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合集下载

针刺实验报告

针刺实验报告

针刺实验报告针刺实验报告引言: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然而,尽管针刺疗法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针刺实验的结果,以评估其疗效。

实验方法:为了评估针刺疗法的效果,我们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实验。

实验对象为50名患有慢性头痛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对照组。

针刺组接受了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进行的针刺治疗,而对照组则接受了假针刺治疗,即针刺器只轻轻触及皮肤而不刺入。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针刺组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患者的头痛程度和频率明显减少。

他们报告的头痛强度评分较低,并且头痛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

2. 针刺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针刺组患者在头痛缓解后,报告了更好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

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更加积极,没有因为头痛而受到太多限制。

3. 对照组患者也有一定的改善:尽管对照组患者没有接受真正的针刺治疗,但他们的头痛症状也有所减轻。

这可能是由于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的作用。

讨论:尽管我们观察到针刺疗法对慢性头痛的治疗效果,但我们仍需谨慎对待这些结果。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一些讨论:1. 针刺疗法的机制:针刺疗法被认为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然而,目前对其具体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作用方式。

2. 心理因素的影响:针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期望效应和心理暗示。

因此,在评估针刺疗法的疗效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作用。

3. 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对针刺疗法的反应可能不同。

一些人可能对针刺疗法非常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对其效果不显著。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刺治疗的选择。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针刺疗法对慢性头痛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针刺量学研究中针刺指力的思考_王亚静

针刺量学研究中针刺指力的思考_王亚静

l a u n c h s t u d c l o s e l r e l a t e d t o a c u u n c t u r e f i n e r f o r c e i n t h e a c u u n c t u r e s t u d .A f t e r r e t r i e v a l u a n t i t u a n t i t y y p g p y q y q y , o f r e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s o n f i n e r f o r c e d u r i n a c u u n c t u r e i n r e c e n t 2 0y e a r s i t w a s f o u n d o u t t h a t a l t h o u h s o m e e x - g g p g , , l o r a t i o n o i n t e d o n a c u u n c t u r e f i n e r f o r c e h a d b e e n m a d e i t w a s s c a t t e r e d a n d h a d n o d e e 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 o u t p p p g p u a n t i t a i d i t w a s a w e a k l i n k i n t h e a c u u n c t u r e s t u d . S o s t u d o f f i n e r f o r c e s h o u l d b e a t t e n t i o n t o i n a c u - q y p p y y g , u n c t u r e o x i b u s t i o n f i e l d t h e l e v e l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e x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m e n t o f m e a s u r i n i n -m - p p p g , s t r u m e n t o n a c u u n c t u r e f i n e r f o r c e s h o u l d b e s t r e n t h e n e d t h e a l i c a t i o n o f i n s t r u m e n t s h o u l d b e e x a n d e d i n p g g p p p ,w t e a c h i n a n d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a r e a s h i c h c o u l d t h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o f a c u u n c r o m o t e - g p p t u r e a n d m o x i b u s t i o n b e t t e r a n d f a s t e r . ;A ;A ;D K E Y WO R D S c u u n c t u r e F i n e r F o r c e c u M o x A a r a t u s c u M o x M e a s u r e m e n t o s e R e s o n s e R e A - p g p p p p p ,A ; l a t c u M o x A c u u n c t u r e M a n i u l a t i o n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p p

1959年中医资料10 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

1959年中医资料10 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济南市立中医医院焦勉齐目前全国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在党的中医政策号召下,对祖国医学遗产,展开了学习和研究,特别是针灸学,更是普遍地推广提倡,并已在临床上获得了许多的比较突出的治疗成绩。

因而引起了医界同志们的研究兴趣,同时对针灸手法操作问题,也更为重视起来。

在本年本刊第四期发表了五篇有关针灸手法的研讨的文章,对针灸手法操作与补泄问题,都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不同的认识见解,这样能够给学习和研究针灸的同志们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应当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手法和观点,要把各种不同的操作手法和补泄技术,大家尽量贡献出来,然后加以研究,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

现在我将多年临床实践中研究和心得的针刺手法和补泄技术,向同道们介绍以供参考,希各地针灸同道们提出批评和指正。

一、“进针”“出针”的操作方法现代一般针灸医籍中所论之“进针法”,通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手,而进针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皆从经验实践中得来,可以选择性的研究采用。

我所介绍的“进针法”与一般之进针法不同,诚恳地说,是在多年治疗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而成的一种“无痛进针法”。

这种进针法能使患者乐于接受,不感分毫痛苦,特别是对神经过敏的人,更为适宜。

“出针法”也是历年反复研究成功的。

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能有“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的良好作用。

兹将进针、出针方法分述如下:1.进针法:此法分三个阶段,兹分别介绍如下:(1)压按(揉撚爪捏):是照难经“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的原则,用左手中指末梢,在刺激部位重按压迫,摇撼表皮肌肉,用力向下爪捏,约一二分钟,使患者感到刺激部位周围麻木重胀为标准。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周红军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8(017)028
【摘要】针灸学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学之一。

长期以来,中医针灸的教学多以师传口授得以延续。

现在的课堂教学,讲述针刺手法的基本操作时,仍以文字描述、口头表达为主,缺乏直观、定量的方法来讲解针刺手法的运针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

有鉴于此,本校本着“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社会欢迎高素质的人才”的改革目标,大胆引入石学敏院士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开展了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从而克服了当前针刺手法教学中无法建立客观指标的不足,使学生能很快掌握针刺手法的基本操作。

现将笔者教学体会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4520-4520)
【作者】周红军
【作者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针刺手法量化机器手的设计与分析
2.针刺量化研究以及针刺手法仿真仪的应用
3.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4.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针刺手法刺激量量化研究进展
5.超声模拟中医针刺手法量化技术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
王银平;王彩虹;杨华元;许建敏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6(025)004
【摘要】随着针刺手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刺激量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继承古人对针灸刺激量比较模糊的认识理论.本文拟就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从理论、实验及临床三方面做一综述.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王银平;王彩虹;杨华元;许建敏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关于针刺刺激量定量化研究的设想 [J], 王东岩;李姝;王斌;邢继杰
2.浅谈针刺手法的刺激量 [J], 王报春;刘超
3.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J], 胡银娥;杨华元;刘堂义;高明;徐刚;唐文超
4.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针刺手法刺激量量化研究进展 [J], 李莎
5.针刺刺激量的研究进展 [J], 周子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指导。虽然学生对于进针手法掌握尚可,但对于针刺之精妙
之处不得领会。改革之后,在理论教学中把许多言辞含糊的
形容词量化,如:在针刺补泻手法中用“左转”、“右转”来形容
或补或泻。采用量化标准后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
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患者的体
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把“小幅度,
参考文献(3条)
1.赵智敏 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发展[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2(06) 2.陈治忠;赖新生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6(02) 3.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核心[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3(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孔立红.KONG Li-hong 《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期刊论文]-医学教育探索2009,8(3) 2. 高虹 《针灸学》在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8) 3. 陈爽白.潘兴芳.孟向文 刺法灸法学基本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初探[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4. 张忠志.马野.马峰峻 浅谈针灸教学改革[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5) 5. 苏佩清 临床医学系<针灸学>理论教学体会[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1,21(11) 6. 张红夏.贺义恒 浅谈中医大专生《针灸学》教学方法[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1,20(2) 7. 张东淑.黄泳.王彩云 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 8. 孟培燕.MENG Pei-yan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5,25(7) 9. 杨丽美.杨桦 针灸学教学改革初探[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5,24(6) 10. 周丹.高颖.王富春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会议论文]-2008

