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日本为什么赢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1.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
说到底战争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1)经济方面: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
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
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难追赶了。
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一大笔钱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
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
所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
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
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
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
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甲午战争中日之间的决定性战役
甲午战争中日之间的决定性战役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国历史上,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场重大冲突。
而在这场战争中,有一场被认为是决定性战役的战斗,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旅顺口海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旅顺口海战对甲午战争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决策过程。
旅顺口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一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战。
当时,旅顺口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基地,拥有庞大的海军舰队,被认为是中国海军的中心。
而日本海军则是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一支海军力量,他们意识到控制旅顺口将成为决定性的一步,因此决定对该地展开进攻。
在旅顺口海战之前,日本海军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
他们对敌方进行了充分的侦察,了解到清军的实力以及防御布局。
同时,日本军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与清军有明显的优势,这使得他们能够提前制定出详细的作战计划。
战役发生之前,日本军队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他们规划了舰队的编队,明确了各舰的作战任务。
为了充分利用海军的优势,日本还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战术,试图从海上和陆上同时发动攻击,使清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1894年11月21日,旅顺口海战正式爆发。
双方展开激烈的交火,清军虽然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在装备和战术上明显劣于日军。
日本舰队利用其先进的舰炮击溃了清军的防线,逼近旅顺口,并最终将清军逼上绝境。
战斗虽然激烈,但结果却几乎可以预见。
最终,旅顺口海战以清军的彻底失败告终。
此役,清军损失惨重,包括旗舰“定远号”在内的多艘军舰被击沉,日军控制了旅顺口,并对清军实施了全面封锁。
这场战斗的失败,让清朝的海军瞬间减弱,丧失了战斗能力,也严重削弱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谈判底牌。
旅顺口海战的结果对甲午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在战略层面上,日军的胜利使得他们控制了地理要点,获取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这使得日本能够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最终获得了对台湾和辽东半岛等地的控制权。
其次,旅顺口海战的失败削弱了清朝政府在战争中的信誉和谈判地位。
清政府在旅顺口海战中的失败显露出其军队的薄弱和装备的陈旧。
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场重要冲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战争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事件背景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国际影响力的削弱使得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开始采取西方模式发展,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争过程1. 事件爆发:1894年7月,日本以中国渔民被杀为由,派兵进攻朝鲜。
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
2. 陆海战争: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朝鲜的大部分地区,并以优秀的军事组织能力和现代化的先进武器占得上风。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海军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如黄海海战和威海卫海战。
3. 辽东半岛之役:中国军队在辽东半岛遭到日本军队的重创,最终被迫割地赔款。
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战役。
4. 上海和黄海之战:日本继续向中国本土进攻,在上海和黄海地区与中国军队展开激烈战斗。
然而,由于内部纷争和指挥失误,中国军队最终溃败。
