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中国国民之品格》
梁启超
![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17135ef0ba0d4a7303763a06.png)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近代史论文班级专业电子与信息学院4班学生姓名杨霞学号 201130304024提交日期 2012-05-02一生追求自由民主——任公先生20世纪初,中国从封建帝国转向现代国家,改良派、革命派以及各种党派积极地在中国宣传自己的政治文化思想以及革命主张。
梁启超躬逢其时,汇通中西文化、思想,成为影响当时中国许许多多学生、文化人的知识界领袖。
他一生都奉献在为中国寻找一条改良道路,他也用他的一生去实践了。
他,是中国现代化不择不扣的开创者,是西方文明的引入者,更是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在学术上他与王国维齐名,在西方思想的宣传上他是时代的前驱。
他以思想善变,学无定见著称,但他是一生的民主制度的追随者,是一位“爱国痴心不改”的爱国者。
他的一生在学术与宦海之间游走,他一生经历无数次的波荡起伏,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变法失败、海外流亡十四年、护国运动……为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以及制度改革,他投入了自己一生的精力,他积极创办报刊、学堂,组织各种协会,通过这些来传输改革维新的思想以及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以及制度。
同时,他学笔不辍,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作品。
在思想政治上他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有《论不变法之害》《论自由》《论进步》《少年中国说》等等。
在文学上,他的造诣也是非常深。
他在研究佛学、中国史学以及西方文学上都研究颇深。
他身边的朋友常常惊叹他那无穷无尽的精力于激情。
到了晚年,他还是恋恋不舍他的创作,直至死前,他还有几部作品没有完成。
这可能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了。
解读梁启超,就像就读一部卷帙浩荡的著作,他的思想宽而广,身处其中就犹如潜入深海,许许多多的新鲜的事物不断的涌现出来,深刻而犀利。
晚清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无不受到了任公文章的感化,其中包括无数伟人像毛泽东、胡适、郭沫若、鲁迅等。
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近代上一位真正的巨人。
小时的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新会县茶坑村。
梁启超民德的划分
![梁启超民德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49750c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b.png)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关于民德的划分是他的一项重要贡献。
梁启超将民德划分为三个层次: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国家道德。
他认为,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首先,个人道德是民德的基础。
梁启超认为,个人道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劳、节俭等基本道德品质。
他强调,个人道德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使每个人都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社会道德是民德的中级阶段。
梁启超认为,社会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
他强调,社会道德的培养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国家道德是民德的最高阶段。
梁启超认为,国家道德是指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
他强调,国家道德的培养需要国家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政治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方式,使国民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
梁启超的民德划分理论,不仅对中国近代的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个人道德的培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弘扬国家道德精神,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梁启超爱国演讲稿
![梁启超爱国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d475f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f.png)
梁启超爱国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发表一篇关于梁启超爱国精神的演讲。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爱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曾经说过:“爱国之心,乃人之常情。
凡有国者,无不有国之人;凡有民者,无不有民之心。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爱国的本质和普遍性。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的改革与进步。
他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科学与民主,致力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他认为,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爱国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诚,更表现在对国家的贡献。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强调:“爱国之心,必须以实际行动为基础。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国精神还表现在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曾经说过:“爱国者必先自爱其国之文化。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爱护和传承国家的优秀文化,弘扬国家的传统美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爱国精神也表现在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曾经说过:“爱国者之行为,不仅限于对国家之事业,亦包括对社会之事业。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不仅仅是关心国家的发展,还包括关心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爱国者之行,无非行己所能,尽己之力,效己之职而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不需要我们做到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只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精神。
20 梁启超
![20 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45e3b88d71fe910ef12df89e.png)
学术、教学、师徒、诤友、激赏、质疑、流质、性情、温情、淋漓、
自负、内省、早秀、逸事、婚恋、风雅、嗜好、陨落、追怀、纷纭
启蒙(一)
