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管理

合集下载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一、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广泛应用,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在进行体外循环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药物。

先检查体外循环系统,确保正常运行,并确认气泵、氧合器、温度控制器等设备可靠。

然后,准备一定量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结。

2. 连接逻辑将静脉导管插入右房或双腔插管,并将其连接到抗凝剂混合物和氧合器上。

同时,将主动脉导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系统,并通过左心室插入了放血回路。

3. 启动设备开启气泡回路,并调整流量计到适当的位置以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启动氧合器并调整其温度,通常会使温度保持在36-38摄氏度范围内。

4. 血液引流先用测压器排除体内残留气体,然后将采血袋连接到静脉导管,并逐渐增加引流速度。

同时,检查回路的氧合情况,确保血液充分与氧进行接触。

5. 抗凝剂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使用肝素等抗凝剂来防止血液凝结。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调整抗凝剂的剂量以维持合适的凝血状态。

6. 来自患者体外循环辅助的动力学控制通过心脏冷却、调节泵速等手段来控制患者体外循环深度和平均动脉压。

7. 心跳停止在心跳停止之前,需要向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高锰酸钾溶液以保护心脏组织。

停止心跳后,开始心肺复苏术。

8. 体外循环观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体外循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监测参数。

定期检查气泡回路和氧合器,确保其正常运行。

9. 放血在手术结束时,适度放血以减少液体负荷。

同时,停止气泡回路,关闭抗凝剂输入并拆除静脉导管。

注射逆转剂来中和抗凝剂的作用,并加压提高动脉压。

10. 恢复循环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并确保除颤器、呼吸机等设备正常工作。

如果一切正常,则可以恢复到生理性循环。

二、体外循环的常见并发症虽然体外循环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技术,但仍存在一些可能的并发症。

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

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

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婴幼儿体外循环(ECMO)是一种治疗严重婴幼儿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危重疾病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机器替代患儿的心肺功能,维持体内的氧合和血流,以保证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

在进行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时,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与有效。

一、ECMO操作环境准备在进行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之前,首先要准备好操作环境。

操作室应保持整洁、无菌,室温要适宜,并准备好必备的设备和药品。

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二、ECMO设备准备进行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时,需要准备齐全的ECMO设备。

包括:血泵、肺气囊、多重管道、氧合器、监护仪器等。

这些设备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并进行严密的质量检查。

三、ECMO导管插入将ECMO导管插入患儿体内是进行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插管前,要对咽部、气道进行充分的清洁,并确保插管器材的完好无损。

进行插管时应做好镇痛措施,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以避免插管失败或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

四、ECMO参数监测与调整在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ECMO参数,并及时进行调整。

主要监测项包括:血气分析、心电图、血流量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肺气囊、血泵、氧合器等设备的设置,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五、ECMO抗凝管理为了保证血液在ECMO循环中的良好流动性,需要进行适当的抗凝治疗。

但是,抗凝治疗也会伴随一定的风险。

在给予抗凝药物时,要仔细掌握剂量和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现过度抗凝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

六、呼吸支持管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中,需要给予充分的呼吸支持。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的通气模式选择、调整通气参数等。

同时,呼吸机的操作要规范、准确,以保证患儿的氧合和通气状态达到最佳效果。

七、监测与识别并发症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可能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出血、循环系统障碍等。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情况,及时识别并处理发生的并发症,以减少其对患儿健康的不良影响。

体外循环工作总结范文(3篇)

体外循环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简称CPB)技术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它为心脏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无血、无污染的手术环境,使得心脏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体外循环技术诞生以来,我国体外循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本人在过去一年的体外循环工作中,积极参与各项手术配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内容1. 体外循环设备管理(1)负责体外循环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跟踪解决进度。

(3)对新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4)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设备操作技能。

2. 体外循环手术配合(1)术前准备①熟悉手术方案,了解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具体要求。

②与麻醉师、手术医生沟通,明确体外循环参数。

③准备体外循环所需物品,包括管道、插管、氧合器、泵等。

(2)手术过程①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确保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期。

②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准确、迅速地完成体外循环管道的连接。

③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外循环参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④严密监测体外循环各项指标,如血流量、氧饱和度、体温等,及时调整。

⑤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完成体外循环管道的拆除,确保患者安全。

(3)术后护理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②协助医生处理术后并发症,如低心排、酸碱平衡紊乱等。

③做好体外循环设备的清洗、消毒、保养工作。

三、工作成果1. 提高了体外循环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2. 体外循环手术配合成功率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3. 体外循环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工作氛围和谐。

4. 体外循环技术不断优化,为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工作不足及改进措施1. 工作不足(1)对部分新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影响手术进度。

(2)对部分并发症处理经验不足,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体外循环中一旦发生意外,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为18~24%。

体外循环技术和设备还很不完善,加之体外循环工作琐碎、繁杂,需要灌注医师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强的应变能力。

