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针十四法
古典针法笔记
古典针法内经、难经论针法:从砭石到九针才发展成真正的针法,九针之中,以毫针为主体,应用最广。
我们所论述的针法主要是古典的毫针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
治疗不同的病症。
阐述了针刺的部位、针刺深度,发针数量、角度以及取穴方法等。
(一)九刺:九刺是针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所运用的九种不同刺法。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萦输,藏腧也”是五脏有病取有关经络肘膝以下的萦穴和腧穴以及背腧穴的方法。
如肺病取肺经的输穴太渊和背输穴肺俞。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是上病下取,经远道取穴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如胃病取足三里。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单独取病经的腧穴,针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
如瘀血、硬结、压痛等。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以刺血络为主,是一种浅刺体表细小络脉令其出血的方法。
现代的三菱针、皮肤针等均属络刺范围。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是针刺直达肌肉的一种方法。
用于治疗肌肉萎痹、软组织劳损等。
6大写刺:“人写刺者,刺入脓以坡针也。
”是一种切开引流,排脓泻血的刺法多用于外科疾病。
7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浅刺载皮毛。
古时用搀针,现多用皮肤针。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使用的方法。
如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
9焠刺: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针法。
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阴虚等证。
现代的火针由此发展。
(二)十二刺:指十二种刺法,以适应十二经的病变。
1偶刺:是前后阴阳对应配穴的针法。
胸腹募穴和背腧穴相配,治疗脏腑病痛;如胃病取中脘配胃腧。
2报刺:又称复刺;是根据病人主述的特点来针刺,如针刺痛止,其后再在其他痛处下针,直至压痛点消失或疼痛点减轻。
这是一种治疗游走性疼痛的方法。
3恢刺:在病人肌肉疽急痹痛的部位进针,得气后提针至浅部,然后多向刺,再配合病人关节活动。
针灸秘诀:金针赋针法
金针赋针法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调气与运气法《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
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
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
《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
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
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
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
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席弘学派与《神应经》等著作
一、梓桑君席弘的派系
1.席弘
席弘,字弘远,别号梓桑君。 江西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席弘。
2.席氏谱系
1席弘→2席灵阳→3席玄虚→4席洞玄→5席松隐→6席云谷→7席素轩 →8席雪轩(叔华) →9席秋轩→10 席顺轩(仁卿) →席伯珍(顺轩第三孙) 席肖轩(信卿) 子:席天章 徒:陈会
5.《医学正传·医学或问 》
作者:虞摶 作者简介:虞摶(1438~1517),字天发。明浙江义乌花溪人,自 号花溪恒德老人。《医学正传》成书于1515年。 内容:
• 灸法可用于虚实寒热各证。 • 针有泻无补。
[思考题]
1. 《神应经》及其作者与席弘学派的关系如何? 2. 《金针赋》的作者是谁? 3. 经典背诵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 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 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治病八法、飞经走气四法、三才补泻法的具体内容。
浅深之刺 。
• 呼吸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下针十四法、飞法补泻、得气与疗
效及预后。
• 进针法、三才补泻法、晕针治疗方法。 • 调气法 、呼吸补泻 、不得气的处理方法
法 、气行不过关节之法 。 泻,进出针要点等。
、龙虎升腾之法 、纳气之
• 出针之法:包括正常出针手下感 ,滞针手下感、成因及处理,开阖补 • 治病八法。 • 飞经走气四法。 • 接气通经法的要点及其作用;并由病因学解释针法取效快捷的原因 。 • 对本赋的评价。
(2) 区别男女及部位左右:病人的性别经穴有阴阳左右不同,转针时的 两侧采用相反方向。 《补泻雪心歌》:“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补左次指向前 搓,补右大指往上(前)拽,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古人补泻 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 《席弘赋》:“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神应经》按照左右转针与病人左右侧、阴阳经相对应的原则,故分两 手转针: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刺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
2.针刺合于四时。
3.双手协同针刺。
4.“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标签:《难经》;刺法《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之一,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后人曾誉之为“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它的内容涉及阴阳、藏象、经络、生理、病例、诊断、治疗、针灸诸多方面。