时务学堂是中国第一所以宣传改良、民主、民权为中心的学校,它是维新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梁启超在该校担任总教习期间,培养了蔡锷、秦力山等一批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一直在改良和革命之间徘徊。变法的失败,让梁一直不停反省。“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1902年,虚岁满三十的梁启超元气淋漓,能量惊人,《新民说》、《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新史学》等著作更替横空出世,在中国政界、道德界、学术界、文学界掀起巨大波澜。
梁启超对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意识到:“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政治制度变革的成功,其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即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改造“国民性”,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民说》一文。
启蒙(二)
梁启超认为,文言文过于阻碍新思想在民众间的传播,因此他开始主张改造语言文字的革命,以利于文化普及,这就是“文界革命”。针对当时中国上层社会和文人中间文言文流行的现状,梁启超提出“今宜用俚语,广著群书”,以此开启民众思想智力。
三十六、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关键词:
启蒙、椽笔、忧国、求索、荣归、共和、周游、立场、言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梁启超论君子的演讲
![梁启超论君子的演讲](https://img.taocdn.com/s3/m/af98c1d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png)
梁启超论君子的演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论君子的演讲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君子品质的观点。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在他的演讲中,梁启超强调了君子的修养、责任和公正。
梁启超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修养。
他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君子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君子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德完善的人。
君子应该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如诚实、宽容、谦虚、正直等。
这些品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自我反省,只有这样,君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梁启超强调了君子的责任感。
他说:“君子担当天下之重任。
”君子应该有担当精神,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任。
君子要追求公益、忠诚和奉献,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君子应该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积极投身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事业中。
梁启超强调了君子的公正和正义。
他说:“君子行事公正,不偏私。
”君子应该坚持正义,公正地对待他人。
君子应该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不偏袒一方,不利用权力来谋取私利。
君子要以公正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和决策。
梁启超的演讲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君子的品质和行为规范。
他的观点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君子的标准是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君子应该具备修身、担当和公正的品质。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不断的努力,君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梁启超在论君子的演讲中强调了君子的修养、责任和公正。
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向君子的标准看齐,注重自我修养,勇于担当责任,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梁启超君子的演讲及译文
![梁启超君子的演讲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99313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6.png)
梁启超君子的演讲及译文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在1914年的11月5日,应当时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的邀请,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
梁先生开头便阐述了“君子”的含义,指出这个词语的含义广泛,很难给出确切的解释。
在对英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功能差异进行了简要比较后,他引述了《易经》中的“乾坤”二卦来解析他认为的“君子”。
他解释说,“乾”象征着天的运行不息,所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坤”象征着地的宽厚包容,所以君子应该厚德载物。
接着,梁启超先生对清华学子提出了期望,认为他们应该成为君子。
他指出,清华学子集合了中西方的优秀人才,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他希望他们能够在海外吸收新的文明,改良社会,促进政治进步。
这篇演说词后来被刊登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上,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被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原文如下:君子梁启超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
惟英人所称劲德尔门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
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
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
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
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
《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
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
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
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
国民之人格,骎骎日上乎。
梁启超
![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41407a956bec0975f465e206.png)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以“改良主义者”定位,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被历史学家们判定为前期进步,后期落后。
