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诗经》里的关于古物的诗句

合集下载

诗经关于青铜器的记载

诗经关于青铜器的记载

诗经关于青铜器的记载《诗经·周颂·丝衣》丝衣其紑,载弁俅俅。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

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衍生注释:- “丝衣”:这里指祭服,丝绸制作的衣服,“紑”(fóu),形容衣服鲜明洁白的样子。

- “载弁俅俅”:“载”是戴的意思,“弁”(biàn)指一种礼帽,“俅俅”(qiúqiú)恭顺的样子。

- “鼐鼎及鼒”:“鼐”(nài)大鼎,“鼎”和“鼒”(zī)都是古代的青铜礼器,鼒是小鼎。

这些都是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

- “兕觥其觩”:“兕觥”(sìgō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觩”(qi ú)弯曲的样子。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是描写祭祀的场景。

从对参加祭祀者的穿着打扮说起,描述他穿着洁白鲜明的丝质祭服,头戴恭顺整洁的礼帽。

然后场景转换到祭祀场所,从堂上到台阶下,祭品从羊到牛,规格很高,青铜制的鼎大大小小都有,兕牛角的酒杯弯弯的盛着酒。

情感方面,可以感受到祭祀时庄严肃穆又带着对祖先和神灵敬意的氛围,希望祖先保佑长寿安康的祈愿。

表现手法上,诗通过描写祭祀流程和各种祭品、器具、参与者的状态等细节,有一种有条不紊的画面感,简洁而生动地展现出当时祭祀的全貌。

作者介绍:《周颂》多为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作者难以考证,但从内容可以看出是当时熟悉祭祀礼仪制度的周朝的人所作,他们怀着对祖先的敬重、对祭祀庄重性的维护来创作这些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在祭祀仪式上演唱,以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对上天和神灵的祈愿并彰显周王朝的王权正统等。

运用片段:例一:假如我是一个博物馆的解说员,在介绍青铜鼎的展览区域。

我会这样说:“大家看这些古老的青铜鼎,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家知道吗?在《诗经·周颂·丝衣》中有这样的记载‘鼐鼎及鼒’,那时候鼎就已经是祭祀仪式上非常重要的礼器了。

大鼎小鼎在祭祀的场合里,和洁白的丝衣、弯弯的兕觥共同构建起一幅庄重的祭祀画卷。

鼐鼒簋都是啥?你不懂的《诗经》句子,藏着千年前的国家宝藏

鼐鼒簋都是啥?你不懂的《诗经》句子,藏着千年前的国家宝藏

鼐鼒簋都是啥?你不懂的《诗经》句子,藏着千年前的国家宝藏阿伦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捧芦苇,一地白霜,一位佳人,站在3000年前的一弯湖水之畔,眼眸如星。

星辰倒映在简牍之上,鲜活的偶遇,变成了四字一句的《诗经》,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可以说,除了是中国的文学源流,还是一部忠实记录中国青铜时代的史书。

中国的青铜文明,往上可溯源至约4000多年前,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承载着先秦时代的礼仪与文化,纹饰精美,铭文典雅,揭示了中国商周时代的科技、历史与文化。

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今天的考古学家发现青铜器最多的地方,一是墓葬,二是窖藏,事实上,在《诗经》里,同样埋藏了众多青铜器珍藏。

但令人可惜的是,和地下的墓葬一样,经过3000多年历史尘埃的掩埋,今天的人们阅读《诗经》,面对天书一样的生僻汉字:我们还能准确认读其中的器物吗?我们又了解多少其间的历史与文化呢?今天阿伦带您走进《诗经》考古现场,带您从《诗经》的迷局中,发掘出那些伟大时代的国家宝藏。

现场之一:鼐鼎鼒与争霸雄心在《诗经》风雅颂3个部分中,'颂'被公认为周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出自王公贵族之手,词赋典雅,气象恢弘。

现存的'颂'总数40篇,其中数量最多的《周颂》31篇。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考古'现场即是其中著名的《周颂·丝衣》。

丝衣其紑(fóu),载弁(biàn)俅俅(qiú)。

自堂徂(cú)基,自羊徂牛,鼐(nài)鼎及鼒(zī),兕(sì)觥(gōng)其觩(qiú)。

翻译成今天的话,基本就是:穿着白色干净的丝绸祭服,头戴着华丽冠带,从大堂走进大门,看看这些要用的羊和牛,那些鼐(nài)、鼎、鼒(zī),还有弯弯一头的兕角酒杯。

这首诗约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

古诗词里的极品文玩,绝美!

