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

合集下载

《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意蕴异同论

《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意蕴异同论

《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意蕴异同论《长生殿》与《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语言成就卓著的“双璧”。

它们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时人的追捧,一时之间,大江南北人人争唱孔洪词。

这两部作品都产生于清朝初年,面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大致相同,都以爱情为主题而且都结合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者关于爱情意蕴相同之间的不同。

一,都以爱情为主题,但爱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却不同。

《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围绕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来铺陈叙事的,《长生殿》围绕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帝妃之爱,生死不渝,《桃花扇》则是围绕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的乱世情缘,看破红尘。

总体上说来,两部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围绕儿女情长铺叙,但是在爱情基础上也透露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出发点不同,洪昇在《长生殿,传概》中写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

昭白日,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可见,洪昇所要表达的思想只为“真情”二字,儿女情长,无处不在,即使是深宫之中,万千宠爱的天之骄子也一样难以摆脱爱情的枷锁,洪昇赞美的是爱情的真挚和永恒,这时他写《长生殿》的出发点。

《桃花扇》是孔尚任最著名的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我们可以看出孔尚任是在借儿女情长来写国家兴亡之由,他更侧重的国家的沉重基调而不是爱情的卿卿我我,是对历史的思考《1》。

所以说,两部作品的出发点不同,同样它们的归宿也不一样,我们以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来叙述,《长生殿》中杨妃的情感变化为: 受宠的春风得意→被冷落的凄凉伤感→献发重新获宠的欣喜欢畅→与梅妃争宠的暂时失意→马嵬坡被迫自缢的悲壮凄绝→最后月宫团圆的丝丝甜蜜,同样李隆基的情感也随着起伏,但是最终他们两个还是能够团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长生殿桃花扇的异同比较中文摘要在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大剧——《长生殿》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产生于同一时代,都为清朝初年,面对基本相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悲剧,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描绘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线索结构上都是复线结构,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等等。

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悲剧结局,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也各有不同,在思想感情上也略有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在性爱和义理在情感中的表现也各有侧重,《长生殿》是政中侧重于情,而《桃花扇》情中突显政。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长生殿》《桃花扇》异同AbstractIn the early plays, there are two monumental historical legendary drama, "Palace" and "Peach Blossom Fan", the two play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basically the sam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ackground, both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in many aspects: both the historical themes of the tragedy, the political theme and the theme of love organically, portray a classic story of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both the 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connotation have clear idea of Siming auxiliary structure is complex, clues and structure, and the two drama show deep nostalgia and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differences, such as they have different political themes of love and tragedy, the proportion is also different, in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is also slightly different, "Palace" is the afterlife vertical ring of love, and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the easy generation of a sense of the rise and fall in love. And the meaning of emotional in the performance also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Palace" is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Peach Blossom Fan" emotion in political prominence.Keywords Palace of Eternal Life The Peach Bloss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目录一、《长生殿》与《桃花扇》语言比较 (2)(一)曲词:崇雅之旨与新警之求 (2)二、《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 (3)(一)、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 (3)(二) 、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 (3)(三) 、两剧结构布局之比较 (3)三、《长生殿》和《桃花扇》内容比较 (4)(一)同是借古讽今的悲剧,却有不同的结局 (4)(二)同是爱情与政治主题结合,两者比重各不同 (4)(三)同是政事与情事交错发展,性爱与义理的表现各有侧重 (4)四、《长生殿》与《桃花扇》艺术作品中的兴亡之感 (5)结论 (6)致谢 (6)参考文献 (7)一、《长生殿》与《桃花扇》语言比较《长生殿》与《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语言成就卓著的“双璧”。

戏曲中表达爱情经典作品

戏曲中表达爱情经典作品

戏曲中表达爱情经典作品一、《长生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

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维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

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二、《桃花扇》:展开眉头,抚平心头,天长地久永结鸾俦。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

戏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与当时复社反对阄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纠缠在一起。

杨龙友的帮衬和阮大铖的妆奁促成了他们的结合。

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侯方域立即遭到忌恨。

阮大铖诬告他勾结左良玉,侯只得逃奔史可法,于是夫妻二人分离。

由此,侯、李各自不同的遭际,折射出南明政治的各个方面。

侯方域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等军国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挤等重大事件。

李香君这条线,则描写了弘光群丑的偷安宴游之景。

三、《西厢记》: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四、《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做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艺术对比-文档资料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艺术对比-文档资料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艺术对比-文档资料《长生殿》与《桃花扇》的艺术对比在清朝年间,我国的戏剧艺术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便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戏剧,其中,尤其是以《长生殿》和《桃花扇》两部戏剧为主,在对于历史题材的选择和结构艺术等方面,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为此,本文笔者便以《长生殿》与《桃花扇》两部的结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两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长生殿》与《桃花扇》的主题特色分析在戏剧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同的戏剧有着不同的主题创作背景。

