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考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月港经济史迹的考察与思考
10史本2班陈鑫鑫 100701239
一、考察主题:关于月港经济史迹的考察与思考
二、概述:
(1)考察目的:通过考察月港经济史迹的遗址,了解明代月港作为繁荣的大港为漳州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月港是繁盛一时的海外贸易交通中心,有“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说,月港还是郑和下西洋后我过第一次近代意义上对外贸易交流,在世界海上贸易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通过对月港经济史迹遗址的考察,可以追溯历史,了解当时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月港历史的了解。
(2)考察时间:2013年11月10日。
(3)考察地点: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海上丝绸之路”古月港码头遗址,饷馆码头,晏海楼,城隍庙,文庙。
(4)考察方法:通过实地走访月港经济码头遗址,参观码头资料介绍,了解月港情况以及月港曾经繁盛再到后来衰弱的历史,通过走访晏海楼、城隍庙、文庙等地,了解其历史,也了解当时月港的经济地位。
三、正文:
(一)前言:港口作为一个经济的承载体,在经济发展上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港口不仅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沿海经济的发展。
月港兴起之前,海澄还是个寸土不长的不毛之地,海澄人民只能转向海洋求生存,于是在当时海禁政策下,私人贸易兴起,月港逐渐成长起来。
隆庆元年的正式开放,确立了月港的合法地位,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海澄镇便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出现“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竟相发”的场景,可见当时的月港经济繁华程度可见一斑,对当时漳州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实地考察篇:
一.海澄镇基本经济概况及月港经济史迹概况
1.海澄镇的地理坐落及经济发展概况
海澄镇位于龙海市域中部,九龙江南岸,东南与东园乡境接壤,南与东南与东泗乡境毗连,西与双第农场、西北与榜山乡、石码镇交界,北隔南港与紫泥乡相望,北面与厦门市隔江相望。
海澄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滩涂养殖和种植农作物。
在农业方面:全镇可供开发的滩涂面积有1万亩,淡水养殖的面积有5000亩,耕地面积有3.4万亩,海澄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成为全福建省粮食高产生产区。
经过农业结构的调整,海澄现在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有1.44万亩,毛豆生产基地有3000亩,并且培育了香蕉、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
海澄镇现已建成5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2万多亩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以马铃薯、果蔬、水产等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共19个。
在工业方面:海澄工业呈现“一区三园”分布格局,各个工业园相应分布不同产业群,各具特色。
企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食品、饲料、机械制造、造纸、包装、家具等行业。
工业区总规划用地250公顷,已开发利用130公顷,落户企业近300家,食品企业183家。
目前,全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28家,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或技改扩建工业项目数10个,占年度任务数的111%;投资500万元以上新投产工业项目数11个,占年度任务数的122%;全镇已拥有福建省名牌产品5个,福建省著名商标8个,漳州市知名商标30个。
在商外贸易方面:海澄镇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做大做强以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着力推动旅游娱乐、商贸物流、酒店餐饮等服务业成为重要产业。
码头群集中,物流业发展,镇区商贸活动繁荣,全镇共有商业网点近300个,城乡农贸市场1个,四星级酒店1个,年产值2000万以上餐厅1家,500万以上餐饮行业门店4家,超市、建材、竹木等市场交易发达。
[1]