古诗词里的极品文玩,绝美!
玛瑙
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
年年春不定,虚信岁前梅。
李商隐《小园独酌》
翡翠翡翠衣裳白玉人,
不将朱粉污天真,
清风为伴月为邻。
向子諲《浣溪沙》
琥珀
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
只应飞燕是前身。
苏轼《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珍珠秦女腰肢轻若燕,
香风间旋众彩随,
联联珍珠贯长丝。
鲍溶《霓裳羽衣歌》
珊瑚
水晶
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
玉如意,金Leabharlann 瓶,朱唇皓齿能诵经。王昌龄《题净眼师房》
玉箫
小令尊前风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风玉箫》
夜明珠
採得三斤寒水玉,炼成一颗夜明珠。
白玉蟾《丹诗》
琼琚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辛弃疾《贺新郎翠浪吞平野》
祖母绿
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复有一匣。开匣视之,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珠宝是饰品,更多是承载一种文化,在家族的熏陶下,我追求文化的收藏路也有十多年,藏品也有一些,近两年的藏品大都结缘于迦耳,现在市场中绝大部分都有假货,可加徽他知道为什么,输入zmzm,然后600,记得连在一起输入,免费鉴定估价珠宝玉石他学识渊博,有文化,又懂宝,是宝玉石鉴定师,藏有很多上品,可多和他学习交流。
猫儿眼
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红楼梦》

《诗经》里的器物

《诗经》里的器物

《诗经》里的器物作者:林赶秋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3期《诗经》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典章制度。

更为有趣的是,《诗经》里还提到了很多器物,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静好的弋获岁月鸿雁来,黄菊香,叶枯,霜降,季秋九月如期而至。

农夫开始收割半夏稻,又伐薪烧炭,准备过冬时使用。

天子戎装打猎,并将收上来的新稻献祭给祖庙,然后再就着犬肉品尝这些稻米。

诸如此类的物候和相应的人事,虽然明明白白载入《逸周书》《吕氏春秋》《礼记》等典籍,但都太过轻描淡写,不像在《诗经》的抑扬顿挫里,既有温度,兼具情趣。

不信?你看:“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是为了献给老人;“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是为了献给爱人。

你听:“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多么真挚的誓言!多么浪漫的日子!获稻不是在九月吗?咋个《诗经》却称“十月获稻”呢?别急,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月令》自有分说:“十月获稻,在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

”其实,旧历九月、十月都是收割稻谷的好时节。

光有主食当然不行,所以《郑风·女曰鸡鸣》中的男主角“士”要去“弋凫与雁”,拿来佐酒下饭。

这样还不够完美,于是又“琴瑟在御”,边听音乐边进餐。

如此一来,女主角自然心花怒放,随手就把集各种玉石而成的“杂佩”送给了他。

具体有些什么玉石呢?《毛传》认为:“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将它们有序地串联起来做成的长长的组玉佩,在《诗经》时代便被称为“杂佩”。

晋人陆机《赠冯文罴》诗句“愧无杂佩赠”,则是反用《女曰鸡鸣》的意思。

那当时的人们究竟用什么工具来获稻,又凭借什么器物来弋取飞禽呢?答案有些就埋伏在《诗经》内,有些则须到其他地方去寻找。

《周颂·臣工》一诗云:“奄观铚艾”。

铚字也见《说文·金部》,音至,意为“获禾短镰”。

这种名叫“铚”的短镰从原始的有孔石刀演变而来,就是收割稻谷的利器。

《诗经》中写到诗经中的中国丝绸文化,丝绸文化方面的内

《诗经》中写到诗经中的中国丝绸文化,丝绸文化方面的内

《诗经》中写到诗经中的中国丝绸文化,丝绸文化方面的内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诗经》中写到诗经中的中国丝绸文化,丝绸文化方面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卫风?氓》中的这个氓看起来是个小商入,女主人公是个绳丝的农家女。

