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1.1 教学目标了解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的基本概念。
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1.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案例分析: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小组分享: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习成效的影响。
第二章:学习者分析2.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
理解学习者分析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的识别方法。
学习者分析的步骤和工具。
学习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实践练习:使用学习者分析工具进行学习者分析。
小组分享:学习者分析对教学设计的启示和应用。
第三章:学习目标设计3.1 教学目标学会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理解学习目标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定义和特点。
设定学习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设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实践练习:制定一份学习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
小组分享: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效果。
第四章:教学策略设计4.1 教学目标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习。
理解教学策略设计对教学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定义和种类。
选择教学策略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选择适合不同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
实践练习:设计一份教学策略计划。
小组分享: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效果。
第五章:教学评估设计5.1 教学目标学会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
理解教学评估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的定义和目的。
设计教学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教学评估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沟通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选取“极限与连续”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课堂讲授(1)介绍极限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2)讲解连续的定义、性质及判断方法;(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极限与连续的关系。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出解题方法;(3)教师点评,纠正学生错误,强化重点。
4. 小组合作(1)分组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拓展(1)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展知识面;(2)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自身能力;(3)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反思1.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成长。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作为设计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具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有意义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特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水平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际的提升和满足感。
二、课前导入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或者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背景知识。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度讲解和灌输,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实验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四、巩固和扩展知识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识点时,教师应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提供反馈和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反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分享、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完成。
通过反馈和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转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26页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26页教学设计模板主题:学英语学科领域:语文、英语年级:初中课程名称:英语单元学习时间:5天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
3. 学生能够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Day 1:学习基础英语单词- 学生首先学习英语的基础单词,并进行拼读练习。
- 利用单词,完成简单的英语句子,并通过交谈来练习口语表达。
- 学生学习英语听力,并通过听取课文跟读来提高口语水平。
- 通过听取课文,学生同时也能够学习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Day 5:综合练习- 学生在综合练习中,应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 通过综合练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综合应用到不同场景中。
教学策略:1. 告知学生英语是一门需要练习的语言。
2. 利用课文、多媒体教具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
3. 学生在与同学交流时,鼓励使用英语,加强口语练习。
4.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及方法,帮助彼此提高。
评价与反思:1. 每学期初期,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测验,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2. 在每一阶段新知识的学习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相应的练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3. 定期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考核,来帮助定位和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 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分享所学习的内容和经验,促进长期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结:上述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在锻炼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同时,强化对英语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从而真正实现国内英语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为出发点,以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帮助每一个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做得更好。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九年级数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触的一门课程,与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和推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初中数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思维方法还没有形成,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也有一定的困难。
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还不够高等方面。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中进行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去,可以让学生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
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实验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热爱数学、参与数学活动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法。
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他们懂得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通过课堂实践,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时,每节课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体积”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有两个实验班的同学参加团体活动,讨论如何得出相同的结果,然后分成两组,分别测量体积。
一组利用公式计算出体积;另一组在现场进行测量,最终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并且还根据测量结果建立了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使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同时在学习“长度”这一知识点时还利用了计算模型来解答该题。
利用这些案例能够提高学生之间对数量关系的认知能力,还能使他们对时间产生疑问。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2)能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真理、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3)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方法。
2. 合作探究的策略(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发挥团队优势;(3)总结汇报,分享研究成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提前预习;(2)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3)教师准备合作探究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课堂实施(1)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任务单独立学习,教师巡回指导;(2)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3)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动手实践,教师现场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2. 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成果,如作品质量、解决问题能力等;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4. 实践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材料,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六、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3. 案例分析法:提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案
应用、使用、解决 分析、转换、联系 描述、背诵、举例
5 分析综合
能够分析、总结不同场景下餐饮服务工作流程中的 分析、转换、联系
注意事项
3 、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选择的策略和媒体(可选择)
内容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
重 了解餐厅服务的、投影仪、教材、餐具
难 掌握中餐宴会服务
讨论策略
五、创设情境或学习环境设计:
播放影视剧中在中餐厅的就餐的片段; 请同学们根据课堂中的所学,进行模拟中餐厅服务。