2.月港经济史迹概况—饷馆码头
明代中后期著名对外贸易商港月港主要码头有七个,但因为泥沙淤积或是杂草丛生,除了饷馆码头,其他的现在已经完全荒废,饷馆码头以其功能命名,饷馆码头因为位于海澄月溪与九龙江交汇处最东侧,免于淤泥侵扰,至今仍在使用。
该码头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系条石台阶结构,伸入月溪口,龙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月港被政府正式承认后,为了加强对洋市的管理和增加政府收入,于万历年间在海澄设置“督饷馆”。
而这个码头便是当年外船申报进出港的临时停泊点,现存台阶5级,宽2米,长6米。
明朝作家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录:凡出洋的商船必须到饷馆申请“引票”,作为出海凭证,获准者必须缴纳“引税”[2]。
省海丝研究会原理事陈自强先生介绍,“引税”类似关税,月港一年所纳关税保守估计超过两万九千两,而所进口的货物总值超过60余万两,可见当时月港的繁盛。
1979年饷馆码头建为平台式码头,设起重吊机1台,为粮食、煤炭专用码头,可供百吨位货轮停泊。
3.月港遗址:晏海楼、城隍庙、文庙概况
月港的兴盛,引来了很多倭寇,劫舟夺货,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造成了困扰,于是明代万历年间设立了晏海楼,作为军事瞭望台来观察沿海形势,现存晏海楼有四层,高约30米,对角宽约8米,又称为八卦楼,历史上曾有多次对晏海楼进行修缮,也有多位诗人对晏海楼进行过赋诗,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如张燮的《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见证晏海楼的兴盛,也见证月港的兴盛。
月港的繁荣为明朝政府带来巨大的关税收入,给漳州人民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人们发掘宝贵的精神财富,促进海澄城隍信仰的兴起,海澄城隍庙位于龙海市治所之东五公里的海澄镇区中心,庙宇坐北朝南,广场宽敞平坦,形制规模宏大,庙里有城隍,黑白无常等,“明镜高悬”与“威灵公”的牌匾,门梁上悬挂两米开外的大算盘。
万历二十二年(1595年),政府关税收入多达29000多两,有“天子南库”的美誉,也就是如此上缴国库数额可观的饷银引起多少人的非分之想,当时在月港往来的国家官员的地位似乎相比于置县的海澄县令,显得是多么高高在上。
现实中无法用区区七品官职来威慑涉及的官员和来维护国家和地方的利益,所以超越县衙的形制来建造并供奉一位二品“都城隍”非常重要。
[3]所以城隍庙的建立促进城隍信仰的兴盛,同时也见证了月港的兴盛。
文庙位于龙海二中学校内,文庙建于明代隆庆元年,由于月港的繁盛,为促进礼仪教化而设,庙宇坐东北朝西南,主殿大成殿外树立孔子圣像,前来朝拜的
人非常多,每到孔子诞辰和祭辰两岸同胞都会来瞻仰参拜。
二.月港的兴衰
1.月港的兴起与发展盛况
月港位于漳州九龙江口,萦绕海澄城西,以“一水堑环绕如偃月”而得名。
[4]地处海上交通和内河交通的要冲,舟船很容易登陆,因“其地滨海,潮汐吐纳”,而被称为“大海门户”,是漳州平原的出海口,海上交通便利。
未设县治之前,政府对月港的管理很松散,加上当时海澄土地贫瘠,转而向海求生存,在海禁政策之下月港便成为经营走私贸易的最佳港口,
明景泰四年,月港兴起,出现“居民多货番”[5]的景象。
到了成化弘治之际,月港呈现“贾舶鳞次”、“夷艘鳞集”,中外商船“数以万计”,日月穿梭奔忙,沿岸“贾肆星列”、“商贾辐辏”、“居民数万家”,“方物之珍,家贮户峠”、“其民无不曳绣蹑珠者”[6]的繁荣景象。
月港多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进口的货物与准备销往外国的中国手工业品聚集在月港,琳琅满目,港口每天呈现一片喧哗热闹的场景,月港在当时成为福建沿海一大市镇。
正德嘉靖年间,月港出现“豪民多造巨舶向外洋交易.....法不能止”[7]的现象,此时月港海外贸易超越广州,发展成为福建民间最大的走私贸易港口。
由于海外贸易带来巨大的利益,资本主义的萌芽,沿海商民对海禁政策顽强抵抗,加上朝贡贸易的衰弱,不能满足国内外经济发展需求,月港的兴盛,使得明朝政府看到月港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设立海澄县,允许福建商人进行东西洋贸易,月港的地位确立之后,成为国内惟一允许民众赴海外经商的港口,海外贸易突飞猛进,“十倍于昔”,当地商人拥有大海船百余只,“货物亿万计”[8]每年从海外运回来大量的货物不算,仅白银就达“数百万两”
[9]月港“藉舟楫之利,以腴丽甲天下”,[10]成为闻名世界的商港。
2.月港的衰弱
月港历经一百五十多年的兴盛后,在天启二年后迅速衰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时月港的兴盛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倭寇的抢货劫财,于是便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使得商人都十分畏惧出入月港,晏海楼的设立也就是为了军事上对倭寇的防御。
17世纪西方殖民者开始称霸海上,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对月港海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后,封锁九龙江口,横行台湾海峡,劫掠我国船货,百般阻挠月港的海外贸易。