梁启超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1896年到上海主编《时务报》,在两年时间里,发表了上百篇文章,鼓吹变法,宣传西学;他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入会的人很多都成为拥护变法的中坚人物;他在上海主持编译《西政丛书》共32种,传播西学知识;1897年10月,他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宣传民族、民主思想,培养了一批维新人才。
在康梁的带动下,一大批维新团体和维新刊物相继诞生,至戊戌变法前夕,维新团体有粤学会、湘学会、桂学会、知耻学会等24个,维新刊物有《湘报》、《湘学报》、《知新报》、《蜀报》等,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人人谈维新的局面。
应该说,康梁是重视从知识分子入手唤起群众的。
依靠光绪皇帝来进行变法维新,在当时也是必然的。
光绪与慈禧太后有矛盾,具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很想通过变法来图强御侮,打击旧官僚势力;他周围也有一些赞同变法的大臣,曾先后召见康有为和梁启超,破格录用他们来实行新政,此时不抓住机会,更待何时?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诏定国是”至9月21日光绪被囚禁,“百日维新”期间共发布新政100多件,内容有改革官制、裁汰冗员、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兴办学堂、广译西书、自由办报、兴办实业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其气势不可谓不猛,只不过变法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阻挠,算是他的不幸吧。
梁启超一生坚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这屡见于他的言论。
他有与革命派合作的愿望,与孙中山一度来往密切,并曾经商议两派合并,推孙中山为会长,梁启超为副会长,后因康有为、麦孟华等反对而作罢。
梁奉康命到檀香山发展保皇会组织,临行还与孙中山会晤,誓要合作到底,并请孙介绍在檀香山的兴中会同志。
(完整版)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完整版)13 少年中国说(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22dd2b4f7cd184254a35350e.png)
背景简介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的侵略,污蔑中 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 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 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 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 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 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 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 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 这篇《少年中国说》。
读文识字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 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 然段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
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2.朗读第二段,感受
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
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
有八荒"熟读背诵。
朗读要求:这是韵文, 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
干 将
2)比喻的作用: "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 ""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 的锐利锋芒;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
作者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作者把中国少年比作途无量。
课堂作业
一、用“√”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论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论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政治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b8ef3200647d27284b73518b.png)
论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作者:于泽来源:《消费导刊》2010年第04期[摘要]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中,梁启超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名字。
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众多,因而显得其政治观点也极具变化性。
通过对其政治主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梁启超政治思想的价值,这对于重新认识立宪派的政治思想也有一定意义。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他的政治活动斑斓多彩,众说纷纭。
素痴先生评任公先生一生之智力活动时,划分了四时期。
其中第三期就是自辛亥革命成功后至先生欧游以前止,是为纯粹政论家之时期。
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各派系林立的时期,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也是较为多的。
这里就选取民国初年,即1912年到1916年这段时间,来探讨梁启超政治主张的变化。
一、民国初年梁启超主张的变化及表现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思想总是基于前一时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的。
因此这里谈到梁启超在民国初年的政治主张,还要从1911年前说起。
(一)武昌起义前的政治论主张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张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君主立宪。
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变法失败的打击和日本明治文化的冲击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转变,开始探讨国民教育问题,其实是更多的希望寄于国民,而不再仅仅是政府。
[9]1906年梁启超发表《开明专制论》。
在书中,他说:“由专断而以不良的形式发表其权力,谓之野蛮专制;由专断而以良的形式发表其权力,谓之开明专制。
”他认为开明专制“以所专制之客体的利益为标准”,所谓专制“客体”即国家和人民。
(二)武昌起义后至民国建立前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山,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梁启超在国外制定了立宪党人“用北军倒政府,立开国会,挟以抚革党”[10]的方略,试图通过袁世凯实现其主张。
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后,梁启超指示国内同志采取“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方针。