其中,戏剧的主题也可能有所不同,在这两部作品创作中,虽然说两部的戏剧作品都是采用《浣纱记》的艺术特色,并且在戏剧故事中的表现方法上,采用传统的历史剧形式。

同时,在描写男女爱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出对山河破碎的悲痛。

但是,不同的便是这两部作品,一般来说,《长生殿》主要是以爱情离合为明线,将政治兴衰为暗线,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介绍了因为安史之乱所引发的社会动乱现状。

同时《桃花扇》也是以爱情离合为表象,从而更好地探讨南明兴亡的历史原因。

在两部戏剧作品中,所产生的重点是不同的,《长生殿》所表现的是唐明皇以自己的情感来荒废自身所担任的职责。

在戏剧结构中,不同的戏剧作品主题结局暗示着不同的含义。

但是,在《桃花扇》的作品中,主要展现了政治上的主题,利用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中,进一步展现了社会政治斗争中主要是以政治信仰为线索进行开展,从某种程度上看,李香君的矢志守节,利用爱情来维护自身的政治节操,使得他们两人的爱情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许正是由于有共同的政治见识,使得两人有着不同的情缘。

二、两部作品的结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看,《长生殿》与《桃花扇》两部作品中,戏剧所展现出来的故事内容非常曲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戏剧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意蕴,使得能够让观众为之动容。

1.选题题材的结构艺术在两部的作品中,都非常灵活地处理好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题材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故事,在创作过程中,都是非常注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戏剧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得戏剧结构艺术更加凸显。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doc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doc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
2020年4月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关键词:政治,爱情,桃花扇,长生殿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简介: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传奇从明末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开始,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的大批时政之作,直到清初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

此时的戏曲创作艺术更加成熟,迎来了康熙朝的两大传奇力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的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内容: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传奇从明末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开始,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的大批时政之作,直到清初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

此时的戏曲创作艺术更加成熟,迎来了康熙朝的两大传奇力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的问世。

初读两部剧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改编自历史真事,同时又加以艺术虚构,都是以政治和爱情这两条线索来贯穿始终,都是以爱情和政治的悲剧作为结局。

二人的作
1。

《长生殿》与《桃花扇》

《长生殿》与《桃花扇》

调,两个主题结合的不好。
• 《长生殿》的结构特色:
• 以唐明皇、杨贵妃的宫廷生活为主线,以社会政治生活为 副线,两条线索并行发展。 • 在开展情节时,作者有意识的让两类场次互相交替,两者 之间就形成了因果关系。 • 宫廷生活这一线索是因,社会政治这条线索是果。作者以 此说明统治者的沉湎酒色,导致了朝政日非。这样的互相
•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 独具匠心的结构:既是以事为线索,又是以物为线索。
• 以事为线索——以侯、李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南明兴亡事 迹的线索 • 以物为线索——以一把诗扇作为绾结全剧之物。 • 同时一把诗扇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多次出现,如“赠 扇”、“溅扇”、“画扇” 、 “寄扇”、“撕扇”,使 一把诗扇成为全剧的核心,把复杂的内容联系的更紧密。
《长生殿》与《桃花扇》
《长生殿》的双主题: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
• 政治主题:作品描写了皇帝的奢侈荒淫、政治腐败、不理 国事、重用权奸,因此酿成了内乱。作者借批评唐朝来总 结明亡的教训,达到“垂诫来世”的目的。剧本也表达了
爱国的思想和民族的意识,斥骂了投降派。
• 爱情主题:唐明皇与杨贵妃忠贞不渝的爱情 • 《长生殿》着重表现爱情主题,政治主题起配合、陪衬作 用。但我们看到了剧本中男女主人公,既是祸国殃民的统 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因此两方面的内容不够谐
英雄史可法,痛斥投降的民族败类。 • 3、《桃花扇》的结尾思想消极。
• 4、《长生殿》笔下的主角既是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
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桃花扇》涉及的大事和人物基 本上都是真人真事,但作者又“稍有点染”,进行艺术加工,做到历
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 《长生殿》与《桃花扇》都采取了以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 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但两部作品在思想蕴含上有不同:

《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观之异同

《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观之异同

《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观之异同《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观之异同《长生殿》与《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语言成就卓著的“双璧”。

它们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时人的追捧,一时之间,大江南北人人争唱孔洪词。

这两部作品都产生于清朝初年,面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大致相同,都以爱情为主题而且都结合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者关于爱情意蕴相同之间的不同。

一、都以爱情为主题,但爱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却不同。

《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围绕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来铺陈叙事的,《长生殿》围绕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帝妃之爱,生死不渝,《桃花扇》则是围绕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的乱世情缘,看破红尘。

总体上说来,两部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围绕儿女情长铺叙,但是在爱情基础上也透露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出发点不同,洪昇在《长生殿,传概》中写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

昭白日,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可见,洪昇所要表达的思想只为“真情”二字,儿女情长,无处不在,即使是深宫之中,万千宠爱的天之骄子也一样难以摆脱爱情的枷锁,洪昇赞美的是爱情的真挚和永恒,这时他写《长生殿》的出发点。