三、战争结果1. 影响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更加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改革的紧迫性。
这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了中国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2. 影响日本: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了辽东半岛和台湾,大大增强了其在亚洲地区的地位。
此后,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成为二战前夕的重要国家。
3.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东亚国家击败西方列强的战争,对后续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这场战争也警示其他亚洲国家要警惕帝国主义侵略,为亚洲的独立和解放提供了借鉴。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标志着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困境。
同时,这场战争也奠定了日本作为亚洲大国的地位,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发生以及其结果,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尊严。
中日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幸福——在自己的地位做自己的事情。
凡是要有辈分之别。
智慧和智商——根正才能苗红,拿破仑、希特勒与孙中山、毛泽东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常备舰队长官)明治维新后加入政府海军,1871年(明治4年)任海军大尉,1877年任日进号舰长辅.1882年任海军大佐,先后任龙骧、扶桑、比睿等舰只舰长.1885年任横须贺造船所长兼横须贺镇守府次长、同年任建造中浪速号回航委员长。
该舰服役后任舰长.1886年封海军少将.就任海军省第一局长兼海军大学校校长.接待了来访的清国舰队,在参观了定远舰后承认是:“如果现在和清国开战,没有胜利的可能,只要‘定远’和‘镇远’两舰就能把全部常备舰队送到海底。
”1892年升海军中将,横须贺镇守府长官。
1893年(明治26年)任常备舰队长官。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
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
曾有一位日本将领(伊东佑亨派来的)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说,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
日本社会如同婴儿追求母乳般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从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8世纪初,日本最早的历史书《日本书纪》就是用汉文书写的。
张海鹏说,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几代人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所说的偶然冲动。
甲午战争的刺激,使日本忘乎所以,最终落得彻底失败的结局。
甲午战争清朝与日本的海战之争
甲午战争清朝与日本的海战之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它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清朝与日本之间。
这场战争主要以海战为主,两国的海军力量逐步展开对抗,成为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甲午战争中清朝与日本的海战之争。
1. 徐家汇海战徐家汇海战是甲午战争的第一次重要海战,也是清朝与日本之间的第一次碰撞。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4年8月1日,地点位于上海附近的徐家汇海域。
清朝派出旗舰定远舰与保定舰作为主力,日本则派出了松岛舰、广岛舰等战舰参战。
海战开始后,日本舰队表现出色,在几次交战中迅速占据上风,令清朝舰队疲于应对。
最终,清朝舰队派遣了龙泉舰等勇敢的战舰参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尽管清朝舰队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但最终还是不敌日本舰队,徐家汇海战以清朝舰队的失败告终。
2. 鸭绿江海战鸭绿江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清朝与日本的第二次重要海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地点位于辽东半岛附近的鸭绿江口。
清朝派遣了自新蔡舰、个旧舰等主力舰参战,而日本则派出了各类战舰对抗。
这场战斗中,日本舰队展现出卓越的战斗能力,迅速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清朝舰队在鸭绿江海战中遭受重创,不得不撤退至渤海湾。
这场战斗的失败,进一步揭示了清朝海军衰败的事实。
3.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清朝与日本展开的最为激烈的一次海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19日,地点位于黄海海域。
清朝派遣了定远舰、镇远舰、靖远舰等主力舰,日本则派出了松岛舰、广岛舰、朝阳舰等战舰对抗。
战斗开始时,双方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意志,互相推动对方舰队的沉溺。
黄海海战中,清朝舰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战术不妥和装备矛盾等,使得清朝舰队处于弱势。
最终,日本舰队取得了胜利,迫使清朝舰队撤退。
4. 威海卫海战威海卫海战是甲午战争清朝与日本之间海战的最后一次交锋。
这场战斗发生在1895年1月20日至21日,地点位于山东威海卫附近海域。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先分析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反观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甲午大海战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之间的一场重大海战。
