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的中西医治疗

多发性硬化的中西医治疗
多发性硬化的中西医治疗

多发性硬化的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09-05-18发表者:武继涛(访问人次:1465)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病。病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多发的脱髓鞘斑块,伴以胶质增生。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散在分布的多数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多发性硬化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特别在欧美一些国家患病率相当高,我国并无全面详细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但近几十年来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人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呈现增高趋势。

一、多发性硬化的概况

1、病理特点

MS的病理特点是局灶性,多位于脑室周围的散在的脱髓鞘斑块,伴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也可有轴突损伤,病变可累及大脑白质、脊髓、脑干、小脑和视神经。

脑和脊髓冠状切面可见较多粉灰色分散的形态各异的脱髓鞘斑块,大小不一,直径

1~20mm,以半卵圆中心和脑室周围,尤其侧脑室前角最多见。早期脱髓鞘缺乏炎性细胞反应,病灶色淡,边界不清,称为影斑(shadow plaque)。我国急性病例多见软化坏死灶,呈海绵状空洞,与欧美的典型硬化斑不同。

2、病因

⑴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MS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曾高度怀疑是神经病毒如麻疹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T),但从未在MS患者脑组织证实或分离出病毒。

⑵遗传因素

MS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患者的一级家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大12—15倍,MS遗传易感性可能有多数弱作用基因相互作用决定MS发病风险。目前认为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的人类主要组织相溶性白细胞抗原MHC—Ⅱ区对易感性起作用,不同人种均与一定HLA相关联。

⑶环境因素

MS发病率随纬度增高而呈增加趋势。MS的地理分布特点表明,气温、饮食、日照、毒素等环境因素也对MS发病起作用,在影响人群的环境因素中,饮食和气温尤为重要,气温可影响人的发育的内分泌过程,其机制尚不清楚。

3、MS的发病率及区域特点

MS的发病率随纬度而增加,离赤道越远发病率越高。MS高危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英国、北欧、澳洲的塔斯马尼亚和南新西兰,患病率为40/10万或更高。赤道国家发病率小于1/10万,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低,约5/10万,我国目前尚无MS流行病学资料,但四十余年来MS病例报道愈见增多,专家倾向我国的MS并非少见,但我国仍属于低

发病区。

多发性硬化好发于年轻人,发病年龄为10—50 岁,以20—40 岁多见,10岁以下和50岁以上较少见。起病的高峰年龄,女性为22—23 ,男性为25 岁,女性多与男性。儿童发病较少。

二、临床诊断

1、征候特点

MS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其临床表现复杂。

首发症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无力麻木,刺痛感或单肢不稳,单眼突发视力丧失或视物模糊,复视,平衡障碍,膀胱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因病灶的分布部位及大小而异。

①脊髓传导束及运动损害

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包括深感觉障碍和龙伯格(Romberg)征。龙伯格征的表现为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临床少见。脊髓颈段后束受损产生莱尔米特(Lhermitte)征,其表现为过度前屈颈部时出现异常针刺样疼痛,自颈部沿脊柱放散到大腿或足部。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90%患者可有运动障碍,常见不对称性痉挛性轻截瘫,表现下肢无力或沉重感。部分患者可有痛性强直性痉挛发作或其他发作性症状如:构音障碍、复视、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眩晕、三叉神经痛、感觉异常等。

②大脑功能障碍

患者的精神症状较明显,可出现病理性情绪高涨如欣快和兴奋,,多数病例表现抑郁、易怒,也可见淡漠嗜睡、强哭强笑、反应迟钝、重复语言、猜忌和迫害妄想等精神障碍。80%的患者出现疲劳现象。还可有失语、偏盲、头痛、恶心、呕吐、眩晕、构音障碍。极少数患者可有癫痫发作。

③脑干及视觉症状

约半数患者可见视力障碍,自一侧开始,隔一段时间在侵犯另一侧,或短时间两眼先后受累。发病较急,常有缓解—复发,可于数周后开始恢复。眼球震颤多位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复视约占1/3。病变侵犯内侧纵束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侵犯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导致一个半综合征;其他脑神经受累少见,如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瘫,耳聋、耳鸣、眩晕、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

④小脑功能障碍

约半数患者可见小脑性共济失调,但夏科(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吟诗样语言)仅见于部分晚期MS患者。

2、影像学诊断

脑CT扫描

主要改变为脑白质内多灶性低密度斑,病灶多分布在侧脑室周围,其次是半卵圆中心、小脑、中脑及脑桥。CT平扫对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病损敏感性不高,可采用增强扫描。

磁共振(MRI)检查

MRI扫描检测无症状脱髓鞘斑块以及脑干、视神经、脊髓的病变,其灵敏度优于CT 扫

描。可见大小不一类圆形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常见于侧脑室前角与后角周围、半卵圆中心及胼胝体,或为融合斑,多位于侧脑室体部;脑干、小脑和脊髓可见斑点状不规则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斑块;病程长的多数患者可伴脑室系统扩张、脑沟增宽等脑白质萎缩现象。

3、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急性期或疾病活动期,患者周围血中CD8+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CD4+T淋巴细胞数增加,CD4+/ CD8+比值增高;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增高,与病情程度相平行;在病变活动期,血清及脑脊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a、IFN—r 和IL—1 ,2,6表达增高,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增高,粘附分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VCAM—1 )、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1)及其受体、迟发抗原(very late antigen VLA—4)、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 LFA—1)表达增高.

脑脊液检查

⑴脑脊液(CSF)单个核细胞(MNC)轻度增高或正常,一般在15×106/L以内;约1/3急性起病或恶化的病例可轻至中度增多,通常不超过50×106/L,超过此值应考虑其它疾病而非MS.约40%MS病例CSF蛋白轻度增高。

⑵IgG鞘内合成检测:MS的脑脊液IgG (CSF—IgG)增高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合成,是脑脊液免疫学重要的常规检查。①CSF—IgG 指数是IgG鞘内合成的定量指标,表示为:[脑脊液IgG/血清IgG]/[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CSF-IgG/S-IgG]/[CSF-Alb/S-Alb]}.IgG指数大于0.7提示鞘内合成,见于约70%以上的MS患者。②脑脊液IgG寡克隆带(CSF-IgG OB):是IgG鞘内合成的定性指标,采用琼脂糖等电聚焦和免疫印记技术,用双抗体过氧化物酶标记及亲合素-生物素放大系统,寡克隆带阳性率可达95%以上。应同时检测脑脊液和血清,只有脑脊液中存在寡克隆带而血清缺如才支持MS诊断;但是脑脊液寡克隆带并不是MS特异性指标。

