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理”对我国大学课程决策的启示[论文]

合集下载

经典课程范式:泰勒原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经典课程范式:泰勒原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经典课程范式:泰勒原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作者:司庆栋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泰勒原理研究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对此原理的评价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泰勒原理启示新课程改革要从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编制。

[关键词]泰勒原理;教育目标;学习经验;评价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被组织在“课程”里加以运作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课程”则体现了其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在编制课程时,由于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原理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课程。

1949年,泰勒(Ralph W.Tyler)出版了其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被学界誉为“经典课程范式”的泰勒原理。

泰勒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并形成了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原理。

本文对泰勒原理研究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对此原理的评价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泰勒原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泰勒原理的时代背景(一)实践背景泰勒原理是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全国失业率剧增,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无法就业。

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不得不考虑如何改进课程与教学,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这样的社会要求下,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

这项研究的涉及面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专业研究人员,还有300所大学和30所中学。

“八年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改革实验计划,为现代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也孕育了泰勒原理。

(二)理论背景1918年,博比特(Bobbitt)出版了其课程论专著《课程》。

博比特率先将泰罗的《科学管理原则》扩展到课程研究领域。

他提出的活动分析法包括5个基本阶段:人类经验分析、工作分析、推导目标、选择目标、制定详细计划。

查特斯是博比特的重要呼应者,他提出了工作分析法。

浅谈泰勒原理对新课改的启示

浅谈泰勒原理对新课改的启示

浅谈泰勒原理对新课改的启示作者:徐雅枝子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1期摘要:著名的“泰勒原理”包括四个方面,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本文在分析了泰勒原理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之上阐述了这四个基本问题,并从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做出简单评价。

最后,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三部分对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泰勒原理;新课改;启示一、泰勒原理的产生(一)理论基础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坦纳说过:“课程虽有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短暂的历史。

”到1918年,博比特撰写并出版了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课程》,他对教育特性的理解极大地影响了其课程观和以后的课程研究。

查特斯与博比特观点相似,不同的地方是他认为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依据建立在“理想”和系统知识之上。

另外还有斯内登、哈拉普等,都是早期研究科学化课程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研究理论不完全正确,但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科学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杜威的课程理论逐渐被各级各类学校接受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与此同时,早期的课程理论研究者们的课程编制原理在实践的检验中显示出弊端,教育工作者们和学校也开始重新审视课程理论与实践。

泰勒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早期的理论研究使他获益匪浅,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他影响很大并最终成就了世界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实践基础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历经八年时间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目的是为了比较传统教育和进步主义的课程等方面的优劣。

泰勒恰好在这一计划中担任课程评价的主持人,正好为泰勒的课程编制提供了平台。

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泰勒原理是美国“八年研究”课程实验的产物。

正如泰勒本人在80年代回顾时所说的: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

二、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泰勒原理被公认为是“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课程开发原理,主要是为了阐明教育教学机构(包括学校)所提供的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对我国大学课程决策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我国大学课程决策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我国大学课程决策的启示作者:刘瑶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泰勒原理”作为最经典和最权威的现代课程理论,对当代各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泰勒把课程决策的步骤划分为确定课程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评价实施效果四个部分。

而我国大学课程决策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片面化、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化的问题。

笔者从泰勒原理四个步骤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课程所存在问题,认为大学课程改革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泰勒原理课程决策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1 泰勒课程决策原理内容泰勒的四阶段论可以说是对课程决策和课程设计步骤的最经典、最简洁的概括,被认为是当代课程编制最优秀的成果。

作为在课程决策理论中的权威理论,泰勒课程决策原理的核心就是对课程决策的四个基本程序和方法的论述。

其主要内容是:1.1 确定课程教育目标确定课程的教育目标,被泰勒认为是最关键的一步,接下来的几个问题都是围绕着课程目标来展开的。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选择主要来源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教育目标不能脱离学生,毕竟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脱离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成为一个行之有效、成功的教育目标。

第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大学的第三大使命是服务社会。

为了更好地完成大学的“服务社会”的使命,教育目标的确定就应该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研究上。

第三是来自于相关学科专家对教学目标的建议。

对一门学科的知识把握和对其动态的分析,专家是最有发言权的,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应考虑专家的建议。

1.2 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泰勒认为的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即外部环境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的学习不是取决于教师向学生传授了什么,而是学生作为学习者,自己学到了什么。

泰勒提出了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须具备四个特征: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

