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范本

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范本

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范本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化学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化学初中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初中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初中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操作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和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3. 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3. 化学实验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2. 掌握化学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和药品: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试管刷、盛液瓶、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内容和目标;2. 让学生自由讨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1. 通过PPT讲解化学的定义;2. 讲解原子、分子、化合物、元素等基本化学概念。

三、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实验装置(15分钟)1. 介绍实验室安全规则,如穿戴实验服装、戴安全镜、实验台清洁等;2. 简要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如试管、试管架等。

四、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15分钟)1. 老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试管、试管架等实验装置;2. 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五、总结与扩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留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完成一定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显示PPT5】两瓶蒸馏水(怡宝、恒大冰泉)。

【提问】两瓶水,一瓶产自广东深圳,一瓶产自吉林长白山,里面装的水是一样的吗?【回答】一样的。

利用本地身边的资源,为概念的建构准备。

复习物质微观构成的知识为元素概念的构建准备。

【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提问】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回答】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回答】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提问】氢、氧原子还能构成哪些物质的分子?【任务】请同学在黑板用磁贴显示氢、氧的原子能构成的物质分子并写出相应的符号。

【评述】可以构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还有臭氧分子。

【小组讨论,黑板演示并书写符号】【提问】这些不同物质的分子中都分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这些氧原子和氢原子一样的吗?【显示PPT6】【回答】一样的【讲述】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化学上不论何种物质,不论物质产自何地,构成这些物质中的分子中凡是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氧元素,凡是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氢元素。

【显示PPT7】化学元素是指什么?【思考】从不同角度为构建元素的概念提供具体的素材。

【任务】根据素材讨论,同种元素的电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哪些是相同的?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板书和显示PPT8】一、元素: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显示PPT8】☆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显示PPT8】☆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和中子数可能不同;【提问】同学们判断一下:课室内有50个人民,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显示PPT8】☆总称:许多个同一类原子的集合,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元素是同一类许多个原子的集合,是个宏观的概念,有种类没有个数的概念,所以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小组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同种元素原子的中子数可以不同。

化学变化中元素原子会有电子会得失。

【回答】不对,人民是集合的概念,不讲个数,引导学生建构元素概念,了解区分元素本质是原子的质子数。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教案第一课时《化学研究些什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教案第一课时《化学研究些什么》(沪教版)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化学概念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3、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的现象,初步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过程,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观察、比较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感受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学会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教学方式: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过程:【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生锈 B.镁带燃烧 C.石蜡熔化 D.加热铜丝变黑2.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A.一定会发光和放热B.一定会有颜色变化C.一定会有沉淀生成D.一定有新物质生成3.下列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矿石粉碎、酒精挥发 B.火药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C.电灯发光、食物腐败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湿衣服晾干。

4.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不同()A.海水蒸发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5.石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A.发光 B.放热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蜡烛变短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酒精易被点燃B.木炭能燃烧C.金刚石特别坚硬 D.铁易生锈7.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二、填空题8.下列叙述中画线的部分属于A、B、C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反应条件 B.反应现象 C.结论和反应结果给碳酸氢铵加热( ),试管内壁有液体出现( ),这是生成的水珠( ),闻到有一股刺鼻的气味( ),这是氨气( );再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处,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证明还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9. 判断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用序号填空)(1)木材制成桌椅,(2)冰雪融化,(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4)酒精挥发,(5)铁丝弯曲,(6)食物腐败,(7)水结成冰,(8)钢铁生锈(9)葡萄酿酒,(10)煤油燃烧,(11)人的呼吸,(12)电灯发光。

化学初中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初中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初中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4.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3. 观察和思考化学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和经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期待。

二、基本概念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学反应等。

2. 解释化学学科的作用,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发新能源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本操作技能(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实验数据的记录等。

2.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操作的心得,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

四、观察和思考化学现象(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度;3. 学生对观察和思考化学现象的能力的提高程度;4.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激发程度。

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室及实验仪器;2. 化学试剂;3. 教学PPT或黑板;4. 实验操作手册或教材。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遵守实验规程;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3.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4.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时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时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教案与反思

课题3 制取氧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第一课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知识与技能】(1)了解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的理解。

知识点一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自主学习】1.观察过氧化氢溶液的颜色为无色,状态为液态;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

2.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操作现象原因(1)在试管中加入5 mL过氧化氢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放出的氧气很少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复燃(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时分解加速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试管底部的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合作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物或生成物吗?答: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教师点拨】过氧化氢加热也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致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跟进训练】1.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B )A .不产生氧气B .产生氧气的速率很慢C .没有水生成D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2.下图是“用双氧水制取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其操作错误的是( D )知识点二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9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并分组进行教材第38页的探究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教案标题: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知识和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知识和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化学实验相关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化学实验服装。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本内容,简要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知识,如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等。

2. 强调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Step 3: 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1. 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例如酸碱中和反应。

