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在城乡规划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生命周期理论在城乡规划的应用

摘要:生命周期理论在很多学科和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人类聚居方式的研究中同样如此。本文对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人类聚居地发展过程中生命周期现象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域中村的建设为例,分析了目前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命用期理论;城乡规划;城中村改造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命周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原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专门术语,用以描述自然界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后被借用到其他的很多领域如人类学、家庭研究学、心理学以及旅游学等学科。

在这些领域中,这一学科用来解释这些领域中存在的类似于生命周期的现象,并用于指导实践。笔者认为,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城市和乡村必然也有内在的生命周期,都有从发生到消亡的过程。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阐释,来分析生命周期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最早起源于对产品的研究,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周期理论就是阐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成熟乃至衰变的完整演变过程的理论。

二、人类聚居地的生命周期现象

人类聚居地也有着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甚至消亡的生命周期。早期的人类居无定所,为了抵御自然力和协同劳作。他们便形成了一定的聚落,并聚居生活,这便是人类聚居地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即萌芽阶段。但是由于并没有城乡划分,所以这一时期的聚落尚不能被称为乡村。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一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出现了一定的分工,并且产生了交换行为,这是便出现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和交易场所,这便是人类比较固定的聚居地即城市,这是人类聚居地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即产生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人们开始像向城市聚集,这时便出现了第三个阶段。也即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城市和乡村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与城市的快速扩张相比,乡村的发展则比较稳定。到工业革命时期。即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和乡村都有不同的程度的发展,但是又具有不同的特色。工业革命后期。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大等一系列的城市病。这一时期,人类聚居地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停滞和衰败的现象,这便是城市发展的第五个极端,衰败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和乡村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城市或没落消亡或重生,乡村在经历成熟期后变为空村,或者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融入城市。也有可能开始了一定的转型,从而开始了重生的过程。

三、生命周期理论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以城中村改造为例

1.我国城中村地发展现状

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语境下来看,我国的城中城中村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1)产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改革开发之前,这一

时期我国处于城市和郊区的二元结构中,市区主要为工商业,近郊则是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远郊则是大片的农田。这样,便形成了城市中心、近郊和远郊的三层圈层结构。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一结构开始逐渐被打破;

(2)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我国的城市化开始高度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的第一产业大量萎缩,同时工商业开始上升,在空间上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则比较复杂,而城乡关系开始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农村的卫生和交通条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耕地依然存在;(3)成熟阶段。在这一时期,很多农村开始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以及建成景观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城市特征。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等形成的城乡二元差异,这些地区又没有被划归到城市,于是便出现了城中村的问题。在经济结构上,这一地区的第一产业几乎完全退出,农民已经完全脱离土地,在人口结构上,大量的农村人开始涌入城市,并进入城中村居住。由于这一地区的租金一般比较低廉。因此便成了大量务工人员的聚居地,很多当地村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私搭乱盖”,于是便出现了“城中村”的现象;(4)衰落更新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也开始认识到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开始大规模的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2.城中村的改造措施

我们可以将现在的城中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初生型城中村,这类城中村大致位于远郊,农用地所占比例比较大,建筑面

积比较小的地区;(2)成长型城中村,这类城中村主要位于城周边,在这些地区,非农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农业用地所占比例非常少,在经济结构方面。大量的农田被征用,第曼产业已经达到一定的比重;(3)成熟型城中村,这类城中村一般被城市用地所包围,农用地很少,第一产业基本消失,在人口结构上的特征表现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混合居住。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应当根据城中村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目前的城中村改造大概有以下几种方式。(1)重建型改造。这种改造方式大多是将整个城中村推到重建,这种方式具有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成本高的特点。这种重建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一次性重建,即将原住户全部暂时迁至村外,在改造完毕之后,再将其迁至原址。这种方式比较彻底,但是改造难度大。二是运用滚动式的方式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即对城中村进行一定的划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改造,在改造完毕之后,再重迁回原居住地。这种改造方式一般比较适用于部分的成熟型城中村。这主要是由于成熟型城中村一般位于城市的重要地段,具有比较高的土地价值,因此改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增值效应。另外,这类城中村的“私搭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城市市容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而这类改造一般比较彻底。另外。大多数的初生型城中村也适合用这种方法进行改造。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初生型城中村距市区较远,原始村容保存比较好,因而拆迁的阻力比较小,另外,初生型城中村地建筑密集度比较低。拆迁易操作,成本不高:

(2)调整型改造。这类改造是指在不改变城中村原有格局的情况下。对城巾村的重点和关键耍素进行改造。这类改造具有拆迁量小的特点。另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拆迁和安置费用。另外。局部调整改造的方式,有利于新旧村资本之间的良性循环。原旧村增值前的土地收益能一定程度支持局部区域开发,而局部区域开发后增值的土地收益又可以更好支持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此种改造方式适用于成长型城中村,这类城中村一般位于城市周边,村中城乡建筑混合。同时资金积累不够充分。在改造的过程中,通过“抽疏”的方式对一些旧危住宅进行改造,同时保存一些质量较好的建筑,同时增加公共设施和绿化,改善当地的居住条件。

参考文献:

[1]廖松.域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建材.2009.3

[2]殷小青.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分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4

作者简介:

王冠(1984年4月),女,天津人,大学本科,中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天津土地交易中心。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