1911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从理论上提出“虚君共和”的主张。
这一主张以英国为模式,保留君主的虚位,组织责任内阁,召集国会,实行政党政治。
少年中国少年-梁启超
![少年中国少年-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f8c4240d59eef8c75fbfb3bd.png)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也。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
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
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
梁启超: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困惑
![梁启超: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困惑](https://img.taocdn.com/s3/m/cf9d9b772f60ddccdb38a024.png)
梁启超: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困惑作者:来源:《读天下》2012年第22期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足迹,“甲午”之后,几乎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他的身影,他交往的对手或是朋友,也都是历史名人,每一次事件想要厘清,都值得写一本书。
解玺璋承认“梁启超在我心里装了30年”,而这本《梁启超传》也是几番迟疑才真正动笔。
谈生平:易受新思想的求知者Q:批评梁启超的人,大多认为他一生多变,比如背叛师门,“事仇敌”,在保皇、共和、君主立宪之间多次摇摆,一度与独裁者合作,甚至文风也多变。
万变之中,他恪守的是什么?A:他一生几十年风风雨雨,数度出入于政治、学术之间,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有人觉得他善变,毁誉不一,其实他是一位深知自己病根与缺点的人,他之所以“屡变”,正是他不顽固守旧的表现。
他始终保持了知识上的求知欲和个人立场的超脱。
他大事不糊涂,置个人恩怨于度外。
他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表面上看,这是变,而究其深层,始终不变、一以贯之的则是他的爱国之心,他的救国激情,他致力于把中国从专制引向共和、引向富强、引向自由。
至于文风变或不变,都是知识分子的本位,本身无所谓好坏,只需要看文章好坏,影响力大小。
Q:梁启超与康有为以“康梁”著称于世,实际上二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走过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能否谈谈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A:康、梁的性格有着天壤之别。
康有为曾宣称自己30岁以后思想上就少有变化。
他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早年太超前,晚年太落伍,一生都被人视为“怪物”。
而梁启超是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容易受到新思想、新知识的感染。
他以其善变追求不变,对世界趋势的变化能够巧于把握,不变的是他对国家、民族、国民的爱与责任感。
梁启超在理论之途上比康有为走得更远,更通透。
比如说,康有为有个说法,“但当开民智,不当言兴民权”,梁启超就很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兴民权与开民智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割裂开来。
正因为梁在思想上的通透,他才能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持之以恒、历久弥新的作用。
梁启超的国学书单
![梁启超的国学书单](https://img.taocdn.com/s3/m/5b31177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4.png)
梁启超的国学书单读书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且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最起码,读书确实能够给人以力量,启迪人以智慧。
来看看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国学书单吧。
梁启超的国学书单【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一、《论语》《孟子》熟读成诵文字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朱熹《四书集注》载望《论语注》焦循《孟子正义》载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论语通释》,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等,列为若干目。
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陈澧《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梳,最为精切。
读之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二、《易经》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抄出,随时省览。
程颐之《程氏易传》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三、《礼记》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多浏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注解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
《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四、《老子》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五,《墨子》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孙诒让《墨子闲诂》。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
《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
六、《庄子》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郭庆藩《庄子集释》七、《荀子》《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浏览。
王先谦《荀子注》八、《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公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九、《韩非子》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十、《管子》戴望《管子校正》十一、《吕氏春秋》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浏览。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书摘)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书摘)](https://img.taocdn.com/s3/m/8a454004227916888486d7bf.png)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书摘)《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书摘)内容提要父母在亲子教养中的角色分配,似乎总是母亲多于父亲。
传统里父亲似乎总是要威严、扮演“黑脸”,比较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关爱、思念之情。
梁启超则不然,他对子女的“爱”是形诸笔墨的,用“笔锋常带感情”笔调,来表述他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殷殷皆见真情。
