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doc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分析1、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46页—50页)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钠和水的反应)2、教材内容分析①教材编写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包含以下内容:编者用宏观和微观的章图来展示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引入本章学习;从人类社会发展中,谈金属的重要作用;从青铜器、铁器、铝合金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引入本节学习。
引入并提出问题: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截然不同,从而引入钠、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金属与非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教材编写时将化学基本理论(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离子反应理论)融入其中。
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初中知识——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下一章将要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从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不要随意扩展、拔高。
教师一定要放弃过去“跑族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渗透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新教材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述的内容看似零散,但是其中隐含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分类方法为线索、以实验、概念、原理为基础,呈现单质化合物应用的编排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验证分类思想。
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从化合价来分析反应实质。
第三章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1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能够书写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电子式。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取代反应的特征。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用途等。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通过甲烷取代反应的探究,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甲烷性质的学习,体会有机物跟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形成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体会有机物在生活、生产中的的重要研究价值。
【学习重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
对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的理解
【学习过程】
【知识巩固】
1、与甲烷的分子结构相同的物质是()
A、NH3
B、CCl4
C、CH2Cl2
D、H2O
2、将下列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
A、CH4
B、CO2
C、SO2
D、H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机物一定来自有机体内
B、有机物与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C、CO属于有机物
D、A-B + C-D A-C +B-D 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4、在光照条件下,将等体积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得到的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写出甲烷与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一课时)
盐酸完全电离, 电离程度(即电离度)为100%; 醋酸不完全电离, 电离程度较小,且小于100%, 即醋酸的电离是可逆的。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化学组 柳西
盐酸中存在H+、Cl无HCl分子
醋酸溶液中存在 H+、CH3COO和CH COOH分子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化学组 柳西 3
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 镁条的反应;并测这两种酸的pH
醋酸
盐酸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溶液的pH 与镁条反应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化学组 柳西
【实验3-1】分别实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 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 【实验要点】 盐酸和醋酸浓度均为1mol/L; 镁条用砂纸打磨、长度相同(表面积相同); 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化学组 柳西
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2.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3.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4.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 为电解质。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化学组 柳西
【练习】
• 电解质:
②③④⑧⑩⑿
【例6】下图为一定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的变化 曲线思考: (1)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将如何变化? 先变大后变小 (2)稀释过程中,冰醋酸的电离程度如何变化? 一直变大 (3)若将冰醋酸改为1mol/L的醋酸溶液,c(H+)将 如何变化? C(H )
+
一直变小直至平衡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化学组 柳西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化学组 柳西
三、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性。通常电解质越弱, 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 A.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 在稀释溶液时,电离平衡 向右 移动,而 离子浓度一般会 减少 。 B.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 越大 。 因电离是 吸 热反应。
3.1.1函数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3.1.1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第60~64页).1.概念本身角度:函数是高中数学最抽象的概念,初中曾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给出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并把函数看作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但这一定义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局限性.2.学科角度: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是整个高中函数知识体系的基石,它不仅将函数概念由“对应论”发展到“集合论”,更承上启下,为后继研究基本初等函数,比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函数的性质等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让我们体会到重要概念对数学发展和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同时,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以及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广泛应用.3.高考角度:函数是高考数学的热点,函数图象性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解析几何导数的结合问题常考常新,从基础题、中档题到压轴题,每年高考都是绝对重点,高考所考察的五大数学思想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贯穿高中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有人说,“得函数者得数学,得数学者得高考”,更是形象的道出了函数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知识层面看:通过初中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通过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2.