《桃花扇》是孔尚任最著名的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我们可以看出孔尚任是在借儿女情长来写国家兴亡之由,他更侧重的国家的沉重基调而不是爱情的卿卿我我,是对历史的思考。

所以说,两部作品的出发点不同,同样它们的归宿也不一样,我们以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来叙述,《长生殿》中杨妃的情感变化为: 受宠的春风得意→被冷落的凄凉伤感→献发重新获宠的欣喜欢畅→与梅妃争宠的暂时失意→马嵬坡被迫自缢的悲壮凄绝→最后月宫团圆的丝丝甜蜜,同样李隆基的情感也随着起伏,但是最终他们两个还是能够团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长生殿_与_桃花扇_的爱情比较

长生殿_与_桃花扇_的爱情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M52XIANDAI YUWEN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双子星座,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分别描写了处于庙堂的皇宫贵族之间的爱情和处于江湖的市井细民之间的爱情。

二者都是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都是借男女离合之情写历史兴亡之感,但两部作品的思想意蕴却并不相同:前者以男女离情为主线,以历史兴亡为副线;而后者则恰恰相反,以历史兴亡为主旨,以男女离情为依托。

李、杨之间的爱情需要摒弃政治身份,才能得到升华;侯、李之间的爱情需要镶嵌政治背景,才能更显绚丽。

这两个剧本在处理政治和爱情关系上的构思,都是一边在写爱情纠葛,一边在写政治动乱。

写爱情,波澜起伏不断,写政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盘根错节。

特别是两对矛盾——爱情和政治交叉对比出现,收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悲剧艺术效果,可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在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色,可取殊途同归之效。

《长生殿》这个剧本虽然是通过爱情谈兴衰,但侧重点还是谈爱情,甚至对“长恨歌”有所发展,让他们到月宫里去团圆,进行悲剧喜写。

《桃花扇》在处理二者关系上的不同之处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直接而明显地受政治动乱——政治浊流的影响,随着政治危机、民族灾难的加深,他们在爱情上所受的波折和摧残也就加大,可以说二者是成正比的。

其次,就两个剧本对爱情本身的描写来看,两对主人公身世地位有天壤之别,庙堂与江湖之遥,但女主角也有相同之处——艳丽的天姿和杰出的才艺。

更主要的是,作者把这两对情侣的离合际遇,放到动荡的政治风云中来写。

拿《桃花扇》来说,李、侯二人结合的基础可以说是政治,香君之所以爱上了侯生首先是因为她仰慕“复社”。

她不仅是个秦淮名妓,更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当政治浊流向他们的爱情袭来时,她宁死不屈,以各种方式进行强烈的反抗。

正因为她有了这些,才使她对爱情忠贞不移。

孔尚任不仅把她当作政治上的坚强斗士来写,而且还把她巧作情场上的钟情人来刻画。

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名词解释

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名词解释

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名词解释中文文化中有一对经典的名词——“桃花扇”和“长生殿”,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精髓。

桃花扇和长生殿这两个名词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出处,它们都寓意着人们对美好事物、长寿和永恒的追求。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个名词进行解释,探讨它们在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桃花扇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象征,源于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时中的作品《桃花扇》。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仙女下凡的故事,她手持一把桃花扇,给人们带去了幸福和快乐。

桃花扇作为李时中小说中的道具,成为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扇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象征意义,它也在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京剧《桃花扇》中,桃花扇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有着视觉上的美感和象征着爱情的内涵。

主角红玉携带着桃花扇展现出激情和热情,这使得桃花扇成为了京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与桃花扇相比,长生殿是另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名词。

长生殿最早出现在元代文学家汤显祖的戏曲作品《长生殿》中。

《长生殿》是一部以死亡、爱情和道德为主题的悲剧,故事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长生殿在文学中的体现,代表了人类对于长寿和永生的渴望。

长生殿这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和艺术家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探讨长生殿的主题,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尽管《长生殿》这个戏曲以悲剧结局而闻名,但其对人生、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桃花扇和长生殿这两个名词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长寿永生的不懈追求。

桃花扇象征着美好生活和幸福,而长生殿则代表了对长寿和永恒的向往。

这些象征和寓意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桃花扇和长生殿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名词,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长寿永恒的追求。

桃花扇在李时中的作品中象征着幸福和快乐,在京剧中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桃花扇和长生殿

桃花扇和长生殿

《桃花扇》和《长生殿》的比较《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孔尚任,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

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长生殿》昆曲经典剧目,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是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相同点: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几乎是同时出现在清代康熙剧坛上的两朵粲然夺目的奇葩。

它们的出现成就了剧作者“南洪北孔”的美誉,同时,也代表了传奇戏文发展的最后的辉煌成绩。

《长生殿》和《桃花扇》创作的年代背景大致是相同的,两部戏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在剧情的组织安排上也的很多类似的地方,皆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它们都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十分广阔,但就其中心主题而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与政治”。