通过学习,笔者认识到《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专论针刺方法,其观点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临床更是富有指导意义。
1 补泻分清荣卫荣卫补泻在《难经》中多有阐述,《难经·七十六难》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难经·七十八难》具体描述了从卫和荣取气的方法。
“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因为卫为阳,其位较浅,荣为阴,其位较深。
故先刺浅部得气后再将针由浅向深插按,以从卫分引阳气深入,是为补;若先刺入深部得气后,再动摇针身,由深向浅抽提,以从营分引气外出,是为泻。
后世医家的补法从卫取气,泻法从营取气即源于这一原则。
由此也创造出了三进一退的″烧山火″、一进三退的″透天凉″针法,以及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为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为泻的提插补泻方法。
2 针刺合于四时《难经》刺法对《内经》中″困时制宜″的思想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提出刺法要应时而变。
2.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天人相参的理论在《难经》中亦有体现。
《难经·七十难》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此难论述了人体经脉气血与四时阴阳升降的相应关系,即春夏之时,自然之气向上,人体的阳气也广泛地趋布于肌表,刺故当浅;秋冬季节,自然之气肃降,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藏,刺故当深。
常用针灸歌诀
常用针灸歌诀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有哪些歌诀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骨度分寸歌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前后发际一尺二,完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井荥输原经合歌(《医经小学》)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针灸大成》) 肺之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之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瘳,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栗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缝纫技术中14种缝纫方法
缝纫技术中14种缝纫方法缝纫技术是制作服装、家居用品等纺织品必需的技能之一。
随着人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各种缝纫技术也不断创新和完善。
现将其中的14种缝纫方法进行介绍。
一、锁边缝法锁边缝法又叫包边缝法,是防止面料边缘裂开同时展现美观边缘的缝法。
具体步骤是先将面料上下反折1cm缝起,然后再将两下往折缝中心翻叠,拿起针线缝制,使包边密而平整。
二、卷边缝法卷边缝法是将布料边缘向里或向外卷曲并缝合形成一道边封闭。
这种缝法通常适用于边缘是一层松脆(如纯棉面料),不能长时间受到摩擦的情况,能够增强边缘韧性。
三、平缝缝法平缝缝法是制作服装时最常用的一种缝法。
具体步骤是将两片布面对面缝在一起,然后反两片布,再反复涂抹以避免翘边。
四、折扣缝法折扣缝法是一种比较窄的缝法,常常用于细腻的布料如丝绸、蕾丝等制作。
其缝法步骤是先以反向折叠两边,再将两边缝合结算,形成一个定位缝。
五、钩眼缝法钩眼缝法又称作扣环缝法,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两片布料完美对接并牢固结合。
缝法步骤是先在上一片布上缝钩眼,再在下一片布上缝扣环,将两片布料对准品质后保证两个钩眼口完美对接。
六、平灰缝法平灰缝法是一种比较窄的缝法,常常用于大面积的布块和最终服装的缝合。
其缝法步骤是将要缝合的两片布料翻面朝上,在两个布料的缝边之间从侧面缝起,固定两个布料并补齐缝合线。
七、交叉缝法交叉缝法用于较大的裙子、裤子,具体步骤是将两片布料重叠在一起,然后通过交叉缝合,不仅追求匀称等距而且固定距离,能够带来更好的服装效果。
八、开衩缝法开衩缝法通常用于连衣裙、衬衫、外套等衣物的缝合。
步骤是先将衣料切割出三片,然后将两个缝合并结算成最终的衣服形状,从而显示开衩和收缝。
九、一针三线缝法一针三线缝法是较常见的一种缝法,常常用于弹性布料,因为其横向弹性比较好,有很好的复合能力。
具体步骤有开合针脚、将三根线从一起缝在一起,确保两根针穿过两片布料等。
十、盲缝缝法盲缝缝法是最适合非常细腻纺织品的缝法,因为其使用主要根据直角针的穿透效果来达到缝合效果,缝合物可看作正面无缝痕迹。
刺灸灸法学--毫针
两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26
进针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技术方法。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 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 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操作的手称刺手。
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 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 押手。 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 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42
43
44
方向:针尖的朝向
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
45
概 述:行针,又称运针,是针刺达腧穴后所 施行的捻转、提插等操作方法,目的是促进针刺感应, 调整针感强弱及传导方向。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 辅助手法两类。
基本手法: 指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主要 由提插和捻转动作构成。
针具器械消毒 毒
高压蒸气灭菌 药液浸泡消毒 煮沸消
23
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 高压蒸气锅内灭菌消毒。一般在1.0~1.4kg/cm2 气压,115~123℃高温下,30min可以达到消毒目 的
针 灸 器 械 消 毒
