过修建学校、医院等设施,改善了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农民们的子女可以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需要远赴他乡。
同时,农民们也可以在家附近就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成效。
它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村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未来展望。
一、政府倡导下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使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政府通过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农民参与度高,广大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
政府鼓励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如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
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和勤劳耕耘,为乡村建设事业贡献了力量,同时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乡村建设的成效和未来展望经过连续几年的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运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乡村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然而,乡村建设运动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城乡差距、农村人口流失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乡村建设全面振兴。
总之,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村环境的改善。
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乡村建设运动取得更大的成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希望乡村建设运动能够不断深入推进,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当时的政府发起了一系列乡村建设运动,以推动农村改造。
这些运动的模式包括:农民互助组织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林业保护与发展、土地改革等。
首先,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是建设农民互助组织。
互助组织是由当地农民自愿组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
互助组织通过共同协作、资源共享和技术传授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这些组织在社区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模式之一。
当时的政府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以提高农民种植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些技术包括新型农业机械的引进、科学耕种、施肥与植保技术等。
政府通过设立示范农场、派遣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农民教育,使农民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
第三,林业保护与发展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政府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积极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政府投资修复破坏的森林,同时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通过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土地改革是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关键模式之一。
当时,中国的土地制度存在着严重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为了改善农民的土地待遇,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改革后,土地改革法规定了土地的公有和个人所有的权益,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护,使农村社会更加稳定。
总的来说,包括农民互助组织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林业保护与发展、土地改革等。
这些模式在推动农村改造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乡村建设运动在1950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农民互助组织,政府促进了农民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简要回顾
彭大鹏近代的中国可谓命运多舛,历尽磨难,历史运动的轨迹充满着不确定性,各种思潮、各种社会力量则交织在这波诡云谲的变局中。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综合改造运动,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
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和机构有600 多个,设立的试验区则有1,000 多处。
用梁漱溟的话说,这些参与者“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
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关;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
他们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的理念体系和价值诉求对中国积贫积弱的乡村社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造活动,这些乡村建设运动的时间有长有短,范围有大有小,工作有繁有简,动机也不相同,但都试图在不变更既有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前提下从事经济、社会、文化改良,探索农村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出路。
回顾乡村建设运动历史,探询乡村建设者的足迹和路向,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事业,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
为什么会在二十世纪的那个年代涌现出如此波澜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呢?从经济上来看,一方面农村积贫积弱,同时又受工商业经济的渗透,自然经济处于崩溃之际,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19 31 年到1936 年,中国工业年增长率保持在9.3% 的水平,10 年间兴建了8 000 公里铁路,超过以前几十年的两倍,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 年代翻了一番。
按照《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说法,1927 年到1937 年,是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城市工商业大发展的结果之一是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差距的相对扩大。
从文化和社会来看,农村也处于一个凋敝的阶段,城市为传统农民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劳动力转移机会,由此农村愈益显得没有生机与活力,旧的传统和伦理观念此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凡此诸种致使社会上出现了“救济乡村”的呼吁。
而且在这一阶段,战事渐稀,中国暂时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各种社会改良和试验提供了机会,乡村建设运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涌现的。
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对社区工作发展的影响
• 不能称为专业的社区工作,但也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梁漱溟乡村建设方案?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安宁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安宁乡村自卫团体社会治安农村合作社谋取发达全国大联合改造中国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中的两大难处?一是高谈社会改造实则依附政府
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组:曹淑姗 罗妮 张婷 喻赞
•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 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 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 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
背景
一、社会背景:经济凋 敝,社会崩溃
二、知识界的普遍认识: 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
发展情况
• 规模:据统计,20世纪 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 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 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
• 内容: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 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 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
• 范例: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 晏阳初(1893~1990), 生于四川巴中县,1916 年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和路易 斯维尔大学博士。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为 华工服务,回国后,于 1923年到北平搞平民教 育运动,被誉为“国际平 民教育之父”
平民教育总思路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梁漱溟 (1893~