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能迅速正确的判断,及时有效地处理。

一、体外循环意外的分类(一)机械性故障1、动脉泵故障1)表现形式(1)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停止转动。

常见原因可能是在泵头内涂抹油、滑石粉使电机短路或电机传送带断裂。

此时如有备用泵立即更换,否则手摇动脉泵至手术结束。

(2)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颤动或蠕动,或突然出现高速运转,调节控制钮无效。

多数情况下为高频电流的影响,如高频电刀,泵控制板老化亦可造成这种情况。

此时立即停止高频电流仪器使用后,泵转动可即刻正常。

动脉泵阻闭失灵致使泵管在泵头内蜷曲破裂而发生气栓,泵马达控制失灵使泵达最高转速,倾刻间使氧合器内血液排空大量气体进入体内。

2)预防措施(1)尽可能选择性能良好的体外循环机。

(2)体外循环机要有专人管理,定期检修。

(3)勿在泵头内涂抹油或滑石粉。

(4)体外循环运转中勿使用高频电流的仪器。

(5)手摇把放于固定位置,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机械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开关,手摇泵以维持循环,参考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氧合器血平面维持动脉流量,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2、氧合器意外1)氧合性能不良此系体外循环中最常发生的意外。

如氧合不佳,不能去泡,遇此情况可采用替换氧合器的方法,具体操作:迅速降温以减低机体氧耗,速取一个消毒好的鼓泡式氧合器,准备好三通,暂停心肺转流,钳夹动脉及静脉管道,将故障氧合器静脉回流室或动脉储血室和泵管入口及新鼓泡式氧合器动脉回流室相连,再将故障氧合器的气体管道和静脉引流管接至新氧合器上。

心肺转流只需停止2-3分钟,安全简便、快捷、效果满意(图4-5-1)。

2)氧合器热交换部分渗漏此种情况相对少见。

要求在氧合器安装前先连接水泵运转5分钟,若有水向血液氧合部分渗漏即可发现。

《体外循环管理》课件

《体外循环管理》课件
手术医师
负责手术的操作,与整个体外循环管理团队密切 合作,对手术质量和康复效果高度负责。
体外循环师
负责操作体外循环设备,必须熟悉多种体外循环 装置的使用,能够对不同病人进行精确的药物计 算和调节。
质量管理师
负责保障整个体外循环管理过程的安全性、高效 性、规范性,确保整个过程对病人的影响降至最 低。
体外循环的操作流程
体外循环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体外循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拓展用 途落地生根。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将更加尖端化、智能化,未来甚至有望实现 患者与手术医生一样参与体外循环操作的方式,进行全管控,减少患者因受 体外循环影响流入的不良结果。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大发展的可能性,如体外心肺支持技术、骨髓外自体外 循环体技术等新领域,也让体外循环的应用突破了几十年来的传统应用范畴, 成为了现代医学领域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体外循环管理》PPT课 件
体外循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心血管手术辅助技术,它为心脏和肺提供了必 要的支持,从而让医生可以进行高难度的手术。本课程将介绍体外循环的基 本原理、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管理。
什么是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通过一系列装置来替代人体自身循环系统功能的一种技术,包括机械泵、人工肺、加温器等设备。 它让血液暂时不需要经过自身心脏、肺,而是经过机械设备来完成体内的氧合和营养供给。
结论
体外循环管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维护患者生命体征指标, 帮助医生完成一些传统手术无法完成的工作。未来,基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创 新,我们相信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将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体外循环管理能够 显著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ECMO 技术
以供体肝为材料,经过手术摘取、 切割,再将肝移植到个体内,可 有效治疗一些肝病性疾病。

体外循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体外循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体外循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体外循环相关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监管,规范体外循环技术操作和管理,全面提升体外循环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特制定本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1. 完善体外循环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2. 提升体外循环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3. 加强对体外循环设备的监测和维护,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4. 提升体外循环服务的全过程质量和安全可控性,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5.加强体外循环相关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考核,促进诊疗质量提升和医疗安全保障。

三、工作内容1. 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1.1 制定《体外循环管理条例》,明确体外循环相关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1.2 修订《体外循环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技术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1.3 完善《体外循环设备维护和备案制度》,规范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

2. 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2.1 组织开展体外循环技术操作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和选拔,确保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3 制定专业操作手册,规范技术操作流程,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3. 加强设备监测和维护3.1 设立体外循环设备监测和维护中心,负责设备的监测和维护工作。

3.2 制定设备定期检测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3.3 加强对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安全操作水平。

4. 提升服务全过程质量和安全可控性4.1 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确保体外循环服务全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4.2 推动体外循环服务和相关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4.3 加强对体外循环患者的随访和回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5.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考核5.1 加强对体外循环相关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医疗机构的规范运作。