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置于75%酒精内浸泡30-60min,取出后用消 毒巾或消毒棉球拭干备用;也可置于0.1%新洁尔灭加0.5%亚硝酸钠 的器具消毒液内浸泡1-2 h 后取出,用消毒棉球或敷料擦干备用。直 接与针具接触的针盘、镊子、套管等也应进行消毒并保持无菌。 煮沸消毒法:将清洁检修后的针具包扎后放在清水中煮沸,待沸腾 后再煮15~20min。煮沸消毒容易使锋刃变钝,可在水中加入2%重碳 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20℃,同时还能减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30
双 手 进 针 法
《针灸大成》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
下针八法表
下手八法中爪、搓、摇、循、捻分别与爪切、指搓、针摇、指循、指捻五法相同。
揣,主要是“以手揣摸其处”,探明穴位得准确位置。
弹,是“先弹针头”(针尾)再配合插针,是“补针之法”。
扪,是在“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泄,乃为真补。
”。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飞经走气四法,首载于《金针赋》:“若夫 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 四。”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
►“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之法”。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
过节催运气”的作用。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证,或用于在关节
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作为通经接气的催 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三、《金针赋》 论针法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 《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 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 徐氏于洪武庚辰年(1400年)开始 学习针法,受业于倪孟仲(洞玄先 生)和彭九思(东隐先生)。
► 经过两位老师的指导,以及他本人 的钻研,对针灸学有了较深的造诣。
► 至永乐己丑年(1409年),徐氏退 寓西河,自称泉石先生。
►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 ► “爪而切之,下针之法; ► 摇而退之,出针之法; ► 动而进之,催针之法; ► 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 搓则去病;弹则补虚; ► 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 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 这里将捻归并入“搓”,另加“提”,以与“按”
► 之后,将针顺向上提,复将针尖朝向关节方向,向下按, 再回拨,为一个周期,反复操作。
► 则周身遍体夺流,经气通畅。此为补法。如补法未能通过 关节则用泻法。祛邪后真气乃至。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白虎摇头
► 进针时,持针沿圆弧平 滑而摇动针体,以拨动 针感区的组织,增强或 控制针感;
► 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 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 体,以增加刺激量,易 于激发针感。
► 该法形似青龙摆动长尾一样,同时兼用按法,目的 在于使卫气下行而施补。
针灸问对
《针灸问对》学术思想
• 六、评判补泻手法 • (三)关于下针十四法 • “古人针法压按弹怒爪切,多用左手,施之于未
刺之先,以致其气。气至,顺针刺之,别无法也。 今之针法,虽十有四,多用右手,施之于既针之 后,未针之前,不闻有致气之说。”
《针灸问对》学术思想
• 六、评判补泻手法 • (三)关于下针十四法 • 古人针入气至,补则推而内之而已,泻则动而伸
《针灸问对》节选
• 或曰:傷寒刺期門穴者,何如? • 曰:十二經始于手太隂之雲門,以次而傳,
終於足厥隂之期門。期門者,肝之募也, 傷寒過經不解,刺之,使其不再傳也。
《针灸问对》节选
• 婦人經脈不調,熱入血室,刺之,以其肝 藏血也。胸滿腹脹,脇下肥氣,凡是木欝 諸疾,莫不刺之,以其肝主病也。經云: 穴直乳下兩肋端。又曰:在不容傍一寸五 分。古人說得甚明,今人不解用也。
《针灸问对》节选
• 此正經自病也,蓋憂思喜怒,飲食動作之過, 而致然也。風喜傷肝,暑喜傷心,飲食勞倦喜 傷脾(勞倦亦自外至),寒喜傷肺,濕喜傷腎, 此五邪所傷也。蓋邪由外至,所謂外傷也,凡 隂陽藏府,經絡之氣,虛實相等,正也。
《针灸问对》节选
• 偏實偏虛,失其正,則爲邪矣。由偏實也, 故內邪得而生,由偏虛也,故外邪得而入。 (機按:經言凡病皆當辨別邪正內外虛實, 然後施針補寫,庶不致悮。)
《针灸问对》学术思想
• 三、论灸法宜忌 • 指出灸法可用于虚、寒、实、热各证,但
汪氏认为灸法主要适用于阳气下陷,脉沉 迟,脉证俱见寒在外,以及冬月阴寒大旺 诸证。
《针灸问对》学术思想
• 三、论灸法宜忌 • 而若脉浮,阳气散于肌表,或夏月火旺皆不宜
灸。此外,灸法除治内科病证外,更可用于外 科疾病,如疮疡未溃,能拔引郁毒,行散滞气; 如疮疡已溃,能补接阳气,祛散寒邪,令疮口 易合。
针感的研究
有研究证明经络上的穴位与神经、血管、淋
巴、肥大细胞、感受器等的配布有密切联系, 但它不是几者功能的累加和,而是诸因素在 整体系统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功能、行为、属 性的统一体。所以,经络的物质基础也就不 可能是单一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结缔组 织、液晶组织等,而可能是已知的神经、血 管、体液等,以及或许还在目前尚末知的诸 因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
3.第三平衡系统假说:孟昭威教授在1978年
全国生理学会上提出。现代生理学已知的人 体平衡机构大约有三:包括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前二者的反应 较快,是以秒计的,后一种反应较慢,是以 分计的。按反应速度计,似乎植物神经系统 和内分泌系统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系统,它 比神经慢,比内分泌快。
针感的研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 范郁山 教授
一. 针感的定义
针感,古称“气至”,是指针刺入穴位后 产生特殊感觉和反应,即针刺感应,又称得气。
