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20200708163722)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作者轶事
•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 文弱书生。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 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 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 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 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见袭来一阵 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 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 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 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 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陆兄如此骁勇,怎不 令人咋舌!
• 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 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 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内容解
古人、来析者:时间概念

空间概念
天、地、 时空概念 悠悠
{无
统一的时空结 限



{客观所见 主观所感
{悠悠往古 遥遥未来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登幽州台歌——鉴赏
• 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 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 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 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 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登幽州台歌——鉴赏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 选自《陈伯玉集》。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 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 ,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 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 中,时年四十一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望岳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 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 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 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 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 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
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 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 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 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 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异曲同工之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爱国诗人。存诗九千多首。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 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 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朗读诗歌莫笑/农家游/腊山酒西浑,村丰(年七/律留)客/
足鸡豚。 陆游
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xiāo
guā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
kòu
朗读赏析
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
游山西村(七绝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
陆游
丰收的喜悦
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 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 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 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这吏首》诗《是新现婚存别杜》诗《中垂年老代别最》早《的无一家 别首》。)唐。玄诗宗歌开风元格二沉十郁四顿年挫(。736),年轻的 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 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 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刻于碑
龚自珍
朗读诗歌
龚自珍
hài
浩荡/离愁/白日/斜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0课《古诗五首》核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0课《古诗五首》核心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一、《登幽州台歌》(一)作者信息: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1.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大。

2.“古人”、“来者”指像燕昭王一样能招纳贤士、重视人才的明主。

【特别注意:此处3.“古人”、“来者”是特指,而并非泛指】4.怆然:悲伤的样子。

5.涕:眼泪。

6.念:想起、想到(三)、核心知识点: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悲伤、愁苦的情绪。

2.这首诗的诗眼是一个“独”字。

诗人是怎样展现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答:(1)、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过去到未来的漫长的时间轴里,然后用两个“不见”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无人理解、赏识的苦闷。

(2)、诗人把自己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天地的阔大,时间的绵长),使自己显得越发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主旨:《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孤独苦闷的情怀。

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一)作者信息: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二)重点词语解释: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曾:同“层”;眦:眼眶;会当:一定要,终要;凌:登上。

(三)核心知识点: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自己的远望所见,展现了泰山的绵延辽阔、历史悠久。

“齐鲁青未了”中“齐鲁”二字,指出泰山横跨齐鲁两地,突出其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青未了”在写出泰山山峦连绵辽阔的同时,又突出其千古常青的特点。

写出了泰山的历史悠久。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

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1)“钟”:聚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0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07张PPT)
全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其实句句都有 “望”的意思,而且“望”的角度还不同, “望”贯穿全篇。
你能根据上面的提示对此作出具体的解释吗?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 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 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接着自问自答,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 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泰山北为齐, 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 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以距离之 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 山在齐鲁平原上雄伟高峻、拔地而起之势,也表 现出使人对未来的心驰神往。
者 天,抨击时政,提出了 简 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
张,多次罢官下狱,政
介 治抱负不得实现。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

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连吃为军曹。在极度苦闷

忧愤的情况下,诗人登上蓟
北楼,写下了这一名作。
前 不见 古人,

后 不见 来者。

念 天地 之 悠悠,

独 怆然 而 涕下。

(chuàng) (tì)

译 理 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 古代那些能够礼 往后 后世那些重视人 看 贤下士的圣君。 看 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
西


西







(位于陕西) ( 位 于 湖 南 )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这首诗,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 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 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 情景。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 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此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 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 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 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 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首联赏析
——远望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朗,也更强烈。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 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出泰山的高。
颔联赏析
——近望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的品读,各用一 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突出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莫笑
不要笑这里的酒菜没有大酒店里的 精致。
陆游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 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汇总与各首阅读赏析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汇总与各首阅读赏析题(含答案)

第20 课《古代诗歌五首》1.文学常识(1)陈子昂,(今属四川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5)龚自珍,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2.重点字音怆然(chuànɡ)涕(tì)岱宗(dài )决眦(zì)凌(línɡ)吟鞭(y ín )拄杖(zhǔ)叩门(kóu )箫鼓(xiāo )衣冠(ɡuān )3.内容要素(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阐明了怎样的哲理?答: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妙在何处答:妙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上句通过“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登幽州台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前代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明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是倍感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前两句写俯仰古今,觉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登台远眺,感空间的辽阔;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诉郁积于心的孤独悲凉。

思想情感: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更是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

《望岳》译文: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诗歌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悲凉孤寂的感情。
3.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 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 的孤独感。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制作:彭祺晟 闫斐迪
(衍生意义)现在多指:
活动三:自学《登飞来峰》
• 抓住本诗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 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 公。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被列宁誉为是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

描绘了山西村的优美景象,山重峦叠嶂,水迂回
曲折,正怀疑前面无路可走,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柳绿花
红的小山村,怎不让人喜形于色?
• 既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优美环境的热爱,又表达了诗人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对未来
寄予希望的心境。
• 衍生意义:“山重水复”喻困难重重,“柳暗花明” 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
用“浩荡”一词修饰离愁,愁,广大无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天涯:仗剑走天涯,又有豪放洒脱的豪情, 回归的喜悦
叙事抒情 : 离愁深重,忧国忧民又有回归的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这句诗的“意象”是什么? • 想象描绘“落红化成春泥护花”的情景,体会
诗人的感情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 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 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 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 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知人论世,品读诗歌
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 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英国 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 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仵其长官”,辞官回 乡。
2.被迫辞官的龚自珍的心情,我们通过哪两句可 以读出来?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同时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之深。 吟鞭东指即天涯 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作者离京 的决绝。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 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
2.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3.自由朗读。
品读——绘景悟理,学习手法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具体描述一下作者望见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 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汇聚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割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 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 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 一览无遗!
过去
贤下士的圣君 未来
才的贤明君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惦记,常常想
2.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
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 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 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 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 这首传世名作。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精品文档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精品文档

课文小结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 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 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 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主旨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
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
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拄从衣萧柳山丰莫 山 杖今冠鼓暗重年笑 西
无若简追花水留农 村
时许朴随明复客家
夜闲古春又疑足腊
叩乘风社一无鸡酒
门 。
月 ,
存 。
近 ,
村 。
路 ,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3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 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 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 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 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 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尘,只有香如故。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 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 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绪(大悲怆、大寂寞)。
小结
•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
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 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 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4.游山西村 陆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登幽州台歌》的 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孤独寂寞之情。
7.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 ”来抒发自己 “生不逢时 ”的哀 叹。语言奔放, 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 写出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 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1、这首诗中, “浮云 ”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古代诗歌 5 首课文详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 理解,并分析它在 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 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 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 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 不借助具体的景 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流下!
相关要点
一 (1).请从 “古人 ”和“悠悠 ”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 分)
( 2) .请描绘一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 2 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
四: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 后来的贤明 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念天地之悠悠 ”写出了 空间 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3、“独怆然而泣下 ”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 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的理解 (3 分)
答案
(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
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 2 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1 分)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 1 分) 4(3 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二: ⑴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 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 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 其中肯定也包 含 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⑵ “古人 ”来“者 ”指的是 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 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_____的感情基调。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 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
答案 : ①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 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② 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三: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前 /不见 /古人,后 /不见 /来者。念 /天地 /之 /悠悠,独 / 怆然 /而/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中的 “古人 ”、 “来者 ”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 ”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来者 ”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现了诗人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