在家书中,他对子女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这种“十二分热烈”的“爱情”,散见于他给子女的四百余封家书中。
梁启超以“宝贝”来称呼他的子女,如:大宝贝(长女思顺)、小宝贝庄庄(三女思庄),有时则称“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们”,每封书信皆蕴含浓浓的父爱,与深明通达的思想。
穆卓编著的《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是目前收罗梁启超家书最多,资料最宏富的一本,《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里,家书里的梁启超非常细致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位子女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从学业、人生、情感到健康与理财观念,细细叮咛,反复讨论,以自己努力生活的身影与爱,为孩子建立信心,既有生命的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细腻感的胸怀,皆真诚可感,真挚动人。
媒体推荐中国第一精英家庭的立身之道一门三院士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梁启超家书》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20世纪中国“三大家书”!.读梁启超家书学为人父母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梁启超任公有一部分白话信件,自然真挚,充满情趣,可以说是绝代妙文。
有些寄给子女的信,看出似乎是模仿谢婉莹女士《寄小读者》的笔调。
文坛名宿梁任公,追随后进的胡适之,从风而靡,这是有人指出过、惋惜过的,却绝料不到暗暗的他正在向小儿女行辈的少女作风看齐。
任公的进取、虚心、无我,真够令人惊叹了。
”——学者梁容若在我们历来所结识的人士中,他们是(梁思成、林徽因)最具有深厚的双重文化修养的,因为他们不但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而且在欧洲和美国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旅行。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评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b7fbe9f561252d381eb6e8e.png)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评作者:东宝金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启蒙家。
其新民思想也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振聋发聩,对当时国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冲击。
本文就此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评价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对其新民思想的时代价值做出学理性探讨,从而对培育新时代现代国民提出合理借鉴。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公德;现代国家引言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启蒙家。
其思想具有“流质善变”的特征,这与当时中国复杂艰难的国势密切相关。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在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与西方文明强势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后对中国国民文化内部心理结构的文化层面的反思,其中新民思想也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振聋发聩,对于当时国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冲击。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关于国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理与思想启蒙。
一、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理论基础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形成具有中学、西学、东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但主要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伯伦知理国家主义和卢梭人民主权论等思想。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理想人格,重视对于人性本真的教育引导,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追求对于儒学功底扎实的梁启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经严复介绍的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也是梁启超新民思想形成的重要渊源。
严复通过翻译斯宾塞著作《群学肆言》认为,“一群一国之成立也,其间体用功能,实无异于生物之一体。
”梁启超由此指出,“凡群者皆一之积也,所以为群之德,自其一之德而已定。
”[1]在其《新民议》一文中梁启超讲到:“天演物竞之理,民族之不适应于时势者,则不能自存。
”[2]此外,梁启超早期新民思想的发展也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他认为,传统中国的国民是“部民”“臣民”,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只知依附不知权利自主,所以需要变“臣民”为具有个人意识和自由思想的“国民”。
2019版最新部编RJ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四单元 第13课《少年中国说》梁启超简介
![2019版最新部编RJ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四单元 第13课《少年中国说》梁启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8738c6931126edb6f1a10d2.png)
2019版最新部编RJ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人称“康梁”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梁启超](https://img.taocdn.com/s3/m/f1ad27e6f90f76c661371a88.png)
감사합니다.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설치하기
《新中國未來記》신중국미래기
광서(光緖) 28년(1902년) 이후 60년에 걸친 중국 정치의 번영 을 기록한 소설로, 세계 중심의 선진국 대열에 들어선 입헌공화 국의 중국을 상상하며 묘사한 소설이다. 이 소설은 미래 중국의 정치 발전과 정치적 미래에 대해 자유롭게 상상하여 창작된 정 치소설에 속한다. 이 소설은 콩선생님의 강연과 황커챵과 리취 삥간의 논쟁이라는 두 이야기가 액자방식으로 구성되어 있다.
这是关于光绪28年后60年的中国政治的繁荣,进入世界中心 的先进国队列中的想象出的入宪共和国的中国来描绘的小说。这 小说是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未来进行了自由想象而创作 成的政治小说。 《新中国未来记》是晚清新小说开山之作。
《新中國未來記》신중국미래기
作品梗概 『신중국 미래기』의 줄거리는 비교적 간단하다. 1962년, 유신운동 50 주년을 경축하는 행사에서 콩선생님은 ‘중국근육십년사’에 대해 강연하 며 지난 60년간 이루어진 중국의 민주입헌 과정을 설명한다. 전 소설에 서 묘사하고 있는 중국의 모습은 예비 입헌 시기, 분치시기, 통일시기, 국 부축적시기, 대외경쟁시기, 비약시기로 나뉘며, 콩선생님의 강의는 위의 여섯 시기에 대한 두 인물의 논쟁을 중심으로 총 4회에 걸쳐 진행된다.