泰勒原理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启示

泰勒原理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启示

泰勒原理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地启示摘要: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地教育思想在课程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结合泰勒原理分析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地问题,对我们提高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案质量,规范课程设计,促进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向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关键词:泰勒原理;公共艺术课程;启示一、泰勒原理ralph w.tyler<1902-1994)是美国著名地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及课程评论专家.1934年,出版了《成绩测验地编制》<constructing achievement tests)一书,确立了其“评价原理”.1949年,又出版了《课程与教案地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由此确立起其“课程地基本原理”.这两者统称为“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地基石,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和“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泰勒原理”围绕教育目标展开论述,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地地系统模式,并在教育领域中能够有效地应用.这种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地课程编制原理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地课程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泰勒在《课程与教案地基本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课程开发地四个中心问题:第一,课程目标地确定;第二,学习经验地选择;第三,学习经验地组织;第四,学习经验效果地评价.二、“泰勒原理”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地一项基本教案任务,具有着其他学科教所不可代替地特殊作用,它既是高校实施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地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教案改革地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地公共艺术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高校地公共艺术教育迎来了春天.尤其是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地颁布与实施,将大学地公共艺术课作为限定选修课,修完课程可以获得相应地2学分,使大学公共艺术课直接与学生地毕业挂钩,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公共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地重要位置.然而即便如此,目前我国大学地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其不是主要课程而欠缺学校重视经常处于边缘状态,在师资和教案设施地配备上相对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自身课程体系不够健全、课程目标缺乏对学习者本身地关照、课程内容地选择缺乏系统性地组织、在选择学习经验时缺少对有效学习经验地注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了解泰勒,认识泰勒原理,理解泰勒早在60多年前就提出地关于课程编制地基本原理,对我们编制艺术课程有着重要地作用,为我们培养全面发展地学生奠定良好地基础.1.对课程目标地启示.泰勒认为,课程目标是教育计划地方向,教育计划是实现课程目标地手段.指出课程目标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内外生活和学科专家地建议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课程目标地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因素,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制定符合本学科特点地课程目标.我国地传统教育一直以来将升学作为学校教育地主要任务,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地标准,很少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生活地实际需求出发,缺少对学生地人文关怀,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记忆地过程和应对考试地工具,这样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地教育现状,对人思维、智力地发展以及学习兴趣地建立都是极为不利地.而公共艺术教育受传统教育地影响,不仅没能发挥其开启学生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地优势作用,相反却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即使在思想交流相对自由地高校,也通常处于被忽视地角落,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和学生都是学科知识地“旁观者”,这对于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地创造意义造成了极大地约束.而泰勒原理认为,课程目标地来源应该是多样化地.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地课程目标要在照顾到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地同时照顾到学生心智地培养,让学生真正地懂得艺术,善于创造,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在真正意义上从学生本身入手、结合学科专家地经验和校内外生活来制定适应社会发展地有益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地艺术教育目标.2.对选择学习经验地启示.在泰勒看来,“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地环境中地外部条件之间地相互作用“认为”教育地基本手段是向学生提供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事物”.我国地传统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没能充分调动可用地外部条件,而是往往关注“教师做了什么”,甚至只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地学习方式,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是极其不恰当地,没有从艺术教育地自身特点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应地学习经验,忽视了学生地主体作用,抑制了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与教育地目标相背离.因此在对选择适用于进行艺术教育地学习经验中泰勒原理给予了启示.①将学生视为学习地主体,开发主体学习地能动性是教育取得成功地关键因素.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地实践性活动,这种教育理念与实行艺术教育地理念是非常契合地.②泰勒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地行为,而是在一定地教案情境中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地过程.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开发他们地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艺术作品可欣赏可创造地优势,创建一个优化地、充满情感地教案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3.对学习经验效果评价地启示.泰勒地目标评价模式认为“评价过程在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案实际达到教育目标地程度地过程”.在泰勒看来,对学习经验效果地评价十分重要,既要注重联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案组织方式又要能较为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具体实践中地作用.结合泰勒原理反观当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价领域,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学习经验效果评价阶段存在地问题:①重知识,轻技能;重记忆,轻创新;重视理论课程评价,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层次较少,深度也不够.多采用传统地纸笔考试地形式,以理论知识为主,技能地考核远远小于理论知识地考核,注重理论知识地系统性和完整性,轻视对知识和技能地实际应用等,没能将理论运用到具体地实践当中,与人才地培养目标很不相符.②课程评价方法简单.现行地课程评价方式大多是以开卷考试、课堂作业或小论文地方式进行,对于口试、现场操作、具体化地艺术创作等形式采用地较少.③课程评价类型单一.现行地课程评价将分数作为唯一地衡量标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艺术作品地感知能力和对艺术创作地领悟.④轻视课程评价分析.学校对课程评价结果没有明确地规定和要求,多数学校在教师评分之后只是作些简单地成绩汇总、分析,评价结果只以数字呈现,没能有效地联系艺术课程地特点,缺乏鲜活地背景资料,忽视了学生地个人特点和创新实践精神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地培养.参考文献:[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案地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林德全.泰勒地课程目标观及其启示[j].天中学刊,2018,<2).[4]冯雯雯.泰勒原理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地借鉴意义[j].机械职业教育,2009,<9).。

泰勒原理对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理论研究种综合,而且和人的日常生活、学习、提高密切关联在一起。

可以说,人的一生须臾不能缺少语文能力。

反过来,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也将是随时的、不断的。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要“不断线”,语文教育将终身化。

至于语文教育的社会化方式,可以通过人事制度、用人制度和考核制度来实现。

4.语文环境要净化。

最根本的方法是,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要进一步建立详尽可行的法律法规。

不论广告语言、网络用语、匾额商标上的文字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语文教育任重道远。

我们渴望社会的文明和谐、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也期待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泰勒原理对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启示郑盛娜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一、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旨在阐明一种观察、分析以及诠释一个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及教学方案的基本原理,它主要围绕着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可望达成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这四个中心问题而展开。

1.教育目标的确定泰勒提出应确定的哪些教育目标时,首先他提出了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打算订定一种方案,且有不断加以改进的意图,那么对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具有某种概念,乃是十分必需的,因为这些教育目标乃是据以选择教材、列举内容,发展教学程序以及准备测验考试的标准。

”[1] 其次,在选择教育目标上,他建议要考虑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目标进行筛选。

最后,确定教育目标后,要采取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及引导教学的方式叙写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学习经验的选择在泰勒看来,“学习经验一词并不同于一个科目所处理的内容,也不同于教师所做的种种活动。

谈“泰勒原理”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谈“泰勒原理”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谈“泰勒原理”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1、课程目标的确立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有三个来源:学生的需要、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同时,要用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筛选,并强调选择合理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

因此,课程目标的确立不仅要考虑一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还要充分考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时代的要求。