《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

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

比如《桃花扇》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中“离合之情”是为“兴亡之感”服务的,前者是从,后者是主。

侯、李的结合是因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的斗争促成,而李的离别也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引起。

当时,左兵东下,朝中无策,侯生修书,敬亭投辕,本有抚兵之大功,却反遭阮、马之流诬陷,侯生被迫“辞院”。

2021《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范文2

2021《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范文2

2021《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范文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传奇”从明末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开始,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的大批时政之作,直到清初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

此时的戏曲创作艺术更加成熟,迎来了康熙朝的两大传奇力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的问世。

初读两部剧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改编自历史真事,同时又加以艺术虚构,都是以政治和爱情这两条线索来贯穿始终,都是以爱情和政治的悲剧作为结局。

二人的作品几乎在一个时代问世,并且都取得了传奇史上的傲人地位,因此,他们不免被后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洪昇与孔尚任的剧作的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各自的特色逐一显现。

一、“情”的比较 《长生殿》写的是帝王与后妃之间的恋情,洪昇在开篇的《传概》中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他极力描绘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情爱。

即使在杨玉环遭遇“马嵬之变”离开人世之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不但毫无减退,反而愈演愈烈,发出了“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 ”的感慨,为了爱情,唐明皇宁愿抛却自身的地位,恨不能成为一个平头百姓———这样的真情让人感动,洪昇也一反前人对杨贵妃“红颜祸水”的抨击,旨在突出帝王与后妃的情爱和无奈;《桃花扇》则写的是文人与名妓之间的恋情,复社文人侯方域爱李香君的美貌,爱她的才华,更爱她的豪情血气、侠义衷肠。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关系既是恋人,又是盟友,他们站在同一政治立场,相互影响,相互扶持。

相比之下,侯李的情爱更加多义,更具政治意味。

《长生殿》的爱情结果是,虽生不能相见,但死却能相依,杨玉环死后,由于唐明皇与她二人的互相思念,感动仙人,得以仙境重圆。

“死生仙鬼都经遍,直做天宫并蒂莲,才证却长生殿里盟言。

”他们得到的是对“爱”的领悟,缠绵悱恻。

《桃》的爱情结果是,二人在道士张瑶星的点呵下,双双入道,孤身只影度过余生,他们得到的则是对“道”的领悟,“情”在此时,更加得彻底、干脆、决裂。

《桃花扇》与《长生殿》之比较

《桃花扇》与《长生殿》之比较

《桃花扇》与《长生殿》之比较摘要:《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戏剧中的力作。

两部戏剧同中有异,都是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

但同写爱情又有所区别,《长生殿》是净化与升华,而《桃花扇》是维护与捍卫;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但也所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在线索结构上都是复线结构,但《长生殿》是政中侧重于情,而《桃花扇》情中突显政。

关键词:《桃花扇》《长生殿》比较《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剧坛的双璧,两部戏一经问世,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在这样的盛况下,当时也出现了“南洪北孔”的说法。

两部戏虽给作者带来盛名,也带来不幸,洪昇国子监被革,而孔尚任也因戏而罢官。

同时两部戏都写“儿女之情”,来抒写“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

《长生殿》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将前半部历史剧的规模,为后来《桃花扇》开拓了一条新路。

可见两戏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又有所不同。

本文从以下内容、结构、艺术三个方面,对两部戏进行分析比较。

一、《桃花扇》与《长生殿》中的爱情之比较《桃花扇》和《长生殿》中贯穿爱情这一线索,但对爱情的定位不同。

在《长生殿》中首先对李、杨爱情进行定位。

作为帝王的唐明皇,已不是盛世明君的形象,在剧中却是“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风流情种,同时在自序中删去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情女主人公形象。

处在社会最高层李、杨不顾身份而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

在《桃花扇》中,侯、李之爱的定位。

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书剑飘零”、客居金陵,却也是“春情难按”,物色名姝的文人;而作为“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则是借名士梳拢品题,以抬高身价的歌妓,却因为李香君的不畏强权,而使爱变得惊心动魄。