三、中医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历代中医文献中没有“多发性硬化”的病名,因此多数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某种病证进行治疗。临床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活动不便,以致瘫痪,甚至肌肉萎缩,一般归属于为“痿证”范畴,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此类临床报道较多。临床表现手足动作笨拙,走路不稳,体检共济失调,归属于“骨繇”范畴,《灵枢·根结》云:“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认为“繇”作“摇”,使队共济失调的描绘。若表现腰背痛不能伸,肢体痛,又麻冷感,辨为“痹证”;若出现视力障碍,视物不清,辨“视瞻昏渺”;若突然失明者,归属“青盲”;若表现语言障碍,归为“喑厥”;若四肢瘫痪,归为“风痱”,如《诸病源候论》云:“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如果语言障碍伴有肢体无力或瘫痪者,相当于中医学的“喑痱”;也有人认为多发性硬化发作期有典型的外风“中经络”、“中脏腑”的证候,缓解期则似脑血管后遗症,无论其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都与“脑卒中”这类急性脑血管病十分相似,“脑卒中”在中医

称为“中风”,因此将其归为中医的“中风”、“风懿”、“风痱”范畴,但临床若称为“中风”则易与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病混淆,不利于区别。

中医关于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报道常见以下几种:

1.脾肾阳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亏,房劳伤肾或久病损及肾阳,肾阳亏虚,不能生骨充髓,髓海空虚,脑失所养而发病,则见脑转耳鸣,发为眩晕,或腰膝酸软无力,肢冷畏寒。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见头晕,视物昏花,少气乏力。

2.肝肾阴虚

情志郁结,耗损肝阴,肝肾同源,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血赖于肾精的化生,肾精又赖肝血的濡养,精与血相互资生且相互依赖。肝阴肝血不足,日久下汲肾阴,使肾精暗耗,精不生髓,骨失所养,脑失所充;或者先天肾精虚亏,精不生血,则肝血不足,肝肾阴虚,络脉失养,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精髓空虚,脑髓失充而发病,在疾病的晚期多有肝肾亏虚,可见肢体痿软无力,步态不稳,手足麻木,眩晕;肝血不足则目失所养,故视物模糊不清,甚至失明。

3.气虚血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病久气血亏虚,气虚行血无力,血亏运行不畅,血液凝滞,瘀阻脉络而发病。证见头晕眼花,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走路不稳,肢体麻木、束带感。

4.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骨经络失养而发病,症见四肢无力,饮食欠佳,语言不利,讲话欠清,头晕等。

5.湿热浸淫

饮食不节或劳思伤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湿为痰,痰湿内阻经络而发病。甚或痰湿蕴久化热,痰热内扰,蒙闭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为重兼见手足麻本微肿,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晕头沉。

6.瘀血阻络

“久病入络”,“久病多淤”病久血液运行不畅,甚者血液凝滞,瘀阻脉络而发病。证见四肢痿软,手足麻木不仁,肢体抽掣作痛。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与感受外邪、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先天肾精不足等有关。其病机主要包括正虚邪客、肾阳亏虚、肝肾阴虚、脾胃气血虚弱,痰湿中阻、气虚血瘀等几个方面。但从临床经验和临床文献报道总结分析,肾虚和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病位在脑髓与肾、肝、脾等有关,尤与肾关系密切。根据《内经》的论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生骨髓”,“肾主身之骨髓”,“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张介宾云:“情藏于肾,肾通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张锡纯曰:“肾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为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

缘督脉上升而灌注于脑。”由上述文献所述可见肾、骨、髓、脑有着非常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功能健全,肾虚则髓不得生,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肾虚则髓不得生,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肾虚是多发性硬化的主要病理基础。

血瘀亦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多发性硬化患者多有肢体麻木、束带感,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等血瘀证的表现。而且肾虚阴亏,津液不足,脉络空虚,现代医学证实脉内血容量减少而血粘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而血滞脉络。血液流速不仅与脉内血容量有关,若肾虚阳气不足,则温煦、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而血流减缓,淤滞脉络;若肾中真阳衰竭,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也将导致瘀阻脉络。可见肾虚则易瘀,肾虚多夹瘀。故本病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

四、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㈠、西医治疗

西医既往和目前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实践也证明对急性发作的病人能很快控制病情发展。但在药物减量或停药后,病情又易反复,促使长期用药而副作用也将增多和加重;激素治疗并不能影响疾病的全过程,对神经功能恢复也无影响。其他免疫抑制剂控制多发性硬化的复发,要长时间(三年以上)服药,副反应很大,使多数病人不能坚持用药。

1.急性期

⑴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一般认为该治疗对MS的作用机制主要是:①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②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改变免疫功能;③直接的神经生理作用;④降低受损脊髓中的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是MS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长期应用不能防止复发,且时间越长停药越困难,减量时易复发,而且易造成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副作用。①甲基泼尼松龙大剂量短程疗法:500—1000mg/d,静脉滴注3-4天,疗程3-5天,以后以泼尼松口服,1mg/(kg.d),口服药11天,以后逐渐减量,直至停服(约1个月);②泼尼松80-90mg/d,6-10d,以后逐渐减量为60mg/d,共5d;每日40mg,共5d,以后每5d减10mg,共4-6周为一疗程。

(2) 免疫抑制剂:①硫唑嘌呤:据报告能够降低复发率,但有抑制骨髓,白细胞减少,肝脏毒副反应。其用法:2-3mg/(kg.d);②环磷酰胺:据报告能降低复发率,目前其疗效尚不很肯定,且具有严重副作用:脱发,白细胞减少,血尿,白血病等。用法:700mg/㎡,每2月一次。

(3)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其作用机制是调节免疫系统,促进髓鞘的再生。对于部分急性期MS患者有效,可使其症状改善。用法0.4g/(kg.d),连续3-6个月。

(4)β-干扰素(IFN-β)

IFN-β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细胞免疫。可降低MS的恶化率,但其价格昂贵,且有引起注射部位红肿疼痛,肝功损害,贫血等副作用。用法:IFN-β/α治疗首次发作MS用22ug或44ug,皮下注射,1-2次/周。确诊的R-RMS,22ug,2-3次/周。IFN-β/b为250ug,隔日皮下注射。

(5)干细胞移植

疗效尚不肯定,且费用昂贵,尚未广泛用于临床。

2.缓解期

缓解期用药与急性期基本相同:β-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临床疗效不确切,并不能有效的抗复发。