以布来换真丝,写出了当时蚕丝和真丝织品的贸易情况。

《郑风?丰》、dJ、雅?苍伯》又写出了当时丝绸服饰(锦)之桔美与华丽,反映了当时桔湛的织锦技艺。

《诗经》中写到蚕桑丝绸生产最宝贵、最著名的要数《由风?七月》。

这是一首纯朴古老的农事歌,具体叙述了一年四季繁重的劳动情形和辛苦的生活。

这种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和咏唱,只有在丝绸文化的故乡才能产生。

1、《豳风?七月》中有一段描写蚕桑丝绸生产的诗句: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2、《小雅?采绿》则与染色染草有关: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3、汉魏六朝时,仍然有大量与丝绸有关的诗歌被记录下来,如汉代《古诗?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4、《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5、汉乐府《陌上桑》,描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的故事,同样十分著名: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养蚕,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偻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绎为下裙,紫绎为上褥。

6、六朝有许多诗歌如《蚕丝歌》、《采桑度》等也是以丝绸生产为题的。

《采桑度》南北朝佚名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

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中的玉文化

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中的玉文化

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中的玉文化《诗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经典。

诚如宗白华所言:“《诗经》中的诗……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的反映。

”作为文化的载体,《诗经》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宗周时代的玉礼风貌。

经粗略统计,《诗经》中有涉玉诗篇36首,占《诗经》总篇数的十分之一多。

按其功能和作用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即祭祀用玉、馈赠用玉、以玉为饰以及以玉比人。

这些既是玉礼文化的反映,也是玉文化的“诗化”。

其一,《诗经》中涉及的祭祀用玉,为当时吉礼的反映。

吉礼即祭祀之礼。

王国维《释礼》云:“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由此可见,礼从一开始就和玉有着不解的渊源。

祭祀用玉中以“六器”最为典型。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古人为了讨好神明祖先,用玉祭献,把它作为沟通生灵和阴间神灵的法物。

周代统治者祭祀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说明周统治“受命于天”的合法性,二是为了祈求降福,保国安民,巩固自己的统治。

如《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即写文王以玉郊祭天神后领兵伐崇之事。

诗中的“璋”,郑玄《笺》云:“璋,璋瓒也。

祭祀之礼,王裸以圭瓒,诸臣助之,亚裸以璋瓒。

”诗之后三章写文王出师伐崇,以及对文王的赞美和祝愿。

《大雅·旱麓》则写以玉祭天祭祖。

诗之第二章:“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礼记·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

灌以圭璋,用玉气也。

”可知,周人将祭天与祭祖并重,经常以祖配天而祭。

《大雅·云汉》反映了周宣王以玉礼求神祈雨之事。

《礼记·礼器》云:“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

《先秦诗经·凫鹥》原文翻译及鉴赏

《先秦诗经·凫鹥》原文翻译及鉴赏

《先秦诗经·凫鹥》原文翻译及鉴赏《大雅·凫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周王绎祭公尸时所唱的诗歌,诗中主要用酒肴的香馨丰盛来表现主人宴请的诚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凫鹥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凫鹥》原文先秦:佚名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

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尔酒既多,尔肴既嘉。

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尔酒既湑,尔肴伊脯。

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

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凫鹥》译文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

你的美酒清又醇,你的菜肴味道香。

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大大为你降。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

你的美酒好又多,你的菜肴美又香。

公尸赴宴来品尝,助你福禄长安康。

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

你的美酒已滤清,你的菜肴有干脯。

公尸赴宴来品尝,为你降下大福禄。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

已在亲庙设酒席,福禄降临你家门。

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不断降你身。

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

美酒饮来欣欣乐,烧肉烤肉香喷喷。

公尸赴宴来品尝,从此太平无艰辛。

《凫鹥》鉴赏此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大雅·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大雅·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大雅·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

”此诗分五章,,每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

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

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人们答谢公尸,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希望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并祈求神灵赐福。

