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钱蔚
《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什么美术家的创作意图从何而来,影响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因素有哪些,艺术家的意图如何体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了解创作意图和艺术家通过哪种新形式进行创作的以及在整个社会环境下对作者创作意图会有哪些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对生活中见到的美术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鉴赏美术作品创作意图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的观赏,思考美术作品的表达方式了解艺术作品背景进行分析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打破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美术作品都有作者的创作意图在里面,它不是神秘的是可以了解分析的。
2、教学难点: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学去分析任何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有点困难,需要课后的大量阅读了解美术作品,以及课堂上老师的讲解。
3、教学设计:通过观察美术作品、了解作者来分析美术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意图。
4、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多媒体、提问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观看美术作品《牛头》西班牙毕加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作品看到第一眼是感觉像是想出的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方式表达很好,这位同学说看到第一眼就联想到了牛,采用的是用现实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重组的方式。
2、讲授新课
刚才我们看到的图片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雕塑作品,是用废弃的自行车座和车把制作而成,自行车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创作出“牛头”来呢?作者为什么能够创作出了?
我们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艺术家总是做出让我们好像不容易理解的事情,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呢?有的人曾经说伟大的艺术家是上帝派来的,收到的上帝的启示。其实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之所以特殊就在于他们笔一般人更具有视觉上的敏感性。他们是以艺术视觉眼光看
待世界的,一旦他们收到某种的触动便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和创造的冲动和欲望。毕加索巧妙的利用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坐形象的组合经过铸铜创作成了《牛头》,就是这种创造冲动的集中体现,是哪种因素及其了艺术家的这种表达和创造冲动和欲望呢?
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艺术。我们来看下面两组照片
《愚公移山》徐悲鸿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候创作的1940,他希望也坚信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作战,抗战一定会胜利。图中人物生动,有的人挖掘有的人运输也有人进行后勤工作。用这幅画来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在艺术造型上则更多的借鉴西方的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
李桦《怒吼吧,中国》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作品,可以告诉我看到后也有什么感觉吗?请这位同学回答
很好,这位同学说,看到图上的人物是一个男人被绑在木头上,双眼被蒙蔽,嘴巴在怒吼,身体拧曲着,感觉非常痛苦,但是有一只手却伸向旁边的匕首。
《怒吼吧,中国》作于1935年全民族反帝救亡热潮中。这件作品采用象征手法,以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蔽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躯体,预示一个民族终要起而怒吼和抗争的忍无可忍的选择。从这件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结实明快的画风和苦心经营的处理,也可以看出他在木刻民族化上的努力。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30年代新兴木刻的力作之一。
《离婚诉》1943 古元
离婚诉反映了陕北妇女解放不再受压迫,婚姻自主收到虐待或者是欺负都可以起诉的主题。非常受妇女的欢迎.但是这幅画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黑白颜色一个则是线条勾勒出来的。第一幅是最开始创造的,明显收到国外版画的影响,后来人们提出意见,不喜欢这样颜色压抑的画面后来古元改成白底线条的版画。
请同学们看一下刚才我们介绍的几幅画中年代相差不远,不同的画家为什么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呢?
很好,有的同学们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大环境里面,但是具体生活的小环境不同,针对的问题也不同。也跟他们个人的成长过程、家庭、个性、知识水平有关。前两幅都是对中国战争胜利充满希望和渴望的,最后一幅则是反应妇女解放、获得自由的写照。
艺术家是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呢?
之前学过了美术作品的三大类,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我们来看三幅作品大家来区分一下各自属于哪种艺术。
《开国大典》董希文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山东嘉祥县武梁祠
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塔特林
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三幅作品分别属于哪种美术语言。
很好同学们说第一幅《开国大典》是属于具象作品,人物很真实。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第二幅《荆轲刺秦王》是意向作品,通过心理感受为出发点,不是用眼见的事物来表达。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不是通过具体的可辨别的图像而是通过整体的气氛渲染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图上通过秦王的逃荆轲的追还有刺进柱子的匕首,还有侍卫打翻盒子的形象来渲染
整个紧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