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2011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生物学课标的变化

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4.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
除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运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
七、微调了学习目标的说明
1.调整了技能性目标中“模仿水平”的要求。 标准(实验稿)要求:“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标准(2011版)提高了要求:“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 操作”。 2.增加了4个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中“理解水平”增加了“写出”、“估计”两个行为 动词;
技能性目标中“模仿水平”增加了“进行”、“制作”两个行为 动词。 3.删减了1个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中“应用水平”删减了“撰写”这一行为动词
50个重要概念并没有以“术语”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命题” 的方式来定义。
1. 少数命题有被定义项,多数命题没有被定义项
被定义项即所定义的概念的“术语”。
例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被 定义项是“科学探究” 例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被定义项是“细胞” 例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课程标准本是一个学科的标准,而不是“生物”的标准,这一改 变使标准的名称走向规范。相应的: 标准(实验稿)中 “生物教学”、“ 生物实验”、 “生物教师” 变为
标准(2011版) “生物学教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教 师”
二、重申了“科学课”的课程性质
标准(2011版)在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以翻番的篇 幅,重申了生物科学的“科学课”的课程性质——“生物学科 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 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反映自 然科学的本质。”
例4: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 变的
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初中生物课程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课程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其中,知识目标强调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环境保护意识、生命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按照“人与生物圈”的思路设计课程结构,将课程内容分为“生物与环境”、“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若干个模块。
这种课程结构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方式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标准还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应积极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
在评价方式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试、观察评价、作品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是初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一、引言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发布意义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内外教育教学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小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内容、能力要求以及教学方法进行系统规范,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课程目标2.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自然观念和环保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科内容3. 生物学科内容的划分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生物学科内容划分为生命科学、生态科学和社会生物学三个部分。
其中,生命科学主要包括细胞、遗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生态科学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圈与人类活动等内容;社会生物学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技术、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等内容。
四、学科能力4. 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创新与发展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学科能力的重要性。
这些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在生物学学习和实践中的能力。
五、课程实施5. 课程实施的指导原则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应当遵循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指导原则。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方法6. 探索型教学的重要性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索型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word版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知识 (5)(二)能力 (5)(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5)一、科学探究 (6)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7)三、生物与环境 (9)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0)五、生物圈中的人 (12)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5)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6)八、生物的多样性 (18)九、生物技术 (19)十、健康地生活 (2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2)一、教学建议 (22)二、评价建议 (24)三、教材编写建议 (25)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7)附录 (28)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 (28)实例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28)实例3探究”酸雨”的危害 (29)实例4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29)实例5模拟”血型鉴定” (30)实例6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30)实例7探究蚂蚁的行为 (31)实例8 观察寒蚕的生殖与发育 (31)实例9”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辨戏 (32)实例10探究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法 (32)实例11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33)实例12”种子萌芽环境条件”探究活动评价 (33)实例13”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系列探究活动评价 (33)第一部分前言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倒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著本世纪人类巳进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学习《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
得体会
研究《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我受益匪浅。
本标准涵盖了丰富的生物知识和研究目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这份标准的心得体会:
首先,该标准突出了生物学科的核心观念。
学生需要理解生物世界的组成和构造,并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和演化原理。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堂所学内容。
此外,该标准强调了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学生需要了解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领域的关系,以及生物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应用。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研究《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生物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认为这份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学习《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一次有益的经历。
通过这份标准的学习,我对生物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 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 厚 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 能够 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 、创新 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附录 1 教学与评价实例........................................................................................................32 实例 1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32 实例 2 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32 实例 3 探究“酸雨”的危害....................................................................................... 34 实例 4 设计校园绿化方案............................................................................................35 实例 5 模拟“血型鉴定”............................................................................................36 实例 6 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37 实例 7 探究蚂蚁的行为................................................................................................38 实例 8 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39 实例 9 “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 40 实例 10 探究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法............................................................................. 41 实例 11 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晌......................................................................... 42 实例 12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评价......................................................... 43 实例 13 “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系列探究活动评价......................................... 44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对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011年颁布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初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应当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对生命现象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技能。
这些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生物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在生物学科的基本内容方面,该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细胞和遗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生物演化和生物技术等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教学要求方面,该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生命伦理的意识。
这些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再次,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生物学科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
在教学组织方面,该标准要求教师注重生物学科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生物学科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评价方面,该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和生命伦理的评价。
这些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最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发展。
该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积极的教育情怀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这些要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1第一部分前言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倒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祛。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所有的初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学,也可以学好生物学。
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设计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以下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将绿色植物和人各列为一个主题。
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志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多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了“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每个学生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知识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本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地生活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组成。
具体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
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一、科学探究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之中。
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
1.理解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参见附录1的实例1: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
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由功能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统。
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教师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参见附录1的实例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三、生物与环境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