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合集下载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7.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8.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9.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1.幻想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4.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5.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6.理智感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由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组成。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经验获得。

2.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学习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如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如何理解他人和自我。

它包括人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情感和意图的认知。

4.情绪(Emotion):情绪是主观体验的表达,由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组成。

情绪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出现,并且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来了解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方式。

5.压力(Stress):压力是个体对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适应性需求的应激反应。

它可以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会上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暴露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6.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特有的持续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特征可以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来形成。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格来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7.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关注观察和测量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

8.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

9.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解释名词题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解释名词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情绪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解释名词1、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社会化:是指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3、气质:是指依赖于人体的遗传素质和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使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

4、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机制解释名词1、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2、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价值观:是指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4、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5、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的目标是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6、内知内驱力:是指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7、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习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8、亲和内驱力:又称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

9、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10、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第六章认知学习解释名词1、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握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2、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会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联觉: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5、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智力: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9、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1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

13、技能: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4、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这就是高原期。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对心理学的一些基础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

它涵盖了对认知、情绪、社交互动、发展、人格以及其他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研究。

2.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心理过程指的是个体在感知、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所经历的心理活动。

这些过程主要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和推理心理状态进行研究。

3. 行为(Behavior):行为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如说话、运动、思考等。

心理学中的行为研究旨在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 认知(Cognition):认知是一个人的知觉、思维、记忆、判断和语言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信息加工、知觉的形成、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等。

5. 情绪(Emotion):情绪是个体对于特定情境和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

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状态,可以通过心理学实验和观察研究。

6.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和行为改变。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如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等。

7. 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人格特点、人格结构与性格类型等。

8.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关注人类如何受他人影响、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以及偏见和歧视等。

9. 学习心理学(Learning Psychology):学习心理学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它涵盖了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等学习形式。

10.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大脑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9.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0.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是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7.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⑴心理学3: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⑵意识3: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世人对现实‎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

⑶无意识3: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⑷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3: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任何事物‎必须按照其‎本来面貌实‎实在在的去‎考察。

⑸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3:是指在心理‎学中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

第二章⑹神经元2: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的特‎殊类型的细‎胞,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其主要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胞体。

⑺神经兴奋1‎: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域‎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较安静的‎状态转为较‎活跃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兴奋‎。

⑻突触2: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每个突出都‎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⑼反射1: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⑽条件反射1‎:是有机体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它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⑾无条件反射‎1: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反射。

第三章⑿感觉3: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⒀知觉3: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⒁错觉3: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觉‎。

第四章⒂记忆3: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反应‎的心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在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⒃记忆表象3‎:简称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⒄内隐记忆2‎:是指个体在‎无法一时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有时也叫无‎意识记忆。

⒅保持2: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的过程‎,亦即巩固知‎识经验的过‎程。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旨在理解个体和集体的心理过程以及它们对行为和经验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些基础名词被广泛使用,下面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

1. 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个体主观体验和认知的状态。

它包括我们每天清醒时的感知和思考过程,以及睡眠和梦境时的非常不同的体验。

意识是个体与外界进行交互,并对自身和环境作出响应的基础。

2. 潜意识:潜意识(Subconscious)是指个体不易察觉或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心理过程。

潜意识包括个体的欲望、动机、冲动和过去经验的内化。

虽然个体无法直接意识到潜意识的内容,但它们会在某些情境下通过梦境、暗示和行为表现出来。

3. 心理结构:心理结构(Psychological Structure)指的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组织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心理结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模型,包括冈萨雷斯(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

这些结构相互作用来驱动个体的欲望、决策和行为。

4.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经历的变化和成长。

这个过程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社交和性格的发展。

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

5. 刺激:刺激(Stimulus)是指触发个体感知和行为反应的事件或条件。

刺激可以是内部的,如生理需求和情绪状态,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环境中的声音、光线和味道。

心理学研究刺激对个体行为和经验的影响。

6. 建构:建构(Construction)是指个体对感知和经验进行主观解释和构建的过程。

个体通过过滤、选择和解释外部刺激,来构建出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建构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经验是基于个体对世界的主观解释而形成的。

7. 学习:学习(Learning)是指个体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2.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6.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7.颅相说是由科学家提出的关于颅骨外形与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奇但不科学的观点。

