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醇
0.70
三、吸附色谱法
• 洗脱顺序
组分的保留和分离选择性决定于: ① 组分分子与流动相分子对吸附剂表面活性中
心的竞争; ② 组分分子的基团与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氢
键、偶极和诱导等作用; ③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溶解性。
三、吸附色谱法
• 洗脱顺序 • 在色谱柱(Sa与Vm一定)时,Ka大的组分保
洗脱能力强,k↓,tR↓
三、吸附色谱法
Snyder溶剂强度o: 表示洗脱能力 o↑,溶剂在固定相的吸附↑ ,洗脱↑
溶剂 正戊烷
溶剂强度
(o)
0.00
溶剂
甲基特丁 基醚
溶剂强度
(o)
0.48
正己烷
0.00
醋酸乙酯
0.48
氯仿
0.26
乙腈
0.52
二氯甲烷
0.40
异丙醇
0.60
乙醚
0.43
仅限于LC, 组分的保留行为与流动相的性质无关
Thank you!
第二节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 及其分离机制
一、色谱法的分类
按流动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C、LC、SFC 等
按固定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SC、GLC、LSC、LLC等
一、色谱法的分类
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 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
三、吸附色谱法
X m + nYa
wenku.baidu.com
X a + nYm
Ka
=
[Xa ][Ym ]n [Xm ][Ya ]n
Ka
[X a ] [X m ]
Xa / Sa X m /Vm
Ka与组分的性质、吸 附剂的活性和流动相
的性质有关
三、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 吸附剂: 如硅胶、氧化铝 硅胶表面硅醇基为吸附中心
流动相 气体/有机溶剂 • 洗脱能力:主要由其极性决定 • 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
法、分子排阻色谱法等
二、分配色谱法
•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 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分配系数)而实现分离
K= Cs X s Vs Cm X m Vm
组分在s中溶解度↑或在m中溶解度↓,K ↑ 在LLC中K主要与流动相的种类与极性有关; 在GLC中K与固定相极性和柱温有关。
二、分配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 固定相 涂渍在惰性载体颗粒上的一薄层液体(固定 液) 化学键合相:通过化学反应将各种有机基团键合到 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
• 流动相 气液分配色谱法:气体,常为氢气或氮气 液液分配色谱法:与固定相不相溶的液体 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弱于固定相的极性 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强于固定相的极性
二、分配色谱法
洗脱顺序 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溶解度 的相对大小而决定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库仑力和氢键力)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先出柱。
三、吸附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 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吸附系数)而实现 分离。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动相 分子(Y)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即为竞争吸附过程 。
四、离子交换色谱法
•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 别(选择性系数)而实现分离。
• 分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 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 一定pH和离子强度的缓冲溶液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 分离原理 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 与凝胶的孔径大小不同(渗透系数)进行分离 固定相 多孔凝胶 流动相 水溶液→凝胶过滤色谱 有机溶剂→凝胶渗透色谱
留强,后被洗脱,Ka小的组分在吸附剂上保 留弱,先被洗脱。 • Ka与组分的性质(极性、取代基的类型和数 目、构型有关)。
三、吸附色谱法
以硅胶为吸附剂:极性强的组分吸附力强 ①非极性化合物,不被吸附; ②基本母核相同,引入的取代基极性越强,则
分子的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强;极性基 团越多,分子极性越强; ③不饱和化合物的吸附力强,双键数越多,吸 附力越强。 ④分子中取代基的空间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