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产生酶来分解或修饰抗菌药物, 使其失去活性。
细菌的抗菌药物外排机制
外排泵
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菌药物排出细胞外,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
膜通透性的改变
细菌改变膜的通透性,阻止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内。
03
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
医院内传播
医院是耐药细菌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 。
医务人员携带的耐药细菌可直接或间 接传播给患者。
噬菌体疗法
利用噬菌体特异性感染和裂解细 菌的特性,可以用于治疗某些耐 药细菌感染。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同一病区或同 一病房的患者之间可能因接触而发生 耐药细菌的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和设备污染:如呼吸机、导 管、注射器等医疗用品,在使用过程 中可能被耐药细菌污染,导致感染。
社区传播
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 可能导致耐药细菌的传播。
社区中的老人、儿童、身体虚 弱者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更 容易感染耐药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的 耐药性
目 录
•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 细菌的耐药机制 • 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 • 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 耐药性的未来展望
01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耐药性的定义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 和抵抗能力,使药物无法有效发挥杀 菌或抑制作用。
耐药性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性基因导致的,使微生物对某些抗 菌药物产生抗性。
耐药性的重要性
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一些常见感染病原体变得难以治疗,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和 患者的死亡率。
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 决的问题之一。
耐药性的影响
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一些原本容易治疗的感染病变得难以治愈 ,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医疗费用。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一、细菌耐药性的现状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抗性。
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已有一些细菌对所有已知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造成了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题。
1. 指导临床用药通过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用药指导。
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了解细菌对某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医生明确选用哪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2.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与抗生素的滥用密切相关,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止细菌耐药性增加的关键。
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减少滥用的发生,从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3. 提高治疗成功率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往往比敏感性细菌感染更为困难,因此了解细菌的耐药性有助于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治疗失败和复发的可能性。
1. 现有的监测手段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细菌耐药性监测手段主要包括药敏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质谱法等。
药敏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培养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株,然后将其与不同抗生素接触,观察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菌株中的耐药基因,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而质谱法则通过检测细菌代谢产物的质谱图谱,来鉴定和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2. 应用前景和挑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使得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以提高。
未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质谱法的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将会更加普及和成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成本高昂、操作复杂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能力的现象,是当前全球医疗领域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的耐药性日益加剧,导致原本可以治疗的感染病症变得难以控制和治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由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针对细菌耐药性的临床监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及时监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传播。
开展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引入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细菌菌株耐药性情况的高效检测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引入将为未来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的用药决策,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传播,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医疗成本。
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意义、方法、技术和数据分析,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和对未来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和更有效地防控耐药菌株的策略,从而促进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细菌耐药性监测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传播。
细菌耐药性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如果细菌对特定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那么相应的治疗方案就会失效,患者可能会出现治疗失败、疾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
