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用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包围
fú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故事:
孟子语录: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优秀课件(共33张PPT)
拓展研究
•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 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 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 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 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启示
• 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 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 与国际事务。
•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 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 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 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夫郭 粟 寡 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 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 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2
课前新知
作者、背景、解题
背景: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 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词类活用
①域民:名词活用作动词,疆域----限制。 ②固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结实,牢固----巩固。 ③威天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威信,威望----震慑,威慑。
06
写作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 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 “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的逻辑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 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 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 心" 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ppt课件
得道多助→顺 顺攻畔 施行仁政 失道寡助→畔 战必胜 才能人和
21
本文论证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 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 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 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 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 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23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威天下
20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结论 怎么样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事实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域民……
道理 论证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 要人和
44
45
8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9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20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ppt》CATALOGUE 目录•引入•“得道多助”之“道”的剖析•“失道寡助”之“失道”的反思•具体案例分析•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启示•结论与展望01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含着许多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的民本思想强调了以民为本,注重民众的利益和诉求。
古代的民本思想主题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通过学习本课件,能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背后的道理。
掌握现代社会中应用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课件,能够掌握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的方法和策略。
主题的目的和目标02“得道多助”之“道”的剖析1“道”的内涵2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与他人建立互信与合作。
人际关系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和利益。
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事业。
价值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事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和支持。
事业成功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能够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安宁。
心灵满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社会认可“得道”的意义与重要性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品德。
如何“得道”修身养性多向他人学习借鉴,不断改进自己。
学习借鉴经常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自我反省03“失道寡助”之“失道”的反思03违反公共道德当一个组织或个人违反公共道德规范,如诚实、公正、社会责任等,就会引发社会不满和谴责。
“失道”的表现01缺乏公正和透明当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决策和行为中缺乏公正和透明度时,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02不尊重他人权利如果一个组织或个人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就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抵制。
削弱社会信任失道行为会破坏社会信任,使得人们失去对组织或个人的信任和支持。
破坏社会秩序当一个组织或个人失道时,会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 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 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 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 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 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读音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qi)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整体把握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 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 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
整体把握
得“人和”的实质和最佳局面分别是什 么?
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 最佳局面: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2024)
课件目的
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2024/1/30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024/1/30
01
得道多助
指一个人或组织如果遵循正确的道路和原则,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
助,事业也会更加顺利。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等
12
品德败坏
2024/1/30
缺乏诚信
不守信用,欺诈、背信弃义,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私自利
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将难以获得他人的支持 和帮助。
道德沦丧
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不端、违法乱纪,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
13
04 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2024/1/30
14
得道者多助,事业成功
16
05 如何做到得道多助
2024/1/30
17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4/1/30
尊重他人
01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以平等、公正的
态度对待他人。
诚信为本
02
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撒谎、不欺诈,以诚信赢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积极向上
03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以积极向上的
遵循自然法则,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1/30
尊重经济规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 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尊重社会规律
遵循社会运行规律,维护 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 进步。
8
具备良好品德
诚实守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ppt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 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正确的 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 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 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 一定胜利。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D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17张ppt)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 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人和”,必先 “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 理,显示出极其严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 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文言现象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 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护城河)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 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 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译文: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 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啊。
泛指武器装备。兵,
护城河 兵器;革,甲胄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 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 四段?
限制
巩固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威慑
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 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 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之。通叛,背叛
极点 内外亲属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思想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 坚信人性本善 •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 的大丈夫
•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 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 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 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 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 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 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 就可以单独成篇。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 七篇。
• 孟母断机杼
孟子名言名句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些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 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讨论
2、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施行“仁政”
论点范围
战
治
争
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主张(结论)
•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 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 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 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 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 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 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
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 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 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 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排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 第4段?
答:归纳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 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 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 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 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 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 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仁政
少
施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的天 气、时令 有利的地理形式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内城
外城
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胜。
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译文: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 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 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通叛,背叛
指上文所说的“得 道者”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已天下为 己任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即王道治国,提出国君应 该爱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曾游 说各国宣扬该思想,产生深远 的影响。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孔孟”。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
对比、对偶、顶针等修辞巧妙配合
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总 笔带锋芒,语言犀利、 结 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 攻方败 (天时) 守方胜 (地利)
战例二:守方败 (地利) 攻方胜 (人和)
结论:
得 道多 助
失 道寡 助
层进 不如 不如
人和 在战 争中 的重 要性
人和 在治 国中 的重 要性
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 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
译文:
弃
离 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
并不是不深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
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攻城:
天时
不如
地利
而
环
攻
之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
守方
粮多
兵
城
革
高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