体外循环概念及管理

体外循环概念及管理

血液的氧合
血液氧合
血液氧合的尝试 1882年Schroder发明一种血液在体外氧合的方式
1885年Von Frey和Gruber制成第一台人工心肺机
1895年Jacobj试用狗肺、猪和牛肺作为氧合器进 行体外氧合
生物肺氧合
1890年Frederiq将动物颈动脉血液对另一动物颈动脉进行灌注, 以维持脑功能
灌注阻力的影响因素
灌注阻力 = Viscosity x Length
Diameter4
插管的直径比插管的长度更为重要
公式的直径指的是插管的内径,而非外径
插管的商品型号是指外径 (Fr size = circumference in mm)
选择插管时必须考虑插管壁的厚度
2.2.4静脉插管的有关问题
2.1.2 体外循环管道的检查
观察动静脉管路的预充情况,是否存在气栓,一旦动脉管路 见到气体,必须立即排净;静脉管路少量气体转流开始后 可引入储血器,可不处理,若大量气体则需排除 注意各泵管的正确方向和位置,特别是主泵和左心吸引泵 检查不同型号管道的流量校正情况以及泵管的压紧程度 检查管路的连接是否紧密,高压部位要用扎带固定;微栓滤 器有无渗漏;预充血液应注意预充液有无凝血现象
静脉插管的侧孔
插管的侧孔
Number Location Orientation
生物肺氧合
血膜式氧合
血膜式氧合
1885年Frey,将血吹至金属网上形成薄血膜,然后对血 膜吹纯氧。 1937年Gibbon将血液放在旋转的滚筒表面而形成血膜,
对猫进行了体外循环 1953年用这种氧合器成功地在全世界进行了首例人的
体外循环 1956年Cross通过一些直径13cm碟片在血槽内旋转形成

电力公司体外循环管理制度

电力公司体外循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电力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规范体外循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风险,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体外循环的资金运作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明确体外循环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等,确保体外循环活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第四条体外循环管理组织架构如下:1. 体外循环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体外循环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决策,对体外循环管理重大事项进行审议。

2. 体外循环管理办公室:负责体外循环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和检查,协调各部门开展体外循环管理工作。

3. 体外循环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体外循环管理工作,包括资金筹集、使用、回收等。

第五条各部门职责分工:1. 体外循环管理领导小组:(1)制定体外循环管理政策和制度;(2)审议体外循环管理重大事项;(3)监督体外循环管理工作的实施。

2. 体外循环管理办公室:(1)制定体外循环管理制度;(2)组织开展体外循环管理培训和宣传;(3)监督体外循环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4)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3. 体外循环管理部门:(1)负责体外循环资金筹集、使用、回收等工作;(2)制定体外循环资金使用计划;(3)对体外循环资金进行风险控制;(4)定期向体外循环管理办公室报告体外循环管理工作情况。

第三章操作流程第六条体外循环资金筹集:1. 体外循环管理部门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制定资金筹集计划;2. 经体外循环管理办公室审核后,报体外循环管理领导小组审批;3. 体外循环管理部门按照批准的资金筹集计划,依法合规筹集资金。

第七条体外循环资金使用:1. 体外循环管理部门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制定资金使用计划;2. 经体外循环管理办公室审核后,报体外循环管理领导小组审批;3. 体外循环管理部门按照批准的资金使用计划,依法合规使用资金。

第八条体外循环资金回收:1. 体外循环管理部门根据资金回收计划,依法合规回收资金;2. 回收的资金应按照规定及时上缴公司财务部门。

无计划体外循环作业管控措施

无计划体外循环作业管控措施

无计划体外循环作业管控措施
无计划体外循环作业管控措施是指在执行体外循环作业时,出现未经计划的情况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措施:
1. 设定紧急预案:在执行体外循环作业前,制定紧急预案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如准备备用设备、培训操作人员等,以便在无计划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2. 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如发现任何故障或潜在问题,应及时修理或更换设备。

3. 培训和技术支持:为执行体外循环作业的人员提供充分的培训,确保他们熟悉操作流程和掌握应急处理的能力。

同时,提供技术支持,以解决突发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问题。

4. 沟通和协作:在无计划情况下,加强团队内外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共享信息和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便能够共同应对突发情况。

5. 监控和数据分析:设置合适的监控系统,及时获取关键数据和信息,对作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 风险评估和管理:对体外循环作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如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制定操作规程等,以减少潜在风险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7. 提前准备和备份:提前准备必要的材料和备份资料,以备无计划情况下的需要。

如备用设备、备用物资、备份文件等。

8. 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体外循环作业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学习,以提高作业效率和应对无计划情况的能力。

总之,无计划体外循环作业管控措施需要综合考虑设备维护、人员培训、沟通协作、数据分析等方面,以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高效和可控性。

无创体外循环操作管理制度

无创体外循环操作管理制度

无创体外循环操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无创体外循环(ECMO)操作管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2.本制度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规定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进行无创体外循环(ECMO)操作的相关人员。

第二章无创体外循环操作管理要求第三条无创体外循环操作资质要求1.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医学专业背景,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