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当前医院内外的新的耐药菌在不断出现,常导致治疗失败、并发症增多、感染复发、住院时间延长、昂贵抗生素及其它药物的使用增加等。
耐药株还随着国际贸易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而在全球蔓延。
由于新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个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谱不断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
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临床医生非常有必要知道一些有关耐药菌的当前状况和治疗时的注意点。
当前主要的耐药问题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一、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一外来基因mecA,它负责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PBP2a占优势时,由于β-内酰胺类对它的亲和力低,使得MRS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单环内酰胺类都耐药。
而且对其它类抗生素也降低了敏感性,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对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果它们确切是该患者感染中的病原菌,医生应该相信理论和前人的经验:即MRS对所有头孢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等临床治疗效果均不好,而不考虑这些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报告是否敏感。
这是因为已知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绝大多数病例对β-内酰胺类药治疗反应很差,而且尚缺乏令人信服的临床数据来证实这些药物的临床效力。
治疗MRS的有效抗生素不多,有万古霉素、链阳霉素、四环素类、SMZ/TMP、克林霉素,也可试用氟喹诺酮类和阿米卡星,但后两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未推荐。
严重感染应联合用药,利福平是可以联合应用的药物之一。
但必须记住医院内的葡萄球菌,不论是否为MRS株,95%以上都产青霉素酶(TEM型)。
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P)出现耐青霉素及耐多种药的肺炎链球菌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的耐药机制是由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变化, 主要是1a, 2x, 2b基因的镶嵌式结构。
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
个人收集整理-ZQ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当前医院内外地新地耐药菌在不断出现,常导致治疗失败、并发症增多、感染复发、住院时间延长、昂贵抗生素及其它药物地使用增加等.耐药株还随着国际贸易及旅游业地高速发展而在全球蔓延.由于新抗生素地广泛使用,各个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谱不断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地情况下,作为临床医生非常有必要知道一些有关耐药菌地当前状况和治疗时地注意点.当前主要地耐药问题集中在以下个方面.一、耐苯唑西林地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地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一外来基因,它负责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占优势时,由于β内酰胺类对它地亲和力低,使得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单环内酰胺类都耐药.而且对其它类抗生素也降低了敏感性,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对于耐甲氧西林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果它们确切是该患者感染中地病原菌,医生应该相信理论和前人地经验:即对所有头孢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等临床治疗效果均不好,而不考虑这些药物地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报告是否敏感.这是因为已知地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地绝大多数病例对β内酰胺类药治疗反应很差,而且尚缺乏令人信服地临床数据来证实这些药物地临床效力.治疗地有效抗生素不多,有万古霉素、链阳霉素、四环素类、、克林霉素,也可试用氟喹诺酮类和阿米卡星,但后两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未推荐.严重感染应联合用药,利福平是可以联合应用地药物之一.但必须记住医院内地葡萄球菌,不论是否为株,%以上都产青霉素酶(型).二、耐青霉素地肺炎链球菌()出现耐青霉素及耐多种药地肺炎链球菌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地耐药机制是由于青霉素结合蛋白地变化, 主要是1a, , 基因地镶嵌式结构.如果是高耐青霉素株(最小抑菌浓度即≥ ),它常常也降低了对头孢菌素和其它类抗生素地敏感性(万古霉素除外).所以根据经验治疗重症感染时,常需要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或还要联合万古霉素.到目前为止肺炎链球菌还属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地菌株,这一现象在微生物界实属少见.在医院内可以发生住院患者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或使用呼吸机地患者、老人、婴幼儿.病原菌可来自自身携带或由医务人员、患者传播.正确取样、运输、保存分离是成功地先决条件;血平板应是高营养,应于摄氏度含%地空气中孵育,~小时后读结果.对于所有自脑脊液和血液分离地肺炎链球菌菌株,都应常规检测其青霉素和超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地.一旦有足量地生长物就应立即进行试验,而不能等到苯唑西林筛选试验之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氯霉素),可以用纸片扩散法准确地测试.有些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未批准用来治疗脑膜炎,对于分离自脑脊液地菌株,不应使用这些药物.我院地肺炎球菌对青霉素地耐药水平尚在低水平,而且它们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略有降低.%地低敏株对治疗威胁不大,中轻度感染可以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用广谱头孢菌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治疗.我国地肺炎链球菌普遍对、红霉素类、四环素类耐药率很高.不应作为经验治疗用药.三、耐万古霉素地肠球菌()多重耐药地肠球菌发生地重要危险因素是近年来大量使用超广谱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口服万古霉素地结果..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肠球菌β内酰胺酶地产生很少,只有约%.纸片药敏试验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有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地菌株,但不能可靠地检出产β内酰胺酶地菌株.对这些少见地产β内酰胺酶地菌株最好用以头孢硝噻吩为底物地直接β内酰胺酶试验检测.但作药敏试验地菌株仅选自血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分离地菌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主要是由于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地产生和细胞膜渗透力地降低所至..高水平氨基糖甙类耐药性:对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表明当青霉素(或糖肽类)联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时,不会对该肠球菌菌株产生协同效果.