六、学习策略的设计(包括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这节课设计的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有: 讨论策略:面对面或是通过分组讨论中餐厅的特点。 探索策略:独立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写出一篇小短文。 协同策略:学生之间分组配合,合作完成角色扮演的模拟表演任务。 竞争策略:由于各位同学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同学之间要公开评论,因此学生在整 个学习过程中都必定会存在一种竞争心理。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 学习动机。 自我评价策略: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其他同学的发言。结束后,通过自我评价量 化表进行自我评价。
课目名 称
知
识
点识 记
1
中餐的服务环节与 内容
√
2
中餐服务中的工作 标准
√
3
提高中餐服务质量 的方法与技巧
中餐的餐前、餐中、
4 餐后的服务流程与 动作要领
学习水平 理 解 应 用 分析综合
√
√
√
√
√
5
餐饮服务工作流程 中的注意事项
√
2 、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完整word版)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
1.“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原则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学生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第四节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学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多媒体讲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原则
2.了解“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中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知道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的概念以及区别。
过程方法目标
学会根据“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自己设计一个教学设计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意义。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学习目标分析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主题包含在学生当前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里,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即可得到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进而即可确定学习知识主题。
组织形式:学习活动中心、或学习资源中心(关键是良好的目录索引、便捷的检索方法、多种形态的资源共存,非单一的资源中心);
主题网站的方式,通过超媒体链接而成的虚拟资源中心(良好的组织结构、便捷的检索功能、开放的资源空间,资源的利用者也是资源的建设者)
组合资源形态: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动画
丰富的资源集合:尽可能的收集与教学主题相关资源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1.1 教学设计的定义解释教学设计的含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1.2 教学设计的原则介绍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如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等。
解释每个原则的具体含义和实施方法。
1.3 教学设计的过程阐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评估与反馈等。
举例说明每个步骤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章: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分析2.1 学习者的特征介绍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动机等特征。
解释如何根据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2.2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强调学习者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介绍学习者需求分析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2.3 学习者差异的应对策略讨论如何应对学习者差异,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材、调整教学难度等。
强调尊重和学习者差异的重要性,以促进公平教育。
第三章:学习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策略选择3.1 学习目标的设定解释学习目标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如何清晰地表述学习目标。
强调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以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
3.2 教学策略的选择介绍各种教学策略,如直接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解释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3.3 教学媒体的运用讨论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选择,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
强调教学媒体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教学活动的设计4.1 教学活动的定义与重要性解释教学活动的概念,以及它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强调教学活动应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4.2 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素介绍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素,如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
解释如何根据这些要素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4.3 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评估讨论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强调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改进教学设计和提高学习成果。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 教学设计的定义1.2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1.3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1.4 教学设计的原则1.5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第二章: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分析2.1 学习者的基本特征2.2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2.3 学习者的差异性处理2.4 学习者的动机激发2.5 学习者的参与度提升第三章: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3.1 学习目标的内涵与作用3.2 学习目标的设定原则3.3 学习目标的表述方法3.4 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与量化3.5 学习目标的检验与反馈第四章: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4.1 教学策略的定义与类型4.2 教学策略的选择原则4.3 教学策略的应用方法4.4 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4.5 教学策略的有效评估第五章:教学媒体的选用与整合5.1 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分类5.2 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5.3 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5.4 教学媒体的整合与融合5.5 教学媒体的使用效果评估第六章: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发展6.1 教学活动的概念与类型6.2 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6.3 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6.4 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6.5 教学活动的改进与发展第七章: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7.1 教学环境的概念与作用7.2 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7.3 教学物理环境的布局与设计7.4 教学心理环境的营造与维护7.5 教学环境的优化与调整第八章: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8.1 学习评价的定义与类型8.2 学习评价的设计原则8.3 学习评价的工具与方法8.4 学习评价的实施步骤8.5 学习评价的反馈与改进第九章: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指导9.1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目标9.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9.3 学习指导的概念与原则9.4 学习指导的策略与技巧9.5 学习指导的实践与反思第十章: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10.1 案例选择与分析的目的10.2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0.3 案例呈现与讨论10.4 案例的总结与启示10.5 案例的应用于实践重点解析本文教案编辑专员的编写工作已圆满完成,教案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识字能力。
-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动物们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
- 学会生字词,提高识字能力。
2.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情节,提炼主题。
- 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动物王国开大会》。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了解的动物。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每段的意思。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增强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动物故事,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朗读、表演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题,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2)掌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技巧;(3)能够独立完成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学习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路;(2)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2)增强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3)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1)介绍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概念;(2)分析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特点;(3)阐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意义。
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1)任务分析法;(2)学习需求分析法;(3)目标导向法。
3.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技巧(1)创设学习情境;(2)设计学习任务;(3)制定评价标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讲解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2)引发学生对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兴趣。