2.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连续学习并了解最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四条无创体外循环操作设备要求1.医院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医疗器械管理要求的无创体外循环操作设备。

2.无创体外循环操作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第五条无创体外循环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熟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

2.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检查和确认操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准备好所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第六条无创体外循环操作步骤1.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

2.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参数,及时调整操作参数,保证患者的安全。

第七条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中的安全措施1.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无菌环境。

2.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污染监测,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3.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做好手术后的废弃物处理工作,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第八条无创体外循环操作后的处理1.无创体外循环操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及时关闭操作设备和监测设备,并做好相关记录。

2.无创体外循环操作人员应及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和后续治疗工作。

第九条无创体外循环操作质量管理1.医院应建立无创体外循环操作质量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操作质量评估和改进措施的订立。

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

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

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ECMO,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为了保证体外循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一份规范手册对操作人员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的编写要点和内容。

一、前言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的前言部分主要包括对手册的编写目的、适用范围、参考标准以及手册的修订与更新等内容进行说明。

同时,还可以加入对体外循环操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的强调,以及对操作人员的感谢和鼓励的措辞。

二、操作人员准备操作人员准备部分主要介绍体外循环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做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1. 个人防护装备:操作人员应佩戴手术帽、手术口罩、手术服、手术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2. 工作台准备:操作人员需要对体外循环机进行检查和准备,包括检查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供应情况、检查体外循环机的包装完整性和工作状态、准备体外循环机所需的管路和滤网等。

3. 药品和物品准备:操作人员需要准备体外循环过程中所需的药品、生理盐水、导管、注射器等物品,并按照规定的方式放置和标记。

三、体外循环操作步骤体外循环操作步骤部分是整个手册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体外循环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包括:1. 患者准备:包括患者的体位、固定、清洁消毒等。

2. 管路连接:描述体外循环机和患者之间的管路连接方式,包括不同器械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顺序。

3. 抗凝治疗: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的抗凝治疗原则、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

4. 体温管理:描述体外循环中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和常用方法,如预热和保温等。

5. 防气栓措施: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防止气栓形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 动脉插管:详细描述体外循环中动脉插管的步骤和技巧。

7. 静脉插管:详细描述体外循环中静脉插管的步骤和技巧。

8. 各项监测: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各项监测指标的选择和监测方法。

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三篇)

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三篇)

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____年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一、背景____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财政性资金的规模和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和流转,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

二、目标1.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体系,完善资金流向的监测和控制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运行效率。

2.确保财政性资金的流动性和流转性,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3.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风险监控和预警,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政策措施1.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能力,强化对财政性资金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财政资金监测系统,实施财政资金的定期监测和风险评估。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合规运营和风险防控。

-加大对财政投资项目的审查和监督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符合相关政策和法规。

2.改革和完善财政性资金的流转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的流动性管理机制,推动资金的快速流转和有效运用。

-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运行效率。

-推动财政资金的去杠杆化,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引导和指导,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财政资金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支持创新和发展。

-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财政资金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四、风险控制1.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报告机制,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及时掌握和监测。

-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2.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确保资金的安全运作。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

-加强对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审查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符合相关政策和法规。

体外循环管理ppt课件

体外循环管理ppt课件

▲危险分类:
★正常危险 ★危险性增加 ★较大危险 ★高度危险 指有0种危险因素。 指有1种危险因素。 指有2种危险因素。 指有3以上种危险因素
1.1术方案相适应的体外循环方法
1.2制定体外循环计划
1.2.1确定体外循环方案 ★ 据患者病情特征;手术复杂程度;手术时间长 短择不同的灌注方法、温度以及插管方式。 ★ 如复杂手术或婴幼儿手术操作不易者可选择深 低温停循环灌注法; ★ 主动脉或某些大血管手术可选用左心转流、半 身或局部灌注法; ★ 简单手术可选用浅低温或常温灌注
体外循环管理
体外循环前 体外循环中 体外循环后
体外循环中:体外循环前期(前并行) 体外循环中期 体外循环后期(后并行)
1. 体外循环前的准备
术前病情评估 适当的术前处理 准确的术前诊断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1.1术前访视
1.1.1术前访视目的: ★ ★ ★ 了解病情 制定计划 防止意外
2.1.2预充
▲预充和预充量 预充指体外循环转流前,所有管道、氧合器、动脉 滤器等充盈液体以排除其内的气体的过程,所需液体的量 称为预充量。 ▲静态预充量和动态预充量 在转流前,储血室内液面静止于最低点时的预充 量称为静态预充量 转流中不同流量时,储血室内液面维持动态平衡 于最低点时的预充量称为动态预充量
1.2.2物品选择
根据病情、体重、手术难易程度及患者经济状况 等,综合考虑选择用品。 ★如病情重、手术复杂或灌注时间长者可考虑使 用膜肺 ★心功能差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循环者考虑选择离 心泵作为主泵 ★对升、降主动脉瘤或某些急症患者,备股动静 脉插管 ★需要右外侧切口,可备用弯头静脉插管 ★婴幼儿、肾功能不良或稀释度过大者备用超滤
▲用红细胞压积(HCT)或血红蛋白(Hb)浓度表示( Hb1g/dl=HCT3~3.5%) 轻度血液稀释—HCT>30% 中度—HCT25~30% 深度—HCT21~25% 重度—HCT10~20% 极度—HCT<10% 血液稀释程度应结合温度考虑:30摄氏度小于30% 25 25%