㈡、中西医结合治疗

1.急性期:激素治疗及中医治疗的标本同治。以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程冲击治疗,首选药物为甲基强的松龙。用法:1000mg/d,缓慢(至少3小时)静脉滴注,3-5天病情改善稳定后,减至500mg/d,共5天,200mg/d,共5天,然后改为口服地塞米松80mg/d,每10-15 天减20mg直至停药。在用激素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多发性硬化以脾肾俱虚为本,同时夹有热毒、血瘀、痰湿、内风脉络痹阻。多发性硬化起病多有外感湿热之邪浸淫,气血运行不畅,上犯脑髓,以致脑功能失调而肢痿不用。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开合,使水不化津,渐聚成痰。痰随气升,无处不到,流窜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瘀滞,可见肢体麻木。日久痰瘀互结,阻滞经络以致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经脉,出现手足痿废不用等症。因此用药方面以黄芪、党参、白术等补脾益气;仙灵脾、巴戟天等温补肾阳;菟丝子、沙苑子等补肾阳,滋肾阴;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赤芍、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半夏、胆南星、泽泻等化痰祛湿;全虫、僵蚕、水蛭、勾藤等祛风通络止痛。实践证明用中药治疗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长时间服用可预防复发。

2.恢复期(治疗期):以中药为主,以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治病求本。以补益脾肾,活血化瘀为主。用黄芪、党参、白术、仙灵脾、巴戟天、山萸肉以补益脾肾;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为主。头晕、耳鸣重者用磁石、生龙牡等重镇潜阳,视物不清用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等清肝明目;腰膝酸软、下肢瘫痪软弱无力用牛膝以强壮筋骨,温肾补肾。肢体抽搐者用全虫、僵蝉、水蛭等祛风通络;四肢发凉用桂枝、干姜等以温通经脉;食少纳呆用砂仁、鸡内金理气醒脾化食;大便秘结者用火麻、郁李仁、大云等以润肠通便;小便失禁者用益智仁、桑螵蛸固肾缩尿。用中药进行整体调整的同时运用多种维生素及神经保护药物:V B1、V C、V B12、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等以营养和保护神经细胞,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在此期间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医疗体育疗法等。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机能,提高新陈代谢,改善运动功能,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3.缓解期:抗复发的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病情常反复缓解与复发,缓解期治疗的目的即是防止复发。故此期在辨证论治上强调扶正祛邪,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其发病涉及许多脏腑,尤其是肝、脾、肾三脏。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之旨,本病脾肾俱虚为本,因而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常选用巴戟天、淫羊藿等温补肾阳;肉苁蓉、沙苑子、女贞子、菟丝子等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共起填补肾精、扶助肾气之作用。加用党参、白术健脾理气,酌加何首乌、黄精等药以加强益气养阴生血之功。黄芪、莪术、鬼见箭、巴戟天、山萸肉、杜仲等多种中药都具有调节免疫作用,因中药副作

用小,可替代西药免疫制剂长期服用。临床研究发现长时间服用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预防复发,中药抗复发的疗效显著。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坚持服用中药3年以上,随访未再复发。有的患者服药3年,停药后随访10年未再复发。

五. 结论

1. 我们临床治疗MS190例,女性:118例,男性:72例,男女比例:1:1.6。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

①症候分布:视力障碍:169例;运动障碍:177例;感觉障碍:154例;小脑症状:59例;精神症状:54例;胸腹束带感:68例;莱尔米特(lhermitte )征:46例。

②区域分布:东北地区:80例;西北地区:36例;西南地区:16例;东南沿海:13例;中原地区:45例。

③年龄分布:年龄:2-78岁,平均32.4岁。10岁以下5例;10-20岁9例;20-50岁157例;50岁以上19例。

④受凉感冒引起136例;因劳累引起25例;因情绪引起10例;无诱因19例。多次发病恢复136例。第一次发作恢复后再发54例。

2.急性发作后患者至少可部分恢复,但无法预测复发时间。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女性,40岁以前发病,临床表现视觉或体感障碍等,出现锥体系或小脑功能障碍提示预后较差。

多发性硬化患者应避免身体疲劳,改善生活环境,注意生活规律,防止感冒,注意保暖。病人要精神愉快,要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尚不清楚,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病人的整体状态,减轻患者症状,减少后遗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药可减少多发性硬化缓解期的复发率,延缓病变发展。特别是活血化瘀、补肾的中药多具有调节免疫作用,故较长时间服用中药可预防多发性硬化复发。中药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且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减少激素用量,甚至替代激素。中药治疗费用较西药低很多,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因此,中药治疗MS前景看好。

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炎症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MRI的影像学表现为CNS白质广泛髓鞘脱失并伴有少突胶质细胞坏变,也可伴有神经细胞及其轴索坏变。MS病变具有时间多发和空间多发的特点。 MS的临床分型 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更多见,男女患病比率为1:1.5~1:2。CNS各个部位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复视、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等。 一、复发缓解型MS(RRMS) 疾病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后均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后遗症。80%~85%MS患者最初为本类型。 二、继发进展型MS(SPMS) 约50%的RRMS患者在患病10~15年后疾病不再有复发缓解,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过程。 三、原发进展型MS(PPMS) 病程大于1年,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无缓解复发过程。约10%的MS患者表现为本类型。 四、进展复发型MS(PRMS) 疾病最初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中偶尔出现较明显的复发及部分缓解过程,约5%的MS患者表现为本类型。

五、其他类型 根据MS的发病及预后情况,有以下2种少见临床类型作为补充,其与前面国际通用临床病程分型存在一定交叉: 1.良性型MS(benign MS):少部分MS患者在发病15年几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残留症状及体征,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目前对良性型无法做出早期预测。 2.恶性型MS(malignant MS):又名爆发型MS(fulminant MS)或Marburg变异型MS(Marburg variant MS),疾病呈爆发起病,短时间迅速达到高峰,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死亡。 MS的诊断 一、诊断原则 首先,应以客观病史和临床体征为基本依据;其次,应充分结合辅助检查特别是MRI特点,寻找病变的时间多发及空间多发证据;再次,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疾病。此外,除满足以上3项条件外,应尽可能寻找电生理、免疫学等辅助证据。鉴于MRI在MS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推荐最好应用1.5T及以上场强MRI扫描仪;头部序列应该包括平扫(矢状面FLAIR序列,横断面T1、T2、DWI)及增强(横断面T1);扫描层数为全脑覆盖(30~32层),层厚4 mm;中心定位线为平行胼胝体膝部、压部下缘连线;推荐注射造影剂后延迟10~15 min做增强扫描。 二、诊断标准