由于当时中国水师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大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对甲午大海战的一些研究资料进行讲解。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之间,地点位于朝鲜的黄海海域。
战争主要起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的势力争夺,以及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素质低下而备受批评,而日本海军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培养优秀军官来提高自身实力。
甲午海战共有6艘中国战舰与9艘日本战舰参战。
中国水师由无敌号、皇后号、春和号、柳叶号、鸦片战争号和闭塞号组成,而日本海军由松岛号、端午号、朝岛号、长岛号、寿岛号、平岛号、赤城号、闲云号和矢车菊号组成。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甲午海战爆发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击。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的劣势,但无敌号的舰队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给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士兵训练不佳的原因,中国舰队在战斗中很快溃败,大部分战舰损失殆尽。
甲午海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水师几乎被日本海军摧毁。
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日本获得了对台湾和一些中国领土的控制权,同时也确立了日本作为亚洲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弱点,也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午大海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薄弱,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此次战争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总结起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海战,它揭示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薄弱与衰败,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午大海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
中日甲午海战细节
中日甲午海战细节海战时间:1894.9.17北洋舰队在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带领下,护送运兵船至丰岛海面,遭遇寻找北洋舰队已久的日本联合舰队,并进行一场长达5小时的战斗。
清军观察到日舰赤诚体型较小,西京丸外形似于商船,便判断,日舰运送士兵至朝鲜。
于是,清军在认为自己打一场护送兵船的任务的仗。
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观察到14道滚滚的黑烟之后,认为这是一场中日海军的主力决战。
12.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距日舰6000米时发射第一枚305毫米的炮弹。
前20分钟,北洋舰队打得十分顺利。
因为日舰火炮虽速度快,但是射程只在2000-3000米,所以,一开始日本联合舰队只能挨打,数旗舰吉野受伤最严重。
但后来,日舰排开一字阵型后,发挥了其侧旋舰炮的优势。
吉野的一枚爆破弹击中定远的飞桥,并起火,使提督丁汝昌受伤。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果断升起舰旗,代替定远指挥。
后来,致远冲出人字形编队,向吉野侧旋撞去。
虽然吉野航速为23节,致远最快仅为18节,但吉野处于编队中央,不好前后移动,实际上是一个活靶子。
邓世昌的目的是,靠近吉野,用鱼雷击沉吉野,从而为正在起火的定远争取时间,并改变战局(1866.7.20,奥意海战中,奥地利旗舰撞沉意大利旗舰,从而赢得海战的胜利)。
(与其同属英国建造的轻型巡洋舰的姊妹舰靖远在致远沉后仍还击了2个小时,所以,致远舰弹尽粮绝只是文人的杜撰。
)为什么致远最后还是沉了呢?单靠所有日舰120与150毫米口径的速射炮是不足以将致远击沉的。
现在最新历史研究有两种手法,一是致远舰在靠近日舰的同时,其水线附近遭到日舰大口径火炮的攻击,致使军舰锅炉起火爆炸,最终导致沉没。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舰鱼雷击中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架,引爆发射架上的鱼雷,最终导致军舰沉没。
而管带邓世昌拒绝搭救,与致远舰250余名官兵一同殉国。
此日,正是邓管带的45岁生日。
李鸿章闻讯后,大呼:“不料今世尚有此人。
”光绪皇帝痛书:“有公足壮海军威。
中日甲午海战
17时30分,北洋水师经远沉没。联合舰队发出「停止战斗」 的信号,脱离战斗。(海战结束)
战队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 5 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 勇、扬威、广甲 5 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 5 舰受重伤, 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 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撞击巡洋舰“超勇”
鱼雷巡洋舰“广甲”
排水量1350吨, 航速14节, 主炮为254毫米火炮, 舰龄15年;
排水量1300吨, 航速14节, 主炮为150毫米火炮, 舰龄7年
除了这些主力战舰,北洋水师还有两条无防护巡洋舰(和广甲号一起从广东水师借调 的),三条训练舰(威远号,康济号和敏捷号),6只炮舰和13只鱼雷艇(其中福龙号 鱼雷艇配备小口径火炮)。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 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 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 舰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 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 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 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 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 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 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 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15时20分,第一游击队集中打击北洋水师突前的致远。致 远沉没。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迳直驶回旅顺(广甲 在途中触礁搁浅,两天后被日舰击毁)。北洋水师已无法 保持战斗队形。