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

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

1959年资料4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txt结婚就像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

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泪流。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灸刺激量对疾病证候相适应的一些体会本钢职工医院王品三针是通过体表刺入皮下组织,而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以达疗效;灸是在体表借燃点艾炷之热力,而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以达疗效,二者都是属于物理刺激疗法。

那么为什么在针灸适应疾病证候的条件下,却有效与不效呢?这不能不归之于针灸刺激量和疾病证候的相适应问题。

更确切一点来说,也就是朱琏同志所指的针灸的三个主要关键。

即时机、部位、手法。

因为人是个有机体,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保持内在平衡,才能健康生存,否则就会疾病丛生,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所以针灸刺激量的大小与疾病证候的相适应与否,也就是能否恢复内在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是决定针灸疗效的主要关键。

方家是通过临床的四诊、八纲辨证后,本着七方十剂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予以应投药剂;西医也是明确诊断后,根据解热、镇痛、强心、利尿、消炎等不同的作用予以处方。

都不外求得对疾病证候的相适应,而获疗效。

所以用药不同,剂量也不同。

那么针灸亦然,也必须根据临床的检查,特别是经络变化的检查,来明确时机、肯定部位、掌握手法。

以适应体质的强、弱、肥、瘦,疾病的久、暂、缓、急,从而获得针灸疗效。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从这个公式里,我们可以看出时机、部位、手法都对,其结果必获著效,其中二个对一个不对,有二个互相抵消,其结果剩下一个对,那么也可以获得疗效;如果若是一个对二个不对,其中二个抵消,剩一个不对,必然无效;至于完全不对,则不仅无效,也很可能有害,助长疾病证候的加剧。

近5年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_赵晔

近5年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_赵晔
针灸临床杂志 2011 年第 27 卷第 8 期
· 69·
次较高的穴位: 太白、 大钟、 照海、 太溪、 章门等, 分属于 脾经、 肾经, 章门虽属肝经, 但为脾之募穴, 亦可调理脾 脏功能; 重用灸法取温通之意, 培补先、 后天之本, 以推 动气化传导。所以, 古代治疗便秘在针灸处方形成当 体现了以脾为主的辨 中充分考虑了便秘的病机特点, 、 、 证特色和健脾 增液 行滞的治疗宗旨。 另外, 由于制 古代针具普遍比现在使用的常规毫针 作工艺的限制, 直径粗大, 若多行深刺之法, 恐患者难以耐受, 肢体远 故针刺以浅刺为常用之法, 端穴位本身多数肌肤菲薄, 亦体现了古方对于刺灸方法选用的灵活与实用特点 。 随着临床医疗环境的改变, 现代针灸治疗便秘结 合了现代解剖学知识及传统针灸理论, 更看重症状的 即考虑“症 ” 更多。 普遍使用穴组, 以局部取穴 解除, [3 ] 为主 , 配以远端经穴或随证加减。 除用毫针针刺以 外, 多用电针、 芒针、 灸法、 耳穴压豆、 穴位注射、 穴位埋 [4 ~ 8 ] , 拔罐等方法, 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线、 [9 ~ 11 ] 。 虽然古代与现代在针灸治 更有深刺单穴之法 疗便秘上有诸多区别, 但仍能看出其历史沿革性, 如现 代仍重用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及任脉上的交会穴来治疗 现代临床在辨证配穴上仍遵循着古方的思路 , 古 便秘, 代文献对指导现代临床与科研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
[2 ]

用量化的捻转手法对罗格列酮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进行治疗发现, 轻刺激量捻转手法与中刺激量捻转手 法均有显著抑制血压上升的作用 ( P < 0. 01 ) , 而重刺 激量捻转手法抑制血压效果不明显 ( P > 0. 05 ) 。 研究 表明不同量化参数的捻转手法的针刺效应具有差异

针刺基本手法量效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针刺基本手法量效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针灸 临床杂志 2 0 1 3年第 2 9卷第 8期

71 -


针 刺 基 本 手 法 量 效 作 用 关 系研 究进 展 术
陈静 子 , 刘 阳阳 △, 郭 义
(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实验 针灸 学研究 中心 , 天津 3 0 0 1 9 3 )
摘 要: 本 文对近 三十 年研 究针 刺基 本手 法量 效作 用关 系的 文献进 行 了总结 分析 。不 同针 刺手 法 、 不同
c e r t a i n d i s e a s e i s b e n e i f c i l a f o r a n a l y s i s a n d c o mp a r i s o n a mo n g d i f e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d a t e s , i n o r d e r t o g e t a c l e r a
c o n c l us i o n a n d g u i d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o f a c u p u nc t u r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s .
Ke y wo r d s: Ac u p u n c t u r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 T wi s t i n g—r o t a t i n g ; L i f i t n g—t h r u s t i n g; D o s e—e f f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手 法参 数 组 合 , 在 效 应 指 标 上 确 实存 在 差 异 , 有 的 表 现 为 效应 程 度 的 差异 , 有 的 则表 现 为相 反 的 效 应

1959年中医资料11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续)

1959年中医资料11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续)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续)济南市立中医医院焦勉斋五、“烧山火”与“透天凉”的个人操作经验今年七月份参加了中央卫生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经络,针灸会议”在小组会上同上海陆瘦燕大夫先后作了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表演;由于个人运用的手法与一般针灸书籍所载有所不同,所以有许多同志向我索阅补泄手法的论文,特别是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方法,因此有必要将个人“烧山火”“透天凉”的具体操作方式及掌握的原则加以论述,以供中西医同志及本刊读者参阅。

如有不同的看法和经验心得,希本着学术争鸣的方针,加以辩论,多提批评意见,我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使针灸医学发出许多的异彩,是我迫切的愿望!根据杨氏与明堂之说,使用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时,是令病人自己口鼻呼气与吸气,再接三进一退与三退一进之刺法,即可使针下有寒热之感觉。

但个人在三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加以变通改进,经过多年反复研究探索,证之于临床实践,效果颇佳。

兹介绍如下:明确诊断、根据病情,确定必须使针下寒热时,无论是补或泄,在施术时,是术者自己运用呼吸运气法来使用烧山火与透天凉,不令病人作口鼻呼吸(因过去曾令病人作呼吸与个人呼吸运气配合起来,往往双方呼吸长短不一致,寒热感觉不明显)。

