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方法评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g 随纬度变 化的规律。
(4)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 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百度文库思考、讨论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 (2)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 模型———自由落体。 (3)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 (4) 培养质疑与评价能力。 4.重点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 不同地点的 g 取值不同,一般 g =9.8m /s2。 (3) 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5.难点 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g。 6.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同学基础扎实,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 下落快慢的原因,所以在这里只要通过钱羽管实验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即 可,把时间多留一点进行实验研究。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具备了 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有一定的能力对所测得的位移、速度、时间等数据进 行处理,找出这些物理量间的关系。 三、教学实录 教学引入: 一次旅游时,看到了一座很高又摇摇晃晃吊桥边上,很多人心里怕怕 的,桥下就是湍急的流水,不敢轻举妄动,有人问:这桥有多高? 答案很多: 10 米、50 米、80 米、100 米,还有人说 200 米呢,大家都不知道。 这时有个人 拣了块小石头,走到桥中部,放手,石头下落,他数道:“ 一、二、三” 就听到 “扑通”一声,石头落入水中了,然后他跟大家说,大约有 40 米。 师:你们相信这个人的估算吗? 如果他用的不是小石头而是一片羽 毛,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答案吗? 生 1:可能是匀加速运动,这种估算是有道理的,换成羽毛后就不行了。 生 2:羽毛明显受空气阻力影响,落得很慢,有可能飘来飘去,所以不能 用来估算高度。 师:难道小石头没有受空气阻力影响吗? 生:有影响,但没有羽毛受到的大。 师:你们怎么知道空气阻力对物体的影响是大还是小 ? 生:因为石头重,羽毛轻。 就算受到的空气阻力一样大,对羽毛来说还 是影响大一些。 【 还未学过牛顿第二定律 ,此时再讨论也无益。】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而且还跟 物体的轻重有关系,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钱羽管演示: 1.空气中,快慢不同; 2.抽出气体,近似“ 真空”,快慢一样。 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v =gt y =gt2 /2 v2 =2gy 【 虽然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 ,但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又经过前面的实 验数据处理,得到这个规律是水到渠成的 。】 巩固: 1.问题与练习第 4 题,介绍了一种研究变速运动的方法———频闪摄 影,请至少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 2.根据频闪摄影的原理,应用所学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求出照相机曝 光时间。 3 .如果利用光电计时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相对用 打点计时器 研究有什么优势? 参看课本第 40 页。 思考: 吊桥的高度用石头下落的方法测量是否合理? 如有,请说明。 生:计时不够准确、声音传播时间未考虑、空气阻力未考虑。 【“问题与练习”第 3 题估算题的教学目标完全一致。】 研究性课题: 雨滴从那么高的空中静止开始下落 ,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砸伤 ? 四、课后反思 1.引入的创新 由于初中已经接触过,学生知道是由于空气阻力作用造成的,甚至还 知道空气阻力与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所以对实验本身没 有兴趣,只是懂事地配合老师引入新课课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很 “ 假” ,令人十分郁闷。 事实证明,这样引入比传统引入更贴近学生的认知 。 附“ 传统引入” : 1.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演示 1:纸片和粉笔下落 演示 2:纸团和光盘(平放)下落 演示 3:纸团和粉笔下落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有时一样快。 2.大胆地使采用学生所测量的数据。 虽然老师能自己用事先测出的 更有利于计算的数据来进行以上研究,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怀疑数据的真 实性和可靠性,还是用学生测出的数据比较好。 在作图时对误差比较大的 点可以舍去,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潜移默化地教导他们 对原始数据要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对其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停留在 表面。 3.本来还安排了利用光电计时器来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现在学 校的数字实验室设备完善,完全可以用事先编好的程序来处理数据,后来 担心这样一来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设备的熟悉 ,而不是对所学知识 的应用,所以还是用了传统的电磁打点计时器。 今后应多带学生到数字实 验室,培养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应用先进技术来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 4.关于雨滴下落的研究性课题,需要用到牛顿运动定律,学生还没有 学到,在这里提出来有点难 ,但可以促使学生去自学第四章的内容 。 五、课例点评 先前很担心这样设计出的课会不会流于形式 ,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了 深刻的体会———学生的能力很强,更多的是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而非灌输。 本节课学生操作多,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很大的挑战,让学生互 评和自评的环节尤其精彩,每个学生都在动脑筋,即使有些同学基础不够 扎实,在听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也很有收获。 不像有些课,虽然表面热 闹,实际上只是一种繁荣假象。 探究无处不在,如果只注重对规律的应用,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学习机 器。 只有使学生从在过程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有良好的影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导出课题并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 始下落的运动。