时代背景
经济基础
国内背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 入侵所带来的刺激。《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 纷纷加紧资本输出,中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这在客 观上促使中国城乡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 些条件; 二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 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 三是因为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 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们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利用有利时机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 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梁启超新民思想
![梁启超新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c3a4d15ba1aa8114531d90c.png)
梁启超新民思想1902年当梁撰写《新民说》的时候,群对他来说已明确地是指民族国家思想。
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中,梁启超如是表达该报的宗旨:“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鼓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乎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由此可以看出,开民智、兴民权是基础,而育民德则是新民的深化,是其核心和精髓。
梁启超大声疾呼: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衰的根本原因。
他的《新民说》可以说就是一部“公德说”。
他认为当时国民之所以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兴亡,只重自身的私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的公德心不强,没有理解道德的含义和精神。
梁启超说: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以成立者也。
即公德是一种系带,可以把散乱的个体连系成强大的整体组织。
所以,为人民大众谋权益就是公德。
一个人即使具有再好的品质能力,但是若是的不到外界条件的帮助,不借助于外部因素,也很难成其大事、立大业。
没有了群体的支持,自身都难以得到发展,更何谈兴旺国家。
因此更进一步,梁启超提倡“群”的观念,倡导“合群”的思想。
整部《新民说》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合群”的思想,论述怎样才能合群而展开的。
在其《论学会》中,梁启超这样说道:“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
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群是多么的重要。
联系当今世界,企业单位都提倡“合作、协同”的团队精神,重视群体的力量。
这其实正是梁启超所提倡的“合群“的思想。
维新变法之前,梁启超四处奔走游说,积极拉拢各种力量。
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地方的开明士绅、地方大员,为维新派的壮大作乐积极的贡献。
这一切的活动就是其“群”的观念的具体亲身履行。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材火焰高。
“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激之,惟有厉愤气以张之。
”“移其营私之心,以营一大公,移其保家之心,以保一大国。
梁启超曾国藩
![梁启超曾国藩](https://img.taocdn.com/s3/m/f3c95c3467ec102de2bd8993.png)
梁启超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从1895年涉足政界直至去世,30多年间.给黑暗混乱的中国点燃了民权思想的火花。
这标志着,他正在冲破封建思想的樊蓠,逐步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迈进。
而有的专家认为,梁启超倡导的“民权”,实际是‘绅权’,也就是地主资产阶级之权,不是真正民权。
那么就让我带大家来看看梁启超对于民权到底有哪些理论见解。
我们都知道民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有力武器。
出于推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需要,梁启超敏锐地抓住了兴民权这一重要命题。
他认为:“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
”他把民权作为同专制者斗争的利器。
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提出申民权、广民智。
他认为西方强盛、中国衰弱的原因是民权的有无。
西方各国“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有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
”中国却反是,“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艺人”,导致“治人者有权而受治者无权”。
因此,兴民权是挽救国家民族危机的关键。
梁启超虽然十分强调民权的重要性,但他认为民权源于民智,民智不开,民权难得。
他说:“权者生于智者也。
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广民智应以开绅智、开官智为前提,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起点”。
这就需要广开绅智。
“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尚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欲兴民权,必须经过开官智——开绅智——开民智——兴绅权之后才能实现。
梁启超将开官智——即改变清朝官员陈腐的知识结构,作为首要任务,反映出他对于官智、绅智的重视更甚于对民智的重视。
梁启超对于变法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视,他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他认为古代科举制度出于学校,“学校制度而科举始敝矣”,后来科举专重进士一举,致使科举制度成为愚民制度,“八股取士,为中国锢敝文明之一大根原,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民之品格
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
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之尊敬,然后足以自存,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
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
国有三等:一日受人尊敬之国,其教化、政治卓然冠绝于环球,其声明文物烂然震眩于耳目,一切举动,悉循公理,不必夸耀威力,而邻国莫不爱之重之。
次日受人畏慑之国,教化、政治非必其卓绝也,声明文物非必其震眩也,然挟莫强之兵力,虽行以无道,犹足以鞭笞群雄,而横绝地球。
若是者,邻国虽疾视不平,亦且侧目重足,动色而群相震慑。
至其下者,则薾然不足以自立,坐听他人之蹴踏操纵,有他动而无自动,其在世界,若存若亡矣。
若是者,曰受人轻侮之国。
第一种国,以文明表著,如美者也;第二种国,以武力雄视,如俄者也;第三种国,文明武力皆无足道,如埃及、印度、越南、朝鲜者也。
国于天地者殆以百数,然第其国势,不出三者。
我中国固国于大地之一国也,三者其何以自处?