历史趣谈甲午海战之前德国凭啥就敢断言“日本必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海战之前德国凭啥就敢断言“日本必胜”?导语:1896年,中国晚清大员李鸿章出访德国,主动求见俾斯麦。
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
俾斯麦反唇相讥:没1896年,中国晚清大员李鸿章出访德国,主动求见俾斯麦。
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
俾斯麦反唇相讥: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
李鸿章主动求见俾斯麦,俾斯麦只给了李鸿章十几分钟会面时间,在回答完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与德国驻清国大使聊了起来,把李晾在一边。
有趣的是,李鸿章和俾斯麦之会是中国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热脸贴到冷屁股”的细节,却很少被提到。
俾斯麦不太尊重李鸿章是有理由的,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就进行过精准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战争还未爆发,这位德国首相凭什么认定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俾斯麦是根据他所见到的访德中日官员举动做出的判断。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回顾这段话,不得不承认,“铁血宰相”长着一双鹰眼。
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
其实,中日海战一触即发时,在西方国家眼里,看好日本的并不多,不少国家因为中国重金购入西方最先进的坚船利炮而看好中国,待战争有了结果后,西方大多数国家才知“中国虚实”,从而才对日本刮目相看。
而俾斯麦早就看到了中日两国的胜负手。
在俾斯麦眼里,他欣赏的东方政治家不是李鸿章,而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因为后者的行事风格更与他相符。
早在日本还未成大气候时,伊藤博文访德,就受到俾斯麦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在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输得最惨、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战,此战大大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堪称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欢迎阅读。
目录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6月8日抵朝。
日本以欺诈手段诱使清军入朝,后以此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
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傀儡政府。
25日,日本军方突袭清军。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时,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8月上旬,清军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的率军兵分四路抵达朝鲜平壤。
8月中旬,日本向朝鲜增兵,并伺机攻占中国奉天(沈阳)以及辽东半岛。
9月初,日军兵分四路向平壤推进。
9月15日,日军攻入平壤,叶志超等弃城而逃。
26日,清军全部退回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日军在夺取朝鲜半岛的同时,又将舰队开赴黄海西部,取得黄海制海权。
9月上旬,清廷派北洋舰队护航赴朝鲜运兵船。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返航时遭到日军战舰袭击,5艘舰被击沉,4艘被击伤。
清军以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驻守鸭绿江。
兵力呈一线部署,防线分中、东、西三段。
九连城为主要防御阵地。
但防御各部之间缺少协同,纵深内又没有强大的预备队。
日军第1集团军很快就攻破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继而在虎山附近的江面搭建浮桥抢渡成功并攻取了虎山。
其余各部清军得知虎山失陷,竟不战而逃。
9月26日,日军顺利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
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同时,日军第2集团军在军舰的掩护下,开始从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登陆持续十多天时间,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攻陷金州(今属大连)。
7日,日军没遇到任何抵抗便占领大连湾。
17日,日军逼近旅顺口。
驻守旅顺口的清军经互不统属,官兵军心涣散。
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中日战争,又称甲午战争,是清朝末期中国和日本的一场战争。
战争在1894年爆发,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清朝失败而结束。
本文将着重介绍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中日战争知识点,包括战争原因、战争经过和影响等方面。
一、战争原因1. 经济利益: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进行了现代化建设,兴建铁路、开垦土地、发展工业等。
这些工业品和农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而东亚地区的市场又比较容易开拓,这使得日本政府认为必须扩张领土以维护经济利益。