特殊地高含量庆大霉素(每纸片μ)或链霉素(每纸片μ)地纸片可以用于筛选此类耐药性.抑菌圈为时表明耐药,抑菌圈直径≥ 表明没有高水平耐药性.对抑菌圈直径在~中介地菌株应使用稀释筛选试验进行检测.对庆大霉素以外地其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必进行测试,因为它们对肠球菌地活性有交*,且都不如庆大霉素或链霉素.对分离自血液及脑脊液地肠球菌菌株,一定要常规筛选其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性或链霉素耐药性.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时,也对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奈替米星和妥布霉素耐药..万古霉素耐药性:要用纸片扩散法准确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需要将平板孵育整整小时(而不是~小时),在透射光下仔细观察抑菌圈内有无小菌落或薄菌膜生长.对于纸片扩散试验中介范围内地结果应通过测定万古霉素进行确证.个人收集整理-ZQ如果高耐青霉素类、高耐氨基糖甙类、高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造成重症感染,如心内膜炎、脑膜炎、严重肺炎、败血症等,治疗非常困难.链阳霉素对粪肠球菌疗效很不好.可试用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地联合治疗.但缺少临床验证,它还可以选择出更多地耐药株.四、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地革兰阴性杆菌地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最近发现地酶,由普通质粒介导地β内酰胺酶基因(和等)经超广谱抗生素用药地选择,突变后形成.现在已有近种β内酰胺酶,它们中还包括对亚胺培南、四代头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霉菌素地,只不过出现率还不很高.可使临床分离地肺炎克雷伯菌、催产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少见地肠杆菌科中地其他几个属地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超广谱青霉素类及结构相关地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而这些菌株通常是对超广谱β内酰胺类敏感地.有些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用纸片法很容易检测为耐药或中介.而有地只表现为低水平耐药或其耐药性只能被某一特殊β内酰胺药物所测出.后者地分离株可能达不到现行地耐药性折点,但临床上它们对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耐药. 当克雷伯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地临床分离株对头孢泊肟、头孢他啶(≤ )、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产生地抑菌圈减小时,应怀疑存在.对产地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引起地严重感染不要试着用三代头孢、氨曲南治疗,因为临床疗效不好.治疗用药可以选亚胺培南、头霉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氟喹诺酮类、阿米卡星,以及合适地联合治疗.对于肠道内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由于β内酰胺酶高产量或膜孔蛋白地改变,或产生了针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地酶,这几种情况都可能对三代头孢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有耐药性.我们还发现了耐头孢吡肟地大肠杆菌.外科医生们,请你们记住,细菌地越来越复杂地耐药性地发生,最最重要地因素是:人类滥用抗生素而产生出来地.五、持续高产染色体型β内酰胺酶革兰阳性杆菌在我国持续高产染色体Ⅰ型β内酰胺酶( 酶) 主要见于肠杆菌属中地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绿脓假单胞菌.严重地问题是造成当前三代头孢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耐药地染色体酶是经过突变后,成为持续高产染色体型β内酰胺酶.而且这种酶可以通过转座子越位到质粒上,传播开来,如传到大肠杆菌、克雷伯菌中.这时可称之为型株幸好我国产此酶不多,低于国外报告.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某些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治疗效果很好.β内酰胺酶试验:对于嗜血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菌,快速β内酰胺酶试验可以比纸片扩散药敏试验更快地提供临床相关地信息.它还是检测产β内酰胺酶地肠球菌地唯一可靠地试验.β内酰胺酶阳性结果可用于预告以下几点:()不要对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及其他需氧革蓝阴性杆菌进行此项试验,因为试验结果不能用来预测它们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敏感性.()β内酰胺酶阳性地嗜血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菌指示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β内酰胺酶阳性地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指示对青霉素和乙酰氨基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试验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由其他机制引起地耐药.六、多重耐药地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这个菌种在临床上地意义越来越大.它们很容易被细菌室错报.细菌室要准确地鉴定到种名,不能简单地报告非发酵菌,因为这个菌种有完全不同地耐药机制和不同地药敏谱.如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于抗绿脓假单胞菌中地亚胺培南几乎%耐药.用多西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治疗优于氟喹诺酮类和头孢他啶.而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四代头孢远不如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地活性高,它等效于三代头孢地活性.细菌耐药性是人类在使用抗微生物药地长期过程中细菌对人类地反抗.这是单细胞生物很容易作到地延生本领.人类解决这一棘手地问题不外以下几点:()制造新地抗生素.()改造现有各类抗生素.()正确使用现有地抗生素.()改造和加强细菌室,增加高水平人才,使鉴定和药敏工作及时和准确.()密切和临床联系,争取抗生素治疗能个体化.要系统地监测当地、本医院地细菌种类和它们地药敏谱,在电脑地帮助下定期快速、系统报告,使医生经验用药时,真有经验可循.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良好地基本功和技术固然是治愈疾病之本,而正确使用抗生素更是治愈疾病不可乎视地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生要急不可待地更新有关抗生素发展地知识,以减少错误用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研究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价值
研究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价值细菌耐药性检测是微生物检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细菌的耐药性意味着除了敏感药物外,对其他的药物无效,对人的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能够使临床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减少药物的滥用,提高治疗成功率,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死率。
在临床实践中,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在以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 指导临床治疗:根据细菌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过早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容易造成更严重的细菌感染和临床治疗的失败。