在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中,学科和教材的逻辑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首先,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学生的自主需要得到满足,学生才会才会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若使学生能够在国家课程中得到最长足的发展,必须使其能在整合后的国家课程中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并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其次,课程目标制定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科专家、校长等具有行政权利的人员,更应该加入一线教师和学生一线教师也应该参与教育目标的制定。

由于国家课程通常由教育部统一规划,一线教师往往给自身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较为关注教学方法等教授手段,并没有深入的参与课程编制的意识,但是一线教师往往最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与教材、课程之间的矛盾,一线教师参与课程编制,可以深入地理解课程,有助于其灵活地实施课程,实现课程效果的最大化;学生同样是课程目标编制的主体,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建构和谐民主的课堂,学生并不一定能直接参与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可以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整合后的国家课程的意见及建议,反馈给课程编制人员,从而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带来积极的影响。

最后,应该加强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对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作用。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用新课改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认识教育、反思教育。

教师信奉什么样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课程内容的实施,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研究学习心理学,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目标。

此外,在表述课程目标时应具体表述,课程目标表述越具体,操作性越强。

“泰勒原理”对我国大学课程决策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我国大学课程决策的启示
1 . 4 评 价 实施 效 果
在泰勒看来 ,评价就是确 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 际上达到 的 目标的过程 。因而,凡是能获得任何教育 目标所期望的行
为 的有 效 证据 ,都是 合 适 的 评价 的方 法 。评 价 的 方法 不 仅有
1 . 1 确定课程教育 目标
确 定课程的教育 目标, 被泰勒认为是最关键的一步 , 接下 纸笔测验 , 还有交谈、 问卷 、 观察等等 。泰勒将评价的过程分
了有助于达到教育 目标的学习经验必须具备 四个特征:培养 对 学 习者 自身 的 研 究 。很 多 课 程 的 教育 目标 , 特 别是 计 算 机 、 思维技能; 有助于获得信息 ; 有助 于形成学 习态度; 有助于培 金融等专业 的课程 目标,大 多注重课程结束后的学生对社会 养兴趣 。
内容 、 教 学 效 果 等 方 面进 行 努力 。 关键 词 泰 勒原 理 课 程 决 策 教 学 中图 分 类 号 : G 7 1 2 _ 3 l 泰 勒课 程 决 策 原 理 内容
泰勒 的 四 阶段 论 可 以说 是对 课 程 决 策 和课 程 设 计 步骤 的 文献 标 识 码 : A
泰勒认为的课程 内容就是 “ 学习经验 ” , 即外部环境与学 当代 社会 生 活 的研 究 以及 学科 专家 对 目标 的建 议这 三个 方面 。
很 多学 校 在 对 课程 目标 进行 设 计和 决策 时 , 习者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学 生 的 学 习 不 是取 决 于 教 师 向学 生 传 在 很大 的 程度 上 , 授 了什 么 , 而 是学 生 作 为 学 习者 , 自 己学 到 了什 么 。泰勒 提 出 主 要考 虑 的 是 对 当代 社 会 生 活 的 研 究 ,很 少 甚至 是 没有 考 虑

最新-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 精品

最新-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 精品

“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吴冬华摘要课程建设是独立学院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而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其哲学理论及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再次回顾经典,从中汲取养分,必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实践、课程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泰勒原理;影响;课程建设作者简介吴冬华1978-,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规模基本稳定,人们的眼光也开始从单纯的追求规模效应到关注内涵提升,教学工作的重心已经由外延的扩张转向内涵建设。

而课程建设恰恰是独立学院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而谈到课程建设,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泰勒原理。

而今天我们再次回顾和探讨泰勒原理之所来、之所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握它,必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实践、课程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在现代课程范式中,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是最为权威和经典的。

1934—1942年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发起了八年研究活动。

在这一研究活动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及方法,并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

泰勒在书中提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学目标?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可概括为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结果四个步骤和阶段。

这四个问题不仅简洁有力而且为现代课程研究提供了主导范式,我们称之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产生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对课程编制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阐述,对国际上的课程专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作为课程入门和探索的基本原理[1]。

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它至今还在课程学者中广为讨论,并占据课程领域的中心地位[1]。

“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的启示 吴冬华 摘要课程建设是独立学院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而被誉为世界教 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其哲学理论及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再次回顾经典,从中汲取养分,必对独立学院课 程建设实践、课程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泰勒原理;影响;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吴冬华 1978-,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兰州商学院长青学 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规模基本稳定,人们的眼光也开始从单纯 的追求规模效应到关注内涵提升,教学工作的重心已经由外延的扩张转向 内涵建设。

而课程建设恰恰是独立学院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而谈到课程建设,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泰勒原理。

而今天我们再次回顾和探讨泰勒原理之所来、之所长,在历史发展的 长河中把握它,必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实践、课程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 在现代课程范式中,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是最为权威和经典的。

1934—1942 年间,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发起了八 年研究活动。

在这一研究活动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 序及方法,并在 1949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集中体 现。

泰勒在书中提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 标?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学目标?这些经验如何 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可 概括为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结果四个步 骤和阶段。

这四个问题不仅简洁有力而且为现代课程研究提供了主导范式,我们 称之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产生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对课程编制提出的四个基 本问题及其阐述,对国际上的课程专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作为课 程入门和探索的基本原理[1]。

泰勒原理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启示

泰勒原理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启示

泰勒原理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启示常乐(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泰勒原理”包括四个方面,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这四个经典的步骤为现代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本文在泰勒的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泰勒模式的四个方面提出了泰勒原理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泰勒原理;国家课程校本化;启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各地的大部分学校均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以及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形成了内容各具特色、形式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

虽然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也有意识地根据课程内容主动创生更新颖的课程。

但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弊端与成果总是相伴共生,诸如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误读,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不合理,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与健全的课程管理机制,地区校本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等。