体外循环管理

体外循环管理

▲用红细胞压积(HCT)或血红蛋白(Hb)浓度表示( Hb1g/dl=HCT3~3.5%) 轻度血液稀释—HCT>30% 中度—HCT25~30% 深度—HCT21~25% 重度—HCT10~20% 极度—HCT<10% 血液稀释程度应结合温度考虑:30摄氏度小于30% 25 25%
血液稀释的基本原则
血液粘度影响因素:HCT、血浆粘度(血浆中白蛋白 浓度)和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膜流动性、内刚性);生理 状态下全血粘度为4~5,血浆粘度为1.6~2.4。 HCT:25-30%时 ,血液粘度降至最低点 CPB中,降低全血粘度可因增加血液流速和减少微循 环前阻力而改善微循环 ▲血液稀释对血液携氧能力影响 HCT在30%时,血液携氧能力最强;HCT在20%时与 45%时携氧能力相近,但全血粘度仅为45%的一半左右。 全血粘度在HCT20%以下将不再下降,而携氧能力 却会急剧下降,故使血液稀释时应维持HCT≥18%
*血液稀释应用于体外循环的优点 ☆ 减少库血用量,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血源性 传染病及大量输血所致的并发症 减少体外循环对红细胞的机械性破坏和术中 血液丢失。 减少血液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激活和消耗 降低全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进而 改善组织微循环 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 ☆ ☆
血液稀释程度
1.3.2预充排气
★ ★ ★ ★ ★ ★ ★ 预充排气前进行水循环,检查有否渗漏 预充前可充入二氧化碳,以利排气 预充后加大流量排净气体,必要时反复敲打 循环回路 气体排净后,钳闭动静脉回路,调整泵头松 紧 预充排气后,应注意钳闭侧枝循环,以免进 气 循环排气如发现纤维渗漏,应及时更换 保持出气口呈开放状态
*胶体预充液
▲胶体: 指分散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nm者 胶体物质特性: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 粒子带同种电荷

第四章 体外循环的管理

第四章 体外循环的管理

第四章体外循环的管理第一节体外循环前的准备一、术前访视病人与检查(一)病史1、个人史包括劳动能力,能否胜任较重的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有无心慌气短,有无烟酒嗜好等。

2、过去史了解既往疾病史,特别注意与体外循环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慢性支气管炎、肾病、出血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有无传染性疾病,如:各型肝炎、疟疾、肺结核、性病等。

3、心外科手术史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病种及术后恢复情况。

4、治疗用药史如:降压药、强心药、利尿药、降糖药及激素类药物等。

(二)全身状况1、通过视诊,观察病人有无发育不全、营养障碍、贫血、脱水、浮肿、紫绀、发热、消瘦、过度肥胖。

2、计算体表面积,公式如下:体表面积(S)=身高(cm)×0.0061+体重(Kg)×0.0128-0.0125,然后计算出合理的灌注流量,每分钟灌注流量是心指数和体表面积的乘积,预充计划及流量计算见相关章节。

(三)器官功能术前应全面了解心、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注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尿、粪、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出凝血时间等常规检查结果,特别注意心血管方面的病变,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灌注方法,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1、体温体温高常表示体内存在炎症或代谢紊乱,施行体外循环易造成血行播散,并常导致手术失败,宜慎重。

2、血压高血压者术前应明确其原因、性质、血压波动范围及术前是否抗高血压治疗。

如果冠状动脉、主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有病变,体外循环中应保持较高的血压,否则易引起灌注不足。

对血压过低者,术前应当准备升压药,用药原则是由弱到强,由小到大。

3、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反映贫血、脱水及血容量的大致情况。

成人血红蛋白低于8g/dL,术中及术后易引起氧供不足,应在术前及术中纠正,并备一定数量的全血。

血红蛋白高于16g/dL,易引起器官栓塞,可在术前或体外循环前给予稀释性放血。

婴幼儿术前血红蛋白应超过10g/dL。

2024年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体外循环管理

2024年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体外循环管理

2024年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体外循环管理一、术前准备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对于体外循环管理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评估其心脏功能和其他器官系统的状况。

这包括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以及是否有过往的心脏手术史。

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案。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机、预充液的种类和量、抗凝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等。

同时,要确保体外循环管道的清洁和无菌,避免术中感染的发生。

最后,在术前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以及体外循环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能的风险。