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给患者开出合适的抗生素方案,避免滥用和错误使用抗生素。
2. 预防细菌感染的扩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耐药菌株的数量大幅增加,这给公共卫生和医学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防止细菌感染的扩散。
尤其是在医疗机构中,如果可以及时识别和隔离患者,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可以防止细菌感染的扩散。
3. 促进新药物的研发:对于耐药菌株的治疗越来越困难,也促进了新药物的研发。
实时监测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研制新药物提供参考数据,为应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性提供备选药物。
针对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对不同样本的耐药性监测:如从创口、静脉、肺、腹腔引流液等不同的样本点上,采集细菌菌株,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不同种类的细菌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2. 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对于已存在的耐药菌株,要定期监测其敏感性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以调整临床治疗的方案。
总之,细菌耐药性监测是微生物检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帮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和病死率,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让人们更安全地生活和工作。
抗菌耐药性
什么是抗菌耐药性?抗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简称AMR)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导致这些药物失去了对感染的治疗效果的现象。
简单来说,抗菌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失去了对感染病原体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抗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对人类健康、医疗和兽医实践以及农业等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当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常见的感染病毒、细菌或真菌很难被常规的治疗手段所控制,从而导致感染难以治愈,疾病的传播和暴发风险增加。
抗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传递和选择压力等因素。
微生物通过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获得耐药基因,这些基因使得微生物能够抵抗抗菌药物的作用。
此外,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也是抗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过度或错误使用抗菌药物会加速细菌或病毒的耐药性发展,从而削弱了药物的疗效。
抗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耐药性的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可以通过旅行、国际贸易和移民等方式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抗菌耐药性的增加不仅使原本简单的感染变得难以治疗,还会导致手术、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等高风险医疗程序的风险增加。
同时,抗菌耐药性还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医疗成本和失去劳动力生产力。
为了应对抗菌耐药性的挑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和报告耐药性情况、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的意识、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推动研发新的抗菌药物和疫苗等。
综合多方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缓抗菌耐药性的发展,保护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抗菌耐药性的原因和机制抗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和机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了解这些原因和机制对于应对抗菌耐药性问题至关重要。
原因:1.基因突变: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
这种突变可以使细菌、病毒或真菌产生特定的抗药性基因,从而使它们具备抵抗药物的能力。
研究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价值
研究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价值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微生物检验作为研究和监测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临床意义。
本文将就细菌耐药性监测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价值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重视,提高对其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一、细菌耐药性的现状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严重性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继艾滋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高居不下,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致命的多药耐药细菌,可能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在此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有效的方法来监测和研究细菌的耐药性,以便更好地防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二、微生物检验在细菌耐药性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检验是研究和监测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有效地检测和分析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微生物检验在细菌耐药性监测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及时发现和监测耐药菌株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当耐药菌株出现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微生物检验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耐药菌株而导致的治疗失败或疾病传播。
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成功率。
2. 指导临床用药和制定防控策略3. 促进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和监测微生物检验为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和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创新,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