“泰勒原理”为课程开发的经典范式,虽然当今的时代背景、教育环境、政策制度与泰勒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但是泰勒原理仍然能引发人们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深入思考。

一、泰勒原理的概述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①。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中,泰勒为我们呈现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被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它主要阐释了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可望达成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这四个主要问题。

因此,它使长期以来处于无序状态的课程设计有了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参考模式, 现代的许多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都深受泰勒原理的影响。

泰勒学校课程组织结构心得

泰勒学校课程组织结构心得

泰勒学校课程组织结构心得
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也有选择和设定课程目标这一环节,所不同的是,它是基于全国学生而设计的,抽象却不具体,全面却没有针对性。

按照泰勒原理,把课程目标的选择过程,归结为三种调查两重筛选,即:对学习者的调查、对校外生活的调查和参考学科专家对课程目标的建议,从中寻求课程目标选择的客观依据:以此为基础,运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分析调查材料,使课程目标的选择有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对“校本课程”目标的选择与设定也可以依据这一原理与方法。

从“泰勒原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启示和思路。

教育是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积极投入的过程。

泰勒强调要立足学生选择学习经验,并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机会和条件,还要关注学习者自身动机、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差异性等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为学生提供教育经验,从而激发所期待的那类反应。

”这对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既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不应该忽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应制定实践育人的实践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同时,要使我们独立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真正的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去,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及学生情况,通过情境构建参与课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师能真切地投身于课程建设,而不仅仅是只关注教材、讲教材了。

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程的价值分析——基于“泰勒原理”

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程的价值分析——基于“泰勒原理”

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程的价值分析——基于“泰勒原理”摘要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开设健美操课程有其一定的价值取向,符合教学目标的完成。

课程的开设也是基于对于学生自身和将来的发展,健美操不单纯的是一门课业。

分析健美操课程的存在价值有利于教学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于这样一门公共体育课的重视,存进健美操教学的长久发展以及创新。

关键词健美操价值学生教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导言部分提出要揭示基本原理必须从定义四个基本问题开始,即: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1]这四个问题可以阐述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这几个问题组成了“泰勒原理”。

健美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但它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4年北京体育学院健美操研究组,并编排和推出“青年韵律操”。

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健美操成为重要的一门课程。

关于健美操的概念,学界存在很多说法,但是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主要是肖光来主编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健美操》一书中的概念,在这本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

”[2]“泰勒原理”对我国的课程设置影响深远,很多课程改革也是基于其方法指导。

在高校中设置健美操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有其原理指导,本文旨在通过“泰勒原理”分析在当代高校公共体育中设置健美操的价值所在。

1.开设健美操课程的价值目标取向任何课程在设立之初一定要考虑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价值取向。

没有核心的价值支持,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就难免会偏离,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同样健美操的课程的开设也是有其价值支持的。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教育哲学家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传播一些基本的价值,这里主要强调了真、善、美。