《诗经》器物荟萃

《诗经》器物荟萃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诗经》器物荟萃
一、乐器类
【琴】《周南•关雎》、《鄘风•定之方中》、《郑风•女曰鸡鸣》、《小雅•鹿鸣》、《小雅•常棣》、《小雅•鼓钟》、《小雅• 甫田》、《小雅•车辖》。 【瑟】《周南•关雎》、《鄘风•定之方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淇奥》、《唐风•山有枢》、《秦风•车邻》、《小 雅•鹿鸣》、《小雅•常棣》、《小雅•鼓钟》、《小雅•甫田》。 【柷(zhú)】《周颂•有瞽》。 【簧(笙类)】《王风•君子阳阳》、《秦风•车邻》、《小雅•鹿鸣》。 【笙】《小雅•鹿鸣》、《小雅•鼓钟》、《小雅•宾之初筵》。 【箫】《周颂•有瞽》。 【箎】《小雅•何人斯》、《大雅•板》。 【管】《周颂•有瞽》、《商颂•那》。 【莞(管)】《周颂•执竞》。 【钟】《周南•关雎》、《唐风•山有枢》、《陈风•宛丘》、《小雅•彤弓》、《小雅•鼓钟》、《小雅•楚茨》、《小雅•宾之初 筵》、《小雅•白华》、《大雅•灵台》、《周颂•执竞》。 【镛(大钟)】《大雅•灵台》。 【庸(大钟)】《商颂•那》。 【钲】《小雅•采芑》。 【龠】《邶风•简兮》、《小雅•鼓钟》、《小雅•宾之初筵》。 【埙】《小雅•何人斯》、《大雅•板》。 【罄】《郑风•大叔于田》。 【缶(瓦质打击乐器)】《陈风•宛丘》。 【磬】《小雅•鼓钟》、《周颂•执竞》、《周颂•有瞽》、《商颂•那》。 【鼓】《周南•关雎》、《邶风•击鼓》、《唐风•山有枢》、《小雅•伐木》、《小雅•彤弓》、《小雅•采芑》、《小雅•楚 茨》、《小雅•甫田》、《小雅•宾之初筵》、《大雅•绵》、《大雅•灵台》、《周颂•执竞》、《周颂•有瞽》、《鲁颂•有 駜》、《商颂•那》。 【鼛(大鼓)】《小雅•鼓钟》、《大雅•绵》。 【鼍鼓】《大雅•灵台》。 【鞉鼓(摇鼓)】《商颂•那》。

诗经咏物诗

诗经咏物诗

诗经咏物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很多描写自然界万物的诗歌。

以下是《诗经》中的一些咏物诗: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2.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黑白。

四月十六日,望君不觉曦。

3. 《卫风·陟岵》
陟彼陵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4. 《卫风·静女》
静女其姝,巧笑之觞。

荣耀在后,普及明诚。

5.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以上只是《诗经》中的一些例子,这些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自然界中的物象,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国学宝典诗经:《良耜》原文译文赏析

国学宝典诗经:《良耜》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良耜》是在西周初期也就是成、康时期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产⽣的,诗的价值显⽽易见。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诗经:《良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良耜》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实函斯活。

或来瞻⼥,载筐及莒,其饟伊⿉。

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稷茂⽌。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如栉。

以开百室,百室盈⽌,妇⼦宁⽌。

杀时犉牡,有捄其⾓。

以似以续,续古之⼈。

【注释】 ⑴畟(cè)畟:形容⽾耜(古代⼀种像犁的农具)的锋刃快速⼈⼠的样⼦。

⑵俶(chù):开始。

载:“菑(zī)”的假借。

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同部,故可相通。

菑,初耕⼀年的⼟地。

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⑶实:百⾕的种⼦。

函:含,指种⼦播下之后孕育发芽。

斯:乃。

⑷瞻:马瑞⾠《⽑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

瞻、赡都是“詹声”字,古⾳同部,故可相通。

⼥:读同“汝”,指耕地者。

⑸筐:⽅筐。

筥(jǔ):圆筐。

⑹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饭⾷。

⑺纠:指⽤草绳编织⽽成。

⑻镈(bó):古代锄⽥去草的农具。

赵:锋利好使。

⑼薅(hāo):去掉⽥中杂草。

荼蓼:两种野草名。

⑽⽌:语助词。

⑾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

⑿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

⒀崇:⾼。

墉(yōng):⾼⾼的城墙。

⒁⽐:排列,此⾔其⼴度。

栉(zhì):梳⼦。

⒂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⒃犉(rǔn):黄⽑⿊唇的⽜。

⒄捄(qíu):形容⽜⾓很长。

⒅姒(sì):通“嗣”,继续。

【译⽂】 犁头⼊⼟真锋利, 先到南⾯去耕地。

百⾕种⼦播⽥头, 粒粒孕育富⽣机。

有⼈送饭来看你, 挑着⽅筐和圆篓, ⾥⾯装的是⿉⽶。

头戴⼿编草⽃笠, ⼿持锄头来翻⼟, 除草⽥畦得清理。

野草腐烂作肥料, 庄稼⽣长真茂密。

挥镰收割响声齐, 打下⾕⼦⾼堆起。

诗经中关于手工业的诗篇

诗经中关于手工业的诗篇

诗经中关于手工业的诗篇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手工业的诗篇,其中一些描写了劳动者的形象和劳动过程,还有一些则表达了对工艺品和手工制品的赞美。