未来,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基因工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被引入到微生物检验中,如PCR、基因测序技术、快速鉴定方法等,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检测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
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引言:细菌耐药性问题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不断进化和适应,已经出现了许多对常规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株。
这使得临床医生在治疗感染时面临更加困难的情况,因为药物选择变得有限。
本文将从细菌耐药性的定义、临床分析的方法以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探讨这一严峻的问题。
一、细菌耐药性的定义细菌耐药性通常指细菌感染对抗生素失去敏感性的现象。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耐药性,即细菌在其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二是通过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扩散。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治疗选择的范围变得有限,并且可能需要使用更为强效的抗生素。
二、细菌耐药性的临床分析方法1.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确定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和耐药性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对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细菌株进行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可以获得用于指导治疗的信息。
药敏试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2. 耐药率监测耐药率监测是通过对一定时间内分离的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统计这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改变的比例,来评估细菌耐药性的趋势。
通过监测耐药率,可以及时了解到细菌的耐药性演变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3. 耐药基因检测耐药基因检测是通过检测细菌中耐药基因的存在和表达水平,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耐药基因检测变得更加简便和准确。
通过耐药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性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案例1. 甲型肺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甲型肺炎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能够引起严重的肺炎和其他感染。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甲型肺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这一强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耐万古霉素的甲型肺炎葡萄球菌使用通常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细菌是常见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人体表面以及人体内部等多个生态环境中。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
各种耐药细菌的出现不仅给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困难,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因此,对于耐药细菌的研究与治疗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细菌耐药机制细菌的耐药性主要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是由于细菌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例如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结构使得很难渗透抗生素等。
获得性耐药性则是指细菌通过基因变异、遗传变异、基因重组等方法,获得了对某种或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细菌获得性耐药性机制主要有基因变异、质粒介导、转座子、整合子等。
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可以通过细胞间转移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从而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细菌获得耐药性机制的发生过程是多方面的,如过高的抗生素使用量、不合理的使用方法、疏于病人隔离和感控等,都可能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因此,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避免细菌耐药性过高和扩散。
细菌耐药机制在临床上的应用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更可以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流程提供依据。
例如,在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时,应该考虑到细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相关基因,寻找可以靶向这些机制的化合物;对于已有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细菌的耐药性测定,确定更加适合的用药方案,减少治疗失败的概率。
同时,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也为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例如,在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传递中,研究表明质粒背景及其相关嵌合体的流行性对于细菌的传播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在感染控制和监测中,应该重点关注这些流行质粒的传递和扩散。
总的来说,细菌耐药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课题,涉及抗生素的研发、临床药物使用、感染控制等多个方面。
未来,随着相关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我们相信细菌耐药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检验是指对患者体内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而细菌耐药性检测则是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和分析,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因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治疗失败和病情恶化。
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意义和应用1. 帮助诊断感染病原体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体内感染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迅速准确地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尤其是对于疑难病例和特殊疾病,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指导抗菌药物治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抗感染病原菌至关重要。
而不同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可以选择更加有效的抗菌药物。