个人运用呼吸运气法是这样:如门透天凉时,按应针的经穴,针入行捻、刮手法气至后,改用于退一进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提多插少为原则,烧山火则以插多提少为原则),紧提慢插,同时自己口鼻运气、集中精神,专心一致,在提针时要用力捻转,闭口齿,使丹田之气用口鼻一齐上吸(吸气要长而有力),通至鬲下,再由鬲下从胸部达于行针的上肢而且达捻针的拇食二指;向下插针时,则轻微用力捻转,从口鼻向外徐徐呼气(闭口齿、呼气要短而缓),照此法经过三至五次之呼吸运气、患者即感针下及气至循行感通之经络路线,皆出现清凉之感觉。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刺手法参数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刺手法参数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刺手法参数研究中的应用思考【摘要】介绍针刺手法参数定量化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针刺手法参数研究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在已有针刺手法参数科研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采集到的大量针刺手法参数中发掘出有规律的信息,进而探讨针刺手法参数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为针刺手法参数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定量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针刺手法参数;数据挖掘;刺激量;手法波形;传感器;定量学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ique o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 studying【Abstract】 Introducing the advance of study o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 then analyzing the existingstudy on their deficiency. In allusion to these deficiency, depending on the before research,the article proposes to acquire with the laboratory apparatus ,and mine the rule information from the plenty of the collected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s with the Data Mining technique. Then f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s and acupuncture curative effect consequently, it will be make a theory base for the standard,norm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study of th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Key words】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data mining;stimulation amount;manipulation waveform;sensor;quantification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必然存在着刺激量的参数问题。

中医针刺手法量化研究及其测量系统开发的开题报告

中医针刺手法量化研究及其测量系统开发的开题报告

中医针刺手法量化研究及其测量系统开发的开题报

一、研究背景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在国内和国际上备受关注和认可。

其中,中医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但是,目前中医针刺手法的量化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这对于提高中医针刺技术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水平,限制了中医针灸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旨在开发一套中医针刺手法量化测量系统,研究定量评价
中医针刺手法的效果,为中医针刺治疗提供科学、标准的技术指导。


体研究内容包括:
1. 设计中医针刺手法的测量系统,实现对针刺手法的定量测量。

2. 分析和评估中医针刺手法的技术指标,制定针刺技术评估标准。

3. 开展中医针刺手法量化评价研究,探索针刺手法与治疗效果之间
的关系,建立针刺手法与治疗效果的数据库。

4. 开展临床实验,验证中医针刺手法的量化评价系统的可行性和准
确性,提高针刺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和临床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设计和开发中
医针刺手法测量系统,实现对针刺手法的定量测量和数据记录。

然后,
通过分析和评估针刺手法技术指标开展针刺手法效果与治疗效果之间的
关系研究,并建立针刺手法与治疗效果的数据库。

最后,进行临床实验,验证中医针刺手法量化评价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对中医针刺手法的发展和规范化水平提供重要支持,为中医针刺治疗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指南,并且将有助于中医针灸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该研究对于推动针灸学科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针刺手法实验研究状况分析

近十年针刺手法实验研究状况分析

近十年针刺手法实验研究状况分析王凡;雷慧姝;东贵荣【摘要】@@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同样的疾病和同样的穴位因操作手法不同,产生的疗效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由于针刺手法涉及到幅度、深度、频率、力度、方向、次数、时间、呼吸等诸多方面,并且受到患者身心状态、取穴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把握和应用.【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3页(P204-206)【关键词】针刺;针刺手法;综述【作者】王凡;雷慧姝;东贵荣【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治疗中,同样的疾病和同样的穴位因操作手法不同,产生的疗效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由于针刺手法涉及到幅度、深度、频率、力度、方向、次数、时间、呼吸等诸多方面,并且受到患者身心状态、取穴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把握和应用。

而且,针刺补泻常以患者主观产生的凉热或酸麻沉胀感觉为指标,难于客观衡量。

因此,针刺手法问题备受争议,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有没有对应关系?如何量化强弱刺激?针刺手法能否实现标准化?近年来针灸界学者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十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医药信息系统。

①选择了7个与该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即“针刺手法”、“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②上述7个关键词使用布尔逻辑算符“OR”进行运算,可检出所有与针刺手法相关的文献;③界定年限为1999年至2009年。

在获得的文献中,选择刊登在医学类期刊及应用实验研究方法对针刺手法进行研究的文献,涉及的研究内容为提插、捻转单式手法或烧山火、透天凉等其他复式手法,本着随机、对照原则,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针刺组的比较。

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

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

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特别是针对同一穴位的不同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针灸的操作手法和技巧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同一穴位的不同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

我们将回顾现有的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以了解针刺手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优化针刺手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操作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针灸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操作指导,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针刺手法,提高针灸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够为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针灸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针刺手法作为中医针灸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广大中医学者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之间的相关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同一穴位的不同针刺方向、深度、施术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成为了针灸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针刺方向方面,研究显示,不同的针刺方向可以刺激到穴位下的不同组织结构,从而引发不同的生理反应和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穴位在垂直针刺时主要影响深层组织,而在斜刺或平刺时则更多地刺激到浅层组织。

这种差异在疼痛管理、神经调节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针刺深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另一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不同深度的针刺可以刺激到不同层次的神经末梢、血管和肌肉等组织,从而影响局部和全身的生理机能。

在针灸治疗不同疾病时,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进展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进展