1988),生于北京, 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 家。1929年任河南村 治学院教务长,并接 办北平《村治》月刊, 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 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 院,新中国成立后历 任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这是《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看
第一章概况 第二章实验工作
第一章中华职教社农村事业之起源 第二章中华职教社改进农村事业之宗旨及其实施办法 第三章所及范围 第四章对农村事业之三点意见 第五章事业概况
读书笔记
这是《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上部)
第一章梁漱溟先生与乡村建设理论 第二章研究院 第三章第一分院 第四章邹平实验县 第五章菏泽实验县
第三编江苏省立教 育学院
第二编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会定县实验
区
第四编中华职业教 育社之农村事业
第一章由平民教育到乡村建设 第二章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第三章定县 第四章六年计划与工作原则 第五章实验工作概述 第六章研究院与平教会
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建设
建设
建设
运动
工作
战略
农村
乡村
乡村
中国 乡村
教育
运动
概况
事业
实验
全国
研究院
运动
内容摘要
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 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 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 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 切相关,并呈现出“群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 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 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
乡村建设运动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
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发展阶段; (二)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 (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差距过 大; (四)农民收入低、收入增长慢,消费低; (五)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及其压力
农民增收难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至取消农业税,国家不仅不再向农 民收取农业税费,而且给种粮农民以种子和粮食补贴。 恰在2003年,粮价大涨,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但今年开始,农村重新出现卖粮难,尽管国家保护价是 中稻70元/百斤,实际上农民却以62元/百斤将粮食卖给 商贩,因为粮站不收粮。
农民增收的空间
从长远来看,中国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农民相对收入水 平可能进一步下降。 农业方面:从宏观上讲,在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现代化背景下, 由多数农民为少数市民搞饭吃,是没有增收前途的。 外出务工:相对于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可以提 供的就业机会,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增加。我们不能指望更多农 民外出务工带来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在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70%的背景下面,主要以发展外向型加工业 来增加就业机会的发展战略的持续性亦成问题。
温铁军的观点
与林毅夫略显技术性的思路完全不同,温铁军 关心在人地关系紧张、中国农民人口众多的现 实下面,如何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 村经济,并使农村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中的稳 定器和蓄水池。
贺雪峰的”第三条道路”:“减支”与建设 “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
2023-10-28•引言•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核心思想和实践•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成就和问题•结论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20世纪初的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贫困、教育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时的基督教团体希望通过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帮助乡村社会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研究这一时期的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有助于深入了解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以及乡村社会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变迁。
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的研究,深入了解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影响及意义。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探究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真相和发展规律。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关注1907年至1950年间的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包括其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影响及意义。
研究范围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本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相关事件和人物,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分析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研究限制研究范围和限制02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基督教会的背景西方基督教会在工业革命后开始涉足社会服务,包括建设学校、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等。
这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社会弱势群体,为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村的问题20世纪初,中国农村面临许多问题,如贫困、教育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等。
西方传教士观察到这些问题后,开始在农村地区提供各种服务,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初始阶段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农村开展各种服务,如建立学校、医院和提供生活帮助等。
这些服务逐渐形成了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雏形。
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历程发展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该运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乡村建设运动对我国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对我国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乡村建设运动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解决农村问题,推动乡村发展而展开的一场重大运动。
这场运动对我国当代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卫生环境与公共设施乡村建设运动中重视卫生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如兴建卫生院、学校、邮电局等,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卫生环境与公共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农业发展与农田整理乡村建设运动中,重视农业发展和农田整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良土地、培育良种、推广农业技术等,促进了农田的增产和农业的发展。
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农业发展和农田整理,提高农业产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组织与集体经济乡村建设运动中,积极发展农民组织和集体经济,如建立合作社、引进农业机械等,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发展农民组织和集体经济,建立健全的农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四、人才培养与普及教育乡村建设运动中,注重人才培养和普及教育,如培养农村干部、推广文盲扫除等,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普及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乡村建设运动中,重视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并采取了措施,如发展副业、推动农村工业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培育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六、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乡村建设运动中,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如发展湖泊水利工程、治理水土流失等,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就比较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
我们都知道,晏阳初拥有着西方多国大学的文凭,所以他后来接受的教育也使得他具有很强的民主精神,他被称为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所以在中国民国期间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极力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民智为主,他指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