8.定位说是有关脑功能研究影响深远但又不全面的学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

9.整体说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颅相说和定位说。

该学说承前启后,有科学实验依据;10.机能系统说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由动系力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和调节系统这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1.模块说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12.泛脑网络论认为人的大脑和髓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和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

13.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内在动力。

14.汪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5.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6.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17.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

二、认知: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三、情绪: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四、行为:行为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表现。

五、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或训练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观察研究、语言研究等不同形式。

六、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回忆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七、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部体验的感知和认知,包括
觉醒状态、注意力、自我意识等方面。

八、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九、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探讨群体、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

十、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
中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十一、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通
过评估、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疾病。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3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2013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5、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反映。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7、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思维:对客观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9、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10、智力: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1、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2、智力激励法: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活构思产生连锁反应。

13、前(后)摄抑制:先(后)学习的材料对后(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4、人格: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5、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包括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研究目的(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2013年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3

2013年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3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1亲和需求2人际关系的报酬3摆脱寂寞)
人际吸引的原则(1互惠原则2得失原则3联结原则)
群体: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群体凝聚力: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

社会促进: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

社会抑制: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其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

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去个性化: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项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使之和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服从: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接需求的行为(压力来自一他人二是规范)。

顺从: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

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相仿。

暗示: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安某方式进行活动。

集群行为: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

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

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5、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反映。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7、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思维:对客观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9、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10、智力: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1、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2、智力激励法: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活构思产生连锁反应。

13、前(后)摄抑制:先(后)学习的材料对后(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4、人格: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5、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包括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研究目的(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4、研究环节: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

5、脑潜能的开发:(1)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线的空间;(2)挖掘大脑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第四,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系:a、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b、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c、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

评价: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b、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缺陷:a、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强调潜能的作用;b、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该理论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7、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8、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客观因素: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

9、注意品质的培养:a、自我暗示法;b、情境想象法;c、培养间接兴趣;d、自我奖励法;e、训练听课技巧。

10、知觉特性: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11、影响遗忘的因素:a、受时间因素的制约;b、材料的重要性;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d、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e、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增进记忆的方法:a、直观形象法;b、图表法;c、谐音记忆法;d、归类比较法;e、联想法;f、歌诀法。

1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4、问题解决过程: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迁移的作用b、原型启发c、定势的作用d、情绪与动机。

16、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培养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快乐。

17、不良情绪的调控控制暴怒情绪:第一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第二步,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第三步,寻找制怒的方法。

控制过度焦虑:a、积极进入放松状态是消除焦虑的重要方法;b、以新压旧c、对他人陈述自己心中的忧虑。

控制过度紧张: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改善环境;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言语放松训练。

控制抑郁情绪:a、大哭化解抑郁情绪b、可以安排较愉快的事件转移注意力c、语言暗示法d、请人疏导法e、环境调节法f、自我表达法。

控制自卑情绪:正确看待客观现实;积极克服自身心理弱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

18、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19、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关乎国家国力;关乎民族素质;关乎民众智力水平;关乎教育发展。

可能性:环境与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智力开发可从智力训练非智力训练入手;教育和科学本身就是智力开发条件。

20、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a、学科教育中的开发b、元认知与智力开发c、自我效能与智力开发(激发智力活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控制学习行为);(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a、波诺的方案b、“应用智力”方案c、PIFS方案。

21、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22、创造力开发的法则:a、综合法则b、对应法则c、移植法则d、离散法则e、换元法则f、逆反法则g、群体法则。

2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产前环境、出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遗忘:是指:①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②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③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记忆:①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②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和概括性就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思维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意识包括:①对外界事物的觉知;②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和对刺激的无意识。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后注意。

(又叫随意后注意)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

注意稳定性: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注意的分散。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①注意的分散;②分心。

注意转移: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注意的分散则是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前者是无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后者是有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①是主体以一种主现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②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③有其外部表现形式;④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意志: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特点是①一种有目的的行动;②一种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行动;③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的。

智力:包括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气质: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动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心理学流派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组成,以及意识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

后来看来内容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将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机能主义: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连续的整体,不应分解成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行为主义:华生研究人的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组合。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潜意识(人的本能冲动,出生以来被压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结构分三层: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和人格的影响,这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仍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