2. 同时向学生展示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3. 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Step 4: 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 实验结果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Step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Step 7: 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堂作业,例如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或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室的实践活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九年级化学课题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

九年级化学课题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

九年级化学课题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九年级化学课题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二、教学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案三、教材分析:(一)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三)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四、学习指导:实验激趣、指导阅读、交流讨论五、教学设计:(一)教具使用:水,胆矾,氢氧化钠,石灰石,盐酸;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玻片,研钵,多媒体等。

(二)教学程序及时间分配:引入(经验引入法)同学们再上课之前老师先问你们几个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都知道的家里用的铁锅如果没有洗干净,或者长期用它来装水,过不多久你们就会看到他生锈,纸燃尽后就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形变了,烧开水的时候你会你掀开壶盖会发现壶盖上有小水珠。

这些东西是不是与它原来的样子不相同了?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相同了的呢?学生回答(。

)好现在让我们带着你们的猜想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实验演示:【实验1-1】水的沸腾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加热到水沸腾。

然后把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我问:同学们你们通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看到了写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我总结:试管中的水沸腾了,玻璃片上有水雾(水珠)出现。

【实验1-2】胆矾的研碎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杵研碎,观察变化。

我问:同学们你们通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看到了写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我总结:蓝色块状胆矾固体,变成蓝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九上教案新人教版第1课时常用仪器药品的取用

化学九上教案新人教版第1课时常用仪器药品的取用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常用仪器药品的取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学习重点】1.掌握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学习难点】掌握滴管的使用和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的大门,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化学仪器的使用规则。

2.由学生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其用途阅读课本P17和P151~P152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记课本P151~P152附录Ⅰ,同排互相检查对常见仪器的认识和用途的掌握情况。

阅读课本P18的内容。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在取用时应注意什么?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的取用方法。

归纳总结投影: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知识拓展1.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初三化学第一节教案最新范文

初三化学第一节教案最新范文

初三化学第一节教案最新范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一节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一节教案1教学目标:1、系统的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的种类、性质、转换2、进一步分析巩固复分解反应条件3、能熟练鉴别几种物质重点、难点: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特殊离子的鉴别考点及考试要求:物质分类中酸、碱、盐相关内容一直是化学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延伸领域较广,也是中考中占据分值的考点,重点突出较多,难点同样很多,很多学生学习此处内容时较为吃力、需要多总结归纳、强化训练。

教学内容知识框架一、概念: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沉淀或气体三者之一)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酸的性质:(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不显色(2)酸 + 多数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3)酸 + 碱 = 盐 + 水(4)酸 + 盐 = 新酸 + 新盐(5)酸+活泼的金属=H2 + 盐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 +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3)碱 + 酸 = 盐 + 水(4)碱+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三、盐的性质:(1)盐 + 某些金属=另一种盐+ 另一种金属。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优质教案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

合作探究探究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1)有几种物质生成(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归纳总结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教案第一课:化学基础知识概述1. 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掌握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基本使用方法。

2.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分。

4)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强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学生对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化学的概念和定义。

2) 学习: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物质的性质区分,并进行例题训练。

3) 实践: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巩固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使用方法。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回顾。

5.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第二课: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 熟悉元素的命名和化学符号。

3) 掌握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分类。

2. 教学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

2) 元素的命名和化学符号的规则。

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强调元素的命名和化学符号的规则。

2)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

4.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元素周期表。

2) 学习:讲解元素命名和化学符号的规则,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3) 实践: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元素的命名和化学符号。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5.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九年级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作用。

2.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实践的方法学习化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作用。

2.教学难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烂、变色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2.讲解化学基本概念(1)介绍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讲解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讲解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讲解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3.介绍化学研究对象(1)展示化学研究对象的图片,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2)讲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分析。

4.讲解化学作用(1)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药、环保、能源等。

(2)讲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5.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介绍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2)讲解实验基本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

6.课堂小结(2)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的发展史。

四、课后作业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2.收集有关化学的资料,了解化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3.准备好实验器材,下节课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作用,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让学生对化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实践的方法学习化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烂、变色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2.讲解化学基本概念(1)介绍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初三化学第一课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课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课教案教案标题:初三化学第一课教案——化学基本概念与化学符号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化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和化学符号;3. 能够正确运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化学式。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化学中的基本概念;3. 化学符号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2. 运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化学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化学元素周期表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讨论一下他们对化学的认识和了解程度;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它研究的对象有哪些?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 介绍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3. 讲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4. 介绍化学符号的意义和运用:化学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简化表示法,如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等;5. 解释化学式的含义和作用: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三、示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讲解化学符号的运用:例如,H2O表示水分子,NaCl表示氯化钠等;2. 引导学生分析和计算一些化学式的元素种类和数量。

四、小组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某种物质中所含的元素种类和数量;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订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化学符号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变和化变1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2特征: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形态发生改变,物质状态的改变,位置的移动。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长表现为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沉淀的生成等。

