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作业练习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练习(十一) 辛亥革命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9·石嘴山高三摸底)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大庆高三模拟)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这反映了( )

A.清朝统治陷入危机 B.君主立宪制已确立

C.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D.专制色彩依然浓厚

解析根据材料“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结合清末的背景,可以得知清末新政的改革仍保留较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君主立宪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只能请旨裁夺”可得知,民主政治在清末并未取得突破,故排除C项。

答案 D

点睛资政院是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清政府设立资政院,目的在于培养锻炼议员的能力,为成立两院制的正式国会奠定基础,是一个过渡性的立法机构。

3.(2019·佛山高三模拟)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说明( )

A.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D.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表明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革命的干涉,辛亥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A 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材料信息说明的问题,排除;材料是希望列强不要干预中国革命,不是表明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D项错误。故选A。

答案 A

4.(2019·保定高三期中测试)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这实质上反映了( )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体之争

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革命果实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D.宪法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

解析材料“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设法,人治和法治的理性存在矛盾,故B项正确;《临时约法》属于革命派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革命果实被窃取,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临时约法》的性质,故D项错误。

答案 B

点睛“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反映出《临时约法》的弊端,从中分析正确答案。

5.(2019·临沂高三模拟)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

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解析由题干中的“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等信息可知,清朝皇室在人心所向的大趋势下,被迫主张退位,所以等于是以和平退让的方式顺应了时势,之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选D;由题干可知,清政府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故排除A 项;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在题干中也没有提到,故排除。

答案 D

6.(2019·宿州高三联考)“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

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经济之下,封建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故D项正确;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是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王权的一元结构突

然解体”,说明社会结构已经分化组合,排除B项;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所导致的,故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 D

7.(2019·惠州高三模拟)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由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故“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2019·南充高三模拟)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中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的就职宣言亦申述了与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近乎一致的对外政策。由此得出,民国政府的承诺( ) A.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为新政府的国际承认奠定了基础

C.阻碍反封建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

D.是迫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压力

解析民国政府承诺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其目的是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国的承认,这为新政府的国际承认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袁世凯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故A项错误;袁世凯政府本身属于封建政府,不可能进行反封建革命事业,故C项错误;当时帝国主义没有对民国政府进行武装干涉,故D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

9.(2019·宜昌高三考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