以下是一些关于手工业的诗篇:
1.《大雅》《小雅》中有不少诗歌写到了各类工匠的劳动场景和产品,如《大雅》《生民之什》《凫鹥》中写到“百工维时”的农耕、治金、版筑等生产劳动,《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中写到建筑艺术和雕刻工艺等。

2.《国风》中也有一些诗歌写到了手工业生产,如《邶风》《静女》中“贻我彤管”的红色笔杆的毛笔,《卫风》《淇奥》中“绿竹猗猗”的竹制工艺品等。

这些诗篇不仅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展现了劳动者们的勤劳和技艺,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闻声孛迹的意思

闻声孛迹的意思

闻声孛迹的意思闻声孛迹的意思来自于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的《羔裘》篇,该诗以形容诗人对羔裘的追思和思念之情。

其中“闻声孛迹,思则维之”是诗中的一句,意指听到消息或者牵挂之后,思念之情便牵动心弦。

在古代,孛迹是一种古乐器,由两根弯曲的竹子构成,可以作为击打乐器使用。

在这句诗中,孛迹被用来形容某种感动或情感的引发器,它的声音激发了人们的思绪和思念。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早的诗歌总集,被称为古代文人的“百科全书”,因为它包含了古代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社会到爱情、民间风情,都有所涉及。

《诗经》中的许多诗作,不仅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还通过对自然、人物和情感的描写,传达了人们对生活和人情的深刻思考。

在《诗经》中,用“闻声孛迹”来表达思念之情的意象,实际上是将人对特定事物的情感体验与特定的声音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表达了人们在思念时,心灵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和回应。

在这句诗中,诗人通过“闻声”这个动作来强调外界声音引发的内心共鸣。

而“孛迹”的声音则是启发思绪、引发思念的精神激励物。

《羔裘》这篇诗的内容大致是诗人怀念旧时的友人,并以羔裘作为象征。

羔裘是古代贵族所穿戴的一种华丽外衣,象征着贵族的身份和尊贵。

通过对羔裘的描绘以及与友人的情感联系,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怀旧之情。

而“闻声孛迹,思则维之”一句则强调了当诗人听到有关友人的消息时,思念之情即刻被唤起,思绪得以纷飞,不能自己。

这句诗的意义在于,通过音乐和情感的结合来表达人们对特定对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友情、爱情以及人情之间的感慨和思考。

同时,它表达了人类作为感知主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和回应能力。

《闻声孛迹》这个词组也经常被引用和借用,用来形容听到某种声音或消息,引起某种情感和思绪的激发。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这个词组来表达对特定事物、人物的思念之情,也可以形容听到某种声音后引发的共鸣和情感回忆。

总的来说,《闻声孛迹》这个词语在古代诗歌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文人笔下是情感和音乐的交汇点。