两部戏表现的爱情表现的形式是不同。

在《长生殿》中爱情是一个净化,逐渐升华的过程,而《桃花扇》中爱情是遭遇强权,不断维护与捍卫的过程。

存在于庙堂与江湖中的爱情——《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隋比较

存在于庙堂与江湖中的爱情——《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隋比较

引 人入胜 、扣 人 心 弦 的悲 剧 艺术 效 l ,可 旧 二者 有 异 曲I 粜 蒯
之 处 。但 是 ,在具 体 表 现 卜,又 }有 特 色 , 可取 殊 途 H归 之 牛 效 。 《 生 殿 》这 个 剧 本虽 然 是 通过 爱 情 谈 兴衰 ,但侧 币 点 还 是 谈 爱情 , 甚至 对 “ 长恨 歌 ”有 所 发 展 , 让他 们 到 富 去 圆 ,进 行 悲剧 : 。 《 花扇 》在 处 理 者 火 系 的 不 磐写 桃 同之 处是 : 李 香君 和侯 ‘ 的 爱情 ,直 接 而 明 地受 政 治 动 域 乱— — 政 治 浊 流 的影 响 ,随 着政 治危 机 、 族 灾 难 的加 深 , 他们 在 爱 情 一所 受 的波 折 和 摧残 也 就 加 人 ,可 以说 ‘者 是成 L - :
华 ;处 于江 湖 的侯 、 李之 间 的爱 情 需要 镶 嵌政 治 背景 ,才 能 更显 绚 丽 关键 词 : 长 生殿 桃 花 扇 庙 堂与 江湖 爱情 比较
作为 中 围 占典 戏 曲的双 子星 座 ,洪 异 的 《 生殿 》 与 孔 长
情 蜜语 背 后 ,伏 F了死 别哀 鸣 之 笔 ;在 琼 浆 玉液 中, 已渗 入 了致 命 的 毒酒 ;华 清 宫 的极 度 欢乐 中 , 已埋 下 了马 嵬兵 变 之 祸 ,作 者 这种 欲 抑 先 扬 于法 ,应用 得 何 等熟 练 。作 者对 两 个 褒 , 他 毕 竟 是 开 元 盛 世 的 明 君 , 而 且 在 失 败 后 尚有 所 悔
断 ,写 政 治 、阶 级 矛盾 , 民族矛 盾 , 统治 阶 级 内部 矛 盾盘 根 错 节 。特 别 是 两 对 矛盾— — 爱情 和政 治交 叉 对 比 }现 ,收 剑 f j 制 造 者和 承 担 者这 点 《 长生 殿 》 明显 地 写 出 了李 、杨 既 是这 个 悲 剧 的承 担 者 , 也是 这 个 悲剧 的制 造者 ,苦 果 是他 们 利 的 , 由他 l 自己来 吞 ,这 当然 是痛 苦 的 。 《 花 扇 》则 不 ' f ] 桃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

“情”与“臣忠子孝”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意蕴比较摘要:在清初的剧坛上, 《长生殿》和《桃花扇》堪称是两颗璀璨的“艺术之星” ,一时大江南北, 人人争唱洪和孔尚任的作品。

这两部戏曲作品均将“情”与“臣忠子孝”巧妙结合, 但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不同。

《长生殿》中主要表现“至情”的悲剧性呼号, 而《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 体现了“臣忠子孝”的重要性。

关键词: 《长生殿》《桃花扇》情臣忠子孝在清初的剧作舞台上 , 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最高 , 这两部戏曲均突破了以往爱情传统题材中才子佳人的模式 , 创新性地将爱情放到现实社会背景之中。

洪的《长生殿》取材于人们非常熟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 作者借爱情之口 , 抒发了政治的兴衰之感。

孔尚任的《桃花扇》取材于南明王朝的历史 , 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之情 , 抒发了对南明的亡国之恨。

这两部作品表面上看来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 , 但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政治寓意 , 我们从开场唱词中就可以看出 :【南吕引子•满江红】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 ,无情耳。

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引自《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蝶恋花】古董先生谁似我 ? 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

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

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

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

———引自《桃花扇》试一出《先声》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部戏曲的开场唱词中都提到了“臣忠子孝(子孝臣忠)”的字眼,“臣忠子孝”是儒家道德和忠君思想的核心,这就明确地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两部剧虽均涉及男女离合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但在“情”与“子孝臣忠”的轻重上各有不同,笔者将从悲剧意义、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一、“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长生殿》和《桃花扇》都被有幸选入了王季思先生组织编选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虽然都是古典悲剧,但二者的悲剧意义是不同的。