教育的根本目标还在于回归生活。

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

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

㊀第28卷第6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11月㊀V o l.28㊀N o.6㊀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N o v.2018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李壮成(四川文理学院校办公室,四川达州635000)摘㊀要: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领域的奠基理论,并被作为课程入门和探索的基本原理.根据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梳理了泰勒理论从要素主义到科学主义㊁从课程专家博比特到查特斯的形成过程,分析了泰勒关于确定教育目标㊁选择学习经验㊁组织学习经验㊁评价教学结果等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课程建设处于核心位置,泰勒原理形成的 特定环境 及其课程理论中关于对社会生活的格外关注㊁对教育目标的清晰界说㊁对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㊁对学习结果的有效评价等观点,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泰勒原理;课程建设;地方本科院校中图分类号:G642.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5248(2018)06-0117-05㊀㊀拉尔夫.W.泰勒(T y l e r,R.W.)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课程和评价专家,1934年,他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将评价原理概括为7个步骤(或阶段);1949年,他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将课程原理简约成4个步骤(或阶段).前者使他被称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后者则使他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是相互依存的,其中每一条原理都被称为 泰勒原理 ,[1]本文所指 泰勒原理 ,主要是探讨泰勒的 课程原理 .泰勒原理一直被视为课程领域的奠基理论,并被作为课程入门和探索的基本原理.但从该理论产生开始,也受到不少的质疑和挑战,例如,美国学者克利巴德(K l i e b a r d,H.M.)指出,对于确定教育目的的三个来源,泰勒只是借用了前人的观点,把他们简单地放在了一起.惠勒(W h e e l e r,D.K.)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果不符合预期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以重新编制课程,他还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该过程改成圆周式.事实上,在之后的几十年间,泰勒本人也在重新思考㊁变更㊁修改和澄清自己的主张.虽然如此, 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 不管人们是否赞同 泰勒原理 ,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4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2]㊀㊀一㊁泰勒原理的形成有课程专家认为,泰勒的课程理论受到美国20世纪要素主义㊁科学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又充分吸收了20世纪初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㊁查特斯等人课程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一)从要素主义到科学主义的影响泰勒的课程范式确实是沿着 要素主义 科学主义 这条课程哲学的线索发展下来的,但确实吸收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的积极因素. [3]与进步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兴趣㊁需要㊁学生主动性等因素不同,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更加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崇尚系统的学习和智力的陶冶.要素主义课程哲学主张以文化为中711收稿日期:2018-09-12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基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研究 (S C18A023);四川文理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7J Z21)作者简介:李壮成(1970 ),男,四川南江人.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教学论研究.㊀2018年第6期李壮成: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心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心智训练以适应当前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需要.其基本观点体现在: (1)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课程的内容必然是 文化上各式各样的最好的东西 文化要素;(2)课程必须按照学科逻辑加以组织,应该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3)强调学生的努力学习,如果学生对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应该强制他们学习,而不是进步主义那样肤浅地强调 个人兴趣 .科学主义发端于实证主义,也有人认为它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同义语,科学主义者认为, 科学之外或任何人类生活领域,没有什么科学不能成功地运用 .[4]或者说,科学主义思想的发展史,就是科学万能论的扩张史.科学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认为自然科学的经验实证的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应该运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在价值论上认为科学是唯一的价值标准;在人性论上认为科学理性是至上的.也正因为科学主义相信科学的能力是无限的,这也是科学主义面对的最大指责.在美国 教学内容现代化运动 中所诞生的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倡导学术中心课程,主张在课程中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这反映了科学主义的基本精神.(二)从博比特到查特斯的影响泰勒从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㊁桑戴克㊁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和查特斯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 [1]1918年,博比特(B o b b i t,F.)发表«课程»一书中,标志着课程编制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他在随后的«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把课程编制过程归纳成对人类经验的分析㊁工作分析㊁推导出目标㊁选择目标㊁制定详细计划等五个步骤.查特斯(C h a r e t s r, W.)关于课程工作者首要任务 是要发现人们必须做些什么,然后向他们展示如何去做 的主张,延续了博比特从工作任务到课程目标的思想,查特斯把课程编制过程归纳为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㊁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或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㊁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加以排列㊁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但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㊁删除在校外能学得更好的内容㊁收集处理这些理想和活动的最佳做法㊁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等七个步骤.从查特斯的课程编制程序中可以看出,与博比特相比也有不同:一是主张采用错误分析法或困难分析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和所遇到的困难,在决定课程与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时起重要作用,以便所选择的课程内容能够克服或纠正它们.二是主张应该把理想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泰勒关于课程编制的要素和程序,他确实是沿着博比特㊁查特斯的 科学研究 路线发展下来的.㊀㊀二㊁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总结了他的 八年研究 成果,提出了著名的 泰勒原理 .该书一共分为五章,前四章分别阐述了课程编制的四个主要问题,第五章提出了学院或学校的教师如何根据这些基本原理从事课程编制工作.泰勒认为,课程编制的这四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在编制任何课程或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加以回答的问题.一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二是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三是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四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定教育目标㊁选择学习经验㊁组织学习经验㊁评价教学结果.(一)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它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来进行的.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论述如何确定目标.确定教育目标,首先是通过对学生的研究㊁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㊁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初步的教育目标.其次,根据教育哲学(或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习理论(或学习心理学)为 筛子 ,对这些初步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因为初步的教育目标很多,而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只能选择真正重要㊁学校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最后,当目标确定后,我们还要用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为了保证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施,要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化,泰勒认为,要清楚地界说目标,每一个目标都应该包811㊀李壮成: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2018年第6期含 行为 和 内容 两个方面, 行为 指学校希望在学生身上培养的一系列行为, 内容 指在学生身上形成期望达成的行为所需要的事实.(二)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教师要构建多种多样的情境,并通过构建情境来 控制学习经验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所以,学习经验不等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坏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为此,他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条原则: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条原则: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第三条原则: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条原则: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条原则: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5]51-53(三)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教育对人的改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必须对学习经验加以有效组织,以使它们相互强化,产生累积效应,最终达成教育目标.组织学习经验必须考虑 纵向 方面即时间顺序, 横向 方面与各门学科的相互关联,把这两个维度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经验体系.泰勒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三条主要准则:连续性㊁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强调学生有机会连续地㊁反复地练习同样的技能,连续性是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因素;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要求每一后继经验要以前学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㊁广泛地展开,顺序性强调的不是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对后继学习经验的处理;整合性是 横向 性的,是指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5]67-68(四)评价教学结果泰勒认为,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评价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并为改进不足提供反馈,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认为不应该简单地把评价看作是 纸笔测验 的同义词.问卷㊁观察㊁交谈㊁记录分析等也是评价的重要方式,或者可以说,只要能够为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提供有效证据,都是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测验和评价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证明,后者的目的在于改进.评价的目的是看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所以必须从教育目标入手,因此,目标的定义应该是很清楚的,如果目标还不清楚,那么评价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否则,评价的结果可能是无效的.㊀㊀三㊁泰勒理论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㊀㊀近年来,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足㊁办学质量不高㊁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㊁产业升级加快步伐㊁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㊁复合型㊁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国家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6]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课程建设问题处于核心位置,探讨课程建设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发展㊁特色发展㊁转型发展的关键.泰勒原理是 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而这一特定环境,就是美国当时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其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对社会生活的格外关注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之一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泰勒理论的先驱博比特认为,由于当时人们对学校里传授不实用的内容日益不满,当务之急是用活动分析法来消除课程911㊀2018年第6期李壮成: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中的无用之物.查特斯也认为,课程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 要发现人们必须做些什么,然后向他们展示如何去做 .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 虽定位于应用型,课程内容依然以科学学科知识为唯一,没有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社会动态知识的需求,和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前瞻性㊁异质性和跨学科性,很多课程仅仅是传授单一科学学科知识,而非向应用所设,难以体现应用型大学的 应用取向 .[7]因此,学校在选择教育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国家要求㊁社会需要㊁学生诉求,必须考虑和相关行业产业的有效对接.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实现,也包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托地方,潜下心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之道.从高等学校的职能来看,其 在社会需要方面提取目标则是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这是因为,高等学校与社会生产㊁生活之间有着最为密切和最为全面的联系 .[8](二)对教育目标的清晰界说如果对教育目标不能进行清晰界说,既不利于选择学习经验,也无法很好地评价学习结果,因为目标不清晰,则无法评价目标是否真正达成.泰勒指出了陈述教育目标常见的三个误区:把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做到的事情来陈述;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要涉及的课题㊁概念㊁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采用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但这种形式不能比较具体地指明这种行为能够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5]34-36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清晰界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㊁学校的办学层次㊁办学定位等因素来确定,但在概括时不能笼统地表述为 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 等,如果是培养 复合型人才 ,要明确是哪些方面知识㊁能力㊁素质的复合.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有总体要求,也要有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三是每一门课程的目标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支撑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要求的实现,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一一支撑的作用.四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清晰明确的,行为结果是可测量㊁可评价的.(三)对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泰勒提出在课程编制时要遵循连续性㊁顺序性㊁整合性三个准则,注重教育内容 横向 与 纵向 之间的关系.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一是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定哪些知识体系或经验体系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再确定一门一门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体系,要保持学术型课程与应用型课程㊁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合理关系.二是要考虑学生修读的课程总量,要科学设定总学时和总学分,在此前提下,合理确定课程门数和每门课程的学时学分.三是要充分考虑前学课程和后学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课程设置先后顺序矛盾或衔接不当等问题.四是对于美育进课堂㊁法制教育进课堂㊁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等要求,不是简单直接加进去几门课程,而是要以如何融入原有模块或重构该模块的思路来通盘考虑.因此,在制定或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第一位考虑的就是根据教育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整合相关 学习经验 ,优化知识结构,摈弃 选课程就是选教材,选教材就是选内容(知识) 的错误观念.[9](四)对学习结果的有效评价与博比特㊁查特斯以及后来的拉格相比,泰勒充分认识到对学习结果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并将它列入课程编制的四个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他对评价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评价不能等同于简单的 纸笔测验 .根据泰勒对学习结果评价的理解,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评价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从评价内容来看,既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从评价形式来看,既包括 纸笔测验 又包括问卷㊁观察㊁交谈㊁记录分析等多种方式,既包括他人(教师㊁学生㊁社区工作人员等)评价也包括学生自我评价.[10]三是从评价目的来看,既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情感发展,既关注评价的结果更关注评价结果对课程编制的改进作用.021㊀李壮成: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2018年第6期参考文献:[1]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4):1-4.[2]胡㊀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6.[3]张㊀华.20世纪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范式冲突与融合[J].外国教育资料,1997(1):72.[4]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M].雷㊀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16.[5](美)拉尔夫.W.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刘献君.抓住四个关键问题㊀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0.[7]刘㊀红.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8(6):61.[8]王伟廉.论高校培养目标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1996(8):9.[9]巩建闽,萧蓓蕾,董文娜.课程矩阵:一个课程体系设计分析框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79-180.[10]李壮成.新课程教师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32.[责任编辑㊀加晓昕] T a y l o r's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I n s p i r a t i o n s o n t h eC u r r i c u l a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h eL o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L I Z h u a n g c h e n g(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 f i c e o f 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D a z h o uS i c h u a n635000,C h i n a)㊀A b s t r a c t:Taylor's Principle is regarded as the base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 and used a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urriculu's int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urricula and Teaching by Taylor,the paper collates Taylor's principles including essentialism and scient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experts in curriculu from Bobbitt to Chartr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four stages of the curriculu's compilation including the set of education goals,choices of learning experiences,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ssessment of teaching results.The curricula are the basic accordanc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basic ensurance of teaching goals'achievement.The curricula develop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time of the local university.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Taylor's principle formation and its theories about curricula have some significances of direction to the curricula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ies concern the special focuses on society,the clear definition on the education goals,the organix integration of the education contents and the effectiv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results,etc..㊀K e y w o r d s:Taylor's Principle;curricula development;local university121。