2. 政治利益:清朝内部腐败、抵制改革,军队落后,政治混乱不堪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使得日本认为中国治理黯淡,对其进行扩张乃是必然趋势。
3. 领土争端:朝鲜半岛是中国的藩属国,日本是其重要贸易伙伴。
日本认为其对朝鲜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而清朝则认为其对朝鲜的控制力是应该得到承认的。
二、战争经过1. 日本出兵朝鲜:1894年,日本近卫文麿政府用“东学党之乱”的借口派军队进入朝鲜,并开始侵占朝鲜领土。
2. 清政府被迫出兵:在朝鲜出兵后,清政府试图调停,但由于日本的价格过高,使俄国怀疑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已经妥协,并露出了在黑龙江地区扩张的野心,于是派兵进入朝鲜,但失败了。
3. 日军迅速占领台湾:日本在朝鲜半岛取得胜利后,迅速进攻了台湾,于1895年结束了清朝对台湾长达200多年的统治。
4. 清军惨败:清政府派遣李鸿章等大将带领军队前往朝鲜,但由于许多不足,几乎被日军全歼。
5.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群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2.02亿两银子。
这个条约使得中国声誉扫地,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树立民族意识的催化剂。
三、影响1. 改革振兴: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人们认识到清王朝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使得维新、变法等改革气息在中国慢慢兴盛。
2. 民族意识觉醒:中日战争后,清朝开始走向灭亡,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并开始探寻如何使中国强盛起来。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仿佛很“意外”的败给了日本。
关于这一点,一直让后人匪夷所思。
但是综合考察一下当时中国的状况,也许我们会发现:依照当时中国的状况,如果不战败才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这里便就这个问题,浅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对于中日战争双方,西方国家普遍是对日本抱着怀疑态度的。
外国报刊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日本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一家德国报纸,甚至说:“日本的举动,不亚于以卵击石。
”,“中华帝国有庞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坚固的海岸堡垒”1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攻破的。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不仅打败了中国的陆军。
还摧毁了中国的海军,并强迫中国签定了苛刻的《马关条约》。
事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还是让我们来比较比较中日战前两国的情况吧。
一、中日政治之比较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王朝实际上有两个最高政治主宰,有两条旨令传承体系,并且随着皇帝年龄的增大,在权力分配问题上,两个最高政治主宰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因而引发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争。
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统治核心实质上已分裂了。
一个分裂的政治统治核心是很难引导一场战争走向胜利的。
因为政治核心的分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政策上的摇摆。
一个摇摆的政策是无法对一个战争有正体性、统筹性的安排的。
于是,战争只能处于一种应对状态而不能作出什么主动性的动作,失败便有了可能。
另外,朝廷大员之间也存在很大矛盾。
最突出的是翁李矛盾。
翁李矛盾是由于一系列的矛盾而造成的。
如私人恩怨、政见不和等2。
这一对“将相”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使王朝的政局无法沿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
两者互相猜忌,翁以为军队为李的私人,李以为翁以台谏为其私党。
翁对李的军队多般掣肘。
李则忧忌翁的台谏,不敢过于发展自己所统率的军队,结果造成了中国军队渐渐积弱不振。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王政复古”,“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作为日本帝国唯一的政治核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了。
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及维新派的竞争。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赔款让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与军事,让日本更加强大。
从而导致了他以后的帝国主义,导致了对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日本从唐朝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自始至终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老大哥”,每年向中国进贡、俯首称臣。
中国也一直讲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弟,从没想过日本也有这样的一天。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走向了工业化,走向了富强之路。
当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军舰开进了家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铁家伙”,在被这样的科技震惊后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变为像美国一样强大。