从学生能力层面看: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从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看:多数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很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仍需要通过课堂主渠道加以培养和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重点)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表达的良好思维习惯,养成用函数模型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四、教学重点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的概念.五、教学难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六、教学过程1.函数概念的形成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思考1:(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其周长l=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其周长l= ; (3)若正方形的边长为x ,则其周长l= ;【预设答案】(1)4(2)8(3)4x【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子复习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函数高度“抽象”的作用.思考2:初中学习的函数的概念是什么?【预设答案】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 是x 的函数.其中x 叫自变量,y 叫因变量.【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函数概念,强调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对应.思考3:请同学们考虑以下两个问题【设计意图】从初中的概念来看,这两组中的两个函数没什么不同,但我们有感觉它们是不同函数.让学生体会初中函数概念不够精确,从而有些问题解决不了.1.2探究典例,形成概念问题1: 某“复兴号”高速列车到350km/h 后保持匀速运行半小时.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S (单位:km )与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S=350t.思考:根据对应关系S=350t ,这趟列车加速到350km/h 后,运行1h 就前进了350km ,这个说法正确吗?44y x l x ==(1)与周长是同一函数吗?22x y x y x==()与是同一函数吗?【预设答案】不正确.对应关系应为S=350t ,其中 }1750|{},5.00|{11≤≤=∈≤≤=∈s s B s t t A t .问题2 :某电气维修告诉要求工人每周工作至少1天,至多不超过6天.如果公司确定的工资标准是每人每天350元,而且每周付一次工资,那么你认为该怎样确定一个工人每周的工资?一个工人的工资w (单位:元)是他工作天数d 的函数吗?【预设答案】是函数,对应关系为w=350d,其中},6,5,4,3,2,1{2=∈A d}2100,1750,1400,1050,700,350{2=∈B w .思考:在问题1和问题2中的函数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预设答案】不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一样.问题3 :如图,是北京市2016年11月23日的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如何根据该图确定这一天内任一时刻th 的空气质量指数的值I ?你认为这里的I 是t 的函数吗?【预设答案】是,t 的变化范围是}240|{A 3≤≤=t t ,I 的范围是}1500|{I B 3<<=I .问题4: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总支出金额食物支出金额=r r ( 反映一个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上表是我国某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省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你认为该表给出的对应关系,恩格尔系数r 是年份y 的函数吗?思考:上述问题1到问题4中的函数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预设答案】共同点有:(1)都包含两个非空数集,用A ,B 来表示;(2)都有一个对应关系不同点有:(1)(2)是通过解析式表示对应关系,(3)是通过图象,(4)是通过表格【设计意图】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发现要在集合的基础上定义函数会比较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函数对应关系的3种表示形式.函数概念:一般地,设A ,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常见函数的三要素:正比例函数:y kx =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R 中唯一确定的数(0)ax b a +≠.一次函数:(0)y ax b a =+≠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R 中唯一确定的数(0)ax b a +≠.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 >0时,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244ac b B y y a ⎧⎫-⎪⎪=≤⎨⎬⎪⎪⎩⎭.对应关系f 把R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对应到B 中唯一确定的数2(0)ax bx c a ++≠. 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为{}0x x ≠,对应关系为“倒数的k 倍”,值域为{}0y y ≠.反比例函数用函数定义叙述为:对于非空数集{}0A x x =≠中的任意一个x 值,按照对应关系f :“倒数(0)k k ≠倍”,在集合{}0B y y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k x 和它对应,那么此时f :A B →就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0),.k f x k x A x=≠∉2.例题讲解,理解概念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函数【预设答案】(1)是(2)是(3)不是【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函数只能是“一对一”或“多对一”,不能“一对多”.例2. 判断下列图象能表示函数图象的是()【预设答案】D【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概念中的“唯一”二字例3 .你能构建一个问题情景,使其中函数的对应关系为y=x(10-x)吗?【预设答案】长方形的周长为20,设一边长为x,面积为y,那么y=x(10-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A={x|0<x<10},y的取值范围是B={y|0<y≤25}.对应关系f把每一个长方形的边长x,对应到唯一确定的面积x(10-x)【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数学应用思想,同时巩固函数概念是建立在集合基础上的.3.课堂练习,巩固新知练习1.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x|−3≤x≤8,x≠5},值域为{y|−1≤y≤2,y≠0},则y=f(x)的图象可能是()A. B.C. D.【答案】B练习2.已知函数f(x),g(x)分别由下表给出.则g(f(5))=;f(g(2))=.【答案】4 3练习3.集合A,B与对应关系f,如图所示,f:A→B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如果是,那么定义值域与对应关系各是什么?【答案】由图知A中的任意一个数,B中都有唯一确定数,与之对应,所以f:A→B 是从A 到B的函数定义域是A={1,2,3,4,5},值域C={2,3,4,5}4.构建一个问题情景,使其中的变量关系能用解析式y=√x来描述.【答案】正方形的面积为x,其边长为y,则y=√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A={x|0<x},y的取值范围是B={y|0<y}4.课堂小结,思想升华本节课主要是在集合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函数,让函数的概念更加清晰准确.。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醇酚(重难点研析+典型实例剖析+教材问题简答)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醇 酚一、进行乙醇的消去反应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配制体积比为1∶3的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液时,要注意在烧杯中先加入95%的乙醇,然后滴加浓硫酸,边滴加边搅拌,冷却备用(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浓硫酸起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
2.加热混合液时,温度要迅速上升到并稳定于170℃左右。
温度低,在140℃时主要产物是乙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 3CH 2OH ――→浓H 2SO 4140℃CH 3CH 2OCH 2CH 3+H 2O 。
3.由于反应物都是液体而无固体,所以要向烧瓶中加入碎瓷片,以防液体受热时发生暴沸。
4.温度计要选择量程在200℃~300℃的为宜。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置于反应液的中央位置,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液的温度。
5.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混在乙烯中的CO 2、SO 2等杂质,防止干扰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二、醇的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有哪些规律? 1.醇的消去反应规律 醇分子中,只有连有—OH 的碳原子的相邻的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时,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形成不饱和键。