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确定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性增加和治疗失败。
3. 监测疾病流行病学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掌握当地和全球的疾病流行情况,及早发现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特别是对于传染病的疾病监测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二、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意义和应用1. 避免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和监测,可以掌握当地和全球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对于一些多药耐药菌株,细菌耐药性检测更是能够提供具体的耐药信息,指导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3. 监测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分析,有助于掌握细菌耐药性发展的趋势,以及耐药基因和耐药菌株的变异情况。
细菌耐药监测的临床意义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低亲和力PBP由突变的pbp基因编码,来 自草绿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同源基因序 列,通过种间重组产生镶嵌结构,可以 发生在不同位点,造成了PBP变异的多 样性,其耐药在链球菌种之间可广泛水 平及垂直传播。
来 源、变 异 基 因(10-25% 核 苷 酸 序 列 与 敏 感 株不 同)
各 种 链 球 菌 外 源 基 因 敏感株 PBP 结构基
因片段重组
变 异 基 因(镶 嵌 结 构)
多种位点
S.P 以 多 种 方 式 改 变 PBP
来 源:多 样
重 组 位 点:多 样,可 水 平 传 播,可 纵 向 传 播
②对大环内酯类耐药
靶位改变:大环内酯类与细菌核糖体50S 亚基形成复合物,特异地抑制细菌蛋白 质合成而发挥作用。耐大环内酯类肺炎 链球菌可产生核糖体甲基化酶(ErmB) 使23SrRNA的特定腺嘌呤甲基化而阻断 药物和核糖体结合而耐药。核糖体甲基 化 酶 由 耐 药 基 因 erm(erythromycin resistance methylase) 编码,(已发现至 少有8类),
2、根据各国各地各单位监测细菌耐药状况 了解分析耐药趋势,该处细菌耐药机理 研究,制定用药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
如何避免产生耐药,
如何克服耐药,
如何选用相对敏感的药物治疗,
开发新药。
监测就是了解耐药
重点必须包括主要的耐药菌:
革兰阳性菌
MRSA、VRE 和 DRSP(PRSP)为代表。
革兰阴性菌中棘手的细菌:
MIC是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表现
MIC值上升或高峰后移是药物体外抗菌 活性下降、下降到一定的值就成为耐药
简单提提耐药
1、耐药A
Type1 Type2 Type3
关于细菌耐药性
关于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一种常见于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因。
细菌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患者一旦出现细菌耐药性,则会使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会使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大幅度降低,有时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那么出现细菌耐药性的患者如何进行治疗?一、细菌耐药性临床意义细菌耐药性又称为细菌抗药性,是由于细菌对机体长期使用的抗菌药物出现的耐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患者机体一旦出现细菌耐药性,会使患者接受的药物以及化疗效果明显降低。
在患者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抗生素长期广泛或者超量不按医嘱用药,使得机体部分细菌变异成具有耐药性的菌群,不仅降低或者延缓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而且也会使患者病情持续恶化,甚至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有效控制临床抗生素用量,听从医嘱按量服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二、寻找导致细菌耐药性的罪魁祸首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建议患者适当了解。
细菌耐药是一种自然现象,抗生素的广泛超量使用、细菌耐药基因突变、动物饲料添加抗生素等因素都会导致细菌出现耐药性。
根据现有研究数据表明,使得细菌出现耐药性的诱导因素中,人类临床抗生素滥用以及畜牧业养殖抗生素滥用的发生率分别大于40%。
细菌出现耐药性的常见方式:1)细菌自身基因变异,从而改变自身结构,使得抗菌药物无法同细菌进行结合;2)细菌自身产生多种抗药酶,从而破坏抗菌药物;3)细菌自建抗菌防御体系;4)细菌自身基因变异,加上经过抗生素使用,使该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降低。
1.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出现细菌耐药性菌群种类在临床研究中常见的易出现细菌耐药性菌群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耐药革兰氏菌群: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属细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变形杆菌属、大肠埃希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普罗菲登菌属等。
该类菌群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较强。
2.耐药性头孢菌素酶类菌群:主要见于沙雷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枸橼酸菌属等。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二) ─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我国已报道的KPC型碳青酶烯酶
发现
2006. 9 2007. 7 2007. 8 2008. 1 2008. 4
2008. 5 2008. 9 2010年 2011年 2011年
酶型
KPC-2 KPC-2 KPC-2 KPC-2 KPC-2 KPC-2 KPC-2 KPC-2 KPC-2 KPC-2 KPC-2 KPC-3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β-内酰胺酶
丝氨酸酶
金属酶
A类酶
C类酶
D类酶
(质粒)
ESBL
(染色体)
Amp C
(质粒)
OXA
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
B类酶 (染色体或质粒)
ML
metallo -lactamase
重要β-内酰胺酶及其底物谱
底物谱 青霉素酶: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酶 广谱酶:包括上述抗菌药,第一和第二头孢菌素 超广谱酶:包括上述抗菌药、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 AmpC酶:包括上述抗菌药、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酶:包括上述抗菌药、碳青霉烯类 丝氨酸碳青霉烯酶 金属碳青霉烯酶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染色体外的DNA 耐药质粒:接合型和非接合型质粒 转移方式:
西班牙(1997)
55%
法国 (2003)
56%
阿根廷 (1994)
Paterson 2008; Higgins 2009 and 2013; Kim 2010
氨基糖苷钝化酶
氨基糖苷钝化酶可对氨基糖苷分子的活性基团进行修饰而使之失去抗 菌活性
不同的氨基糖苷钝化酶可钝化同一种氨基糖苷类;而同一种氨基糖苷 钝化酶又可钝化不同的氨基糖苷类
SOUTH AMERICA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对治疗和控制传染病造成重大挑战。
因此,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细菌耐药性监测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患者样本的细菌菌落进行分离培养,可以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