166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24,Vol.17,No.1㊃综述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3938㊁82274654);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0228074);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22ZQ056);北京中医药大学揭榜挂帅项目(2022⁃JYB⁃JBZR⁃024)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吴国庆(硕士研究生)㊁汪子栋(博士研究生)㊁李志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赵永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唐银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孟泽宇㊁王忠义),药学院(刘浩天)作者简介:吴国庆(1999-),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针刺手法及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㊂E⁃mail:wuguoqing2021@通信作者:李志刚(1965-),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㊂研究方向:针刺手法及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㊂E⁃mail:Lizhigang620@针刺量效关系研究进展吴国庆 汪子栋 赵永波 唐银杉 孟泽宇 刘浩天 王忠义 李志刚【摘要】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旨在于阐述针刺量与针刺效的核心内涵,明晰针刺量中刺激量与接受量的分类以及不同刺激量的量化和规范方法;进而分析针刺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单一因素与综合因素在同一疾病或不同疾病的最佳刺激参数,从而以疾病和穴位为基础探求针刺量效关系的核心规律,以获取针刺量效关系的更优刺激参数,优化疾病的临床针刺方案,从而稳定针刺的疗效㊂如今在医工结合的背景下,随着诸多新技术的引入,研究人员逐渐开展针刺量效关系的转化研究,聚焦于针刺量的数据采集和仪器仿真,以获取针刺量更精准的数据参数同时进行仿真输出以获得最佳针刺效,这有效的提高针刺操作的可重复性,对针刺的临床应用㊁传承㊁推广和研究都具有重要得作用㊂然而在针刺量效关系研究中还存在如:接受量的量化情况不佳㊁数据采集与仿真仪器不统一㊁量化形式不同以及缺乏确切的针刺量效关系中医评价标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未来的研究方向㊂【关键词】 针刺; 针刺量效关系; 针刺量; 针刺效; 量效关系影响因素; 针刺量化; 针刺仿真【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1.032Research progress on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WU Guoqing ,WANG Zidong ,ZHAO Yongbo ,TANG Yinshan ,MENG Zeyu ,LIU Haotian ,WANG Zhongyi ,LI Zhigang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Zhigang ,E⁃mail :Lizhigang620@【Abstract 】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dose and effect was aimed atelaborating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acupuncture dose and effect,clarify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stimulationdose and receiving dose in acupuncture dose,and quantifying and standardizing methods of differentstimulation dose.Then,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were analyzed.The best stimulation parameters of single factor and comprehensive factor in the same disease or different diseases were studied,so as to explored the core law of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based on the disease and acupoint,so as to obtained better stimulation parameters of the dose⁃effect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optimized the clinical acupuncture program of the disease,and stabilized the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industry,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any new technologies,researchers gradually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dose and effect,focusing on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instrument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67 simulation of acupuncture dose,so as to obtain more accurate data parameters of acupuncture dose andperform simulation output to obtain the best acupuncture effect,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repeatabilityof acupuncture operation.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inheritance,promotion andresearch of acupuncture.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study of acupuncturedose⁃effect relationship,such as poor quantification of accepted dose,inconsistency of data collection and simulation instruments,different quantification forms and lack of exact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cupuncture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TCM.Therefor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for the above problems.【Key words】 acupunctur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the amount of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acupuncture quantification; acupuncture simulation 针刺的量效关系是指针刺量和针刺疗效之间存在的重要相关关系,针刺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针刺的临床疗效㊂‘灵枢㊃小针解“: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灵枢㊃终始“: 病痛者阴也 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 浅刺之㊂”‘灵枢㊃经水“指出: 足阳明,五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㊂”根据邪气深浅㊁经脉深浅的不同针刺取效的针刺深度存在差异,或当针刺深浅相同时由于病情㊁经脉的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㊂长期以来由于针刺量效关系缺乏评定规范和操作准则使得针灸医生对针刺量的施行过多的受到主观因素影响,从而使临床疗效参差不齐,那么使用客观化的定量研究来分析评价针刺量和针刺效的关系,从而寻找针刺量效规律,探求能够使疗效最大化的针刺量,对针刺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的规范化㊁标准化㊁国际化都具有重要意义㊂1 针刺量效关系之针刺量与针刺效1.1 针刺量针刺量效关系是指针刺量与针刺效之间的对应规律,其中针刺量应分为刺激量与接受量,刺激量为实际针灸操作中对患者施加的量,接受量则为患者实际获得的起作用的刺激㊂刺激量多以针刺角度㊁深度㊁方向㊁频率㊁强度㊁手法㊁留针及针刺间隔时间等内容所体现,然而针刺指力㊁针刺得气㊁针刺介入时间㊁留针时间㊁针刺间隔时间㊁是否使用火针㊁电针㊁温针疗法等因素虽然对于针刺量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受到临床实际情况及医生和患者的多重影响,使得在实际操作中的量化情况不佳,所以对于针刺深度㊁方向㊁频率㊁手法㊁强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针刺量效关系研究至关重要㊂接受量在宏观上多以针感的形式体现㊂针感分为医生针刺时的手下感觉和患者出现的酸麻重胀痛等感觉,中医称之为 气至”或 得气”,‘黄帝内经“中记载: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㊂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说明得气是获得针刺效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为历代医家所推崇㊂然而针刺得气的评价方式在清以前的文献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仅仅是以医者手下的沉紧感和患者的寒热感以及感觉传导为标准,清末‘针灸内篇“中出现了以患者接受针刺后产生的酸㊁麻㊁胀㊁重㊁痛的感觉作为得气的标准的雏形,经过现代医家的研究与发展,使其成为针刺得气的重要衡量标准,并在‘针灸学“教材中沿用[1]㊂然而对于感觉的描述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的医生和不同的患者对针感的认识和描述存在差异,更难以形成量化参数㊂尽管有研究者将以往研究中用于评估针感的马萨诸塞州总院针感测量标准(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Acupuncture Sensation Scale)[2]为参考标准,以抓住主要,忽略次要的方法进行改良制定了用于针刺RCT试验和针刺临床的针刺接受量的定量描述规则(M⁃QNS)[3],但这种评价体系依旧难以完全避免因为主观因素影响而导致的数据偏倚㊂1.2 