若醇分子中只有一个碳原子或与—OH 相连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如CH 3OH 、(CH 3)3CCH 2OH 、],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醇的催化氧化规律(1)形如RCH 2OH 的醇,被催化氧化生成醛(或羧酸)。
R —CH 2OH ――→Cu 、O 2△R —CHO R —CH 2OH ――→KMnO 4、H+R —COOH(2)形如的醇,被催化氧化生成酮。
(3)形如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
三、苯酚又叫石炭酸,它是酸类物质吗?为什么显酸性?苯酚显酸性,是由于受苯环的影响,使酚羟基比醇羟基更活泼。
苯酚的羟基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
但是苯酚不属于酸类物质。
在应用苯酚的酸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苯酚具有弱酸性,可以与活泼金属(如Na)发生反应。
2.苯酚的酸性极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铁的单质》
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铁的单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的单质”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的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知识是延续第二章钠元素以及氯元素的主族元素性质探究,展开过渡金属铁元素性质的学习,更是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初中已经学习铁是一种活泼金属的代表。
学生已经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判断铁单质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由于前面钠单质的学习,学生也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认识单质铁具有还原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展示铁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总结回顾铁单质的物质性质;2.通过提问人体补铁的途径,引入燕麦中是否含有还原铁粉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单质铁被氧化为+2和+3价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用化学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并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化学知识渗透与生活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3.通过类比单质钠与水的反应预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1.通过对单质铁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能用价类二维图来总结和概括铁的性质;2.通过单质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改进实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2.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改进实验)2.对比法(类比钠与水的反应,推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并比较两者的异同)六、教学设计思路铁单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本节课第一环节,以图片的形式呈现铁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单质铁的物理性质。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热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
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教材分
析
用。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两个教学因子。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 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 用” 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 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
确说明
快。
所以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 多。
一、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 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引导学生分组讨 论,学生运用已经 学习的原理来解释 这一现象的原因。
案例应用
二、 为什么农民利用烟雾防霜冻?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的 原理解释农业实践中 的现象,培养地理实 践力和地理素养。
课堂小结
【作业评价】 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 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 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 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 气体增多,致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设置提问,启发思考 鼓励猜想假设,培养 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的能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望。
物质的量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宜州市一中蓝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
曲别针、图钉、黄豆、绿豆、红豆、芝麻矿泉水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流程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涵义
2.物质的量的单位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三、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共26张PPT)
()
(2)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
()
(3)钠与FeCl3溶液反应可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
(4)铁和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6H+===2Fe3++
3H2↑
答案:(1)× (2)√ (3)√ (4)×
()
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
述正确的是
()
①金属钠先熔化 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 ③燃烧后
得到白色固体 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 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
体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④⑤
解析:由于金属钠的熔点比较低,所以金属钠放在燃烧匙中加热
先熔化,然后燃烧生成黄色粉末并且伴有黄色火焰。
答案:C
4.探究讨论: 钠、铁、铝等金属在常温下就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 金属氧化物,钠和铁能完全被氧化,但铝制品却可在空 气中长时间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2)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Mg Zn
Sn Pb
Cu Hg
Pt Au。
(2)如果钠过量,钠把酸消耗尽之后,再与水反应。
2NaOH+CuSO4===Cu(OH)↓+Na2SO4。
(1)如果盐溶液中的溶质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只发生钠与水的反应。
D.该过程的所有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1)金属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且易导电,易传热
④铁与硫酸铜溶液:D.该过程的所有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由于金属钠化学性质活泼,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 水蒸气等反应而变质,故保存金属钠时应隔绝空气,通常 保存在煤油里。
[解析] 钠露置在空气中迅速变暗,是因为Na与O2反应生
成了Na2O,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又吸收空气中 的H2O和CO2,生成Na2CO3·10H2O,Na2CO3·10H2O逐渐风
碳的多样性
(4)白磷和红磷(5)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C60性质对比
金刚石(C)
石墨(C)
C60
颜色状态
硬度
导电性
【预习自测】
2)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有所不同,是由于()
A.构成原子不同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具有不同的几何外形
1.