比较

比较

宝间事……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少有”(《例言》),“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借太真外传谱新词”(《传概》)同时又认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自序》),“一悔能教万孽清”,能够达到“垂戒来世”(《自序》)的目的,因而洪氏对李、杨爱情乃着眼于他们的“真情”和“情悔”。这种创作意图,在《长生殿》“三易稿而始成”(《例言》)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第一稿《沉香亭》,“偶感李白之遇”而作,寄寓了身世不遇之感。二稿《舞霓裳》,删李白情节,改入“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浓写李、杨情缘。三稿《长生殿》最后确立情政结合主题。洪昇声称:“凡史家秽语,概删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自序》)至于所接受的历史资料,主要是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蔚然壮观的李、杨故事系统,如《长恨歌》、《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唐明皇哭香襄》、《天宝遗事》、《梧桐雨》、《惊鸿记》等等,至洪氏写作《长生殿》时,则“荟萃唐人诸说剧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句段以润色之”[3]。这种“荟萃”和“刺取”不能不无失真成分。
《长生殿》需要一次次剥离披在李、杨身上的帝妃冠冕霞帔,从而展现其作为亚当、夏娃纯男女的一面,使之一步步回归“人”的层面。它首先对李、杨进行有利于蝉蜕、回归的定位,舍弃了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盛世明君的形象,定位为“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定情》)的风流情种,删削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真的“德容兼备”的爱情女主人公形象。李、杨之爱所以感人,是由于不受身分束缚杨妃之受责难,同样也因无视身分。《定情》、《闻乐》、《舞盘》等出,充分描摹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并以此为爱的基础和条件,要求取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长久的理想化的爱情。《傍讶》、《幸恩》、《夜怨》、《絮阁》等出中恃宠娇妒的行为,也就易为理解和宽谅了。“情深妒亦深”,几乎是每一个热恋中的男女的普遍心理,直到《密誓》一出,李、杨七夕长生殿立下“情重恩深,愿世世身是与处于权力中心的封建帝王唐明皇分不开的,同时也可无妨看作李、杨之爱的陪衬、背景及因果。《贿权》、《禊游》、《权哄》、《合围》、《陷关》是要写出破坏李、杨现实爱情的直接者,并且为权奸误国论张本,转移李、杨的误国罪责。《进果》、《埋玉》、《献饭》等出则直写李、杨之爱的悲剧因果。《桃花扇》旨在探索南明灭亡的原因,可作一篇《过南明论》来看。侯、李爱情故事的展开始终紧扣当时历史形势。正如《媚座》出总批说:“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摘要:《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初戏剧里的两部力作,两部戏剧同中有异,都是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

但同写爱情又有所区别,《长生殿》是净化与升华,而《桃花扇》是维护与捍卫;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但也所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

关键字:桃花扇长生殿主题比较《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剧坛的双璧,两部戏一经问世,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在这样的盛况下,当时也出现了“南洪北孔”的说法。

两部戏虽给作者带来盛名,也带来不幸,洪昇国子监被革,而孔尚任也因戏而罢官。

同时两部戏都写“儿女之情”,来抒写“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

《长生殿》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将前半部历史剧的规模,为后来《桃花扇》开拓了一条新路。

可见两戏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又有所不同。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一、《桃花扇》与《长生殿》中的爱情之比较《桃花扇》和《长生殿》中贯穿爱情这一线索,但对爱情的定位不同。

在《长生殿》中首先对李、杨爱情进行定位。

作为帝王的唐明皇,已不是盛世明君的形象,在剧中却是“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风流情种,同时在自序中删去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情女主人公形象。

处在社会最高层李、杨不顾身份而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

在《桃花扇》中,侯、李之爱的定位。

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书剑飘零”、客居金陵,却也是“春情难按”,物色名姝的文人;而作为“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则是借名士梳拢品题,以抬高身价的歌妓,却因为李香君的不畏强权,而使爱变得惊心动魄。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关键词:政治,爱情,桃花扇,长生殿《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简介: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传奇"从明末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开始,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的大批时政之作,直到清初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

此时的戏曲创作艺术更加成熟,迎来了康熙朝的两大传奇力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的《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内容: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传奇"从明末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开始,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的大批时政之作,直到清初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

此时的戏曲创作艺术更加成熟,迎来了康熙朝的两大传奇力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的问世。

初读两部剧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改编自历史真事,同时又加以艺术虚构,都是以政治和爱情这两条线索来贯穿始终,都是以爱情和政治的悲剧作为结局。

二人的作品几乎在一个时代问世,并且都取得了传奇史上的傲人地位,因此,他们不免被后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洪昇与孔尚任的剧作的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各自的特色逐一显现。

一、"情"的比较《长生殿》写的是帝王与后妃之间的恋情,洪昇在开篇的《传概》中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他极力描绘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情爱。

即使在杨玉环遭遇"马嵬之变"离开人世之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不但毫无减退,反而愈演愈烈,发出了"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 "的感慨,为了爱情,唐明皇宁愿抛却自身的地位,恨不能成为一个平头百姓---这样的真情让人感动,洪昇也一反前人对杨贵妃"红颜祸水"的抨击,旨在突出帝王与后妃的情爱和无奈;《桃花扇》则写的是文人与名妓之间的恋情,复社文人侯方域爱李香君的美貌,爱她的才华,更爱她的豪情血气、侠义衷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与“臣忠子孝”———《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意蕴比较摘要:在清初的剧坛上,《长生殿》和《桃花扇》堪称是两颗璀璨的“艺术之星”,一时大江南北,人人争唱洪和孔尚任的作品。

这两部戏曲作品均将“情”与“臣忠子孝”巧妙结合,但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不同。

《长生殿》中主要表现“至情”的悲剧性呼号,而《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体现了“臣忠子孝”的重要性。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情臣忠子孝在清初的剧作舞台上,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最高,这两部戏曲均突破了以往爱情传统题材中才子佳人的模式,创新性地将爱情放到现实社会背景之中。