2. 案例分析:(1)分析典型案例;(2)引导学生探讨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方法;(3)总结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教学设计实践;(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3)学生互评,总结经验。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3)评估学生对教学设计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成果性评价:(1)评价学生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2)分析学生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3)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材;2. 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案例;3. 工具:教学设计软件和辅助工具;4. 网络资源:教学设计相关论文和教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案例:优化食品加工工艺的实践课程一、背景随着食品加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提高食品加工的安全性、品质和效率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任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加工工艺的优化方法与技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了本实践课程。
二、目标1.了解食品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技术;3.学会运用现代工具与方法对食品加工工艺进行优化;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实践课程设计分为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践两个部分。
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传授食品加工工艺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食品物性与加工特性、流体力学原理、传热传质原理等,同时介绍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工艺设备与工具。
2.实验实践选择一个具体的食品加工工艺进行实验实践。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实验前准备:学生通过文献查询和资料搜集,了解该食品加工工艺的相关信息,包括原料性质、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2)实验设计:学生根据实验目标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流程、操作步骤、实验数据采集方法等。
(3)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卫生要求。
(4)数据分析与优化: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
(5)实验总结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食品加工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指标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实验报告的结构与表达等。
3.学生反馈机制: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调研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实践课程的认识和评价,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五、教学资源与评估方法1.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和仪器、食品加工工艺设备和工具、食品加工工艺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等。
[精品]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案例
[精品]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案例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主要针对初学者,包括了初学者使用电脑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操作、常见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以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等方面内容。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电脑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分类等。
2.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操作,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文件管理和文本编辑等方面知识。
3.学会使用常见的应用程序,包括文字处理软件、演示软件、数据处理工具等。
4.掌握Internet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的组成部分、协议、应用等。
教学设计教学类型:综合型教学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主要采用演示和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本次教学时间共计10周,每周2节课,每节课2小时。
教学过程第一周:电脑基础知识3.介绍计算机的分类,包括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等。
4.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电脑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
第二周:计算机基本操作1.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重启等。
2.介绍文件管理和文本编辑等基本操作。
3.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就计算机基本操作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4.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1.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文字输入、排版、文本格式等。
2.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1.介绍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制作幻灯片、添加图表、添加音频视频等。
1.介绍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客户端、服务器、协议等。
4.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感性地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第七周:浏览器的使用第九周:FTP的使用1.介绍FTP的基本概念,包括上传文件、下载文件等。
第十周:综合实践2.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创建一个自己的网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回顾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学评估与总结1.教材使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扩展阅读。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全称: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利用计算机技 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
明确建立学习文件夹的目的是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学 习进步,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或是对上 述三个方面都进行评价。
其次,明确了建立学习文件夹的目的之后,教师和学 生可以协商文件夹的内容。文件夹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教师一般可以根据学习主题来确定文件夹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
六、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 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 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竞争:竞争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 习情境,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协同: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 此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 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的设计
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 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五、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支架式教学策略 为学习者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
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了解所 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 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现代教育技术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关注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实践和交流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角色,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具体而言,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确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2.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应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
3. 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如图书、多媒体教材、网络资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4.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实现主动学习。
总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 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 2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逐渐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
这种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板,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确保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方法掌握,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选择1. 精选核心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关联性和启发性的核心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关注前沿知识: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时代需求,引入前沿知识和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 设计实际问题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方法设计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项目式学习: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多元化评价:采用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2.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3. 自我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学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学习的最终结果,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也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1.学习目标分析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得到了为达到该学习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也就是将需建构意义的知识点从庞大的知识内容中提炼出来,以加强意义建构的目的性,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利用已有资料和情境建构相关的知识的意义,使学习有的放矢。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案例”或“项目”,解决问题、学习案例或完成了项目就实现了学习目标。
2.学习情境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