赞扬中国文物古诗

赞扬中国文物古诗

出土文物
夕阳残照汉春秋,废帝当年醉不愁。

率性胡为纨绔浸,荒淫作乐业勋流。

何期富贵三生载,幸得荣华一墓留。

史实长埋宜考古,掘开堪笑海昏侯。

(第二首)
商代青铜罍见方,百年出土在三湘。

铭文名得王之贵,纹饰花呈龙凤祥。

流转历程身首异,回归合体国人狂。

瑰中重宝终完璧,考古谜团更有章。

(第三首)
峰高一邑锦屏山,四野农家绿水环。

月夜渔歌横浦唱,晚山樵带夕阳还。

三宗文物邦家重,十二乡贤史册刊。

不为沧桑人景仰,年年佳日满登攀。

千秋画卷石雕成,瑞兽祥禽云气擎。

铺首衔环朱雀戏,仙人点路玉龙迎。

靖边铁骑楼兰去,报国汉儿戈壁征。

宴饮轮台欣乐舞,天山驰射马蹄轻。

(第五首)
秋深寒冽过扬城,枫赤杏黄织彩屏。

热闹个园陈古迹,冷清盐史展精痕。

陶盔银舰玩家羡,木印铜章观客惊。

不为“迷狂”成厚积,哪来震撼誉“奇人”(第六首)
古河湮没在曹州,沙掩沉船岁月稠。

梅染宝箱呈富贵,黄金耳坠现风流。

爨炉黑铁乾坤久,青石神龛天地求。

岸上纤夫何处去?艄公绳缆舸中留。

其蓝如钴,其文如寿的意思

其蓝如钴,其文如寿的意思

其蓝如钴,其文如寿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车辖》中的一句诗句,是用来形容贵族的服饰和车马器械的美轮美奂。

“其蓝如钴,其文如寿”是《诗经·小雅·车辖》中的一句诗句。

这句话所描述的是贵族所穿的服饰和车马器械的美轮美奂。

其中,“其蓝如钴”指的是贵族所穿的衣服颜色深蓝,如同钴蓝色一样鲜艳明亮;“其文如寿”则指的是贵族所穿的衣服上的纹路和图案精美繁复,如同长寿的象征一样寓意吉祥。

这句话所描述的服饰和车马器械,是古代贵族们用来彰显自己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在古代社会中,服饰和车马器械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因此,它们也成了贵族们展示自己财富和地位的重要手段。

除了表达贵族的地位和财富之外,这句话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钴蓝色被视为一种高贵、吉祥的颜色,而长寿则是人们向往的境界和祝福。

因此,这句话所描述的服饰和车马器械,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高贵、吉祥、长寿等价值的追求和向往。

“其蓝如钴,其文如寿”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古代贵族的地位和财富,还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高贵、吉祥、长寿等价值的追求和向往。

诗经描写事物的诗句

诗经描写事物的诗句

诗经描写事物的诗句诗经描写事物的诗句作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描写事物的诗句,我们来看看。

1、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2、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3、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4、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5、匪是匪,我是我,思念抑或思考,而我在这里,你在天涯的那端。

6、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7、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8、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9、愿言恩伯,甘心首疾。

10、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11、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12、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1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1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5、青春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16、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17、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18、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9、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20、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2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23、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2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5、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26、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27、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29、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30、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2、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33、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34、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寐求之,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3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6、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37、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38、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经》中的咏物诗及其传统特色

《诗经》中的咏物诗及其传统特色

作者: 买鸿德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9页
主题词: 咏物诗;传统特色;古典诗歌;诗经;诗言志;文心雕龙;中国文学史;形象;赋比兴;朱自清
摘要: <正> 我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咏物诗传统。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现实生活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种以物为吟咏对象的“比体诗”(语出朱自清《诗言志辨·赋比兴通释》),这种诗以此喻彼,借物言事,通篇。

“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感情或要申明的事理,寄寓在某一具体的有形之物中,完全用借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作者通过对。

诗经 关于珍珠的诗句

诗经 关于珍珠的诗句

诗经关于珍珠的诗句一级标题:珍珠的价值和美丽二级标题:珍珠的珍贵•珍珠,又称为“海中明珠”或“月亮的眼泪”,是一种由贝类动物分泌的物质逐渐形成的宝石。

•诗经中有许多描绘珍珠的诗句,这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珍珠的珍贵与重视。

•“硕人其颀,衮衣其征。

载璋硕领,烝哉辟邪”。

这是《小雅·车辖》中的一句诗,描绘了珍珠装饰的宝物。

•珍珠的罕见性、独特的光泽和纯度使之成为人们追求的奢侈品,其价值无法估量。

二级标题:珍珠的美丽•珍珠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有着独特的光泽和充满魅力的外观。

•诗经中的诗句描绘了珍珠的美丽和吸引力。

•“珠璧合辉,千依百顺”。

这是《周颂·维天之命》中的一句诗,描述了珍珠的光芒和它们相互交织的美丽。

三级标题:珍珠在生活中的应用二级标题:珍珠的装饰作用•珍珠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被人们广泛用于装饰的宝石,它们可以被用于制作首饰、服饰和其他艺术品。