他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而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大清王朝”,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让这座东方大国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
在当时多数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还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生产力的不足,经济发展滞缓,朝廷的腐败,军事发展的落后,这些都是当时战败的原因。
虽然在接连被英国侵略后,大清王朝也有一些改变,并且建立了北洋水军,但当时清朝政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场战争之一,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此次战争的开端,直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宣告结束。
当时的清政府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资源,却不得不接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批忠良为国牺牲的失败局面。
外国称该次战争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日两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对于日本来说,这次战争的胜利也提高了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因为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无克制的膨胀对于了日本在以后的二战中走上法西斯道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对于日本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也是子南京条约以来最屈辱赔偿金额最高的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于处在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对于当时有着急剧膨胀野心的日本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利益,这笔赔偿被迅速的利用到了日本的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铁路的修建,矿物的开采,军队的扩充等等事业当中,这笔巨额赔偿金,成为日本迅速成为亚洲经济第一强国的重要保证,大面积的割地,让日本侵略的野心不断膨胀,日本再被美国打开大门后,迅速的将这一行为运用到朝鲜和中国身上,但是日本在被打开大门后选择的是改革变制,用新进的政治思想来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国再被英国打开大门后,统治者们更多的是想怎样守住祖宗法制,生怕从权利的核心位置跌落,这是导致两国开过门后不同的重要原因。
随着先进思想和制度的传入,日本对于本国资源的匮乏也深有体会,单纯的自给自足已经满足不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正在这时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其可利用的资源变多,可开采的能源变多,更使得国库充盈,对于后来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日本也在战争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归根结底,这次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对于日本能够走出亚洲,跻身世界强国有着巨大的影响。
甲午海战背后的故事:日本崛起只用了三年半
精心整理甲午海战背后的故事:日本崛起只用了三年半历史的发展比人们意识到的会更快,当人们还在为了中华的崛起而研究“大国崛起”的时候,中华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崛起的进程,现在对于中华更加重要的是研究大国的失败,研究大国失败的原因和过程,学习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在这一点上,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都与中华相近的日本的经验教训就更加值得中华学习,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五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位列世界五强之一的日本去100敲了一记闷棍。
其实日本人的闷棍都有一个特点:实际上不重,不会置人死命,对方如何反应才是关键。
这记闷棍是不是传说中的无影无踪拳?回答还是“不是”。
北洋水师左翼总兵兼镇远号管带林泰曾已经警告过了。
6月29日,林泰曾在指挥平远号前往仁川时在海上遇上了浪速号。
浪速号舰长是东乡平八郎大佐。
东乡历经萨英战争、戊辰战争等诸多海战,之后又被明治政府派往英国学习海军军事。
东乡在英国生活了8年,由于被英国政府拒绝进入海军学院而转入商船学校,实习时也是从最下级的水手开始做起。
但英国人也没有欺负日本人,说是商船学校,实际上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见年,8名将官、89山本权兵卫回答得非常坚决:“有功劳发给他们勋章就行了,没有一定要保留官职的道理,至于萨摩的同乡关系,现在已经被国会攻击得够厉害了,这些人里面有人连蒸汽军舰都不懂,有这些人在海军,海军就不能进步。
”西乡从道支持了山本权兵卫。
山本大佐桌上放着一把短剑,挨个接见名单上的军官,向他们宣布下岗决定。
不管是“僭上反乱”的怒吼还是苦苦哀求,山本都毫不为之所动,铁石心肠地完成了日本海军史上第一次“瘦身行动”。
但在一个名字上山本犹豫了,找西乡大臣商量:“这个名字是不是有问题?”那是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为什么要速战?日本到底从中国得了多大好处?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人可是拼了自己的老本,他们把自己全部的海军和陆军都用上了,当时如果有人很大清合作来一场围魏救赵,日本人估计都得跳海里喂鱼,因为日本为了参加甲午战争,自己的本土几乎没有军队了。
日本人为了参加这场战争,是下了血本的,大战进行了两个月后,日本的工农业都很大程度的下降了,据说日本还要向外国贷款。
而当时的大清帝国有一派是想要打持久战的,如果当时清廷团结一直耗下去,是能把日本耗死的,可是当时的当权者,尤其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派,再加上一些清流,都暗潮涌动,说战争成功,很可能导致权力的重新洗牌,于是很多主战派被压制了下去。