针刺效针刺效为针刺产生的疗效,多表现为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消除,病理状态的减轻与生理功能的恢复㊂在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当中针刺效的评价主要着重于以不同的针刺量探求更佳的针刺效,或在相同或相似的针刺效的前提下探究最佳针刺量或其他刺激方法㊂传统中医认为针刺取效的前提是168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针刺量中的接受量,也就是针刺得气㊂然而得气感即使在针刺非经非穴时也能获得,而往往不能取效或疗效不佳,所以笔者认为仅仅用以感觉判定的针刺得气作为刺激量与针刺效的桥梁以及将得气作为针刺取效的保证并不十分严谨㊂所以在现代研究当中针刺量作为纯粹的量学概念应采用客观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4],以客观的方法量化针刺量并在控制单一变量的情况下,应用疾病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如:症状体征评价量表[5]㊁生物化学指标[6]和物理仪器检测[7⁃9]等方法进行针刺疗效的评价,来探究以不同针刺量效关系影响因素为变量的条件下的最佳针刺疗效,从而获得最优针刺量效数据㊂然而在针刺量和针刺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机体变化,为研究者探索针刺量效产生的核心机制以寻求多种治疗方法,带来了巨大困难㊂裴昕等[10]基于针剌能够使神经系统产生的放电模式及复杂的神经电信号这一原理,采用可视图方法对动物实验中针剌神经电信号进行复杂网络建模,量化了不同针剌频率刺激下的放电形式,从而为量化针剌手法及采用以相同刺激量的其他治疗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㊂金传阳等[11]基于脑 机接口探讨针刺量效关系,认为依托于脑 机接口能够采集针刺时患者高位中枢重要信号数据,并实时㊁动态掌握针刺治疗过程中,不同刺激量的个性化评价情况,以评估不同针刺量所带来的针刺效的微观信息,并基于针刺中枢响应规律㊁针刺临床效应的中枢交互规律㊁针刺效应靶器官的中枢调制机制等理论研究,以寻找更优针刺量,规范针刺操作㊂所以人体数字化及针刺效的解码研究可能会为针刺量与针刺效提供微观桥梁,更为寻找针刺作用靶点以及针刺原理的现代应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撑㊂2 针刺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2.1 针刺深度廖柏丹等[12]以不同深度针刺廉泉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研究发现:相比于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浅刺组(30~40mm),舌咽针刺法配合廉泉穴深刺(60~70mm)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㊂黎慕夫等[13]将7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35例,脱落1例,深刺60~73mm)和毫针组(35例,脱落2例,直刺25~30mm),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毫针组,芒针针刺能够更加有效改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㊁生活质量评分和前列腺体积,疗效更优㊂赵海丰等[14]为探究不同深度针刺风池㊁翳风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遂将1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病历号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观察组进针1寸,对照组进针0.3寸,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88/90)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78/90),且观察组饮水试验评分㊁吞咽造影检查评分㊁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㊁中医症状评分㊁吞咽时间㊁表面肌电图(同步电极位置:舌骨上下2cm处,舌骨正中线两侧)最大波幅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深刺(1寸)风池㊁翳风穴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更佳㊂2.2 针刺方向袁蓉等[15]使用不同角度针刺法治疗大鼠颈部韧带慢性劳损,研究发现:相比于直刺组,平刺和斜刺组大鼠颈部韧带损伤的改善明显,且平刺疗效最佳㊂甘莹莹等[16]使用全身冷冻加雌二醇注射法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以评估三阴交平刺法和直刺法的功能差异,结果显示平刺法相比于直刺法,能够更好地升高子宫中一氧化氮㊁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上调子宫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有效改善子宫微循环㊂马建功[17]为探讨不同针刺手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将12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风池穴的针刺方向分别为对侧外眼角和喉结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向对侧外眼角方向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治疗对PCIV的治疗效果更好㊂2.3 针刺频率李蕾等[18]将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㊁假手术组㊁模型组㊁低频针刺组(1次/s)㊁中频针刺组(2次/秒)和高频针刺组(3次/秒),针刺组在水沟穴进行60秒/次,2次/天,连续3天的针刺干预,结果显示:高频针刺组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减少脑细胞凋亡,且优于低㊁中频针刺组㊂魏媛媛等[19]分别以频率(60次/分钟㊁120次/分钟㊁180次/分钟)与时间(5秒㊁60秒㊁180秒)组成9种不同刺激参数针刺水沟穴干预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发现其中穴位组Ⅵ(频率180次/分钟,时间5秒)可以显著减小TTC染色下脑梗死面积百分比㊂李雅洁等[20]在不同参数针刺 水沟”穴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研究中证实了参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69数6(针刺时间:5秒;针刺频率:3次/秒),为针刺 水沟穴”治疗脑梗死的较优参数,验证了魏媛媛等[19]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应用不同刺激量会导致效果差异,且并非刺激量大且时间长为最优解㊂不同针刺方法的量效差异在临床上也得以体现㊂有研究通过使用不同刺激参数(30㊁60次/分钟和120㊁180次/分钟)的提插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发现强刺激手法能够更好抑制急性内脏痛模型大鼠后脊髓背角中枢兴奋性相关宽动态范围神经元的尖峰频率,对急性胃扩张疼痛模型大鼠的急性内脏痛的抑制效果优于弱刺激组[21]㊂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刺激频率对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影响㊂2.4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对于针刺疗效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22⁃23]㊂宋来娜等[24]将8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发现在常规针刺上施行白虎摇头针法能更加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还能能提高常规针刺远期疗效㊂高岩等[25]发现鹊登梅针法可兴奋眼部周围神经,促进糖尿病大鼠眼部血液流动速度,增加视网膜血供,改善视网膜缺血和缺氧状态,且比普通平补平泻效果显著㊂黄聪敏等[26]将80例脾胃虚弱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烧山火复式手法)和对照组(单式提插补法),结果显示烧山火复式手法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证IBS⁃D患者的大便稀溏㊁畏寒怕冷㊁精神疲乏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优于对照组的单式提插补法针刺治疗㊂刘阳阳等[27]使用提插补法㊁提插泻法㊁捻转补法㊁捻转泻法四种手法针刺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足三里穴,记录神经细束放电情况发现,捻转组的放电频率均显著低于提插法,四种手法针刺电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有其各自特征存在一定差异㊂2.5 针刺强度余航等[28]对比观察强刺激(深刺㊁得气后提插捻转,角度90°~180°,频率60~90次/分钟,每个穴位行针20秒,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提插捻转手法1次)和弱刺激(浅刺㊁得气后提插捻转,角度<90°,频率<60次/分钟㊂每个穴位行针10秒后留针30分钟)多穴位联合阿普唑仑治疗肝郁化火证型的原发性失眠,结果显示:相比于弱刺激,强刺激能够有效改善失眠多梦㊁急躁易怒㊁口渴喜饮等临床症状和血浆神经肽及5⁃羟色胺水平㊂王媚等[29]研究发现,相比于低强度针刺(提插深度为15mm,捻转频率为50~60转/分钟,幅度为45°~90°,操作2分钟,留针20分钟)高强度针刺(提插深度为45mm,捻转频率为180~240转/分钟,幅度为180°~360°,操作2分钟,留针20分钟)大肠俞与委中能够有效腰脊的活动度及功能,减轻腰脊疼痛㊂周清辰等[30]使用强刺激(0.25mm×40mm毫针深刺,行捻转90°~180°补法,频率60~90次/分钟,每穴行针20秒,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捻转手法1次㊂弱刺激(0.18mm ×40mm毫针浅刺,行捻转<90°补法,频率<60次/分钟,每穴行针10秒,留针期间不行针)针刺多穴治疗6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发现:强刺激量和弱刺激量针刺均有效,但以毫针浅刺㊁弱刺激量疗效更优㊂针刺量效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并非所有因素都能够以纯量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如:针刺得气㊁医生指力㊁针刺环境等,也不是所有的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结果都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得以实施,如:针刺的介入时间㊁针刺的疗程等因素受到患者的主观意愿影响而不易量化;是否使用电针㊁温针㊁火针等则受到医生所掌握的针刺技术和诊室条件等因素影响㊂所以在研究当中多关注针刺的深度㊁方向㊁频率[31]㊁强度和手法等因素,然而复式手法的操作也受到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进行针刺手法的量化研究十分必要[32]㊂3 针刺量效关系的转化研究3.1 针刺量的数据采集随着现代科技的成熟与发展,在医工结合的背景下,针刺量学研究逐渐丰富和深入㊂上海中医药大学杨华元等自上世纪开始至今进行针刺手法参数测定分析仪[33]㊁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34]的研究以及针刺手法参数信息分析系统[35]㊁针刺手法参数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36]研究,通过应用应变片传感技术设计传感器采集针刺手法参数,后经放大器与滤波器对手法参数进行放大并消除高低噪音,后进入A/D转化器形成数字信号完成针刺手法参数的实时采集,数字信号进入核心板,经基于ARM嵌入式处理器进行信息处理后进入包含嵌入式操作系统㊁BSP㊁以及针刺手法参数分析软件进行参数分析后传入PC端[37]㊂郭彦170 