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在深入研读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泰勒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其提出的“泰勒原理”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泰勒原理的核心在于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问题如同灯塔一般,引领着我们在课程与教学的海洋中航行。

首先,“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一问题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泰勒强调,教育目标应当明确、具体且可衡量,它们不仅要反映社会的需求,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教育目标应当具有时代性,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兴趣、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紧接着,“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这一问题引导我们关注教育经验的选择与提供。

泰勒认为,教育经验应当是多样的、丰富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体验式学习经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是泰勒原理中的第三个问题。

泰勒提出,教育经验的组织应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我看来,有效的教育经验组织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路径和个性化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和支持。

最后,“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一问题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

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摘要】本文简述了拉尔夫·泰勒的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实际在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类型和评价过程等方面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为用多种方法实施评价提供参考,以期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扬长避短,确实发挥泰勒评价模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评价;课程评价;目标模式一、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泰勒在实践中的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了“泰勒原理”,其中之一便是“教育评价原理”,即课程评价目标模式。

泰勒的课程评价目标模式是教育评价史上第一个体系完整、影响巨大的理论流派,它诞生以来无论是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改革,还是对教育评价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成为近几十年来学校实践中课程发展与评价的主导模式,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1.目标是泰勒评价原理的中心,一切评价过程都必须围绕着目标。

它预先确定评价目标,用预定的结果作为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行为有了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了评价效果。

2.泰勒认为,只有清晰界说了目标,才能知道期待学生产生哪些行为,才能了解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序,即才能进行判断。

目标是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主要依据,使评价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是否要循环实行评价或修改目标。

3.泰勒的评价模式使评价的焦点不仅仅在学生身上也关注到教学的其他方面,评价者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行为目标以及目标实施的程序等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对学生作出评价,因此拓展了教育评价的范围,促使了教育评价进一步科学化。

二、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对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实践的启示1.评价的方法。