•诗经中有一些描绘珍珠装饰的诗句,展示了人们在古代对珍珠的装饰作用的向往和崇拜。

•“明明如玉,昭昭如日”。

这是《国风·周南·关雎》中的一句诗,用珍珠来形容美丽的女性。

二级标题:珍珠的药用价值•除了作为装饰品外,珍珠在中医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诗经中少数诗句描绘了珍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珠如和氏璧,其色青青。

皎如玉质,有光如星”。

这是《国风·王风·采薇》中的一句诗,赞美了珍珠的颜色和光泽。

三级标题:珍珠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二级标题:珍珠的象征意义•珍珠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经常被视为纯洁、高贵和追求的象征。

•诗经中的一些诗句也流露出对珍珠象征意义的思考。

•“个石涉江,各欣其宜。

既替余以蕙纕兮”,这是《小雅·素女》中的一句诗,珍珠在其中象征纯洁和追求的对象。

二级标题:珍珠的哲学思考•珍珠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它也可以带给人们哲学的思考和启示。

•诗经中的一些描绘珍珠的诗句把珍珠与人生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经名物新证

诗经名物新证

诗经名物新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周朝早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同时,诗经中还有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古代建筑、器具、美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通过新近出土的考古文物对一些诗经名物进行新的解读和论证。

一、鬲在《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中有一首《陟岵》:“岵岵兮鬲以承天。

”古人认为“鬲”是一种盛水或盛物的容器,但其具体形状一直不得而知。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中国河南省巩义市发掘出一座商代墓葬,其中就出土了一个鬲形陶塑。

这个鬲口径约20厘米,高约25厘米,整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着明显的鼓腹和微微收口的造型,底部有三个小脚,整体显得十分稳固。

考古学家认为这个陶塑就是《陟岵》中所描述的鬲的真实形态。

它的出土不仅填补了我国鬲的形态史实空白,也使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了诗经中一些形容词的含义。

二、璧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中有一首《大明》:“有瞽有瞽,匪克媮瞽。

足有跛踦,言笑晏晏。

璧彼交匮,言笑晏晏。

”璧是古代玉器的一种,常用来表示权力、地位和财富等。

但璧的具体形态也一直不为人所知。

近年来,学者在中国湖南省平江县一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多个璧的残片,这些残片由白玉制成,经过清理后,可以看出它们原先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边缘呈倒角,轮廊处有四根纵向凸起,中间则呈平面或微微向内收缩,整体造型简洁大方,体现出古代制玉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些璧残片的出土不仅为我们填补了关于璧的知识漏洞,也证实了《大明》中描写的璧彼交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器具。

三、葵在《诗经·大雅·荡之什》中有一首《荡》:“荡之四方。

葵之淇梁。

”葵是一种植物,但因《诗经》中没有描述它的特点,所以许多学者对它的形态和种类众说纷纭。

最近,考古学家在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方山县一座商代墓葬中发现了一组以黄金制作的葵纹饰品,它们由多个葵形构件组成,在装饰手工艺和细节雕刻上都十分精细,可以想象出古代工匠们对葵这一天然美物的深刻认识和欣赏。

最早玉雕诗词

最早玉雕诗词

最早玉雕诗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代用玉的风貌。

不仅如此,《诗经》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也有深远影响,其中的典故演变成了美好的寓意,经过玉雕匠人的巧加利用,成为了经典的玉雕题材。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榖。

罄无不宜,受天百禄。

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

禴祠烝尝,于公先王。

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群黎百姓,徧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诗经·小雅·天保》
《小雅·天保》是一首臣子歌颂、祝福统治者的诗,后来“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一句成为祝寿题材。

在绘画中,会将山川、日月、松柏等是剧中的意象一一表现。

在玉雕作品中,受限于玉材的体量,“九如”这一题材被简化。

玉雕匠人常用九柄灵芝(灵芝象征如意)或九条鱼(“鱼”与“如”谐音)来象征“九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宝典《诗经》里的关于古物的诗句
荇菜(xìng)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周南·关雎》
莼菜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鲁颂·泮水》。

茆(mǎo):莼菜
飞蓬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卫风·伯兮》
蒌蒿(芦蒿)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周南·汉广》
苹(大萍或白萍)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召南·采苹》
白茅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召南·野有死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郑风·有女同车》
萱草
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便我心痗。

——《卫风·伯兮》
艾蒿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王风·采葛》
蓼蓝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小雅·采绿》
卷耳(又名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周南·卷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蕨菜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啜啜。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召南·草虫》
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