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等[38]基于DSP芯片设计了针刺手法信号采集系统,将通过特制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处理后经A/D转化为数字信号,利用DSP的McBSP的串行模块将数据传入PC端,以获取更加精准的针刺量学数据参数㊂丁光宏等[39]报道了一种在针灸针上安装力传感器来测量运针过程中针体受拉压和扭转力的新方法和仪器,仪器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到施针者和受针者通过针体的作用力,并将检测到的信号经滤波放大和模数转换后进计算机中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获取不同针刺方法的针刺量数据,经对临床医生的针刺数据采集分析发现,系统能够获取精确的针刺量参数,还能进行针刺手法的类型和精确度评价㊂苏业豪等[40⁃41]通过使用计算机视觉手段对5位医师的200组施行手法操作的视频关键帧序列的时空特征进行手势识别,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混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针刺手法分类方法㊂董明皓[42]通过单目相机定标,获取针刺操作视频序列㊁提取通道㊁分割通道图像得到圆盘区域和标示线区域,计算圆盘区域和标示线区域的几何参数,最后进行计算获得针刺捻转㊁提插和摇摆参数,其优势在于采用非接触式地㊁在不改变施针过程的情况下,实时采集针刺手法数据,可以对针刺手法的参数量化测量,使数据更加真实㊂这种基于相机视频关键帧序列的手法数据采集方式为针刺手法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量化数据的提取提供了新方向㊂3.2 针刺量的仪器仿真针刺手法仿真是对通过技术采集的针刺手法量学数据的转化应用,胡银娥等[43]基于章浩伟等[44⁃45]对基于运动控制的针刺手法仪及自动针刺机械手的设计,成功研制了ZSF⁃I型针刺手法仿真治疗系统㊂该仿真系统具有大㊁中㊁小三个刺激量,能够让针刺手法参数做到定量化和客观化,且实验可重复㊂闵友江等[46]将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收集的数据输入到ZSF⁃I型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并将其与针柄连接对同一患者进行手法仿真刺激治疗发现其感觉基本一致㊂然而针刺手法仿真是为了能够应用仪器来还原出古籍以及中医针灸名家的极具临床疗效的针刺手法㊂其核心在于疗效保证的手法还原而非简单的刺激量的模拟㊂唐学文[47]通过观察刺激 内关穴”来影响经注射乌头碱导致快速心律失常家兔从治疗到完全恢复到窦性心律所需时间和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化情况来对比分析针刺手法仿真系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工程教研室研制,具体型号未说明)和手针的治疗效果,经实验证明了仿真仪在动物实验有较好疗效,且在治疗前后心率及疗效上与针刺组对比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临床针灸降低心率的效果上两组有效率仅相差5%,无显著差异(P>0.05)㊂实验证明仿真系统的输出与专家的手法极为相似,说明了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具有手法模拟与疗效的双重保障㊂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针刺量效关系的转化研究应结合多学科的新技术手段,不断深化针刺量的类型研究,发现针刺时针灸针与穴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及针刺量之接受量的物理感觉和生物量的外在量学参数,并进一步完善针刺量采集和仿真仪器的研发,以稳定的针刺量效参数输出获取最佳针刺疗效,推进针刺手法量化,对针刺手法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48]㊂4 讨论4.1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的现实问题针刺量效关系始于‘黄帝内经“时期,并在针灸的发展过程中备受医家重视从而不断发展,但依旧局限于传统理论和医家的实践经验,未能形成客观的针刺量效关系体系㊂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49]创造性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概念,以针刺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量化针刺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成果十分显著㊂目前针刺量效关系研究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与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亟待攻关的技术难点,如下:(1)针刺得气,因其多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导致其量化难度大,不易普及;针刺深度㊁角度的量化多以针具和针具与针刺平面的夹角进行区分,然而会受到患者体型的干扰使得定量数据不准确;针刺的频率㊁行针次数㊁留针时间㊁针刺间隔时间等因素受到门诊患者量㊁医生的数量和操作时间,以及患者自身意愿的影响使得在真实世界中难以准确按照量化规范进行操作㊂(2)针刺手法复杂多样,其操作方式不易规范,且目前从事针刺量化研究的研究者在针刺手法数环球中医药2024年1月第17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24,Vol.17,No.1171据的采集方面采用的测量仪器不统一,获取的数据信息种类㊁精确度㊁数据分析处理系统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使得难以形成标准的针刺量效参数,进而影响针刺手法的仿真输出,使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缺乏统一标准㊂(3)针刺量效的评价方法也存在诸多问题,有效率的评价多采用西医临床量表,其量表设计与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差异,其有效的定义是否与中医传统所追求的向愈改变(如:脉象调和㊁舌象正常等体征)相一致有待商榷,且针刺量效的测量与仿真仍与实际存在差异,但当与手针的临床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时,其作用机制是否相同,也存在不确定性㊂4.2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的未来方向基于上述问题,针刺量效关系研究在未来具有相当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前景㊂其主要聚焦于下: (1)在针刺量效关系研究当中必须明确针刺量的概念,区分主观量和客观量的研究方式㊂对于主观量尤其是对于针刺得气这一对针刺的取效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因素和容易受到主观影响的客观量(如:针刺次数㊁间隔时间㊁针刺疗程等)的研究应采用倡议㊁建议㊁指导的形式来规范医生和患者,使用相对客观的评价量表进行量化评估㊂对于客观量应进行纯量学的分析研究,既进行单一因素的分析又要进行多因素的组合分析从而获得最优量学数据㊂(2)针刺手法的数据采集和仿真研究应在医工结合的背景之下,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新技术不断优化数据采集设备,从而获得更加精准的针刺量效参数,并建立针刺量效数据库以备研究和仿真输出应用,并在不同阶段规范针刺数据采集和仿真仪器功能的基础标准,从而规范针刺量效规律的仪器研究或基于仪器的针刺量效规律研究㊂(3)针刺量效关系的评价体系应该引入中医诊断评价量表和大量的能够确切靶向疾病的生化指标以及借助多种先进的物理学检测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检验,这对针刺量效关系核心机制的探索以及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㊂参考文献[1] 吴琼,李世永,曹原,等.浅谈‘针灸学“教材中对 得气”定义的认识[C]//中国针灸学会.2022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22:554⁃559.[2] YU D T,Jones A Y,PANG M 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Acupuncture Sensation Scale:An exploratory and methodologicalstudy[J].Acupunct Med,2012,30(3):214⁃221. [3] 屠健如.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及其效应的规则[J].中国针灸,2012,32(4):363⁃366.[4] 王东岩,杨海永,董旭,等.针刺量效关系研究进展与评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014⁃5017. [5] 胡波,车睿,梁楚西,等.夹脊穴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23,32(4):272⁃275.[6] 洪寿海,丁沙沙,方哲科,等.不同频率提插针刺手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疗效及血清胃运动相关激素影响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8):790⁃797.[7] 甄俊平,柳澄,何敬振,等.不同时辰针刺足少阴肾经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5):325⁃331.[8] 熊繁,黎诗琪,王颖,等.不同强度电针刺激上巨虚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3):749⁃752.[9] 李香淑,胡佳慧,鲁海,等.可视化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3041⁃3043. [10] 裴昕,王江,邓斌,等.基于可视图的针刺神经电信号的量化描述[C]//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卷),2013:399⁃404.[11] 金传阳,朱海滨,熊嘉玮,等.基于脑⁃机接口的针刺手法量学规范化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4):587⁃591.[12] 廖柏丹,柳元娥,彭宣军.廉泉穴不同针刺深度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8):856⁃859.[13] 黎慕夫,吕金苗,赵凌飞,等.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20,40(10):1071⁃1075.[14] 赵海丰,王立恒,伊璠.不同深度针刺风池㊁翳风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3):522⁃526.[15] 袁蓉,潘晓伟,高群,等.不同角度针刺对大鼠颈部韧带慢性劳损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3):241⁃243.[16] 甘莹莹,马良宵,于文颜,等.平刺与直刺三阴交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NO㊁NOS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663⁃1667.[17] 马建功.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机制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4):47⁃50. [18] 李蕾,王云卿,张潋.不同频率水沟穴提插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231⁃234,306.[19] 魏媛媛,樊小农,王舒,等. 水沟”穴干预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的特异性效应及针刺参数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3):221⁃225.。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关键词】针刺方法;补泻方法;刺激量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1 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内经》首先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在《内经》补泻法中,迎随补泻是补泻法的总则[1],徐疾补泻法是其它补泻法的基础。