《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刺此者,必 中气穴,无中肉节 。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 肉节则皮肤痛。” 《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至· · · · · · 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 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 · 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 效。”
第一平衡系统:骨骼神经,速度100m/s,作
用是快速姿势平衡; 第二平衡系统:植物神经,速度1m/s,作用 是内脏活动平衡; 第三平衡系统:经络,速度0.1m/s,作用是 体表内脏间平衡; 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速度以分计,作用 是整体慢平衡。
穴位是什么——穴位的实质
经络大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
(7)进气、留气:《金针赋》:“进气之决:
针灸进阶:“24式针法”
针灸进阶:“24式针法”【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烧山火【口诀】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络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 须捻运入五分之中, 行九阳之数, 其一寸者, 即先浅后深也。
若得气, 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 渐渐运入一寸之内, 三出三入, 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 其插针之时, 热气复生, 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 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 患人时下得安甯。
二、透天凉【口诀】能除热, 三退一进冷冰冰, 口吸气一口, 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 进一寸内, 行六阴之数, 其五分者, 即先深后浅也。
若得气,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紧提慢按, 觉针头沉紧, 徐徐举之, 则凉气自生, 热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 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 须臾热毒自然消。
三、阳中隐阴【口诀】能治先寒后热, 浅而深。
阳中隐箇阴, 先寒后热入,五分阳九数, 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 先运入五分, 乃行九阳之数, 如觉微热, 便运一寸之内。
却行六阴之数, 以得气, 此乃阳中隐阴, 可治先寒后热之瘲, 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 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 祛除寒热免灾恶。
四、阴中隐阳【口诀】能治先热后寒, 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 先运一寸, 乃行六阴之数, 如觉病微凉, 即退至五分之中。
却行九阳之数, 以得气, 此乃阴中隐阳, 可治先热后寒之症, 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 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 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 泻者直待寒, 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 法在浅则当浅, 法在深则当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五、留气法【口诀】能破气, 伸九提六,留气连针先七分, 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 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 先运入七分之中, 行纯阳之数, 若得气, 便深刺一寸中, 微伸提之, 却退至原处, 若未得气, 依前法再行, 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法灸法学暮染岚烟作品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刺起源于(B)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A)A.圆针B.圆利针C.长针D.大针E.鍉针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D)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B.《曹氏灸方》C.《备急灸法》D.《孟子·离娄篇》E.《黄帝明堂灸法》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B)A.《灵枢》B.《针经指南》C.《金针赋》D.《针灸大成》E.《神应经》(二)B型题A.艾条灸B.灯火灸C.间接灸D.温针灸E.天灸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B)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E)A.十二字手法B.下手八法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D)A.苍龟探穴B.赤凤迎源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E.白虎摇头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C)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三)C型题A.间接灸B.实按灸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B)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A)A.电针B.水针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D)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C)(四)X型题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ABCD)A.圆针B.锋针C.大针D.长针E.皮内针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BCE)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B.灸法技术C.针刺技术D.推拿技术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二、判断题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红杏林高级班十四套针法的真成