在评价的方法上,应注重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所谓量化评价,主要是指把评价对象进行数量化分析,通过数学计算和描述计算结果来进行判断,做出评价。

它的优点在于准确、高效,对评价对象进行准确描述,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说服力强。

但是对量化评价者而言,是不考虑评价对象的行为与特定情境的关系,只重视结果,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容易造成对评价结果解释的片面性。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泰勒原理是一种管理学原理,强调员工应该根据绩效进行报酬,并且要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领域,泰勒原理也可以得到应用,帮助学校管理者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泰勒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该如何进行。

基于泰勒原理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者应该注重教师的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与薪酬挂钩。

传统的课程改革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或专家团队统一设计并推广,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差异。

根据泰勒原理,教育管理者应该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量化地评价教师的绩效,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地和实施。

泰勒原理还强调员工应该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

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来设计和改进课程。

传统的课程改革往往是由上级部门或专家团队统一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这样容易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改革效果不佳。

基于泰勒原理的视角下,教育管理者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

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提高课程改革的成功率和效果。

基于泰勒原理的教育管理理念还强调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

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教育管理者应该注重教师的工作动机,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泰勒原理提倡将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让员工感受到努力工作的价值,激发其工作动力。

在课程改革方面,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如提供专业培训、教学资源支持、学术交流机会等,激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基于泰勒原理的视角还要求教育管理者给予员工更多的培训和成长机会。

在教育领域,这表现为教育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空间。

课程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传统的课程改革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基于泰勒原理的视角下,教育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和成长机会,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改革能力。

谈“泰勒原理”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谈“泰勒原理”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谈“泰勒原理”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作者:张国富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3期泰勒,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围绕着四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泰勒认为,编制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必须加以回答的,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看做是课程编制过程的阶段:制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也为我国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课程设计要注重教育目标来源多样化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它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在身体、精神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要事先确定可以检验的教育目标,体现一定的预设性,这样才能够检验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教育目标正是我们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基础。

与此同时,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克服简单化、片面化的取向,注重教育目标来源的多样化。

因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全面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

”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单一的“学科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兼顾社会变革发展需要和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

泰勒提出选择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

体现的正式这种教育目标来源多元化的理念。

二、课程评价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泰勒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它指明了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的方式和结果评价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育评价是考察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教师教学活动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从而帮助教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不断地促进学生取得进步。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启示与实践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启示与实践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启示与实践研究作者:肖博洋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1期【摘要】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在教育领域有深远、广泛的影响,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基于此,文章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为例就泰勒原理下教育实践策略进行探讨,并结合泰勒原理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启示就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基于以生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围绕课程目标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启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076-03【本文著录格式】夏秀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泰勒原理启示与实践研究 [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76-77,141.泰勒原理创造了现代课程楷模,它强大的生命力为教育领域注入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提供了参考价值,尤其对艺术教育工作,泰勒原理产生深深的影响,被诸多艺术教师及艺术教育理论家所采纳,泰勒提出的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体验、组织教育体验、评价教育体验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执教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灵感。

基于此,文章就泰勒原理给予艺术课程教学的启示以及艺术课程具体实践策略展开论述。

一、泰勒原理的概述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评论专家、课程理论专家和教育学家,出版了多本书关于教育的书籍,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成绩测验的编制》,在前者中确立“课程的基本原理”,在后者中确立了“评价原理”,这两者的结合即著名的“泰勒原理”。

在西方国家,泰勒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基础,它也被称之为“目标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体验的选择、教育体验的组织、教育体验的评价。

二、泰勒原理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启示(一)对制定艺术课程目标的启示在泰勒看来,课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教育计划方向,而教育计划直接影响目标的落实效果。

泰勒的课程目标观及其启示

泰勒的课程目标观及其启示

泰勒的课程目标观及其启示林徳全(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泰勒的课程U标观一方面是对前人课程L1标思想的合理继承,另一方面乂是对自己课程U标思想实践的升华。

泰勒的课程U标观对我国课程U标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第一,应充分认识课程LI标的重要性;第二,应切实保证课程忖标的全面性;第三,应提供保证课程目标完善的程序。

关键词:泰勒;课程忖标;启示关于课程LI标问题,虽然国内外研究者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对课程U标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把课程目标理解为“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1]144, 都把课程LI标看作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这就意味着课程LI标居于课程的核心位置。

课程U标既是课程研制的起点,也是课程研制的终点;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课程实施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根本标准。

因此,确定课程H标就成为课程研制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对此, 泰勒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详实的论证。

可以说,泰勒作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在课程LI标方面独具匠心的研究,无论对课程理论还是对课程实践都具有诸多的启示。

一、泰勒课程目标观的渊源及主要内容(一)渊源泰勒的课程LI标观一方面是对前人课程LI标思想的合理继承,巧一方面乂是对自己课程目标思想实践的升华。

1.历史的继承泰勒的课程U标观是在博比特、查特斯等人课程U标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博比特认为,“U标是对进行各种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的陈述,同时,也旨在帮助课程编制者确定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育结果” [2]。

查特斯认为, “首先必须制定LI标,然后选择课程内容。

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始终根据LI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2]。

泰勒继承了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课程U标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课程H标观。

在他看来,“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L1标”[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勒原理”对我国大学课程决策的启示
摘要“泰勒原理”作为最经典和最权威的现代课程理论,对当代各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泰勒把课程决策的步骤划分为确定课程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评价实施效果四个部分。

而我国大学课程决策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片面化、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化的问题。

笔者从泰勒原理四个步骤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课程所存在问题,认为大学课程改革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泰勒原理课程决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1 泰勒课程决策原理内容
泰勒的四阶段论可以说是对课程决策和课程设计步骤的最经典、最简洁的概括,被认为是当代课程编制最优秀的成果。