脊髓肿瘤诊治指南

脊髓肿瘤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椎管内肿瘤(Intra-spinal canal tumors),又称为脊髓肿瘤,包括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的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 发病原因原发脊髓肿瘤每年每10万人口发病2.5人。男女发病率相近,但脊膜瘤女性多见,室管膜瘤男性多见。胸段脊髓发生率较高,但按各段长度比例计算,发生率大致相同。 椎管内肿瘤的性质,成人以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是脊膜瘤;余依次为先天性肿瘤、胶质瘤和转移瘤。儿童多为先天性肿瘤(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及畸胎瘤)和脂肪瘤;其次为胶质瘤;第三位是神经鞘瘤。" 疾病分类 椎管肿瘤按部位可以分为:髓内肿瘤及髓外肿瘤。其中髓外肿瘤包括髓外硬膜下肿瘤及硬膜外肿瘤。 1、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tumor)脊髓内肿瘤主要为星形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约占全部脊髓肿瘤的20%。髓内肿瘤常侵犯多节段脊髓,累及后根入髓区可引起根性痛,但较少见。多能见有肌萎缩,肌束震颤,锥体束征出现较晚,多不显著。括约肌功能障碍可早期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少见,脑脊液改变多不明显,压颈试验多不显示蛛网膜下腔梗阻。 2、髓外肿瘤(Medullary tumor outside)包括硬膜下及硬膜外肿瘤。前者常见的是神经鞘瘤(包括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约占全部脊髓肿瘤的55%。后者占25%。髓外肿瘤累及脊髓节段一般较少。多无肌肉萎缩,但马尾区肿瘤晚期下肢肌萎缩明显。括约肌障碍多在晚期出现,常有脊髓半切综合征,脑脊液改变出现较早,压颈试验多显示蛛网膜下腔梗阻,阻塞越完全,蛋白增高越显著。 临床表现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全长约42-45cm。自上而下共分出31对脊神经根;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脊髓是肌肉、腺体和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将身体各部的活动与脑的各部分活动密切联系的中间单位。脊髓病变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及该水平以下的锥体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_侯世芳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疾病修正药物应用于临床,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已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重点介绍多发性硬化当前临床研究热点,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进展等内容。。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药物疗法;综述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HOU Shi?fang,LIU Yin?hong,XU Xian?ha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Hospital,Beijing10073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XU Xian?hao(Email:xuxianhao99@https://www.360docs.net/doc/418147339.html,) 【Abstract】The growing number of disease modifying drugs(DMDs)approved for multiple sclerosis (MS)treatment is a significant step forward and provides new options for MS patient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research highlights of MS,includ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accessory examination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ogress of treatment. 【Key words】Multiple sclerosis;Drug therapy;Review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时间多发性和空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征。主要累及中青年,复发率和病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已受到各国政府和医药机构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种新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降低复发率、延缓疾病进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正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一、临床特征 多发性硬化呈亚急性或慢性发病,少数为急性病程。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半球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小脑失平衡症状与体征、眩晕、眼球运动障碍、构音障碍等。这些症状可单一或以不同组合出现,往往数日内即达高峰,导致严重瘫痪、感觉障碍,甚至失明;延髓或高位颈髓受累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失语[1]、智力减退等灰质核团受累症状,至疾病晚期可出现认知和 精神异常。约85%的患者呈复发?缓解型(RRMS),其中30%~40%于6~10年内进展为继发进展型(SPMS);有10%~15%的患者为原发进展型(PPMS)[2];罕见进展复发型(PRMS)患者。目前,对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仍强调以临床为基础,结合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因此,认识多发性硬化的疾病特点,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 二、辅助检查 任何检查方法如能为多发性硬化提供时间多发性和空间多发性证据,均有助于诊断,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脑脊液、神经电生理学和影像学检查。 1.脑脊液检查一般检查项目包括颅内压、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蛋白定量、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等。颅内压一般正常或略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50×106/L),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蛋白定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约半数患者白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范围;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正常。免疫学指标包括寡克隆区带(OB)、IgG指数和IgG鞘内合成率。目前,寡克隆区带仍是多发性硬化实验室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学指标[1]。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但并非特异性, doi:10.3969/j.issn.1672?6731.2014.10.004 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通讯作者:许贤豪(Email:xuxianhao99@https://www.360docs.net/doc/418147339.html,)·专题讲座· 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侯世芳刘银红许贤豪

多发性硬化治疗

多发性硬化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 临床特点,包括临床一般资料、症候定位、重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MS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起病较急,病程多缓解复发,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 诱因之一,脊髓、视神经受累多见,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糖皮质 激素治疗有效。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综合免疫学、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能 大大提高临床确诊率,MS分期有助于诊治及判断疾病的转归。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治疗补液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多灶性、脱髓鞘性疾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T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过程,致髓鞘炎性破坏,继以轴索破坏 和胶质增生。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病理改变多位于脑 室周围,为散在的脱髓鞘斑块,伴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也有轴突损伤。镜下可见急性髓鞘 崩解和脱失,轴突相对完好,少数胶质细胞轻度变性和增生,可见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晚期轴突崩解,神经细胞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形成的硬化斑。 一、临床表现 20~50岁多发,平均30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样。缓解复发。 (一)首发症状 ①≥1个肢体感觉异常和(或)无力。②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③头颈痛。④眩晕、呕吐。 ⑤头痛伴眩晕(少见)。⑥复视和小便潴留(少见)。 (二)常见症状 (1)运动系统受累:肢体瘫痪或力弱;肌萎缩;肌疲劳。 (2)共济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意向性震颤;小脑性语言;Romberg征阳性;Charcot三联征:眼震、意向性震颤、吟诗样语言。 (3)感觉系统:主观感觉障碍;客观感觉障碍:传导束性感觉障碍、节段性感觉障碍、根性、 单肢或偏身性。 (三)临床表现的发作性症状 Lhermitte综合征:患者常把Lhermitte综合征描述如下:像一种电流顺脊柱而下,有时可达 下肢,偶可上升达背和颈部。典型的是当低头时引起,反复多次则减轻。某些病例过度换气 可促发痛性痉挛和其他发作。体育锻炼、情绪波动和发热可使原有症状加重或引起一次新的 短暂发作。于此种情况下短暂的视觉丧失称之为Uhthoff症状。 二、治疗 治疗原则: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旨在防止急性期进展恶化和缓解期的复发,晚期采取对症及支 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 (一)复发一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治疗 (二)继发进展型MS治疗。 (三)原发进展型治疗 原发进展型主要是对症治疗。血浆置换对暴发病例可能有效,但对慢性病例可能疗效不佳。(四)应重视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但晚期病例的认知障碍、疼痛、震颤及共济失调等治疗效果不佳。 1.运动和物理治疗是重要的,应保证足够的卧床休息,避免过劳,尤其在急性复发期。疲 牙是许多患者常见的主诉,有时用金刚烷胺早晨和中午口服或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如氟西汀可能有效。 2.严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常需治疗,氯化氨基甲酰甲基胆碱对尿潴留可能有效,监测残 余尿量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3.严重痉挛性截瘫和大腿痛性屈肌痉挛口服氯苯氨丁酸或安置微型泵及内置导管鞘内注射 可能有效。姿势性震颤用异烟肼300mg/d,口服,每周增加300mg,直至1200mg,合用吡 哆醇100mg/d可有改善;少数患者用卡马西平或氯硝西泮有效。 三、补液方法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脊髓炎系指由于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疾病,亦称非特异性脊髓炎,因其病变常为横贯性损害,故又称横贯性脊髓炎。根据症状发生发展的时间定为急性(数天内)、亚急性(2~6周内)和慢性(>6周)。 【临床表现】 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较为常见,以青壮年和农民为多。典型病例多在症状出现前数天或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症状,或有疫苗接种史。脊髓症状急骤发生,常先有背部疼痛或胸部束带感,继之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典型的症状早期呈迟缓性瘫痪,伴膀胱肌直肠括约肌障碍,以后转为痉挛性瘫痪。脊髓各段均可受累,以胸段最多见,其次为颈段,由于脊髓损害的水平、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其体征亦不尽相同。胸段损害(最常见)者,出现双下肢瘫痪;累及颈段者,出现四肢瘫,颈4以上节段受累常出现呼吸困难;如脊髓损害由下向上发展,可从下肢开始发展到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肌瘫痪,称上升性脊髓炎。【辅助检查】 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下列检查: 1、腰穿:测压力及有无梗阻现象,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TORCH、Lyme抗体、寡克隆区带、免疫球蛋白合