2.
......
方法导引:碳酸钠和碳酸钙都属于碳酸盐,你已经知道了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碳酸钠是否具有类似的性质?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在组成上有相似之处,碳酸氢钠是否具有与碳酸钠类似的性质呢?
【性质预测】
1.碳酸钠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碳酸氢钠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活动探究】设计对比实验探究Na2CO3、NaHCO3的主要性质及性质差异
探究实验4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化学反应方程式
结论:
总结: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有哪些?
【学有所得】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着哪些疑惑?
【作业】1.写出今天课上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2.课本P72第6、7题
【小试牛刀】
1.有一包白色碳酸钠粉末,如何证明里面是否混有碳酸氢钠?如果有碳酸氢钠,如何除去?
(3)若用实验IV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则试管B中装入最好为________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钠俗称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B.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纯碱属于碱
C.碳酸氢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是白色固体,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
D.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可以用做食用碱
第三章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
结论:①鉴别 Na2CO3 还是 NaHCO3 的方法有: Ⅰ加热固体,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 NaHCO3 Ⅱ滴入 CaCl2 或 BaCl2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Na2CO3 Ⅲ逐滴滴入稀盐酸,反应剧烈的是 NaHCO3 ② 碳酸氢盐 加热,加碱 思考: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 1.去污粉中主要含碳酸钠,它为什么能去污? 2.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主要是碳酸氢钠, 加工饼干、蛋糕等食品时也常用到碳酸氢钠,碳酸 氢钠起什么作用? 3.患有胃病的人常因胃酸分泌过多而不适,碳酸 氢钠片能减轻病人的不适感,为什么? 总结:Na2CO3 与 NaHCO3 的性质比较 Na2CO3 俗名 颜色状态 溶解性 用途 纯碱苏打 白色固体 碳酸盐 H2CO3
A、由碳元素单质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BD 作业:下列反应一定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是( A、足量的碳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 C、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碳 板书设计: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碳的同素异形体 2、碳的化学性质 ⑴碳的稳定性 教学反思: ⑵碳的可燃性
)
B、少量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 的兴趣,又提示了 他们如何证明石 墨、金刚石都是由 碳元素组成的。
倾听,感叹化学的 魅力。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碳的各种单质,由于都是 由碳元素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具体有哪些 呢? 讲解: ⑴碳的稳定性: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4, 常温条件下,不易得失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 化学性质不活泼。 ⑵碳的可燃性 ①氧气充足:C+O2=CO2 ②氧气不足:2C+O2=2CO ⑶碳的还原性: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3C+2Fe2O3=4Fe+3CO2 与可以反应:C+CO2=2CO
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包含内容较多,分别是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细胞膜结构探索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这节内容既是对前面两章知识的承接,也为后面第三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甚至是选修一打下基础。
这四方面内容前后连贯,体现出从功能到结构的结构功能相适应观,也呈现出探索过程中的“提出假设”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因此,本节将分为两个课时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内容将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前两章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种类等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细胞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本节内容从细胞膜功能出发到细胞膜成分探究,再到细胞膜结构的探索,最后到流动镶嵌模型的认识。
充分展现出生命观念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探究本节中有两个科学探究历程的教学内容,并且在高中第一次提出“提出假设”这一科学方法。
这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认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1.通过中国地图国界、校园围墙、人皮肤的观察,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角度,阐述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所具有的功能。
2.通过分析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能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论证,提出或者否定假说,感悟科学在质疑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功能。
(2)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历程。
2.教学难点对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的认识。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本章导入引用翟中和院士的话“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说明细胞中物质必须形成特定的结构才能发挥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空间需要协调配合才能有序、高效地完成生命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铁的单质》
2、请同学们观察上述化学反应方Fra bibliotek式,铁的化合价变化有何异同?