他提出要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我国这几年一直在政策资金投入众所周知,政策资源有很强的滞后性,只有当农业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会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干预,且政策资源只起干预作用,不是直接生产力。
而农民素质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是直接的和长期的。
虽然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失败了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可借鉴的地方其实无论是梁漱溟的伦理道德还是晏阳初的知识教育他们都意在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面目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并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拉大。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农民是弱势群体,“三农”问题日益严峻。
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毋庸讳言,今天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病还广泛存在。
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大国,没有农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农民素质与农业增长关系极为密切。
如果农民素质跟上,我们将有近30%的技术可以转化为效率收益。
即是说,对农民素质进行的投资如果与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相适应,农民就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并应用最新的农业研究成果,这样的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
乡村建设运动名词解释
乡村建设运动名词解释乡村建设运动是以“农村复兴”为目标,强调农业与手工业并重、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举的一种资本主义改造道路。
在社会主义中国,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运动,实现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化、个体家庭手工业向社会化大工业过渡。
目前乡村建设运动处于初始阶段,它必须先解决农民的物质需求问题。
在短期内解决农民的最迫切的物质需求,就能大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使他们从精神上产生“强烈要求发展生产”的愿望。
农村公共事业的巨大潜力,农民的巨大积极性,是进行这项运动的有利条件。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这项运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彻底性。
建设以生产队或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社队企业。
其任务是:发展小型手工业;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业基本建设;扩大集体积累,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干部。
其办法是:推广合作化以来的经验,结合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分别采用组织起来、入股、联合经营、订立契约等不同方法。
如华北各省在互助组基础上创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简易合作社到完全合作社,按着由低到高的原则,一步步地组织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此外,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试点,为全面实行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奠定基础。
在实行人民公社的同时,以农村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普遍发展集体经济,发挥乡镇企业的骨干作用,逐步把广大农村变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针,通过集体投资、补助、贷款、建立科技开发机构等措施,对个体工商业、手工业加以引导和扶持,促使个体工商业和手工业者经营方向和经营规模逐步向集体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农村工业和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
从空间布局上看:①以个体家庭生活和劳作的基地为基础; ②在县、区范围内形成一些小城市; ③在一些中心区、交通干线沿线或工矿区附近形成工业点。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比较0803404004 曹宇一、乡村建设运动概述(一)、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兴起背景既有其所针对的社会问题,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同时,它的发生又与知识界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有密切的关联。
主要缘由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直接动因)是旧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又缝特大水难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20 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
外部因素是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深度波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由于我国的进出口结构以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进口工业成品为特点,本来就不堪一击的小农面临深渊。
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的城乡市场。
(二)、“复兴乡村”的不同主张持改良主义的知识精英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从建设乡村入手。
由乡村的建设已实现“民族再造”和“民族自救”;二是由发展都市来救济农村之路。
代表:社会学家吴景超;三是“接受全盘西化”。
走资本主义道路,代表:社会学家陈序经。
其中,我们想要讨论的是“乡村建设运动”。
主张从建设乡村入手的乡村建设派又分多种意见和实施方式:一是从教育农民入手。
平民教育派。
代表: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
以“除文盲,做新民”为目标,最终达到“农村建设”、“民族自救”。
另外陶行知。
二是从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家收入入手。
经济建设派。
代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于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的主张与做法。
三是从组织乡村自治入手。
代表:乡建派,梁漱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主张“乡治”。
村治派,王鸿一。
中华包派,米迪刚。
职业教育派,黄炎培。
教育改革派,陶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民教育总思路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梁漱溟 (1893~
1988),生于北京, 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 家。1929年任河南村 治学院教务长,并接 办北平《村治》月刊, 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 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 院,新中国成立后历 任全国政协委员.
梁漱溟的思想:
1)乡村建设的本质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新农村” ,是他的新儒家思 想的表现,要从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发展出一种新生活文化,而 不是向西方学习;
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组:曹淑姗 罗妮 张婷 喻赞
•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 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 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 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
背景
一、社会背景:经济凋 敝,社会崩溃
二、知识界的普遍认识: 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
发展情况
• 规模:据统计,20世纪 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 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 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
喉舌、头脑,把农民教育成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活起来的农民。
梁漱溟乡村建设方案
• 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 合一的机关
伦理道德教育 → 社会安宁↘ 全 改
乡村自卫团体 → 社会治安→
国
大→
造 中
农村合作社
→ 谋取发达↗
联 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中的两大难处
• 一是高谈社会改造,实则依附政府; • 二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实际并不动。
2)重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伦理 本位、职业分殊”,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的社会 组织结构,新的社会组织结构是要在宋朝吕大均兄弟的乡约基础上 补充改造成现代社会组织结构——村学乡学;
3)“促兴农业引发工业”; 4)“农民自觉与大众之师”,要通过知识分子下乡,成为乡村的耳目、
• 内容: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 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 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
• 范例: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 晏阳初(1893~1990), 生于四川巴中县,1916 年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和路易 斯维尔大学博士。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为 华工服务,回国后,于 1923年到北平搞平民教 育运动,被誉为“国际平 民教育之父”
乡村建设运动对社区工作发展的影响
• 不能称为专业的社区工作,但也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