中国者,文明之鼻祖也,其开化远在希腊、罗马之先。
二千年来,制度文物,灿然照耀于大地,微特东洋诸国之浴我文化而已,欧洲近世物质进化,所谓罗盘针、火药、印刷之三大发明,亦莫非传自支那,丐东来之余沥。
中国文明之早,固世界所公认矣。
至于武功之震铄,则隋、唐之征高丽,元之伐日本,明之讨越南,兵力皆远伸于国外;甚者二千年前,汉武帝凿通西域,略新疆、青海诸地,绝大漠,逾天山,越帕米尔高原,度小亚细亚,而威力直达于地中海之东岸。
读支那人种之侵略史,东西人所不能不色然以惊者也。
数百年来,文明日见退化,五口通商而后,武力且不足以攘外,老大帝国之丑声,嚣然不绝于吾耳。
昔之浴我文化者,今乃诋为野蛮半化矣;昔之慑我强盛者,今乃诋为东方病夫矣。
乃者翦藩属,割要港,议瓜分,夺主权,曩之侮以空言者,今且侮以实事,肆意凌辱,咄咄逼人。
彼白人之视我,曾埃及、印度诸国之不若!祖国昔日之名誉光荣一旦扫地以尽,遂自第一第二之位置,陨然堕落于三等。
谁实为之,而至于此!
且夫四百余州之地,未尝狭于曩时也;人口之蕃殖,其数几倍于百年以前。
然东西诸国,乃以三等之国遇我者,何也?曰:人之见礼于人也,不视其人之衣服、文采,而视其人之品格;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格-我国民之品格。
一埃及、印度人之品格也:其缺点多矣。
不敢枚举,举其大者。
一、爱国心之薄弱。
支那人无爱国心,此东西人诋我之恒言也。
吾闻而愤之耻之,然反观自省,诚不能不谓然也。
我国国民,习为奴隶于专制政体之下,视国家为帝王之私产,非吾侪所与有,故于国家之盛衰兴败,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漠然不少动于心,无智愚贤不肖,皆皇然为一家一身之计。
吾非敢谓身家之不当爱也,然国者身家之托属,苟非得国家之藩楣,以为之防其害患,谋其治安,则徒挈此无所托属之身家,累累若丧家之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势必如犹太人之流离琐尾,不能一日立于天壤之间。
然非先牺牲其身家之私计,竭力以张其国势,则必不能为身家之藩椐,为我防害患而谋治安。
故夫爱国云者,质言之,直自爱而已。
人而不知自爱,固禽兽之不若矣,人而禽兽不若,尚何品格之足言耶?尚何品格之足言耶?
二、独立性之柔脆。
独立有二义:一曰有自力而不倚赖他力,一曰有主权而不服从他权。
然倚赖为因,服从为果。
孩稚仰保姆之哺抱,故受其指挥;奴隶待主人之豢养,故服其
命令。
孩稚、奴隶,二者皆未具人格者也。
若夫完具人格之人,则不倚赖他人而可以自立,自不肯服从他人而可以自由,苟或侵辱其主权,则必奋起抗争,虽至糜首粉身,必不肯损辱丝毫之权利,以屈服于他人主权之下。
此人道之所以尊贵,而国权之所由张盛也。
荷兰蕞尔之国耳,见围于路易十四,窘蹙无以自存,其国民强立不挠,乃尽撤堤防,决北海之洪流以灌没其国,宁举全国之土地、财产、家室、坟墓,尽掷之巨浸之中,宁漂流无归,保独立于舰队之上,必不肯屈志辱身,隶人藩属,受他族之辖治,以污玷人民之名誉,损辱国家之主权。
呜呼!读荷法之战史,其国民雄伟之品格,犹令人肃然起敬,悚然动容!我国民不自树立,柔媚无骨,惟奉一庇人宇下之主义,暴君污吏之压制也服从之,他族异种之羁轭也亦服从之;但得一人之母我,则不惜为之子,但得一人之主我,则不惮为之奴;昨日抗为仇敌,而今日君父矣,今日鄙为夷狄,而明日神圣矣。
读二十四朝易姓之史,睹庚子以来京津之事,不自知其赧愧汗下也。
品格之污下贱辱,至此极矣!