洪的《长生殿》取材于人们非常熟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作者借爱情之口,抒发了政治的兴衰之感。

孔尚任的《桃花扇》取材于南明王朝的历史,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之情,抒发了对南明的亡国之恨。

这两部作品表面上看来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但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政治寓意,我们从开场唱词中就可以看出:【南吕引子·满江红】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 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引自《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蝶恋花】古董先生谁似我? 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

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

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

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

———引自《桃花扇》试一出《先声》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部戏曲的开场唱词中都提到了“臣忠子孝(子孝臣忠) ”的字眼,“臣忠子孝”是儒家道德和忠君思想的核心,这就明确地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两部剧虽均涉及男女离合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但在“情”与“子孝臣忠”的轻重上各有不同,笔者将从悲剧意义、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一、“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长生殿》和《桃花扇》都被有幸选入了王季思先生组织编选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虽然都是古典悲剧,但二者的悲剧意义是不同的。

《长生殿》是一部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悲剧是由于地位、道德等本身合理的力量与主人公的情感需要发生冲突而造成的。

李隆基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是“臣忠子孝”的最大获益者,但这一独特的身份地位也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

皇帝的爱情生活的本身就是政治,也就是说,李隆基和杨贵妃既是爱情的承担者,又是政权的主宰者,与社稷安危密不可分。

唐明皇为了表达对杨贵妃的宠爱,重用杨氏一门,还命人快马从岭南运送贵妃喜啖的荔枝,即使踏坏了田地、撞死了人命也在所不惜。

杨贵妃为了长久独享唐明皇的宠爱,不惜用手段排挤梅妃⋯⋯换句话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以损害他人甚至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他们之间的爱情本无可指责,但身居高位所享有的权力却让这段真情不容于“臣忠子孝”的社会,李隆基的“至情”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也就意味着给国家和臣民百姓带来危害,从而“乐极生悲”,引来安史之乱“祸败”,招致马嵬之变的生死离别。

马嵬之变是“情”和“臣忠子孝”矛盾冲突的高潮,唐明皇的“至情”和将士们的“臣忠子孝”意识将《埋玉》一出推到了戏剧的至高点。

在六军不发的压力下,唐明皇在“情”中犹豫不决,杨贵妃在“臣忠子孝”的氛围中自缢,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出两人那难能可贵的爱情, 如此真挚, 又是如此深邃。

戏剧的上半出让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历了“情”与“臣忠子孝”的冲突选择,而在戏剧的后半出主要是对情的歌颂。

安史之乱中的马嵬之变,使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历生离死别,此后李隆基便陷于无尽思念的痛苦之中,这证明了他们的密誓的真诚,并因此而感动仙界,最后重得“团圆”。

这个帝王之家所罕有的帝王与妃子,的确成了“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的夫妻。

①唐明皇为情舍弃至高无上的帝位和政治责任,证明了“情”之伟大,足以超越一切。

尽管戏剧的发展是在安史之乱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但悲剧中心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所受到的创伤,还属于以情感为主体的悲剧。

正如开篇【南宫引子·满江红】所云:“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突出了这个“情”字,正是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情,间接让唐明皇误重用杨国忠,以致酿成国难。

他们的爱情是带有作茧自缚、自食恶果性质的。

虽然李隆基和杨贵妃在现实的情节上不能拥有圆满的结局,但作者刻意让两人在仙界里重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剧的悲剧气氛。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由一系列继发的巧合事件引发的,也就是说,如果李隆基不是当朝的皇上,杨贵妃不是皇上的宠妃,两个人只是一对普通的平凡夫妻,那么悲剧就不会产生了。

《长生殿》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是人的“情”触动了封建等级社会中“臣忠子孝”的底线,从而导致了这出爱情悲剧的发生。

《桃花扇》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政治悲剧,侯方域是复社名士,李香君是秦淮名妓,其实这种风流名士与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在我国传统的文学中屡见不鲜,但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以人作为选择主体,而《桃花扇》中这对鸳鸯的爱情却是建立在“臣忠子孝”的政治基础之上,最后被国难淹没。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除了在才华容貌基础上生出的相互倾慕,还有一定的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促进。

香君倾慕复社文人们的进步政治倾向,侯方域惊喜于李香君严词拒绝奸佞小人阮大铖的助奁的义举,共同的政治观点,让两人的爱情更加牢固。

在《桃花扇》中,尽管有奸佞阮大铖、马士英对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种种迫害,但事实上二人的情感结合发展所遇到的挫折远远不是灾难性的,也虽有《拒媒》、《守楼》等出目,让读者为其两人的爱情发展而担心,但导致最后二人斩断情丝披发入山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上的失意, 即南明王朝的覆亡。