红杏林高级班十四套针法的真成第一大类针法气道口的针法:阴阳两针,四针法,这些现在可能已经不用了,但是我以前都在用,而且很好用。
因为阴阳两针和四针法它开气道口比现在的总气道口会比较好一点,比较有针对性点,建议不要放弃这两套针法。
还有总气道口,这三套针法就是七针法里的气道口,它就是为调动气血的针法。
第二类针法疏通类的针法,也就是说七针法里面的腕踝关节、肘膝关节、腹股沟髋关节肩关节,经络针,还有万能针,万能针在脚底下,分内侧万能针和外侧万能针,内侧的万能针它的主要作用其实是疏通阴经,它疏通整个阴经有一个滋阴的作用,然后外侧的万能穴疏通整个阳经,所以它又有补阳的作用。
它一样也是属于疏通类的针法,疏通的方式就是把这个万能穴打开,打开它就有利于关节的疏通,它其实就是在疏通。
万能穴什么时候用?比如说我们中指法扎上腕踝肘膝关节这四针后,效果不好,那我们就配合一下中级下面的万能穴给打开了,打开万能穴就有利于疗效的增加。
因为有时候中指是打不开的。
第三类针法:病症类针法有定位针(病症定位)、脊柱针,俞穴针脊柱针有两个功能,有定位,比如这条脊柱有问题有治疗这条脊柱的作用,还有治疗脊柱问题的同时比如扎胸三椎同时还能加強肺的功能俞穴针也有两个功能,比如扎肝俞,它既能治疗肝病,也能加强肝的功能,比如肝囊肿,调动气血修好路之后直接扎肝的俞穴。
第四类针法引气类针法引气的针法有一个上引气下引气,以及各个经络的引气。
第五类针法辅助针法:高级班有几类是辅助针法;有循环针、子午针、顶针循环针循环针,也叫卯酉周天,卯酉周天,有一个左一个右,一个东一个西,它的作用就是调动气血。
打气道口是调动气血,但是有一类人他的气血是一边多一边少,左边有力右边没有力,气血不平衡太严重。
比如偏瘫的,我们调动他气血的时候,它调得不理想,因为他内部不平衡,比如想治这个右边的病症,但是右边的气血他很少,不平衡。
他发达的都在左边,这个时候就扎循环针,它就能平衡左右气血,从而达到补气血的作用,它是这样子来达到补气血的。
古代针法——精选推荐
下针十四法: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
飞经走气四法:1、青龙摆尾: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
“一左一右,慢慢拨动”达到通关过节,催发经气,通络散结的功效。
用于治疗因病邪阻滞经络、关节所致的经气不通之证。
2、白虎摇头:进针时,持真沿圆弧平滑而摇动针体,以拨动针感区的组织,增强或控制针感;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体,以增强刺激量,易于激发针感。
达到行气,疏通经络,推经行气的目的。
可以清热泻火,祛风化痰,行气活血。
3、苍龟探穴: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并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体,做上下拨动剔的动作。
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引气入深的作用。
4、赤凤迎源:先将阵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使之得气,然后用捻转结合飞法。
起到行气,守气,疏通经络,行络脉之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1、烧山火:(三进一退)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操作。
针刺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一次将针从深层退至浅层,三进一退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
使针下产生温热感。
适用于顽麻冷痹虚寒证。
2、透天凉:(一进三退)将针刺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操作。
针刺入后直插入深层,先深后浅依次在每层中各紧提慢按六数,逐层退出,一进三退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
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3、阳中隐阴:(先补后泻)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两层,现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4、阴中隐阳:(先泻后补)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5、子午捣臼:(捻转提插相结合)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6、龙虎交战:(左右反复交替捻转)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拇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拇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
对面针特色针法的认识3000字
对面针特色针法的认识3000字石器时期、青铜时期历史背景在石器时代,砭石针为主要的针灸工具,如《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中金代郭璞注解“箴石”为可用于治疗痈肿的砭石针,《说文解字》亦云:“砭,以石刺病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曰:“病生于肉,治疗之以针石。
”1963年出土于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枚砭石被认为最早的医用砭石,随后多地均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砭石。
除了砭石外,尚有骨针、草木质针也被认为用于疾病的治疗。
尽管一些学者不赞同砭石为早期针灸针具,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砭石、草木质针和骨针等为最早的针灸器具,也是针灸的起源。
到了青铜时期,青铜针的出现标志着金属针具的开始。
然而这一时期出土的针具中最多的仍是砭石针,青铜针相对较少,战国以前使用青铜针也不普遍,马王堆帛书、《古传》《论语》涉及针刺疗法皆说砭石,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对针灸治病认识理论不全面和制铜技术难以生产出针身较细、针尖锋利的针具有关。
针法特色据现有的出土物和文献考证,砭石外形多为刀形、针形、剑形等,主要用于温熨、击打按摩、肌肤浅表刺、深部肌肉刺或切开排脓。
其手法尚主要是简单的切、刺、击打按摩等。