这对疫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疫情中,应该要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性情况,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细菌耐药性是影响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所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从而根据耐药性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更换有效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延长用药时间等,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应结合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在治疗方案中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避免细菌进一步耐药,提高治疗成功率。
细菌耐药性监测是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通过监测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可以发现各类细菌的耐药情况。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可以发现抗菌药物的滥用与细菌的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推行临床合理用药,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从而延缓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
总之,细菌耐药性监测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及时掌握不同细菌的耐药情况,为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防止细菌的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提高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当前医院内外的新的耐药菌在不断出现,常导致治疗失败、并发症增多、感染复发、住院时间延长、昂贵抗生素及其它药物的使用增加等。
耐药株还随着国际贸易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而在全球蔓延。
由于新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个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谱不断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
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临床医生非常有必要知道一些有关耐药菌的当前状况和治疗时的注意点。
当前主要的耐药问题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一、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一外来基因mecA,它负责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PBP2a占优势时,由于β-内酰胺类对它的亲和力低,使得MRS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单环内酰胺类都耐药。
而且对其它类抗生素也降低了敏感性,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对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果它们确切是该患者感染中的病原菌,医生应该相信理论和前人的经验:即MRS对所有头孢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等临床治疗效果均不好,而不考虑这些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报告是否敏感。
这是因为已知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绝大多数病例对β-内酰胺类药治疗反应很差,而且尚缺乏令人信服的临床数据来证实这些药物的临床效力。
治疗MRS的有效抗生素不多,有万古霉素、链阳霉素、四环素类、SMZ/TMP、克林霉素,也可试用氟喹诺酮类和阿米卡星,但后两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未推荐。
严重感染应联合用药,利福平是可以联合应用的药物之一。
但必须记住医院内的葡萄球菌,不论是否为MRS株,95%以上都产青霉素酶(TEM型)。
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P)出现耐青霉素及耐多种药的肺炎链球菌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的耐药机制是由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变化, 主要是1a, 2x, 2b基因的镶嵌式结构。
如果是高耐青霉素株(最小抑菌浓度即MIC≥2 mg/L),它常常也降低了对头孢菌素和其它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万古霉素除外)。
所以根据经验治疗重症感染时,常需要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或还要联合万古霉素。
到目前为止肺炎链球菌还属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这一现象在微生物界实属少见。
在医院内可以发生住院患者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老人、婴幼儿。
病原菌可来自自身携带或由医务人员、患者传播。
正确取样、运输、保存分离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血平板应是高营养,应于35摄氏度含5%CO2的空气中孵育,20~24小时后读结果。
对于所有自脑脊液和血液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菌株,都应常规检测其青霉素和超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MIC。
一旦有足量的生长物就应立即进行试验,而不能等到苯唑西林筛选试验之后。
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氯霉素),可以用纸片扩散法准确地测试。
有些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TMP/SMZ)FDA未批准用来治疗脑膜炎,对于分离自脑脊液的菌株,不应使用这些药物。
我院的肺炎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水平尚在低水平,而且它们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
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略有降低。
13%的低敏株对治疗威胁不大,中轻度感染可以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用广谱头孢菌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治疗。
我国的肺炎链球菌普遍对SMZ/TMP、红霉素类、四环素类耐药率很高。
不应作为经验治疗用药。
三、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肠球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是近年来大量使用超广谱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口服万古霉素的结果。
1.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肠球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很少,只有约10%。
纸片药敏试验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有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的菌株,但不能可靠地检出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
对这些少见的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最好用以头孢硝噻吩为底物的直接β-内酰胺酶试验检测。
但作药敏试验的菌株仅选自血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分离的菌株。