3、请同学们思考上述化学中,为什么Fe被氧化成不同价态的产物?
4、请同学们概括铁单质氧化为+2价,+3价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Fe 弱氧→化剂 Fe 2+
Fe强氧→化剂 Fe 3+
【总结概括】请同学们依据上述规律,画出铁单质的价类二维图
化 合 价
产物为H2 产物为Fe3O4
3Fe
+
4H2O(g)
高温 =======
Fe3O4
+
4H2
【总结概括】铁单质的价类二维图
化 合 价
+3 Fe3O4
+2
+3
Fe3+/Fe
+2
Fe2+/Fe
0 单质
氧化物
盐
类别
【当堂练习】
1.人体血液中如果缺少亚铁离子,就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市场出售的某种麦片中含有微量、颗粒细小的还原铁粉,
这些铁粉在人体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作用下转化成亚铁盐。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在含有Fe3+、Cu2+、Cl-、H+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所剩余的固体可能被磁铁吸引。 此时溶液中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下列关于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黑色的Fe2O3 C.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放出的气体点燃时能发生爆鸣声 D.常温下,铁与H2O不反应,但在空气中O2、H2O共同作用下 能发生反应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三章第一节电现象第一课时
闪电
1、实质: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伴随有发光、发声)。
2、电荷的中和:等量的正、负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二、尖端放电
避雷针
1、比较缓慢的局部的电中和现象。(尖端处电荷集 中)
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避雷针通过金属 导体与大地相连 接,利用尖端放 电,使建筑物上 积聚的电荷逐渐 释放,以避免建 筑物遭受雷击。
讨论:
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 科学家规定: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2、电荷的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荷相互吸引。
起电方式-摩擦起电
为什么两种不同的物体摩擦会使物 体带电?
古希腊是西方电磁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的文献 中记载了一些电磁现象。柏拉图(前427—前347)曾提 到“关于琥珀和磁石的吸引是观察到的奇事”。表明 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人就发现了琥珀吸引小物体的 现象。(琥珀是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流入地下后而成的化 石,多为具有黄色光泽的透明固体,古希腊人习惯把 琥珀当作高贵的装饰品,经常带在身上,这样就容易 发现它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原因:不同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束缚能力弱 容易失去电子 带正电
束缚能力强
容易得到电子
带负电
摩擦过程中 两个物体所 带电荷总是 等量异种的。
实质:电荷的转移
电荷守恒
接触起电
1、概念:带电物体与不带电物体相互接触会 使不带电物体带上同种电荷。 2、实质:电荷的转移。
验电器的原理
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第1节水循环第一课时
导入: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图3.1):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 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读图:1、水在哪些圈层中活动?2、在这些圈层中,经历了哪些环节?3、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形态变化?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上述问题,教师总结: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根据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可以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利用动画展示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并做介绍:海陆间水循环:它是指发生在海洋和陆地自检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海陆间的驯化有称为大循环。
通过这种驯化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它是指只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
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它是指指发生与海洋上的水循环。
就是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通过这三类水循环,总结水循环的过程:活动:认识沙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1)观察右上图,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观察右侧两张图,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观察右侧两张图,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9
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校园环境和多种资料,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说出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并初步知道各生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引领分析生态系统概念,初步形成运用概念辨析具体问题能力。
(2)通过指导分析各生态系统成分异同,培养学生对比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多个生态系统成分及其特点,让学生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相连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2)体验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过程,培养热爱校园、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反馈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过程,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
感悟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密不可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