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我们从《内经》及后世补泻中加予探讨。

《灵枢・终始》中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谈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

说明补法要比泻法刺激轻,如果留针时间相同,则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关于捻转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灵枢・官能》中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摇大其孔,气其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

在泻法中捻转用“切而转之”,出针时摇大其孔,在补法中捻转用“微旋”,出针按压针孔,因此可以说补法的刺激量也是小于泻法的刺激量的。

明代李�{在《医学入门》中也作过这样的记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夺其实也”。

也即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徐疾补泻法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徐疾补泻法的关键在于速度及留针时间。

由于补法中,进针时所用力量大,进针时间长,因此,补法的刺激量要比泻法的刺激量大。

《素问・针解篇》将徐疾法解释为出针时间的长短:慢出针即留针时间长,疾出针指留针时间短,所以从刺激时间来看,徐疾补泻法中,补法的刺激量大,泻法相对于补法则刺激量小。

在《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提插补泻法,只是在《难经》中才得到进一步阐述。

关于针刺的刺激量问题

关于针刺的刺激量问题

关于针刺的刺激量问题关于针刺的刺激量问题,《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很清楚:“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说明针刺的刺激量不可能客观化,只能根据患者的反应来决定。

几个月前,一位负责电影服装的朋友因为严重失眠找我治疗,大家都知道,搞艺术的人都极其敏感,尤其是女性。

这位朋友说她曾经晕针过,所以对针刺很恐惧,我说晕针很正常,她说不是一般的晕针,是针刺后昏迷送到医院急诊抢救过,这时我才意识到她晕针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在给她轻轻点按颈背部后,用极细的直径0.25mm的一次性针灸针在其颈背部如蜻蜓点水般快速点刺,结果效果很好。

第二周复诊,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说,从开没睡这么好过。

上周本来在广州拍电影,专门坐飞机回来扎针。

关于针刺的刺激量问题,弟子程延君理解得比较深刻:我们知道,方药的运用是有体质区分的,其实针灸治疗也是这样。

同样的针刺强度,在不同病人身上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反应。

比如性格比较敏感的人,对针刺的感受常比一般人更加强烈,胥老师说,这样的病人,疗效一般也会比较显著。

随诊期间,有一位男性抑郁症患者,三十多岁,情绪容易激动,比较敏感,家人言语稍有不慎就会触怒他,招致打骂。

最初该病人是因为背腰部不适前来就诊,胥老师在其脊柱阿是穴快针治疗时,虽使用极细的毫针,病人针感十分强烈,一针下去,立即无法承受。

接下来的几次治疗,循序渐进,能够承受的刺激量和针数也逐渐增多,但是每扎一针总要休息一两分钟才能继续针刺。

而且病人自己对于针感的描述很准确,对每一针的体会都比一般人要强烈的多。

随着治疗的深入,病人背腰部不适感有明显改善,令人诧异的是,他的精神情绪也大有改观,和胥老师聊天,也常常会有爽朗的笑声了。

也见过病人,对针刺非常不敏感,即使是粗针针刺也总感觉不够强度,老师对这样的病人,每治疗一次都很费力气。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病人,性格往往大大咧咧,比较豪爽。

我想,疾病的发生与整个人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探讨

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探讨

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探讨洪寿海;万意佳;潘旭初;李进进;孙丹红;徐福;宣丽华【摘要】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不同针刺手法包含不同刺激参数,进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和治疗效应。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显示针刺治疗FD有效且安全,然而关于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FD的相关性研究却仍显不足,这严重阻碍了针刺治疗FD的方案优化。

该文将对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FD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针刺治疗FD临床最优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5页(P98-102)【关键词】针刺疗法;消化不良;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作者】洪寿海;万意佳;潘旭初;李进进;孙丹红;徐福;宣丽华【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反复或持续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FD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FD的发病率为29.2%[2];在亚洲人群中其发病率为8%~23%[3]。

中国1项基于山东大学大学生的问卷和量表调查研究也显示,在4638个大学生中,FD的发病率高达9.25%[4]。

然而,目前关于FD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甚明确,现有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5]。

关于针刺治疗的刺激量问题的探讨

关于针刺治疗的刺激量问题的探讨

关于针刺治疗的刺激量问题的探讨
蒋中秋;陈荣平;刘立新;毕永生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
【年(卷),期】2010(012)012
【摘要】@@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刺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如<标幽赋>云:"要知迎随,须明逆顺",指的是应随补泻;<针灸大成>:"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指的是捻转补泻法等等.但补泻手法操作要达到怎样一个量,古籍记载较少.<灵枢·经水>中对不同经络提到的"…刺**分,留**呼…"等语句,可视为是手法刺激量的较早记载.笔者认为,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好比中药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一样,在辨证论治准确的前提下,刺激量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总页数】1页(P2119-2119)
【作者】蒋中秋;陈荣平;刘立新;毕永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内科,承德,067000;河北省承德市营子铜城人民医院内科,承德,067200;河北省承德市第六医院内科,承德,067000;河北省承德市营子铜城人民医院内科,承德,067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1
【相关文献】
1.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对比研究 [J], 任建雷;宣丽华
2.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刺治疗刺激量 [J], 黄翠华
3.关于针刺有效刺激量和维持一定的有效刺激时间问题的探讨 [J], 沙岩
4.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的影响 [J], 王梅康;曾宪峰;郝晋东
5.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脑卒中疗效的影响 [J], 王梅康;李静;魏友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针刺手法以及刺激量的选择对临床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少,缺乏经过严格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同针刺手法的临床疗效,这也主要是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实际操作很难做到真正的定量化及客观化,操作很难做到重复性以及规范性。