最后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当然失败还有很多的其他历史原因。
甲午海战签订的《马关条约》,让日本人转了个盆满钵满。
仅缴获清朝的火炮就是当时日本全国拥有火炮的两倍,缴获的子弹炮弹也有千万发,另外从中国军营里拿走的金砖,银两都难以计数。
在加上两亿白银,折合成英镑计数以及全部利息,让日本人不仅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而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海战日本为什么赢:天命该清灭亡?(1)2012-07-10 文史参考二十年前,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让很多观众熟悉了1894年黄海海面上弥漫的硝烟;二十年后的今天,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挟裹惨烈战史再现银幕--两部影视作品讲述同一段历史,导演和编剧也是同一人--冯小宁。
在这位拍过《红河谷》、《举起手来》、《紫日》等一系列战争影片的导演看来,甲午之战,双方的胜负之道何在?历史遗留的问题何在?体制·民主打垮了腐败文史参考:二十年时间,两次拍摄关于甲午之战的影视作品,你看待这场战争的视角有什么变化?冯小宁:在拍《北洋水师》那个年代我研究史料,就很清楚地知道:甲午之败是必然的。
从战略高度来讲,其实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这些大臣们,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海权”的重要。
中国近代史上每一次挨打,敌人都来自海上。
发展海军的急迫性,就连慈禧太后也意识到了,所以她同意花重金买洋人的军舰,建立清朝自己的现代化海军。
这个架子已经搭起来了,而且拥有了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实力,为什么甲午年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应该说,清王朝输在腐败的体制上,输在没有与时俱进。
战略方向虽然对路,可发展海军是需要长期坚持推进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
文史参考:对,关于晚清的体制腐败导致落后挨打,史学界多有论述。
北洋舰队军费匮乏、装备落后,在和日本开战之前,就有很多细节预示了落败的命运,可根本原因还在体制上。
冯小宁:因为晚清的体制就是独裁,慈禧太后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大臣无论你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得围着慈禧转。
李鸿章是重视海军,希望推进改革,可是碰上慈禧要修颐和园,他能不同意吗?李鸿章要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势力,必须要拉拢太后,要拍马屁。
就算不是李鸿章,换了任何一个人在这种体制下,都得去挪用海军军费。
相反,如果是在一个民主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下,各种力量能够相互制衡,就有可能避免少数人的专制之祸。
文史参考: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中国为什么输”,更需要思考“日本为什么赢”。
冯小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无论天皇掌握多少权力,都还有立宪体制来形成制约。
所以说,当国家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里时,这个国家是不可能同世界列强相抗衡的。
还有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决心很强大,清朝备战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人心理的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只是跟我们叫板,不敢真打--其实他们早就准备好开战了。
文史参考:现在有研究表明,在战前,日本海军的信心也不是很足。
冯小宁:是的,日本人在打仗之前也在盘算,万一打败了怎么办。
我在电影里也讲到了,日本人说我们已经做好战败的准备,大不了就是退守本土,承受清朝的强大报复。
实在顶不住的话,天皇甚至准备退到北海道,这个战争预案是有的,最后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反而大获全胜。
对日本来说,他就是赌,你以为我不敢打,我偏要狠狠地打。
李鸿章的观念就是日本人会收敛,可以通过美、英、俄列强来给日本施压,因为列强都要维护远东利益。
错了,甲午战争的教训就是,退让将导致更大的牺牲。
甲午之战造成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终于走上全面的军国主义道路,直到二战,我们用三千五百万人的生命保卫国土,这个教训不可以随便忘掉。
细节·运气偏爱日本人文史参考:我们从技战术细节来探讨一下甲午战争,在你看来,武器装备的差距,对胜负的影响有多大?冯小宁:这个影响很大,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火炮数量、射速和炮弹质量,都落后于日本很多。
应该说双方参战官兵都非常英勇,作为军人来说都尽职尽责了,那么战场上的胜负就在毫厘之间,偏偏我们的“毫厘”差距太多。
文史参考:其实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的防护能力很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火力的不足。
冯小宁:李鸿章当年买这两艘世界上第一流的战舰是对的,日军发射的炮弹近千发击中这两艘军舰,居然无一发穿透装甲。
不过其他几艘被击沉的舰就不用提了,木质结构太多,这种东西两发燃烧弹打上去,自己就烧没了。
文史参考:交战双方的阵形排列也有问题。
冯小宁:日本的布阵确实优于清军,他们分成两个队打游击,等于把自己分成两个人打仗,充分发挥了日本战舰快速机动的优势,造成北洋舰队腹背受敌。
你看吉野带着秋津洲,浪速带着高千穗,这四艘军舰总是集中火力打击北洋舰队的某一条船,实际上就是中国兵法理论中讲的,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打法。
而北洋舰队排出了雁行阵,一艘强舰带一艘弱舰,平行冲击。
这个布阵思路本身没错,世界海战史上曾经多次成功过,问题在于舰速--我们的主力舰在正中间,速度很快,两翼的弱舰却是低速舰,往前一冲就成了人字形,原来设想的主力舰和弱舰互相掩护的作用没有了,导致日本人首先就用他们最强的舰包围歼灭我方弱舰。
文史参考:但是在战场上,总有很多偶然因素在发挥作用,甲午年清日双方的运气怎么样?冯小宁:装备和战术都是前提,再往下发展,我认为只能说是“天命”了。
比如当年没有无线电,只有信号旗这一种联系方式,偏偏刚开战北洋舰队指挥舰定远的信号旗就被打掉了,整个舰队失去统一指挥,五个小时就是乱打一气,没有情报了。
打到后来其实还有几次机会,一度有三艘日本弱舰落在主力舰后头,掉进清军阵中。