《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
”《海澄县志》写道:在荷兰殖民者的侵扰下,“洋船多被劫掠,月港洋市乃趋衰弱”。
[11]
不断的战乱和迁界也给月港海外交通带来极大破坏,清初,月港成为郑成功抗清力量与清朝争夺的地方,清政府实施迁界,加上纷乱的战事,月港海外贸易的发展产生阻碍,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月港的衰弱。
明政府的腐败统治,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明政府为挽救危机,加重对百姓的压榨,当时月港由于海外贸易获得财富,于是明政府加重月港地区的税额,每年的税额随月港的兴盛而不断增加,“海澄税饷,初仅三千”,后来猛增到二万九千两多两白银,直至三万五千多两白银。
除了重税之外,海澄商人还要遭受贪官污吏的盘剥,万历二十七年( 1599年)至四十三年(1615年),福建税监高寀对工商业者进行剥削,高寀一到任就网罗流氓恶棍充当税吏,在海澄设立关
卡,大肆搜刮财物,严重影响了月港海外贸易的发展,出现“五方之贾稍稍掉臂, 不肯入澄”的现象。
月港作为内河港,容易造成泥沙淤积,船只通行很不方便,相比之下厦门港就更具有优势,加上郑成功对厦门的经营,厦门港取月港而代之,月港衰落。
3.月港的地位与海外贸易特点
月港开启了漳州时代,作为泉州时代与厦门时代的中间点,确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海外贸易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是16世纪—17世纪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这时期国际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菲律宾—墨西哥)的起航港。
[12]当时在海禁政策私人贸易的兴盛,再到后来政府的承认,以合法的民间贸易港的身份位居名港之列,结束了明代前期维持近200年的朝贡贸易,使得明代后期的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首度开创了海外贸易的先河,促进经济的繁盛发展。
而且月港商人为争取商业利益敢于参与国际竞争,在当时海洋被西方殖民者控制的情况下,积极竞争,体现月港当时在世界贸易体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才使得月港商人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政府加强对海商的控制,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条例,首创民间海外贸易的管理机制。
[13]这些都说明当时月港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月港的兴盛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其海外贸易的特点有:是一个以民间贸易为主的港口,明代的海禁政策、月港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贫瘠的土地使得海澄民众以海为生,走私贸易兴起,海上私人贸易兴起,月港成为以民间贸易为主的港口;月港在海外贸易中,输入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因为是沿海人民为求生存而进行走私贸易,所以月港输入的货物供给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市民、华侨家属和一般的地主,输出品以手工业品为主,中国手工业很发达,技术精湛,丝绸、瓷器、茶叶等等享誉世界,成为当时主要的输出品;月港被称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港,其贸易的地区主要是东南亚与日本,十六世纪,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虽然月港商人有参与国际竞争,但力量是无法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抗衡,所以贸易的主要地区转向离中国较近的东南亚与日本地区,月港海商也为建设东南亚做出突出贡献;[14]17 世纪闽南海商由月港出洋经商人数多而且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与日本地区,改变了长期以来外商来华贸易为主的倾向,转而变成中国海商到外国主动参与贸易的倾向,所以张燮的《东西洋考》说:“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率夷人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伙也”。
[15]从月港的地位与贸易特点,可以知道当时月港的独特性与繁荣。
三.关于保护月港经济史迹的几点思考月港历经上百年的岁月,由“古肆星列、居民数万”变成了“几无烟火、疮痍载路”的场景,但我们要知道曾经的月港在经济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于月港经济史迹的保护有以古鉴今的重要意义。