这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和配合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二、体外循环建立在急诊CABG手术中,体外循环的建立是关键的一步。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动脉和静脉进行插管,确保血液能够顺畅地流入和流出体外循环机。

同时,要避免插管引起的血管损伤和出血。

其次,在体外循环机中预充适量的预充液,以保持血液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预充液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决定。

最后,调整体外循环机的参数,如流量、压力、温度等,以确保血液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进程来不断调整和优化。

三、循环管理要点在急诊CABG手术中,循环管理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通过调整体外循环机的参数和药物使用,确保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避免血栓形成和出血: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和血小板抑制剂,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要注意控制药物剂量,避免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保持适当的氧合和灌注:通过调整氧合器的参数和血液流量,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避免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受损。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尿量、电解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体外循环整治实施方案

体外循环整治实施方案

体外循环整治实施方案体外循环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心脏病急救和心脏功能支持等领域。

为了确保体外循环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套科学的整治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整治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一、设备准备。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前,首先要对体外循环设备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检查。

包括检查体外循环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管路的完整性以及各种辅助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体外循环治疗的首要保障。

二、团队配备。

体外循环治疗需要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来进行协作。

这个团队通常包括心脏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和技术人员等。

各个成员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密切配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三、术前准备。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心脏彩超等检查。

术前准备的充分性,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四、操作流程。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

包括体外循环设备的连接、气泡的排除、抗凝剂的使用等。

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对于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五、术中监测。

在体外循环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监测。

包括心电图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是体外循环治疗的关键。

六、术后处理。

体外循环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后处理。

包括体外循环设备的拆除、伤口的处理、患者的监护等。

术后处理的规范性,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七、风险评估。

在进行体外循环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手术风险、体外循环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等。

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八、质量管理。

体外循环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包括设备质量管理、操作流程质量管理以及术后效果的质量管理等。

质量管理的完善性,对于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

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

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一、总体目标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治理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促进财政性资金的有效流转、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逐步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规范使用、高效运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二、方案内容1.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1)优化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完善财政资金流转监控系统,建立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了解财政资金的流动情况,确保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和监管的有效性。

(3)加强对财政资金项目的审批和监督,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和浪费,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4)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建立财政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

2. 促进财政资金的有效流转(1)建立财政资金流转的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财政资金的投融资活动,促进财政资金与社会各界的有效对接。

(2)强化财政资金的投融资管理,探索建立财政资金投融资决策机制,加强对财政资金投融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投融资效益。

(3)加强对财政资金流转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财政资金流转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推动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1)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推动财政资金的科学使用和合理配置。

(2)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的决策机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项目的审核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和目标。

4. 加强信息化建设(1)加强财政资金流转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动财政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

(2)建立财政资金流转的信息系统,实现财政资金流转的全程监控和及时预警。

(3)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的信息化平台,方便财政资金的使用者查询和申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便利性。