《桃花扇》是社会政治悲剧,戏剧中的具体的悲剧冲突是第十二出《辞院》,但这个具体的戏剧冲突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的悲剧背景中激起的小小浪花,总的悲剧气氛早在故事发端之前就已产生,到故事结束之后,即两人双双出家,悲剧感仍没有消失,这个悲剧背景就是明朝从衰败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在“臣忠子孝”不可能实现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桃花扇》这样一部悲剧,使人物的痛苦和悲剧性命运成为无可避免的必然。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无法超越“臣忠子孝”的束缚,历经千辛万苦,两人终于重逢,还来不及诉尽相思之情,就被张道士的话“啊呸!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第四十出《入道》) ,而顿悟分开。

“臣忠子孝”已不能,“情”又何存?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是爱情悲剧,更是一部政治悲剧。

戏剧中的悲剧事件不是局部的、偶发的巧合事件,而成为整体社会悲剧的一个聚焦点。

正如王国维所说,《桃花扇》所写悲剧的性质是屈于“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②。

也就是说,是“臣忠子孝”不复存在的大背景酿成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命运。

正如开场《先声》中老赞礼的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承受这一悲剧命运的主人公不是哪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从君主、大臣、将军到文弱书生甚至市井小民,无人能幸免。

总之,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必须要摒弃政治脂粉的雕琢才能得到升华,他们的悲剧是由于帝王的特定身份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而侯方域和李香君之爱却要粘附政治的金粉更显其绚丽,在爱情的光环下,他们的政治悲剧色彩才更加鲜艳。

二、“情痴”与“政治女子”《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有情有义且多才多艺的女子,她们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身份地位,一个是“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高高在上的贵妃,一个是命运如浮萍的身份低下的歌妓,她们身上都有着与身份地位不相称的政治觉悟。

杨玉环是当朝皇上的宠妃,她不喜欢政治争斗,也不愿意过问政治是非,她的政治觉悟是比较低的。

她只担心唐明皇的移情别恋,甚至情痴而妒,她是当之无愧的“情痴”。

当她得知唐明皇与虢国夫人有暧昧举动,就明确表示不满,以致惹恼了唐明皇,被撵回了丞相府,此时的她“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

其间心事,多少难论。

但惜芳容,怜薄命,忆深思”(第八出《献发》) ;当唐明皇宠幸了梅妃之后,她又是“一夜无眠乱愁搅”(第十一出《絮词》) ,因爱而魂丢泪尽,因爱而夜不能寐,从这几处唱词中可以看到一个用情专一的女子,从她身上我们感受不到半点政治气息。

她为了固宠而曼舞轻歌,在美妙的《霓裳羽衣》曲中,不自觉地舞到了政治的漩涡,这是她身为一个贵妃无法选择的,她不想当一个政治女性,但她的身份没有给她选择的机会。

她是真切地爱着李隆基,会义无反顾地为他而死,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主动的政治色彩,她只希望能够永远享受唐明皇对他的宠爱,希望能够“三千宠爱于一身”,在第二十二出《密誓》中,有一段她在长生殿乞巧时的唱词:【前腔】宫廷,金炉篆霭,烛光掩映。

米大蜘蛛厮抱定,金盘种豆,花枝招飐银瓶。

钗盒情缘长久订,莫使做秋风扇冷。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妃子担心皇上变心,希翼长久受到宠爱的心理。

杨贵妃是一个“至情”的女子,她的想法和做法虽然谈不上什么高尚,但也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

她不懂得什么“臣忠子孝”的大道理,她只有“情”,对唐明皇的无限深情。

当安史之乱爆发之时,陈玄礼等禁军部队在马嵬兵变,将士们在杀了杨国忠之后,要求皇上杀掉贵妃,否则六军不发,在生死关头,李隆基不忍下令,杨玉环为了保护唐明皇的安全,能够让其顺利地到蜀避难,主动提出“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

望吾皇急切抛奴罢”(第二十五出《埋玉》) ,为了能够让心爱的人平平安安,心甘情愿地受死,此等真情怎么不令人感动? 这场景让我们对杨玉环产生了无尽的怜惜和无奈的遗憾。

《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形象非常鲜明且独特。

李香君只是一个小小的歌妓,是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却有着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的思想品格。

她有情,更懂得情,但是她的情必须要从服于“臣忠子孝”的思想之下。

李香君一出场,就显示了她与一般歌妓的不同,曾获得过当时复社领袖人物张天如、夏彝仲等人的题赠。

在得知是杨龙友代办的妆奁,促成了侯方域和她的好事之时,香君没有被珠翠、织锦等财物蒙住双眼,更没有被新婚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而是警觉地问道:“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 来填这烟花之窟?”(第七出《却奁》) 表现出她对统治阶级有很高的警惕性,预示了她那誓死不受不义之财的贞操。

当得知是奸佞阮大铖出资助奁时,香君对于财物没有丝毫的不舍,果断地脱裙衫,云:“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第七出《却奁》) ,由此可以表现出她追求正义,追求纯真的爱情,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

在香君身上,不仅有情,更有“臣忠子孝”的精在第二十四出《骂筵》上,她的话语惊人:【五供养】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