青铜针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其应用于医疗尚不普遍;然而当时对深刺治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而不是石器时期的浅表外治法。
如有学者对甲骨文中的“殷”字解释为“一个人用针刺治疗疾病”,在殷商时代的墓中也发现骨针深刺入人体。
青铜针材质一般较硬,较砭石更为锋利,针身更细和光滑,但是其韧性较差,手法特色应该是以单纯针刺为主。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史背景:这一时期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冶铁技术推动了铁制针具的产生。
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在医学理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促使了针灸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针灸学成就主要标志书籍是《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
约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刺法灸法学
3.《内经》九针
九针指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内经》多篇论述了九针的形制与用途(《灵枢》:官针、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素问》:针解篇等)。现将《内经》九针介绍如下(图1-1):
①镵针
镵为古代犁头形状,头大末锐,类似于箭头。
形状:长1.6寸;形如箭头,头大末锐。
用途: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
部位刺法比较成熟的是耳针、头针、腕踝针,此外,还有眼针、面针、鼻针、手针、足针、背针、腹针等。
人们习惯把在周身腧穴(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上施针治疗者称为“大针灸系统”;在某些特定部位(如耳穴、头穴线)上施针治疗者称为“微针系统”。对微针系统的研究,是刺法灸法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腧穴特种技术
2.三棱针等刺法的针刺技术
三棱针:放血,挑刺
皮肤针:叩刺皮肤
皮内针:埋针
鍉针:按压穴位勿入,调养脉气
火针:烧针刺入
芒针:深刺,透穴
此外,成都还有杵针,广西壮族还有陶针等刺法。
(二)灸法技术
1.艾灸法
以艾绒为施灸材料的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内容,临床常用。
现代的皮肤针刺法,便由镵针发展而来。
②圆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尖卵圆。
用途:按摩体表分肉之间,治分肉间邪气。
分肉:指皮下脂肪(白肉)与肌肉(赤肉)之间赤白相分处。圆针是一种浅表按摩的工具,可治疗浅表软组织损伤等病症。
③鍉针
形状:长3.5寸;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
用途:按压经脉勿陷,补正气,泻邪气。
换句话说,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调气与运气法《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
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
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
《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
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
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
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
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
适用于经络气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青龙摆尾《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的远行。
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方,指提插;圆,指捻转。
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闵、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
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
由于这此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
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
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
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烧山火、透天凉:《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
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
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再施也。
”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
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
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
《医学入门》还“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烧山火一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以称作“烧山火”。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所以说烧山火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针灸问对》:“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透天闵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闵气自生,热前不见古人自除。