1.整治环境,疏通港道
实地考察了月港后,发现通往月港饷馆码头的道路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垃圾成堆,河道里全部都是居民的生活垃圾,淤泥淤积,水道的水位降低,很难想象当时码头往来船只的繁盛况景。
要保护古月港码头,就得先从环境整治起,倡导当地居民文明排放垃圾,疏通河道,清理水道里掉落的石块,清理杂草,巩固因被水侵蚀的堤岸,倡导民众一起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2.构建古月港码头保护规划区,抢救修复
首先要构建古月港码头的保护蓝图,充分发挥遗址的作用,可将月港兴衰的标志性建筑晏海楼,开辟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场所,也可建成“月港文化陈列室”,展示古月港自开港以来取得的经济成效;也可举办关于城隍庙的相关活动,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也可发挥文庙的作用,邀请两岸人民共同瞻仰参拜圣人,充分发挥这些存留遗址的作用。
其次恢复古月港原貌,恢复重建具有经济意义的商业街道,恢复其古朴的原貌,重新发挥商业街的经济作用;重修仅存的饷馆码头遗址,使其恢复运输功能,成为商业运输或快艇客运简单码头,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已荒废的那六个码头可树立碑刻,让人可以了解其历史,明白其对当时经济的贡献;最后可以在这些月港旧码头的道路沿江一侧新建一些仿古船屋造型的建筑物, 形成新的休闲旅游场所,重新构建月港的经济价值。
3.重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弘扬月港文化,收集一些记载月港历史的文史资料,通过成立月港宣传小组,让人重新审视对月港的经济建设价值,充分宣传当时与月港贸易的国家,重视古月港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 让海内外游客商贾进一步了解明清古月港辉煌历史, 加强文物保护和发掘其人文历史资源。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只有让人明白月港的历史,才能去重新审视月港,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这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要提高月港的知名度,深度发掘月港对外贸易的历史辉煌,就要成立相关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来打响月港的知名度,才能促进月港经济的再次发展,虽然月港再也重现不了之前的辉煌,但可以通过努力来重新慢慢恢复其经济功能,为海澄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后记:考察了月港经济史迹的遗址,让我在现今衰颓的港口遥想昔日月港的繁盛,在明代,月港作为一个经济大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海外贸易上占据优势,外国商船接踵而至,带来了各类货物,也将中国的物品销往全世界,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说明月港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月港的衰落,也预示着历史的规律,盛极必衰,这也告诉我们要对月港经济史迹遗址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因为月港见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只有对其进行保护,抢救修复,才能使月港不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才能为重建月港的兴盛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参见海澄镇政府网;
[2]张燮:《东西洋考》;
[3]《两岸城隍文化祭》—海澄都城隍庙开基四百四十周年庆(1571—2011年)宣传册;
[4]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四;
[5]乾隆:《海澄县志》卷二十四;
[6]朱纵: 《瓷余杂集》卷3;
[7]乾隆:《海澄县志》卷7;
[8]明经世文编卷四〇〇,许孚远,疏通海禁疏,述涂泽民奏议;
[9]张燮:《东西洋考》周起元序;
[10]乾隆:《海澄县志》卷23;
[11]唐天尧《试论明代月港兴衰的原因》,《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82年第8期;
[12]陈自强:月港研究回顾与《漳州港》评介,《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3]郑镛:《论明代月港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2012年9月;
[14]参见:陈自强《论明代漳州月港》;
[15]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