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备课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

所谓心身医学,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医学领域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从狭义的角度,贝U主要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两者都与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因此心身医学应属交叉学科。心身医学概述部分讨论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发展与现状及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心身疾病有着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内容。心身医学这一名词1922年由德国学者Felix Deatsch提出,但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德国精神病学家Johann Heinroth在1818年就提出“心-身” mind-body)的概念,并最早描述了躯体的整体性和心与身的不可分割性。1844年,Jacobi用

psychosomatic' —词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1872年,

Tuke撰写了《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一书,为心身医学奠定了基础。1930年,Krehl更是提出“没有疾病,只有病人”的箴言,他的学生Weizaecker将精神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内科临床,并提出:“要研究活人,研究者必须把自己卷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里去”。Bergma nn通过研究证实了器质性变化前的功能紊乱可分为若干阶段,并创造了“功能病理学” (functional pathology)这一术语,功能病理学研究心理事件与神经症行为方式和内脏疾病

的关系,这些研究推动了德国心身医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Mitscherlich在前西德成立了第一个心身医学诊所。1954年德国创刊了《心身医学与精神分析杂志》。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了心身医学科和心身医学医师,从业者是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内科医生,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进食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患者。那时,心身医学在德国是被普遍接受的职业领域,综合医院里精神科与心身科并存,服务对象交叉。

美国心身医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测量应用于临床;2.心理动力学概念传入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国发展;3•临床心理学进入精神卫生领域;4.现代心身医学的兴起与发展。其中,前三个阶段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邓巴(F.Dunbar)对现代心身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她1935年出版了《情绪与身体变化》(Emotions and bodily changeS ,

将某些疾病归因于特异的人格因素。1939年她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确立了心身医学独立的学科地位。1944年她牵头成立了美国心身医学学会,扩大了心身医学的研究队伍,使美国成为现代心身医学最活跃的国家。

心身医学概念的形成是基于众多学者在心理、躯体、社会文化,以及神经

心理和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除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巴普洛夫、坎农等生理学家的研究为心身医学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其他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和神经内分泌学家、心理学家在各自领域的众多成果使心身医学的理论框架更加完善。目前,心身医学是一个成熟的学术分支,有经典的、有影响力的文献和学术期刊。国际心身医学组织有6个,美国国内的心身医学学术组织有9个,心身医学也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批准的最新的精神病学亚

类。由此可见,心身医学源于德国,兴于美国。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虽然没有心身医学的名称,但“形神合一”、“情志致

病”、“三因发病论”、“情志治病”、“养生保健”等概念中充满了现代心身医学的内涵,心身相关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理论中有关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的各个环节。心身相关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应当指出的是,在心身医学发展的早期,精神病学界更加关注“心身”问题。

美国早期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Diag 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 nual of Men tai DisorderQSM)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nternationai Classification Disease ICD)及我国的精神病学分类(Chi nese Classification Men tai Disease CCMD) 中都有“心身疾病”这一疾病分类。随着“心身疾病”概念外延的日益扩大,DSM 曾数次更改“心身疾病”的名称,如将其改为“心理生理性自主神经与内脏反应”

(定义为“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单一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诊断标准为:1.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心身有时间相关;2躯体有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3.不符合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的诊断)。在DSM- W中,又改为“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是指对医学疾患起不良影响的心理或行为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或加重疾患,干扰治疗和康复过程,或促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心理因素本身可能构成疾病的危险因素,或者产生放大非心理危险因素的效应。ICD也在修订过程中将“心身疾病”改为“心理生理障碍”及“精神因素引起的生理功能障碍”等名称。目前,国际和各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中都已没有“心身疾病”这个概念。

精神疾病分类一系列改变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以往的分类可能会使精神病学家忽视躯体障碍,而其他专科的医生又无视心理障碍。目前,DSM^的诊

断分类可以反映心身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心身的设计”,要求人们同时兼顾心、身两个方面。ICD-10对心身医学有关概念的变更也有如下说明,即 1.不使

用“心身的” psychosomatic ) 一词,其理由是各国使用的含义不够一致,应用上也有差异;2.心因性(psychogenic ) —词也不主张多用,其原因是容易被误解为只有少数疾病与行为障碍才有心因性影响。因此,从积极的意义看,精神病学分类系统中的变化正是现代医学模式推进的一大成果。

第二节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

一、心理学因素

1.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对现代心身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由意识和潜意识构成的心理结构在个体适应环境中发挥功能,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或观念,如果不能被允许进入到意识,就会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如心理、行为或躯体的各种异常状态。这意味着心理过程能够在动力学的基本准则下被评估和描述。心理动力学理论相信潜意识是心身疾病的根源,按照这一理论,亚历山大的研究观察到的“口欲期”冲突与X遗传因子相结合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因素。所以美国医学协会在《心身医学杂志》的社论中曾指出,心身医学是弗洛伊德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没有弗洛伊德就没有心身医学。这个学派强调“潜意识”中“力比多”的心理动力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 人格因素

邓巴的《情绪与躯体变化》一书的出版,开启了人格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研究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