3联系: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但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例题1】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 )A 镁条燃烧B火柴梗被折断C干冰升华D玻璃破碎【例题2】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

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A蜡烛融化矿石粉碎B食物腐烂光合作用C酒精挥发镁条燃烧D汽油燃烧风力发电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2示例: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温度硬度,导电热性,沸点,溶解性等。

、常见的化学性质:酸性碱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等。

【例题3】在日常生活中。

下列物质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B )A用活性炭吸附异味B氮气作为保护气C用金属做电线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例题4】下列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A金刚石做成饰品B生铁制成铁锅C洗涤剂除去油污D铜丝做成导线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1:常见的实验仪器存放仪器:①广口瓶:存放固体②细口瓶:存放液体③集气瓶:存放气体取用仪器:①镊子:取用块状,条状,颗粒较大的固体②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反应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③燃烧匙④坩埚以上可以直接加热⑤烧杯⑥烧瓶以上不可以直接加热需要垫上石棉网计量容器:①天枰②量筒分离仪器:漏斗2药品的取用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用药匙取用。

块状的可用镊子。

用过的药匙和镊子需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细口瓶中。

注意事项:瓶塞倒放瓶口紧挨试管缓慢导入以免溅出细口瓶标签朝向手心立即塞进瓶塞放回原处。

取用液体也可以用胶头滴管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不可平放不要把胶头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用后立即清洗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加酒精。

禁止用酒精灯点燃另外一个。

用完后用灯帽盖灭。

若酒精灯碰倒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火焰组成:外焰中焰内焰【例题5】根据化学实验要求,你认为小东同学进行的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称量时,砝码放在天平左盘B为节约药品把用剩的药品放回试剂瓶C酒精灯的火焰用灯帽扑灭D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气温【例题6】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10.6克的药品时,称量完后发现将药品放到了天平的右盘中,该同学实际称量的药品质量为()A9.4克 B 9.6克C11.2克D10.6克【例题7 8 9 10 11】在树上和图片有关。

第二单元一:空气的组成1: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杂质0.03% 2::空气污染物:①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概可以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

②气体污染物通常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③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

④二氧化硫的会形成酸雨。

⑤防治措施: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用清洁能源工厂废弃处理后排放二:氧气1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氧气在—183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一般储存在钢瓶中。

2化学性质:①氧气可以助燃,具有氧化性②和硫单质在点燃的状态下发生反应(实验)③和金属铁的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4缓慢氧化: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制动植物的呼吸农家肥料的腐熟5氧气的检验:氧气可以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6氧气的制取:共有三种方法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②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实验)③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的质量和本身的化学性质并不发生改变。

三: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四: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例题1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浓厚白烟的是()(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例题1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和引燃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例题14】.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氧气具有可燃性(B)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C)氧气能支持燃烧(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例题15】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例题16】三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氮气,和氧气中的一种。

当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各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

则三瓶气体依次应为()A.氧气氮气空气B.氧气空气氮气C.氮气空气氧气D.空气氧气氮气【例题17】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C)将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振荡(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例题1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最好选用()(A)带火星的木条(B)燃着的木条(C)澄清的石灰水(D)灼热的木炭【例题19】实验室用氯酸钾及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反应完全后,试管中残余固体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的作用叫_______________作用,它能___________氯酸钾分解速度、而本身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反应前后_______改变,这种物质叫做_______________剂。

若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剩余物有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______,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______ 【例题20】下列反应中既为化合反应又为氧化反应的()(A)水氢气+氧气(B)镁+氧气氧化镁(C)水+二氧化碳→碳酸(D)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例题21】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C)乙炔燃烧(D)硫在氧气中燃烧第三单元一:水的组成1:水的电离实验①水中加入一定的氯化钠或者硫酸钠增加导电性②两级产生气体且体积比例为2:1③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氢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注意:氢气在燃烧前应该检验纯度,若氢气中混有空气或者氧气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4氢气纯度检验(实验):①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②靠近火焰,移开大拇指③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若声音很小则氢气较纯。

三:硬水和软水1概念: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含有较少的或者不含有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2区分: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肥皂沫,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反之为硬水。

3硬水的软化: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

4硬水的危害四:水的净化1:利用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对水中杂质的吸附作用,让杂质沉降。

2::过滤实验3:活性炭除杂【例题22】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D电解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例题23】洗脸的毛巾用过之后,常常会变硬。

这是因为用于洗脸的水中常含有较多的( )A.氧气B.钙、镁化合物C.氧元素D.氢元素【例题24】电解水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物理变化D.混合物分离【例题25】关于水的组成正确的说法是( )A.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B.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C.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例题26】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人适量的明矾B.自来水厂常用ClO2消毒,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C.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D.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例题27】)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B、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C、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例题28】)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最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B.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然后接通直流电源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索组成的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