( 一) 特点(教师板书) 1.不同物体运动情况相同 师:下面我们进行分组实验,两人一小组,要求同学们利用打点计时器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用铁架台将打点计时器固定住,要小心。 根据前面所 学过的方法,重点研究:位移和时间的关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的 特点。 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使用计算器。 10 分钟后以大组为单位先进行实 验方法与和结果的内部交流,最后四个大组各选出一个同学来展示你们的 成果,PK 一下,看看哪一组最有水平。 【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时给予指导和肯定。】 师:数据没有处理完的小组只需说出实验设计方案和预期目标就可以 了。 每组只允许说一种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 组 1:根据测出的位移与时间的数据,看出位移与时间不成正比,随着 时间的推移,点间距越来越大,说明是加速运动。 ( 引来一阵善意的笑,这 不是废话么?) 然后我们把时间平方了一下,找出 x 和 t2 的关系,发现它们成 正比,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静止开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 组 2:我们组先看了一下纸带上的点,发现不是等间距的,说明自由落 体运动是变速运动。 ( 同学们实在忍不住,终于笑了出来,这不更是废话 吗? 此时该学生瞟了组 1 的同学一眼,露出坏坏地笑。) 我们学过,如果是 匀变速直线运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 ΔX =aT2 ,结合测量出的数 据就可以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还可以算出加速度值。 组 3:先根据公式 v =x /t 数据求出不同时刻的速度,看得出速度随时间 越来越大,而且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还可以根据 v2 =v1 +at 求出加速度。 组 4:最后才轮到我们组,方法都被他们讲完了,真吃亏。 (该组成员有 点沮丧。) 不过我们算出了加速度是 9.5 m /s2 。 【 教师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将他们的观点一一呈现在黑板上,使大部 分学生都能更明白,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防止学生 “ 翻供” 。】 师:那你就点评一下其他组的方案吧。 组 4:第一组根本没有提到加速度;第二组和第三组都没有算出加速 度,真是遗憾! 第 3 组的方法好象很麻烦,速度很难算的。 师:给前面三组的同学一次辩解的机会吧。 组 1:我们组算出了加速度,是用 ΔX =aT2 算的,不是用我讲的 x 和 t2 成 正比的办法算的,所以没好意思报出来。 不过我们现在知道怎么计算了, 用 x =kt2 ,求出比例系数,再除以 2 就行了。 组 4:应该是 k 乘以 2 才对,因为 x =at2 /2 =kt2 。 ( 掌声) 组 3:我们组用计算器,一点都不难算,还可以看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是均匀的,老师不是说速度的变化也需要研究吗? 组 2:我们的办法最省力了,加速度是算出来了,大约 9.4m /s2 。 师:大家用到的方法都很好,表达很清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除了用公式去分析数据,还有没有别的 更直观的研究方法? 生:图象法! 教师操作并投影: 挑一组学生测出的数据,当场利用 EXCEL 软件处理数据,找出位移与 时间的关系,画出 x -t 图,结果是曲线,不便于研究。 尝试 x -t2 图,发现是 过原点的直线,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并利用图象的斜率 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根据 x =at2 /2 的公式,并算出加速度。 由这组数据,应用 EXCEL 还可以方便地算出各点的速度,再作出 v -t 图,过原点的直线,一样可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 运动,根据斜率得出加速度。 ( 二) 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方法评析
◆肖优优
( 浙江温州第五十一中学)
通过分析、介绍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枟自由落体运动枠 的教学方法及设计,旨在指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教学 要求,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方法 学习能力
一、教材版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教学设计 ( 一)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物理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利用创 设情境、实验观察、理想化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实验、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求出 加速度。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方法交流、互评、误差分析等活动,在教学过程 中掀起高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有效地建构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规 律,巩固和扩大学生在匀变速运动方面的认知结构。 提高了学生利用实验 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误差分析的能力,是对前两章所学知识 和方法的大综合。 更有意义的是,对学生表达能力、探索精神、质疑和评价 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次大综合。 教师演示利用 EXCEL 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拟合出 x -t2 图象、v -t 图 象,根据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 应用所学规律制作“ 反应尺”。 培养学生 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应用先进技术来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二) 任务分析 枟 自由落体运动枠是必修Ⅰ中第二章枟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枠 的第 5 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 在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的概念,并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 律的基础上,再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 动的特例来处理。 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主要通过演示和实验探 究,分析得出其运动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其规律有具体 而深入的认识。 而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过 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放到下一节课进行学习,那时再将学生的认识上升 到更高的层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问题与练习”第 4 题,不仅介绍了一种研究变速运 动的方法———频闪摄影,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用从多个角度,用多 种方法处理同一组原始数据,得到相同的结论。 1.知识与技能 (1 )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理解自由落体 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 (2 ) 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 行分析。 (3 ) 知道自由落体的加 速度, 知 道 它 的 方 向, 知 道 在 地 球 上 的 不 同 地 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 ) 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 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 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 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的测定重物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 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 )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 )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合理假设与猜想 的探究方法。
237
师:既然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而我们研究问题要从简单 入手,再到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 理想化模 型)。 事实上,“真空” 是不可能达到的,在空气阻力与物体重力相比很小 时,可以忽略阻力,当作只受重力来研究。
师:事实胜于雄辩,早在 1969 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美国宇航员在一次 登月活动中,就在月球上证实了榔头和羽毛下落一样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