三、公共心之缺乏。
人者,动物之能群者也。
置身物竞之场,独力必不足以自立,则必互相提携,互相防卫,互相救恤,互相联合,分劳协力,联为团体以保治安。
然团体之公益,与个人之私利,时相枘凿而不可得兼也,则不可不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持团体之公益。
然无法律以制裁之,无刑罚以驱迫之,惟恃此公德之心以维此群治。
故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公德者诚人类生存之基本哉!我国人同此人类,非能逃于群外也,然素缺于公德之教育,风俗日习于浇漓。
故上者守一自了主义,龂龂然束身寡过,任众事之废堕芜秽,群治之弛纵败坏,惟是塞耳瞑目,不与闻公事以为高;下者则标“为我”为宗旨,先私利而后公益,嗜利无耻,乘便营私;又其甚者,妨公益以牟私利,倾轧同类,独谋垄断,乃至假外人之威力以睃剥同胞,为他族之怅鬼以搏噬同种,谋丝毫之小利,图一日之功名,不惜歼其群以为之殉。
呜呼!道德之颓荡至此,早亦不仁之甚。
可谓为人道之蟊贼者矣。
四、自治力之欠阙。
英人恒自夸于世曰:“五洲之内,无论何地,苟有一二英人之足迹,则其地即形成第二之英国。
”斯固非夸诞之大言也。
盎格鲁-撒逊人种,最富于自治之力,故其移殖他地,即布其自治之制度,而规律井然,虽寥落数人,其势已隐若敌国,是以英国殖民之地,遍于日所出入之区。
中国人之出洋者亦众矣,然毫无自治之能力,漫然绝无纪律,故虽有数百万人,但供他人之牛马,备他人之奴隶,甚者以赌博械斗、吸食鸦片、污秽不洁为他人所唾骂不齿,藉口而肆言驱逐。
且非独在外而已,在内亦莫不然。
故中国者,一凌乱无法之国也;中人者,一放荡无纪之国民也。
夫合人人以成群,即有以善此群者之团治,以一群之人,分治此一群之事,而复有法律以划其度量分界,故事易举而人不相侵。
中国人缺于自治之力,事事待治于人,治之者而善也,则大纲粗举,终不能百废具兴也,治之者而不善,则任其弛堕毁败,束手而无可如何。
然中国治人者能力之程度,去待治者不能以寸也,故一群之内,错乱而绝无规则,凡桥梁、河道、墟市、道路以至一切群内之事,皆极其纷杂芜乱,如散沙,如乱丝,如失律败军,如泥中斗兽,从无一人奋起而整理之。
一府如是,一县如是,一乡一族亦罔不如是。
至于私人一身,则最近而至易为力者矣,然纷杂芜乱亦复如是,其器物不置定位,其作事不勒定课,其约束不循定期,其起居饮食不立定时。
故其精神则桎梏束缚,曾无活泼之生气,独其行为举动,则荡然一任自由。
呜呼,文明野蛮之程度,视其有法律无法律以为差耳!不能自事其事,而徒纵其无法律之自由,彼其去生番野蛮也曾几何矣?
此数者,皆人道必不可缺之德,国家之元气,而国民品格之所以成具者也。
四者不备,时曰非人,国而无人,时曰非国,非人非国,外人之轻侮又乌足怪也?然我中国人种,固世界最膨胀有力之人种也。
英、法诸人,非惊为不能压抑之民族,即诧为驰突世界之人种。
甚
者且谓他日东力西渐,侵略欧洲,俄不能拒,法不能守,惟联合盎格鲁-撒孙同盟,庶可抵其雄力。
迩来黄祸之声,不绝于白人之口。
故使我为红番、黑人,斯亦已耳,我而为膨胀人种,不蓄扩其势力,发挥其精神,养成一伟大国民,出与列强相角逐,顾乃萎靡腐败,自污自点,以受他人之辱侮宰割,无亦我国民之不知自重也!伽特曰:“人各立于己所欲立之地。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
”
吾人其有伟大国民之欲望乎?则亦培养公德,磨厉政才,翦劣下之根性,涵远大之思想,自克自修,以靳合于人格。
国民者个人之集合体也,人人有高尚之德操,合之即国民完粹之品格,有四万万之伟大民族,又乌见今日之轻侮我者,不反而尊敬我、畏慑我耶?西哲有言:“外侮之时,最易陶成健强之品格。
”我国民倘亦利用此外侮,以不负其玉成耶?不然,读罗马末路之史,念其衰亡之原因,不能不为我国民栗然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