体外循环管理

体外循环管理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 5.1.2防止心脏过度膨胀 ▲ 复跳初期如前后负荷过重,势必使心肌纤维过度拉长, 能量消耗增加,不利于心肌恢复
• ▲ 对于术前心功能较差或有主动脉反流的病例,应放置左 心吸引管,以防止术中心脏过度膨胀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1.2.3 特殊手术的物品准备
再次或多次手术
股动静脉、气囊静脉引流管、血液 回收等
大心脏手术
大血管手术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体外循环前
体外循环中
体外循环后
体外循环中:体外循环前期(前并行) 体外循环中期 体外循环后期(后并行 )
2020/3/30
1. 体外循环前的准备
• 术前病情评估 • 适当的术前处理 • 准确的术前诊断 •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2020/3/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循环管理
体外循环前 体外循环中 体外循环后
体外循环中:体外循环前期(前并行) 体外循环中期 体外循环后期(后并行)
1. 体外循环前的准备
术前病情评估 适当的术前处理 准确的术前诊断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1.1术前访视
1.1.1术前访视目的: ★ ★ ★ 了解病情 制定计划 防止意外
1.2.2物品选择
根据病情、体重、手术难易程度及患者经济状况 等,综合考虑选择用品。 ★如病情重、手术复杂或灌注时间长者可考虑使 用膜肺 ★心功能差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循环者考虑选择离 心泵作为主泵 ★对升、降主动脉瘤或某些急症患者,备股动静 脉插管 ★需要右外侧切口,可备用弯头静脉插管 ★婴幼儿、肾功能不良或稀释度过大者备用超滤
根据手术病种: 一般:0.23----0.25 紫绀:0.25----0.3 DHCA: 0.2 CABG: 0.25----0.3
根据患者年龄: 根据转流进程: 根据手术时间:
2.2体外循环中的预充液
2.2.1
☆ ☆ ☆ ☆ ☆ ☆
理想的体外循环预充液标准
能够携带氧和二氧化碳,可逆性结合与分离 输注后可维持良好的血浆渗透压 代谢和排出过程不损害组织,在各脏器中无蓄积 成份均一,性质稳定 副作用少,无抗原性、不改变血液凝固性,对各 种实验检查无干扰 价格低廉,能够大量使用
1.2.3 特殊手术的物品准备
再次或多次手术 股动静脉、气囊静脉引流管、血液 回收等 大心脏手术
大血管手术
1.2.3制定预充和用药计划
▲ 预充: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种、氧合 器、体外循环管道、血色素等因素决 定预充液种类和用量。
举例--法乐四联症
▲ 用药:根据患者病种、体外循环方式选择用药
举例--深低温低流量
1.1.2术前访视的内容:
▲患者 一般情况:
身高 体重 发育 营养 精神状态 查体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家族史 过敏史
▲病
史:
▲实验室检:
一般检查 肝功能 肾功能 凝血机制 血气 电解质 传染病 其它 心电图 X线 超声 心导管 核磁共振 CT
▲器械检查:
1.1.3病情评估
▲危险因素 ★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3,左室舒张末压 >18mmHg ★不稳定性心绞痛或6个月内发生过心梗 ★心功能衰竭 ★年龄>65岁 ★急症手术者 ★二次手术 ★肺动脉高压、严重的心律失常、脏器功能不全、 恶液质等 ★严重心脏畸形,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单心室等
血液粘度影响因素:HCT、血浆粘度(血浆中白蛋白 浓度)和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膜流动性、内刚性);生理 状态下全血粘度为4~5,血浆粘度为1.6~2.4。 HCT:25-30%时 ,血液粘度降至最低点 CPB中,降低全血粘度可因增加血液流速和减少微循 环前阻力而改善微循环 ▲血液稀释对血液携氧能力影响 HCT在30%时,血液携氧能力最强;HCT在20%时与 45%时携氧能力相近,但全血粘度仅为45%的一半左右。 全血粘度在HCT20%以下将不再下降,而携氧能力 却会急剧下降,故使血液稀释时应维持HCT≥18%
3.1.8
监测仪器零点校正
▲用红细胞压积(HCT)或血红蛋白(Hb)浓度表示( Hb1g/dl=HCT3~3.5%) 轻度血液稀释—HCT>30% 中度—HCT25~30% 深度—HCT21~25% 重度—HCT10~20% 极度—HCT<10% 血液稀释程度应结合温度考虑:30摄氏度小于30% 25 25%
血液稀释的基本原则
3.1.3电源的检查 ▲ 确保各电源接头牢固,开启开关后各指示灯显示正常, 不报警;离心泵应观察其内部电池组的充电状态;一定 要备好紧急摇把,以防停电 3.1.4气源的检查和氧合器的观察 ▲ ▲ ▲ 注意气源性质,检查气体管道与氧合器及气体流量表的 连接是否正确、气体输入管路上有无梗阻 气体混合器持续报警或气压不平衡时不报警均不正常。 氧合器如为鼓泡肺,观察其发泡祛泡情况;如为膜肺,要 使出气口开放,且不可过早通气
▲晶胶比例和胶体渗透压: ★ 转流初期总体晶体/胶体比例应为0.4~ 0.65:1,后期应逐渐降低。 ★ 转流初期相对COP应不小于转流前的60%, 后期应提高。 ★ 紫绀型患者血浆量少,畸形矫正后极易发生 肺水肿。虽然Hct较高,但血液胶渗压较低,晶体不宜 过多,COP应稍高。
2.3.2血液稀释的控制: ▲血液稀释度 * HCT过高:☆通过静脉或体外循环放血 ☆补充无血晶体或胶体预充液 * HCT过低:☆药物利尿,人工肾滤水 ☆补充库血或单采红细胞 ▲胶体渗透压 * COP过高:☆补充晶体溶液 ☆严重者应以离心分离或洗血球 * COP过低:☆补充胶体溶液,可使用高浓度制剂 ☆利尿或人工肾滤水
*胶体预充液