成率、墨汁染色、结核菌检查、梅毒抗体、囊虫补体结合试验等。 2、血清:TORCH、Lyme抗体、梅毒血清抗体、HIV、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免疫学检测等。 3、脊髓核磁共振:能早期显示脊髓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是诊断急性脊髓炎可靠的检查方法。 4、头颅核磁共振:了解脊髓以外的颅内病灶。 5、椎管造影:了解有无其他脊髓病变和排除压迫性脊髓病。 6、视觉诱发电位和脑干诱发电位:了解视通路和脑干病变。 7、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为下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依据。 【诊断要点】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常数小时至数天内达高峰。 2、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 3、脊髓MRI:病变部位髓内稍长T1长T2信号,脊髓可稍增粗。 4、MRI或椎管造影无髓外压迫病变。 5、脑脊液改变:压力正常,细胞数大多正常,可有淋巴细胞轻度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6、排除了其他病因引起的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董艳玲 △※ (综述),李吕力(审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宁530021)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桂科攻0898010)中图分类号:R7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0320395204 摘要: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目前对其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有:①皮质类固醇激素;②干扰素β;③醋酸格拉太咪尔;④盐酸米托蒽醌;⑤硫唑嘌呤;⑥环磷酰胺;⑦免疫球蛋白;⑧血浆置换;⑨干细胞移植。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治疗;干扰素β The Progress on the Therapy of M ulti ple Sclerosis DONG Yan 2ling,L I Lv 2li .(Depart m ent of N eur olo 2 gy,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N ationality Autono m ous Region,N 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Multi p le scler osis (MS )is a de myelinating disease affect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2duced by aut oi m mune dis order .Morbility ofMS p r one t o manhood .A t p resent,the affir mative therapy of MS is deficient,the maj or therapy include:①Corticoster oid hor mone,②I nterfer on 2beta,③Glatiramer acetate,④M it oxantr one,⑤Azathi op rine,⑥Cycl ophos pha m ide,⑦I m munogl obulin,⑧Plas mapheresis, ⑨Ste m 2cell trans p lantati on .Key words:Multi p le scler osis;Therapy;I nterfer on 2beta 多发性硬化(multi p le scler osis,MS )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脫髓鞘病变为特点,主要由T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见,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性的特点,部分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迄今尚无肯定有效的治愈办法。现对其主要治疗方法综述如下。1 皮质类固醇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抗炎作用修复血脑屏障和减轻水肿;诱导淋巴细胞凋亡;降低细胞黏附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合成、分泌;同时还可以改善轴突传导性。因此,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应用于MS 急性期的首选药物[1] ,可缩短MS 复发时急性期的持续时间、促进恢复。对于治疗MS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最佳剂量,学界尚有争论。目前的治疗方案是每日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g,3~5d,可缩短复发病程,但并不能减少病情恶化的比例及远期的致残程度,同时发现静脉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免疫系统只有短期的作用[2] ,在给药途径方面,虽然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控制MS 的复发,但绝大多数研究主张采用脉冲式静脉用药。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过程中会出现短期的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例如暂时的心境障碍、胃灼热感、头痛、肌痛。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骨折、无炎症性血管坏死、肝脂肪变性、感染等。对于那些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患者用激素后会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有可逆性的记忆缺陷[3] 。 2 干扰素β 干扰素β(interfer on 2beta,I F N 2β)通过拮抗促炎性因子I F N 2γ的免疫激活作用,增强抑制性T 细胞活性,阻止免疫应答;下调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B721,并通过增加 B722而影响T 细胞活性;下调细 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的表达,直接影响单核细胞通过脑血管内皮向脑组织的渗透,减少穿透血管壁的单核细胞数,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I F N 2β有两种:I F N β21a 为糖基化重组哺乳动物细胞产物,其氨基酸序列与天然I F N 2β相同;I F N β21b 为非糖基化重组基因工程产品,其17位的半胱氨酸为丝氨酸所取代。研 究[4,5] 发现,I F N β21a 能降低复发缓解型MS 患者的复发次数,减轻病残程度,以及减少病灶的数目及减 少病灶的体积。Coppola 等[6] 进一步证实了长期应用I F N β21a 的安全性、耐受性、持久有效性。不同的 I F N 2β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剂量及频率,I F N β21b 是隔日用药,250μg/d 。I F N β21a 是每周给药3次,每次剂量22μg 或44μg 。I F N 2β应用于MS 缓解期。I F N 2β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状,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实验室异常诸如肝功能异常、淋巴细胞的减 少。Tre m lett 等[7]回顾性分析了使用I F N 2 β治疗的84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36.9%的患者出现转氨酶的增高,提示有必要对肝功能进行常规监测。应用I F N 2β治疗的缺点是对MS 的急性期无效且费用高。3 醋酸格拉太咪尔在欧州被推荐为对I F N 2β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用药。国内尚未见使用。是由髓鞘素碱性蛋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4种氨基酸,即L 2谷氨酸、L 2赖氨酸、L 2丙氨酸和L 2酪氨酸人工合成的多聚肽乙酰盐混合物,它能模仿髓磷脂蛋白的部分抗原。醋酸格拉太 咪尔(glatira mer acetrte,G A )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竞争 性地直接与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结合,除组织相