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针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伯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伯。
先?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搂(或捻转)六数,称之为一度。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
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扪其穴等。
透天凉一法与烧山火相对,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病人出现凉感,所以称伯“透天凉”。
《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所以说透天凉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三进一退,即分三部(浅、中、深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
三进而一退,体现了徐进疾出的补法原则。
一进三退则相反,一次推进到深层,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针。
一进而三退,体现了疾进徐出的泻法原则。
紧按慢提在《医学入门》中狣“慢提急按”。
紧与慢是指在啎握的基础上,上下提插时用力的轻或重和动作的快或慢。
紧,指较快较重;乙,指较缓较轻。
既紧按,相对的就有慢提,这样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插一提就形成了紧按慢提这一连续动作。
紧提慢按(急提慢按)则与此相反。
既紧提就有慢按,形成了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提一插的紧提慢按法。
根据《难经》的记载,补法须“从卫取气”“推而内(纳)之”,所以采用以按纳为主的紧按法。
泻法须“从荣(营)置气”“动面伸之”所以采用以抽提为主的紧提法。
应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穴位不宜使用。
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
经过数度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的,更不可强为其难。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阳中隐阴(阳中之阴)为先补后泻法。
《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
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
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阴中隐阳(阴中之阳)与阳中隐阴对称,为先泻后补法。
《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
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一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针法操作顺序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两法主要由徐疾法和提插法,亦可用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
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
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
”针法是: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本法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伯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证。
龙虎交战则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
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
《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针。
”针法是: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
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
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子午捣臼与龙虎交战两法均以捻转为主。
左转为“子”为“龙”(阳),右转为“午”为“虎”(阴)。
《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
”左转用九阳数,右转用六阴数。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进气法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
《金针赋》:“进气之决: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
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
”针法是: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留针片刻。
留气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
《金针赋》:“留气之决:痃瘕癖癥,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针法是: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癥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这,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气块之疾。
”抽添法:抽,指上提法;添,指按纳。
本法操作时要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所以用“抽添”为名。
《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
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耍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针法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行气,再向周围伯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