▲胶体: 指分散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nm者 胶体物质特性: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 粒子带同种电荷
▲胶体渗透压:胶体溶液含有大分子物质,阻碍其自身通过 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球,产生胶体渗透压,影 响血管内外液体移动,保持循环血容量。
正常成人:20~25mmHg 儿 童:16~18mmHg(4~6岁达成人水平) ▲扩容效应的决定因素 胶体粒子的数量(浓度) 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分子量 胶体粒子分子量的离散度
2.2.2预充液的分类
▲无携带氧和二氧化碳功能 *晶体溶液:不能提供胶渗压, 常用乳酸林格氏液、乳 酸林格氏山梨醇液及高渗盐溶液 *胶体溶液:天然制品有血浆、人血浆蛋白和人体白蛋 白;人工制品有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和 明胶类代血浆等 ▲具有携带氧和二氧化碳功能 *天然制品:库存自体、异体全血及单采红细胞等 *人工血液 :全氟化碳乳剂、无基质血红蛋白、基因重 组血红蛋白等
2. 体外循环预充和血液稀释
2.1基础知识
2.1.1血容量概念 ▲人体的体液=体重(kg)×60% 细胞内液占2/3 细胞外液占1/3 ▲细胞外液 组织间液(即血管外液)占4/5 血浆(血管内液)占1/5构成 ▲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其总量即为血容量 成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6~8%,每公斤体重的血容量 为60~80ml,小儿和消瘦者稍多,而老年人和肥胖者稍少
2.1.3血液稀释
▲血液稀释:指由于外源性无血液体输入血管内, 或因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使血容量增加、血液 中细胞浓度下降的状态。 ▲血液稀释分类 *外源性血液稀释:如大量输液、体外循环中大 量无血预充液进入血管内 *内源性血液稀释:如失血性休克时大量组织间 液进入血管内的“自身输液”过程
▲血液稀释对全血粘度的影响
2.3体外循环预充和血液稀释
2.3.1常用计算公式: ★转中预计HCT=(转前HCT×血容量+库血HCT×库血量 )/(血容量+预充总量) ★预计库血量=[预计HCT×(血容量+预充总量)-转 前HCT×血容量] / 库血HCT。 ★晶体总量=预充晶体+回收停搏液中的晶体+ 其它 ★预充胶体总量=预充的胶体量+库血×(1-HCT)。 ★胶体总量=预充胶体量+患者血容量×(1-HCT) ★预充总量=晶体总量+预充胶体量+库血HCT×库血量 ★转中晶胶比=晶体总量/胶体总量
3.1.2体外循环管道的检查 ▲ 观察动静脉管路的预充情况,是否存在气栓,一 旦动脉管路见到气体,必须立即排净;静脉管路少 量气体可不处理,若大量气体则需排除 ▲ 注意各泵管的正确方向和位置,特别是主泵和左心吸 引泵 ▲ 检查不同型号管道的流量校正情况以及泵管的压紧程 度 ▲ 检查管路的连接是否紧密,高压部位要用扎带固定; 微栓滤器有无渗漏;预充血液应注意预充液有无凝 血现象 ▲ 转流前均应关闭所有侧路
*晶体预充液
★复方乳酸钠林格氏: Na+131mmol/L,k+5mmol/LCl-111mmol/L Ca2+稍高(2mmol/L),乳酸根阴离 子28mmol/L,碳酸氢根离子28mmol/L ,pH6.6
渗透压277mOsm。 ★复方乳酸钠林格氏山梨醇液:是乳酸钠林格氏液中含5% 山梨醇,渗透压是血浆的2 倍,其它内含物及.3.1管道的安装
★ ★ ★ ★ ★ ★ 体外循环物品打开前应注意包装是否完好,是否过期 在无菌条件下按要求连接和安装管道 连接管道时注意各接头应光滑牢靠 注意保持上台物品无菌,避免污染。 整个循环管路安置在体外循环机适当位置,勿扭曲 泵管装入泵槽时、特别注意泵的旋转方向,勿装反泵管
*血液稀释应用于体外循环的优点 ☆ 减少库血用量,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血源性 传染病及大量输血所致的并发症 减少体外循环对红细胞的机械性破坏和术中 血液丢失。 减少血液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激活和消耗 降低全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进而 改善组织微循环 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 ☆ ☆
血液稀释程度
1.3.2预充排气
★ ★ ★ ★ ★ ★ ★ 预充排气前进行水循环,检查有否渗漏 预充前可充入二氧化碳,以利排气 预充后加大流量排净气体,必要时反复敲打 循环回路 气体排净后,钳闭动静脉回路,调整泵头松 紧 预充排气后,应注意钳闭侧枝循环,以免进 气 循环排气如发现纤维渗漏,应及时更换 保持出气口呈开放状态
3.1.5泵的检查 ▲ 滚压泵需了解其工作状态,运转方向 ▲ 离心泵在泵后动脉管路上一定要夹钳子防止血液倒流 3.1.6变温水箱的检查 ▲ 变温水管和氧合器变温管正确连接后,启动水泵,检 查有无漏水及其工作状态 ▲ 自动制冷的水箱根据手术需要将温度设置在一定范围
3.1.7 准备好血管活性药物
3.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
3.1体外循环前的检查
3.1.1患者情况 ▲ 核对患者,明确外科手术方法,预见体外循环中可 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 确保足够的麻醉深度和肌松程度,防止并行循环时血 液稀释而导致麻醉变浅,使机体应激反应增高,氧耗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不利于组织充足灌注及血 液降温 ▲ 全身肝素化,ACT>480秒方可转机
▲危险分类:
★正常危险 ★危险性增加 ★较大危险 ★高度危险 指有0种危险因素。 指有1种危险因素。 指有2种危险因素。 指有3以上种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