中国格林巴利综合征诊疗指南

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治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8月第43卷第8期 Chin J Neurol, August 2010, Vol43,No.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 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血浆交换(PE)治疗有效。该病还包括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Miller Fisher综合征(Mi ller Fisher syndrome,MFS)、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 sensory neuropathy,ASN)等亚型。 一、诊断 (一)AIDP AIDP是GBS中最常见的类型,也称经典型GBS,主要病变为多发神经根和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 1、临床特点[1-3]:(1)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2)前驱事件[3-4]:常见有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包括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或其他病原菌感染,疫苗接种,手术,器官移植等。(3)急性起病,病情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4)弛缓性肢体肌肉无力是AIDP的核心症状。多数患者肌无力从双下肢向上肢发展,数日内逐渐加重,少数患者病初呈非对称性;肌张力可正常或降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而且经常在肌力仍保留较好的情况下,腱反射已明显减低或消失,无病理反射。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脑神经的运动功能障碍,以面部或延髓部肌肉无力常见,且可能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极少数患者有张口困难,伸舌不充分和力弱以及眼外肌麻痹。严重者可出现颈肌和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有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下肢疼痛或酸痛,神经干压痛和牵拉痛。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①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GBS的特征之一,多数患者在发病几天内蛋白含量正常,2~4周内脑脊液蛋白不同程度升高,但较少超过1.0g/L;糖和氯化物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10×106/L。②部分患者脑脊液出现寡克隆区带。③部分患者脑脊液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2)血清学检查:①少数患者出现肌酸激酶(CK)轻度升高,肝功能轻度异常。②部分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3]。③部分患者血清可检测到抗空肠弯曲菌抗体[5],抗巨细胞病毒抗体等。(3)部分患者粪便中可分离和培养出空肠弯曲菌。(4)神经电生理:主要根据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提示周围神经存在脱髓鞘性病变,在非嵌压部位出现传导阻滞或异常波形离散对诊断脱髓鞘病变更有价值。通常选择一侧正中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4-10T08:50:02.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徐桂华 [导读] 多发性硬化(MS)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澄清,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徐桂华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00) 【摘要】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呈现病灶部位及时间上的多发性,多数为反复发作与缓解及阶梯样重的病程。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远的地域,发病率越高。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23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患者护理神经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229-02 多发性硬化(MS)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澄清,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多种现象表明免疫反应介导多发性硬化发病;在MS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等抗体滴度升高,提示MS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MS有一定程度的家族聚集现象,可发生在同一家庭,提示遗传素质在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S发病率与高纬度寒冷地区有关,因而环境因素在 MS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患者多发性硬化2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在4~4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6岁。发作与缓解是本病的重要特点。首次发病后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缓解期,可再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再发。发作时间持续24小时以上,缓解期至少1个月,最长可达20年,复发次数可为十余次或数十次,每次复发均可残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病情每况愈下。 1.2方法与结果:多发性硬化的治疗目的为阻止病程进展,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缩短复发期,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重视生活护理,提高生存质量。治疗措施为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采取糖皮质激素冲击为首选的急性发作期治疗和免疫调节剂为平台的缓解期治疗,防止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晚期主要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结果:23例患者经过平均两周的住院治疗和精心护理,病情明显好转,出院时达成满意效果。 2 护理措施 2.1自理缺陷 2.1.1提供安全方便的环境:将呼叫器置于患者伸手可及处,日常用品如餐具、水、便器、纸巾等定位放置于床旁,以方便患者取用[1];活动空间不留障碍物,灯光明暗适宜;走道、楼梯设置扶手;病房、浴室地面平整、防湿、防滑;配备手杖、轮椅等必要的辅助用具,以增加活动时的安全性;指导患者眼睛疲劳或复视时,尽量闭眼休息或双眼交替休息;指导其使用字体较大的阅读材料和书籍等。 2.1.2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MS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常采用大剂量短程疗法,一般用甲基泼尼松龙1 000mg/d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3~4小时滴完,连用3~5天后改泼尼60mg/d口服,12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糖皮质激素有免疫调节和抗炎症作用,可减轻水肿,改善轴索传导,缩短急性期和复发期病程。长期应用不能防止复发,且可出现严重副作用,故不主张缓解期预防性应用糖皮质激素。 2.1.3病情观察:观察肢体无力的程度及病变累及范围,有无视觉减退、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症状,结合病史了解是否存在复发-缓解或进展征象,如病情恶化及时通知医生并作相应处理。 2.2知识缺乏 2.2.1疾病知识指导: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病情,解释本病的病因、病程,病变常累及的部位,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体征、治疗目的、方法以及预后。鼓励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减少复发。 2.2.2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低脂、低糖、富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易吸收、无刺激性的饮食,并维持足够的液体摄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饮食中还应含有足量的纤维素,以利于激发便意和排便反射,预防便秘或减轻便秘的症状。 2.2.3用药指导:让患者了解本病常用治疗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2]。应告诉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防止突然停药所致“反跳现象”等不良反应;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骨质疏松、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及消化系统并发症。 3 讨论 根据患者自理能力缺陷的程度,向患者提供生活照顾和帮助,指导、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协助保持舒适体位,变换体位有困难者协助翻身,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为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使之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防止过度疲劳[3]。帮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和每日温水全身擦拭等。对于有脊髓平面受损、肢体运动障碍的卧床患者,应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指导进行主动或被动锻炼。肌张力增高或共济失调的患者,应给予辅助支持,指导步行训练,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或肢体活动过度。排尿困难患者可以按摩膀胱区以助排尿。留置尿管者应作好尿管护理,定期开放,一旦排尿功能恢复,应尽早撤除留置尿管。鼓励患者坚持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根据体力调整活动量和活动范围;保持平衡心态,生活有规律;指导患者避免感染、外伤、妊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预防接种、冷热刺激等引起复发的因素;勿使用热敷或过热的水洗澡;女性患者首次发作后2年内避免怀孕。 参考文献 [1] 张宝婵;洪碧霞;冯洁贞;张俊鹏;多发性硬化患者抑郁状况的调查及应对[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4期. [2] 傅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护理[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23(5):461-462. [3] 刘丽娟.46例重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 ,40(5):356-357.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1详解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 (一)康复治疗目的:延缓病情进展和减少复发,维持和改善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性活动能力的水平,并尽可能地恢复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二)康复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康复治疗在疾病的早期,病情有所缓解时就可以开始。 2.循序渐进:一般早期强度不宜太强、时间不宜过长,以患者略感疲劳为度。 3.因人而异:治疗方法和强度要根据疾病累及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定。 4.以病人为中心:应以患者的功能需要为中心进行训练,多进行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密切的活动及作业;鼓励患者多参与力所能及的功能性活动。 (三)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程长,临床症状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多种多样,康复治疗宜早期介入,在疾病的发作期和缓解期康复的目的和原则不同,所以选择正确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1.运动障碍的处理 (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多发性硬化发作期患者在病情有所缓解时就应开始,目的是为了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和防止畸形姿势,以被动和主动关节运动为主。对于关节囊紧张者可以应用关节松动手法,出现挛缩者可考虑使用持续的牵张手法,也可以利用夹板帮助患者维持最理想的姿势。 (2)肌力训练可以采用抗阻运动和有氧耐力训练(功率自行车、水中训练等),但要根据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来确定康复训练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等。由于患者易疲劳和不耐热,再则劳累可能是多发性硬化复发的诱因,因此要掌握好患者训练量,在训练期间可适时地加入1-5分钟的休息,并把活动尽量安排在使体温升高较少的冷环境中进行。 (3)肌痉挛的治疗痉挛是MS的主要症状之一,对患者的影响包括:①增加了运动的阻力,使运动迟缓,难以控制,患者不能随意地完成自主运动;②反应迟钝,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跤;③强直痉挛,可出现关节挛缩、异位骨化、压疮倾向和尿便障碍等。④严重者可以出现疼痛。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目的 2008年成立工作组的目的是修改前一版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的 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指南。前一版指南采用了第4版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及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脑卒中研究所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学会(NINCD-ADRDA)对痴呆综合征和AI)的诊断标准。本次修改的指南特别强调疾病生物标记物依据,如磁共振成像(MRI)、18F一脱氧核糖葡萄糖正电子扫描(PET)和脑脊液(CSF)检测等技术所获取的进一步证据,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可信度。此外,特别注意了近期在疾病认知和行为方面的AD临床试验结果。由于AD是该指南所关注的焦点,非AD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VaD)、额颢叶变性(FTLD)、帕金森病痴呆(PDD)、路易体痴呆(D1,B)、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一纹状体一脊髓变性痴呆(CJD)及其 他痴呆将另述。本指南足指导临床工作的理想标准,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还应该考虑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用资源。该指南未讨论经济学效益,因为各国差异较大,不同国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背景 痴呆患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占5.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其中以AD为主。欧洲痴呆研究协会与欧洲AI)协会合作研究发现,目前在欧洲有845万人患有AD。痴呆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整个欧洲每年为此花费约1410亿欧元,其中56%为非正式护理花费。