作为在课程决策理论中的权威理论,泰勒课程决策原理的核心就是对课程决策的四个基本程序和方法的论述。

其主要内容是:
1.1 确定课程教育目标
确定课程的教育目标,被泰勒认为是最关键的一步,接下来的几个问题都是围绕着课程目标来展开的。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选择主要来源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教育目标不能脱离学生,毕竟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脱离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成为一个行之有效、成功的教育目标。

第二是对当代社会生
活的研究。

大学的第三大使命是服务社会。

为了更好地完成大学的“服务社会”的使命,教育目标的确定就应该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研究上。

第三是来自于相关学科专家对教学目标的建议。

对一门学科的知识把握和对其动态的分析,专家是最有发言权的,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应考虑专家的建议。

1.2 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泰勒认为的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即外部环境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的学习不是取决于教师向学生传授了什么,而是学生作为学习者,自己学到了什么。

泰勒提出了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须具备四个特征: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

1.3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应该遵循三个准则: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序列性是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之间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整合性是指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便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

依照上述三个原则,将基本技能,基本价值等元素组织起来之后,还需一定的组织原则。

这个组织原则的基础就是正确地认识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二者之间的关系。

1.4 评价实施效果
在泰勒看来,评价就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的目标的过程。

因而,凡是能获得任何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
都是合适的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方法不仅有纸笔测验,还有交谈、问卷、观察等等。

泰勒将评价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界说教育目标;确定评价的情境;编制评价手段。

2 我国大学课程决策存在的问题
泰勒的课程决策原理对我国大学的课程决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给我国大学的课程决策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步骤。

目前,有些学校也以泰勒原理作为自己课程决策的指导理论,来设计和制定自己的课程。

但是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效果仍然不是很乐观。

很多学校并未真正地理解泰勒的课程决策原理,因而出现了只借鉴某一部分或理解失误等错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教育目标单一化
泰勒提出来的课程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这三个方面。

在很大的程度上,很多学校在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和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很少甚至是没有考虑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很多课程的教育目标,特别是计算机、金融等专业的课程目标,大多注重课程结束后的学生对社会的价值。

而在学生自身的认知提高、情感的变化等方面,却很少能有所涉及。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全面、不合理
我国大学课程教育目标的设计上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全面、不够合理。

泰勒认为能帮助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经验有四个特征,即有助于获得信息、形成社会态度、培养兴趣和思维技
能。

我国大部分学校选择的课程内容,局限在泰勒提出的一个或某几个特征上,很少有课程的内容能同时满足几个特征。

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大多都是在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忽视了学生社会态度的形成、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及职业能力的提高。

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完专业知识后,除了收获了一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专业仍然没有产生兴趣,也不能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处理问题。

2.3 组织课程内容的零散化、片面化
很多大学采取在低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在高年级设置专业课程的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并没有满足泰勒提出的组织课程内容应该满足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三项原则。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如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广、思维不够活跃、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不够(与知识面重复)等等。

同时,我国部分高校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过于注重分科课程,各科的划分很明显,不太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以及学科间的相关性。

2.4 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片面化
我国学校现在的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太过于片面化。

很多学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社会态度的养成、兴趣的培养的评价,因而评价的范围不够全面。

并且,我国现在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基本以纸笔测验为主,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

泰勒所赞成的交谈法、观察、问卷等方法,在我国的课程评价过程的实施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3对我国课程决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关乎着我们教育所能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

因而,我们可以在真正认识“泰勒原理”的基础上,把握好“泰勒原理”在我们课程建设中的使用范围。

3.1 大学课程目标的设定全面化
教育目标是在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
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具有相当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只有方向对了,后面的行程才更有可能正确地走下去。

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以及社会环境、权威专家的建议。

教育目标不仅仅关注社会效应,也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应体现全球化的精神。

课程目标应该在学生本位、社会本位、学科本位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3.2 大学课程的内容选择系统化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课程目标所设定的价值体系相统一,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仅要考虑理论知识,也要考虑学习方式、时间活动以及学生的情感价值因素;另外,课程内容要贴近社会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更不能与社会发展脱节。

课程内容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能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最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要能与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教师选择的内容应该在学生现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能有所提高。

3.3 大学教师组织课程内容有序化
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仅要遵循学科内在发展的逻辑顺序,更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顺序。

在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中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同时,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如章—单元—节等等,让课程内容明了清晰化,教师可以清楚地理解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学生也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最后,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根据课程编制中出现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不断地对课程进行调整,使课程适应不同情境下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3.4 大学教学效果评价多样化、多层次
大学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应该多样化、标准应该多层次。

对教学效果应当给予多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以及社会态度的养成,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接受教学内容后都能有所提高。

同时,评价的方法和时间也可以多样化,评价教学效果时可以将纸笔测验、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

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时间不用局限在学期结束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反馈出教学成果。

4 总结
“泰勒原理”作为一种课程决策理论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它是一种典型的理性主义决策理论,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舒适的、划一性的模式,这种预设的课程模式弊端十分明显。

它遏制
了在课程开发中主体的创造性,忽视了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的现实情况。

因而,我们借鉴泰勒课程决策理论时应该结合现实环境给予适当的应用和灵活的把握。

同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当代出现的新的课程决策理论适当借鉴,把泰勒原理和其他决策理论结合起来,积极灵活地应用到大学课程决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常思亮.大学课程决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2010.
[2] 潘耀芳.中外大学课程编制的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3] 孙亚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刍议[j].思想战线,2002(3).
[4]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2003(5).
[5] 黄忠敬.要慎用目标模式的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