这三艘日本弱舰,比睿和赤城都是早年的老式军舰,西京丸干脆就是个商船改装的,几百吨的排水量,哪怕撞一下都沉了。
双方距离最近时候也就一百多米,来远号上的官兵已经拿着步枪准备跳上敌船俘虏对方了,这么近的距离居然没有击沉日舰,很可惜。
文史参考:这是机会把握的问题,还是战斗灵活性的问题?冯小宁:清军的主动性差,结果就很倒霉。
最后西京丸已经没有炮弹了,就一个空船停在海面上,这时候北洋舰队的鱼雷艇靠近它,连发三颗鱼雷,居然一发都没有命中。
拍电影时候我们考证过,当时鱼雷发射管在艇身一侧,要横着射击,海浪中艇身倾斜角度过大,导致鱼雷入水过深,从日本船底下过去了。
看到这里你能不扼腕长叹吗?我说这就是命,天命该清朝灭亡。
反思·国民心态不团结文史参考:甲午战争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日本获得了清政府割让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还有大笔战争赔款。
清朝国库空虚,政局动荡,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到民国替代了清王朝。
而日本人从此坚信,发展军事可以强国--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大洋彼岸引起一场飓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冯小宁:所以我们治病要治根,从甲午战争这个病历上看,我们的民族病根在哪里?我在影片里讲到,在和日本作战的整个过程中,居然只有李鸿章的淮军在参与,中国南方大量的部队和军事装备,甚至还有十几艘军舰都没有参战。
皇帝下了几道诏书叫他们帮忙把日本打回去,居然没人动,完全不听中央调令。
一个国家如此腐败,军令如此无效,至少一半军事力量没动,国家居然就投降了,这算怎么回事!文史参考:历朝历代,割据一方的军阀通常都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只求保全自身实力。
冯小宁:是的,这就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
这次在电影海报上,我就写了几个大字:“退让丧权,腐败亡国。
”二十年前在《北洋水师》里我就提出问题:我们每一个国民,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如果中国人真的团结起来,把国家的主权当作自己的利益,如果日本、菲律宾、越南这些周边国家都意识到中国人的团结,他们还敢挑衅吗?近代到现在,中国的海权一直在遭受侵犯,正是因为周边国家准确判定了中国民众的不团结心态。
文史参考:这是你试图用电影让国民反思的问题?冯小宁:对,我们不应该为甲午战争自责和反思吗?有人说冯小宁你一个导演能干什么?我尽我的匹夫之责,我拍了很多抗日题材的作品,越拍我越觉得,我们要向日本这个民族学习--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日本的民族凝聚力,就体现在每个人自觉地站到民族利益一边,注意是自觉,不是被迫的。
中国国歌里唱的是“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是人家屠刀杀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才奋起反抗,但是日本呢?我拍了这么多抗日的片子,很多人说你还敢到日本去吗?我到日本去横着走,日本人照样对我毕恭毕敬,因为他认为你是条汉子。
我一直说,日本是个菊与刀的民族,这个民族最瞧不起的是懦夫,最敬佩的是英雄。
影片中我们讲的也是这个道理: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英勇行为,日本人很佩服,后来侵华战争时占领广州,日本军队奉命不许进入邓世昌祠,为什么?他们认为,邓世昌是军神,不可亵渎。
研究历史懂得了这一点,你就知道,对日本不可以软弱。
民族·邻居手握菊与刀文史参考:想请导演分析一下影片里夏雨演的这个角色--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在电视剧《北洋水师》里这个角色是陈道明饰演的。
在中国电影里塑造日本人形象,你的思路是怎样的?冯小宁:大家看完以后就会发现,就像《北洋水师》一样,我们根本没有妖魔化日本人。
相反,我觉得是冷静地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回望日本在军国主义刚刚萌芽时候的疯狂状态。
日本的地缘特色,决定了大和民族血液里的侵略性。
我个人有很多日本朋友,我也非常欣赏日本文化,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日本民族的特性--我们这个邻居,太爱侵略了。
为了中国的土地上不再燃起战火,我想用电影提醒日本朋友,坚持走和平之路。
回到你的问题,伊东祐亨这个角色正是为此而设置。
你知道当年北洋水师很多舰长都曾留学西方,有些人和日本海军军官都是同学关系,彼此私交是很好的。
甲午战争到尾声的时候,日本人给北洋舰队送来劝降信,里头就写道:回想当年友谊,备感温馨……中日之战是国家之战,非你我私仇也,中国之败是因为朝政腐败……最后日本人就劝道,同学们投降吧,你们不要死掉,我们保证你们可以在日本好好生活、学习,等到你们国家这种腐败的体制崩溃之后,再回去用你们的才华报效国家,胜过做无谓的牺牲。
大意是这样,这封劝降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电影里我让演员照念原文,有很多感人之处。
你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对事实的判断是准确的,而且他们很了解对手,很务实。
文史参考:你觉得自己是个民族主义者吗?冯小宁:我没有主义,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应该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
这不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以自我民族为中心,然后才考虑别的民族。
我认为每个民族都应当互敬互爱,采取和平方式交往。
如果一方用武力去侵犯另一方的利益,那就必然发生悲剧。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甘愿受人欺侮的。
我想对每一个中国人讲,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信仰,但是哪一个人可以辱没自己的祖先?如果我们丢掉了祖先传承下来的领土,比如钓鱼岛,比如南沙群岛,那就等于在刨自家的祖坟。
文史参考:在历史的语境里再谈甲午,日本到底赢了什么?冯小宁:一八九四年这场仗,日本是赢了。
但是把眼光拉长到整个二战的历史,日本为军国主义路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损失更大,所以战争是没有赢家的。
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铭记战争?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上不辱祖先,下不误后代。
《甲午大海战》的历史顾问是年近九旬的戚其章老先生,我把剧本给他,他看完之后的原话是:这是我一生中,看到写甲午战争最好的剧本。