每年痴呆患者的花费为21 000欧元,因病致残约为350/10万人,相比之下,糖尿病为247/10万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预计未来30年痴呆患者数将成倍增长。早发型AD(年龄<65岁)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种情况遗传易感性强。具有不同的临床和认知表现,与晚发型病例比较。其病程进展更快。另外患者可能仍处在劳动和生育年龄。因此对早发型AD需要特殊处理。患者在临床AD之前常先经过一个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时期。此时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出现主观和客观障碍,但仍能保持日常活动(ADL)能力。专家组决定不对MCI综合征进行详细总结,因为MCI的疾病分类学及其与AD的关系尚在讨论中。 (三)检索及评价策略 本指南的循证依据来自于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资料库、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及通过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数据库检索到的2009年5月之前期fu中发表的原始科学论文。专家组根据科学可靠性水平评价证据(证据分级I、Ⅱ、Ⅲ和Ⅳ),并采用EFNS 手册中的定义依据可靠性水平划分推荐等级(A、B或C)。对于尚无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则根据经验和专家工作组的共识给出最佳实践建议。 二、临床诊断:病史、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躯体检查患者和知情人提供的病史应该集中在受损的认知领域、疾病进展过程、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及任何相关的非认知症状。既往病史、伴随疾病、家族史和教育史是病史的重点。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体检对于区分AD 与其他原发性退行性和继发性痴呆及伴随疾病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尚

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白质。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MS病理上表现为CNS多发髓鞘脱失,可伴有神经细胞及其轴索损伤,MRI上病灶分布、形态及信号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病变具有时间多发(DIT)和空间多发(DIS)的特点。 1 MS的临床分型 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1:1.5-1:2。CNS 各个部位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其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复视、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等。临床分型如下: 1.1 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此型疾病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后均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后遗症。MS患者80%-85%最初病程中表现为本类型。 1.2 继发进展型MS(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SPMS):约50%的RRMS患者在患病10-15年后疾病不再有复发缓解,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过程。 1.3 原发进展型MS(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PPMS):此型病程大于1年,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无缓解复发过程。约10%的MS患者表现为本类型。 1.4 其他类型:根据MS的发病及预后情况,有以下2种少见临床类型作为补充,其与前面国际通用临床病程分型存在一定交叉。 1.4.1 良性型MS(benign MS):少部分MS患者在发病15年内几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残留症状及体征,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目前对良性型MS无法做出早期预测。 1.4.2 恶性型MS(malignant MS):又名爆发型MS(fulminant MS)或Marburg变异型MS(Marburg variant MS),疾病呈爆发起病,短时间内迅速达到高峰,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死亡。 2 MS的诊断 2.1 诊断原则

亚急性联合变性诊疗指南

亚急性联合变性诊疗指南 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维生素B12缺乏多是由造成恶性贫血的胃粘膜内因子缺乏所致,少数情况下见于胃大部或胃全部切除术、长期素食造成的胃肠道吸收障碍。维生素B12即钴铵是核蛋白合成所必须的一种辅酶,但产生神经系统病变的机制尚不清楚。维生素B12的缺乏可以造成恶性贫血、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视神经萎缩和精神障碍。上述表现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 【临床表现】 1.隐袭起病,逐渐进展。 2.最初症状常为四肢麻木,此后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和上肢笨拙。 3.神经系统检查:锥体束和后索损害体征。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可有锥体束征,腱反射增高或减低。可出现足趾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Romberg征闭目阳性。可有手套袜套样痛触觉减退。 4.少数病人可出现Lhermitte征阳性,即屈曲颈部时有一阵阵针刺感沿脊背向肢体放射。 5.某些病人合并视神经萎缩及行为和精神异常。