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主要是由于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产生和细胞膜渗透力的降低所至。
2.高水平氨基糖甙类耐药性:对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表明当青霉素(或糖肽类)联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时,不会对该肠球菌菌株产生协同效果。
特殊的高含量庆大霉素(每纸片120 μg)或链霉素(每纸片300 μg)的纸片可以用于筛选此类耐药性。
抑菌圈为6 mm时表明耐药,抑菌圈直径≥10 mm表明没有高水平耐药性。
对抑菌圈直径在7~9 mm中介的菌株应使用稀释筛选试验进行检测。
对庆大霉素以外的其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必进行测试,因为它们对肠球菌的活性有交*,且都不如庆大霉素或链霉素。
对分离自血液及脑脊液的肠球菌菌株,一定要常规筛选其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性或链霉素耐药性。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时,也对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奈替米星和妥布霉素耐药。
3.万古霉素耐药性:要用纸片扩散法准确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需要将平板孵育整整24小时(而不是16~18小时),在透射光下仔细观察抑菌圈内有无小菌落或薄菌膜生长。
对于纸片扩散试验中介范围内的结果应通过测定万古霉素MIC进行确证。
如果高耐青霉素类、高耐氨基糖甙类、高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造成重症感染,如心内膜炎、脑膜炎、严重肺炎、败血症等,治疗非常困难。
链阳霉素对粪肠球菌疗效很不好。
可试用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的联合治疗。
但缺少临床验证,它还可以选择出更多的耐药株。
四、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最近发现的酶,由普通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和SHV-1等)经超广谱抗生素用药的选择,突变后形成。
现在已有近200种β内酰胺酶,它们中还包括对亚胺培南、四代头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霉菌素的ESBLs,只不过出现率还不很高。
ESBLs 可使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催产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少见的肠杆菌科中的其他几个属的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超广谱青霉素类及结构相关的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而这些菌株通常是对超广谱β-内酰胺类敏感的。
有些ESBLs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用纸片法很容易检测为耐药或中介。
而有的只表现为低水平耐药或其耐药性只能被某一特殊β-内酰胺药物所测出。
后者的分离株可能达不到现行的NCCLS耐药性折点,但临床上它们对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耐药。
当克雷伯菌属及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离株对头孢泊肟、头孢他啶(≤22 mm)、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产生的抑菌圈减小时,应怀疑存在ESBLs。
对产ESBLs的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不要试着用三代头孢、氨曲南治疗,因为临床疗效不好。
治疗用药可以选亚胺培南、头霉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氟喹诺酮类、阿米卡星,以及合适的联合治疗。
对于肠道内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由于β-内酰胺酶高产量或膜孔蛋白的改变,或产生了针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酶,这几种情况都可能对三代头孢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有耐药性。
我们还发现了耐头孢吡肟的大肠杆菌。
外科医生们,请你们记住,细菌的越来越复杂的耐药性的发生,最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滥用抗生素而产生出来的。
五、持续高产染色体I型β-内酰胺酶革兰阳性杆菌在我国持续高产染色体Ⅰ型β-内酰胺酶(Amp C酶)主要见于肠杆菌属中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绿脓假单胞菌。
严重的问题是造成当前三代头孢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耐药的Amp C染色体酶是经过突变后,成为持续高产染色体I型β-内酰胺酶。
而且这种酶可以通过转座子越位到质粒上,传播开来,如传到大肠杆菌、克雷伯菌中。
这时可称之为Amp C型ESBLs株幸好我国产此酶不多,低于国外报告。
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某些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治疗效果很好。
β-内酰胺酶试验:对于嗜血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菌,快速β-内酰胺酶试验可以比纸片扩散药敏试验更快地提供临床相关的信息。
它还是检测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的唯一可靠的试验。
β-内酰胺酶阳性结果可用于预告以下几点:(1)不要对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及其他需氧革蓝阴性杆菌进行此项试验,因为试验结果不能用来预测它们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2)β-内酰胺酶阳性的嗜血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菌指示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
(3)β-内酰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指示对青霉素和乙酰氨基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耐药。
(4)β-内酰胺酶试验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由其他机制引起的耐药。
六、多重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这3个菌种在临床上的意义越来越大。
它们很容易被细菌室错报。
细菌室要准确的鉴定到种名,不能简单地报告非发酵菌,因为这3个菌种有完全不同的耐药机制和不同的药敏谱。
如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于抗绿脓假单胞菌中的亚胺培南几乎100%耐药。
用多西环素,SMZ/TMP,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治疗优于氟喹诺酮类和头孢他啶。
而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四代头孢远不如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活性高,它等效于三代头孢的活性。
细菌耐药性是人类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的长期过程中细菌对人类的反抗。
这是单细胞生物很容易作到的延生本领。
人类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不外以下几点:(1)制造新的抗生素。
(2)改造现有各类抗生素。
(3)正确使用现有的抗生素。
(4)改造和加强细菌室,增加高水平人才,使鉴定和药敏工作及时和准确。
(5)密切和临床联系,争取抗生素治疗能个体化。
要系统地监测当地、本医院的细菌种类和它们的药敏谱,在电脑的帮助下定期快速、系统报告,使医生经验用药时,真有经验可循。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良好的基本功和技术固然是治愈疾病之本,而正确使用抗生素更是治愈疾病不可乎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医生要急不可待地更新有关抗生素发展的知识,以减少错误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