本文从针刺手法的量化和客观化、针刺手法的作用机理、针刺手法刺激量和针刺效应的关系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针刺手法客观化、量化研究方面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概况,认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研究手段对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以及针刺量效关系作用机理的阐明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出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对针刺手法参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使得该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入。

Abstract: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intensities are crucial to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urrently,few studies focally probed int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leading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into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with designed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of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in the practice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intensities,which stem from the insufficiently feasible repeatability and normalization in operations. Hence,in this research,from perspectives of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s intensities and effects,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objec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was int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nctio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we obtain waveform sign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by The ATP-II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 tester,we use the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analysis techniques to extract mor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features,and in this study,we proposed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of the intensities of stimulation.Key words:Acupuncture manipulation;Parameter quantization;Intensities;Intensity-effect relationship1 研究背景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针刺手法研究越来越深入,对针刺手法的作用和针刺效应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由于针刺手法在操作过程中涉及到幅度、角度、频率、作用力、方向、时间及刺激量等多参数,并且在临床上受到患者身心状态、取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产生的临床疗效有着很大的差异。

针刺手法是针刺治疗的外在体现形式,针刺刺激量是针刺治疗的内在本质特征[1]。

针刺刺激量不定量化,是掩盖针灸疗效差异的重要原因,它阻碍了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阻碍了针灸学科的发展。

2 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现状针刺刺激量是针灸临床获取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1]。

针刺手法是针刺治疗的外在体现形式,针刺刺激量是针刺治疗的内在本质特征[2]。

针刺的刺激量如同药物剂量一样,对疗效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沦何种刺激,要引起脏腑的反应,必须在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上达到某个阈值,而且各参数间也会相互影响,这就涉及到一个针刺手法的量化问题。

关于针刺刺激量的定量化研究是当前针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初,石学敏院士就较早的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理论[3-4]。

石学敏”针刺手法量学” 理论的提出,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个空白,但在针刺刺激量的定量化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针刺手法的客观化和量化,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去验证、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现代内涵,复旦大学研制的动态监测针体受力系统,检测到针体上的受力和手法操作的波形电信号,筛选出有规律的得气指标与针刺手法参数[5]。

近10多年来,我们研究室一直致力于针刺手法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6],项目研究成果”ATP-Ⅱ智能针刺手法测定析系统”已被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用于针灸教学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研究[7-8]。

国外学者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将一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人体针刺手法操作时的定量化研究,发现增加捻转量对在提针、插针时的组织移位和在插针后弹回的组织移位都有显著的线性效应[9]。

香港中文大学通过虚拟人技术观察针刺操作的过程,将计算机的虚拟仿真应用针刺的研究,在针刺手法客直观化以及危险穴位操作方面的研究,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0]。

Wang[11]分析针刺足三里获取的电信号位研究对象,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了四种针刺手法针刺足三里时获取的电信号,通过递归图确定了不同针刺电信号的平稳性。

美国学者Davis等也报道了6位中国针灸专家在实施同一捻转手法时,捻转幅度个体差异显著,但捻转力量没有差异,并且补泻手法对捻转力量也无影响[12]。

最新研究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探索捻转手法的动作特征,从而为捻转手法操作的定量化提供依据,提出议将捻转频率离散度和操作时间用于捻转手法的定量评估[13],可以看出也是从不同刺激量的角度来考虑手法的定量化。

以上研究,主要是从实施者角度研究针刺手法刺激,但是针刺效应是施术者和受试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把两者都能够客观化、定量化,临床的针刺手法才能做到真正的重复和规范。

3 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研究不同刺激量的针刺手法产生不同的临床疗效,说明不同的刺激量产生的临床效应是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的,不同的刺激量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的差别,究其原因也许正是与这种针下反应不同直接相关。

在不同针刺手法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中枢和器官的反应不同,如果通过现代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构建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则可以为临床手法刺激量的选择提供指导和理论基础,最终为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胡银娥等[14-17]致力于应用计算机技术寻找量化参数的规律和特点,并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在大量针刺手法信息中,找到单式手法和部分复式手法的共性特征,并建立针刺手法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建立针刺手法手法的数学模型后,又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展针刺手法仿真系统的研制工作[18]。

自针刺手法仿真系统研制成功后,由于该仪器能够在针刺过程中刺激参数可以客观化、定量化,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以及规范性,因此,研究者应用该仪器开展动物实验研究,从而该仪器的研制对针刺效应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华元等[19-21]以不同刺激量参数的捻转手法刺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比较其降压效应及对心肌血管紧张素(Ang)Ⅱ含量的影响,结果轻刺激量捻转手法与中刺激量捻转手法均有显著抑制血压上升的作用,而重刺激量捻转手法抑制血压上升的效果不明显。

王彩虹等[22]通过三种不同刺激量的捻转针刺手法,观察应用三种不同刺激参数的针刺手法针刺前后正常人穴位温度变化的针刺效应,探讨刺激量的大小和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

在动物实验有较好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定量化针刺手法参数的临床实验,该实验主要是验证针刺手法仿真系统的效应,因此选用健康人作为针刺对象[23]。

也有借助电磁学相关知识,开展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杨国平[24]从电磁学观点探讨针刺手法,人为行针手法会产生两个方而的电磁场,但是这两种电磁场作用于患者对疗效有何影响、其作用机理如何及其与经络有何关系,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龚斌等[25]用间生态学说的均等相、反常相、抑制相解释针刺有效刺激量的大小与针刺疗效补泻、针刺疗程的关系。

提出针刺有效刺激量的概念,认为针刺手法、患者敏感度、刺激时间是构成有效刺激量的三个因素,有效刺激量大为泻法、有效刺激量小为补法,但是如何具体计算刺激量大小,该研究者未涉及。

也有研究者,从针刺手法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周国祥等[26]以不同针刺手法针刺大鼠内关穴,探讨针刺内关穴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与血浆β-内啡肽的相关性,针刺内关穴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β-EP的升高,减轻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而重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效果优于轻手法针刺组。

Itoh K 等[27]用不同针刺方式治疗老年人慢性腰痛,发现深刺激的治疗效果优于浅刺激及常规针刺疗法,但是深、浅刺激量是多少呢?只有强、弱之分,未计算出定量化的值。

综上所述,针刺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从操作者自身角度定义刺激量,明显的主观性,客观化不足,影响了实验的可信度和精确度,各研究之间差异太大。

4 结论和思考4.1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前期研究结果如下。

4.1.1在针刺手法的量化的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而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的引入,又为针刺手法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