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游褒禅山记2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之乎?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第四段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
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 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 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 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思考题:
• 1 为什么文章从洞 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 便于下文写游洞、 游洞的感想以及对 仆碑的感想,它是 文章记叙和议论的 基础。
第一自然段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
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 指出音谬⑥
第二自然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 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
补叙出洞 后的心情
→悔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对比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第三自然段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褒禅山(华山)
禅
山
华山洞
高中语文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ppt精选
47
“ 其”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ppt精选
41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 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 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
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
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ppt精选
42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 “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ppt精选
43
结构谨严无旁逸之枝
(1)简介:山院洞碑 记游
(2)记游:前洞后洞
“其见愈奇” 的欣喜
出洞后“不得极夫游
之乐”的遗憾
ppt精选
29
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整理ppt
三、课堂延伸(14 分) 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
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 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 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
(2 分)
()
A.其 自.外 其.伯 修父 竹殿 森中 然君 以高
B.作以.兰为皋陂之池亭以.养其亲
C.处 所以 者.安 为其 于子 故孙 而之 难计 出虑者.远且周
D. 三 始宿 家而 灵.壁 至, 其下 而.为此园
整理ppt
解析 D 项都是表示承接的连词,随后,而后;A 项 第一个是代词,那;第二个是代词,他,他的;B 项 第一个是介词,把;第二个是目的连词,来;C 项第 一个是助词,“……的人”;第二个是句子中间表示 停顿语气的助词,不译。 答案 D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析 A 项褒 bāo,瑰ɡuī;C 项骀 dài,相 xiànɡ;
D 项观ɡuàn,仆 pū。
整理ppt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B )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终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句
③省略句
式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第二课时)-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之而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乎?结论:要有志、尽志
结构
深
古人求思
余之 所得
无不在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复习文言虚 实词;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3.归纳文中“乃〞、“道〞、“盖
〞、“文〞、“然〞 “其〞等 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今异义词:
古:到达
至于
今:表到达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不同平常、不平凡
非常
今:表程度的副词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文章脉络:
褒禅山命
记叙
名的由来
游 议论的基础
褒
游洞的经过
禅
山 记 议论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记叙的深入
借仆碑抒发感慨
学
者
者尽 不 ,吾 可
可志 不
以而 深
无不 悔能 矣至
求学的人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推断句
我关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 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 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 深入思索而慎重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思索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顾?
• 第四段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思索: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记
借仆碑抒发感慨
取
之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有
所
志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
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志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有
所
志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
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志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游褒禅山记》课件2(39张PPT)(人教版必修2)
四人者: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 玉,长乐王回 深父, 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 国平父、安上 纯父。 纯父。 至和元年 至和元年 七月某日, 七月某日,临 川王某记。 川王某记。
同游的四个人: 同游的四个人: 庐陵人萧君圭, 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 长乐人王回, 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 字平父,安上,字纯 父。 至和元年七月 至和元年七月 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词句补注(4-5)
又以悲夫古书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 并且;说明 并且; 读书人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此所以学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年号纪年方式
“地+姓+名+字”的称谓方式
古今异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之观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不一般 到达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此所以学者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求学的人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
词句补注(1)
而卒葬之 并且;葬(于)之 并且; 因为;命名 因为; 表判断 表判断,作“在”解 表判断,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后名 以其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 其为文犹可识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指代碑文; 指代碑文;作为文字
东行5里
后洞 前洞
行文脉络
山
游
院 洞 碑
前:夷以近 游者众 后:险以远 至者少 其文漫灭 志 力 物 尽志无悔
最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 10游褒禅山记 (2)课件
拥火:拿着火把 见:见到的景物
怠:懈怠,懒惰 且:将要 俱:一起
盖:大概 不能:不及 十一:十分之一
然;然而
盖其又深,则其 盖:大概
至又加少矣。方 至:名词,到达那里的人
是时,余之力尚 加:更加
足以入,火尚足 方:正当 尚:还
以明也。既其出, 明:照明 既:已经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王符安石《元日》)
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王君安王石卷土来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杜来牧未可知
六、翻译句子 1、火尚足以明也
火把也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地方平2坦、并夫且夷路以程近近,,到则达游的者人众就;多险;以地远势,则至者 险峻并且少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深__思__慎__取_ ”的道理。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 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或:有人 其:自己
咎:责怪
乐也。
极:尽情享受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问题探究:
1.第二段为记游的主干部分,作者游了那
些地方?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前洞 平旷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游褒禅山记2ppt课件
• 第三段:
• 第二段
•
夫夷以近,则 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
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其见愈 奇。…...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
方是时,余之力
人为可讥,而在己 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
2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 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 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 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a”。王安 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 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a”,而 不应该读成“hua”。
• 第二段补充注释: • 侧:名词作状语 • 以:与 “上”“下”“东”“西”连用,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 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 1 代词 • (1)他 他们 它 •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3)那 那些 •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悲夫古书之不 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
• 第一段
• 有碑仆道,其 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课件(20张PPT).ppt
作者简介
元 日 爆竹
声中一岁除, 春 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体简介
游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类型,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柳 宗元《小石潭记》;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赤 壁赋》等。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 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有 补于 世”、“以适用为本”,散文风 格简洁 峻切、雄健峭拔,列为“唐宋 八大家” 之一。他的诗词也颇有成就, 留下了很 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王安石 主张改革政 治,强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守旧,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 一世纪的改革家”, 自熙宁二年 (1069年)开始,在神宗的 支持下, 主持声势浩大的“王安石变 法”。
苏轼《晁错论》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志存高远心难惑,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四段
余 于 仆 碑 , 又 以 悲夫 古 书 之 不 存 , 后 世 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 此所 以学 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其文漫灭;音谬
山之名 山之寺 山之洞
山之碑
1.没有用,没必要——文风简洁峻切; 2.做铺垫,埋伏笔: (1)写“名”和“寺”——本名引出仆碑,别名考证由来并补充证明; (2)写“洞”——华阳洞,为记游做铺垫,而记游又为议论做铺垫; (3)写“碑”——从仆碑看出本名,并指出谬误,为后文议论埋伏笔; 3.一开头便议论说理,营造理性思考的氛围。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 悔矣
议一议: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 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 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 要?
“志” “力” “物”
、山
2.画出空间方位图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旅游线路图
后 洞
泉
前
慧空禅院
洞
褒禅寺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 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 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 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叙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人之所罕至焉 •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拓展阅读: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雨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ຫໍສະໝຸດ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既然钟情于玫瑰
只要热爱生命
就哲勇理敢:地生吐命露的真意诚义在于过程。只一要切你,追都求在过意、料努之力中过,
华阳洞入口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东行5里
慧空禅院
前洞
后洞
褒
褒禅山(华山)
禅
山
示
华山洞
意
慧空禅院
石碑
图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名字的来由)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洞_、山之___碑。
事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记 游 探幽记游 前洞
(第二段)
后洞 出洞(悔随)
践行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感事言志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前后照应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无论是否能得到成功、爱情或自由,你的人生都是有价
值的,就不算虚度。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 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 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碑
其文漫灭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自然段
•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 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
• 议论一正一反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前洞 → 略
→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后洞 → 详
略
详
经过 → 略
↑
游后洞经过 补叙经过、
议志 → 详 写心情
详
→
详
议力
略
略 议物
↑
借仆碑抒发感慨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游褒禅山记
(第二课时)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 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 的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 一句话概括其主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
褒禅山有哪些景点?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1.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 之 、山之 、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