总之,通过“同化”和“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而同化和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和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和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3.学习资源设计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要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所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在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或完成这个项目需要查阅哪些信息资料,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并告之相关资源查阅途径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学为主,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新课程提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借此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真正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不应再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和会学,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案例: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堂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努力传统的C语言教学模式以“教”为主,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知识,学生在课内或课后去理解消化、应用课堂的内容。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的知识面广而深入,对于有一定基础并热爱编程的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内容较为丰富,能较好地打好他们的编程理论基础。
但是,该方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这一批学生学习较为被动,而且由于课堂知识点广泛而深入,知识量过大,学生听课会感觉很累,这大大地降低他们对学习C语言的热情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该门课程的学习,而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高考情况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中等偏下,如果上C语言基础课程时,再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听得困难,老师也讲得费劲,显然效果不太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该种教学模式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对编程类的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对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极为不利。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则强调课堂上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辅助作用的教学理念,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气氛中,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的热情及动手能力。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开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吴老师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专门利用开学第一次课时间给学生讲述C语言在当前社会的应用领域,让学生明确当前学好C语言对他们日后工作有何用处。
传统教学模式中,C语言的首次课程都是根据教材给学生上课,而几乎所有的C教材首次课都是只介绍编程语言的发展历史以及C语言自身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学生的主观性与目的性则越发明确清晰。
他们每学一门课程往往最关心的则是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学习它可以在当今社会哪些领域去应用它,学好这个以后,毕业出去可以谋到那些职位,如果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内容,从上课一开始就茫茫然地被动接受知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高。
在首次课程中,吴老师给学生介绍了C语言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其中重点讲述当前最热门的C语言应用领域之一嵌入式开发,介绍了该种开发的特点,当前及将来几年内人才的紧缺程度以及从事该职业的报酬范围这次课收效甚好上完这次课后,学生对学习C语言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日后培养对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动员作用。
2.讲课过程中经常对学生强调C语言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作用,并横向比较多门编程语言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C语言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C语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与否对后面一系列专业课的学习影响较大,高职计算机专业除开设了C语言外,后续专业课程还有C++、VB、JAVA、ASP等都是与编程相关的一些开发工具,而对于任何开发语言,其基础内容不外乎就是变量、常量、程序结构、数组、函数等,故学好C语言,对学好后续课程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在课堂上,吴老师讲解C语言知识点的同时,间接地穿插讲解后续课程开发工具中相同知识点的一些异同之处,比如变量,C、C++、JAVA均采用相同的变量定义模式,而VB与ASp中的VBS则定义时用的关键字与数字类型关键字与C相异,但归根结底,变量所代表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只是不同开发工具用语有所不同。
同样的方式吴老师也用到了C语言其他知识点的讲解上。
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除了C以外的开发语言,但是,让学生预先有一个对其他开发工具概念上的了解,对于系统地掌握开发工具的基础知识有较深远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学生普遍反映了解知识面更广,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C语言在后续课堂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更加深了他们学习C语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把理论课堂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大家参与为主教师为辅的一种课堂氛围。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发挥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C语言理论课堂均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C语言的主动性与热情会大打折扣,渐渐就对学习C语言产生排斥心理,而开展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吴老师对每次理论课都做了精心安排,以90分钟课堂为例,吴老师对课堂时间安排如下:复习上次课内容:约5分钟;提出本次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约10分钟;讲授本次课程知识点:约15分钟;举例:15分钟;出几题本次课程的课堂练习给学生当堂完成,同时叫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练习过程,老师指导、监督学生完成练习约20分钟。
点评:先由大家点评在黑板上完成练习的同学的作品,指出他们的优点与不足之处,然后老师来做总结,总结内容包括黑板上作品存在的问题,教室里大部分同学做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老师才把个人对练习的一些解决方法讲授给学生以示参考,同时重点突出哪个地方应用了本次课程的知识点:20分钟对本次课程做小结,对下次课程做安排:5分钟如此课堂模式,90 分钟的课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连平时那些喜欢上课睡觉、讲话、发呆的同学也不敢松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上好每一次课,因为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被抽点到黑板把课堂练习做出来接受大家点评。
这种以“学“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一个学期下来,除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外,更深入地培养了学生的编程思想,为他们的后续课程,甚至他们日后的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在上机课上,把传统的收缴作业课后批改的上机模式改为随堂评阅的上机模式,同时,上机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则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解决或自行查资料解决,遇到大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老师引导解决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C语言一般开设在开学第一学期,学生刚由中学转入大学,学习模式依旧没有转变,均是接受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不懂就问或不耻下问。
事实上,进入大学后,学生自身要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学习对于一门编程语言,如果学生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显然很难掌握好它在上机过程中,我给学生准备的上机题目约5至7道,其中有至少1道题是理论课堂上的课堂练习题,这更有利于学生熟悉理论课堂上的知识点约4题为新题,其中3题是应用课堂理论知识点的新练习,1题为综合类型的附加题上机过程中,老师一直鼓励学生自行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能过分依赖老师如此方式的上机课大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传统依赖心理,增强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这恰恰是一个程序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完成除了附加题外的上机题目后,即可举手示意让老师检查我在看完调试结果与源程序后,给以相应的上机评分,指出他们编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赞扬他们的优点,叮嘱他们程序仍需改进的地方。
对已经被检查作业的同学,则继续完成附加题并以作业形式上交给老师,如果连附加题都已经完成,则学生可以提前离开机房这种上机模式一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来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三来由于每个学生都当场了解了自己完成练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会在课后或下次课堂更努力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且,学生的编程能力与对程序的纠错能力也大大提高。
3 结束语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克服了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能及时反馈和解决此外,此模式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较适合于目前高职高专类学院后进面较大的教学实际;而且,此模式还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尖子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问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是其不足之处。
再者, 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则更高,因为不再是照本宣科地搬教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备课工作量更大,要懂得更多的行业知识,更深入的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还要不断补充多门学科的知识。
二、“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特点(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为中心,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突出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留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创造性与个性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个性谈不上创造性。
因此,现代教育非常重视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发展个性,对教师而言是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则是鼓励各显神通,特别是要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学得更好,一般学生也力尽所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到学习的成功。
(三)突出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可以把学生引入“愤”、“思”的境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地交流,能使学生思维更广阔,认识更全面,解决问题也就更彻底;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广泛性和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练习,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