6.有贫血者出现苍白、倦怠等症状。 【辅助检查】 1.血象和骨髓周围血象和骨髓涂片能提供贫血依据。 2.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 3.抗体测定抗内因子抗体和抗胃壁细胞抗体。 4.组织胺胃液分析,检查是否有抗组织胺性的胃酸缺乏。 5.梅毒血清检查有助于与脊髓痨的鉴别。 6.腰穿目的为排除其他性质脊髓病变。 7.脊髓核磁共振有时可以发现脊髓后索变性并有助于排除压迫性脊髓病。 【诊断】 1.特征性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和体征、贫血或钴胺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 2未经治疗的病人血清维生素B12小于150pg ml. 3.未经治疗的患者可以发现巨细胞性高色素性贫血的证据,但早期或经叶酸治疗的患者血液系统检查可能正常。 4.抗组织胺性胃酸缺乏。 5.抗内因子抗体或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 6.脊髓核磁共振正常或髄内尤其是后侧索有长T1长T2信号。

多发性硬化彻底治愈的方法

彻底治愈多发性硬化(MS)的方法 自由之魂 (qq15465193,有事情可以留言,我看到后会回复的。我退出所有ms群了,我不想在网上和病友争论很多无聊的话题了。我以后只与有决心想彻底康复的病友讨论,凡是没有毅力和决心的人不要找我,我只帮助那些“自助者天助”的人。) (2011.5.5初稿;2011.8.16最终稿) “不给多发性硬化复发留下任何机会!彻底治愈!”——自由之魂语录 什么是彻底治愈?用这样两个特征可以表述“彻底治愈”:健康活到老死,没有复发过;受损的髓鞘得以再生,后遗症消失。那么怎么证明是“彻底治愈”了呢?第一,需要时间验证,这个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回答。第二,目前的身心状态完全是正常人。假如符合上面提到的情况,那么能否保证以后不复发呢?回答首先是否定的,就是不能保证不复发,假如你从此什么都不做了,你肯定接着复发。其次是肯定的,就是能保证不复发,要想保证不复发,就必须坚持使用本文所有方法直到老死,不能有丝毫放松,因为这是彻底治愈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我现在公开宣布已经治愈了,但有一个条件是我要终生坚持我所使用的所有方法。 当我们得了多发性硬化并且不断复发多次,已经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那么使用本文的方法多长时间能见效呢?病情轻的需要2-5年;病情重的需要5-10年;在多发性硬化首次发病或者开始几次复发使用这些方法,效果最好。是不是用了本文的方法后,短时间内就能彻底治愈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你已经用了你的前半生肆意虐待自己的身心摧毁了自己整个身体系统,发生了严重质变,想要短时间就恢复健康,有这个可能吗?没有。坚持使用本文方法的病友,可能在开始时候要面临着复发的危险,因为重建整个身体系统需要时间,在开始重建整个身体系统之初,也许会有几次复发,但只要你坚持下去,随之整个身体系统的重建完成,复发也就离你远去了。所谓的彻底治愈过程就是我们要重新活一遍的过程,就是按照身体的真实需要重新建造整个身体系统的过程包括免疫系统。 本方法是针对多发性硬化的整个病程的。这里要提醒的是,当你处于复发期(急性期)时候,一定要去国家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如果需要长期服用处方西药,也要严格遵照医嘱。即使是处于复发期,也要同时使用中药治疗,也要同时使用本文阐述的方法。假如你能正确进行神经内科的治疗,假如你能始终坚持本文这些方法,我相信你几年后就会摆脱复发的困扰,也许从此以后神经内科只是你生命中一个美好的回忆,它曾经在你危难孤立无援时候救助了你,现在你已经有能力开始借助自己的力量进入长期的缓解期,一步步走向康复的阳光大道,也许长期到生命的终点。几

多发性硬化及脱髓鞘病

一.单选题: 1. 多发性硬化(MS)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为: A 位于脑干的脱髓鞘病变 B 位于小脑的脱髓鞘病变 C 位于内囊的脱髓鞘病变 D 位于侧脑室周围的脱髓鞘病变 E 位于半卵圆区中心的脱髓鞘病变 2. 下列关于MS病理改变说法正确的是: A MS脱髓鞘病变以灰质受累为主 B 本病病变特点为脱髓鞘改变,即使晚期也不会影响到轴突 C 早期新鲜病变可见硬化斑 D 在MS疾病各时期都存在脱髓鞘和轴索的损害,只是不同时期的突出损害有所不同 E 病变晚期可有轴突崩解,神经细胞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形成的影斑 3. 下述哪项体征高度提示为多发性硬化: A 眼球震颤、复视 B 核间性眼肌麻痹、眼球震颤 C 一个半综合症、感觉障碍 D 视盘水肿、痉挛性截瘫 E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共济失调 4. 一个半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为: A 炎症或小血管瘤压迫脑干脱髓鞘病或腔隙性梗死 B 基底节部位的多发腔隙性梗死或炎症 C 脑干脱髓鞘病或腔隙性梗死 D 小血管瘤压迫或脑干脱髓鞘病 E 腔隙性梗死或小血管瘤压迫 5. 关于多发性硬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脑脊液急性期细胞数轻度增多 B 脑脊液中IgG量增高 C CT上可见脑室周围和白质高密度硬化斑 D 磁共振T2加权像可见脑室周围和白质中散在的高信号硬化斑 E 听觉、视觉及体感诱发电位异常 6. 下列哪种症状及体征为MS典型大的发作性症状,且常为确诊病例的特征性表现: A 单肢痛性发作及球后视神经炎 B 张力障碍性痉挛及单肢痛性发作 C 张力障碍性痉挛及横贯性脊髓炎 D 球后视神经炎及横贯性脊髓炎 E 横贯性脊髓炎及单肢痛性发作 7. 下列哪项为临床确诊的MS:

2020年中国格林巴利综合征诊疗指南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治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8月第43卷第8期 Chin J Neurol, August 2010, Vol43,No.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 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血浆交换(PE)治疗有效。该病还包括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Miller Fisher综合征(Mi ller Fisher syndrome,MFS)、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 sensory neuropathy,ASN)等亚型。 一、诊断 (一)AIDP AIDP是GBS中最常见的类型,也称经典型GBS,主要病变为多发神经根和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 1、临床特点[1-3]:(1)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2)前驱事件[3-4]:常见有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包括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或其他病原菌感染,疫苗接种,手术,器官移植等。(3)急性起病,病情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4)弛缓性肢体肌肉无力是AIDP的核心症状。多数患者肌无力从双下肢向上肢发展,数日内逐渐加重,少数患者病初呈非对称性;肌张力可正常或降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而且经常在肌力仍保留较好的情况下,腱反射已明显减低或消失,无病理反射。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脑神经的运动功能障碍,以面部或延髓部肌肉无力常见,且可能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极少数患者有张口困难,伸舌不充分和力弱以及眼外肌麻痹。严重者可出现颈肌和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有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下肢疼痛或酸痛,神经干压痛和牵拉痛。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